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堂》书评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44742229
作者:[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页数:320页

谈谈“死亡”与“临终”——读《下一站,天堂》

文/吴情我们身边不时有人谈论“死亡”(death)与“临终”(dying),然而,尴尬或吊诡的是,主持这些谈论“会”的主角,多半和“死亡”、“临终”无关(这里指的相关,主要说的是病患)。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一方面,这些问题本就不好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会因为人们内在的恐惧和规避心理,发展为语言忌讳;另一方面,人们对这些话题存在着诸多争议,话题逐渐转化为某种语言游戏,是非病患表示个人态度、勇敢、意志力等品质的手段。例如,一个小孩子对他(或她)的玩伴说,你个胆小鬼,看我的,我可不怕死。从根本上说,人都怕死。求生避死、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人无须为此脸红自责。明确这一点,不仅必要,而且对于相关话题的展开和深入探讨,尤为关键。不过,人类文化总是倾向对人本性的否定,即使是真实的情绪和感觉也未能幸免。在各自的文化建构下,患者在面对“死亡”时,被要求表现出无畏的气度,而不是一味哭泣、伤心和难过。过度的恐惧有时表明了智慧的欠缺,但不恐惧(或不表现恐惧)就真的能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了吗?答案只怕是否定的。在《下一站,天堂》的作者,心理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看来,承认并直面对疾病的恐惧,即使却步了,也是勇敢的表现。不过,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一般拒绝接受,坚决否认。随之而来的则是愤怒,对医生、护士和家人理性或非理性的斥责,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焦虑。当怒火渐渐平息之后,临终病患趋向“侥幸”,试着同上帝“讨价还价”,企图全知全能全善的主延长其生命,赋予其以更多的意义和内涵。当信仰遭遇现实危机,祈祷未能被上帝响应时,他们的信心也在日复一日的冰冷化学治疗中被淡化、被消解。他们逐渐学会接受现状,有的人能够乐观看待这一切,有的人则放弃了希望,等待着生命最后一刻的到来,实现身心一体的宁静与平和。罗斯医生认为,病患和家人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应该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尊重病患,重视其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所应享有的尊严,聆听其意愿,尽可能抱之以宽容,帮助其进行身心双重调节,或者鼓励其勇敢同病魔战斗到底,或者默默地目送其安详地离去。我们的文化总是“巧妙”地避开了“死亡”与“临终”的探讨,孔子即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人们应关注现实的生存,而非死后的世界,更别提“生”与“死”的连接点——“临终”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则强调来生,号召人们此生修德、多做善事,以期死后上达天堂,服侍于上帝身旁,同样也少谈及“死亡”。就这个层面而言,罗斯医生倡导“死亡与临终”研讨会的召开,将人们的视角引至临终病患身上,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对待临终病患的态度,其实暗含了我们自身对“死亡”与“临终”的看法,不管是恐惧和犹疑,抑或是坦荡和无谓。要知道,技术不是万能的,它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观念的转变,首先得及时跟上。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下一站,天堂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