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溯源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8
ISBN:9787805737485
作者:李学勤
页数:237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第一节 《周易》卦爻辞年代补证
第二节 《洪范》卜筮考
第三节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第四节 鲁大史氏《易象》说
第五节 “五十以学《易》”问题考辨
第六节 孔子、朱子论《易》异同
第二章 《易传》的年代问题
第一节 《易传》与《子思子》
第二节 由《乐记》看《易传》年代
第三节 《唐勒》、《小言赋》与《易传》
第四节 荀子一系《易》学
第五节 韩婴《易》学探微
第六节 《淮南道训》及《淮南子》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中的筮法
第一节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第二节 续论西周甲骨
第三节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第四节 中方鼎与《周易》
第五节 周原残陶簋铭试论
第六节 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
第七节 理县一带发现的一件双耳陶罐
第四章 出土简帛与《易》
第一节 汲冢竹书中与《易》有关的书籍
第二节 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
第三节 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
第四节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第五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
第七节 帛书《系辞》略论


 周易经传溯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很重要,对于学习周易的人来说,是一本必备的书。《周易溯源》其实是一本关于周易考古成果研究的书。对周易的一些根源性问题以考古发现和考古分析为依据进行了阐释。很多古人今人争论过的周易的问题,在考古事实面前都可以停息了。
  •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易》中所见先人名。王亥(大壮、旅)、鬼方(既济、未济)、帝乙(归妹)、箕子(明夷)、康侯(晋)。
      
       考《洪范》(大法)年代在春秋前,以诸子典籍引证以及“五行说”。九畴(九种方法)其七“明用稽疑”专论卜筮。贞指内卦,悔(悔言之晦,月之终也)指外卦。“每卜”字仅见小臣“每卜”鼎,孤例,后文又有大卜官人名带“卜”,也许有关联。又举《金滕》与甲骨文互证《洪范》。以《礼记》《左传》考《归藏》与《周易》结构上的相近。从《周礼》大卜诸官的记载中总结三点:
      大卜统官卜法、筮法、梦占三种预占吉凶的数术,三者互相参照。
      卜、筮、梦三者地位不平等。无论从官职身份、数量看,还是从参照时的主从关系看,卜法都是居首的,筮法则处于次要位置。梦占比较特殊,似只有参考作用。
      筮法有三易,地位并无轩轾,周易用的更多。
      鲁本《论语 述而篇》“易”作“亦”,李先生认为“亦”晚出,《鲁论》作“亦”上限似乎不超过张禹(其讲《鲁论》与《齐论》合一本称《张侯论》,郑玄此本考《齐论》、《古论》著《论语注》)。书中提到定县八角廓汉墓出土竹简多种,有《论语》残简,我翻阅《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得知其简作“亦可以毋大过矣”。此墓考证为西汉晚期中山王刘修的墓,墓中同出了《萧望之奏议》、《文子》、《太公》、《X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哀公问五义》、《保傅》、《儒家者言》简等,断代为五凤三年,要比张禹择善《齐》、《鲁》合一的年份早。查看今本字词差异与历代校注,属于《鲁论》的可能性很大。李先生推断《鲁论》作“亦”上限不超过张禹遂不成立。马王堆《要》篇帛书有“孔子老而好《易》”,似可断《鲁论》“亦”属通假。
      
      孔子云易:“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可知孔子对《易》的态度,后又为荀子所继承,其自言“善为《易》者不占”。
      
      朱子有云:“近世言《易》者,直弃卜筮而虚谈义理,致文义牵强而无归宿,此弊久矣。”且主张“「居而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者,又不待卜而后见,只是体察,便自见吉凶之理。”两者研究易经的态度是相近的。朱熹不可能见过《要篇》这类材料,但他不少观点却能暗合。
      
      
      第二章 《易传》的年代问题
      
      与《子思子》的关系。《中庸》《表记》《缁衣》《坊记》四篇皆出《子思子》。此四篇均有传述孔子而加以申论之处,还有几处袭用曾子,时代可能接近孔子。子思上承孔子、曾子符合逻辑。《中庸》与《易传》多处主旨相通,金德建先生认为“《系辞传》和《文言传》的产生,最迟不能再过于子思的时代”
      
      《乐记》袭用了《系辞》的文句。以《乐记》证后者年代,又以银雀山竹简《唐勒》证。陆贾《新语》多有言易旨,考其为荀子儒系。
      
      《淮南鸿烈》载孔子读《损》、《益》故事,此事也见于《说苑》、《孔子家语》。史载宣帝时河内女子得《说卦》,也许是所载不实,也许田何一派不传。但淮南九师和刘安见过《说卦》是肯定的,至少见过《序卦》,李先生最后倾向于前者。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中的筮法
      
      商代晚期遗迹有出土西周早期类型卜骨,岐山凤雏里有少数周文王时期的卜骨有可能便是周人在商朝所卜,后携归周原。齐家村甲骨出于西周中期底层。凤雏的窖藏甲骨则有早晚差异。
      
      卜骨系统商代分期可为两类:第一(宾组、出组、何组、黄组)、第二(自组、历组、无名组)。
      
      “尚”依《尔雅》可训为“庶几”。
      
      利用方鼎数字卦以《易》解铭文,得《剥》之《比》,五、上二爻变来分析…很精彩…也很有诱惑力,但是我觉得这个事还是要慎之又慎。
      
      揲蓍法甲(殷墟甲骨、陶器、岐山卜骨和西周金文筮数):最容易出现六,其次七、八,少见一、五、九。
      
      乙(淳化陶罐、扶风和沣西卜骨筮数):最易出现一,其次六、八,少见五、九,没有七。
      
      两者区别在于有没有七,大体上说甲的例证比乙法要晚一些,没有前后承袭关系。
      
      长安西仁村出土陶拍上的筮数转换为《周易》的卦则与传世卦序相合,这是个惊人的发现。文中记录的筮数,但只出现八、六、一,有可能就不是筮数而是卦画。
      
      第四章 战国秦汉竹简与《易》第五章 论帛书《周易》经传第六章 《易纬》试说
      
      p279“《连山》《归藏》用七八,以不变为占,而《周易》用九六,以变为占。”文中定商周为筮数、战国简为卦画。
      
      上博简本易略胜马王堆帛书易,与今本三相本参照校对则有不少新发。《归藏》小记:与辑本多能对应,“枚占”大约就是不明说所问事项的筮占方式。其为流行于战国末的一种筮书,并在后世流传增广,直到宋朝还有篇章保存。目前无法论证的是这种《归藏》与《周礼》所记的《归藏》、孔子所见的《坤乾》等有多少关系,但其卜例繇辞文气不能与《周易》相比,不会很古是肯定的(此简并毋自名为归藏,后人添之名,也有可能当时就不当做是归藏)。双古堆《周易》已经不属于《系辞》所说的“设卦观象”的传统了,只是对卦爻辞做简单浅薄的理解和推断。
      
      帛书《周易》包括两件帛书,可称为上下卷,上卷: 《经文》、《二三子问》上下篇;下卷:《系辞》《易之义》(包括《系辞》篇的话就大致可分为八段:一二阙,三《说卦》第一章至第三章,四《易赞》,五《乾坤之参说》,六《乾之详说》,七《坤之详说》,八《系辞下》第六章至第八章前半)、《要》、《缪和》、《昭力》,传文共六种七篇。上下卷系出同一书手所写,内容也是紧密联系,所传文并非作于一时一手,各篇辞语和体例、通假字都有所差异。帛书卦序有两个理论基础,一个前面已经论及的阴阳说,一个便是重卦,其易学隶属楚派,所传十翼残缺不全(只有系辞一种)。口传相授导致通假,“子曰”也相当于记录下来的“如是我闻”。其卦序与传世《卦序》可以说是不相容的,但其卦序贯穿了阴阳对立交错的观念。而传世《卦序》则从卦名的训诂出发,以求达到义理的通贯。帛书的卦序不会比传世的早。
      
      《要》篇有言“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要》篇亦言《尚书》,可见《尚书》之名早并非伏生所创。帛书《易》中能看到象数易学兴起的影子,《乾凿度》卷上也可能有相当早的来源。
      
      
      p385:时、宿、日、月、卜、筮,都是趋吉避凶的数士。
      
      
      p20“卡筮”应为“卜筮”。
      
      电子版p85阙页
      
      p213言“曾即文献随国”实际上仍有争议。
      
      p291说《归藏》“劳”卦本于《说卦》,但实际上也可能情况相反。
      
      再版填补很多新资料。有些看法也与初版不同了,有必要上下仔细地参看。干货太多,一时不好消化,很遗憾很多实例未有配图,但是有心读之之人应该也不会在乎这些……笨点就多翻多查多费点功夫也是一样的,甚至收获更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