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书评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07
ISBN:SH10099-1664
作者:哈代
页数:492页

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男人

哈代的小说看了三四本,发现这些女人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桀骜不驯。芭丝谢芭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她身上有种古希腊女神那种随心所欲游戏人生的气质,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恨的。她像女神那样想到一出是一出,时而羞涩,时而泼辣,她不受什么道德的桎梏,又爱拿道德当作挡箭牌拒绝他人。整个小说围绕着她和她的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结,以戏剧性的结构展开。这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时间跨度。我很奇怪的是,当芭丝谢芭最后终于跟奥克结婚的时候,她才二十三四岁,那么整个小说的发生时间最多也就七八年。可是由于作者在两个重大事件之间的转换格外干净利索,甚至是滴水不漏,这就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跨度,会让人感觉整个故事经历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这种写作技巧是很大师风范的,不拘泥于小的情节而着眼于整个布局,事实上,读者对于芭丝谢芭怎样从一段感情跳入另一段感情的兴趣也不是很大,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后发生了什么。所以,当芭丝谢芭拒绝了奥克之后,下一部分奥克沦为仆人,叙述芭丝谢芭与波尔伍德的感情,当芭丝谢芭拒绝了博尔伍德先生之后,又跳出了特洛伊。然后就是特洛伊与芭丝谢芭的婚姻生活,遇见芳丽,芳丽去世特洛伊逃走,再次相遇,以及最后博尔伍德枪击特洛伊,奥克与芭丝谢芭终成眷属。每一个小故事之间都是独立的,停顿非常明显。这种一高一低的停顿就使时间拉长了,给人造成一种沧桑感——奥克与芭丝谢芭共同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走到一起。可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哈代一直很怀念乡村生活,拒绝着资本主义下的生活方式,但是整个乡村故事却体现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最明显的主题——财富。我们来分析下芭丝谢芭为什么会选择奥克,除了奥克的不离不弃外,最重要的是奥克能为芭丝谢芭守护财产。在奥克、特洛伊、德尔伍德三个人之中,芭丝谢芭最爱的是特洛伊,她曾经那么感情炽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这种爱与我上面提到的古希腊女神那种出于性欲的爱非常相像,是特洛伊给了芭丝谢芭爱的启蒙。他对于芭丝谢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教会她爱一个人的能力。而奥克与德尔伍德先生,他们之所以之前的求婚被拒绝,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爱芭丝谢芭。奥克第一次向芭丝谢芭求婚时,夸耀的是自己的财产,没有感情基础的求婚必将失败。对于这些庄稼人来说,结婚就是有地有牲畜。再看德尔伍德先生,也是一个庄主,甚至比芭丝谢芭还要拥有更多的财产,芭丝谢芭的挑逗完全是游戏,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后来拒绝又是“被宠爱的有恃无恐”,她不爱德尔伍德先生,这个骄傲虚荣的姑娘只是为了借德尔伍德的求婚赢得大家的青睐,巩固自己的女庄主地位。对于特洛伊,从一开始的调情,到最后的以身相许,他没有什么财产,甚至还得吃软饭,但芭丝谢芭偏偏就好这一口。情欲冲昏下的头脑毕竟是暂时的,芭丝谢芭最后还是对特洛伊感到了厌倦,她越来越离不开奥克,这从奥克的两次出走可以看出。奥克逐渐从身体上的仆人变为芭丝谢芭精神上的主人。原因就是——奥克可以帮助芭丝谢芭守护她的财富。奥克对农业生活的精通,是大庄主德尔伍德与退役兵特洛伊无法匹敌的。芭丝谢芭迷恋自己的女庄主地位,她需要的正是这么一个可以让自己仰视的男人——能够守护财富的男人。所以,她厌倦特洛伊,因为他的不务正业,她也瞧不起德尔伍德,因为这个人料理农事的能力的确不强。当奥克终于从仆人到管家再到庄主之时,也是他收获自己的爱情之时。哈代不厌其烦的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就是为了将给我们一个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标准爱情。但我并不是否认奥克对芭丝谢芭的痴心等待,只是认为爱情只是外面的那层可爱外衣,最本质的其实还是门当户对的财富。

彼岸可否远离尘嚣?

缘于偶然才看这本书,起初不是怀着慕名的心情,只是带着点好奇囫囵吞枣地看过了梗概。一切只能说是如梦似幻,只因为《彼岸》中王梓盈饰演的女主角安雨轩提及此书,自己便爱屋及乌、不着调地跟风,只想一探究竟。记得自己匆匆看过之后似乎感慨万千,但却难以言语,只好把想法埋在心底。这次重温经典,只是感觉有必要挖掘自己内心中的潜藏,发泄下积压的感情,也好写一篇感想。作者娓娓道来,非常简练地描绘了发生在芭丝谢芭•伊芙丁身上的故事,当然这样说有失偏颇,似乎默认了其他人物的陪衬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作者着墨相当公平,没有厚此薄彼。作者文笔也相当干净,没有过多赘述,也不像时下有些作家那样过分渲染,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说了这麽多索然无味的话,还是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老实说,我是把它当做一部爱情教科书来看待的,虽然是19世纪,虽然是发生在农庄,但有些东西还是很有生命的。芭丝谢芭•伊芙丁,一位人见人爱的少女,她有骄人的面容,自然也不可避免有些虚荣,(似乎这两者是形影不离的,大概这是美丽的人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无可厚非吧),她渴望的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甜言蜜语对她来说应该是男人出于本能对她自然而然的反应,而她也乐此不疲,或许是当时的闭塞抑或大家都感觉她高不可攀,盖伯瑞尔 • 奥克竟是第一个向她求婚的人,她自然为此高兴,但还是拒绝了他。。。。。。。后来她的虚荣又一次吞没了理智,为了吸引伯德伍德的注意,她导演了一出小把戏,把情人卡寄给了伯德伍德,没想到弄巧成拙,伯德伍德的平静沉默自此打破,埋藏已久的疯狂狂热犹如般火山爆发,原有的理智早已无影无踪,这位以前不食人间烟火的农场主竟莫名其妙的爱上了芭丝谢芭•伊芙丁,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出于愧疚的芭丝谢芭•伊芙丁虽然再三解释,表明不爱他,但似乎于事无补,伯德伍德仍诚心诚意的软磨硬泡,向她求婚,此刻的她后悔不已,决定“用和他结婚来惩罚自己”。(ps:这也给了我们启示,有时候或许死缠烂打真的有效果,但千万不要把尊严老踩在脚底)就当这时,波澜陡起,这位英俊的托伊中士出现了,他的甜言蜜语以及惊险刺激的剑术表演无往不胜,芭丝谢芭•伊芙丁爱上了他,一切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不料想原来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些许真实的海市蜃楼,抑或犹如媲美那灿烂星空的烟花,注定昙花一下,转瞬即逝。当然,芭丝谢芭•伊芙丁一无所知,她不知道托伊中士臭名昭著,她被托伊中士这麽完美的表现所折服,尽管盖伯瑞尔苦口婆心告诉他托伊靠不住,但处于狂热恋爱中的女人智力似乎真的小于0,她迷失了自己,急于得到托伊的她仓促的结婚了。一条真理又被一个男人验证了,男人在婚前都是那么殷勤,仿佛你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婚后你才明白那不过是花招。。。。。。托伊的狐狸尾巴渐渐露出来了,他的恶习慢慢显现,争吵开始出现,此时的女人往往选择隐忍,但殊不知,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随着托伊婚外情的证实以及托伊愤怒下的真情告白,她第一次看明白了托伊。。。。。。。最终,经历风风雨雨的芭丝谢芭•伊芙丁和盖伯瑞尔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这份感情并非如今日作家笔下的郎才女貌,花好月圆,它似乎是一种水到渠成、波澜不惊的自然而然,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整篇小说都是以村庄为背景,没有喧嚣的机器交通,没有灯红酒绿。。。。。。一切似乎都在静谧中发生,不加雕琢,丝毫不矫揉造作,似乎脱离了尘俗但却是最真实的尘俗!大概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远离尘嚣,远离躁动,归于平静,归于自然。

远离尘嚣的爱情也许才纯净

很喜欢这部作品,田园诗歌般的画面中,不断上演着简单但却纠结的悲欢离合。初见,盖博瑞尔就被这个如晚霞般美丽的女子特有的气质所吸引,但美丽的女子都是骄傲的,没有经历过爱情的芭丝谢芭更是如此,因为在她看来,未来还很遥远,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获得的东西是不值得也不会去珍惜的。盖博瑞尔在不恰当的时间说了不恰当的话,很不幸。但这是一见钟情啊,不可能等到对方都准备好再去动作,爱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怎么能怪盖博瑞尔呢?然而最终,盖博瑞尔却抱得美人归。哈代笔下的盖博瑞尔对芭丝谢芭的爱是持久的,是包容的,是不求回报的。这无疑是表达着他对爱的见解。而特洛伊对芭丝谢芭的‘爱’却没有这三点特征的任何一个,因为特洛伊不懂得什么是爱,芭丝谢芭只是被特洛伊迷人的外表所吸引,但这不是她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是世俗对人性的和爱情的扭曲。伯德伍德的’爱‘是持久的,谈得上包容,但并非是不求回报的,而是极度的渴望并幻想着芭丝谢芭对他爱的肯定。不完全满足以上三点特征,因而也是畸形的爱。这样看来,现在这个社会,真正的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爱情还真是少得可怜。持久(爱情不是朝秦幕楚),包容(爱情不是完美主义),不求回报(爱情不是商业利益)。文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那封情书引发的血案,不成熟的芭丝谢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寄出的那封情书却点燃了伯德伍德已经沉寂多年的心,狂热的追求得到的却总是芭丝谢芭那模棱两可的肯定,最终酿成了那场惨剧。而这个悲剧,也会使得芭丝谢芭在后半生不会心安理得。我不知道,芭丝谢芭到底爱的是谁?或者说她谁都不爱,爱得仅仅是自己罢了?

哈代先生

很少有作家像哈代先生那样不知疲倦地描写自己的故乡,英格兰的多塞克郡。广阔的原野,成群的牛羊,高山、深谷、森林、溪水.......仿佛古老的威塞克斯地区是英格兰的地理样本。乡村生活中,季节就像是自然调色板上的不同色彩,时间就是画笔。所有的房屋,无数的道路,蓬勃或枯萎的植物,活着或死去的动物.......都被涂抹得五颜六色。然而,如同在任何地方那样,时空在此处的相遇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哈代先生。他将小说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设定在威塞克斯地区,空间因此被限定。我相信这绝非哈代的计策,他不过自然为之。从形式上看,和那些空间场景不断穿梭变换, 时间由作家大脑决定的现代小说相比,哈代的小说可谓是中规中矩。然而,相对稳定的空间不仅带来永恒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持续浇灌,一种奇异的历史感也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空间的稳定衬托出人物关系的不稳定,反而使小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于是呢,我们心甘情愿的上当受骗了。人物总该出场了吧。挤奶工、羊倌、马夫、木匠、泥水匠、剪羊毛的人、小贩、士兵、管家、农场主、牧师........仿佛卡斯特桥地区的所有人物,无论职业,不分年龄性别,都在哈代先生的小说中活着呢。你觉得他们就是作家的邻居、亲戚、恋人和朋友,不然的话,怎会如此熟悉呢。爱情和事业,生存与死亡,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得意和失落,可命运却从来也不容商量,只管一刻不停地催你前行。不过性格即命运,哈代好像深知这一点。有的小说家在作品中用情节和事件搭桥,人物的转变有赖于此。哈代不是这样,他的人物一出场就是高贵的挤奶工,或者忠诚的羊倌和执拗的农场主.......人物的身份或许会改变,有一天,他们不再是挤奶工、羊倌和农场主了,可还是会无可救药地高贵、忠诚、执拗下去。在哈代眼中,埋藏在人灵魂深处的性格因子会被某些特定事件萃取出来。然而,改变也好,坚持也罢,却仍不失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与其说性格因事件而改变,不如说事件佐证了性格。是生活教育了他,还是他认知了生活?我无从判断,只看到作家躲在文字背后偷笑。“特洛伊是个充满活力的人,但他的活力多是生长性的,缺乏运动性;而且他总是偶尔遇到什么事物就把他的活力用于什么事物,从来不根据事先选定的目标或方向行事。因此,虽然他的言语有时候能达到天花乱坠的地步,因为这出之于自然;他的行为却平庸之极,因为他对于有意识的努力一开始就不能加以引导。他有灵敏的理解力和相当坚强的意志,但由于不能使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力还没有得到意志的指导就纠缠在琐屑事物上了,而意志也由于忽视理解力终于白白地把自己消磨殆尽。”《远离尘嚣》中对特洛伊性格的这段描写早已超出个人范畴,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了。所谓立志的重要,生命力有穷,哈代先生早就谆谆善诱。这是“威塞克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伟大作家年轻时的作品都好看的要死,反正我是深信不疑。才华和生命力恰好相得益彰的年纪,写出的作品不会太多,但却很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天啊,听到这样的称赞(姑且称作称赞吧),估计先生会背过气去。作家的职责是把作品写好,批判现实,还是留给政客们去玩吧。差点儿忘了,托马斯.哈代先生还是诗人呢,于是我更爱他了。

美丽、高傲的芭丝谢芭来到威瑟伯里继承她叔叔的农场。忠诚能干的盖伯瑞尔.奥克对她一见钟情,但遭到了拒绝。家境殷实的农场主伯德伍德因为一次误会不断地向芭思希芭求爱。而芭思希芭却与英俊的中上特洛伊结了婚。然而,浪漫的爱情到结婚后便告终结。几番风波之后,伯德伍德开枪打死了特洛伊,自己则向警方自首。失去了丈夫的芭丝谢芭同时又面临着失去农场的可能。这时盖伯瑞尔.奥克来到她的身边,给故事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远离尘嚣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