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迷宫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06063500
作者:张炜,朱又可
页数:392页

内容概要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张炜文集》等单行本二百余部。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
1999年《古船》分别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多种奖项。
新作《你在高原》(10部)多次获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鄂尔多斯大奖、华语传媒大奖、中国出版集团特等奖。
朱又可,《南方周末》记者。1986年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做大学教师和新闻记者20年。出版有《朱又可新闻作品精选》、《主观新闻》(主编)、《访谈录(上、下)》、《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与周涛合著)、《行者的迷宫——一次漫长的采访》(与张炜合著)、《别扭的声音》等。

书籍目录

前言
004 第一章:开始,从虚构到幻想
2011 年4 月12 日上午 第一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对《古船》的批评和道歉
一度文学会议都不能参加了,评奖当然更不可能
《九月寓言》“把我们的农村写得一团漆黑”
20 世纪80 年代文学的冲劲和局限,深厚的腐殖质有利于成长大树
一直在“跑”
《你在高原》的删节,渴望保留不修边幅的气质
为什么要写得很长
“消失的分号”,走廊又连着许多房间的结构
重复是一种强调,小说的繁复美
自学中医
046 第二章:家族和童年趣事
2011 年4 月12 日下午 第二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家族往事 046
20 世纪80 年代济南青年的辩论和出走 049
梦想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 057
推敲山河 062
068 第三章:土地和人性的深渊
2011 年4 月13 日上午 第三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入世”对文学造成的伤害,作品无愧于时代还是时代无愧于作品
为那个遥远的高处的“我”而写作
杰出的作品不需要“实践”的检验,作家为永恒的真理写作
从斗争时代到竞争时代:中国独特的家庭样本
人性的黑暗深渊里产生各种各样的体制
革命者的变质
102 第四章:革命,承诺和飞蛾扑火
2011 年4 月14 日上午 第四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双重影响
革命叙事退潮后的再叙事
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集体忧郁症
第三世界的自卑和模仿带来的痛苦
革命潮流中的两大阵营,有承诺和没有承诺的人
126 第五章:行走,一些人和一些事
2011 年4 月14 日下午 第五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徐福东渡——焚书坑儒时期知识分子流亡考
游走中遇到的人和事
《聊斋志异》的故事或是真实发生的
164 第六章:富翁的迷宫,熏风和世外桃源
2011 年4 月15 日上午 第六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企业家的故事:超级富翁的个人迷宫
手上沾着他人鲜血的“泰斗”
知识分子被他们弄成最下贱的职业了
在物质主义的熏风下变得酥软的文化耆老
自我苛责是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素质
葡萄园不是世外桃源,辛劳的生计
创立万松浦书院
202 第七章:漫长黑夜孕育出的一部文学年鉴
2011 年4 月15 日下午 第七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知识空前没有力量
孔子在当年是思想最解放、觉悟最高的人
周游世界:再也不能做一个利益的动物了
绕开垃圾的办法就是回到经典
频繁转型是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低级招数
书的厚度只有时间才能给予
心情不是色彩,而是艺术的深度
238 第八章:我就像那只寻找老窝的獾
2011 年4 月16 日上午 第八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多元的意识形态形成合力,有深度的小说应该听到这种嘈杂声
娱乐化时代的斗争:表达善恶交织,是要破掉生活中的虚拟性
不能保持一毫米理想的市长,善良背后藏着冷酷的老干部
消失的故园和午夜来獾
按照市场的框子去衡定雅文学的价值会导演悲剧
全盘西化和全盘本土化都是简单化
266 第九章:在阅读感受中产生一种酽实的钢蓝色
2011 年4 月17 日下午 第九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心中无神:宗教与文学;
《你在高原》的创作论:语言,人物,情节,主题,世界观
重复是为了强化
与中外文学史上另一些文本的区别
诗歌和小说的关系
小说中的诗性和神性
396 第十章:只有时间才能给予的那种神秘力量
2011 年4 月18 日上午 第十次访谈 (济南锦鸡岭下)
文学不需要迎合、取悦任何一部分人
“幸福”是商业主义时代利润最高的麻醉剂
文学批评为什么消失,批评家趋利避害
20 年漫游中的危险与奇遇
屋子大了不忍拆
造了两台机器
齐文化、鲁文化、秦文化
文化与制度,100 年来那锅千年文化老汤仍然没换
330 第十一章:这根弦,这根老弦仍然在弹拨
2011 年5 月9 日下午 第十一次访谈 (广州白云湖畔酒店)
虚构越大,求实的力量就要投放得越强
韩复榘不是一副蠢样子,气质甚至有点斯文
抱犊崮土匪事件
关于禁止哄抢寡妇的通令
“文革”不是突兀发生的
一个20 世纪50 年代人的沉沦故事
游走的4 个阶段
挂职时期:游走中的小故事
战斗英雄是傻子
360 后记
362 张炜文学创作活动年表

作者简介

这本书缘起于2011年4月11日,南方周末文化板块资深记者朱又可想为张炜10卷本的小说《你在高原》写一篇报道而对张炜进行了一次采访。采访原定进行两三次。结果却耗时近一个月,进行了十一次跨越济南和广州的访谈,形成了近30万字的录音。
本书用唯美诗意的表达,整体性地记录和展现了作家张炜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学创作以来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字里行间充盈着来自大地的思想,从各种角度解构现代主义和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是一部精神与思想高品质复合的文本。具有中国当代史和时代心灵史意义的标本,能让一个喧嚣时代静下来,超越时代精神,带动整个时代向上的进行精神的跨越,把人带回20世纪80年代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文本中还记录了张炜谈写作的部分,从语言、情节、人物等角度道出了其写作的秘密武器,梳理和剥离了坊间的各种写作类型,使人可以对时代写作有一种清晰而本质的了解。
书里记录的是一位对当代文化、社会、文学、写作、思想和时代精神有着深刻体认的作家与一位关怀和同情于当代文化、社会、文学、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资深媒体人的头脑风暴,有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启智启思,耐人寻味。


 行者的迷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渠魁《行者的迷宫》是一次漫长的采访,是张炜对自己精神迷宫的一次概述。或者说,这部文本看起来是属于张炜自己的,像他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但实际上,这部文本却着实庞大宏观,它刨出的是整个时代。张炜是一个对文字非常苛刻的人,数十年来,他不停地创造,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就像《古船》之后,又陆续拿出了《刺猬歌》《九月寓言》等。可以说这是张炜在文字上拥有的天才般的创造力,但更确切地,这是张炜不停行走,不停反思,对灵魂思索的结果。一个民族土地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就像俄国作家悲悯的博爱情怀正是基于那片土壤的宗教情怀、忏悔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张炜的优秀在于他从未对自己的文字感到满意,他对自己的精神从未感到满足,但同时他脚下承载他生命的这片土地并不如他热爱的俄罗斯土地那样的丰厚,甚至可以用贫瘠来形容。很多时候,作为作家的他,不得不时刻正视现实世界的腐肉,警醒不能依靠自己建立的权威生活,更不能依靠自己的惯性,或者惰性来写作。于是他便开始了行走,他希望从民间、从社会中梳理出丰厚的最精神资源。《行者的迷宫》这部张炜与南方周末记者朱又可一次漫长对话的集结,是他对时代精神演变的一次整体的回顾,也就是在这部文本中,我们看到富饶的民间宝藏给予了他十足的创作才华,也给了他思考与展示生命高贵,批判时代虚浮的勇气与底气的广袤空间。有一次见到一位女散文家,这个一直生活在藏区的传奇女子,她说现在致力于从少数民族中挖掘最为丰厚的精神资源。不仅文字,而且影像,她都在努力的尝试。她说,少数民族的宝藏是中国土地上仅存的硕果,她努力工作的就是不想让这些自家的宝藏被遗忘,以唤醒国人对自家宝藏的认可。可就像是理想主义者的宿命,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物质主义的浪潮下,沦为机器的附庸的大众,甚至在庞大、无所不在的机器和喧嚣声中自觉学会附和和顺势的氓众。赤子之心无法面对的是时代无法阻挡的下限。正因为如此,游走于文字中的张炜,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乃至公众有着本能的警惕,数十年的行走,他默默创作出了当代中国最为深邃广阔的文字迷宫。应该说,他把自己行走的孤独转换为对灵魂、对生命的追问。在时事变幻以及物质主义的浪潮下,这片见证沧桑沉浮的土地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荒谬与痛苦,思想者时刻思索的是怎样的精神走向才能刺穿历史与时代的虚无与浮躁。在北京书展期间,一个深夜,我见到张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高大,他略显疲惫,斜靠在在椅子上同我们说着话,下榻酒店的灯光有些昏暗,更显得他的倦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孑然前行,从过去超越了现代,走向了未来。像滋润他精神的俄国作家那样,他非常敏锐地察觉到时代与自己精神的贫瘠与困厄,在没有上帝照见生命痛苦的深渊的时候,他迅速地把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等都引向了自己的思想,生命的个体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力量与解放。我相信没有这种精神的极大解放,就难以产生《行者的迷宫》这本超越时代的文本,它的背后隐藏着《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作品的背景。有时,他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带着他的新著,作为公众的我们,终于有幸可以听他畅谈、思索与批评当代的文学、教育、政治、文化、历史、信仰、宗教、人性。我们看到一个在与自己和历史对话的张炜。显而易见,这种精神是生机盎然的,也是值得固守的,你可以说张炜在保持与生活古老敌意的同时,在作家体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已经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至少说张炜提供了一种可能,当这个民族缺乏对苦难、命运绝望反抗与思考的时候,张炜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最美的故事、生命、传说……似乎可以用“滋润”来形容张炜的精神跨越。如同《行者的迷宫》所讲述的,芦清河畔等待爱人归来的女子是那样的美丽,葡萄藤下听心上人讲故事的姑娘是如此的迷人,大山中那只不停奔波的阿雅多么让人怜惜……与张炜的相遇有着难得的幸福感,即使有时伴随着的是丝丝的悲伤,可文字不必迎合任何权威,人的生命更不能为了让内心的黑暗吞噬,灵魂的粗糙更不能转化为物质主义的虚浮。这是张炜构筑的迷宫,也是张炜对自己精神的突围。困守在城市森林中人的眼里,张炜的行走恰如是如困死巴比伦国王的沙漠一样荒寒、绝望,或者是如海市蜃楼那样触不可及而又如此丰盈饱满。但在行者的眼里,绝望是流动的,是不定的,只有行走,才能在一条没有精神归宿的路上找到生命的家园。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精神沙漠里的困兽怎么能明白行者的路,行走的意义在于绝望之中的发现和行走的欢乐。刊发于《三峡晚报》。刊发时有删节
  •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痛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迷宫。一“每一代都面临着冲破自己生命的屏障、命运屏障这么一个前途。” 张炜在《行者的迷宫》中直言。这是物质兴盛的时期,一个最好与最坏的时代。在冲破屏障的路上,就像塞壬唱出的迷人歌声,释放着强烈地诱惑,时代毫无遮拦地暴露出它的危险与脆弱,在物质的轮回起伏中,一代人丧失了人性的信仰力和真理追求力,族群消失在了渺渺的生命旷野里。屏障就是迷宫,冲不破的屏障就是走不出的迷宫。哀叹时代粗鄙,面对屏障时的无所作为,跌落下限,倒不如正视勇者的行走。“我怎样才能走出这座迷宫?”据说这是玻利瓦尔在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张炜在回答朱又可提问的时候感慨,似玻利瓦尔这样的叱咤风云一生,拥有着超人的权力,被誉为南美之父,都不能走出迷宫,抵达不了精神的自由之境。言外之意:我们这样的平凡之人又怎样能走出迷宫呢?更何况,族群中最可贵的诗性都被湮没在物质竞争的社会中。其实,少有人能逃脱迷宫的束缚,这更像是生命自身的悖论。权力者有权力者的局限,贫困者有贫困者的挣扎,富裕者有富裕者的无奈……即使为精神的强者,如毕加索,这位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张炜在书中说:“一个人的精神有限,客观世界各种各样的折磨和漫长的等待,让生命的质地衰减和蜕变……毕加索到了生命的后期,看那些不乏创造性的游戏吧,其实更多的还是消耗,是在内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整个过程有一种自残的悲剧美”。多么无奈的事情,面对迷宫,多少行者终不免止住了行走的脚步,开始投向强势和主流的写作,过早地沉淀为了后来者的腐殖质。很多立志寻求永恒的行者,深感行走的绝望与虚无,禁不住物欲的利诱,很容易觉得心灵无处安顿,在行走与却步之间,选择了后者。行者的悲剧,不在于他的行走无人问津,而在于他的止步而因此泛起的娱乐人物制造的眼球效应。看似这悲剧仅属于个人,却是时代之殇,最深地刺痛了整个时代。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一篇题为《永生》的短篇小说:“我”想摆脱世俗的平庸,寻求永生。终于在生死磨难之后,“我”来到了永生之城,这是迷宫的中心。“我”从地狱之门爬行看到了紫色的天堂之光,爬上了永生城市的最高点后幸福得啜泣起来。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从未有过的恐惧,无法回避的恶心,还有自责与反感。“我”不得不思考,永生的真相是什么?也终于清楚,永生是无足轻重的,人总是要认识死亡。正如荷马总会要写《奥德赛》一般,这是行者的承担,而“我”也将返回尘世,建功立业、著书立说。行者的迷宫无处不在,不管荷马、雨果、托尔斯泰,还是军事强人拿破仑,当他们开始行走伊始,便不由地创建了自己的迷宫,只是迷宫并不能真正囿强者于其中。我们看到,信守使命的精神至强者,如托尔斯泰、拿破仑这样的强人,纵然在时间慢慢消耗与生命漫长的消逝中,只会砥砺意志,不为繁琐的环境所干扰,沿着生命最初设下的目标顽强前行。实际上,真正的行者是自我苛责的,在这座迷宫中,他们用行走,恪守着承诺,时刻警惕着物质主义的腐蚀力以及一元主义的诱惑,保持着警惕和反抗现有的本能。或许行者有一种不能承受之重,但因信仰的支撑,所以行者总有一种“向死而在”的决心。张炜称赞,自我苛责和自我追究是知识分子最为了不起的一个素质,也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发言最为基本的前提,这是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正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为寻找内心的平静还要出走;同样这也是拿破仑只能做理想的“殉葬品”的原因。置身土地与灵魂的深处中的行者,在充满压力紧张焦虑和不安全感的负重中不断行走着,漫长的跋涉后,张炜说,这样他身上的神性就会不断增加,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召唤出来。就像托尔斯泰最后走向了大旷野,行者终会冲破了自身的艰辛与个体的孤独,超越了屏障,达到了永生的境界。二一只叫阿雅的动物,它和人类有一个承诺,会尽力保护这一家人,不停地寻找金子。后来近处的金子被拣光了,它只好跋千山涉万水,但总是要在天亮之前把金子取回来,投放在这家人放在窗台下的一碗清水里。阿雅已经为这家人奔波了一辈子,搜遍了所有的山溪沟坎。后来,它寻找到更加珍贵的白金和宝石,然而这户人家只认识黄金,他们认为阿雅投进水里的白金不过是一些银白色的沙石罢了。人类以为阿雅是在戏弄、嘲笑他们,于是,他们想除掉阿雅。阿雅不能解释自己的行为,最后九死一生后,终于艰难逃脱人类的控制。这是张炜在《你在高原》中讲述的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在《行者的迷宫》——这部张炜与朱又可多次谈话的集结而成的精神文本中,张炜对自己多年来写作的一次漫长精神行走的回顾中再次提到了这个故事。看得出,张炜很喜欢这个故事,在他的眼里,阿雅早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动物,它身上不仅充满着神性,更因为它似乎是博尔赫斯笔下那个寻求永生的人一样,经历各种炼狱后,终于明白永生的意义。行者总是难以和庸众进行生命的交流,行者会寻到永生的方式,而阿雅也会回到它的森林中。同样在这部书中,跟随张炜的行走,听他讲迷幻的传说,讲窅窅翳翳的大山,讲山中的老灌、狐狸精、忠诚的老狗的故事,还讲人性的美丽、生命的承诺、时代的丑陋……在现实与虚拟文本穿梭中,张炜说出了他对土地的爱,说出了他对传统的赞美。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一山一水中,持续数十年的行走还在继续,他“一次次收拾碎片,精神的碎片、事件的碎片,重新整合它”。行走无处不在,去向高原路上的生命是神秘的、振奋的,也是沮丧的。似一本情节冲突的小说那样玄妙,似一座小径岔开的花园那样神秘,似困死巴比伦国王的阿拉伯沙漠那样浩瀚,同样也似芦青河、葡萄园、莱子古国、胶东半岛那样精神的故乡、心灵的家园般深邃美丽。这是让人非常感叹的地方,张炜的行走,竟然有一个终极性的固定目标。曾经,在鲁迅的《过客》中,我想寻找关于行走的意义,可惜是模糊的。如海子所言,未来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鲁迅笔下的过客一直在行走,绝望也行走,绝望也积极地行走。也许路漫漫,他只有探索。而远方,如在云蒸雾集的路上找到非常明朗的路途一般,显然是模糊的。更因为在其中,我很难找到过客的所想构建的精神家园,他信仰的支撑是什么?我明白行者终将开始行走,行者终将离开村子,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里尔克说:“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行者没有选择,无法选择,行者的生命状态、生命方式就是在路上的状态。他用行走反抗绝望与虚无的世界,当然生命也会在行走的痕迹中绽放。鲁迅的生命毕竟过于艰涩,尽管当过客在迷宫的行走中还是看到过美丽的蔷薇,看到过美丽的野百合。他也不能恋战,路的前面还有声音在催促他,让他不能休息。过客,只能继续向前走,即使他认为没有足够的血让他继续向前时,他依然“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同样是“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抗争”,这时候方才明白张炜行走的过程不同于奋然向前的鲁迅笔下的“过客”,也不同于“清心寡欲的遁世者”般的梭罗。张炜为行者,是回到大山和野地的怀抱,回到生命最真实、最朴素的状态。他的行走,更多地看到了生命绚烂的色彩以及绿色的心灵图画。原来孤独和执着的行走竟然是带着丰富。张炜说,我们这个族群恢复一种天然的、神秘的感触力和悟想力,心里怀上一个敬畏是最为迫切和最为巨大的需要。张炜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我想这应该是行走的意义,是冲破屏障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三电影《穿越大吉岭》中,三个正面临糟糕生活,且一年无来往的兄弟,相约一起远行,去寻到丢失的生活。可是三个各怀鬼胎的兄弟始终无法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行走不可避免地乱作了一团,几乎行将放弃。然而三兄弟一次意外地救人,在参加了一场印度风情的葬礼之后,就在那一刻,生命慢慢释然,于是他们甩掉包袱找寻遗失的母爱,终于找到丢失的心灵。影片的最后,三兄弟丢掉物质象征的LV包,快步跑向已经开始启动的火车。我想起美国剧作家阿瑞尔•道夫曼说的话:“如果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你就不会成长。如果你不能回家,你将死不瞑目。”张炜敬畏迷宫,也许本质上,他根本并不在意迷宫的存在,对于强者来说,迷宫也许只是行走的必须,可重要的是行走,是行走的方向。张炜在30多岁完成长篇小说《古船》后,获得了极大的文学声誉,然而小说中的故事触及了当代历史的一些禁区,小说被一位大领导点名批评,在一个政治大于一切的时代,张炜就成了另类,连起码的文学活动都不能参加。可是,对于一个立志精神远行的作家来讲,封闭、孤独、打压都不能阻止一个精神巨人的成长。张炜相信时间是作品的唯一鉴定者,我也相信,时间是精神行走者唯一的挑战。幸运的是,张炜跨越了时间与苦闷,始终保持自己对时代的凝视,以感知时代的虚无与朴素,他用行走,拒绝奢华繁芜的橡树街区,回到了葡萄园,回到了芦青河畔,找到生命的真实。有一种疏离感,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张炜的行走。他的行走扎根于大地,却疏离于时代,就像著名的文化与文明批评家萨义德,虽然不像他那样“流亡”在外,可是张炜的思索同时也具备了过去与现在、他乡与此地的双重视角。在这部长长的访谈中,他流露出对个人、对时代深深的忧虑。正是这种双重视角,给了他牵及众生、超越时代迟滞的思考,穿透时代的虚拟,直刺时代的痛处。所以在书中,我们看张炜谈文学、谈现实、谈宗教、谈历史、谈思想、谈知识分子,理论典故、传说演义,无不信手拈来,我惊讶于张炜关于行走的探索之深,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抄下书中这位在不断行走的思想者对时代的见解,禁不住感叹他的智慧,警醒与真知灼见。我以为这是一种警世之书,同时也意识到这或许也是一部孤独之书。即使这本书已经刊印并将大范围的传播,我想又有多少人在真正聆听他在书中的话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他在书中的隐痛?刊发《南方日报》,刊发时有删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