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的流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208032439
作者:阎云翔
页数:278页

内容概要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书籍目录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本项研究的框架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身分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亲属结构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分类范畴和礼单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本上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关系网络的型构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人: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附录: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礼物的流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一个奇怪的乱”用礼物的交换来理解南北方人的差异本人不能同意,首先,”南方人精于算计,北方人重义气“,这个前提就有问题,什么标准是义气,什么标准是算计,如果说讲关系聚山头算义气的话,南方人并不差,另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刻板模式"(stereotype)的伪问题,就如对河南人的污名化一样,说河南人各种差之类,那我还问一句你要把河南人归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北方人讲义气,南方人爱算计的问题,应该是属于南方人的重商主义比北方人强的问题,北方人在政治上又多有作为。所以可以把这个问题归为南方人更讲契约精神,但这种契约精神在集权统治之下发展不出民主制度,所以也需要礼物的交换去保护自己免受政治或其他灾难的威胁,比如南方的宗族组织等,而北方人(尤其是读书人)大都是抱着做官或从军的思想,现代社会中更是国企大部分是北方人当老大,拿山东来说,政治局里面的常委山东人最多,国企里面的高层领导也是山东人最多,而且齐鲁大地更讲”关系“。如果硬要说南北在礼物交换上有什么不同的话,南方可以算作”平衡互惠“(balanced reciprocity),北方应该算作”泛化互惠“(generalized reciprocity),两种礼物交换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都需要”送礼、收礼,还礼“,只是平衡互惠会比较明显地呈现出来,要求确定的时间送、收和还礼,这恰好符合南方人的契约精神,也即重商精神,当然,北方人中会认为明算账有点不近人情,所以才会觉得南方人算计,精明,但北方人的礼物交换本质上和南方并没有不同,只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千万不要把南方人的礼物交换当成”消极互惠“(negative reciprocity),契约精神不允许,如果把南方人明算账、理性交易的现象当成消极互惠,就会成为一种刻板印象,而把”算计“当成了一个贬义词。
  •     关于礼物,想到两个事情,其一是当我拒绝去给某一亲戚送礼时而遭到的白眼以及“不懂礼”的评价;其二是某县政府门口有一家烟酒店,送礼者在这里买东西送给相关领导,而同时县领导会定期将自己收到的烟酒在这里折现。这两个事情正好代表了礼物流动中的不同模式,从方向上而言分别是水平的和垂直的礼物流动;从目的而言则分别是表达性送礼和工具性送礼。所谓水平性礼物流动,是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礼物的流动主要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社会阶层中流通。而这样的礼物流动多是表达性的,即送礼者为了向受礼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水平性流动的基本特点是互惠,即收送双方会达成最终的平衡,甚至会有为了收礼而送礼的情况出现。而垂着性水平流动,则是指礼物沿着社会阶梯上下流动,当然主要的方向是从下向上的流动。这种礼物流动则对应着工具性送礼,送礼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是基层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或是为了得到某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垂直性的送礼的基本特点是非循环,因为收礼者一般是社会上层以及掌握资源和机会的人,所以不会出现回礼一说,或者回礼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即送礼者目的的达成。礼物在中国社会中像血液一样流通于整个社会网络之中,甚至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由于礼物这一联系而产生并存在的。一方面,礼物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礼物的来往之间,人际关系得到维持和扩展;另一方面礼物也是权力生产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在一个资源和机会被垄断的社会之中,礼物成为分享资源的交换条件,同时在这样的礼物流通中也强化了有权者的权力和无权者的无力。礼物,从其字面而言是承载“礼”之物,而日常话语中也以“送礼”来表示礼物的流动。但是从这一人类学的研究来看,礼物背后更多的是“互惠”、“人情”、“面子”等实用主义所指。送礼更多的不是送“礼”,而是送“物”,工具性大大盖过了表达性。其结果便是,所有人都疲于送礼,但又不得不送礼,礼物成了负担和约束。当然这也是社会的应有之意,在我看来,“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迫你去做那些你并非与你心同之事的人造物。
  •     本书是阎云翔的第一部民族志,也是其利用下岬村田野资料审视中国社会的系列研究和著作的“原型机”。田野体验源于其受人类学训练之前在下岬村的七年生活,后来又折返回村进行带着理论的田野。研究“自己的”却又不是很熟悉的文化,专业训练前的无意识观察和经验,社区成员的本土身份重返田野,这种特质使他容易觉察出异样(客位),又不会太过感到奇异(主位),这也是这篇民族志以至于阎云翔个人经历中最为重要和传奇的一面。在具体的田野材料分析中,也看得出阎云翔所使用的“地方XX”概念,如分类中使用符合当地活动的“地方性礼物分类体系”,爬梳“地方话语”中对礼物及规范的意义,以“地方视角”,根据界定事物的“地方范畴”考量“地方性世界”中人们理解的通常方式。主客位并行的描述分析方法(如P49),体现了人类学的学科价值与民族志书写的要求。将西方普遍性理论话语和本土地方实践的对比分析亦是在有意识有准备得面对两者间的张力。话不多说, 本书讲两个主题,(中国北方农村的)礼物交换-馈赠形式和(集体主义时期及特别是改革后时期中的)人际关系。目的即在于,通过糅合礼物的馈赠和面子、人情等关系概念的人际关系,一者以地方实践回应礼物交换研究的一般理论,二者借以上两方面,实现解释中国社会如何可能的野心。首先阎先是回顾了人类学界对礼物交换研究的整个历程和谱系,肯定了几个重要的主题,即1、回礼的动机是互惠规则,2、礼物的不可让渡性,3、礼物与商品二元对立框架。像印度人类学研究檀施一样,把“简单”初民社会中产生的“礼物-交换”理论放在“文化的、复杂的”社会中检验,便发现其间的不合适的地方,他的质疑和结论是礼物与中国的礼物不同。在于以下几点:1、位居社会交换体系核心位置,建基于经济理性(P206)的互惠原则的普遍性。P120中国的互惠规则有着不同的变化,在等级情境下,礼物向上单向赠送,不存在回礼。2、礼物理论中礼物的不可让渡性,礼物具有其主人的“灵力”,所有权不转移。在中国的田野材料中礼物自身不包含任何超自然的性质(P209),赠礼创造出的是双方之间的精神联系即人情。3、针对礼物与商品对立之争论。阎发现中国的礼物关系和商品关系间存在一个灰色区域,工具性礼物这种形式,扮演着一个兼容两套对立性关系的两可角色。4、一反西方礼物研究中限于集体间礼物的经济和宗教意义考虑,而忽略礼物体系中的感情。阎将个人间的感情、私人化礼物作为礼物交换的一个方面,并尝试通过礼物解说他对中国社会人情和人际关系、私人网络的建构。评价:一篇卓越民族志,未能说尽人情网。值得注意的:P12、P234卡尔·波兰尼的三种交换方式理论:互惠、再分配和市场的P16费孝通描述的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egocentric)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是不同的P33四属户P34户口制度下城乡身份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还是要问为什么?P34、P41农民一词的翻译来自日本,与“小农”(peasant)有关。P61食品的社会功能与烹饪技术P66、P71特殊主义纽带即西方视野下工具性私人的联系。P89大饥荒中饿死的那样一群人。P100社会性死亡 以死来象征社交中断的恐怖性状。P108为什么最慷慨的馈赠者都是同辈人呢?我想是因为这种姻亲关系及非亲属关系都是源于个体的创造和维护,自然,朋辈是最可能的。P111亲属-宗族研究方向的历史脉络P114集体劳动创造出一种新的联系感(connectedness)。这种社区共产,是类似于家族共财的一种共享体验。P133对于面子、脸的研究综述。P213欧美西方的礼物P215“基辛告诫人类学家要警惕某种留下的对异文化中怪异之物的迷恋,或‘猎奇渴求’。```‘我们是否在选择最为怪诞的材料描述和本质化他者呢?’” “凯利尔‘这种关注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忽视相似性的模式,已成了一种拒绝和取消相似性的限定。’”P228“一般认为,进行过旨在实现社会平等试验的国家最终都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形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同社会的隐形规则
  •     20151219-20151221想要探讨献血作为一种生命礼物的性质和了解互惠性,书中某些部分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阎云翔确实没有写到有关这类礼物的定义。为一门公选课读那么多书也是醉了,不过这才是大学。
  •     送礼,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而这背后却有复杂的社会学知识。读完这本书,我们也许对今天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对何为“有经济头脑”、“靠关系”、“有背景”、“腐败”,有新的理解。
  •     理得很清楚又很扎实。虽然其他礼物的相关研究还没有读,但他确实理出了我脑内模糊的中国的礼物交换。其实这是我心底最想做的一块吧。
  •     写得好的人类学作品真是让人惊艳!村庄里的故事不仅仅是该村庄的故事,更是折射出更大范围内的人群对礼物和人情往来的基本心态。人类学家做田野的功夫太值得学习,细致又不乏结构。另,很想看看原版的英文博论!
  •     非均衡馈赠的有效性以来接受礼物的人判断礼物价值的分析框架,这也应该是重点分析的内容,可惜没看到有力的叙述。不喜欢其中太过生硬的分析礼单的伪定量。
  •     由浅入深的民族志
  •     应该算是接触的第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写得十分有趣。以他者的视角来看农村里常见的礼物流动网络,以此揭示存在于中国的特殊的一种人情关系。
  •     人类学的交换论。
  •     礼物的流动——工具化——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     礼物经济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     这翻译腔……
  •     民族志就是扎实......
  •     和《变革》一书一样,本书可读性也很强。而且,作为博士论文的本书更加集中,基本观感和《变革》一致,有意思,但「差口气」。不过,关于「礼物」种种的提问思路和角度,确实可以帮助我更清楚地理解我家尤其是我妈多年来的思虑和行为:)其实,阎所标举的人类学探讨个体情感的手段,对于文学研究自然是有帮助的,因为文学本就关乎情感,只是如何才能不隔地运用,还要思量……
  •     大二读这本书便迷上了礼物交换
  •     因为写论文看的然后深深吸引的著作
  •     毕竟是博士论文,博士味很重:引经据典,条条框框。但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出乎意料学到很多,同时感受到很多。我读得很慢,并且慢慢的品出了一种温情,那是一种小时候很熟悉的乡村气息。阎云翔的乡愁啊!九十年代的初期,村民们还互相串着门,彼此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同时脸面和人情还构成具有约束力的责任,礼物中还充满着道德感与仪式性。工具性的礼物主要存在于村里人和村外人的交道中,一个村的人彼此间考虑的是长久的人情关系,淳朴且有效。作者在不时观察着村民,同时村民们也充满好奇地观察着这位曾经寄居于此现在又回国调研的大人物,他们彼此之间开着亲密的玩笑,并且尝试理解对方。村民们评价阎云翔:“因为你念书念得太多了,有时就忘了人之常情。”(129页)阎云翔的田野是我见到过的最和谐融洽的了。阎回忆说自己当年也是一个流动的礼物。
  •     想到爷爷讲过的很多老家故事
  •     因为关注印度的檀施找到这本书,又认识一位大家。
  •     读书会
  •     一本很好的关于社会交换的民族志研究,一直觉得自己挺不谙世事的,读过之后不仅收获了研究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于礼物交换背后所蕴藏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     需要回读的一本书
  •     好的研究都是相似的
  •     彩礼问题一节参考。
  •     五分钟翻完了。。确实不如私人生活的变革,这书为啥在我架子上放了两年。。
  •     看了就懂了中国的送礼文化
  •     在整体性和文化相对论的前提下,以下岬村为例,对以往人类学家立足于氏族社会或工业社会的关于礼物的分析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证,田野材料个理论说明兼具,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相结合,为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的礼物与互惠打开了一扇窗。
  •     堪称经典了。思想上的冲击力不够,受既有理论框架束缚太大的缘故吧——对以往的礼物交换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推进,但毕竟还是沿着原来的路子走,所以开创性就不够。文献梳理简明扼要,问题清晰,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应用和分析都挺到位。
  •     送礼、收礼、回礼的过程中,中国文脉与关系网络得以延续。
  •     哈哈,这个我就不说啥了
  •     还是一样,结合《私人生活的变革》一起看,田野调查结果就跟读小说一样有意思,而且又有丰富的理论解释
  •     非常相关,非常有趣,读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
  •     把莫斯等人的礼物模式放在乡土中国,间接反应了乡村人情世故的变化。
  •     应该是先认识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 后来大学选择了人类学专业之后才知道这本书 ,没想到译者和作者都是我喜欢的人 太巧 就和发现哲学老师张祥龙是北岛朋友一样巧
  •     世事洞明皆学问
  •     妙!
  •     这本也还可以。
  •     写得很好 分析的详细 带了很多具体例子所以好理解 能增进对人情和礼的理解 非常高兴现在在城市里这套制度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     这本书挤出了皮袍下一个无礼冷酷的小小的我....
  •     20160214:社会交换//20160329:主题和内容很下饭超有趣,但缘于学术专著文体,和结构不太明晰的章节安排,可读性不好。需要从连篇累牍、对非专业读者价值不大的田野调查中,打捞零星的有趣段落。前五章太水,故事太多,第六章开始光芒密度渐增,理论多了……暂搁下,不值得深读了,以后有空继续6-9章。
  •     人类学挺有意思的,像观察蚂蚁一样观察人类,把习以为常的行为作为案例考察。这本书讲的就是随礼、送礼、人情、关系,其中的规则和理论。作者带有一点外国腔的文笔倒也挺可爱,并且通常会用“(1949之后的40年)社会主义实践”来指代大跃进和文革。
  •     人情练达,读读挺好的
  •     大学时代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
  •     文笔流畅而有吸引力。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成年后与友邻相处的经验介绍。当然,由于其田野地点是东北,所以也南北方之间的差异需要留意。
  •     宗亲、姻亲、互惠关系、非对称流动、关系、人情
  •     太细腻的文化人类学…………
  •     这本书有魔咒 读了5天 收了6个请柬!!!!!!!!!
  •     K892.26/2 南校流通
  •     很好读,很容易懂!
  •     3星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