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厂日记(全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101084955
作者:林一厂,李吉奎整理
页数:91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上午因路滑未出门,在寓修改昨稿,并添半页。下午二时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五件。审阅第九期《征集简讯》稿一本。夜再将连日摘录兴中会史料添改于已成稿内,疑点稍解。 十月十六日 阴晴。秋霖困人,稍遇晴光,即生欣悦。午表七十度。上午十时曾出日,下午一时又小雨一阵。下午四时半表六十八度。晚晴有红霞。明日当可大放晴矣。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秘书事三件。内有查填八月份本处干事助干录事三人成绩纪录表。修改严处长送来清党纪念党史稿一件。摘录二页,容共事项也。下午二时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文三件。内一件为填报三民主义机构调查表,甚为麻烦,因干事所填不合为改填。上午十一时散值时间曾往会,询刘秘书送中全会工作报告曾否送出?拟将关于总纂办公处事查阅,以便对各纂修宣布;惟文书科长已出,未得阅。下午四时半再往查阅,并送交三人成绩纪录表,及关于《征集简讯》意见。与许处长一谈。夜,撰《九九革命史稿》半页又半。 十月十七日 阴雨。晨六七时间雨一阵,颇大。午表六十六度。下午细雨数次。 上午八时到总纂办公处,再将《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总评后添一段,所有各纂修签注摘取列入。此件手续即此完结,交干事赵季琳发文。下午因天雨路滑,不能出门,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连昨夜所得共二页。夜撰稿半页。 十月十八日 星期 阴雨。昨夜闻雨声。今晨六时雨一阵。八时又一阵,均颇大。檐溜出。午稍朗。下午雨止犹阴。 上午在寓撰《九九史稿》半页馀。下午四时半到总纂办公处阅报。旋为钟秘书邀往会内秘书办公室聚餐。前日刘主任秘书先约,但雨中泥泞,余不欲往。至七时许始与邹龙柳黄四位同行返寓。 十月十九日 阴雨。昨夜又闻雨声。今晨檐溜犹点滴,且细雨濛濛。九时后雨止。下午五时表六十四度。夜微见月色。 上午在寓撰稿一页,又半页之半。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四件。摘录兴中会史料一纸。夜续撰稿半页。 十月廿日 阴雨。昨夜半后又雨,今晨犹小雨霏霏。午表六十二度。午后未雨但沉阴。五时表仍六十二度。夜八时雨一阵,旋晴,月色甚朗。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收回严录事抄稿,校阅一过。杨科长嘉猷送来所作革命政府成立纪念史稿,为略修正一段。但此稿先经孙纂修修改一次,今再抄送者。适孙来,即仍交原手审阅。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再阅《中国现代革命史讲话》,评注后,连复函送出。又杨科长稿亦送还,再抄或径送秘书办公室。晚间权超侄来,饭后畅谈至十时馀,未工作。 十月廿一日 晴。湿云未净,日光时现时隐。午表六十九度。下午五时表六十七度。 上午八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二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一页馀。严处长来商彼所作清党纪念北伐誓师纪念二稿数事。下午二时半到总纂办公处,处理公事一件。修改前成《九九稿》五页。又处理公事二件。夜撰稿半页,并修改前成之稿,连日所查得错漏处已完。九十时间忽闻空袭警报。 十月廿二日 阴雨。七八时间小雨一阵。九时后止。午表六十六度。下午五时仍六十六度。夜月色甚朗。

内容概要

林一厂(音ān),名百举(1882—1950),以字行。广东梅县人。前清秀才,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出身,汕头《中华新报》总编辑。同盟会员、南社成员。与柳亚子、叶楚伧、张继为知友。曾参民元广东北伐军戎幕。民二参议院秘书。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至1934年,任江苏省民政厅秘书。1934年至1947年底,任国民党党史会编纂、纂修(曾兼任总纂办公处秘书)。1950年12月卒于梅县里第。

书籍目录

整理说明
中华民国卅一年(1942)
中华民国卅二年(1943)
中华民国卅三年(1944)
中华民国卅四年(1945)
中华民国卅五年(1946)
中华民国卅六年(1947)
附录一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
附录二 林一厂先生年表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林一厂日记(套装上下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林一厂日记》共22册,用党史会稿纸,毛笔行草书写,无标点。整理时,加以标点,未删节,全编约八十万字。记事起迄为1942年7月12日至1947年12月5日。中间因故因病,小有缺记。该日记除记家庭生活,个人琐事外,因它原称“工作日记”,故详记党史会内部运作,史料征集、签注、人事关系及内迁过程。其主要价值在于,它引录了大批未刊资料,例如:(一)抄录了大批征集未刊的孙中山等人的史料;完整记述(引录呈送资料)孙中山家世、祖籍源流纠纷(争议)资料。(二)抄录(或摘录)各省区党部征集送呈的记述辛亥革命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贾道曾撰《兴中会史料汇编》;胡去非《总理事略》、苏鹏《柳溪忆语》;曾朴《辛亥革命漫忆》;陈功甫《中国革命史》;田桐《革命闲话》;杨虎《革命缀言》;郑祖荫《福建辛亥光复史料》;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西北革命史征》;党史会编《蔡元培传》;严恩纹《中国国民党通俗党史》;杨铎《辛亥建国大纲史稿》;曾省三《武昌首义之缘起》;龙铁元《鳞爪集》,以及林一厂所撰《叶楚伧革命史迹》与代曾养甫撰《丘仓海(逢甲)先生革命事略》等,上列各篇,多数是未经刊印者。(三)记述国民党基层活动情况,政治动态(如“五五宪法”条文及制定全过程与重庆谈判),社会乱象,市场物价。(四)摘录二战期间战事发展、大战结束前后中外重大事件及交涉。相关记述,足资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抗战史、宪政史、党派关系史者之参考。
日记手稿整理规范。卷首置《整理说明》。篇末附龙铁元所撰《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纪事》(已刊,转录)及《林一厂先生年表》。

图书封面


 林一厂日记(全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杨衢云的项上人头值多少钱?这不是小事,关涉到兴中会的领导层如何构成。1895年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广东按察使刊出告示,悬赏捉拿孙文、杨衢云等人。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说:孙文一千两,杨衢云一百两;西方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史扶邻沿袭此说;很多权威著作也照抄如仪。我一直怀疑,兴中会会长杨衢云的人头,这么不值钱?直到通过朋友找到黄大德发在香港的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邹鲁纂改了原始史料,借贬低杨衢云来抬高孙文;1895年香港《华字日报》刊登的赏格,杨衢云与孙文同等,都是一千两。《林一厂日记》以其作者的党史会主任编纂的官方身份,为黄大德的结论提供了佐证。(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国民党党史有太多有意无意的“乌龙”,邹鲁此例只是冰山一角。《林一厂日记》记载,以写作《革命逸史》著称于世的冯自由,曾对党史会主任委员张继直言:“陈少白所述杨衢云事太偏,杨当时在港有一部分势力,故总理乃让伯理玺天德之名,即其后杨氏被杀,修史时似应从宽。”陈少白是孙中山同学,早期的左膀右臂。他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对杨衢云丑诋不遗余力,纯属派系私见。冯自由是1895年就结识孙中山的“红小鬼”,对早年史事比较了解。杨衢云能被选为“伯理玺天德”(president),是他当时实力高于孙文的明证。乙未广州起义,是杨、孙两派的合作行动;失败之后,两派竞相卸责,演成恶性攻击,孙派陈少白、杨派谢缵泰都难辞其咎。倒是杨、孙本人并无芥蒂。1896年,杨衢云从南非到日本与孙文会合,比邻而居;1899年,杨夫人临盆,孙逸仙医生悉心传授接生方法给杨衢云,顺利生下一女。伦敦蒙难之后,孙逸仙在国际上名声大噪,陈少白策划了哥老会、三合会与兴中会联合成立“兴汉会”的行动,推孙逸仙为总会长,铸就印信,示意杨衢云让位。杨大度地接受了让位要求,事后还全力配合孙中山组织庚子惠州起义,派史坚如暗杀两广总督德寿,反被德寿派人暗杀于香港。杨衢云让位之后,甘居人下,倾心辅佐,颇有古风。后来很多著作跟着陈少白的调调,大肆宣扬烈士杨衢云的“错误”,真是于心何忍。冯自由这个澄清,既随着《林一厂日记》的出版公诸于世,今后写史之人,还望高抬贵手,莫令香港无名碑下的杨烈士无法安息。名人故里的争议,往往超出学术的范围。孙中山祖籍是东莞还是紫金,聚讼纷纭;多种势力的介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紫金说”的始作俑者是著名学者罗香林。他将紫金某个“孙琏昌”与孙中山族谱中“孙连昌”等同,又将美国人林百克《孙逸仙传记》中拼写不准确的Kung kun(东莞)曲解为所谓紫金“公馆村”。经过邱捷、黄宇和等大量学者严密的调查考证,证明邓慕韩的“东莞说”无误,“孙琏昌”与“孙连昌”相差50年。当年邓慕韩为坚持己见,还受到中央党部的处分,《日记》记录了此事,令人啼笑皆非。林一厂算是罗香林同乡,却没有偏帮罗氏,写出《罗香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未足征信之点》给党史会参考。尽管学术界已经给出了结论,有些人仍会喋喋不休。无论如何,即使要继续讨论,也必须限制在纯学术范围内,不应借此挑动族群冲突。林一厂坚持“史必征实”,不愿以“丑诋异党”向蒋中正献媚。1944年7月8日,他审查《中国国民党廿年来奋斗史》,对书中中共“投顺”字样不满,拟改为“共赴国难”。这种书生气对升官发财没有好处。他主编的《中国国民党五十年大事记》因缺乏贬低“异党”的宣传内容,被中常委否决。身处抗战阶段,林氏坚守“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古训,但强烈的民族主义也让他偶尔违背史家戒律。本书第444页中,林氏提出“凡汪逆著作言论即在《民报》等之排满革命论文,均应一律禁止流传,党史中完全取消汪逆名字。此不惟洗涤历史污点,亦免使其遗留印象于后世国民之脑际”。汪氏后期投敌,不必因此抹杀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民报》上的战斗檄文,是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将他从后世国民的脑际抹去,既不智,也无用。林氏属于党务系统的技术官僚,不趋炎附势,勤谨自律,在清水衙门安心供职,比较难得。该书保留了大量国民党史原始资料,记录了1942-1947年间重庆、南京普通公教人员的工作生活,所述“办公室政治”也很有看头。1947年4月24日,林氏记“肉价前日每斤三千八百元,今涨至四千四百元。米价由十一万四千涨至十三万(去年十一月余初抵京,米价每石仅四万)”,引起笔者对菜市场经历的联想,不禁黯然。作为老同盟会员,林一厂尽管是党政机构的“中层干部”,因没有灰色收入,也受尽物价飞涨的煎熬。抗战继之以内战,工薪阶层被通货膨胀慢慢熬干,发行金元券又将民间财富一次性清零。不待“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政府已无法支撑。滥发货币是延缓死亡的毒药,不吃必死,吃了仍不免一死。林一厂(1882-1950),原名林百举,广东梅县人,辛亥前与叶楚伧在汕头编《中华新报》鼓吹革命,为南社成员,半生从政,不脱书生本色。1934年入党史会,后升主任编纂,1948年因病回乡,卒于1950年,遗下日记一巨帙。一甲子后,中山大学历史系李吉奎教授为之理董加注,成此二册,裨益学术,有足多焉。(2012年9月22日《南方都市报 阅读周刊》)http://gcontent.oeeee.com/8/64/86444b28aa86d706/Blog/7d0/d099a9.html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整理得尚好,日记所附剪报多被剔除。林一厂工作勤奋,但史识如何?我是大不以为然的。汪精卫死后,他说“国人仍应有二件事须做者”,其一就是:“凡汪逆著作言论即在《民报》等之排满革命论文,均应一律禁止流传,党史中完全取消汪逆名字。此不惟洗涤历史污点,亦免使其遗留印象于后世国民之脑际。”
  •     看传记不如看年谱,看年谱不如看日记。我是从十三岁开始就每天写日记的。每天,每天。太贵了。买不起。如买来,当历史书看。真实的历史。喜欢,还是买不起。
  •     此书对三种人有用:研究国民党党史的;想了解40年代党政机构人员工作、生活的;研究重庆、南京气候史的。
  •     昨日買的。
  •     可以,可以。
  •     览
  •     内容详实,价格合适,关于一些辛亥革命的史料难得一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