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女花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12064853
作者:虹影
页数:46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8 坐在屋子里,我手里端着一杯菊花茶水。王孃孃把眼镜放在桌子上,桌上还有几本花卉植物种植杂志,她坐在我对面说:“我知道你会来。” “王孃孃,你是说你——”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惊讶。 王孃孃穿了一件深蓝棉布衣衫,套了个绒线衣,花白头发在脑后挽了个髻,圆圆的脸,脖子上皱纹比较多。 “不是我知道你要来。” “那会是谁?” 王孃孃身上有一种镇定,她不回答我,却说想说的:“你几乎都知道你母亲的事了,你只是想来告诉我她已不在人世了。” “可我还有点疑问。” 她站起来:“六妹,不着急,我先带你看看我这儿吧。” 如果我没看错,她的眼里有泪光一闪,她并非是要带我看什么房子,而是要暂时中断我们谈的题目。母亲以前说过:“王孃孃呀,人家父母是喝过大墨水的,她也喝过一些墨水,可惜她轮到与我抬杠子的地步!”王孃孃待人接物,的确不同于没受过教育的人。 这个房子乍一看很不起眼,吃饭房间有些暗,长条。不过右手两个房间,倒是方方正正,一个房间是她的,不过里面搁了好些小孩子的玩具。有一只胖乎乎的花猫蜷缩在小孩的扭扭童车里睡觉。她说她当祖婆了,外孙女的儿子三岁了,不过白天进幼儿园。另一间是外孙女的卧室,她在城里开花店,丈夫是中学教师。女儿一家住在城中心,做些中药材生意。先前女儿要嫁一个遂宁的中专生,她不是太赞成,可那是独生女儿,她没有办法。女儿生了孩子,她马上来这儿照顾,就喜欢上这地方。虽说常回重庆,可呆不长。厨房边上还有一小间,是外孙女婿的书房。过道用架子晾了一些洗干净的衣服。 王孃孃打开后门,居然面对一片山,竹林好几样果树,溪水哗哗流过,真是世外桃源。虽不高,但空气也清新,成片的地。王孃孃带我看她种的薄荷、刺刺蒺藜、麦冬、红花和各色菊花。她说还种些自己日常用的蔬菜,以前帮女儿带孩子,现在又帮外孙女,一代又一代。 有一个加盖的房子,像是工具和杂物间。墙角有三盆小桃红。这是我母亲最喜欢的花,王孃孃当然不会不知道,我母亲的小名就是小桃红。她当然是因此也种这花。 我走过去,蹲下来。王孃孃来到我的身边,把手放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摸着:“是你妈妈对我说的,她死后,你就会来找我。” 我抬起脸来,一脸是泪。母亲倒像长在我肚子里,就是她死了,她也把我脉搏把得准。 王孃孃说:“小桃红,是你妈妈最喜欢的花,也是她的小名。” “我外婆喜欢那样叫她。” 王孃孃说:“这花很贱,容易长。它也是凤仙,很多人叫指甲花。宋朝有个皇帝老儿,皇后名凤,宫中忌讳,看花像母亲膝下儿女,就叫它好儿女花。”

前言

写在前面这本书是关于我自己的记忆,是关于我母亲的故事,那些长年堆积在我心里的黑暗和爱。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见了母亲身上的印记,我自己身上的印记,你也可以认为是悲剧的源头。整个童年,我几乎都在和阁楼倾斜的屋顶上污渍形成的图案对话,倾听堂屋那些黑暗中的蝙蝠拍打墙瓦的声响,我找不到未来的出路,看不见光,好像有人把上阁楼的梯子移走,我下不了地,悬在半空,除了担心,就是害怕,我长久地迷失自己。母亲是盐,当母亲不在这个世界上后,我感受到这点。母亲说,父亲死后,她经常在江边看到父亲驾驶着船,有时是父亲追船,船在前面,父亲在水面上跑。她叫他,他从未回过头来。现在想母亲的话时,我才发现自己也跑在水面上,想追随父母的身影。我没有想到,也未敢想,有一天我会再写一本关于母亲和自己的书,但我知道,只有写完这书,才不再迷失自己,并找到答案,即使部分答案也好。罗厄尔说,当我离开你,世界的心跳停了。为什么我非得离开你,在夜的利刃上劈伤自己?不,上帝,人怎么做才能获得赎罪呢?

名人推荐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把虹影划分到海外华文文学界,作者现在海外华文写作成就非常好,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形成了完整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批人走向世界以后,他们对海外华文写作的一种冲击,和从两地两域两种文化的对接和碰撞当中,再返回大陆,它所提供的文学经验,跟以往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方面,90年代以后的华文写作,对于中国大陆的写作,是一个贡献。比如,在这十年当中,有三位非常优秀的女性作者,比如严歌苓,加拿大的张翎,比如虹影。女性海外华文文学三剑客,他们都提供了非常不同的文学经验,在文学史传承的意义上,在我们了解大陆文学板块和构成方面,这些经验都是不容忽视的。——陈福民虹影写的是普通家庭,不是什么大家庭,是底层社会的一个家庭,但家庭关系特殊,兄弟父母之间都很特殊。在歌颂亲情的大背景下写出了另一方面很复杂的东西,不是没有亲情,而是亲情也包含很多矛盾冲突,这些冲突与人性的弱点是相关的,不因赞美家庭而掩盖这种危机。刚才白烨说她是现实主义,很真实地讲出了家庭关系里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虹影在这方面描写显得非常狠,尤其是写自己家的事,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事情,虹影显得特别真实。没有掩盖真实的人性,深入家族细微的关系中,看到最基本的社会层面显现出人性的冲突。——解玺章从力度上,《饥饿的女儿》更强一些,但是从技巧上,《女儿女花》比《饥饿的女儿》更好些,《好儿女花》的剪裁、编排、伏笔,都是不慌不忙展现,这是虹影在写作技巧上最好的一本书。不太适宜匆匆一翻,更适合慢慢阅读。——止庵

后记

写出秘密的文本才是有魅力的文本——虹影、荒林关于《好儿女花》的对话一个冬日午后,我们一行人来到著名作家虹影北京的家中,宽大的落地窗隔绝了寒冷的空气,却让冬日暖阳投射进来。一壶普洱、几盏茶点、两三缕阳光,一场既闪耀着学术光芒,又轻松风趣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一个月之后,当我们在电脑上校对这场谈话的记录稿,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虹影的《好兒女花》和张爱玲的《小团圆》一起荣获亚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好书。作为全球中文09年的最好小说的无冕之王,《好兒女花》贡献给当代中国文学什么样成果?又为女性主义思想提示了什么样诗学成就?我们的探讨试图回答这些奥秘。“私生女”话题荒林:在前段时间我主持的你的作品研讨会上,有人指出“私生女”是你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情结,你怎么看待这一点?虹影:我想这可以用来解释所有我的作品,因为这就是我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使命,我被命运指定成为这么一个人,或者是成为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家,或者是成为这样一个类型的女子。我走过的路,其实都是跟我母亲最后决定要把我生下来,我的成长背景连在一起,由此可以解释我所有的行为、言谈、包括写作,甚至我要找什么样的男人跟这个身份相关,我要走什么样的路,我要写什么样的书,包括女性主义的“上海三部曲”那样的书,也像《好儿女花》《饥饿的女儿》这样跟自身相关的书,都跟“私生女”这个身份相关。荒林:如果说女性主义的写作是书写自我的话,你会觉得你的自我是一个更为独特的自我?你的经验具有极难有人重复的独特性,你就是“这一个”?虹影:我的自我不是由我自己定的,是由命运定的。只是我跟我母亲不一样,我成为一个书写历史的人,记载那些存在过的声音,而我母亲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颠覆了这种命运指定的角色,也可以说我是天生的反叛者。以前我说过一句话:我生在大饥荒,我成为私生女,靠着我母亲的坚强,活下来,必然背负着很多人的冤魂。饿死了那么多人,为何我活下来了?我存活在世的意义,就是我代那些饿死冤死的人,替他们说话,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有的人说:虹影你说得太过分了吧?是的,一点不错,就是代那些饿死冤死的人说话。荒林:作家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种子不是她自己的,她成长的营养来自她的时代。你把“饥荒年代”的“营养”进行了独特表达,你的“饥饿”是所有人饥饿的总和。这是你把自己传记作品取名《饥饿的女儿》的原因吧?当你写作的时候、为作品取名的时候,你是你自己的,你这一棵树想呈现出所有森林,就已经把生活进行抽象,你觉得是别人的死亡使你再生?虹影:我凭本能存活,很多次都几乎死了,可我还是活下来了。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都给了他指派,有的人成为魔鬼,有的人成为天使,有的人成为一个售货员,有的人成为一个修缮工,有的人成为一个废人,有的人成为画家,有的人成为批评家。生下来的那一刻可能什么都已经安排定了。有的人反抗命运,反抗命运就看你有没有能量和它对撞。比如我的使命就在那里了,我姐姐们的使命,跟我也差不多。但是她们也想跟命运对撞,努力不够,未朝自己的目标前行,那么怎可能成为另外一种身份?上帝给你指路,像小孩百日抓周,大人期望的有很多,可小孩偏偏就抓那大人想不到的一件东西。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主意,而是上帝在暗示小孩子。比如这里有三个身份给你,如果你按照上天给你指定的路走下去,就成为千千万万的人中的一个,他们都是走指定的这个路。其实上帝同时还给你另外两条路,一条路就是你得拼命努力,往前走时不断地对抗它,用中国哲学思想,有块大石头,遇上,我不可以后退,只能滴水穿石地穿过它,也可以绕道而行,用迂回不屈不挠那种精神,一直达到最终目的。还有一条路,就是你非常努力,但中间你受不了苦,只得放弃。50%的人是走中间这条路,或者是想改变命运却没有坚持,很少有人能一直往前冲,冲到最后,成为上帝指定你的那种身份。荒林:你选择了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一个,而且你还把这种功劳归为上帝,其实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你自己成为自己的。你是那种努力吸取更多营养的树,是那种一定要超越生长局限的树。虹影:就是如此,也可以说是自己成为的。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已经不平等了。比如生在一个高干家庭里,跟生在最下层的贫民家庭,真是非常不平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机会呢,其实也可以说是人人平等,往往那些出生在很好家庭的人没有抓住机会,成为庸庸无为的人。相反一些大文豪、大画家、甚至大富商政治家,也许是生长在最贫寒下层,但是他努力学习,抓住了机会,克服多别的人多几倍的困境,勇敢地抗争命运,有时被社会所挤压到极值,这种张力,最后整个爆发,他所有的才华和才干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可以说是平等的。荒林:就像生长在贫瘠高山上的树,努力吸取仅有的阳光和雨露,也有可能成材。所以你相信命运一半是给定的,另一半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成为一个作家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但你觉得是上帝给了你这个天分,所以你努力实现它,成就为一个作家。世界上也可能至今为止只有你这样一个私生女成为作家,我不知道还有哪个私生女成为作家?虹影:小仲马是私生子,但是女作家很少,中国几乎没有,国外的除了小仲马,好些女作家,如乔治桑、夏洛蒂三姐妹都不是,都是来自比较正常的家庭。胡新:可能有的作家会掩盖她认为的不光彩的历史。虹影:在西方一般不太掩藏这些,就算之前不会说,但在成名之后也会说。荒林:现实生活中罕见“私生女”,“私生女”是一个需要掩盖的事实。它只能在整个正统的性别文化体制如婚姻体制之外存在,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存在,也可说是文化中的不存在。虹影:私生孩子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个特殊阶层,多少带有特权,不管在国外还是中国。因为拥有这种特权,才出现私生女和私生子的可能,一般下层阶级有私生子就比较少,要么结婚,要么在一起,要么就根本不会让她出生。荒林:因为生下一个私生女,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财富,要有更多的承担能力,而像你母亲又是饥饿的年代里怀上你,在已经有很多孩子的情况下又增加一个私生女,无论对你母亲还是父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但是最终选择了生下你,所以你会觉得这个选择是非常有命运的指定性在里面的,其实也是大家综合意志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冲破了一切禁忌,就像爱情一样。在你的新作《好儿女花》中,小说中有一个重要情节,就好像连续的命运,又似乎是象征的连环扣:女主公作为一个拥有私生女身份的女人再选择孩子时,再一次选择了生一个私生子,这是一个奇迹性的情节,你是不是故意设置了这个情节?虹影:没有故意,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荒林:在我看来,这个情节使得你的《好儿女花》与《饥饿的女儿》完全不同,就像寻父和寻母的区别一样,如果说《饥饿的女儿》在寻找父亲中成长,那么《好儿女花》就是在寻找母亲中成熟。成熟的女人如同打开的阅读不尽的书,《好儿女花》是一本双向打开的书,向男女老少都敞开,把隐私写得真实生动和关乎每一天的生活与生活选择。就像我给你的邮件所说,我愿意把《好儿女花》当成一个母权的文本,女人们最终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人,她们选择生活和生命,她们是艰难险阻中的温柔和坚强,她们是水的力量,历久弥新。当然,在这样的意义上,如你所说:没有故意,生活本身就是如此。但这样的本来如此的生活,是需要勇气才能写出来的。黑暗和爱——寻找“母亲的后花园”虹影:不得不悲哀地说,小说家没办法复制生活,因为生活比小说更像小说。荒林:当你把生活写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是小说了。胡新:您在小说中说过“母亲是盐”,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就好像是盐,盐在菜肴中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菜里没了盐,就觉得不对,就像母亲一样,她平常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对她没有太过多的关注,但一旦她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们突然觉得原来母亲对我们来说就是非常非常重要。虹影:你这样理解也可以,不过我对“母亲是盐”的表述其实来自《圣经》,“地上的盐,世上的光”。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地位,在我内心。荒林:在女性主义写作中,一直强调“母亲的后花园”,即母亲是怎么生活的,我们怎么去寻找母亲。因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去谈论母亲了。但是其实正如你刚刚说的,我们一直在母亲的设计中成为了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延伸就是母体的延伸,从生物学角度、遗传学角度看都是这个样子,但我们在社会学上往往在否定这点。我们对母亲的反抗和复制究竟有多大距离呢?这样矛盾的话题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中探索很不够,你的作品所做的探讨是意味深长的。你提出的问题都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因为真实本身就是复杂的,越是真实就越复杂。理解母亲的情节在你的作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你是不是在书写一个母亲的神话?虹影:我不想把她写成一个神话,我想写出一个真实的母亲,有血有肉,会笑会哭,会叫喊,也会容忍,更是软弱无力。当然,你也可以把她看作一个传奇。

内容概要

"虹影,60年代生于重庆,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旅居欧洲十余年,现居北京。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小小姑娘》《上海之死》《上海王》《上海魔术师》等。被《中国图书商报》评为“十大女作家之首”。由于有作品被禁,《南方周末》评其为2002年年度“争议”人物,多部作品在英国、意大利、美国等获各类顶级文学大奖。
虹影被称为“海外华文文学三剑客”之首,她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学奇迹。她有着杜拉斯的敏锐、麦卡勒斯的孤独和牙买加•琴凯德的冷漠,也有民国四大才女的清高。常年无睹本土文学最流行的方式和趋势,固执地以自己所爱的方式抒写内心最真实的爱恨,“怀揣利刃面对世界”,尖刀下去,最痛的是自己。恰恰因为超越时代的文字才能呈现文学的恒久价值,她的作品已享誉世界文坛,在哈佛、耶鲁、剑桥、巴黎大学等图书馆,她与老舍、胡适、林语堂等大师并列被借阅最多的中国作者。在西欧、北欧、北美等一些不知名的小镇咖啡馆中,随处可以看到署名“HONG YING”的书。而在国内,喜欢她的主要是各领域中高端女性读者和文化领域高端男性读者。由于影视作品精湛上映,始引起其他层面读者的广泛关注,从精品阅读时代进入大众阅读。
海外评论界经常拿虹影和牙买加•琴凯德、托妮•莫里森和V.S.奈保尔并提。她以极平谈但又诗意的文字,写出一个个女人的生命史。亦有人认为,虹影的文字与《圣经•雅歌》“我的爱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互为映证。
"

书籍目录

"  7  修订本说明
9 写在前面
13 第一章
30 第二章
59 第三章
104 第四章
129 第五章
168 第六章
199 第七章
239 第八章
266 第九章
305 第十章
356 第十一章
416 写出秘密的文本才是有魅力的文本
——虹影、荒林关于《好儿女花》的对话"

编辑推荐

《好儿女花》编辑推荐:最值得阅读的作家。如果厌倦了体制内作家的流行而无力的文字,那就可以读读虹影。她将哲学层面的身份认证和身份识别,融于世俗生活的爱恨中,出神入化地让读者悲喜莫名;她的文字极端自我却极能引他人共鸣,她倔强自负却让人忍不住怜爱心疼,她从不为哗众而刻意去写任何一个字,却不知觉在文学之路走得最远。她是文坛的先锋队员、常青树,海内外媒体称她“脂粉阵里的女英雄”“怀揣利刃面对世界”“勇敢而残酷的写作”“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作家”,英国诗歌“一等奖”、意大利“罗马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大奖(王小波也得过该报的奖项),作品入选台湾青少年自学教材。最值得珍藏的版本。虹影著述甚丰,国内亦多有出版。此次推出的精品集,系作者与出版方共同精心细选在全世界最受欢迎(翻译语言最多、印销数量最多、获国际奖项最多)的6本代表作,首次在国内结集同步出版。全套书封面由著名设计师友雅操刀,内文印制也十分精美。此外,《好儿女花》附有作者在海外30余个国家出版的70多个外版书封面。最共鸣动容的成长故事。要想和过去的所有生活都决裂是办不到的,记忆、一个人的根和童年意识,都是无法摆脱的,一个人别想和过去决裂。即使身份能够挣脱,但是,你的成长是和父母给你塑造的环境有关的,你无法挣脱得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对一个作家来讲,是一笔博大的财富。华语文学颠峰之作,2013全新升级修订版。

作者简介

" 如果说《饥饿的女儿》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追溯,是获知自己“私生女”身份后无奈地逃离家乡,毫无目的的寻找自我之路的艰难过程,那么可以说《好儿女花》则是作者在多年以后获得自我身份认同以后,对自己的本源——母亲那卑微、复杂、悲剧、宽容的一生的最真实的记录和诠释。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母亲能够抬起头,寻回做人的尊严”。
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叙述了母亲的一生。这是关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
母亲的小名叫“小桃红”,也叫指甲花。宋朝有个皇帝为了避皇后的讳,又看这种花像母亲膝下的儿女,就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好儿女花。在作者的笔下,母亲一生的际遇就如这好儿女花,卑微而不平凡。
母亲是一个平凡得连自己到底出生在哪一年都无法弄清的女人。她生在乡下,从小就有主张,拒绝裹三寸小脚,被外婆体罚,饿饭,直饿到昏厥过去也不屈从。童年的倔强似乎暗示着母亲一生不幸而悲剧的根源。17岁时,外婆把她许给有钱人家做童养媳,她就在月黑之夜一个人逃走,逃到重庆大城市。从此,母亲的所有际遇都和一段段连她的子女们都说不清的感情相关。
袍哥头子:母亲的第一个丈夫,大姐的亲父。
我的养父:母亲不堪袍哥头子的虐待,抱着大姐从家里逃出来,在嘉陵江边靠给船员洗衣服生存,遇上父亲,从1947年到1999年父亲去世。母亲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我的生父:当我18岁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母亲在这个家、在除我之外的5个儿女面前总是那么胆怯而卑微。原来在大饥荒年代,很多人都饿死了。父亲滞留在外,一个比她小10岁的青年帮助她,使她的5个孩子都免于饿死。他们顺其自然地相爱,并且生下了我。父亲回家后,这个家庭经历了一场轩然大波之后,一切渐渐平息了。然而,母亲的苦楚更加无以言说。她做着男人都难以承担的体力劳动,养着失明的丈夫和6个孩子。她被当做坏女人,忍受着别人最恶毒的嘲讽和咒骂。
翦伯伯:文革时期,母亲受到袍哥头子的拖累被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翦伯伯同情她,第二天就被当做反革命抓了起来。母亲为了救他,去求派性头头,忍受着他的侮辱和践踏……
生父、养父、翦伯伯……母亲一生的情感里不知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当他们一个个都离开人世的时候,当她年老的时候,她一遍遍地在别人面前叨念着她爱和爱她的那些人,毫无顾忌。在生命将要逝去的时候,当她再也无力与命运强加给她的不幸运命抗争的时候,她干脆放开一切,选择为自己而活。然而,她却找不到适合她的生存方式,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到江边的垃圾山捡垃圾,在弥漫着苍蝇和恶臭的垃圾山上,她捡拾和回忆自己逝去的一切。那是唯一允许她生存的方式。
母亲漫长的一生,经历过多少苦难?在不同的年代里又有过多少不同的感情寄托?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在泰山压顶般的苦难中坚强地活了过来?也许就像评论家荒林所言:“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爱。”
然而,她的6个儿女,甚至包括作者自己,又对母亲有多少误解和理解呢?这些是否就是作者所言“长期堆积在心中的黑暗和爱”呢?作者虹影自己回答:“也许正是爱,支撑了一生在黑暗中的母亲,也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也许作者正是试图通过写作这种方式为自己,也为姐姐哥哥们赎罪。
实际上,《好儿女花》整个的故事情节都安排在作者回重庆为母亲奔丧的短短三天时间里,作者高超地将母亲的一生碎片化地展现出来,其实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剖析。我的私生子身份、我对母亲一生生活真相的追溯、我对哥哥姐姐们势利庸俗生活的真实再现、我和小姐姐二女侍一夫的不伦之爱、母亲的忧虑与不安,看似平淡的文字下面犹如一根鞭子毫不留情地抽打着拷问着人性。
所以,相较于《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是对人性的更深层的剖析,蕴含着一种更深的悲情与悲悯,淡淡的文字下面更让人感到一种撕裂般的痛。
《好儿女花》出版以后,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追捧,也同样受到历来严苛严肃的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国内,提到虹影,就会有人提到这部《好儿女花》。作者虹影每到重庆、上海等地签售,都会引发无数人追读。作者本人在2009年被重庆市民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在微博上,每天都有无数的粉丝在评论这本书,在谈论关于母亲情感世界的多种可能性。"


 好儿女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开始看《饥饿的女儿》的时候,虹影已经很有名了,但无疑真本自传性的小说将她推向了一个高峰,也让我成为了她的忠实读者,这些年,我一直在看她的书,她从早年的离家出走,结婚,离婚,伴随着成名,再结婚,生下一个女儿,《好儿女花》就这样诞生了。其实这本书也出版好久了,但我一直没能看,有一部分原因是,虹影的小说实在没有勇气一下子全部看完,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太多沉重心痛的情节萦绕在心里。这本书也一样,但你绝对舍不得放下它,因为她写了一个母亲的一生。书中的虹影描写她年幼的时候与母亲的抗争,年少时,得知自己是私生女的身份,决定远离故乡,不再回头,渐长以后,偶尔回家与母亲团聚,却只字不提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困惑,她以为母亲并不知晓,母亲去世以后却从母亲好友口中得知其实母亲对她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亲的一生也在追忆的形式下呈现出来。然而作为那个年代的私生女,不管怎么样关爱对她而言都只是一种伤害。有一次在地铁上,旁边坐了一个老太太,我看她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她的短信,她说女儿,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我不知道能做什么,想到你现在受的这些罪,我都恨不得去死。我能感觉到她的眼泪,递了一张面纸给她。一会儿她女儿电话过来了,她利落的说要怎么办怎么办,一点儿都不像刚流过泪的人。我心里一阵阵难过,眼泪差点就下来了,这个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便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了吧,我们视他们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人,视与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珍贵,可是却停不下前进的脚步,注定要离开他们,辜负他们,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当我们自认为已经足够成熟开始报喜不报忧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隐藏了喜怒哀乐的同时,父母也以另一种方式隐瞒了他们的脆弱和孤独。我大约跟朋友聊过自己的家庭,也说过自己的母亲,我总是这样说,虽然我也欣赏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或睿智或独特,但我最崇拜的人永远会是我母亲,我总希望自己能有她的十分之一,以一个独立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不敷衍也不害怕。虹影在书中说,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她写了母亲的一生,母亲对亲人的给予,对世界的宽容和原谅。而她也是在放弃要一个小孩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且顺利生下一个女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命中注定她要将这些爱和宽容延续在下一代的身上。这本书最温馨的时刻是在一家人办完母亲的丧礼后,兄弟姐妹停止战争,各自做了拿手菜,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的片段,我想这一定是虹影的母亲最想看到的,也是所有母亲期盼的场景,家和万事兴。
  •     昨晚一夜没睡,先是被雨声吵得心烦意乱,后来居然都听到了家旁边古佛寺的撞钟声。既然 睡不着,就用一晚的时间读完了虹影的《好儿女花》。读这本书的起因纯粹就是八卦,看完《小小姑娘》后google了一下作者,发现作者曾经和“小姐姐”二女侍一夫,于是好奇地去找了这本自传体小说来看。先说说文字层面,在很多时候作者絮絮叨叨,讲家里姐妹的事儿,亲戚的事儿,给我一种农村妇女扯家常的错觉。甚至某些段落,仿佛让人回到农村老家,听七大姑八大姨聊谁家媳妇儿不孝顺,谁家老人去世了,裹脚布一般。相反,作者在描述文革武斗时,又过于数据化,比如什么派系击毁船只几艘,坦克几辆,明显经过文献调查。二者对比起来,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但是上面这些终究只是小毛病,此文格局布置令人称奇。通过回家为母亲奔丧的两天,竟能穿插着讲完整个家庭每个成员包括母亲和作者自己的经历。现实与回忆反复交叉,但是只要你不仔细去寻找,根本感觉不到衔接处的突兀。唯一与我设想不一致的地方时结尾,本以为按作者的性格会对家里人说出她已经知道母亲晚年过得什么样,让大家图一个痛快。但她选择了沉默,也许到达一定年龄和阅历之后,“家和”比什么都重要。好了,现在来说说小说的内容。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我的心理状态只能用“心惊动魄”来形容。有时候对六妹妹恨得要命,有时候觉得兄弟姐妹间怎么可以有这么多心思,甚至在母亲火化那一段,我吓得给某人不停发信息。实在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这一家子。我不喜欢六妹对待爱人的方式。因为从小缺乏父爱,所以一直把丈夫当作父亲来看待。小唐,也就是她的丈夫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男子主义的人,认为自己有情人并没有什么错误,而男性的话其实具有很强的洗脑作用,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让女性觉得自己的尊严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取悦男性本就是自己的职责。之前看到不少评论,全都一边倒地称赞虹影敢在脱衣舞俱乐部里跳脱衣舞有多么大胆,是出于对丈夫的爱。其实我能想象,一个不是专业舞者的女性站在那样一个舞台上有多么忸怩,她也说,没有坚持到最后就跑了下来。这并不是她大胆,只是她想倾其所有去爱一个男人,或者说难听点,只是为了让他开心。而他也表示,对于她没有跳完舞,他很失望。书中有一段写道,他们因为丈夫的情人吵起来,虹影顺手拾起一本硬笔记本扔向丈夫,砸伤他的眼睛后第二天他就被妹妹接走。虹影跟着跑到他妹妹家,敲门不开,于是在门外给他跪下,他仍不开。下楼后精疲力竭以至于晕倒在地,这时丈夫才出门查看。这一段是让我最愤怒的地方,一个女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自己的男人下跪,在我的世界里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她不仅跪下,还是自己主动地,只为祈求对方的原谅。 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她的无能为力,她已经不知道能用什么去挽回对方,剩下的只有自尊。而连自尊都交出去之后,她的倒下,很有可能是以自己的健康或者说是生命去威胁对方。女性到这个地步,已经穷途末路。文章进行到快结尾,六妹妹忍不住,骂小姐姐说,你们不要欺负小唐,他好歹是我的丈夫!这时全家人才知道,小姐姐拼死拼活要挽回的爱人其实是亲妹妹的丈夫。不管是小姐姐从小就不让六妹,还是她有百般能耐,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姐姐能正大光明和妹妹的丈夫在一起。中间有一段说,小姐姐问她能否和小唐上床,他们当着她的面进了卧室,她一个人去了公园。而家里其他人,让我着实怀疑是否有理智这个东西。竟然能合起火来策划如何干掉自己的亲妹夫。大姐,偷掉母亲一辈子十万块的积蓄去装修自己的新房。二姐,一家的主心骨,但打心眼里觉得是六妹毁了这个家。就是最老实的五哥,娶的媳妇儿能逼婆婆饿到去捡垃圾。书结尾处,六妹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爱人离婚不成,她仍然为他生了一女。很多人说是虹影的经历让她坚强执着,即使自己的女儿也会成为私生女,但仍然生了下来。其实我觉得是她到最后也没战胜自己的欲望,你觉得你爱他,你们是真爱,于是你可以这么做,其实你什么道理也没有。当然这又涉及到小三是否可耻的问题。电影“一声叹息”最后,张国立说,就算她是个仙儿,你也别有这心思。求之不得,求不得。而这本书的主角——母亲,年轻时受尽艰难屈辱,年老时也没有一个安慰的晚年。很奇怪的是,我从这本书里得出一个结论是这样:文化教育是根本。整个家庭,不管是虹影这一代还是下一代,几乎没人受过什么高等教育,虹影的哥哥姐姐不用说,文革,下乡,几年青春都耽误过去了。就是虹影,也是凭着考上中专出去后,在北京才读了作家班。到了下一代,即使哥哥姐姐拿了母亲不少钱去给孩子交赞助费,也没一个孩子读书有出息的。唯一是虹影弄去英国的侄女考了LBS。我不敢说读书上学有多少用,但是能这样不讲道理没有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虹影自己也在书里多少有暗示,读书厉害的翦伯伯的儿子以及有文化的王嬢嬢,能看出她对他们更多些尊重,他们的生活也顺心得多。后来想了想,虹影的母亲一辈子坎坎坷坷在外受尽屈辱,这样的人,其实心里更柔软,不愿意别人和她一样过得艰难,于是很少逆着孩子的心意,在家里也没有地位。不怪她管不好孩子。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年轻人要去挖挖祖坟”
  •     一直对带有“女性”标签的小说完全无感
  •     不愧是大家,文字如行云流水,又句句似刀,砍向自己的心,揭开自己的痛处。结构也很好,时间跨度很大,母亲一辈子的事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天里,大家手笔。母亲一辈子有多少感情秘密,写得很有节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重点是尽管母亲一生经过那么多苦难,还是告诉我们要宽容,宽容那些和我们的命运产生联系的人们。
  •     初看有点儿看名人隐私的八卦感,但那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又让我烦躁不已,最后还是几度湿了眼眶。看到母亲受累,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
  •     挺不错的,朋友很喜欢
  •     虹影的好儿女花 非常不错
  •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从父亲到母亲。这个私生女真正的长大成人了。
  •     重读
  •     它相当于《饥饿的女儿》的注解和故事的延续,《饥饿的女儿》是本好书是虹影的故事也是重庆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也可能是我在重庆读书的原因吧,读完饥饿的女儿后我更加爱这座城市,愈发理解这座城人们的性格发现他们是可爱的,在读《好儿女花》之前去读下《饥饿的女儿》吧
  •     该书是和张爱玲《小团圆》类似的书,算是女性私小说,带有点自传的性质。
  •     终于明白我对虹影的喜爱,简直近于一种顾影自怜。这本不如饥饿的女儿,太多生活本身在缠绕,因而失去了小说的质地。
  •     两星或许有些苛刻。虹影几番强调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种和解,可读完之后我却更加的糊涂了。
  •     图书馆快关门了,最后提到的w没有仔细看,这就像一场葬礼上的推理小说,一步一步,揭开这个家庭的秘密,我想关于w的最后结局不那么重要,我在小崔说事里看到过她现在的丈夫,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是母亲。写自传真需要勇气。
  •     太阳走,月亮出,月亮走,太阳出。
  •     感觉很真实,也描写出了女性的不容易!
  •     好沉重的书。。我想我是爱上了虹影了
  •     好看,看到我有点想哭了,对生活的无奈,对母亲的爱,对家庭兄弟姐妹的喜与恶。
  •     和《饥饿的女儿》一脉相称,特别好看,让虹影母亲的人生故事更完整,反正特别好看,十分推荐!
  •     不错,值得收藏。。。
  •     虹影蛮自恋的。
  •     虽说是饥饿的女儿第二部,但其实关联性不太大,情节有些琐碎,更多的独白和对周围人的描写。主要回忆了在作者(我)成人远离故乡之后再次回归故里的种种感受,人物的主线也从母亲发展成为了兄弟姐妹,可能唯一不变的主题是家吧,但总感觉作者笔下的家还是少了些羁绊和温存,这或许也是时代和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和辛酸吧。
  •     第一次读《好儿女花》是在2010年的暑假,当时是平装本的,读后感觉非常震撼,从此便知道了,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特立独行的女作家,也从心底对作者虹影生发出了一种的尊敬之情。三年之后,偶然间再次看到这本书,精美的封面、唯美的文字、跌宕的故事情节,又再次使我的内心掀起一阵波澜……于是上个周末去书店,买下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这本精装《好儿女花》,收藏!
  •     不如对谈部分精彩,实际上作者并不如她讲得那般清楚自己的写作脉络,至少在小唐这个人物上我同意对谈者提出的“小丑化形象”。整体来说,除了强力的阅读无障碍的快感外,似乎所剩无几。
  •     虹影的自陈式写法极大满足了读者的窥私欲,赵毅衡先生在她笔下的形象很值得玩味。用母亲的葬礼串起母亲、兄弟姐妹和自己的过往,很讨巧,但也使得文本破碎一地。世间哪有好儿女?死后排场再大又有何用?
  •     好女儿花 是纪实的 跟着作者多年的经历 从一个小家庭的角度窥视了饥荒时的人们、文化大革命的人们,探视了很多人的爱情和相对却很现实的生活
  •     有些遗憾是永远
  •     现实主义文学,因为这本书喜欢虹影。作者在怀念母亲的同时将自己爱情与追求融入其中~
  •     其实她这种价值观蛮可怕的,为多少第三者和不负责任的人正名?不过换成她们的角度来看,也就是理所当然,孰是孰非?只不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     大爱虹影的书,文字很有力度,画面感超强~!
  •     十三年后的续传。h
  •     真的很好,爸爸妈妈也在看,质量很不错
  •     母亲这个形象还是很让人牵肠挂肚的。晚年怎么会那么可怜?
  •     有些琐碎。
  •     人心险恶,人之初,性本恶啊
  •     略毁三观。作者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这么乱,还敢写出来,真是厉害。。
  •     先看的《好儿女花》,再看的《饥饿的女儿》不光是自传,也让我们窥视了那个时代
  •     看完饥饿的女儿后心里很难受,眼泪掉个不停。已经做好第二次哭的准备了。安徽人民出版社这个名字虽然挫但是意外地做的还挺好,尤其是扉页虹影作品的各国版本的介绍,很漂亮。
  •     三点五
  •     重庆的虹影,山城的烙印。
  •     虹影,比《饥饿的女儿》写得温柔多了,许多对父母的感恩。
  •     不好。啰嗦。
  •     看到最后几章各种泪奔 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 母亲的秘密渐渐被揭开 母女终于得到和解却已经天人两隔
  •     比较文学作业,重读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