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力(珍藏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213051456
作者:(日)鹫尾贤也
页数:220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编辑是什么难以定义的编辑编辑是什么?被人这么劈头一问,我总是嗫嚅地答不出来。回顾日常所为,难免惭愧,因为做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只要有优秀的作者,没有编辑好像也无啥大碍。然而深入编辑的工作现场,所见尽是相当复杂的事务,也有一些只有亲身体验一番才能明了、让人不吐不快的地方。曾经看过以出版社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有经常大声叫嚣的总编辑,吊儿郎当地把脚搭在桌面上;也一定有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女编辑,似乎不将角色清楚定型化,观众就会看不懂。虽然无奈,但不可否认这与事实有点落差。剧中也必定有编辑把酒言欢的场面。虽然不是很离谱,但是编辑如果天天这样喝酒,还能做事吗?其实编辑每天都很低调而本分地工作,但电视剧就是不肯这样演。近几年来,尽管经济低迷,日本出版社的求职人气却异常地高,该不会是电视剧推波助澜的功劳吧!每到就业旺季,大出版社的接待部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竞争激烈时录取率只有千分之—,负责面试的员工非常辛苦,而上面只交代录取优秀的人才就好。可是,通过入社考试,并不能保证他就会是个优秀的编辑。感觉潇洒、薪水高、看起来时髦、可以采访名人,这些好像是出版社编辑工作广受欢迎的原因,其实一切只是表象。带着这些想法的人进到出版社后,出版也会跟着扭曲。我是半路出家,从一般企业转进出版社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佳能做了不到两年,就跳槽到出版社。附近那家从小就认得我的玻璃店老板说:“难得进到一家好公司,却不好好做,鹫尾家的儿子还是去搞服务业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觉得他这话有什么不对。出版确实是个不安定的职业,除了少数大出版社,一般出版社再怎么努力,也说不上安定。最近几年,连大出版社也撑得很苦。劳动环境也千差万别。有些出版社的薪资确实很高,但是占业界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社,都说不上是高薪;待遇苛刻的也不罕见。这些都叫做“出版社”。索尼公司不会和乡下小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卖到市场吧?乡下小工厂要生产电视机再卖出去也蛮难的。可是出版界完全不同,所有书籍的形式都一样。不论是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小出版社,还是员工上千的大出版社,都生产同样形式的东西,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而且不是规模大就一定会赢。出版业拥有这种异于电子、汽车等产业的面貌。编辑的定义也无法一语带过,因为他们有各种样貌。要定义编辑相当困难。例如,编字典和编女性周刊杂志的人同样是编辑,但是工作内容却非常不同。编字典是需要耗费漫长时间(在日本,以10年为单位也不稀奇)的文字工作,是很典型毫无特色的工作。而周刊杂志编辑则每天追着时间跑,这期才出刊就忙着下一期的采访,在某种意义上也很空洞。漫画编辑和学术书编辑差别更大。前者每本卖个几百万册很稀松平常,后者一本卖两三千册就算不错了,因此很难成为电视剧的描写对象。文艺编辑和时尚杂志编辑也有差异。文艺编辑的主要工作是追着作家约稿,而时尚杂志的编辑则把多数时间放在模特儿、造型师、摄影师等人身上。两者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里,彼此也很少接触。其实,出版社的规模和领域很多样化,却统统概括为出版,而且以在杂志和书籍的形式(任谁来做都是同样的形式)竞争,因此外界难以了解,而这也是我无法用一句话来定义编辑的理由。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编辑是什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书籍出乎意料地少。较常听到的说法是,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说,编辑是催化剂。感觉上好像可以了解,但还不够充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许多编辑专论和编辑的回忆录,可是展读再三,也无法从书中清楚勾勒出编辑的样貌。试看其中一二。日本名编辑松本昌次任职未来社期间,负责埴谷雄高、花田清辉、藤田省三、平野谦、桥川文三、杉浦明平、野间宏等作家,他认为:“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其实,编辑只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似乎无须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别要求或批评,但是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因为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此种精神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而发掘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文学名编柏金斯认为:“编辑最需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最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编辑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编辑不需创造,只需投注心力。”两位名编所谓的编辑,以及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自有其道理,但在现代日本的出版环境里,仅仅如此定义编辑,似乎不够充分。先不提是好是坏,这10年来,以电脑为主的编辑技术变化、印刷技术革新以及成本管理、书店流通的转型等外在因素,使编辑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更有甚者,最重要的“读者”也不同以往,可以说“阅读”本身就受到了考验。现在确实还有人秉持着“只要做出好书就必定有读者”的信念,但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整个环境正朝着“单靠志向与热情还不够”的趋势推移。当人们问到编辑是什么,我总是支支吾吾无法用一句话讲清楚,就是因为编辑的工作范围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广更大。取材、策划、约稿、催稿、编辑实务、校稿、营销、发行、联系作者,一切流程本质上和过去相同,但是每一项工作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随性而为,必须重视时间和成本,在一定的管理下进行。例如,编辑会议通过了新的策划,接着就必须做出正式的策划案,将作者、书名、出版目的、读者对象、预测印量等资料,连同编辑所构思的文案等向公司提报。基本上策划案就此成立,可以邀作者写稿了。但是编写策划案往往是临阵磨枪,考验编辑的学养。接下来是找作者写书。编辑必须想办法说服作者,但对方若迟迟不肯答应,那就麻烦了。编辑必须动用诸如“读者多么期待这本书”“能获得多少读者”或是“写这本书多有意义或价值”等说辞,非让对方点头说“好”不可。这时候,编辑就需要具有擅长推销的商人口才,或是让人不知不觉信服的辩才了。写书很辛苦,很少有人觉得是件轻松乐事,因此很容易拖稿,这时编辑就要催稿了。能否高明地催稿,让作者如期完稿,就看编辑的本事了。催得太紧,会坏了作者的心情;可是截稿期限在即,只是婉言相劝,工作又无法如期完成。究竟该如何拿捏,这也是编辑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像地下钱庄逼债那样逼稿,更难成事。作者好不容易如期交稿,紧接着就是把原稿印成书籍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版面,插图及照片怎么放,制作目录,拟小标题,装帧方式,一切都考验编辑的判断和见识。本来这时候应该是最轻松的时间,其实不然,工作流程往往掐得很紧,不如想象中悠闲。然后是联系作者校稿,无数的即时作业等在后面,往往需要专业的判断。终于出书了,接下来要让更多读者读到。要搞营销活动,请人写书评,拜托书店把书摆在显眼的位置。此时等待着编辑的是类似广告公司的工作。然而,努力未必都有幸运的结果,书的销售情况往往不如预期。还有,和作者的关系该如何进展?请他再接再厉写第二本书,还是暂时停笔一段时间?都是烦恼的人际关系课题。以上就是编辑完成一本书的简单流程,读者应该可以了解编辑在不同的阶段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吧!不过,这许多不同的方面都有共通的地方,松本昌次说的需要“完整的人格”,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编辑要做“打杂总管”我们再从编辑的功能面来复习一次。编辑必须是策划者,是从无到有的创意人。没有策划就不能行动,自不待言。编辑的创意可能催生一本畅销书、长销书或是名著,编辑拥有见证这些成就的特权。这个行业习惯见贤思齐,我也认为编辑不要怕模仿,因为创意不就是在模仿的同时创新吗?当然,不能剽窃。这种说法或许容易遭到误解,容后详谈。中公新书在出版加藤秀俊的《整理学》30年后,再出版野口悠纪雄的《“超”整理法》。两本书内容皆为整顿事务、管理时间的实用法则。这两本畅销书,不正说明了编辑工作的个中三味?又如让筑摩书房起死回生,臼井见策划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可以说是改造社在战前掀起日本热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的延续。我们的创意源头在于过去的历史,全新的部分恐怕只占两三个百分点而已。主题虽同,但执笔者不同,就是截然不同的策划。编辑人必须具备这种识人的直觉,发掘写书的人才。有的编辑虽然是卓越的创意人,但就是做不出一本好书。他也许大学联考成绩优秀、学识丰富。可是编辑多半不是生产者,写书的是作者,编辑人只能像柏金斯那样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很多学历高、学识丰富的人误解了这一点,惹得作者心情不爽,工作完成不了。这也是编辑必须会“哄人”的理由,能让作者高兴地接受稿约,如期交稿,和联考成绩的高低完全没有关系。另一方面,编辑也像打杂总管,常常是所有事情同时进行,在构思策划的同时,得把打样送回印刷厂、委托封面设计并和业务部门协商。这些都是日常琐事,如何让每件事顺利无碍地进行,从容应对所有局面,也是编辑的重要能力。能够全面动用嘴巴、手脚、头脑的,就是一流的编辑。勤快尤其重要。前面说编辑要会“哄人”或许稍嫌没品,但编辑的确是不可或缺的协调者。他要在人与人的联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因此不会哄人不行。只要有人提出建议,总要想办法去接触,往往因此发展出各种关系,从对话中产生创意。例如,安排科学类的专家与作家见面,介绍书店给电视业界的人,虽然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能让双方得到某种刺激,策划因而产生,同时找到最佳写手。人脉网络这样绕上几圈,取材的对象也丰富多了。说栽培人才或许有点狂妄,但是编辑确实具有教育者和老师的功能。说刻薄一点,或许是幼教老师。我一再说过,写书是艰苦的工作,竞争对手又多,作者多半会担心自己是否真有才华,能否凭此生存下去,书稿内容是否恰当,这时就需要编辑的激励鞭策了。作者也可能和编辑谈到钱的问题,或是寻求人生的参考意见。嫌这些事情麻烦的人不适合当编辑。编辑光是亲切还不够,还需要有商业意识,要知道让作者写出好书才能成事。在和作者的交往中,还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全心全意为作者着想,这种爱或许近似母爱。编辑的工作确实有点奇怪,世人当然不易理解。最后,编辑必须有乐在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志向。很多人羞于坦言这个志向,多半以“工作嘛”“为了薪水嘛”“没那么崇高啦”轻轻带过。有的编辑会侃侃而谈工作以明心志,但我不太喜欢这样,因为我认为,优秀的编辑应该用完成的作品来述说自己的志向理想。编辑要具备适应性编辑需要以“完整的人格”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作者,因此没有既定的理想编辑类型。只是近年来出版社人气大旺,有些不适合当编辑的人也来报考。应考人因为学校成绩优秀或是知识丰富就想做出版,让我们很困扰。无法只靠笔试和面谈就判断出一个人的个性,录取以后,才知道对出版社和他本人都是困扰。应考人只是因为喜欢书本、喜欢读书就要做编辑,也是麻烦,因为做不出东西时就要失业了。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编辑要能同时广泛地关心村上春树、写真女星小池荣子、名医作家日野原重明和经济危机,无论是讨论战后日本民族主义与公共性的《“民主”与“爱国”》、漫画《医界风云》或解剖学专家养老孟司写的《笨蛋之壁》等作品,都有兴趣一读。当然不是要编辑熟读详知一切,而是要把自己的视野拉开180度,甚至360度。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我曾听某家老字号出版社的人说,上司吩咐一位新编辑去拜访某某作家,请他写书,编辑立刻回答说:“那不是我的专长领域。”上司为之语塞。编辑需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而且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有的编辑很被动,听到消息也不会打电话追踪。以前的编辑一有事情就跑去打公用电话,现在手机很普遍,编辑可以不用勤跑公用电话亭了,却好像对自己的谈话内容没有自信。太在乎别人的反应,这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特征吧!编辑工作以和为贵,常常需要道歉。我刚入行的时候常常挨前辈骂:“你头抬得那么高干吗?头要更低一点!”遇事不能心平气和道歉的人,做这份工作很辛苦,常常自己没有错,却必须一再道歉。为了让工作顺利进行,道歉个一两次,对编辑来说不算什么,这也是自尊心强又自傲的人不适合当编辑的原因。编辑做久了,看到人的多面后,难免会觉得“人心不善”。虽然觉得“人心不善”,但又没有一种职业像编辑那样,不喜欢“人”就做不下去。你不必是专家,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编辑要完成一本书,从作者到封面设计者(美编)、印刷厂、装订厂、经销商、书店等一切事宜,都要仰仗别人,说起来是有点像“借花献佛”。编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古怪,有的诡异,有的急躁易怒,有的畏畏缩缩,有的唠唠叨叨,真是千奇百怪。编辑和这些人组成人脉网络,即使自己没有能力,也要处在中心。编辑如果对“人”没有兴趣,自然做不下去。编辑如果不喜欢对方,对方当然也不喜欢他。或许不是只有编辑这行需要博取别人的好感,但这的确是作为编辑的最重要条件。持续怀抱梦想也是编辑必要的资质。每个编辑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想做这样的书,想请那样的作者写书,想用这样的插画。当然在现实中,这些事都无法立刻实现。有些编辑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断然抛弃憧憬和梦想,有人还误以为这么做才是成熟。“保持志向”这句话曾经很流行,也是大江健三郎的散文集书名。我认为,永远怀抱类似少年梦想的持续力,是编辑必要的资质。有的编辑,都悄悄抱着三四个等自己具备实力、环境也齐备时就可以放手去做的选题。你很容易发现这种人,因为他的工作态度最积极。不用说,编辑如果不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也不行。看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就想回头去看他的《且听风吟》。书籍和杂志是时代的函数,编辑要时时追问为什么某些书会流行。编辑必须架起好奇的天线感应四方,但是很多事物仍然会逃脱天线的侦察,这时候就该坦承自己不懂,然后马上去学,这就是编辑。还有一点也许有人觉得无所谓,但是我觉得,编辑会喝酒要比不喝酒来得好,而且拥有多方面的兴趣也不坏,这样才容易和对方谈得来。不过,这些终究只是工作的侧面,不能当做正事。我常看到编辑为了多样兴趣而一头栽进去,结果不但对自己没有帮助,反而有伤害,最好避免这样。我也认为,编辑健谈比沉默寡言好。当然业界有很多安静不多话的优秀编辑,但我还是觉得编辑稍微健谈点比较好。当然,编辑不能随便抢作者的话,我是不会那样。健谈的人可以让场面活跃,场面活跃能让工作顺利推进。我说的或许过于细微,但都显示了一个观点:编辑需要完整独立的人格和适应性。

后记

我一再说,编辑是舞台上负责检场的黑衣人。如今我写本书,真的是正确的吗?会不会逾越本分呢?老实说,我到现在感觉都还是有点微妙。    市面上有许多文学艺术编辑的回顾,都是珍贵的文学史证言。但在人文、学术与非文学的领域,却少见类似的编辑记录;即使有,也都是专家泰斗的回忆,几乎都不教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等实务经验。    从我担任编辑以来,就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亲临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一本可以援用于创意策划、发掘执笔人等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工作,以及如何做出一本迎合读者的书、有什么诀窍等问题的实用手册。    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是经验主义者,不教理论,因为他们确信编辑不是可以用言语教会的工作。这份工作里赌博的要素很浓,只看结果。亦即,这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Sense(见识、感觉、判断力)的人不适合当编辑”,如果被贴上这个标签,那就玩儿完了。这确实是一种想法,但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才华洋溢的大编辑,这世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大编辑。因此,确实有提高一般人编辑技术的方法。    难得以编辑为职业,当然想做出口碑好又畅销的书,我也不例外。因此每回和同行朋友见面时,总难免要问该怎么做,又该做些什么。    有一回,Transview出版社的发行人中岛广用激将的语气说:“你这一路走来都做了什么?既然有那种想法,那就公开你自己的所做所思如何?”这真是恶魔的邀约。本来,编辑是仰赖作者这个推动力方得以存在,无法单独行动。光靠自己的力量,能有什么好说的呢?又有值得说成一本书的内容吗?    平常总是批评作者的稿子这样那样,现在可以想象别人将会说我写的也好不到哪里,所谓进退维谷,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吧!幸好在时间上我颇有余裕,又在出版学教授植田康夫的推荐下,有机会在上智大学讲了15堂“编辑论”的课程,让我有胆接受恶魔的邀约。    我向来以擅长催稿自负,没想到自己反而这么不经催。中岛的催稿不算苛敛诛求,但是缠功一流,更糟的是,他也是应酬高手。编辑有“夸赞型”和“促写型”两种,三浦雅士和中岛都属于前者。这一招对我很管用。以前我们常为其他事情把酒言欢,消磨不少时间,尤其是评论书籍和作者时,总是快乐地交换激烈的意见。但是我在辛苦写书期间,却很不愿意看到中岛。让他阅读我的编辑经验的原稿,感觉像是身体内侧被看透一般,有些羞愧难耐。讽刺的是,为了逃避中岛,反而造成勤于写稿的结果。    目前出版界正处在相当严重的状况,流通制度的疲乏和编辑力的降低都不容否认,本书若能为每天苦恼的在职编辑,以及有志于编辑工作的人提供一点参考,我就觉得安慰了。我相信,编辑若不加油,是无法突破这个危机的,而我也希望听听各方的意见。    编辑是一种个别性的工作,适用于这本书的技巧,在别的策划上未必有效,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因此编辑业界没有通论,希望读者能斟酌这一点而阅读本书,因为我只是把我个人的体验忠实地写下来而已。    如同文中所述,编辑的人脉网络很重要,我每两个月和各出版社的人文系列编辑、报社的文艺记者聚会一次,中岛也是成员之一。我们喝酒闲聊,言不及义,因此为这聚会取了“无用会”的名字。不过这是我们交换消息的地方,彼此也都成了可以肆无忌惮互换意见的朋友。我写这本书,得到了这些朋友的许多参考意见,也蒙受讲谈社的朋友照顾,谨此深深致谢。日文版封面的设计高丽隆彦和我也是长年交情,非常感谢。    最后,我要再次向中岛广以及日本业界率先实践革新销售制度的工藤秀之致谢。老实说,我现在只担心本书会不会亏钱。    鹫尾贤也    2003年12月20日

内容概要

[日] 鹫尾贤也

出版老将,拥有35年编辑实战经验。

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1969年,放弃佳能的高薪工作,一头扎进出版业。

从《周刊现代》编辑做起,历任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学术局长、学艺局长、董事,现任讲谈社顾问,著有多部歌集和评论集。

开创“选书技巧”书系,推出《现代思想的冒险家》(全31卷)、《日本的历史》(全26卷)等兼具学术及商业价值,并在讲谈社史上留名的大型出版策划案。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编辑这一行
第 1 章 编辑是什么
难以定义的编辑
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
编辑要做“打杂总管”
编辑要具备适应性
第 2 章 直击编辑现场
做编辑,不能怕生
编辑的感觉靠磨炼
总编辑的执念
最前卫的策划案
出版时机不当怎么办
第 3 章 日本出版简史
立于危机的出版业
顺应时代发展的出版业
漫画的出现:出版业进行式
第二部分 编辑力核心
第 4 章 策划与创意
严苛的策划环境
策划三角形
策划面面观
培养策划创造力
编辑会议犹如整流器
策划的秘诀
第 5 章 约稿与构思
让作者欣然接受约稿
设计作品架构
第 6 章 催稿、审稿与改稿
十八般武艺,皆为催稿
审稿之慎
改稿之难
第 7 章 从校稿到出片
处理稿件的构想力
目录和小标题的学问
插图、照片和地图
第 8 章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
书要衣装
书名的生命力
书腰现功力
第 9 章 编辑与营销
书,非一般化商品
书店,商业化之现实
营销:让读者知道书的存在
第三部分 编辑力与人际关系
第 10 章 编辑人际学
施与受
点与面
借助他人之力
与书“交往”的共通性
第 11 章 书籍的未来
书要往哪里去
改变中的编辑工作方式
村上春树的实验
对读者的尽心尽意
第 12 章 形形色色的作者
伴手礼的功用
拓展人脉网络
交稿快慢的经历
最长纪录封面设计
长期连载趣事
创刊很有趣
同年之谊
后记

编辑推荐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珍藏版)》编辑推荐: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历史、商业与文学,告诉你日本出版史上许多畅销书和常销书的打造过程,帮你认识销售与创意之间的关联。书中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编辑故事,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日本《出版新闻》社长清田义昭说:“‘编辑力’,不单单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还包含读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编辑,在传统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与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综合能力。美国知名出版研究者,《图书出版业》作者阿尔伯特・格雷科说:“编辑是一个偶然的职业,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编辑技能;只有勤勤恳恳,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编辑既要审慎严谨,又要幽默风趣,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清醒。这就是编辑的生活。”出版从业者案头必备书,讲谈社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最有用的编辑工作教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编辑推荐]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历史、商业与文学,告诉你日本出版史上许多畅销书和常销书的打造过程,帮你认识销售与创意之间的关联。书中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编辑故事,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日本《出版新闻》社长清田义昭说:“‘编辑力’,不单单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还包含读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 编辑,在传统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与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综合能力。

美国知名出版研究者,《图书出版业》作者阿尔伯特・格雷科说:“编辑是一个偶然的职业,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编辑技能;只有勤勤恳恳,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编辑既要审慎严谨,又要幽默风趣,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清醒。这就是编辑的生活。”


 编辑力(珍藏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编辑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编辑首先必须有旺盛的好奇心,最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编辑是外行人的代表。编辑要勤快,也可以说是执行力俄日全额是能轻松愉快实行的即时反应能力。2、对“书”的认识:书是带有特殊文化性的商品、“锅”之类的商品有广泛的用途。书却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书是特殊的商品,这是出版——尤其是书籍必须少量多样生产的原因。3、编辑工作流程:取材——策划——编辑会议——约稿——催稿、审稿、修饰稿——完稿——整理稿件、排版——清样——封面设计、印刷、看打样——出书——营销、书评、广告——发行——人际网络。4、策划三角形:价值(意义、影响力)——实现可能性——销路(核算盈亏)5、编辑策划“书”考虑的类型:解读时代、满足人类潜在欲望、基础知识、新知、翻译作品、艺人书、工具书、对社会的警示、学术、摄影绘画6、编辑策划时需要的创造力:变形、变通和加工;极小化、极大化;系列化和限定范围;汇整;翻译7、策划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根本没有秘诀,除了磨练提升自己的感性和感觉外,别无他法。对所有事物都架起天线。全方位的吸收、学习,自然会产生策划。8、没有徒劳无功这回事,所有的努力和学习都是磨练。9、审稿时要注意:(1)有意义、经得起学术评论,有影响力(2)有话题性、可以期待社会的回响(3)能够长久作为基础性知识而阅读(4)新鲜的主题、新颖的切入点、新奇的创意(5)作者本身成为卖点(6)多年的力作、发现珍贵的资料(7)文笔优美还需注意(1)写的通顺吗?能吸引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吗?(2)容易阅读吗?能够让人了解吗?(3)是否适度穿插小故事,不让读者感到无聊乏味呢?(4)字里行间有透露作者的心声和真实的一面吗?10、处理稿件时考虑:(1)设定读者的年龄层、性别、职业(2)设定销路,是长销书还是畅销书(3)作者对书的期望,版面、封面设计等(4)在书店如何上架。
  •     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本书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日本人的书有啥特点呢?实用性强,以术为先。因此,大家大致能够明白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案头书。如作者所写,书并非是一般性的商品,它没有多用途性,也没有普遍性。但它也确实是商品,因此注定无法逃脱商业化的魔爪。因此还是从购买行为出发来说本书的内容更为明晰。作者观察读者买书,如果目的性很强,一般不会翻阅,而如果目的性不强,则会看看序言、前言、目录及几页正文。我在这里就从目录的结构上做简要的介绍。该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回答了编辑是什么,编辑干什么,怎么做个好编辑等问题。不能说三个部分谁更重要谁是次要,但是从内容上,大致可以论断一下适合几类读者来看。如果你是外行人,其实第一部分对你来说更为重要。大致明白编辑平时工作的简要流程即可,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为平日里媒体塑造的编辑形象平个反。如果你是刚入职的编辑,可能第二部分比较适合你。第二部分分别就工作的各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个环节还有可衡量的标准及工作实操,对于尽快上手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如果你是一个老编辑,或许第三部分是你最为看重的。编辑工作的心态,书籍的未来以及与作者关系的维持,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实际决定了一个编辑工作生涯的长久与否。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编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珍藏,可以随时翻阅以获新知。
  •     读《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这本书比较有趣的是从一个实战编辑的角度来体验做书的过程吧,包括如何想到一本书或者一套书系的策划,编辑会议到底谁说了算,封面一般是怎样设计的,书名怎样设计才能吸引人,书腰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编辑按催稿分为“夸赞型”和“促写型”,小标题的命名是为了让读者喘口气,一本书应该多少页印刷厂做出来成本才合适,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书写才能让读者既能读进去又能学到东西。读完这些东西,再去读书,就会有一种把玩的乐趣,会去检查这本书到底是不是鹫尾贤也写的这样呢?看起来这是一本具有很多细节的书,说起来好多东西也不是像一些理论书籍有很多高深系统的理论,让你读完之后有个感觉,好像我什么都懂了,它提供的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和事件,不是成块状或者呈团状的东西装进了你的体内,而是像是呈面或者呈网状的东西在你的体内蔓延,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不过有的内容,作者越到后面,提及也越加频繁,也不断刺激笔者的思考,当然思考也就意味着反刍,内化,收获啦!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触了读书是寻找一个“面”的联系,而非“点”的联系这个概念。书中讲到,虽然靠看录像带逃避现实、打电玩排遣无聊、上网获得信息,都可以达到目的,也有效率,因为不需要多余的手续,不会慢吞吞地急死人,然而这都是“点”的乐趣。作者举了个关于阅读小说的例子说明“面”的乐趣,不知不觉和主角同化,为小说本身感动,而发现多样价值和其他愉悦的可能性,这样的欢愉时无法从“那种专门的书和媒体”中得到的。简单的说就是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可能性或者对过去的事有种新的理解带来的惊喜时读书这种功利性较小的行为所带来的乐趣。在日益讲究效率化的社会背景下,包涵太多无用之处的读书,正是在其无用之处展示了它的有用魅力。“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赞成这种读书感觉的形容。至于作者说如果一开始就限制、排除“无用的声音”、“无用的风景”、“无用的味道”等事物,作为人的意义本身就消失。因为毁掉了眼前无用但或许以后有重大意义的可能性。一个朝着功利化、有效率的方向前进的社会往往会远离真正的富饶。这样悲观的想法我却不能同意。的确,我们会因为追求效率而摈弃一些短期效益低下的选择,但是在放弃选择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有用领域来丰富我们的体验,选择还是有很多,达到富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放弃一件事所剩下的空间可由我们来选择其他事物。读书的必要性还是应该归结到它带给我们的意料之外的惊喜来讲,这是我们在效率目标变得更高的未来社会为了平衡自己和外界的一项选择吧!在过去,编辑通过一些多余的话和供稿人建立联系,以此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如今在少子化,和追求效率的社会背景下,编辑和供稿人的联系向“公事公办”、谈完工作就“谢谢再见”方面发展。再结合“现在学生的特征是非常绅士,不愿意伤别人的心。对人际关系很谨慎,技巧性地保持距离。”作者认为编辑中与作者“点”形式的交往可以扩展到当今社会中一般人的交往模式。并认为这种交往缺乏关心,也缺乏深入交往的可能性,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一种转型。社会在发展,人际交往模式随着社会变化而转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如同社会制度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必然的。对比前者由点展开成面的交往模式,这种只有通过广泛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还有其优势性。第一种情况,我们假设一种交往是不需要加入双方全面的交换意见。这种情况下,展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要求我们在持续交往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个人情感或者背景的东西在里面,然而我们并不能确保两方都希望在此交往过程中袒露很多私人的东西,这样的交往是需要立马投入情感的,而人的情感是有限的。当不巧发生时,对于投入个人因素的人来说是一种感情浪费,对于不愿意投入个人因素的人来说面对别人的个人因素是一种痛苦。即使最后两个人都在交往中投入了势均力敌的情感,但我想这样的磨合是需要时间的。而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潜在为我们限定了在每单个点的交往中双方投入的情感是极其有限的,这种交往模式往往具有直截了当的交往气氛,而就事论事的交往形式使讨论本身绝不尴尬,不管这件事会持续多久,这样的交往并不被太多其它因素左右。后者可以说避免了浅层交往中感情投入可能造成的矛盾,交往品质比较高。这一轮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胜出。假设第二种情况,这种交往是需要交往双方投入较多的情感,产生较多的联系,有比较深刻的熟悉。撒点成面的模式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展开深入的交往,有点就有延伸展开扩大的可能。我们可以以点为出发点,进行深入交往。其实,由于浅层交往中,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成功率品质和成功率较高,我们可以得到对方比较多的信息也比较良好的感觉,这在增加深层交往的成功率上也是一项砝码,更重要的是,由于浅层交往中我们投出的感情是建立于实际存在的事情上的,而在这些事上,双方是具有一致性的,也就是说感情的延伸从共同点开始的,这些共同点由于是自然发现而非刻意寻找而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稳度的,所以深层的交往也具有比较强的稳固度和抗打压能力。所以,在深入交往层次,撒点成面的交往模式也胜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撒点成面并非不赞同在交往中投入感情,也不是不赞成深入交往,只是初始我们的感情投入主要建立在显露的共同点上,和共同点联系比较紧密;深入交往也强调由较深入的浅层深入过渡,强调自然和稳固。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编辑必读,经验之谈,可以借鉴。
  •     其实感觉看完就会不记得了- -,不过作者强调要多注重人际,我记住了~
  •     写得草草 并不很吸引人
  •     嘛,一本讲编辑的书把菊与刀翻译成了菊花与剑…(???.jpg
  •     这本书比想象的易读,果然是编辑大家。看了之后切实了解人际对于编辑的重要性,而这点我是完全缺乏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爱好书籍是不够的、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不够的,看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重新规划一下才行。anyway封面是真不好看……
  •     初步了解出版行业编辑工作的一本书。
  •     入职未满一月,主管在去科隆前送给大家的书,我收到的是编辑入门的书籍,虽然谈的主要是出版编辑的工作,但是无论是平媒新媒体甚至是出版业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共通性,在工作上还是可以借鉴到的。
  •     还行,有些启发。读的时候状态不佳,闲暇时多翻翻,应该有更多收获。不过就编辑工作而言,读此书,也只能懂得自己已经懂得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大约仅仅是让自己并未明晰的感受更为深刻、明确。
  •     非常快可以看完的一本书。里面提及的大部分是关于编辑处理人际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和各位作者、插画师等保持关系的重要性和技巧等。隐约觉得这方向并不适合我。
  •     谈的蛮好的 又系统 愈发感体会到编辑的[隐性] 以及这真的是一个不管看多少“专业书”都没有实际去做来的有用的工作啊
  •     很有诚意。
  •     送货很快,赞。内容一般,对工作有帮助的内容少,时下畅销书的通病,当休闲书来看吧。
  •     小白所需
  •     站在出版的角度看编辑,会发现很多事适用于别的行业的妙言。编辑这个行业得到细分,需要掌握熟悉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取舍得当,抓紧学习,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编辑。更何况什么都不做呢。
  •     湛庐文化这系列的书封面设计和用纸是真丑,让人连翻的欲望都没有,要不是跟编辑相关我才不会看他们家的书:( 内容比起《编辑这种病》干货多点,散扯少点。还是值得看一看的,就是它的宣传语“心水必藏”就算了吧。湛庐能找个好点的设计员不??
  •     本人非编辑,但从局外人的角度读这本书却也感到充实。确实是外人了解日本出版,编辑业的好的窗口。而且我认为作者的文字与内容虽然读起来感觉有些傲然,或者说是在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但却让人感受到了 诚意。
  •     还不错,编辑用心,就是我看还有点远。
  •     實用。
  •     读来受益匪浅,日本的出版业的发达我们有目共睹,人家确实做的比较到位。
  •     非常精彩的阐释了“什么是编辑”,内容精彩深刻,同时本书排版编辑也堪称典范,
  •     属于“一次性消费”的书,看了一遍不会想要在看第二遍。编辑小白或想进入出版业又不甚了解的朋友,可将其作为参考读物。
  •     非常喜欢,现在喜欢上了策划编辑一类的图书
  •     不得不说日本人做事的确很认真,这个编辑总结的东西不一定能用上,但是还是有很多启发意义。不错,推荐!
  •     叫编辑力呢是译者巧还是责编巧呢,副标题也挺抓人,弄得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外行人也看得、圈内人来跨界的那种。完好地瞄准了不预览就看个封面的买书人么。到手抓紧看完,困得不行好像半夜还是就翻了一半,也是因为发现了,跟平常看到的职业实录没有太多不同么。名字叫做什么什么力真是显得很高端呢。
  •     一开始有点怕是老帮菜卖弄经验,确实还是有干货。更针对图书编辑。1911年就学率就有98%的国度,出版业的水准也在逐年下降,有同有不同。其实日本人一旦抱持强烈的目的性,是相当不谦虚+不择手段的,对比看来,我一直都不算是合格的职场人。排版稀,易读,有明显错字。
  •     的确学到很多编辑的东西,编辑的工作内容啊需要具备的素质等等,但是还是要考虑到是在日本出版业这样的背景,在中国,情况可能会有不一样。越来越觉得看日本人的书好累。
  •     比较中肯
  •     201610
  •     还没仔细看,但是印刷质量不错
  •     如后记中所写,一本亲临现场的编辑教科书。
  •     删除置顶几拿几放,总算对自己交了差。鹫尾贤也老爷爷的功夫非我喜欢的套路。比如他说编辑对作者的爱近似母爱、编辑没有所谓的专精领域,只是外行人的代表,编辑的工作只是借花献佛。如此得精神自阉我一定做不到。不过也有喜欢的两条,如不在现场做事才情就会枯竭、优秀的编辑应该用完成的作品述说自己的志向。
  •     入门读本来说还是能学到些东西的,只是后面几张开始感谢各种作者,见识疏浅表示不认识所以就略过了,但是可以理解一个编辑的心思。
  •     和国内做了领导的编辑一个口气,基本是属于碎碎念的“单说说也没用,所以更要说”的“谆谆教诲”,年轻人还是不要天真,要沉下心做书也要撒开网、弓下腰找人。但是呢,各国编辑职业化程度、出版社的管理情况和市场、文化现状不一,要谈的话其实也只能谈这些了。对于现在的图书策划、包装、生产、营销来说或者说是落后了,或者可能就是那些细节和流程问题再日本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只谈传统的核心问题——编辑自身的素养。而我们还处在给你一块金子都能做成废铁的阶段,粗制滥造是不意,恐怕也有不能的问题。
  •     实用信息不少
  •     冲着湛庐文化买的,专业必备。
  •     做个编辑要全能的感觉
  •     感觉没说什么东西
  •     介绍了一本书从创意策划到最终到达读者手中全过程中编辑需要做的努力。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的书了,有些观点不免陈旧,但依然非常实用。
  •     排版设计不错,内容通俗易懂。
  •     阅读应当涉及更多自身未知的领域。
  •     性价比不高。浪费纸张的排版。切口那么宽的空白是什么创意,留给人们做笔记?行距也十分宽广,怕读者都是近视看不清字?还是书的含金量太高,怕人们读着有压力?故意增加那么多页,消费者不用付钱的吗。定价将进四十块,内容单薄到要靠排版增加厚度,也依然比上定价二十多的书充实。
  •     实用性待up
  •     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还没来得及看。
  •     实用价值不高,写得也很凑,没什么干货,碰巧提及的一些小事小点勉强算一点儿新知,日本的图书产业在读《东京本屋》的时候已经了解大概了,这本显得空泛,很多总结性的字句也都像空话,列的书名人名繁琐无谓,多讲点儿故事可能好些。
  •     因为是日本出版界人士”回忆录“式的内容。除了其中关于编辑实务经验和某些总结性的句点可以直接参考外,多为作者本人在工作中碰到的事情描述,背景还是在日本出版行业中的。因此对国内出版编辑来说,这方面内容并无太多参考价值。另外,翻译有一些问题,有些是直翻,对理解文意有些突兀。
  •     翻译有好几处中文意读来略不通顺的问题,感觉是按日文句子直译造成的。另,内容来说大背景还是以日本出版界的常规作法来,并且多数还是阐述总编个人工作经历,对国内出版人来说无干货,总结的几处心得体会还是可以看看的。相比没有老猫学出版那么实际。
  •     假期不知怎的顺手抄起了这本~看完再次确认俺真是还没上道啊!
  •     编辑小白看觉得不错,而且写得很有意思。从图书馆借的,没想到这书绝版了。内容木有老猫学出版广,适合初心者读。
  •     挺有意思的,羡慕别人的工作做成了事业,行业的榜样啊
  •     挺实用的~
  •     送货速度快,产品内容也是不错的,就是质感有点不好。跟新华书店正品有差异。
  •     书中的内容像是在跟你谈话 讲给你听 说理性不是那么严重 观点也还不错 有的很有启发
  •     真正的职人
  •     本书结构——第1、2章:编辑的轮廓;第3章:梳理日本出版史;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为编辑人具体的事务解析。
  •     3.5,有一点文学界八卦
  •     编辑就是舞台上负责检场的黑衣人
  •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舒服的编辑书,作者边讲编辑知识边讲小故事,其次书还设置了一些小版块,比如编辑力观察,将知识点进一步强调。总体来说,这书不深,适合刚入行的编辑阅读。
  •     道理在字里行间,非教材类。本职工作的原因,不然也就不去看了。
  •     内容很不错,了解了一个编辑要做的事情。
  •     我认为很好很实用,很喜欢
  •     书名很抓人眼球,但是书本两边的边边框框实在让我爱不起来
  •     如果所有的编辑以书中所写的去做,那这个世界将会多很多好书,少很多“无聊“的书,可以节约巨大资源。
  •     编辑行业的指导书~实在的干货~
  •     知识案例已过时,编辑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