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之探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532515820
作者:莫励锋 编
页数:312页

书籍目录

余寶琳
諷喻與《詩經》
大衛·霍克斯
神女之探尋
詹姆斯·海陶瑋
陶潛詩歌中的典故
薩進德
後來者能居上嗎:宋人與唐詩
羅納德·埃根
題畫詩:蘇軾與黃庭堅
白潤德
南唐詞人馮延巳和李煜
林順夫
姜夔對詠物詞的追求
劉若愚
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
宇文所安
傳統的叛逆
白牧之
詩品解析
李又安
法則和直覺:黃庭堅的詩論
林理彰
中國詩學中的才學傾向


 神女之探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总论:本书以十二篇论文构成,以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在一个较为理性的思维视野中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常被中国学者忽略的问题。多数篇章在总体上内容偏杂乱,难以寻出个头绪,也缺少中国学者论述特有的逻辑思维。然而有些观点可算新颖独到,亦值得读者借鉴思考。一、讽喻诗与《诗经》该文主要从《诗经》中选取某些诗篇来与西方学者所谓的“讽喻诗”进行比对,探讨的中心话题即某些诗篇是否是西方所谓的讽喻诗。本文并无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脉络,从开篇的《关雎》,到之后的《黄鸟》《南山》等,从历代不同的注解来联系诗中意向,进而分析推演该诗是否是一个讽喻作品。其中穿插了许多零散的观点,如关于“兴”的意向的探讨,对自然意向的产生的陈述等。此外关于《诗经》的道德传统也多有穿插和陈述。总览全文,读者以为将讽喻诗与《诗经》进行比对,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作者虽也意在表明此二者的不同,但总体上本文似乎并无较大的探讨价值。不仅是西方讽喻诗与《诗经》某些篇章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对《诗经》某些诗篇是不是讽喻诗的探讨就显得无所谓,更主要的是,读者以为作者在此文中并未清楚表达出自己要说明的东西,并无一个明确的观点可寻。二、神女之探寻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由《楚辞》引申出来的问题,着重点在屈原的《九歌》。首先,对《楚辞》的解释,以《楚国诸人集》《屈原诸作品集》来形容,读者以为颇有趣味。对于以屈原及其“学派”的作品,以此来形容也挺合适。作者认为《楚辞》篇章的共同点是新世俗文学对先前宗教的、口述的传统的改造,屈原完成了宗教传统的世俗化。对于“世俗文学”的定义,读者不十分明白。浅显地理解为屈原等人完成了将家国或个人情感寄托于文字并表现出来,是个人在社会中情感升华的一种体现。一般提及《楚辞》,楚地的风俗及信仰总是不能被忽略的。楚地“巫风”盛行,对文学影响极大。本文也提及了巫术对文学的影响,认为楚地文学中的那种忧郁哀怨是源于巫术传统祭神乐歌赋予的忧郁、失意的特殊音调,将文学风格的形成主因归于传统祭神乐歌。提及屈原作品篇章时,出现了一个稍令人意外的解释:《湘君》实是表现的男巫寻君的故事,对神女的追寻,以其路途的各种坎坷来表现追寻之路的艰辛曲折。对于“湘君被其夫君金屋藏娇”的观点,读者实在不能苟同,也着实找不出诗中表现这一观点的只言片语。此外,文章又提及秦始皇与湘水二女神相联系,对读者来说,实属天方夜谭。至于《离骚》远游的方向问题,作者对此的解释也确实不再想吐槽。最后,作者将汉赋与楚地文学的渊源做了阐释,认为楚地巫术远游文学对汉赋的影响至关重要。三、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本文列出了陶诗中用典的七种类型,并一一举例说明。此文不需读者再做赘述,只是有的地方作者将用典看得太死,非要在历史中找一个对应点,读者以为不太可行。如对陶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的用典解释,太过斟酌字眼,认为陶渊明用典对象不服身份。最后,文章以七种用典类型的作用的简单陈述来结束。四、后来者能居上吗:宋人与唐诗文章举例来阐释宋人为“超越”唐人而提出的六种策略,并多以杜甫为例,感觉杜甫个人作品代表了全唐人的诗一般。唐人诗至高,给宋人留下许多难题。杜甫即其他人对诗歌情感及意向的剥夺,是宋人难找突破口。宋人对杜甫也极为推崇,以为他诗出自然接近本原的语言。想超越唐人,就得从模仿开始,然后扩展,反其意而用之,找到自己认同的对象,以共同经历为突破口,或者退回自我中去,形成一种自我映射式的调侃和扪心自问,又或者借古人口表今人怀等。本文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读者以为是杜诗中的宋诗风味。对此,读者以为,不是杜诗中含宋诗风味,而是杜诗对宋诗影响颇深,宋诗对杜诗存在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者顺序不可颠倒。五、题画诗:苏轼与黄庭坚本文以举例说明为论述手段,从杜甫到苏轼和黄庭坚,由题画诗的“表”层层推进,着重分析了题画诗所包含的文人思想即作者情感等。对于作者所言今之读者处于画与题画的“圈子之外”,读者认为十分恰当。不理解的原因有时并不是资料不多,用脑不够,往往是我们所处的位置,在这想要了解的范围之外——被迫地排除在外,进不去的门,如何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六、南唐词人冯延巳和李煜本文涉及内容颇多,对论述二人的生平等有所提及,但少于对二人诗文的论述,不似中国学者作文学作品的看重,倒给人一种杂乱之感,颇具炫耀知识的感觉而非学术。文章从李煜为何受人喜爱谈起,扯到了李璟,然后又简单介绍了冯延巳,之后又提到文学与绘画(读者真不知这画风是怎么变过来的),在此文化背景上,又说回李煜,讲了他的二三事,继而讲到了李煜的死(不是被毒死的,是死于慢性病)。对李煜作品写作时间提出质疑,再穿插了小周后与他的风流韵事,并怀疑某些作品并非写与小周后,而是宴会上的行酒令。此后的内容更是纷乱繁杂,什么唐代音乐,词之起源,温庭筠及花间词等多有涉及。最后好不容易回到主线,讲了季节与妇女打发时光与闺怨意向或情感,继之以语音结构,讲词的动态性以及悲观主义和情欲主义等(读者看完表示已觉无能无力)。七、姜夔对咏物词的追求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抒情诗的特征;姜夔词的抒情特质;借代与比喻的运用;主体意识的消隐(饶有意趣的自我表现形式);典故的作用(辛弃疾与姜夔的对比);时间及其他(分析《暗香》与《疏影》二作品)等。总体来说,文章还算中规中矩,脉络还算清晰。八、中国诗歌中的时间、空间和自我本文论述的重点在时间观念和空间形象,主要从个人的、历史的、宇宙的观点出发,并将个人与历史观点结合,个人与宇宙观点结合,历史和宇宙观点结合进行叙述。并讨论了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观点新颖,囊括许多比较新的概念。九、传统的叛逆本文观点主要从“诗的焦点乃是诗人的自我”延伸开来的。作家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在改变自我。诗净化情感,作用于诗人自身。温柔敦厚的诗教下的叛逆,是对任何合礼得体、温良俭让等形式都要叛逆。诗的生命力来自于怒吼带来的冲击与形式、温文尔雅的风度及内心愿望的碰撞。文章追溯孔子论宴会,杜甫论李白等,又反复论述杜甫对庾信和李白的看法。认为杜诗是以《论语》为基调写成的。十、《诗品》解析本文从沈约声律问题开始,谈及萧纲等萧氏一族。将当时诗风分为折衷派(谢灵运)和守旧派(裴子野)。谈及谢眺与鲍照,分析《诗品》中对谢眺的评价等。作者认为声律论的问题过份修饰,违反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继而,文章论及颜延之,江淹,陶潜及陶弘景等。总之,文章涵盖面较广,从《诗品》本身入手,加之品论各个作家,颇有一种再论诗品的意味。十一、法则与直觉:黄庭坚的诗论本文论及黄庭坚著作中缺乏系统论述,将黄眼中的杜甫、陶渊明进行比较,认为陶更胜一筹,从而得出在超越纯形式上的界限而在精神因素的基础上评价诗歌的结论。文章后面涉及了江西诗派论述,陈述了江西诗派诗论的合理性。十二、中国诗学中的才学倾向文章从严羽《沧浪诗话》坚持“诗中有理”论及复古运动及对宋诗的否定。继而论及李梦阳、胡应麟、朱彝尊等的主张。讨论历代对“理”与“学”的看法。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在史蒂芬欧文还不是宇文所安的时候出的书……刘若愚那篇最有启发性,其他的,嘛~
  •     算是普及读物吧
  •     选的论文都算是当年汉学界的名作啊,当年读来懵懵懂懂,现在顿悟。
  •     名家与名译,如今回首,一切皆成追忆。推荐余宝琳《讽喻与<诗经>》和刘若愚《中国诗歌中的事件、空间与自我》
  •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推荐参考书之一。
  •     这些都是汉学家比较早的文章。第198页。作者解释“自我向后移动”,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为例,解释为:他转过身来向过去移动,所以古人在他的前面,而来者在他的后面……这个“前”不就是“之前”的意思吗?这篇文章题目为《中国诗歌中的时间、空间和自我》,可在对这句诗的理解上,作者却混淆了时间和空间,错把时间之“前”当成了空间之“前”。
  •     很不错的一个集子。距离感,对细节的注意,新鲜的角度和超越陈规的想象,还有基于西方传统的哲学深度。海外汉学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是美妙的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