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思维的符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第一版
ISBN:9787302161981
作者:(韩)承孝相
页数:281页

章节摘录

  人类为了保护自身肉体的生存而建造住宅并隐身其中。同样,为了依托他们的精神生活而造就了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中,这类建筑是继住宅之后最具悠久历史脉络的建筑类型。  相信左右自己命运的造物者就在那高处,并出于试图去接近他的愿望而被不断筑高的祭坛,成就了宗教建筑的原型。同时,也开始出现为敬畏死者的灵魂而修建的以灵坛为中心的同性质建筑。作为被拟人化的神栖居的“神的房子”,以及群体聚集在一起进行某种仪式、鼓舞心智的集会场所,都是宗教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小亚细亚地区的古代亚述及巴比伦神殿、巨石阵、希腊的神殿、犹太人的犹太教会堂等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此后,根据其颁布的教规和仪式内容,互相受到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形成今天宗教建筑的状况。  决定宗教建筑的重要前提是来自于人类和“神”的关系。在犹太教背景下以耶稣的出现为开始的基督教建筑,需要表现的是“一出生便背负原罪的人类通过弥撒获得救赎”的神与人的关系,即应体现为位于上天闪烁光芒的耶和华与地球上卑贱人类相见的“圣所”。于此圣所中不应刻画罪孽深重的人形,而只有神的光芒在闪烁。  依此而形成的建筑手法我们称作哥特式。刺向天空的高耸尖塔、有力支撑它的扶壁(buttress,挑出建筑而支撑墙面的部分)、悬挑的飞梁(flyinggrder)、绚烂的浮雕、豪华的装饰、透过彩色玻璃洒向内厅的灿烂的阳光、金黄色的祭坛等等。在这样的空间中人只会显得更加渺小,在高耸的柱下只能俯首称臣,相形之下神就更居于高位,光芒万丈。这种哥特式建筑可以称作是基督教艺术形式的终极体现。即使在无数历史形式逐渐消失的今天,许多模仿哥特式而却徒有其形、不备其神的宗教建筑仍不停地出现在我们的周边。  20世纪初,即使是在批判历史主义建筑形式的虚伪并创造新形式的现代主义流行大潮中,只有基督教建筑始终未能打破哥特式坚固的框架。20世纪的巨匠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圣堂将伪哥特式:哥特式本身并非是虚伪的形式,虚伪只是针对那些失去哥特式的精神而徒有其外在形式的建筑彻底打破了。  1959年7月竣工的这个修道院,位于法国里昂附近的艾布舒尔阿布雷伦(Eveux-sur-ArbresleRhone)地区。开始设计于1953年,开工于1956年的这个修道院隶属于多米内克派管区修道院总会,由近百个修道士房间、图书室、餐厅和圣堂等构成。这个建筑作为勒·柯布西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的关于现代建筑的五个原则,同时因其绝妙的细节和独特的样式,令参观者无不拜服于他所创造的现代建筑绚烂之美。  在倾斜的草地上被柱子架起的水平线,自然和人工构造物并举,使我们无比兴奋;规则的修道士房间的集合与圣堂等单一的大体量空间相列,是勒·柯布西耶所创造的极致对立体现出的紧张;混凝土的洞口与轻盈的框架结构展现的对立,也是一种微妙的反转之美。吟味着空间的戏剧性,游历于绚烂的阳光洒人的回廊,这种愉悦的感觉令人陷入如同听一曲优美的旋律,或是阅读抒情诗的错觉当中。  沿着倾斜的通道向前,打开一扇厚重的铜板门,怀着游历回廊时的愉悦心情而人,与其中圣堂空间的遭遇更令我们惊讶无比。约230平米的窄长空间,俭朴的混凝土墙体,如同漂浮在空中的简洁的顶板,从它们之间挤进来的阳光,被逐步照亮的顶板本色,沉默的石头祭坛。  这个空间使我感觉到如同电流注入般的紧张,这已远远胜于置身于万神庙的空间感抑或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庄严感。它的伟大致使我陷入无尽的默思,不断地在自问“我是谁?”拉图雷特修道院是真实对伪善的胜利,是灵魂对物质的胜利和对这一切的记录。我在现场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并重新开启了自己的建筑方向。那是1992年的夏天。  拉图雷特修道院是勒·柯布西耶心智的完全体现,其精神本身对所有建筑师来说是如《圣经》般的启示。我初访拉图雷特修道院深受触动之后,迄今为止,一共到此巡礼了5次。而在1999年的第二次访问中,得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前言

  韩国虽小,却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与中国频繁的交流中也发扬着固有的文化并保持国家主体性的这样一个国家,在19世纪末,因未能把握世界潮流的狭隘国家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麻木,最终被外国武力强制开放,之后贯穿整个20世紀,国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考验。  历经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的生活,也未能靠自己摆脱,还是依靠同盟国获得了解放,但国家很快被分裂,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的民族相残的内战将国土变成焦土。已变成废墟的、我所生活的韩国,只能依附在主导战争的美国的绝对影响之下。此后通过武力政变登场的军部独裁为了强辩自我的正统性而严重歪曲了国家的主体性,实施了将国民只专心于经济开发的洗脑政策。而经济上获得了如此富裕的今天,在那经济开发的口号下只能被遗忘的各种问题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阶级的、理念的、历史的和地域的价值混乱。  韩国社会究竟位于何处?  建筑和城市太过明显地表达着这一混乱。在开发的美名之下,美丽的山河被淹没,城市照实地表现出极端资本主义浅薄的形态,固有的共同体己被破坏。  无论是殖民地时代,还是美国强权下的和平时代,又或是恐怖的独裁政府时代,知识分子匕首般锋利的呐喊是陷于困境中的希望之声,但在今天这般物质富裕的时代再也听不到任何呐喊。终究建筑师们成为资本主义的仆从,城市规划者成为政治家的手下。维系我们生活的、引领伟大历史的建筑正在沦为一种房地产价值,我们的生活成为其中的抵押品。  这一切太过虚无。  于是我开始着手写这些文字。首先我想拯救那狂风中的自己,也希望能给同仁们提个醒。如果可能的话,我甚至奢求能与有责任成就优秀建筑师的潜在业主一起,共享建筑真正的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在中国相继做几个建筑项目,也在目击着中国城市和建筑变化的状况。我知道这是与韩国无法相提并论的更大、更深刻的变革。同时我也知道中匡经历了激烈的时代巨变后仍能很好地维持国家主体性,所以我相信中国能够应对目前的变化。  但即便如此,在我心中还是有些不安。所以当我获知这本书将在中国出版,我内心感到非常高兴。如果那些像我一样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目睹着这一变化的中国建筑师和知识分子,还有那些正在努力做出优秀建筑的人士能偶尔读到此书,进而对他们找到建筑的真正价值有所帮助的话,那将不胜荣幸。  对于为中译本出版而出力的中国邻居,深感负了债。在这里向帮助出版此书的出版人史建和译者徐锋致谢。尤其感谢无偿审校中文翻译的诸多朋友,实在无以为报。还有向鼓励此书出版的傅滔和一直支持我的建筑的潘石屹、张欣夫妇,深表谢意。  承孝相  2006年秋末  于履露斋

内容概要

承孝相,1952年出生,毕业于首尔大学,硕士学位。曾就读过维也纳工科大学。师从金寿根15年,于1989年开设了建筑事务所履露斋,并参加了引领韩国建筑界新风气的“4·3集团”。基于对主导20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以“贫困美学”为建筑哲学的根底,开展着工作。作品有守白堂(韩国,1998)、Welcome City(韩国,1999)、大田大学惠化文化馆(韩国,2000)、长城脚下的公社会所(北京,2000)、博鳌蓝色海岸(海南,2001)、朝外SOHO(北京,2004)、长城脚下的公社二期(北京,2005)等。

书籍目录

1 树立在米歇尔广场的时代精神 阿道夫·路斯与路斯住宅.
2 理想主义者打造的纪念碑 朱塞佩·特拉尼与科莫的法西斯大厦
3 发生在斯图加特的革命 魏森霍夫居住区
4 优美的建筑游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萨伏伊别墅
5 真实的建筑 勒·托罗内修道院和拉图雷特修道院
6 太阳的城市 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
7 心中的风景 汉斯·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
8 诗意真实性成就的20世纪建筑的大革命 柏林国立美术馆新馆
9 沉默的寓意 路易斯·康和路易斯·巴拉干的建筑精神
10 孟加拉的光和沉默 路易斯·康和孟加拉国会大厦..
11 “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 巴黎蓬皮杜中心划时代的成就
12 通往世界之窗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的新凯旋门
13 建筑和记忆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和席恩美术馆
14 知识之城 法国国家图书馆
15 盖尔公园的再发现 安东尼奥·高迪的理想城市
16 圣诗般的风景 西格德·莱韦伦茨和伍德兰公墓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以城市建筑漫游为线索的“为提高普通人对建筑的理解而编写的书”,书中涉及16个20世纪著名建筑,其中有勒·柯布西耶、密斯、路斯、沙龙、罗杰斯和皮亚诺、佩罗、高迪等人的作品。作者是目前韩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在建筑理念、尤其是建筑文化方面有着极大抱负的亚洲建筑大师,所以所选作品虽然广为业内人士所知、文字又较平易,却隐含了作者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  讲述建筑大师的故事,解读世界经典建筑  1、作者是韩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在国际上也非常活跃,在韩国有很大在争议,在中国也有设计项目: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  2、本书讲述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故事,赏析他们的经典建筑作品。  3、散文化的写作给读者文学式的浪漫享受,是建筑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时候不断产生的疑问。我们当初所钟爱的空与留白的美为何不再存留在我们的城市,而是出现在遥远的异邦?我们的城市热衷于经济数值的幻想中,在西方人带来的物质理论的武装下,究竟要繁杂地填充到何时才肯罢休?我们的城市果真还会有“ 对未来的展望”吗?为什么城市总在被五颜六色的墙体所围困,其中还会有我们美好的生活吗?.
目睹用空来填补未来的这一本质性空间的建筑,我们得到了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应有的教训。...

图书封面


 建筑,思维的符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之前在城画上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介绍,还附有部分摘录,看了就很喜欢,承孝相是一个纯粹的建筑师,他的语言是真诚的。“如果一定要将建筑放入其他学科,则人文比较接近。因为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历史的洞察力,还有对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正是必须在对邻里生活的热爱和尊敬中工作的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容置疑,每天都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善良、真实和美丽的建筑,就是好的建筑。”“你是知道怎样写诗,但我知道为何写诗。”——兰波“丢失本质而只靠戏弄语言的方法来写的诗是空壳,只有对本质彻底性的质疑,彻底地否定自己,能够创造出新精神的态度,才是这个时代所需的真正诗篇。”
  •     作者在书中介绍的虽然是20世纪西方16座最顶级的现代建筑,但是,他所采用的视角却是东方的,典型的用西方的建筑来体现东方的艺术思维。所以,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著名建筑导读,也不单单是一本旅游指南,它承载了更多更深的功能,就是呈现东方艺术家的思想。处处都呈现作者的一种潜在在场。承孝相在中国也有一些项目,只是,这些项目,并不能足以让他成为惊世骇俗的建筑大师。也许是他还是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色彩,却没有那种纯粹艺术家的思维。单从这本书来说,的确算得上是大家手笔。简短的叙述,却能抓住建筑的灵魂。也许,只有真正的大师,哪怕是借酒浇愁,一样能深入事物的本质!
  •     读了承孝相的这本书,我对建筑师所做的具体工作内容有了泛泛的了解。建筑是一个外在与内在相互结合统一的工作。外在是表现时代精神,文化氛围,民族传统的外在。而内在是建筑本质即是其实用功能,内部生态环境。过去认为建筑师的职业跟画家类似,是使建筑更“美”更“艺术”。过分的外在表现,即使是所谓艺术的,在承孝相看来对于建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更多的承载的是功能性。书中除了少许建筑理论的说明,更多的介绍了建筑师如路斯,特拉尼等建筑大师的建筑理念,同时附有一些作者拍摄的插图,以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建筑师如何在相应的时代下展现其特定的理想和呐喊。对于需要表现建筑师主观思想的建筑物来说,我做为门外汉还是有很多的疑惑。当然我们不能以绝对客观的眼光来评判。读这本书,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想象。还是会得到不少乐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韩国经济开发口号下社会正经历着历史和地域的价值混乱,“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历史背景的我们,却是在不了解其知识和经验过程的前提下,只参照他们做出来的结果来创造我们的建筑”,这或许是时代转变时的共同问题,回首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启示性的建筑,创造“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给未来留白“=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Winston Churchill
  •     韩国和我们的现实也一样嘛。。
  •     入门好读物,读来轻松愉快。很喜欢封面和装帧排版。
  •     建筑会改变使用它的人,就像幸福家庭里有夫妻相的男女
  •     写得也不错,可惜又是个试读版
  •     喜欢这本书呈现出来的轻松氛围,装帧胜过内容。
  •     好书!!!!!!
  •     小时候玩泥巴,大了还玩钢筋这不有点坑吗。建筑神马的是组织生活的形式,是一种高出艺术的"大技术",很高端的哦。。
  •     通俗,又有思想深度
  •     虽然很崇敬承孝相的为人行事,但这书确实一般,适合普及教育。有些观点有意思。
  •     很久之前看的了,当时的评价:从某些方面,韩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有些相似,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该如何看待?。。。。很多观点很深入浅出,比那些高深的理论好多了
  •     “建筑是什么?简单地讲,‘组织我们的生活’就是建筑。决定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就是建筑的设计。……建筑在“空间”上获得本质的力量。虽然看不见,但是使我们持续下去的是空间的力量,其空间的法则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并最终改变我们。于是在同一空间长期生活的夫妇会变得很相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住宅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我们的存在。”承孝相对建筑的思考还是丰富了我贫瘠的建筑审美观。
  •     这是第一本接触的真正的建筑文化的书
  •     名為建築筆記,實為文化評論。常讀常新。
  •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
  •     赞同前言中对建筑的定位,正文略冗余
  •     建筑思维启蒙老师
  •     怀念
  •     怎么说呢,很好读,能给你一些启发。
  •     无法言喻的流畅文字
  •     译的挺好的。承孝相以东方建筑师的视点记载对西方建筑的思考。承的作品不足以惊世骇俗,但相对于迷恋造型和技术的建筑师来説,承的留白和贫困美学,更显的朴实诚恳。
  •     书还挺漂亮的,就是内容一般。
  •     书中列举的经典建筑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了,少了一种切实的建筑感觉,更像是一座座精巧的雕塑。
  •     一个矛盾的作者...作者的序言很精彩,当时真的是被感动了,但是看了内容之后却发现,这本书只能说是作者的旅游札记。他记录了旅途中所见的经典建筑,却无法讲出如何真的让建筑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让我觉得十分遗憾的地方。
  •     记住这些名字:柯布西耶 阿道夫-路斯 路易斯-巴拉干 路易斯-康……
  •     看来亚洲都一样
  •     普通人亦可读,韩国人的视角,跟我们的有很多相通之处
  •     曾一度痴迷建筑大师承孝相,在一座美丽的空城里丰翼,期待有一天不再渺小。
  •     看了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对优秀建筑师的崇敬和偏爱。本书作者真的非常真诚地在写自己关于建筑的感悟和思考。建筑,是营造我们的生活;建筑,不仅是艺术,是文化,也是哲学。最喜欢《圣诗般的风景》、《真实的建筑》、《沉默的寓意》和《心中的风景》这四篇文字。
  •     从某些方面,韩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有些相似,面对同样的社会现象,该如何看待?。。。。很多观点很深入浅出,比那些高深的理论好多了
  •     我依然記得目睹這一建築的時候不斷產生的疑問。我們當初所鐘愛的空與留白的美為何不再存留在我們的城市,而是出現在遙遠的異邦?我們的城市熱衷於經濟數值的幻想中,在西方人帶來的物質理論的武裝下,究竟要繁雜地填充到何時才肯罷休?我們的城市果真還會有“ 對未來的展望”嗎?為什麽城市總在被五顏六色的墻體所圍困,其中還會有我們美好的生活嗎?.
  •     建筑是强有力的记忆装置,我们的整体性只有通过总体文化的建筑来确认,所以建筑被称作时代的镜子。但如今,通过我们的建筑这面镜子反射出的首尔急躁的景象,实在无法相信这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都。尽管复原了景福宫,但只不过是一件复制品而已,这种建筑不是真实的建筑。范儿熙熙攘攘的现在的城市风景,即使在浅薄,但毕竟是我们生活的场所,将那些记忆延续到再开发当中,那就是真实的建筑和宝贵的现代以及。 我们是不是太过容易建,太过容易拆了? 摘自本书237页,中国人或许更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了。
  •     这学期倒二本闲书了。 建筑是沉默形式的强大力量。有时间一定多读几遍。
  •     好与不好,都致敬
  •     也许是他还是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色彩,却没有那种纯粹艺术家的思维。单从这本书来说,的确算得上是大家手笔。简短的叙述,却能抓住建筑的灵魂。也许,只有真正的大师,哪怕是借酒浇愁,一样能深入事物的本质!
  •     還蠻不錯的。第一次看棒子寫的書扶額。在學校裡沒電腦么剛借就讀完了。
  •     大三下。 作者介绍的案例都很经典,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浅,当个闲书,随便翻翻还可以。
  •     感觉过于偏评价 感觉不是很专业
  •     作者竟是韩国人
  •     适合入门
  •     从承孝相的视角看去 真的很东方 我开始好奇西方的思维到底是怎样的思维 如果是我们设想的绝对理性 为什么会感觉到那么多东方式的隽永的禅意
  •     开始还蛮惊喜竟然把路斯的路斯住宅说清楚了,把装饰即罪恶的背景交代清楚了,到后面就越看越失望,变成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20讲...还讲得不好,随便看看吧,潘石屹夫妇喜欢的建筑师...
  •     主要介绍经典不朽的建筑,感受得到作者对于空白、沉默、简约这种建筑的提倡。书中的配图给人宁静中的震撼。第一次接触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亲临其境。
  •     我的建筑启蒙书,这凝固的音乐也有它们的灵魂…
  •     对墓地那段印象深刻
  •     高二的时候买的书,一直没看,现在偶然翻起,发现浅显易懂,有激情,适合培养建筑思维及兴趣
  •     真正用心写作的韩国人!真实!国内把建筑当做是一门技术,而在真正的建筑界,建筑是艺术,是灵魂,是哲学!
  •     文章的内容还可以~但是部分言论比较狭隘!
  •     建筑
  •     很感性的一本书,却时而透出建筑师的理性思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