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隐情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5321844
作者:许石林

内容概要

许石林,评论家,随笔作家,著有《损品新三国》、《尚食志》。

书籍目录

道在饾饤
惜物命
从麦子说起
面条
馍·馒头·饼
一“麦”相承
吃相
“打下的婆娘,揉到的面!”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
“群体性事件”
擀面
蒸烙饼
骨角儿
搅团
煤市街张记涮肉
肘子·蹄膀
招牌菜
油炸鬼
英吉拉
食在肯尼亚
台湾饮食琐记
赵州茶·云门饼
香椿
香椿·甜椿·臭椿
野菜
知昧春秋
小鲜
薹子菜
呛子
凉拌扫帚
清凉草

青菜

莲芡
鸡头米
惜馀春
卖菜
打包
公府菜
大盆菜
张之先与八仙楼
头脑·八珍汤
早茶
关中男女不同席
酱香
砂锅什鱼
酒厄
轮杯
烟酒茶
人间烟火
把能吃的全吃了,把能喝的全喝了
筷子和箕子
碗盘杯碟
喇嘛哥哥送冰糖
“来了佳人马寡妇!”
“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来剜!”

艺术家多喜美食
宋仁宗的饮食
欧阳修的吃喝


驴肉
红薯传奇
粥之德
槐花麦饭
请女婿
给知青杀猪
谢匠人
年夜饭在哪儿吃
茵陈
知味有福
清俭
俭养生
吃鱼
迎饭

作者简介

石林是美食家,也做得一手好菜,比那些只能晶,不能做的美食家高一个级别。石林对全中国的风情都有浓厚的兴趣,顾盼流连之间,能感到他的热与爱、痛与惜。石林是才子,更是汉子,有激情,有血性,有骨气,有见地。
——杨争光(著名作家、编剧)
本书寓人伦教化于妇孺皆知的传统生活习惯,全从内心流出,复从生命中来,极为真挚动人。我很担心作者的温厚和犀利会被他的学问与才情所掩,让人不容易看到这本书更令人拍案叫绝的层面,但是想想这种担心又属多余,这是一本能让你随时拿起来看了还想看的书,多读几次,总能体会到其中微言大义的。
——毛进睿(青年学者、诗人)


 饮食的隐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邹金灿许石林先生是一个食家,自己也做菜,做得有声有色。但无论是品食还是做菜,都不会让他暖暖姝姝于此。《尚食志》副标题“舌尖上的文化”,因略显庸俗的缘故,不为他所许,但仍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的野心。翻两页书就知道,他谈的不是美食,是故实,是文化。“文化”二字,仍显空洞。许先生所追求的,是“为故园招魂”。钱穆先生是许先生所钦佩之人,钱先生“一生为故国招魂”,许先生的“为故园招魂”,与钱先生有殊途同归之趣。书中种种关中风俗,琐细而不烦腻,他所谈的众多礼仪,是生长于南国的我所陌生的,但礼仪背后的精神,分明可见“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与故国风仪接通血脉。所谓文化,须持之有故,因时损益,其指归是每个人的日常德行。《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许先生明白,与其坐而剧谈“文化”,不如起而诵说旧礼、躬行古风。书里所谈到的关中风俗,未必是读者所关心的内容,但因其承载古道,能让读者一窥民德之厚,他都不惮繁冗地列举起来。这种志趣,大抵坐实了某些人对许先生的“腹诽”:老顽固。他固执地坚守文化本位,口中出现的高频语句是“古人如何如何”。然而嬉笑怒骂的文字,未能掩盖他希踪先贤的野心: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语)。翻开钱穆先生晚年的著作,触目可见的都是钱老先生谆谆告诫后生须多寓目古书。其实人们对典籍的束阁不观,对本国故实之陌生,自民初就已蔚为大观。许先生不是友邦人士,不会为此莫名惊诧。不读典籍而丑诋中国传统文化,是许先生不能容忍的。他同样看不过眼的,是人在日常行止上的失礼——这跟阅读经典没有决然关系,他告诉我们,关中老妪未识一字,言行举止却在在得宜,令人如沐春风,因为她们能从长辈口耳相传的人物事迹中学到正心诚意。文明陵夷已百多年。于今学者,往往侈言建制,特别是微博时代,持一看似不可颠覆之普世真理,登高而呼,顷而令闻广誉施于身。如果说这个就是时代潮流,那么许先生是错过了。然而这个错过一点也不可惜。邃古之初,贤哲制礼作乐,播传六经,着眼点就是修己立人,这是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用意。古人传经,特别强调 “圣人垂训”。许先生不传经,他传古人之精神,目光放在德行品格上,这看似破碎害道,实质深切而著明——通过他批评的、他所尊崇的,看官自然明白,古人傲立于天地间的精神,并未泯灭。两千多年的积淀,确非一百多年的颠覆所能尽泯。文明的重光,需要后圣君子的涌现。我们未来一两代人,所能做的就是耕耘礼仪土壤,以待后圣君子的出现。凡庸如我辈,所应、所能做的,不是侈言建制,不是崇洋媚外,也更非厚古薄今,而是保留这个国度的文明血脉。此所谓文明血脉,章太炎称为“国粹”,包含三个内容: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许石林先生书中所说的、书外所做的,就是存续种种优异的“人物事迹”。这位“老顽固”,以卑下自守,不矜不伐,于是常不自觉地做一些自己都觉得不甚高明之事,例如追看一部热门电视剧,然后写一本“损品”之书,指出剧中种种荒谬不经之处。但其事虽微,其旨却大,庄谐俱下的文字,潜藏着他对浅薄浮夸、率兽食人风气的痛心。作为关中人,许先生宗仰关学鼻祖张子。张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天已经没人能做到。许先生并不讳言自己也跟很多人一样,已不能克绍先贤箕裘,但他热切希望至少有人能“为往圣继绝学”。于是,他对读书得力的年轻人,从不吝惜揄扬之辞,尽管自己并非身处高位,也想办法多给对方展示机会,甚至帮忙找工作。关中之地远去,关学精神不绝。这位身材魁梧的关中大汉,有一颗赤诚的希贤希圣之心。如果说他有什么野心,那就是希望古道不绝、礼乐存续。
  •     求一得二。收到许石林这本《饮食的隐情》,是意外的惊喜。但自《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之后,饮食书“甚嚣尘上”,很快就让人有了“厌食症”。许石林这本饮食书能够免俗吗?答案是肯定的。老家西安渭南蒲城,读书中山大学,文化行走在深圳,但他发而为文,每每都是对故乡心领神会的追忆,对传承中华文化原典精神的人物的追寻。这里有杰出的大学者、大文化人,也有一如他自我认同的市井凡俗,特别是故旧亲朋,因此,他的文章虽然格调很高,却不是那种令人生厌的官样文章,也不是那种文艺腔很重的所谓“美文”。他的文章真正体现的是“修辞立其诚”的那句古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言之有趣,一句话,言必言之,言必信之。从许石林的文章中,我们更多的是感到,为文之难,并不主要在遣词造句,坚持一种立场之难,才是精神上必须要逾越的一座山峰。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言下之意是你一定要放弃立场,特别是某种故乡视角、故乡体验、故乡说法,更在弃之不及之列。很显然,这对许石林就是一种痛苦。不过,他不是一味哀叹的人,他更多的是用这种精粹的文化来修炼自己,影响别人。他的古琴艺术,他的吟诵艺术,我还没有直接感受,仅就他赠书用毛笔写下的行书款,春风袅娜,就让我看了心生喜悦。老实说,假如赠书给别人的话,我都不知道在扉页上应该写什么字,更遑论,字的美丑好坏了,我压根就不会写毛笔字。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礼崩乐坏,每一个时代也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克己复礼。现在看来,孔子的作为,不是至孔子时代结束了,就一切都不重要了。孔子树立的是一个典范,后面的一代代还是要有人站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许因为能力、境界、胸襟、际遇,能够做出的成绩可能很卑微,颠沛流离与孔子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不放弃、肯作为,是一定要见诸行动的。许石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很大气的人,让人敬仰的人,写文章而让人敬仰,这其实很不容易。就连很多知名作家在欧风美雨的冲刷下都纷纷说,文章,小道也,不足挂齿,消遣罢了。文章是可以拿来消遣,但如果文章只有消遣一途,又何必拿文章消遣呢?更轻松的消遣有的是。说到小道,恰好看到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医学源流论》中有一个说法,不妨抄录如下:“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徐大椿说的是医,移之说文,未尝不可也。“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惄焉伤怀,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这还是徐大椿的话,我觉得与许石林为文的境界约略类似,就继续一路抄下来了。文章沦落如斯,而不甘沦落,兀自振拔,可不敬乎,即使是写饮食文章。有人或许要问,许石林这本《饮食的隐情》谈论的是饮食,你读之再三,何以说的都是些山高水远的话。我说,这就对了,饮食之美,就美在山高水远,不能穷尽。况且,饮食之余,最宜山高水远,否则,口腹之乐顿失情趣矣。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平实自然有情趣
  •     三天小长假,陪小宝贝玩,和好友聚餐,最爱还是读书:)
  •     食这种文化不是文字能说得明白的!在美食这点上,真的太能做文章了,各种人对于各种吃总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这本书是皆以大江南北(尤其以陕北)的吃的习俗和食材进行浅表的表述,信息量很大,只是这装帧不齐实在是劣质之举,着实坏了一本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