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5676029
作者:(英)简・奥斯丁
页数:321页

内容概要

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理智与情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1条)

  •     最近才感觉到简·奥斯丁的这部小说具有多么普遍的意义。Elino和Marianne两姐妹,似乎一个代表了理智,一个代表了情感。姐姐Elino感情内敛,处事冷静,在父亲过世、寡母和姐妹受嫂嫂欺负的时候也能克制自己,不失礼数;而妹妹Marianne率真热情,蔑视世俗的礼数,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然而她们都是善良而聪明的。我们看到了两姐妹在对待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遭遇。Elino尽管喜欢Edward,却清醒的认识到前途的种种不确定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以致被妹妹Marianne说她心肠冷酷。Marianne无法理解:“像Elino和Edward那种彬彬有礼像朋友一样的互相对待能叫爱情吗?这种貌似缺乏热情的态度能让彼此感到幸福吗?”Marianne对爱人的定义比Elino罗曼蒂克的多:“他必须和我情投意合,看同样的书,听同样的音乐……他必须具备Edward的美德……又必须人品出众、风度迷人。”在遇到威乐比之前,她几乎沮丧的告诉母亲:“我见得市面越多,越发感到我一辈子不会见到一个我会真心爱恋的男子了,我的要求太高了。”幸好她遇到了威乐比,两人彼此相爱。然而不幸的是威乐比在遇到Marianne之前的一些花花公子行径使他遇到了麻烦。他使得布兰登上校的女儿怀孕,然后又抛弃了她,事情暴露之后,他被姑母剥夺了继承权,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只得和一个他不爱的富有女人结婚。这样,尽管他爱Marianne,尽管两人趣味相投,然而Marianne贫穷的家境决定了他不能选择她。Marianne遭此打击,一病不起,几乎断送了性命。幸好在家人和布兰登上校的关怀下康复,并和上校结了婚。然而或许那个率真的Marianne已经死了,活着的只是一个理智的Marianne。很多人因此给予她很深的同情。Elino的爱情悲剧被很多人忽略了。我觉得Elino理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她这样的人其实比Marianne承受更多,也更孤独。人们很难从她平静的表面读出什么,以为她生活得坚强就代表她感情上也一样坚强。然而当Elino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Edward求婚那一刻的失声痛哭,我看到事实不是那样。那一刻,Elino的脆弱、真情流露仿佛是另一个Marianne。她太需要爱了,只是她从不大声说出她的需要。也许因为她是长女,一向承担着维持家境的责任,并且不能指望多愁善感的母亲和罗曼蒂克的妹妹能帮上多少忙。当Marianne在为落叶哀悼的时候,Elino却不得不计算着牛肉多少钱一斤。我总觉得,她平静的表面不代表她有一颗麻木迟钝的心。她只是把生活的激情和热爱掩藏起来,责任是她第一位考虑的事,她自愿牺牲了一般女孩子撒娇使性的欢乐。当她在爱情中受伤的时候,她不像Marianne那样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她独自隐忍。即使她识穿了lucy的诡计,意识到lucy就是那个宣告她梦想破灭的人,她仍然选择了隐忍,为了她所爱的Edward。虽然最后lucy暴露了她的虚荣,使Edward重新回到Elino身边,然而我不知道Elino是否真的感到幸福。她能轻易释怀Edward对她曾经的隐瞒和谎言吗?像奥斯丁一贯的路数,这部小说以喜剧收场。表面上看,两姐妹都有了美好姻缘,威乐比和lucy所受的惩罚就是他们分别娶了和嫁了自己不爱的人。然而我又感到一种悲剧的感觉萦绕心头。无论是“理智”还是“感情”,都不能避免感情道路上遭受挫折,都不能避免那个时代女人从属于男人、男人主宰婚姻的命运。并且,在生活的种种压力下,几乎每个人都不够坦诚。不用说威乐比对Marianne的隐瞒,就连Edward,表面看来体面、有礼、和善、羞涩的好人,也会对Elino撒谎,隐瞒他曾订过婚约的事实。正直的布兰登上校,早就知道威乐比的丑行,然而这个三十五岁沉默寡言追求Marianne不成功的老男,早不讲晚不讲,偏偏在对他最有利的时候才讲,让人不免对他的好感打了折扣。Lucy隐瞒了她想嫁个有钱人的真实目的,Elino从头到尾都没和任何人谈起Edward对她撒的谎。也许隐瞒和掩饰是那个社会生存的技巧?似乎只有Jemmings太太和他儿子两个傻乐傻乐的人不懂得掩饰自己吧。这个故事的结尾,最讨厌“掩饰”的Marianne在现实的教育下仿佛接受了她姐姐的理智,也接受了老而平乏然而“正直”的布兰登上校。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从时代背景来看,的确是喜剧,因为十八世纪的英国,男人的地位由财产和爵位决定,而女人的地位则由婚姻决定。两姐妹嫁的人地位都不错,她们日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这是喜剧的一面。然而Elino和Marianne被迫选择理智,被迫屈从于现实的无奈,又有谁知道呢?一个以金钱开始的故事,结束于爱情。然而谁说这爱情的底下,没有现实的考虑呢?一个人的内心,不可能脱离外界环境而存在。Marianne自以为可以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实际上环境还是在塑造着她,改变着她。Elino比她更早看清了这一点。也许岁月会使她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的。我爱Marianne,也爱Elino,她们代表了人性的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方面。我对她们两个抱着一样的同情。不知道是谁说的:选择了自我和选择了责任的人,其生活一样有痛苦的一面。
  •     学妹最喜欢的小说,说揭露了很多人性的丑陋面。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去了解她喜欢的小说电影和音乐,所以我就行动了,否则像我这般挑剔(懒惰)的人怎么会看评分只有7.9的小说。不过总比喜欢看无聊的杂志好一万倍。全书基本就是在描述两姐妹的整个恋爱择偶历程,有坎坷有成长。不过整部小说的元素不外乎舞会晚会聚会,她去她家拜访,他去她家拜访,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他忽然要离去,他又不期而至,他俩订婚了吗,他俩决不能订婚,他俩怎么订婚了,不用干活都活的那么潇洒,当然了,我知道靠的是继承的财产,但是请允许我不喜欢在小说里看到那么多因为财产而生的情感纠葛。威洛比没钱还自私虚荣无节制,最后背弃真爱傍富婆,露西一心只想攀高枝,攀到哪枝算哪枝。爱德华善良怯懦没啥眼界却又无比固执,违背母亲意愿被逐出家门,朋友设法帮助他让他和露西过上好日子,约翰夫妇希望俩妹妹飞上枝头变凤凰就更不必说了。所有这些更像是街头巷尾八卦的那些生活琐事,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无法直击内心。倒是姐妹俩的性格着墨很多,姐姐一直的理智隐忍克制,妹妹初始的率性感性理想化到后来的成熟稳重,但是对白冗长(我懂,英国人吵架的时候都像是在读莎士比亚),尤其姐妹间的对话总是说教,再加上最后的结局总给人一种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的感觉,毫不夸张的说,冰雪奇缘是这本小说的缩略版。
  •     謝謝你,帶我出發Dear Jane:零點時分,我在給你寫信。期許能像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中的主人公一樣,赴一場藝文幽會。但是,我不需要海明威、艾略特給我聲勢浩大的演說,我只需要你,靜靜地,坐在我對面的沙發或是長椅的右手邊。你說:“我累了,差不多了,我筆下的那些姑娘們,她們比我幸福就好。”我戰戰兢兢的接過你遞給我的書《傲慢與偏見》,這是我買的第一本原版小說,我差一點找不到它,它的封皮有些磨損,帶著時光的吻痕。那是我初中的時日,南方午後,蟬鳴與光線交響,我讀“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十幾歲,跟著你的筆觸考慮談婚論嫁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十幾歲,卻也是最容易被你帶進書中情境,不能自已。現在重新回過頭看,就像放電影,字幕一出“八年後”,畫面即跳轉到八年後,但手裏你的書,仍舊以熟悉的口吻吐訴熟悉的語句,這樣的時光,是不是應該收穫一句動人的歎息。现在我早已忘记,MR.Darcy是不是像电影中一样,冒着大雨,满身狼狈冲到Elizabeth面前,为自己故作聪明的拆散姐姐与朋友辩解,却越描越黑,也许因为在心爱的人面前紧张过分,即使语气里仍有令我们旁观者忍俊不禁的傲慢,但这一幕像画面主色调的深绿色一样渲染开来,烙下一个隽永的印记。王菲唱:“生平第一次我放下矜持…”原来这番情愫,在骄傲的Darcy先生身上,亦有所附麗。比影像留給我記憶更深的,是閱讀時的心情。比起順風順水順理成章的愛情故事,讀者顯然更偏愛情節波折與分離並存。而恰好,你的筆,好似嘗過世間所有愛情心酸與苦甜,娓娓道來,當時的我,讓床頭燈照亮達西先生的一往情深,將伊莉莎白的自主勇敢掛在窗前,然後,枕著曼斯費爾德莊園里范妮對艾德蒙的矢志不渝入夢。你的第一部作品《理智與情感》,我卻是到了大學初始,才有幸讀到。現在羞愧當時並不是一氣呵成讀完,中途有對你的敘事方式感到些許疲憊。原諒我的冒然抱怨,也許是當時的自己過於浮躁,滿身的期許來到大學,社團活動接連不斷,讓自己很難有時間靜下來,在圖書館坐一下午,浸在北方的陽光裡,聽你說逹什伍德一家的悲歡離合。而後斷斷續續的讀,才發現,你一直在愛情觀念上探討的理智與情感的命題,在你的這第一本書中,表現得更為鮮明,且淋漓盡致。再一次,我才終於又喜歡這部作品,雖然比不過傲慢與偏見在我心中先入為主的地位,但她卻又比曼斯費爾德莊園要簡單而鮮活,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更為合理。你問我最喜歡哪個姑娘,一开始我當然會說瑪麗安,她靈動得像隻喜鵲,享受年輕生命里的喜悅、讚美與奇遇。但感性太過溢滿成災便是自己的劫難,可是如果青春時不被衝動與情感衝昏頭,又何時能再淋到這一場大雨呢?人人都想要如意郎君,“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少女心,總能吟成詩。可是,與威洛比的相遇,註定只是年少愛情的火焰,亦只是一團煙火。可憐的瑪麗安,被虛偽輕浮的威洛比拋棄后,烈火燒得悲痛欲絕。“我自己的情感造成了我的痛苦,而在痛苦的情況下缺之堅韌不拔的精神,又差一點使我送了命。我知道,我的病完全是自己造成的,當時我明知不對,但還是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加入我真的死了,那是自取滅亡。”當我讀到這句,不知道你在寫作時,是不是帶著一種置絕望于瑪麗安,讓她歷經臨死責難的狠心,這樣像是在為自己解體的獨白,讀來讓年紀相當的我們分外憐惜。可是你的筆調有時客觀得太殘忍,我知道你對自己也有過反省。你會把書中每個姑娘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撫育,但並不是任由擺佈,你當然會視其發展,他們或任性或理性都會最終接受時光的懲罰或饋贈。你還是仁慈的,很少將任何人置於死地,任性與衝動的孩子會自食其果,但你的愛從來不會吝嗇給予,瑪麗安,即使在最低落無助的時期,仍有布蘭登上校不離不棄,好讓人羡慕,太多人在歷經錯誤后,像是拋物線一樣迅速墜亡,而瑪麗安暮然回首,有一個人,守在燈火闌珊處,也不枉受過心理與身體的折磨了。那麼你在塑造埃莉諾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她就像是你的化身,不躁動不喧譁,但誰都無法忽視她的地位,她把握著你的指令,一步一步走得都穩穩妥妥。她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對象,她始終相信自己。“埃莉諾非常明白愛德華是愛她的”“難道愛德華一直在存心欺騙她?難道他是一片虛情假意?難道他與露西不是真心實意的訂婚?不,不管從前情況如何,她現在並不這麼認為。他只喜歡她一個人,這一點她絕不會搞錯。在諾蘭莊園,她的母親、妹妹、范妮都知道他喜歡她。這並不是她的虛榮引起的錯覺。他當然是愛她的。”直覺、自信與理智,很多時候女生都是光憑直覺行事,而恰恰缺失真正的自信與理智,來自於內心深處的自控力。當情人貌似移情,她會冷靜始終相信,愛德華心裏最愛的仍是自己,誰都無法動搖她的信念,然而她卻還是可以做到不動聲色地期待轉機,連讀者都要忍不住為她打抱不平了,她何以如此堅定隱忍。妹妹瑪麗安愛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她也不會嫉妒,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情方式,能觀花謝,守得雲開。也許,你的讀者做一個調查,“奧斯丁筆下最受歡迎的女主角”,一定不會是埃莉諾,她不比瑪麗安的青春活力,也沒有伊莉莎白的個性伶俐,更不像范妮(曼斯費爾德中的范妮)一樣柔弱溫馴。她不會是讀者的摯愛,卻能擁有你,奧斯丁,本人的最終寵愛。也許世上難有幾人能做到她那般將理智與情感駕馭得四平八穩,并在面對情人不忠時淡然等待,相信自己,最後等來歡喜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終於,在最後,我看到了埃莉諾對自己的釋放,當愛德華來告訴他,露西和羅伯特私奔了,而他可以再回到埃莉諾身邊。你聽,愛情回來了。“埃莉諾幾乎是跑出了房間,剛一關上門,便喜不自禁地哭起來。她起先以為,喜悅的淚水永遠也止不住了。”Dear Jane,描繪這一段時,你會不會已是雙手顫抖。你最愛的埃莉諾,她也自由了,很多個夜晚,她的腦袋應該被思念填滿卻又不敢聲張。她看著妹妹率先得到驚喜與幸福,或是低落與崩潰,都仍能堅守自己的端莊理性,外界的紛擾和變遷,都不足以讓她偏移,都不可能讓她絕望。她是一顆太穩定太強大的行星,有自己轉動的軌道,有自己的北斗星。我無法估計埃莉諾的內心宇宙有多麼遼闊,她時時刻刻都能沉住氣,而不是像瑪麗安那樣呼天搶地,也不是像范妮那樣多愁善感。只有在守得雲開見天明的時刻,她才允許自己歇斯底裡釋放壓力,那樣的時刻,所有情緒不再因理智而壓抑,像洪流一樣傾斜,但她仍然不會因此狼狽不堪。這樣堅守等來的幸福,好像更讓人覺得難能可貴。不管我們讀者對愛德華有多少抱怨與不滿,親愛的聰明的姑娘,只要你等來的是自己的真愛,這就夠了。Dear Jane我知道你也是羡慕埃莉諾的,你給她自己的聰慧、優雅、冷靜、大方,給她愛人,還給她的家人幸福。而你自己,卻守著執念,過了這一輩子。你說:“筆下的姑娘們,你們幸福就好了。”我眼前的你,你輕輕理了理蒼白的頭髮,將手臂上的披肩往上拉一下,然後閉上眼。老了,依舊優雅。我多想對你讀那句話,“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年輕,人人都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是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在備受摧殘的面容。”我能想像你年輕時的美。像埃莉諾一樣不動聲色,如瑪麗安一樣容光煥發,若伊莉莎白一樣豐富獨特。可她們都只是你身上的一部份,相比杜拉斯直接而坦然地在《情人》中傾訴自己的經歷與慾望,你總是剋制委婉地不讓任何一個女孩完全的繼承你的所有特質,將她們完全拼湊也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簡奧斯丁。你小心翼翼的把愛與個性隱藏在字裡行間,竟也可以讓讀者好奇當作遊戲,讀者眼裏的簡奧斯丁,就像一百個人心裏的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是伊莉莎白嗎,不,她太清高了。是埃莉諾嗎?不,她太隱忍了。是瑪麗安,也不會,一直在討論理智與情感抗爭的簡怎會讓自己的哭和笑都用盡力氣,驚天動地。親愛的簡,你讓筆下的每一個好姑娘都找到歸宿,自己卻與不語的歲月廝守。前幾年,我剛看過《成為簡奧斯丁》時,心裏難耐萬語千言要傾訴。亦是像這樣,深夜碼字,那封給你的信,卻沒有午夜巴黎的奇遇,不知道你有沒有收到。二十幾歲的你遇到了年輕氣盛的湯姆,在此之前,你身邊也有個沉默內斂的暗戀著韋斯萊先生,那時的你就像朝氣蓬勃的瑪麗安一樣,感情充沛,並且帶著一點點因博覽群書文采飛揚而屢屢受贊的虛榮與驕傲。時光甚好,我想,年輕的姑娘就應該像你這樣,身邊有個忠心的愛慕者,帶著一點足以令人驚訝的才華,對未來始終憧憬。然後,便是所有愛情的必備橋段,女主角的真命天子該出現了,有了他,女主角不會再流戀于他人一分一秒。你的主見,在當時一定是逆于倫理的,放著金龜婿韋斯萊先生不聞不顧,癡心于事業和未來皆無定數的湯姆。如果不你堅持己見,那就不會再有傳奇的簡奧斯丁。為了愛逃脫俗套的門當戶對父母讚許,你和湯姆決定私奔。不難發現,幾乎每本書里,你都有提到“私奔”這個愛情元素。我看著馬車奔馳,緊握雙手的兩人帶著逃到天涯的決絕,儘管你在書裡對私奔行為顯示的態度總體說來還是否定的,但那一刻我真心為你激動。可是如果你不顧一切為了愛情衝昏頭腦,那也不是傳奇的簡奧斯丁了。你讀了湯姆的家書,身在愛爾蘭的湯姆一家寄全部希望于他,他深陷於愛情和家庭責任的牽扯中。私奔顯然意味著揹負不孝子自私者的罵名,你怎麼可能用愛情自私的將情人捆綁。你終於放棄,并不出所料。你看我幫你回憶起了這些一步一個痛點的往事,你笑了笑,仍舊沉默的閉上眼睛,我不敢肯定你是否現在仍不後悔,但我想,你閉上眼,嘴角抽動,眼睛閃爍,那個瞬間,你一定在想湯姆。金錢與名譽,在你最燦爛年紀的時候你對他們不屑一顧,而當你隱沒,把苦楚溶於無法攔截永在流逝的時光中時,它們便隨著你小說的名聲大噪而前來彌補,這些物質,曾將你們的愛情摧毀,但如今于你仍是無用的,你早已將自己的青春和能量都傾注于小說里,《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愛瑪》《曼斯費爾德莊園》還有《諾覺桑寺》《勸導》,我未能全部讀完,但已在裡面瞥見了你們的影子。你不會直白的將楚痛稀釋在某一部作品中,而是一點一點的療傷,你讓他們都幸福,這大概是你對自己孤獨終老最大的慰藉。鬥轉星移,美人遲暮。你仍是你,未成為任何一個人的附著品,不曾貼上XX夫人的標籤,“簡奧斯丁”,這算不算幸運,那樣的年代,一輩子,一個女性只做自己。我看到電影的最後一幕,你雙手放在書上相疊,手指乾乾淨淨的,鏡頭用符號學訴說著樸素與靜默,婚姻于你,一片蒼白。前來聽你讀書會的讀者中,有曾經熟悉的面孔,這一場景,也像極了《情人》里年老時分杜拉斯和男人的重逢。可是,湯姆不曾說出似“我愛你備受摧殘容顏”這樣的情話,他帶著同為書迷的女兒一同前來,他喊住自己的女兒,一聲“Jane!”,剎那間,我能體會你那般身體驟然僵住,感覺時光凝固的錯覺。像是,誰的手輕輕拂過大提琴的弦,挪不開的音色,低沉的抽泣。Jane,你是她女兒的名字,也許所有的隱痛和沉寂都未曾被辜負。理智與情感,如何抉擇劃分,始終是你一直在勸導我們的事。但無論是小說還是現實中,理智與情感的辯證始終不能決一勝負。不然故事也不會如此精彩。人生亦是,尤其在被爱情砸到时。像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暢快淋漓,也不要忘記臥病的代價。當我在你的真實故事里得知,年老后的湯姆只不過對從前那段情緒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那是我年輕時的一個錯誤。”我無法接受,我寧願活在世人對這段故事的美化中,就如即使我們與你筆下那些女孩一樣要面臨糾葛抉擇,或為金錢、名譽羈絆,也寧願在理性的範圍內相信一些美的東西。傳記電影里對你的蒼白歲月跳幀式的帶過,每每想起依舊覺得時間似銀刀,亮得刺眼,其實可以隨時帶走你,卻殘忍的讓你忍受孤獨,更為煎熬。你喃喃道:“人生為什麼那麼長,我好像過了幾輩子一樣。”你的人生,早已不單單是一條孤單的直線,你的書寫,已經讓六個世界的紳士淑女鮮活。你又閉上眼了,拂曉了,大概這次。你上閉眼,就不會再醒過來。Dear Jane,你知道嗎,你的眼睛已經為太多女孩看過了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爱是永不退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     爱是情感,婚姻是理智
  •     看不进去……还是去看电影吧……
  •     对比原著就发现艾玛汤普森的剧本改编得多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原著的埃莉诺冷酷无情得多,上校并没有那么多痴情戏份,爱德华更是没有休格兰特的迷人,威尔比自然也不算渣。戏剧的脸谱化更适合电影表演,简奥斯汀的刻薄和狭隘(有些极端,说是现实更好?)还是让人有些出戏。
  •     典型的简奥斯汀式的小说,一代经典
  •     典型的简奥斯汀风格 受情感和理智的控制 想要突破世俗又不得不屈于教养 然而这种复古英国文学类型的小说读多了真的很容易混
  •     是我过了读这本书的年纪吗?我.....真的不习惯女生全身心只为嫁人这一件事情上.....人生要过的有趣啊
  •     相比于傲慢与偏见稍稍逊色。
  •     我想我会爱上上校。成熟稳重重情义。喜欢书中这种平凡而美好的生活。
  •     2002-45
  •     小说和文学不是一回事吧。
  •     我只能说我理解不了简奥斯丁
  •     专情 勇敢 追寻
  •     故事情节让我回想起了很多,文中的玛丽安和埃莉诺完全是俩个相对立性格的女孩~ 多希望我可以早一些看到这样的书,以至于我自己可以更好的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感情,但现实生活当中确实上演着很多威洛比和玛丽安的故事~ 女孩在感情当中就是感性的~ 又有几个女孩可以做到像姐姐哪般理智和成熟,总归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现实,才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作为教训~ 值得一看
  •     我更喜欢傲慢与偏见一些。
  •     挺好看的,从没看过这种风格的外国小说
  •     天分有余,技法不足。
  •     于那个年代来讲③星的确有失公允,但真的不是我的菜。
  •     太喜欢以至于一天连续看了BBC08年版的迷你剧,原著小说,外加又重看了一遍李安版的电影。。。。marianne就像十五六岁时候的我们,而elinor就像此刻,其实哪有什么理智与情感,不过就是幼稚走向成熟,我们终于从marianne成长为elinor,成为了和Brandon上校更相近的同类人,但现实往往是,同一类人,却都喜欢着另一类人,上校爱的,不会是同类的elinor,而是那个又作又任性的17岁的marianne。
  •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换来相同的回应,完美的结局。埃莉诺最终和爱德华在一起时衷心为姐姐的爱情感到高兴,但妹妹玛丽安的结局虽已猜中但还是不免失望。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好。理智,埃莉诺一直都是理智与克制。她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得很好。与玛丽安形成鲜明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可能是玛丽安,因为她那么活泼可爱有才甚至从对爱情炽热追求,情绪大起大落,受伤之后才稳重起来。现实中的大人往往是保守又克制的。我喜欢姐姐的善解人意,也喜欢妹妹的真诚勇敢。他们都有很好的结局。但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往往被现实扼杀。
  •     不如傲慢与偏见。
  •     不计后果的感情大概都没有好结果吧。宅总的求婚书。
  •     很女人的文风,读来一股女孩子的戏谑意味,小说不可多读,容易走向理想主义灭亡,又不可不读,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避风港,请我这孤独的灵魂又能找哪里地域现实的冷冰冰
  •     中英文互译版的也看的够呛啊。
  •     4星 艾莉诺的克制 玛莉安的洒脱 性格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对与错 只是在不同情况下该采用什么特质来应对尤为重要 人 常常在该克制的时候忘了克制 该自由烂漫时又把握不好分寸
  •     乍一看平淡无奇,翻完评论秒懂
  •     简奥斯汀的文字,清新如故。故事的结局还算是让人舒心。关于理智,是埃莉诺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以及玛丽安对情感正确的抉择。关于情感,是书中年轻男女对异性对家人或真切或虚假的情感。愿我们处事的时候都能在怀有某种情绪的同时仍不丧失自己的理智。
  •     我认为里面没有比较精彩的情节,在我看来女主人公的感情产生的也过于迅速,还是傲慢与偏见更好看点。
  •     也是套路吧……
  •     实际上,这本书对于如何社交很有益处…完全颠覆了它一开始被定格的鸡汤意义。
  •     看完之后没什么感想。
  •     请上帝保佑那个爱你的人吧 你把他的心都揉碎了
  •     一群享受惯了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无聊的情感纠结,理性是什么?束缚爱的羁绊,还是发展爱的工具?奥斯汀终究不是出身普通人家,不会体会真正的穷苦
  •     理智的人保持克制,但是内心的痛苦不会少一丝一毫
  •     我觉好搞笑啊这本书
  •     不如傲慢与偏见
  •     我特娘的真是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觉得Edward好啊
  •     可能我读不出什么
  •     简奥斯汀的作品看起来压力不大,首先知道结局会是皆大欢喜,这部小说里面的名句:有的人相似七年你还是不了解,有的人相识七天就懂了。反映了姐妹二人对爱情与理智的不同看法,在感情面前不论是再理智的人,都可能会为爱w而心碎。因为感情不是付出与努力成正比的买卖。相对其他作品而言,略显得单薄,人物线 故事线显得简单。
  •     不过尔尔的世界名著系列
  •     在爱情中理智与情感到底是什么样的配比?书中姐姐艾丽诺理智与情感并存,并以善良和真诚最终等来了爱德华。妹妹玛莉安情感大于理智,所以一开始被威洛比一类自私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所骗,而上校的深情最终也改变了她对于爱情一生只有一次的看法。相反,露丝和罗伯特则是既没有理智也不在乎情感的典型,以利相驱是他们的模式。我以为,好的爱情一定是起于强烈的情感,也许情感会变淡,归于理智。这又何其容易呢?爱情就是很容易让人盲目呀
  •     故事不够严谨
  •     我认为埃丽诺和理查德之间是有着热烈的感情的,只是被太过理智的头脑压抑住了。埃丽诺很多淡淡的表现,不是不喜欢,只是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喜欢。有意思的是,威洛比和玛丽安的感情,反倒是处于男方肆无忌惮的调情心态,否则怎么做到对对方任何观点都赞同,对自己任何观点都不坚持?因为不在意,因为认定了无法长久。现代社会还是上演着各种威洛比和玛丽安们的感情剧,威洛比们也注定了会选择一个有钱的妻子并是不是怀旧一刻钟,而不是选择玛丽安们然后彼此折磨一世。ps.奥斯汀克制的犀利的嘲讽,真是太有意思了。
  •     一开始觉得就是《傲慢与偏见》的翻版,连人物设定都一样,偏偏还比后者差那么多。后来总算故事不一样,但也就那样吧。 “一件不幸的事情,不论你做了多少思想准备,但真正发生后是大不一样的。”
  •     虽然是处女作,但也是一贯熟悉的风格。耐人推敲
  •     我们在情感路上坎坎坷坷,世事不如己所愿,你无从选择,只能选择狠心放弃,勇敢面对,还要藏起你的悲伤,强作坚强的笑脸。
  •     初中时期看过原著,后来大学翻了李安拍的同名电影,电影竟然看不下去~
  •     书里有大篇大篇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一开始觉得自己是爱丽诺,可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更像玛丽安,最后才发现自己有爱丽诺的忍耐,却没有爱丽诺的洞察,有玛丽安的冲动,却没有玛丽安的勇敢!自由快乐的玛丽安经过莫大的情殇后才让她学会理解爱丽诺的理智和克制,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必须学着成长!真心喜欢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和淑女,一起围坐在炉火旁,读读莎翁的诗,听听优美的钢琴曲,在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奔跑,谈心,是真正的贵族!
  •     never the biggest fan of Jane Austine
  •     3.5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