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背影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200098020
作者:韩昇
页数:304页

章节摘录

我们说到玄宗一口气杀了两员大将,而且是唐朝唯一具有同安禄山叛军作战经验的名将,这下子玄宗手头上没有能够和安禄山抗衡的将军了,只能壮起胆来,准备御驾亲征,那真叫作乱啊!但是,安禄山的部队在潼关面前突然停止了进攻,原来十分明确的直捣长安的作战部署突然变更,叛军也乱了。我乱,敌乱,上面乱,下面也乱,到底怎么一个乱法呢?我们先说唐朝方面的乱。第一是朝廷的高层乱成一锅粥。先说宰相杨国忠,最初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他一个人兴高采烈,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净说些大话,什么安禄山叛军会不攻自破等等,反正没人相信,就他自个儿信。杨国忠的预言很快破灭了,安禄山势如破竹,攻陷洛阳,直叩潼关大门。玄宗意识到局势严重,召集大臣商议御驾亲征,说道:“朕在位五十年,去年秋天就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了,因为相继发生水旱灾害,朕不想把厄运留给子孙,所以想等到收成稍好的时候再传位,一直拖到现在。没想到发生了叛乱,朕当亲征,让太子监国,平叛之后,朕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玄宗这番话谁知道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因为他确认安禄山叛乱之后,本应该任命太子为官军统帅,可起用的却是六皇子荣王琬。荣王琬有什么军事才能还真看不出来,如果治军如治家,那么他最大的特长就是生了五十八个儿女,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据此看来,玄宗似乎并不愿意太子真正掌握实权。现在形势不同了,叛军已经打到都城门口,玄宗想通过亲征来提振士气。我们先不说这个决定的对错,玄宗亲自上前线,在朝廷主持大政的只能是太子,这就是玄宗讲这番话的原因。可是,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大惊失色。这人是谁呢?那就是杨国忠。玄宗主政的时候,大臣们都看得出来玄宗对太子有戒心,所以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这帮玄宗宠臣都用得罪太子的手段来取悦玄宗,现在如果出现权力移交,李林甫早就死了,安禄山正在作乱,就剩下朝中的杨国忠怎么办啊?杨国忠考虑的不是国家安危,而是个人的利益得失。所以,他马上跑到杨贵妃的三个姊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那里去,说道:“太子一直都讨厌我们杨家专横,如果他掌权,我们就玩完了。”四个人哭成一团,商议之后,三位夫人一起进宫,搬杨贵妃做救兵。杨贵妃也觉得是那么回事,向玄宗哭诉,请皇上为国家着想保重身体。你想想,玄宗他老人家都年逾古稀了,再如此操劳下去,万一这团照亮世界的火焰灭了,大唐岂不一下子回到漫漫长夜之中。玄宗亲征本来就是摆摆样子的,被粉团温润的杨贵妃在怀里扭几下,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变成冲天的炮仗,徒有几声空响。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这朝廷的乱,说穿了就是政治的乱。用利益喂饱的官员,危难时刻,手忙脚乱地照料自家庞大的私产,根本不会为国家着想。那叫做权贵私利的慌乱。玄宗不能亲政,但是仗总得有人去打呀。和安禄山有关系的人不能用。例如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安禄山有亲缘关系,幸好他抢先一步告发安禄山谋反,没被牵连进去,但是玄宗对他并不放心,所以将他调任文职的户部尚书,让郭子仪接替他担任朔方节度使。玄宗还任命十六皇子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十三皇子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这些皇子只能摆摆样子,担不了重任。最后,玄宗和杨国忠总算挑出一个合适的统帅来,那就是哥舒翰。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的子弟,是镇守西域的名将,似乎是不错的人选。然而,哥舒翰喜欢喝酒,纵情声色,生活豪奢放纵,把身子骨都给掏空了,终于有一天在浴室里中风倒下,算他命大,逃得一死,却偏瘫在床,不得不远离职守,在京城家中养病。这时候的哥舒翰已经不是当年那头雄狮,早就气息奄奄。而唐朝竟然百里挑一,就挑出这号人物来。《孙子》早就说过,打仗之前,对比双方的五个方面,就可以大致预测胜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统帅。用瘫痪在床上的哥舒翰,去对付生猛的安禄山,这种人事安排怎一个乱字了得!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唐朝已经衰落到满朝都是武大郎了吗?那倒也不是,问题还在于利益政治在作怪,选择哥舒翰的最大理由是他素来与安禄山不和,一直是杨国忠拉拢的对象。说到底,还是高层政治关系在主导一切。人事上的乱,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私利的乱。哥舒翰也知道自己这副老骨头挡不住安禄山的金戈铁马,以患病为理由,上表推辞。但是玄宗不准。哥舒翰经不起皇帝表扬几句,以及杨国忠给他戴的高帽,仿佛打了兴奋剂一般,雄心勃发,应承了下来,让士兵们用担架将他抬起,真的出征去了。自古听说有统帅抬着棺材上阵,以示必死的决心,倒没听说有抬着一个要人把屎把尿的残疾人去打仗的,看来哥舒翰的心智也已经乱了。

后记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外地闲散地漫步在历史古道之上,手机响起,央视《百家讲坛》的编导张长虹建议我去讲历史,给电视观众讲历史。    我在国外大学任教的时候,曾经做过市民的历史演讲。当时的盛况,让我感触很深。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章太炎曾经说过,整理史料和考订史料都不是历史。那么历史是什么呢?历史只是一个封闭圈子里自鸣高深的考据吗?看到市民对于历史问题的执着追问,我更加感到历史是我们和既往时代的心灵沟通,不是价值的审判,而是对人文和世界的感悟,同时也是和当代人的心灵对话。不懂历史,就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因文化的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点,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把公益性的市民讲演作为自身的使命。因此,《百家讲坛》的理念,我是赞同的。    问题在于我能不能在聚光灯下把历史讲好,这和我当时的状态很不符合。这些年来,我享受着边缘化的阳光,既没有课题,也没有待遇,听不到系里激动人心的消息,看不到物去人非的变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践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静静地行走在历史故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现场遥想当年,每一次考察都获得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回同当地百姓的交谈,都感受到传统的不绝如缕却也伤痕累累。岁月的沧桑,洞彻心肺而生成的苍凉的感动以及无言的对话,如何变成面向广大观众的宣说。我踌躇了。    张长虹编导多次在电话里鼓励我,甚至给我命题作文,讲一讲“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就这么巧合。我始终认为“安史之乱”的意义远远不是一次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甚至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今天的教科书对于这次事件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百家讲坛》给了我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引起大家对这次事件的重视,从中可以吸取非常深刻而有益的经验教训。    就这样,我第一次站到了《百家讲坛》的台上,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结结巴巴,磕磕碰碰地走完了大半年的路程。和张长虹编导没少争论,甚至吵架。“不打不相识”,跋涉过后,喘息稍定,真的很感谢张长虹编导,也很喜欢《百家讲坛》让我敞开来演讲的宽松氛围,感谢听众的鼓励。中场休息的时候,听众会涌人休息室来讨论,让你感到历史无处不在的巨大魅力,让我真想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都拿出来一起分享。    不过,话说回来,上《百家讲坛》是高强度的劳动。讲完《盛唐的背影》以后,如逢大赦,我马上跑回自己的访古道上,试图重回闲定的探寻中去,尽情地放开自我。可是,张长虹编导的电话再次把我拉了回来,不能光讲背影而不见其面吧。理由充分,没个交代确实有点儿不负责任。于是,我只能回来,下回将和大家一起徜徉在唐朝如何走向盛世的治国之道上。

内容概要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外籍教授、研究员。多次获得国内外人文社科研究奖。出版了《隋文帝传》《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苍茫隋唐路》《海东集》《家训一百句》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九品官人法研究》《隋唐佛教文化》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历史散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

书籍目录

第一集 盛世衰变的启示
第二集 安禄山惊险登场
第三集 官场三级跳
第四集 李林甫的算盘
第五集 笼络安禄山
第六集 李林甫收服安禄山
第七集 杨国忠崛起
第八集 恶斗李林甫
第九集 激反安禄山
第十集 群凶密谋
第十一集 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十二集 千里大溃败
第十三集 乱在潼关
第十四集 哥舒翰兵败潼关
第十五集 长安、马嵬坡:玄宗的背影
第十六集 抉择:肃宗灵武即位
第十七集 惊涛骇浪中的张巡
第十八集 安禄山之死
第十九集 收复两京
第二十集 肃宗坐失良机
第二十一集 史思明卷土重来
第二十二集 史思明独掌大权
第二十三集 史思明命丧逆子手
第二十四集 史家内战,唐朝内斗
第二十五集 画不上句号的胜利
第二十六集 说不尽的“安史之乱”

编辑推荐

《盛唐的背影》编辑推荐: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以来,中国政治出现了只有自上而下贯彻的一边倒局面,强调的是政治的忠诚和服从。这种体制存在重大的缺失,就是民情上达的渠道几乎是封闭,不同政治主张和要求被视为异端而遭到严厉的镇压。《百家讲坛》直面盛唐隐患,一场耳熟能详的“安史之乱”从体制讲起,一针见血,令人耳目一新。从偷羊贼到封疆大吏,安禄山只用了九年的时间,从盛世辉煌到大厦将倾,烽火八年改写了大唐的历史……读唐史,读这八年,足矣!

作者简介

《盛唐的背影》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755年底,唐朝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大动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开叛乱,率20万雄兵大举南下,打得唐朝权威扫地。这场历时8年的战乱将烽火烧遍了中国北方,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一下子倒退数百年,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
国家繁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佳作迭传的大唐,遭遇突如其来的大动乱,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最高统治集团对日趋严重的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麻木不仁,放任制度的缺陷乃至弊端听之任之,盛世光辉下暗藏的危机四伏终于引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巨大矛盾。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安史之乱为鉴,才能知道盛世兴亡。


 盛唐的背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中国历史来看,唐朝走到了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当然对于这个结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唐朝并不是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后面的王朝比如说明朝、清朝都超过了唐朝,因为这两个朝代的GDP远远超过了唐朝。单从GDP衡量的话,唐朝以后的王朝都超过唐朝,我们今天更是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GDP的发展一定是后面超过前面的,我觉得这并不是具有很大的意义。所谓的盛世它必须是政治清明,它更重要的是要让全社会的老百姓活得非常的舒心,活得非常的坦然,而且这个盛世是不需要解释的,它只要走向世界,很简单地告诉人家我是唐朝人,人家立马就对你投以非常尊敬的眼光,像这样的时代才能称为盛世,那毫无疑问,在中国这个盛世的出现就是唐朝。  唐朝走向鼎盛,我们可以看出是从唐太宗奠的基,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唐玄宗,把唐朝完全了推向了一个盛世。但是我就觉得这个盛世非常可惜,在中国,这个盛世出现的时间过于短暂,从开元二十几年加上天宝动乱十四年,加起来我们才过了三十来年舒心的日子,我们才让世界敬仰中国三十来年,它怎么就动乱了?这个盛世怎么突然就停止了,它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个背影了呢?因此,把“安史之乱”应该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乱。所以我们必须去思考第一个问题,唐朝为什么会走向盛世,为什么会鼎盛?  唐朝所有的强盛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首先是立国思想。一个没有思想指导下面的王朝,它一定会走向利益之争,大家围绕着利益来转,围绕着政绩来转,这样,我们会踏入一条欲望的河,我们会走不出来的。唐太宗在立国当中他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前面中国有了一个历史上最长的分裂,将近四百年的分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因为我们没有很冷静去思考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并不是一个太大的事情,改朝换代这个进程非常得快,几年、十几年,就完成一个王朝的更替,但是为什么就在魏晋这个时期它会分裂四百年,新的王朝出不来?因为汉朝崩溃的时候,它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崩溃了。当一个意识形态崩溃,大家都不相信国家,不相信这个社会有道德、有正义、有功德,什么都不相信了,大家相信的只有利益,这个利益的底线就是拳头。因此大家都在发展军事,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所有国家的目标就是把自己建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军事国家,建到隋朝。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强大,它的军队,从它立国当初就横扫世界,但是结果怎么样,三十七年,只有三十七年,所以军事越强大,这个具体的GDP发展得越快,它灭亡得越早。所以唐太宗认为,国家不是一个暴力的机器,国家应该是一种文化精神,国家是一种凝聚力,国家不能把人心凝聚在一起,这个国家是不成立的。因此他建立了一个立国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他把它简单地归纳起来,可以说以德治国。以德治国表现在哪里?藏富于民。唐太宗大量地让税,大致上我算了,让掉了三分之二的税,让到民间去,这就是他恩泽利国、藏富于民的政策。  第二个,这种政策要得到保证就必须有人事制度的保证,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唐太宗建立了一个完全要根据你的政绩来提拔干部的选拔体制,无论是科举制度也好,干部的考核制度也好,还是干部的升迁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制度,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也是唐朝成功的经验。现在反过来到“安史之乱”,唐玄宗明显把整个人事制度给破坏了,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喜怒来施政。所以一个政治到了两个关头,一个是说如果围绕利益而转,一个就是最高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喜怒来用人,那么这个社会已经在走向了危机了。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所以大家把它偶然当作一场闹剧,其实它并不是个闹剧。但是这两个方面还没有真正揭示到“安史之乱”最深刻的背景,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唐太宗他立国的时候,他是适合中国北方的农业社会,因此他要把整个的社会凝固化,用农业的一套来管理社会,实行全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所谓的均田制。国家按人口比例分给老百姓一块田地,你向国家交税,那么这个制度就维持着一个社会的稳定,让大家可以有一块土地安居乐业。在农民中间他又选拔出一批身强力壮的人,把他作为军人,点入服兵制的兵府里面去,这些军人是世袭的,你世世代代都要当兵,子子孙孙都要当兵,这块地国家给你,你就不用要交租税了,你只要为国家当兵。于是问题在哪里呢?这种制度在动乱的时期它非常适合。动乱的时候,人和土地是分离的,百姓流离失所,你可以通过国家权力的强制手段,把人和土地强制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国家可以把它圈过来,土地用了国家可以送给你。但是到了和平时期,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让资源集中而不是让资源分散,所以市场必定要促使资源的集中,资源一集中,两个问题就出来了:一个是土地的大量兼并集中;第二个国家手头所拥有的可以分配的土地没有了。这样唐朝就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整个国有体制崩溃,而新的体制在建立。在这个时候,唐朝非常需要有一个能够领导社会转型的领袖出来,你必须有眼界,你要知道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了,回不去了,经济的发展是在朝前走。那么既然回不去,我们要适应这个新的社会,国有土地崩溃以后,私有土地制度出来了,私有土地制度又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扩张。非常可惜的是,唐玄宗他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变化最深刻的原因以及要怎么去领导它。所以唐玄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设官,所以设了几百种、上千种的官,专门用来收税的,只要你上市场去卖菜,我就弄了一个收市场卖菜的税种,就去收卖菜的税;你弄一个手工业的,我就设一个官来收税,这种收税的官五花八门,与民争利。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社会大转型中间,最容易出问题。所以玄宗忘记了唐朝有一个很重要的宰相,他曾经上了一道奏折给唐太宗,这个奏折我读了以后永远忘不了,这个宰相叫做马周。马周很有趣,是一个愤青,非常年轻的愤青,他怀才不遇,自己跑到京城来,其实首都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多一个愤青根本对首都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马周命很好,他因为是愤青,给政府提批评意见,这个批评意见竟然被唐太宗读到了,唐太宗任用他,和他谈话,谈了一次话,发现这个是人才,立马说你不要当愤青了,马上到国务院上班去,第二年又让他当监察部的司长,后来又提为监察部副部长。马周副部长干了六年,这时候写了一个奏折,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奏折,这个奏折里面向唐太宗提了一个问题:他说你上台的时候,年年灾荒,国家刚刚建立,非常贫穷,非常破败,国家没有钱赈灾,发生灾荒就让老百姓到各地自谋生路,自己出去要饭。但是这三年,老百姓对国家毫无怨言,都愿意跟着您走,等到灾荒过去了,老百姓自己又都回来了,就这样,我们这个社会就发展起来了,发展到十几年以后,社会非常富裕了,大家都有钱了,有饭吃了,有积蓄了。这个时候他说,皇上你注意到了没有,现在老百姓对我们是怨声载道,每个人都有怨气,他觉得这个政府离他们远了,他觉得政府不关心老百姓了,政府成了老百姓的对立面,因此如果我们不去正视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政府不和老百姓走到一起就要出动乱。马周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唐朝至少还是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我们不要以为说我们的发展,经济是一个主旋律,其实经济不会是一个主旋律,老百姓他口袋的钱多了,他并不见得对这个社会就满意了,因为老百姓更需要的是你政府给他创造一个环境。我们的政府不是去办公司,政府不是去盈利,再去发钱给老百姓,而是我们要做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最重要的是法制和公平,你必须是公平公正的,而且要透明的,这样有了这么样的一个法制的环境,才能促进让该做公司的人去做公司,该发展经济的人去发展经济。而这种公正、公平是必须由国家来做的。我在书里面我也讲到,以德治国是所有统治者都提的,但是如果你不能把它变成一种政策,变成一种可实行的政策,那你就是落空,就是一个虚的东西。你怎么把它做实?那么德在社会上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唐太宗认为要从诚信做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信,什么都做不成。中国古人早就说了,你作为领导人,你作为单个人,你比任何人都聪明。但是因为你聪明,你就用聪明去治国,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民众,他加起来比你聪明,你要让民众不要想把头脑都用在钻政策的空子上面,你就要去做诚信,诚信除了国家谁都做不了。因为我个人我可以讲诚信,我可以做好人,我老是到处去鼓吹诚信,人家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我听你的话,我诚信了,可是我周围的人都不诚信了,最后倒霉的就是我。那就说明诚信必须让国家来做,国家能做吗?国家必须做。像唐太宗他一开始就做了这个事,贞观元年即位当初,就有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说现在是动乱以后,治乱是用重典,这个说法被唐太宗当场就给否掉了。魏征出来坚决反对,治乱用重典是最无能的人说的,因为什么叫做重典?就是超越法律,乱干一气,用一种高压的威慑,高压的威慑是不可持久的,是不能治乱用重典,而是要日常坚持不懈。唐朝提出的整个治国政策是:“法规疏而要禁”,法律不要那么严密,要疏,但是坏事能禁得住。处罚,“法规清而必行”,处罚不要重,不要动不动就杀头,这样做是不对的,法要轻,但是必行,你犯法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所以我就觉得,其实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并不是很多,老百姓要求有一个合理的发展的空间,有一个能施展他才能的地方,这个空间、这个地方是你应该给他的,你怎么给他,政府做的就是还给。你看唐朝它官吏的考核,具体部门的层级做得再好,你都拿不到几个,它最重要是四条全部是对官员的道德的要求,你必须这四条道德的要求至少能拿到一条,你才能能达到及格。所以唐朝不鼓励具体部门以业绩提干,而且用这个四条道德标准来约束你,而且你就算考了一个优等,也不提干,加工资给你,他的官员都要求在同一个级别不同岗位上转,转好几个岗位。你去看唐代官员的转有几个特点,你看不到像爬楼梯一样一节一节爬上去的,都是在一个级别里面转几个岗位再上去,他要你有这个视野,你有这个工作经验,有这个人脉,才能上去,你才领导得了,同时它也防止上得过快,官员浮躁是带动全社会浮躁的根本原因,所以要让官员沉得住气,社会才不会浮躁,社会不会浮躁诚信才能做得起来。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唐太宗注意到了,但是玄宗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玄宗时期,张九龄他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结果被罢免了。用了李林甫,用了杨国忠,一代不如一代,结果就因为这样的转型中间国家不能适应这个转型,不能领导这个转型。另一个方面,在制度上,在人事上,在整个立国的理念上都出了偏差,这个偏差各种矛盾集合在一起才爆发了“安史之乱”。  所以这个“安史之乱”我们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背景来看,如果这么一看,它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个“安史之乱”维持了八年不是一般的事情,我们看到什么?不要看中国的记载,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很多记载都是唐朝当时官方写的。我们还看到在国外,当时和唐朝有交往的朝鲜、日本他们都有使节在唐朝,他们给自己本国写的报告,这个是相当客观的,没有什么立场的问题,他只向他本国告诉他说,现在唐朝发生什么事。他的报告里面就讲唐朝很腐败,河北人拥护史思明。所以说这个“安史之乱”其实在河北地区是拥有一定民众基础的,这就是民众对国家不能领导这个社会的转型,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他们有意见,他们有不满,这就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社会基础。但是这个基础被“安史之乱”给破坏掉了,因为安禄山也好,史思明也好,这两个人是没有政治抱负的,这两个人借着民众的不满,来进行推翻政府的活动。中国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起来以后,因为没有政治抱负,对整个社会进行烧杀抢掠,这一抢把民心都给抢没了。因此唐朝的老百姓就需要做一个相当痛苦的选择,就是说你要选安禄山这个叛乱的军队,还是恢复秩序跟中央,如果不恢复秩序,那么这个社会的战乱就没个尽头,于是天平又转向了唐朝,是在这个情况下,唐朝才能把“安史之乱”给平定下去。所以这个平定从这些方面,它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它不仅是唐朝的一个巨大的转折,而且它给唐朝后来带来了很多的深刻影响和启发。  比如说,在这之前,唐朝有着国有制度的基础,朝廷发号施令,一个命令直接贯彻到下面。“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已经做不到了,地方都强大了,所谓的藩镇割据,一个一个的地方势力都很大,这个时候中国开始明白了原来中央和地方是要妥协的,这并不是说地方就要反中央,它还是中央下面的地方,还是地方有地方的利益,地方和中央是要有一个利益的妥协,利益的分配,所以唐朝必须建立起这么一套机制,这一套机制建立其实也就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体制在建,通过这种斗争和妥协去建。  另一个问题呢,从“安史之乱”以后对中国来说是走向了萎缩。唐朝为什么能够走向盛世?我们一般的教科书提了两个最基本的成就:一个是用人,一个是纳谏。而我认为,这两条的总结等于没有总结,任何一个精明的强盛的王朝肯定都是用人和纳谏,你如果能套用到各个王朝去那就等于没有了。治百病的药那就是空气和水,它什么都能用。那么唐朝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我觉得一个是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开放;第二个是多民族造成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你就必须承认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个局面。唐朝后面在总结“安史之乱”的时候,它没有很好地客观地总结自己的原因,它认为这是因为胡人作乱,非我族人其心必异,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开始走向了排外,走向排外,一路走下去走到宋朝,宋朝这个排外性比唐朝强烈多了,宋朝不相信这些外国胡族文化。因此宋人写文章,他一讲到唐朝,说唐人满身胡臭,狐臭用的是我们生理上的狐臭,满身狐臭,但是它用的字是胡人的胡,满身胡臭,唐人根本不是汉人,都是胡人。在宋人的眼里呢,唐人就是胡人,就说明宋朝在走向一个比较纯粹的汉族,也就是它走向一种排外。可是一旦走向排外,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它那种张力、那种蓬勃向上的张力就在萎缩,这个萎缩就成了中国历史后半段的一个主旋律,后来越来越萎缩。你看中国人以唐朝为界发生一个大的变化,到唐朝为止中国人是非常阳刚的,非常张扬的、非常有张力的。到了它排外以后,眼睛都向内看,慢慢走向内耗、内斗,一直走到我们教科书说的,到了明朝所谓专制主义的加强。所以后面这个历史如果很不恰当地去比喻它,我觉得它基本上是从一种唐朝阳刚走向宋朝阴柔,再走向明朝的阴毒,就这么一路走下来。所以这一个对外的排斥,这种开放和多元精神的萎缩,对中国的影响非常的致命。  我试图去看“安史之乱”,我觉得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是唐朝的转折点,就是盛唐的背影,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的位置上来看。我们刚才在讲整个中国的历史到这个“安史之乱”以后它也发生一个大转折,从这里我们来认识“安史之乱”,从“安史之乱”我们来认识唐朝社会这些深刻变化的根源,我们会获得很多的启示,读史能够明智,就明在这里。      根据韩昇老师《盛唐的背影》新书发布会演讲内容整理
  •     本书真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比较详尽的安史之乱,其中让我们看到了盛唐的结束并非完全亡于李林甫,而是亡于这个社会制度中的唐玄宗。当时唐朝的强大使得他越来越内心空虚,无数外来打工者的出现带来了各种文化上的冲突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良好制度的保证,安禄山之辈的出现就不足为奇,安史之乱的乱不只是安禄山和儿子、史思明和儿子,是整个王朝的乱,唐军乱,朝廷乱,叛军乱,平叛队伍乱,怎一个乱字了得。这本书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安史之乱如果你对于这段历史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但是看到后来就有点自己乱了。这个符合百家讲坛的讲师们出书的特点,前面很精彩剖析的很好,后面就开始大段跳跃、而且文笔也乱了、心也乱,后来这本书我没有完完全全读完,因为我也乱了。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安史之乱确为中国史中重要的转捩点
  •     和看过的小说的细节有着奇妙的呼应。落水的士兵,围困的士兵,投敌的士兵。 不过看其它短评,有个评论正好说出了我的想法,因此借用一下,“安史之乱的很多不为人知的细枝末节已经随着时间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唐朝是中国的风水岭 自唐之后 中国人的对外族的接受度越来越差 为后期明清闭关锁国埋下祸源
  •     看到“咬牙切齿”的典故,那悲愤的眼泪啊,就特么止不住了~~~
  •     我喜欢这类书籍,书人类进步的阶梯
  •     听过韩老师的课,再来翻翻韩老师的书,对唐朝在鼎盛时期突然发生安史之乱,解释得很到位
  •     安史之乱的历史、现实意义。
  •     很好的书,推荐,很不错的
  •     买回来当天就读完了,写的很细致,也很有趣,爱不释手。但是读完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伴随我度过了早晚的十号线时光,听完最后一集想给六星
  •     了解历史的不错渠道,看电视太浪费时间,听完也要很多时间。看这个书就很快了,而且还很口语化,非常不错。
  •     抛弃了法智社会而要建立何鞋社会后造成的闹剧, 也是 异 灭阶段的开始
  •     写的挺好
  •     功力很深,但未免欠缺人文关怀,提到坏人时候的讲解十分苍白
  •     出口成章+有爱的口音,人文关怀也不缺,观点过于传统,不明白作者为何对理财那么反感……
  •     (音频)肝病住院的时候听完了
  •     上班空閒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兩章,感覺很不錯。
  •     听过百家讲坛和看过书是一回事吧?长安,等我~
  •     持书就不愿意放下,一直读到半夜,读到唐之张巡,读到咬牙切齿的典故,浑身热血难以抑制,满目清泪续如珠线。大唐朝玄宗开元盛世,三十载的繁华掩盖着这个病入膏肓渐入迟暮的帝国,源于政治层次腐化糜烂,却要让书生拿起剑忠臣撒血抛颅来承担带来的后果,让无数百姓流血牺牲。自此每读国之盛世,唯痛!
  •     书很好。印刷很好,给的光盘很好,但是物流不太满意
  •     讲的好像是作者身临其境,每件事都亲历一样,可想故事有多精彩!赶紧发第二本盛唐吧!历史不容错过!
  •     详详细细新的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但是总觉得安史之乱某些不为人知细枝末节已经随着时间而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看的是百家讲坛版,连续看了一天,非常的好看,期待后面的更新~
  •     写的很好,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以及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一定要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     韩老师人长得美型,故事讲得也有意思。历史总是循环往复,以史为镜,反观现在,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     韩老师的著作,写论文间隙读完。虽然全书多以安史之乱的前因和经过为线索展开,但是作者其实突出的是安史之乱背后唐前期制度的崩坏,而制度崩坏的前兆则是长期执政后人事的腐败,越过制度用人,破坏了制度忠诚,使得国家中央与地方平衡系于人际间的威慑。另一个问题则是唐朝建国后的人口土地红利将尽时,玄宗未能对社会转型做出及时充分的应对,使职使得行政琐碎化,静态化的土地管理使得府兵制后的新兵制将领坐大,最后唐朝开放多元精神散失。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充分领会韩老师段子的内容(因为老师有些记忆会比较模糊)。至于内容,充满了现实关怀和上帝视角。
  •     好书好书!不愧是百家讲坛的!
  •     全书是围绕安史之乱叙述的!文中第四章有一点我始终不敢苟同,文中写张九龄看到安禄山说此人有反相建议诛杀,作者认为是张九龄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能预知未来,但我不认为如此这里我还是赞同蒙曼老师的观点:张九龄因为安禄山此人是个鲁莽武夫性格又狡洁圆滑,固心生鄙视排挤之情,说他有反相也是主观臆断和诬陷造成的!并不是张九龄能够预知未来十几年后安禄山造反!当然作者整体对安史之乱的剖析鞭辟入里!结尾太过匆忙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史思明史朝义叛乱写的过于简略了!还有要是书名取安史之乱就好了!我比较喜欢严谨这名字太过文艺
  •     比较详细,也有深度。
  •     韩昇老师的文笔很好,在网上买到的书居然还是签名版,很惊喜!花了一周读完了这本书,盛唐的衰落让我不胜唏嘘,在鄙视像杨国忠和李林甫这样的奸相外,更多的是对张九龄和郭子仪还有颜杲卿忠臣的敬佩之情!
  •     目前的三部曲:隋文帝传、唐太宗治国风云录、盛唐的背影
  •     深入浅出,提出问题,提出看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有良知有想法的专家。那些只知道煽动情绪的所谓公知真是弱爆了……抱歉我又地图炮了
  •     对安史之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展示了一幅开元盛世毀灭的图画,让我对那段历史更加理解,不论是那些人物的故事还是那个时代的背景。
  •     非常值得一看
  •     看的视频版,感觉不错
  •     我就奇怪唐玄宗李隆基上半辈子和下半辈子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哪!?
  •     安史之乱,民族之殇
  •     军人常常为政客的错误买单,权利超过制度的约束造成了盛唐的衰落。
  •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不是偶然,唐朝是突出但不是唯一的例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