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

出版社:李默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3-01出版)
ISBN:9787807664222

章节摘录

石刻线画繁荣    明代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石刻、拓印技艺也随着手工业技术的提高而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明代戏曲、小说等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雕刻版画艺术空前发达,从而也促进了石刻线画艺术的横向发展,拓宽了固有题材范围,增多了体裁形式,使石刻线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石刻线画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材。    道释人物画刻石。道释人物题材的石刻线画发展到明代,无论是题材内容,绘制形式,都较以前精细而出新。    如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的壁画,盛行于唐代,但在明代以前未见有石刻拓本。现在陕西省发现一明天顺六年(1462)绘制的《西方极乐世界图》碑。此碑500多年来还未曾拓印,碑石洁净,线纹清晰,绘制俱精。各种人物近200种之多,个个都眉目清楚,动作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画师还增绘一部分儿童划龙舟的生动场面,在佛经绘画上加以民俗的内容,为石刻绘画增添了新趣。明代,石刻线画描绘三教人物也多了起来,如《钟馗图》为石刻线画中最初出现“钟馗”题材之作品。《圣迹图》和《孟氏祖庭图》原石分别见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和邹县孟庙中,两图都是连环画,是我国早期长篇传记形式的石刻连环画之创始。    以线描技艺体现中国人物画的优良传统,要推周万书画的《玄天上帝图》最有代表性,图写玄武真人背风面南而立,神态潇潇,气宇轩昂,衣纹钩画,更见笔力功夫。    墓室里的传奇戏曲。明代石棺多出土于河南北部,而原阳县夹滩旧村出土的石棺最具独特风貌。棺前档刻一“灵堂”,堂前有孝女捧祭品,孝子跪祭之线画。石棺上的石刻线画,已由飞天升仙或西方接引而逐渐与世俗生活相接近。绘刻的人物和环境气氛渐由森然幽暗而转变为生动明快,宛如民间风俗画了。    古刹、制盐和黄河图说。描绘寺庙建筑的石刻线画,有《荐福寺堂图》。图中小雁塔15层,是未遭地震破坏前之实景,描写劳苦大众生产生活的有《河东盐池图》,全图描绘了昔日手工制盐之苦,也是研究盐业史的重要形象资料。描绘山河地貌的有《黄河图说》,图中将自古以来黄河泛滥受灾最严重的河南、山东一带山岭河川、城郭州县等,简明地绘图标出,对于研究黄河变迁、治理方法和水利,都有参考价值。    天籁阁藏画选刻上石。晚明时,嘉兴人项元汴建“元籍阁”,广聚古今名人书画。同郡人周履靖将项氏家藏绘画中之神品摹勒上石外,又旁搜博采,费时20年,凡诸家珍藏上自唐阎立本、下至元王若水之作,皆选珉石镌刻之,名日《绘林》。可惜未见流传。    明廷对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乌斯藏(即西藏),居住着苗、瑶、彝、傣、藏等民族,是明代边疆开发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个地区与东北、西北一样,自古就是中国的边障。从元代开始,在西南建立了土司制度,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领袖为土官土吏,俱由中央授以爵职,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并向中央纳贡。这可以说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形式。明王朝建立以后,在沿袭元代旧制的基础上,对土司制度进行了充实和改革。主要有:首先,专门设立土司的官署和官职。其名目有宣慰司、宣抚司、招抚司、安抚司、长官司,以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这些土司的官员,大多是各族大小首领世袭,但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批准,并发给委任状和印信。其次,对土司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除了征收土贡之外,还加征其赋税。而土司除有守御地方之责外,还要随时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接受地方行政长官的节制。    这些土官因为是世袭的,他们的割据性特别强,常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仇杀火并,反抗明朝政府。明政府在平定这些战乱后,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就裁撤土司,改设可以调任的“流官”,这种办法称为“改土归流”。    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思南、思州发生相互火并,明政府派兵平息,分其地为八府四川,设贵州布政使司,同时,对土官制度予以革新,“府以下参用土官”,实行“流土合治”。进而由“流土合治”而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权归流官,推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是明政府边区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明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对边区的直接统治。但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边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制度的转变,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在明代,“改土归流”较大规模的只有两次。    但是,明朝政府在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因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反抗,不断出现反复。明弘治八年(1495)“改马湖府为流官知府”,但以后迫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捣乱,重又任用土官。嘉靖三年(1524)马湖府两次归流,但结果是“流官再设而土夷随叛,杀人夺地比昔更甚”,使得明政府只好改任土官为知府,恢复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面向贵州、云南、四川,还推广于湖南、湖北以及广西等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在清朝时期。    科举制度鼎盛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明朝,持续至清末,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朝立国之初,即注意搜罗和培养人才,一面开科取士,一面又重视设立学校,太学为明初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封建官吏。然而不到几十年,明宣宗以后科举及第升官机遇以绝对优势压倒太学,这是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的一个表现。从表面看,似乎学校与科举并重,或学校与科举融为一体,但实际应科举的人多在家读书,并不进学校,使学校有名无实。即使学校认真教育,其目标及内容都与科举有直接关系,学校实际上变成科举的预备场所,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的另一个表现是非科举不得做官。    从明中叶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进士一选庶吉士,就被视为未来之宰相。所以在明代,入学中举,考中进士,谋得高官厚禄,已深人士人之心,大大超过唐宋两代,一直延续到清末。    明代科举制度鼎盛的又一个表现是开始盛行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取士产生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这一特殊文体对明、清400余年的教育与学风有极大影响。    科举制度自隋创以来,经过唐宋之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并且定型。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P3-7

前言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书籍目录

石刻线画繁荣明廷对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科举制度鼎盛丘溶著《大学衍义补》改开中盐法为纳银刘大夏治黄河定国子监生历事期太监李广获罪自杀发令禁止豪强侵夺民利科举会试发生漏题疑案·程敏政下狱《寓圃杂记》刊行《本草集要》编成更定刑部条例眼科著作《银海精微》流传修建大同外边境范吉献《神机制胜书》取消织造宦官严申禁止谶纬妖书重新设置起居注李梦阳因指斥外戚入狱正德帝即位荒淫无度刘瑾当权批奏章刘瑾设立内行厂刘瑾伏诛杨虎、刘六起义安化王谋反失败弋阳腔流行全国茶陵诗派主导诗坛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吴中三家书法成就卓然王守仁龙场大悟祝允明的草书艺术吴伟领导江夏派海外贸易开拓宫廷教育形成书院再次勃兴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创建领导吴门画派明官学体系严密外四家兵入京师开设皇店·商税纳入皇帝私囊正德帝迎活佛《草木子》刊行湛若水发展江门之学明文人评画兴盛东西官厅设立乾清官发生火灾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正德帝微服出游宁王朱宸濠谋反失败唐寅绘画自成一格正德帝朱厚照死于“豹房”常州松江大风潮发生“争贡之役”大礼之争议发生李福达之狱起王守仁著《大学问》补筑杨一清时所修长城王守仁去世颁行《明伦大典》陈铎号称乐王前七子复古等韵学昌盛飞云楼显示明代木构楼阁特色《高山流水》发展成熟明长城修建·长城体系完成唐宋派兴起丹溪学派昌大朱氏三松开嘉定竹雕编审徭役·实行一条鞭法大同等地兵变市舶司移于壕镜澳明廷整饬茶马法大毁佛骨佛像营建神御阁·改名皇史宸烟草进入中国明经厂定型孔府档案开始建立理学名臣湛若水致仕《宁夏新志》刻行农耕出现新技术《装潢志》总结装裱技术水陆画形成岳麓书院成名花鼓表演遍及中原中国版画进入繁荣时期·版画各流派出现杨爵下狱俺答屡次入侵严嵩大权独揽宫女杨金英等谋缢明世宗王廷相被削籍九边防卫陶仲文升官有术增补《后湖志》名将曾铣被杀藏书家辈出朱纨抗倭招祸自杀昆山腔兴起严嵩误国造成庚戍之变魏良辅度新声仇英精研画技高消费之风盛行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王艮开泰州学派明天文学退步王廷相提倡元气论明式家具形成舞台艺术全面繁荣李开先作《宝剑记》“白阳青藤”将写意花乌推向高峰

编辑推荐

李默主编的《盛世再现》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


 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