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丙午到“流亡”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500637424
作者:杨绛
页数:145页

内容概要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书籍目录

丙午丁未年纪事
一风狂雨骤
二颠倒过来
三一位骑士和四个妖精
四精彩的表演
五帘子和炉子
六披着狼皮的羊
七乌云的金边

干校六记
校定本前言
小引(钱钟书)
一下放记别
二凿井记劳
三学围记闲
四“小趋”记情
五冒险记幸
六误传记妄

从“掺沙子”到“流亡”


 从丙午到“流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書裡「鍾」字還是臨時拚造的字模,記錄了「钟」->「锺」回歸過程的軌跡,中國社科版1992年單行的《幹校六記》和《將飲茶》中還是「钟书」呢。立此為記。不過書裡多用「默存」,拚字的機會不多,不同于《將飲茶》。止是末一篇〈從「摻沙子」到「流亡」〉記與林非肖鳳仇事時,稱「鍾書」。
  •     那个动荡混乱荒谬的年代,所有矛盾,有的没的,集体爆发,杨先生的笔调,却是平和冲淡,仿佛是置身事外,再一想,那个年代,这样的文字,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能写得出来。杨先生笔调虽然不露激愤,却可看得出来,那时的事对她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她提过,当时怀疑过自己当时留在中国的决定,但是钱钟书的笃定让她不再怀疑。我想,面对这样混乱的国家,若说没有震惊是不可能的,当时决定留在中国的时候,他们也该是没想到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但是,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人如浮萍,随波浮沉,悔恨也是无用,无奈也无需不肯释怀。能以这样的笔调回忆那时的事,足见先生的胸怀。他们夫妇让我最佩服的,一是惜时勤勉,二是放达宽容。而杨先生,更有颗坚强的心。
  •       楊絳作品不多,但從容沖淡、含蓄雋永的風格貫穿始終,學者的幽默、修養和風骨更是躍然紙上。 本書分三部分:《丙午丁未年記紀事》、《幹校六記》和《從“摻沙子”到“流亡”》,所記的都是“文革”期間,她和錢鍾書二人所經歷的人和事。其中(從“摻沙子”到“流亡”)是對「錢鍾書打林非、楊降咬肖鳳」這件文壇公案作了完整的記?,讓讀者自行斷案。以上是港版的介绍。我看了杨绛文集的第2卷,散文卷上,里面有《丙午丁未年纪事》,有《干校六记》,却没有《从“渗沙子”到“流亡”》。我觉得很惊讶,又翻看整套文集,生怕遗漏,但是确实没有。这本大陆版的出版年月是2000年,而杨绛文集是2004年,看来是杨绛刻意抽去的,她并不想这个争论继续下去。继续下去没有意义。关于这个打架事件,当事人已经写了三篇文章,杨绛的这篇《从“渗沙子”到“流亡”》,还有林非和萧凤各一篇。措辞都显得很激烈,毕竟,知识分子动起手来(钱锺书打林非,杨绛咬萧凤,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林非夫妇打杨绛,然后钱锺书忍无可忍出来帮忙。)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互相看不惯的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却因为当事人都是大家、学者和文人,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从而受到过分的关注。我们总是过分关注一些事情,而去忽略另一些本应该关注的事情。但人总是对特殊性,非常性感兴趣,而名人的一点点小八卦,满足了人的这点窥奇欲。但名人,甚至学者、文人,那些写着文章,不自觉起着塑造人灵魂的人,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他们也会有怨恨,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也有一些让人不齿的嗜好。但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因为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导致更多的文章把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讨论(其实这没有意义,如果杨绛写了这篇文章以泄私愤,那写了就写了,而后那样热烈的八卦式的对阵式的人身攻击,实在是媒体和人们无聊心理的过分添加)扩展到了对当事人人格的讨论上。真有些没完没了,有支持钱杨夫妇的,也有支持林萧夫妇的。因为他们都是有着成就的学者,都有一批崇拜他们的门徒和读者。但对这件本身就是比较低下的打架事件,讨论到这种高度和深度,还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也成了所谓的“文坛公案”。因为读了这一系列的文章,知道钱锺书有看淫书这种低级趣味的嗜好,也曾在法国留学期间嫖过妓,并且对性这个话题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听说对“春药”的调制颇有心得……这些,本来可能仅仅作为文人间开开玩笑的材料,坊间谈谈八卦的谈资,可是却给上升到了对钱本身的人格侮辱和攻击。另外,也有说钱杨夫妇喜欢骂人,并且语言刻薄,但事后又不承认,善于狡辩。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钱式幽默有时候就是一种刻薄,一种游戏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我曾经说过李敖实为一刻薄人也,大概这种文风的人都有这个特色吧,否则他们的文字就没有那样的味道了。至于善于狡辩,玩文字游戏,那也是文人的通病了。或许说是一种特殊的癖好。而关于林非,自然也有所谓的言过其实,扯谎扯淡一流等言。虽然我看林非的文字不多(萧凤的更是没看过),但林非较之钱锺书,的确是正经多了,因此他研究的是鲁迅这样似乎总是绷着脸的作家,他们是风格完全不同的学者。但对这种正经的人,像钱锺书这样的人肯定是喜欢开玩笑的。而林非这样的人肯定又是对这种刻薄而故意为之的玩笑讽刺非常在意的(正经的人最喜欢的是小题大做和缺少自嘲精神),他们的矛盾必不可少。其实整个事件,不过就像一个小孩打架的事件一样,事件本身谁也没伤害到谁,不过只是互相之间的罅隙难以平复。但因为公开化和夸大化,受到大众的评判,则本身性质就有些变味了。其实,这样的冲突,真的是难以说谁对谁错,而这样的冲突,谁对谁错又有什么关系。只不过以后我们有一个谈资,说钱锺书打过林非,还挺狠的,仅此而已。或者,我们再把整个事件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红卫兵里面的派系之间互相争斗,发展到武斗,伤人死人的事件不胜枚举,而文人之间的这点小摩擦,实实在在是幸运而无关紧要的。但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因为人的隔阂(其实因为出身成分态度等各种原因,人与人的隔阂是很深的),所有的冲突都扩大化。因此包括连温文尔雅的文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小摩擦,都要发展到动拳动口的地步,这是真正应该看到和反省的。而为何杨绛在文集中抽去这一篇文章,我想在看完杨绛最近的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之后大概就可以明了(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心灵的平静以及反思。有时候我们需要宁静和反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体面人写的体面文章
  •     那段岁月太难熬了,往回看,都能化为平淡经历,心疼这对老人。
  •     丙午丁未年间遭此大劫,批判会上还一念调皮写别字,台上被斗的同时学马站立着睡觉,不管是杨绛先生还是高诵芬老人,她们骨子里的天真、乐观如此。自惭于他们对所热爱的工作的坚持,对计划的“死心眼”落实;“我的感激,远远超过了我对许多人、许多事的恼怒和愤怒”,九蒸九焙,自不必说,可贵的是对善意的感恩之心仍未枯萎,做人的幽默、有趣和“调皮”仍然保存,仍是三省其身,不悔初心。看得几次大笑,真是”觉得身上清润,心上洁净。“
  •     那个动荡荒谬的年代,虽然曾无数次的听父母说起过,却都只是淡淡的一提。现在看来,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环境的我来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那个时代。突然很后悔,那个时候应该好好的拿些时间坐下来听外公诉说那时的故事,好好的为他写一本回忆录。纵使不发表,不出版,每每看着这些文字,都是一种记忆和记录。PS,最后那段“掺沙子”的事件,不就是曾经我们楼下某老师行为的翻版吗?看来我们除了都爆发了以外,还都采用了外逃的方式。
  •     丙午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年,作者作为一个陪斗者,同样在这场“大革命”中备受煎熬,她与丈夫钱钟书在文革时期所经历所感受的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体会。
  •     杨绛先生的小文,记录那些年的人和事。
  •     虽然钱杨在那个年代并未受到太过严重的冲击,但那种经历对于一对老年人而言,程度亦足够严重。而杨先生笔端并无一声叹息,没有时不时的情绪表达,在这样波澜不惊的文字累积之下,才是真正巨大的叹息吧。
  •     前一本书翻译体文字看得太辛苦,看一些后,就找到这本小书来安慰被累惨的脑细胞。两个深深的感慨,一是文字真太好,很多描写忍不住想记下来;二是那个年代的那些事经杨先生的白描,越发像是一个荒诞的梦境,然而却是真实的过往。再加上傍晚看到的讲徐洪慈的长文,想想此时,想想彼时,直是无言可对。
  •     每次看文革期间的记事都觉得痛心,有才学的人受到迫害,而小人得志。所有的愚昧和无知都化作刽子手的刀刃,尽落在国人的身上。那些在战争中幸存的美好的人事和物件,却在这样的十年里消耗殆尽。
  •     下笔竟能如此平淡 可叹
  •     心酸,人性崩坏的时代,没有尊严的经历。
  •     那些往事,原来都能这般视若等闲……
  •     书分为两部分,前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想办法挽救《唐吉坷德》书稿那篇;后半部分仿《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生活,苦中作乐,冒险那集一边看一边笑。虽然特殊时期遭受不少苦难,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相濡以沫,他们的真情动人。
  •     杨绛对磨存的爱之平淡,即使当时发生重大变故的他们依然平淡的相处。不分不离
  •     可悲的年代,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青春和心智毁在那些年,而遗毒却尚未消散,在当今的各个角落阴暗的发亮。
  •     心痛哦
  •     谢谢亲抱带书给我。杨绛先生一段段都是难忘的经历,画面浮动在眼前,平静也气愤,不平静更气愤。读后越发珍惜彼此的相处。
  •     “小趋”记情五分
  •     小册子很薄,读起来很快,但却让人思绪万千。感觉越是平淡的口吻越能显示期间的惊心动魄。
  •     16书39。在陪女儿上课的车上及回家后的马桶上看完,三上占了两上[呲牙]杨绛先生这本小书有三篇,七万字,写的都是文革时期亲历的小事,寓情于事,以小见大。先生心宽如此,所以高寿。
  •     2016年读过的书。先生的书总是让人读来甚是平和,对于那些为恶之人能迈过狭隘的仇恨感念视之
  •     在生不由己的年代做個好人。
  •     老先生真豁达又真实可爱
  •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杨绛先生失眠,经常精神不振还能如此高寿,重点是心态平和,什么事都不是事
  •     “我睡在硬邦邦、结结实实的小床上,感到享不尽的安稳”。另,这一对真真有趣又有爱。
  •     真是大人有大量……
  •     癫狂年代的狷狂人生
  •     简短的文革记事,看似满纸荒唐言,也是泛泛的记录了一段历史。在中国图书网论斤买的,大约4块钱。
  •     在看
  •     钱钟书和杨绛夫妇还是过得很自我的。
  •     看先生的字,如此踏实。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徐徐走来。
  •     先生的文字,一如其人,安详自然中有坚定的力量。
  •     文字甚有味
  •     说实话,看到先生如此真实的文字真为他们49年的选择不值
  •     踏踏实实的回忆。
  •     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     披着狼皮的羊和披着羊皮的狼
  •     一声叹息
  •     《纪事》与《掺沙子》互见。先生在那般颠倒的艰难时世,不辱不惊,自是从容。大字报消亡后,存世者究竟也能贴贴小字报,文笔史笔,又有何分别。《六记》实是回忆录。《掺沙子》怨气尤重,想是含着一口郁愤写下的,笔毫一硬,字就不活。文章的texture依旧蜡感。
  •     杨绛先生走了 唯有拿出放了许久没有读的书来怀念她 朴实的文字是她留给这个世间最珍贵的礼物了吧
  •     杨绛先生的笔触还是这么不温不火娓娓道来,举重若轻,那个疯狂的年代何时才能被详尽而真实的被述说和反思?
  •     4月在中图网买的,还没开始读先生就过世了。写她在文革时期的亲身经历,其中还收了干校六记,在那个荒唐的时期难得看到细小的温情。
  •     对于文革时期的书都很好奇,能写的不俗也不容易。
  •     这么平实的描述了那十年的各种荒唐事,也流露了这学霸一家哪里也掩饰不住的想守相依,看得心惊之余又想起我们仨里的这一家,令人羡慕
  •     平实与心惊。
  •     用两节选修课的时间读完的。杨绛在书中充当的是一个真实的记录者,关于文革时代的记录,有好人也有坏人。人的生生死死,来来往往,所有的故事都已随着那个时代远去。
  •     乌云厚重,但是她心里只在意那四周的金边,接受那个时代的共运,生活得从容,杨绛先生是我非常喜欢非常敬重的人...
  •     联系近日的键盘侠叫嚣的盲目爱国 看看这段过去 又觉得心痛
  •     斯文扫地的那些年呐,真是苦了心的人。误传记妄中“墨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墨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