有生之年 易文年记

出版社:香港电影资料馆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9628050499
作者:易文,蓝天云 编
页数:152页

内容概要

易文,1920年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杨千里为著名政治家及篆刻家,妻子为著名画家周绿云。易文自小接触诗词、古文、书法,亦深受西方文艺影响。他曾为多间报馆的编辑,经常发表杂文、小说。他首次执导的作品为《名女人别传》(1953),至1956年加盟电懋,拍下多部经典作品,为电懋开拓青春歌舞和都会爱情的制作路线。他的电影看似没有强烈的影像风格,不刻意煽情,其实他擅于抒写人情,文学修养渗透於戏剧之内,画面犹如一段又一段的「描写文」,叙事之外用心经营情绪与氛围,并贯彻了个人情怀。
易文早年电影题材较传统,反映出刚从大陆南来后对故园的怀缅。进入电懋时期,反而放开怀抱,全情投入香港的摩登都市生活,拍出多部轻松的爱情小品与缤纷的青春歌舞片。他笔下的爱情并非天真的二人世界,而是世故而复杂的感情。易文的电影乍看不觉耀眼,但优美淡雅,可堪细味。他也擅于发挥演员的独特气质,他镜头下的红星,颗颗耀目。易文于1978年逝世,编写的剧本六十多个,执导了共四十多部电影。

作者简介

易文(1920—1978)人如其名,文字与电影都文雅清逸,不愠不火。将别人的故事拍成电影之余,他为自己写下了「有生之年」的种种。自己的事,最知疼着热,却还是一贯的从容不迫。没有秘闻,倒承载着浓厚的个人感情。但从他的成长背景与私人交游圈子里,却也瞥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全书154 页,2009年3月出版。(易文著;蓝天云编)


 有生之年 易文年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易文很有意思。家世通顯,席豐履厚。看他的編年自述說小時候住北京南長街二號大宅,光看這點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認識的人多,經歷也複雜。所以此書字裡行間藏了太多故事。只是不容易爬梳考證。當然也沒必要。易文算不上要人。時移世異,連名人都談不上。只是眾多面目模糊的「南來文人」或「國泰影人」中的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消逝,音沉響絕。縱使影響猶在,通常只是被新社群當做建構自我的祭獻。但我就是覺得這人有意思。亂世文人能做到易文這般,太不容易了。我自度做不到,縱使有他的父蔭。或許正因如此,易文於我有種難言的吸引力。何況此書是他的編年自述,可信度高,是優越的香港文化史料,很合我的考據癖口味。蓋此書前半部是他四十歲時追憶生平所作,後半部是四十歲後每年總結一章。生前不發表,家人也不給看(推測如此,理由讀完此文便知)。所以說可信度高。易文還有日記好多本,很難期待都整理出來。如果能夠就太好了。依此書所述,易文在抗戰時和穆時英、劉吶鷗關係密切。不光文學和電影有同好,也是聲色犬馬之交:「頗成莫逆;談論文藝,又時常同遊各舞場,飲宴徵逐,意氣相投」。穆與劉相繼出事之後,易文匆忙離開上海,去了香港投奔父親。後來輾轉去到重慶,勝利後才回滬寧。易文自述是1940年9月12日離開上海。查劉吶鷗死於9月6日,則兩事相距不到一週。可見情況之危急。易文暗示當時頗有不利他的風聲。我猜壓力主要來自左派。因為易文父親與杜月笙交好,重慶當不至於對他下手,而延安方面正好拿這糊塗小青年祭旗。當然,也許日偽方面也給他壓力。又依此書所述,易文在1940年離滬之前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交給傅彥長由《文學創作》月刊發表。若能蒐羅輯佚,拿來和易文二十年後編導的那些醇酒美人電影參伍比較,當可為新感覺派的譜系添上別子旁枝的一筆。值得一提的是,據易文自述,劉以鬯和易文是聖約翰同學,戰時兩人同在重慶《掃蕩報》從事編譯工作。可見淵源之深。倆同學後來一個拍電影,一個寫小說。能不能說他們共同孳乳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又依此書所述,易文戰時避亂香港,在1941年雙十節拜杜月笙為師。投靠杜公館當有答謝庇護的意思。有趣的是,香港淪陷之後,易文一方面被迫代替父親參加東亞文化協會,一方面又是戴笠的直屬通訊員, 「經常與重慶互通電訊」。後來到了重慶,幾度和戴笠見面餐敘,安排進了報社。這些都該是實錄。按照今日通說衡之,易文廁身通敵組織是無可奈何,依附杜戴也是身不由己;給重慶提供情報云云也就是那麼一說,給自己多繫一條救命繩才是真的。但是,也未必如此簡單。要沒有這些關係,真不好安身立業。人總要發展。後來,易文參加了抗戰勝利受降典禮,還是第一批回京接收先遣隊的一員(很年輕的一員)。他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蒼黃翻覆之間,易文對局勢的認識還是清楚的。1948年底已有離開大陸的打算。當年12月從南京到了台北,49年春天長子在台灣出生。太多人就這樣待下來了。但他不。沒兩個月就決定移居香港。自己先坐船去探路,有著落了再把少妻幼子接來。我覺得去香港是正確決定(理由可以問問《一代宗師》裡的「一線天」)。易文要是留在台灣,還能拍出《曼波女郎》或《空中小姐》嗎?此書後附的〈易文著作年表〉大有補充餘地。詳香港而略大陸,已難求全責備。但香港時代的著作,特別是和電影有關的著作也少,就真有些可惜。說來也巧,前幾天我偶然見到網友「虹膜電影雜誌」的豆瓣相冊「電懋《國際電影》雜誌封面」(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8657404/?start=0),把封面印出的內文標題和此書對勘,可推斷這雜誌前幾期(1955年10月到12月)中保存了易文的影壇文章。甚至可以說,這雜誌創刊後前幾期文章的主要商業目的,就是給易文當時在日本編導拍攝的新片打廣告,至少提振聲勢。那是戰後中國影人第一次和日本合作(新華和東寶),製片人都是張善琨。易文熟於雜誌編務,又是文人,為此新刊物供稿,順道為老板和新片行銷,一點也不奇怪。例如此雜誌1955年11月號〈談日本電影及脫衣舞〉我猜就是易文寫的,儘管可能用筆名。因為易文此書對日本脫衣舞記錄得頗仔細。蓋深喜之。而當年在日本拍片的文人,也想不出還有其他。至其所談之日本電影,應該包括1954年在國際上得大獎的《地獄門》。那是西方認識的第一部日本出品的伊士曼彩色片,而易文1955年在日本工作取得的首要成績,正是拍攝了號稱「中國第一部伊士曼七彩片《海棠紅》」(《國際電影》1955年12月號封面頭題)。又按易文自述,《海棠紅》不僅全片在日本拍攝,租日本片場,聘日本職工,最重要的攝影師也是日方借將(靠張善琨和川喜多長政的老關係)。可知港日雙方名為合作,其實是師徒。可看作「雁行理論」、「技術合作」在電影產業的經典案例。徒弟談師父,不可能不談師父的絕招。當然,以上只是推測。希望他日有緣人能找到《國際電影》原書而覆查鄙說,證明其不誤或誤。易文自述對1955年的日本經歷還做了另一方面的總結:「工作之暇,遍游東京各地區。游樂中心固為銀座,但如上野、淺草、赤阪、新宿、澀谷、神田、五反田,甚至池袋等區亦曾步行游覽。幾凡東京各戲院、夜總會、藝妓院、各種大小咖啡館酒吧、各階層游樂場所,均曾涉足觀光,且常漫步街頭,深入社會各角落。游蹤所至,即片場日本工作人員亦歎弗如。在東京,時與○○○游,備極纏綿顛狂……」。張愛玲和易文同歲,想想她那年住進紐約救世軍宿舍是什麼景況?留在大陸的同輩人更不必說。儘管旅日游蹤頗有豔遇,易文還是在55年12月2日及時趕回香港。按此書自述,易文是12月2日凌晨1時的飛機,先飛台灣,7點半到,8點半再飛,中午總算回到九龍(家在九龍梭椏道)。為什麼這麼勞頓,又敘述得這麼瑣細?有必要嗎?當然有必要。易文雖沒明說,但細讀此書可知12月2日是他結婚紀念日,是該趕回家陪太座慶祝,或許晚上還有節目,55年那天是星期五。而記述詳細,也算在想像中做了懺情或自白。此外,易文是個貼心的人,貼心的男人總以此自豪。對女人貼心一般總有回報,會上癮的。所以要寫下貼心的細節。好男人都是這樣。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只能说,风流文人一枚。。。。。。关于电影倒记录的极少。
  •     特地乘地铁去电影资料馆买[国泰故事],没想到其中加了这本书。易文的笔记很像纪录片剧本,记录事实而无添加的个人情感。看久了会闷,但也不失为一个观看历史的角度。P.S: 葛兰今年正好80岁,还健康的活着,真好。
  •     我TMD看的也是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