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00631965
作者:汪曾祺
页数:210页

内容概要

汪曾祺,汉族,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他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内容平实、文笔淡雅,寓哲理于自然,寓凄婉于幽默,描绘了一幅幅人景及风俗图画。本集选录了他的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为国内外首次结集出版。其他各篇,也都是贴近作者本人生活与感悟的散文精品。

书籍目录

自序:我的世界
逝水(自传体系列散文)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夏天的昆虫
踢毽子
故乡的食物
泡茶馆
翠湖心影
观音寺
果园杂记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觅我游踪五十年
泰山片石
水母
林肯的鼻子
悬空的人
寻常茶话
烟赋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两栖杂述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散步随想

作者简介

“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汪曾祺极具自知之明。他让自己静悄悄地写,也让别人静悄悄地看。正因不是主流,他的作品未曾跻身喧喧市井成为惹眼物事,成为炉中火锦上葩;而归于山间江畔明月,白云深处人家。要之,汪曾祺不是凛冽的雄鹰,挺拔的巨树,他是婉啭的画眉,幽幽的兰草。 汪曾祺作品数量不巨而质量上乘,篇篇闪光。他的笔下,有食色,有男女,有民风,有民俗。浑厚的国学底子,出色的古文修养,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天然亲和,直接垫高了他的创作,决定了他作品特有的文体价值。他的作品内容平实、文笔淡雅,寓哲理于自然,寓凄婉于幽默,描绘了一幅幅人景及风俗图画。本集选录了他的自传体系列散文《逝水》,为国内外首次结集出版。其他各篇,也都是贴近作者本人生活与感悟的散文精品。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里,谈天说地,谈吃说喝,满怀深情地写故乡和异乡的食物,让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思,洞见赤子的童真。


 逝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沈从文先生这一辈子,做过他学生的人应当是不少的,就连江青,视情形不同,也间或自承是做过沈从文的‘学生’的;但是,毫无疑问,从各个意义上都无愧于‘沈从文门生’的,恐怕也只有汪曾祺先生了。说句无营养的话,这样一对师生,真是天造地设;倘若把沈从文的《水云》和汪曾祺的《逝水》并读,两位都如此笃定的自我鉴定,作为创作者的一生,他们是无时无刻不与‘水’相应和的;用作品细节对照,他们对于自己的幼年生活的环境、乡俗、一草一木,一店一铺的那种数十年后历历在目的神奇记忆和艺术化再现的能力,于他们自己,似乎只是一种天生的爱好和观察力,在我看来,这就是属于其实都是自诩‘勤勉派’创作者的沈、汪二位先生的天才所在,对这一点,汪曾祺自己也免不了带上一笔‘和我的老师沈从文一样’云云,实在让人艳羡。如果说沈从文的创作中时不时还可以看到有点追求‘奇变’的锐气,甚至是大胆和激进(例如,当年的《七色魇》,《清乡所见》,或者《黔小景》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所谓乡土风情,并不意味这田园风味,而是参杂了湘西特有神秘的一种更为让人心悸的新鲜感——这些作品,或者是笔法独特,或者是故事悚然,或者是结构技巧登峰造极,作为‘文体作家’的沈从文,追求艺术上的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而且,借着他本人的才华,无疑也是成功的。而汪老,如果说年轻时对文体追求也多有尝新,例如《复仇》这类看起来有点太不‘汪曾祺’的作品,到了后期,真是举重若轻,一贯的醇厚宜人,便是做了所谓的‘文体变换’,也是和自己一贯风格并不违背的情况下的巧妙取舍、布局。例如,他重点写过的《大淖记事》,他的变,表现在小说里,是对写‘人事’与写‘大淖’的重心的侧重安排,但是这种变化,并不多明显的体现在行文本身之上;打个或者并不恰当的比喻,同样是针对对手的变化,沈先生的方法如同是用起了小无相功的鸠摩智,天花乱坠,信手拈来,而汪先生则是只顾舞起全套的降龙十八掌,见招拆招(当然,这里用鸠摩智比喻沈从文并没有丝毫暗贬之意,只是单单觉得情形有些类似罢了...)。但是放到散文上,他们的区别却似乎更小一些,除了沈先生年轻时的散文里,抒情的成分更直接,他们看待事物都如此可贵的有一种对事物、生命、美最诚恳的热爱,有一种放低自己的平等眼光,有一颗到老到死都未曾少减的‘赤子之心’,读逝水不止一次的让我恍惚想到《从文自传》,而在汪曾祺的文里,起势平和,收势恬淡,中间也几乎很少起高调,写警句,就是这么平平淡淡的一篇文章下来,偏偏唇齿留香,甚至会慢慢的泛上一丝久久不散的甘甜回味,这种功力,现在已经绝迹了吧?当中蕴含的,并不仅仅是笔力,更是一种看破的透彻。而且许多结构架势上的讲究和安排,看似毫不出奇,但是无意中细细一想,却真是别有妙处:以‘扇子崖下’为例,信笔写来,提到了扇子崖下的无极庙,他写景,写庙,写塑像,写卖汽水人,直写到自己逛完回宾馆,到了最后,忽然一段:回来翻翻资料,无极庙的来历原来是这样:一九二五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封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并在竹林寺旧址建无极庙,不禁失笑。一个镇守使竟然"封"自己的老婆为"真人",亦是怪事。这种事大概只有张宗昌的部下才干得出来。妙在何处,我到现在也说不真切,就是觉得这么信手一摆,就平白的给本来清淡的短小散文添加了些许园林布局的曲折之感——何出此言?但想想我自己如果写同样的情形,我必然会上来就把这段查到的资料放在文前初提无极庙的地方,虽然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但是细细咀嚼这两种摆法,自觉得高下立现。他的眼里看到的东西,往往有那么些独特的意味,《随遇而安》里,提到作为右派改造的自己,却笔锋一转,认认真真写起了工作细节,却并不不带分毫感情倾向的议论,只是平淡如水的写,写如何给果园防虫防冻,写自己和土豆打交道的种种细节,末了一句调侃,‘像我这样吃过那么多品种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第二个人’,不用再做什么主观的介绍和描述,何谓随遇而安,读者自知,但是一贯平淡的他,在这文章的末尾,却依然淡淡一句并不声嘶力竭的控诉,可谓振聋发聩: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     因为是沈从文学生的缘故吧,汪曾祺的文笔和笔下人物仿佛有沈的味道。沈从文的自传中,说到水对的他童年乃至一生影响很大。汪曾祺也这么说,所以这个集子也叫《逝水》。童年的记忆,水的灵动给了他们灵气。童年的花园也是极其美好的世界。《呼兰河传》里,萧红童真的心,留恋的是祖父和花园。榆荚、粉蝶、玫瑰、祖父的草帽,祖孙的游戏,还有古旧的房子里堆满的宝贝,每一样,都吸引孩童好奇的眼眸。小小的园子,满满的是欢乐。汪曾祺也写了花园,这里不是乡下地主的小果园兼花园了。江浙富裕人家的后花园。草木亭台,不是随意放着的。有祖父和父亲的精心营造,山、石掩映,多了些文人的情趣。记得看过介绍《三坊七巷》的书。仕宦和富商为自己营造的惬意小居,世外桃源般蕴养着人气。时光流逝,繁华不再,那些水榭、井台、雕花绣楼,古旧斑驳了,荒凉中透着雅意,当年的秀丽依稀可见。中学时,三中就在三坊七巷旁。一段时间,要穿过三坊七巷,到仙塔街。穿梭在粉墙和石径间,从未想到,在每一户黑色髹漆脱落的大门里,都曾有我喜欢的风景和人。有严复、谢婉莹、觉民,林则徐的后人……那时,中午在学校吃饭。饭后总到西湖公园读书、游玩。公园里有一处林则徐读书处,有一个不大的宅院,后廷有块青石碑,刻着林公的画像。最喜欢是宅子旁边的小花园,飞檐别致的亭子耸立在水上,小小的石桥象玩具象假山盆景里的陶瓷小桥横在水上,一两个人还是容得过的。水上细细致致开着几朵红色的莲花。来了一对靓女俊男。穿戴得很秀气,那女子娉娉婷婷、安安静静坐在水边,古典娴静,象是30年代的人,浅浅一笑,就被男子拍进镜头了。
  •     把里头的涂白看了一遍又一遍,看波尔多液的时候居然哭了。有时候看人在讨论怎么写东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文笔,还是故事。怎么样才能进步,是不断地写,还是不断地看。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文风,而不再是谁谁的影子。我想,文笔当然重要,故事也重要,可在这一切之上,还有一个东西。把自己的心写进去。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是夜,春夜淅淅沥沥,润物无声。我又一次翻开了汪曾祺老人自传体散文《逝水》。每当自己被凡俗之事侵扰,心烦意乱的时候,打开《逝水》,就像泡了一杯香茗,就像放了一段古曲,烦躁的心被汪老恬淡的文字所浸润,渐渐变得平和安详。汪曾祺的散文,好似信手拈来,写江南景物,写父辈亲眷,写民风民俗,写生活琐碎小事,谈天说地,用的都是极为平常朴素的文字,但经汪老从容的手笔,文字似乎通了灵性,读起来自有一种味道,一种美。
        “文如其人”,也许正是由于汪曾祺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秉性,才造就了他文字的平和与清新,正是由于汪曾祺对故乡魂牵梦绕饱含浓浓的情感,才写出生动的江南风土人情。汪曾祺在自序里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可他怀着谦和平静的心态将“平常的世界”娓娓到来,却也是一种令人不忍释卷的别致韵味。
      
       (去年唯一写的书评,载于《新闻晨报》)
  •     老先生的文章一直喜欢,淡而有回味.
  •     好的作家总是有惊人的记忆和细微的感觉
  •     汪先生的散文集,汪先生是吃货,汪先生的爸爸好厉害。
  •     他写得太娓娓道来,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睡着。这不是贬义。
  •     这部平淡的自传,一字一句流来,蜿蜒流入我的梦中。
  •     旧时风物,过去人家。细数从前,历久弥新。长河不尽,感动永在。 他的文字如白菊花茶。“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中国式的美
  •     多年父子如兄弟,温情美好又快乐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很喜欢很喜欢。
  •     印象最深的有2件:一是汪父用西瓜皮雕成的灯笼,映下一夜碧绿,荧光入梦。一是书中常可见的固定句式“某某很喜欢我”。想来汪先生招人爱,是从他父亲爱他开始。
  •     优美洗炼
  •       把里头的涂白看了一遍又一遍,看波尔多液的时候居然哭了。
      有时候看人在讨论怎么写东西,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文笔,还是故事。怎么样才能进步,是不断地写,还是不断地看。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文风,而不再是谁谁的影子。
      我想,文笔当然重要,故事也重要,可在这一切之上,还有一个东西。
      把自己的心写进去。
  •     非常好的散文。真正的大家风范,
  •     没买到过,就没见过
  •     高邮人读高邮人的故事,想到的确是同样生活在这片的土地上的祖辈,自己好像也在慢慢的融合他们的背影。
  •        因为是沈从文学生的缘故吧,汪曾祺的文笔和笔下人物仿佛有沈的味道。
       沈从文的自传中,说到水对的他童年乃至一生影响很大。汪曾祺也这么说,所以这个集子也叫《逝水》。
       童年的记忆,水的灵动给了他们灵气。
       童年的花园也是极其美好的世界。《呼兰河传》里,萧红童真的心,留恋的是祖父和花园。榆荚、粉蝶、玫瑰、祖父的草帽,祖孙的游戏,还有古旧的房子里堆满的宝贝,每一样,都吸引孩童好奇的眼眸。小小的园子,满满的是欢乐。
       汪曾祺也写了花园,这里不是乡下地主的小果园兼花园了。江浙富裕人家的后花园。草木亭台,不是随意放着的。有祖父和父亲的精心营造,山、石掩映,多了些文人的情趣。
       记得看过介绍《三坊七巷》的书。仕宦和富商为自己营造的惬意小居,世外桃源般蕴养着人气。时光流逝,繁华不再,那些水榭、井台、雕花绣楼,古旧斑驳了,荒凉中透着雅意,当年的秀丽依稀可见。
      中学时,三中就在三坊七巷旁。一段时间,要穿过三坊七巷,到仙塔街。穿梭在粉墙和石径间,从未想到,在每一户黑色髹漆脱落的大门里,都曾有我喜欢的风景和人。有严复、谢婉莹、觉民,林则徐的后人……
       那时,中午在学校吃饭。饭后总到西湖公园读书、游玩。公园里有一处林则徐读书处,有一个不大的宅院,后廷有块青石碑,刻着林公的画像。最喜欢是宅子旁边的小花园,飞檐别致的亭子耸立在水上,小小的石桥象玩具象假山盆景里的陶瓷小桥横在水上,一两个人还是容得过的。水上细细致致开着几朵红色的莲花。来了一对靓女俊男。穿戴得很秀气,那女子娉娉婷婷、安安静静坐在水边,古典娴静,象是30年代的人,浅浅一笑,就被男子拍进镜头了。
      
  •     老爷子的身世也是了得!真真喜欢
  •     小清新读本。
  •     清新隽永
  •     高中时第一次让别上在网上给我买的一本书。。。纪念价值呀。。。
  •     自传体,有逸趣。良善若水,有边城味。“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       说起来看这本书是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
        
        看好这本自传书我就觉得我爱上了汪曾祺这个老头子了。
        
        觉得汪曾祺是一个不吹嘘的好好说事情的人。
        
        但是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会被老头子感动的一塌糊涂!
        
        当不认得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看他的字来判断他的为人。
        
        如果一个人的文字被我否定
        
        基本上我也否定了这个人的人品
        
        包括喜欢他的字的人一并
        
        这几乎成为我判断人的标准
        
        比如中学认识一个团支书
        
        既然她说她喜欢余秋雨
        
        那么我就知道我和她基本不是一路人
        
        高中课本选进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文章
        
        作势是要捧的意思。
        
        但是我读来读去读出的只是无趣和假而已。
        
        后来事实证明我和她果然气味不投的。
        
        但我永远记得那年夏天看的逝水。
      
  •     特别喜欢看汪老谈吃,很平常的食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为了人间至味
  •     老头子的逝水流年 摘录:“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     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
  •     近期唯一读得顺溜的文字。大师啊,果真一语天然~
  •     写家庭生活的细节 楚楚动人
  •     半个吧,在虎究读的小学和中学。
  •     我爱这本的感觉~
  •     不错的书,不一样的生活,很现实也很闲适。
  •     马克。我不喜欢他老师,但我喜欢汪老头,“不要崴脚”
  •     温暖怀旧色,那个时代的一辈文人的童年
  •     真好看。
  •     表姐喜欢的银~
  •     平凡朴实中的哲理 多希望自己也可以写这样的文章~~哎
  •     风雅
  •     奇异有趣,值得玩味。极具中国文字之美。原来小学操场上最爱玩的飞行设施叫巨人布啊,书中有提到,后来再无缘玩到了555. 还有用鸭蛋壳做萤火虫灯,黑冷眼睛的红绑腿猎人,鸡毛毽要用公鸡毛做。。。一些小料,沈从文说吃慈菇比吃黄豆的格高,真是矫情哈哈
  •     可能王老先生传达的人生意境,也是我想要的...在这个世界,能守得自己的心,是件多么难得的事
  •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不做作,浑然天成。尤其在自传的散文部分,让人深深感动。
  •     “千万不要冷嘲”,汪曾祺一直把沈从文的这句教诲记在心里,因为这既是写作的态度,也是生活的态度。 难怪汪曾祺一直心心念念沈从文这位老师,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讲人情,有真气,表面上是温良恭俭让,是随遇而安,骨子里却比谁都刚健执著,敢于挑战一切权威。 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识过先生笔下的人家草木、家乡风味,别人家的我也是瞧不上。
  •     老乡哦~~
  •     被清新淡雅的封面吸引,我读的第一本汪曾祺的书。
  •     满满的生活感,超级喜欢~
  •     看哭
  •     曾祺!
  •     愿为沈、汪先生门下走狗而不得——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要别人做走狗呢....
  •     有些话写的真好,比如说当局的~
  •     我心中地位最高的书~~
  •     好。
  •     我不是一个闯世界的人。。
  •     在堂吉诃德的间隙
  •     在很多个深夜阅读了汪老人生种种,其文确有流水空灵、质朴得宜之感
  •     又一次被感动。《我的小学》。
  •     湘西世界清新遥远的回声
  •     初读此书时,觉得他是个妙人,妙在细处。读完此书时,觉得他妙得恰到好处,想要嫁给他。
  •     赤子之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