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糊涂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6
ISBN:9787105044979
作者:石康
页数:395页

作者简介

小说刻画了“我”和一位年轻的舞蹈演员“嗡嗡”之间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不断地相互伤害,从最初由相互伤害带来的莫名的快悦,一直到最后由于这伤害而在心中留下的难以抹去的悲哀。作者在小说中展示了自己内心中对真实生活的渴望,以及由于这种渴望在情感生活的深入之中渐次在自我内心里生出的焦虑。


 一塌糊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1)就像小说的名字一样,石康的小说写到这儿真的开始一塌糊涂没法看了。老实说,这本《一塌糊涂》完全可以压缩三分之二,除了和嗡嗡那段故事,其余的都可以删掉,而且一点都不影响小说本身。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关于嗡嗡那段故事,这本小说简直就狗屁不是。当初我是硬着头皮咬着牙一遍又一遍鼓励着自己才最后看完的。石康在前两本书《支离破碎》、《晃晃悠悠》里各塑造了一个女孩子,陈小露和阿莱。但我觉得她们俩都没《一塌糊涂》里这个嗡嗡有特色,虽然描写嗡嗡的笔墨要比前两个少很多,但我记住了嗡嗡,而对阿莱好有些印象,但对陈小露是记不得什么了。我看完小说后对嗡嗡充满了一种怜爱和心痛。记得第一次翻石康的小说是在西单的图书大厦里,好像是封面写的“NO小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候石康还没什么名气,他的书刚刚从装订线上下来摆到书店里。翻完后觉得还行,挺新鲜的,于是决定去买回来看。《支离破碎》确实写得够支离破碎的了,以至于我今天如果不再翻意遍就和根本没看过一样。《晃晃悠悠》还记得大概,毕竟小说写得还比较有章法,故事情节也比较完整,不像《支离破碎》那样东一耙着西一扫帚。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同时又好几本石康的小说摆上书架时,我立刻就没了胃口。我猜想,如果按这个速度出书肯定没得看了。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塌糊涂》一看,果然不出所料。于是从此打住,不再想看石康的小说了。(2)石康在小说里描写了一类人的生活状态。如果按照以前我们看的小说的一贯风格作风主题思想,好像还没有谁这么写过好像也不允许这么写。据说石康的小说出版过程中颇费了番周折,我想也许也和他的写作的内容有关吧。老实说刚看的时候还觉得满新鲜的,无论他的文笔风格述说内容故事情节等。但倒了我胃口的是他的批量生产,华丽的外表下难免不让我产生“黑心棉”的感觉。《晃晃悠悠》应该是他相对比较成熟的一篇作品了。《支离破碎》写的内容和名字一样,支离破碎,小说写的什么我几乎都忘记了,包括女主人公。《一塌糊涂》真是“一塌糊涂”,满篇的都是石康前言不搭后语的梦话,向读小说的人卖弄他曾读过谁谁的书听过谁谁的音乐,不过你得承认,石康能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已经挺了不起的了。石康笔下的周文纯粹是个流氓,以玩弄女性为乐。什么忏悔都是假惺惺的,仅仅为了掩盖其卑鄙的嘴脸。嗡嗡那么纯真的女孩子,周文离她而去的理由是那么虚假和残忍,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伤害!
  •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0  在所有的闲言碎语之前,我必须要说说自己不安的心情,我想,这种不安源于我自身的无知与讲话的冲动之间的矛盾,虽然,以人类目前这点可怜的知识,想解释许多东西都是盲人摸象,甚至连盲人摸象都算不上,只能空谈、漫谈,作为无知人类的一员,一个无知的青年,我必须正视这一点,但我绝没有因此心安理得。我只想说,由于无知,我会说错话,而且我也不知道将这些错的或对的话说出来有什么意义,但这种凭借讲话欲望呱呱坠地的幼稚言语是真实的、真诚的,至少我可以保证这一点,并且我希望前辈们能因此原谅我“童言无忌”。  这些话,如下面一些不吐不快的话一样,我必须要说出来,尽管有人会因此说我罗嗦,说我鸡贼。1  既然是闲言碎语,我想我也没有必要把力气花在如何过渡上,还是编上号自由地写吧,这样也方便你的阅读。2  我读过石康每一本书,这一点我一再提及,而且多数读过不只一遍,差不多每本都重读过,根据我少得可怜的阅读经验,我知道重读老康的书会得到与初读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较之初读为多,我想这也代表着我个人在思想上的些许成熟,这让我很高兴,总之,无论是出于个人的阅读趣味还是出于某种惯性势力,我一次又一次地读老康的书。  这一次重读的是《一塌糊涂》。3  与初读《一塌糊涂》时不同,这一次我边读边想,必要时也作些心得笔记,尽管如此,两三天功夫也读下来了。  有的媒体好像把老康说成是新新人类的代言人,我对此十分反感,首先是对代言人的反感,我不知在这个四六不靠的世界里,谁能真正代谁的言?新新人类这个词我也十分讨厌,但你要问我原因我未必能回答得出,它就像一些莫名奇妙地被我看着不顺眼的人,它已经被用滥了,就像文化、艺术一些臭了街的词汇,所以新新人类代言人这个称谓在我看来十分滑稽,让我产生一种老康穿得像个野模儿在长安街上走猫步的幻觉,不知老康对此作何感想,无奈、麻木、冷笑,抑或见怪不怪?4  有人说老康的《一塌糊涂》毫无新意,与青春三部曲头两部别无二致,是新瓶装旧酒,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这么说的人都是故事迷,应该罚这种人看《还珠格格》,再看《还珠格格二》,看完再看三,看吐了算。  还有人说中国当代作家多数作品是对经验的重复,对常识的依恋,对记忆的忠实贞贰……老实讲,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总比拿历史人物开涮外加胡说八道的强,总比不切实际的男欢女爱强。  我感觉老康的书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书里的人物也都差不多,好像那几个本色演员都是一个文工团的,甚至有时连妆都不换,改个名儿换身儿行头就上另一出戏了。比如,刘琴有一点喝醉了的描写跟《激情与迷茫》里的小芳醉酒的戏如出一辙,再比如,《激情与迷茫》里好几个女配角都能让我想起嗡嗡,就连《在一起》里的陶兰神气的时候都像极了嗡嗡。  《北京寄生虫》里有老康一个中篇,叫《激情》,我认为写得很精彩,文字较他的其它作品也显得精致了许多,但它对于生活的隐喻还是始终围绕着自己展开的。  老康随着自己的感觉而写,随着灵感而写,多数时候不靠什么见鬼的想象力,我这样想。  有时我也会怀疑这是一种真正的创作,还是对生活的重复,是想对自己如实的记录,还是“粉饰”作为假象的生活呢,不过,也没什么不好,一个人思想发展的轨迹绝对值得一记,多数时候我这样看。  不怕你笑话,当初我看《支离破碎》与《一塌糊涂》的时候,还捎带看一些张驰和狗子的小说,甚至产生过以下幼稚可笑并且十分危险的感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胡写啊,那不是连我都有戏了么!  不知跟老康爱看传记有没有关系,我有时看着看着会怀疑自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掺杂着日记的随笔集。  我也知道有不少的人出于好奇心来读老康的书,我个人比较反感这种带有偷窥欲性质的好奇心,别人的和自己的都是,我更看重对知识的好奇心,说好奇心是一切痛苦与幸福的源泉我想也不为过。5  记得好像在哪看到过,老康认为小说至少要写得有意思,而且有点东西,从这两个条件来看,《一塌糊涂》是本很好的书。  我听说有不少的人对老康的书不满,原因是反感他“掉书袋”,我觉得老康不光掉书袋,还掉音乐袋,电影袋,一些别的什么袋,但我就不明白这又怎么了,这些人分明是在说:我怎么就掉不出来呢!  我现在读老康的一大乐趣就是他掉的书袋,就像听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侃大山,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使得附庸风雅的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古希腊科学精神很向往,要知道,以前我是个只为自己缺乏有关吃喝玩乐方面常识而苦恼的小傻蛋。6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过宁财神对老康的一些评论,评得就是《一塌糊涂》,还是胡同串子那套喷口儿,拿自己找包袱,不哗一下众都不算取了宠了,要不是后来重读《一塌糊涂》,他的那些话我没准儿就信了。  比如他有如下一段话:  “愤怒的崇拜者们,先不要起急,让我任选其书中的两段来证明一下我在前面所做的判断,P41“以至于许多笨蛋从他那里得出一些叫我哭笑不得的诸如,无限就是有限、死就是活之类的玄学感悟”,P346“权利是人格的,资本是神格的……”,我相信过些时日,石康若忘了后面引号中的话是他自己说过的,那很有可能后面这段话就会变成第一段单引号中的话一样,让他本人哭笑不得。你如留心,当可发现大量的此类话语,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东西真是让人愤怒。”  再读《一塌糊涂》时,我刻意留心看了看,发现宁先生断章取义的功夫实在了得,令人望而生畏,怎么就不看看老康紧接着的自我否定呢?(更可气的是我发现我看的是三百九十五页的删洁本,而他看的却是四百一十九页的全本,说不定还是盗版,真够叉儿的。)  我感觉,老康什么都怀疑,包括他自己,这可以从他不厌其烦地灭自己看出来。  有时我也被他这种自我否定搞得十分尴尬和狼狈——前面刚讲完,后边就说没意义,就说是笑谈,就说是垃圾,那你不删它作甚,还发表出来,想还原真实?保护案发现场?给无知读者添恶心?还是特立独行得不彻底不想找麻烦、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把话说绝?这叫什么路子啊?7  说到自我矛盾,我感觉周文的身上就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多情而敏感,另一方面则冷酷而麻木,当然也可以简单概括成感情与理性两个方面。  一个周文对人类情感的脆弱与虚无嘲笑并讥讽的同时,另一个周文却自得其乐地大煽特煽(可能并非初衷,但从效果上来看是如此,这也许是读者造成的。)。  甚至有时我仿佛能听到一个周文见到另一个周文做作抒情时发出的嘲笑声:嘿嘿,这傻波依又来啦!  这一点似乎老康也感觉到了,他在三百九十五页删洁本的第二百二十页作了一小段议论,用到了“矫揉造作”一词。8  老康的许多东西似乎是在“飞”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很像即兴之作,像是信笔而写,思维空前的信马由缰,我想,那神经质般的呓语很接近心灵,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我不知道老康是否像鲁迅一样打很长时间的腹稿,但我猜测老康也是写不出来干坐着发呆,而灵感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那种状态作家。  不仅是《一塌糊涂》,这种“飞”的状态在《在一起》里也有所体现,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9  关于逗号。  一直以来我总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老康那么反感句号而偏爱逗号,一种隐喻,一种习惯,还是刻意追求那种速度感呢?10  和王小波一样,老康的书只是告诉你“我干了什么”,而绝不对你说“你该干什么”,这与我被迫读了多年的政治课本恰恰相反。  不知为什么,相当多的人读了老康的书之后自称颓了,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笑与可气,觉得这帮子人实在农民,其实不就是给懒惰与无能找借口么,一个个都跟经历人生沉浮似的,但是,他们之中大多数都很年轻,但是,他们不学习,不思考,不感受,只是跟世界跟自己死磕,重复着无聊,循环着无知,还不时得意地为自己的无耻吆喝几声,我必须指出,至少,这十分不健康。  而有的读者只是喜欢通过阅读来意淫花花世界,或者试图通过阅读让自己人手一份的同情心得以发扬光大,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故事迷们还在读老康的书呢。11  老康自己说过,在《一塌糊涂》里他主要想表达的是对所谓“人类情感”的情感及态度。  我觉得针对这一主题,书中的细支末节显得过多了,尽管有的相当精彩,但同时也喧宾夺主地冲淡了主题的表达,老康在书中总是说“我又讲了题外话”或者“下面言归正传”,弄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所谓的“正传”到底指什么。  《一塌糊涂》给我的感觉是文字相当“愤怒”,老康尽挖苦之能事,什么反讽啊指代啊全用上了,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方法,但是,这些愤怒言语却多与人类情感无关,只是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或不著名的骗子手的牢骚话。  老康说过,他并不认为故事迷是自己真正的读者,在书中也提到:“专喜爱看故事的读者也许会失望,既然你已买了我的书,我想,我也会尽量设法对得起你,在我的书中,也为你留下几个故事,我提醒你自觉地使用跳跃阅读法,读到你们不感兴趣的话题时,请蜻蜓点水一样一跃而过,这样说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以为我在为你的阅读设置障碍,我不是那样的人……”  但他在一个回帖中这样写道:“我写作的目的并不想讨人喜欢,我只记录我认为重要的事情及想法,特别是关于文学及人生方面的,我非常希望我的与故事无关的议论能够挡住那些故事迷,使他们放弃我的小说,我认为他们不是我的读者,一想到他们在毫无顾忌地误读我的小说,一种无奈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事实上,如果真用跳跃法来读,只看那些“历史重现”,我相信用不了两个小时我就能把《一塌糊涂》看上一遍,据我所知,有的故事迷用此方法将《在一起》看了将近三十遍,平均每遍用了不到两个小时,不过我更相信,如果我真只这样读,那《一塌糊涂》一定被我放在厕所水箱上,以备手纸不够之需,就像老康对付杜拉斯的小说一般。  事实就是这样,那些与故事无关的议论非但没能挡住意志顽强的故事迷们,相反,书中大段四六不靠的日记似的文字招来了成群的偷窥狂与窥淫僻,估计老康八成以上的版税是由这些“无奈之情”所构成的,这甚至使我相信老康平时来论坛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调查。  有一回我去书店,正挑着书,有两个看上去十五六岁的小屁孩子走过来,一个指着书柜上的《晃晃悠悠》说:“看见了么,这就是我跟你说的石康。”另一个问:“写得哏儿么?”笑答曰:“倍儿哏儿!还有点儿黄!”气得我当时差点拿书拍他。  无论如何,作为商品的一种,老康的书是成功的,当然,单纯作为书来讲,也很成功,我这样看。12  我想,大多数人如我一样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他们从不进行有益的讨论和交流,除了表现无知与炫耀无耻之外,一无所长。  我想,我已经讲了很多了,虽然我还有话没有讲出来,所以我决定到此为止。  我必须再次提及,我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甚至是偏狭的看法,但至少我说了我的实话,我觉得,在这个假大空旗帜迎风飘扬的年代,这一点很重要。
  •     现在的时代,写作也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事情。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标榜自己是“作家”。个人而言,作家不应该只是把生活的零碎和自身生活的绝望写出来,也不能说自己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一种生活状态,然而在石康的系列中我却有这种强烈的厌倦感。他作为知识分子以及身边围绕的女孩们男人们都貌似在说段子中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段子却成了他们生活的束缚。好像不过嘴瘾,他们的一天就没什么可以mark的。呵呵哒。青春?难道只有绝望么?想到今年盛行的青春系列电影。大家内心有数。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的绝望是因为吃饱了穿暖了,但是想吃的更好,穿皮草。有人在这种愿望中活得亢奋,有人活成了悲观主义大boss,高歌这种论调。他的书里就是这两种人的日常。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学时因《晃晃悠悠》而读石康,现在想来已记不得多少情节人物,但印象中似乎有些散乱。
  •     人生就是一笔糊涂账
  •     假的自己总觉得真实的自己是最虚幻的,不敢去真实。
  •     留下您对这本书的简短评论吧
  •     他说写这本书时他想得最多的是量子力学和牛顿三定律
  •     遥寄我迷惘的青春
  •     1罗嗦,2颓废。
  •     [2002]
  •     签名本
  •     那时候还是新鲜的
  •     有多少读过又忘了内容的书,看过又记不起情节的电影,哎,我的生活,还真是一塌糊涂。。。
  •     你想法太多了吧,一定要强加给观众吗?
  •     这本书一看完,我的初恋也结束了,我的住校生涯也结束了,我对石康的爱也结束了,我很认真地跟自己说,以后再别看这么颠三倒四的书了。
  •     当走过大学那晃晃悠悠的年代,明知道终将无法实现在一起,却一次次对着心碎说你好,在支离破碎之中,让自己彻底的一塌糊涂…
  •     石康作品中唯一打动到我的
  •     一塌糊涂看的总让我晕晕乎乎~其实我觉得嗡嗡挺可怜
  •     大学三部曲
  •     是我太蠢还是作者太蠢?除了俄式抒情和类似飞过叶子后的碎语还会点别的么?/嗡嗡很像颐和园里面郝蕾她室友多多?
  •     3.24~4.2 后200页翻一翻就合住了。不好看。
  •     就写大累人和前女友放屁那段有意思 其余的催眠疗效显著
  •     因为晃晃悠悠而看
  •     大概是7年前看到的这本书?它的原主人已经去了遥远的澳洲,在地球的另一端,他的一句话我还记得:小城市出身的人注定是一生漂泊在外。斯言犹在耳畔,光景已过多年。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生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如这本书名一般---《一塌糊涂》。通篇大概都是年轻人所专属的烦躁和不安,请原谅我只看出了这一点并且很悲哀地发现自己某种程度上雷同了。
  •     伴随糊涂躁动颓废无力的青春,一起成长
  •     喜欢石康,喜欢他的青春四部曲
  •     越看他的书越觉得啰嗦啊~
  •     什么破书啊,就这样的我也能写,还真是一塌糊涂。
  •     清楚又糊涂,思想的早教片,还有人这的想,然后走自己的路
  •     火车书。有点流氓,还是典型的石氏感慨风格。果然一塌糊涂。
  •     这本是我印象最浅的。
  •     我其实读这类的书并不多,但石康小说里面有些还是很有共鸣的。 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生活一塌糊涂。
  •     感谢陪伴我的大学时光
  •     十年前读过的书,情节已经忘了,只觉得远没有晃晃悠悠好看。这似乎是石康对读者大清洗的开始。
  •     石康与冯唐着实是两个档次。
  •     大学时代的枕边书
  •     一塌糊涂
  •     瞌睡前的书
  •     一塌糊涂,石康的书看多了真的太腻了!
  •     哎……憤世嫉俗的數理邏輯狂熱教徒
  •     罂粟一样的书 春药一样的书 血一样的书
  •     与嗡嗡的故事和一些不知所谓的,我是跳着看的。
  •     文字不错的。
  •     真不愧了这书名
  •     几本书全都一样
  •     三部曲之一~~
  •     文学水准尚可,明显师法王朔,但比王龌龊无耻多了
  •     一星给嗡嗡的柔情。。。
  •     到了这部,石康有点絮叨了
  •     三部曲
  •     关于我的青春记忆
  •     不靠谱工不靠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