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飘扬的舰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108017482
作者:姜鸣
页数:561页

内容概要

姜鸣,1957年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总部副总经理。出版有《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被调整的目光》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初版前言增订本前言第一章  海军事业的先声(1861~1874)  一、船坚炮利的时代  二、初创的江南制造局  三、福州船政局的诞生  四、天津、广州的造船事业  五、海军人才的摇篮第二章  南北并举(1875~1884)  一、日本侵台与海防筹议  二、方兴未艾的近代海军  三、官场内斗与琉球、朝鲜的外争  四、炮艇、巡洋舰和铁甲船  五、海防经费的收支  六、继续发展的海军教育第三章  马江之战前后(1884~1885)  一、战前风波  二、马江之战  三、东南战局与议和  四、海防建设的再次讨论第四章  海军衙门的设立(1885~1894)  一、史所未有的新机构  二、西苑、颐和园与海军费  三、海军教育的全盛时期  四、由盛转衰的福州船政局第五章  北洋海军成军(1885~1894)  一、购舰活动的继续  二、《北洋海军章程》和北洋海军成军  三、两大海军基地  四、北洋海军的训练  五、北洋海军中的外籍雇员  六、跛足而行第六章  甲午海战及北洋海军的覆灭(1894~1895)  一、寂静战场的较量  二、丰岛海战  三、黄海大海战  四、亡羊未能补牢  五、威海卫保卫战  六、龙旗飘零第七章  海军发展的第二个浪峰(1895~1911)  一、瓜分军港的狂潮  二、再造海军的初步措施  三、三个事件  四、海军复兴  五、辛亥革命海军易帜主要参考书目人名索引舰船索引

编辑推荐

  《龙旗飘扬的舰队》是姜鸣在十年前出版的第一部专著,详细记录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的曲折历史,总结了清末海军近代化失败的历史教训。为了修订本书,作者在业余时间倾注了无数的精力。  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于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从而对海防与塞防的大讨论、海军发展战略、晚清和清流政治等问题,都有不少值得注意的观察与分析。虽然,分析中有时会夹杂一些太现代化的辞句而显得不够缜密,但年轻人在对历史进行反思时所特具的敏感,又常常使人嗟叹不已。

作者简介

中国海军史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史学界、军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造船界三个方面。史学偏重历史过程,军界偏重战役和战术细节,造船界偏重于舰艇发展。近年来,三方面的研究者呈现出相互合作、协同配合、共同探索的新气象。这对于扩大海军史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学术界的这些成果,这本书都注意予以吸收。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与清朝北洋水师精锐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100多年过去了,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英勇战斗的事迹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败在何处?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对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图书封面


 龙旗飘扬的舰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姜鸣一直致力于晚清人物和政局的研究,而他由于职业的超脱,使得他的治学更加增加了一种现在学术界少见的冷峻和客观。晚清时代,各种利益团体,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其中,对外抵御侵略,特别是巩固海防一直是个焦点。针对这种形势,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和角度参与了进来,于是,北洋舰队的发展——兴盛——覆灭就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它更多地象征着一个庞大僵化帝国缓慢转身,迎合国际竞争,而最终被击败的过程。
  •     一、 缘起曲折的长城沿着中国北方的山丘,东起山海关,西抵嘉峪关,自春秋战国年间为抵御匈奴的南下入侵而建,迄今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之中,长城几经修缮,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屏障,为处于长城以南的帝国提供了安全保障,抵御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因此,帝国的防御重点在于北方,帝国周而复始的兴亡历史也一再的体现了这一点,分裂后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至于明代中叶,倭寇侵袭东南,纷纷扰扰两百余年,明朝军队也困顿于陆上防御而缺乏出色的主动出击,一方面,基于传统的作战模式作祟,另一方面,明代水师的水平也多不及倭寇的水平。到了清初,清政府与郑成功的对抗之中,清军在海上作战由于自身的特长善陆而非海,造成初期对郑跨海侵袭而束手无策,及至后来统一台湾之时,所依仗者也是郑氏叛将施琅,然而清水师的发展到了统一台湾之后也就戛然而止了。大清帝国在承平百年之后,迎来了新的威胁,那些威胁并非以往北方的蛮族,而是来自于海上的西洋人。往日依为屏障的长城毫无作用,千年的天国大梦被轰轰的火炮声惊醒,传沿百年未改的战船火炮面对更加先进的钢炮铁船称为一堆垃圾,战场至上更是一面倒的赤裸裸的屠杀,辉煌表面下的中华帝国腐朽不堪的本质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在帝国生死存亡的那一刻,许多人依旧沉醉在昔日的辉煌之中不知自省,但也有一分部分人将眼光放到了海的那一面去。
  •     这本书有很多人推荐过,比如《舰船知识》的宋晓军。在从近代开始的沿着海路进行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别于更早的由中国人开始的借助丝绸之路进行的全球化)中国落伍了,结果备受西洋与东洋列强的欺凌。从近代到当代的历史已经证明,海上力量积弱者,往往不能分享全球化的利益,甚至被全球化的领先者所左右。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自由贸易的主导力量之一,为了保护自己的能源安全与商业贸易,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保护重任的海上力量。“蓝水海军”战略的加速推进,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强化海权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中吸取教训,通过自主创新、有限发挥民族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精彩短评 (总计93条)

  •       作者本职之外居然能引经据典写出这么一本书,首先佩服人家的专注!这段历史写的人多了,评的人也多了,除了心里堵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悟。500多页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反倒是作者引用赫德说的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的睡着了。” 这段话,100多年以后放在今天,还是四个字,诚哉斯言!看的真他妈清楚
  •     好书啊可是我不忍心看这么让我伤感的文字
    我怕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海军,我们还是太弱小了
  •     可能成书比较老了,现在看来没什么太大新意。
  •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海军争衡于东海之志哉?"这话今天读来也无比刺耳啊
  •     备课用。
  •     那段时间,那段历史,如何看?怎么看?武力,背后的政治,海洋,中国到现在的伤痛。
  •     赫德则说: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又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这番话现在也不过时啊
  •     作者曾是我爸的学生,哈哈,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否则就去签个名啦~这个是新版,比旧版内容充实不少。只不过一些舰船的具体数据上和戚其章先生的《甲午战争史》有少许出入。
  •     部头太大,专业性甚强
  •     百年来中国海军曾经击沉的外国军舰恐怕只有越南的几艘小艇了。且不说北洋水师,北海舰队那些用黄金从苏联换来的军舰除了作为领导人视察的座驾还发挥过什么作用?
  •     薅了一堆近代史料的羊毛
  •     惊讶于作者是票友
  •     没说的,佳作
  •        1884年,中法战争之“马尾海战”爆发,法国海军大败福建水师,督战大臣、当时的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亲眼看到战败的惨状,落荒而逃。这个惨败给举朝上下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清流派以很大的震撼,上至慈禧下至百官,无不感到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的紧迫性,清政府决定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巨款建设海军,还成立了海军衙门,由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出任总理大臣,举朝上下都在谋划如何建设北洋海军,颁布了海军衙门的各种条款、规章制度。
      日本国会、内阁了解到这个情况,非常震惊。北洋海军的建制无疑对日本的威胁最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现代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举国向西方学习,他们制定了“脱亚入欧”的国策,也就是说,日本必须将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帝国主义政策,为了民族利益跟西方列强抢夺东方殖民地。朝鲜和中国是他们侵略的目标。可是现在清政府以自身庞大的国家实体为依托,将北洋海军建设成为亚洲第一大、世界第八大的海军,日本的扩张欲望即将化为泡影。
      当国会的议员和政府官员惊慌地讨论中国大力建设海军这个恐怖的消息时,有一个汉学家发表了演讲,他说,我们不必因为今天清国大力兴办海军而过分惊慌,据他对中国人的研究,这个蹒跚老大的帝国,他们的官员最喜欢制定条款、章程等等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他们对海军的重视和兴趣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你们以为中国这只狮子要醒了,可是回头一看,它只是打了个呵欠,又继续昏昏入睡了。
      北洋海军的创办者李鸿章也认为,日本十年内不会对中国造成威胁,但是伊藤博文等维新志士抱定卧薪尝胆的决心,十年后恐怕就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这不幸地被李鸿章言中了。甲午海战,中国败得惨不忍睹,日军轻易地拿下了旅顺口,旅顺炮台的大炮竟是为打北洋海军而设!李鸿章、袁保龄费尽移山心力经营了十六年的海军军港就这样拱手他人了,清朝现代化海军的强国之梦就这样破灭了。
      早有外国观察家指出,中国可以用钱买到世界最先进的海军舰艇等武器装备,但是不能用钱买到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人队伍。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当时清朝的洋务派官僚也没看到船坚炮利背后所依托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更遑论现代海军背后的现代大工业,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了。
      http://gcontent.oeeee.com/a/a0/aa00b07e9b911a4c/Blog/296/7de5a9.html
  •     材料运用上有些问题,譬如李鸿章中俄密约受贿引用了维特回忆录和红档而不存其他,在方伯谦案上不用《卢氏甲午前后杂记》,其他问题上又经常引用。另外就是全书无图!没有战舰图人物图,至少附地图吧?总体而言,不失一本进阶的好书,初步接触甲午的可以先回避。
  •     虽然福州船政局这样的官办企业确实在技术进步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不计成本忽略市场,在官员失势后难以为继终究不可避免。
  •     你适合读故事会。
  •     在刘公岛,当镇远护理管带杨用霖对着自己开了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枪时,也仿佛奏响了这个古老王朝的最后哀乐。仅仅是装备制度的落后吗?仅仅是因为一两个人的怯战吗?近代化是一个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事实证明,大清王朝难承其责。只是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又是否应该自省呢?凡事不追求极致,得过且过虚以应付的作风和观念,直至今日恐怕也依旧深入人心吧!悲夫!
  •       内耗!无穷的内耗!
      北洋海军为什么会这样?
      内耗!
      内耗!
      
      
      看着真的是很憋气。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     曾经的海军梦
  •     强读会,不好……读书要看兴趣……
  •     作为史实串讲读的
  •     态度很诚恳的历史研究~
  •     继续对里面北洋访日时候炮管晒衣服这事表示存疑
  •     很不幸,一切照旧。
  •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叫做“坐井观天”的QQ群,是《新宋》的作者阿越开的一个读书群。这个群的规则,非常严格,要求每个月必须读一本书,而且还要写出有内容的书评,而且书还不是自己随便选择的,必须是大家投票选择的结果,总之,这个组织,称之为“强读会”就对了。
    ——————
    你们都不是人。。。
  •     一句话:在越来越多人试图通过史料去证明北洋海军至少是近代史上最精锐的军队,是腐败的土壤上开出的现代化奇花,是能够洗净加诸于其身种种不公平耻辱的当下,作者仍然非常非常延边着他们。
  •       政府的腐败与内耗在看书之前是有准备的。可我最郁闷的是拉起了这么多这么大的舰队。两次大规模战争中居然一艘敌舰也没有击沉啊!
       中国人从来不乏聪明能干之士,从购买到仿照再自行建造设计,都能够逐步做到。但缺少一个稳定的制度来保护这种成长,而在湘军派系没落之后,被淮军的李鸿章拍脑袋的人治所扼杀。
  •     我也是接着《天朝的崩溃》看的~
    呵呵 有句话叫做“积重难返” 这就是当年的状况吧?
  •       曾几何时,北洋舰队也是何等风光,象征着洋务运动的顶峰,但它始终是道风景,纸糊的洋风景,甲午海战,被逼迫着上了战场,一下子从巅峰跌倒了谷底,真相又是让人那么无奈和可叹。
       书中最值得咀嚼的话分别引自亲历者李鸿章和赫德的话。特此记录下来:
       李鸿章说: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为厉紧。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掷千载。
       李鸿章又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事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纸片糊襟,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由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
      
       赫德则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又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他们的话,从不同程度涉及国家政治制度对海军事业的影响。面对垂死的封建帝国,既不想触动本质,又要起死回生,任何人都力不从心。李鸿章的话,虽有替自己洗刷辨白的成分,但异常坦率,也说出了这个位及人臣的显赫人物实际所处的可怜地位。赫德的话,从较为旁观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复曲折。
      
      ————
      
       巨人的身体太过庞大,且他安逸了太久,两千年来的习惯并非一两次就能叫得醒的。海军曾经得到重视,可惜到了袁世凯以后的政府,战乱和分裂,中国倒成了国外武器的倾销地,陆地上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海面上飘着的旗帜不再代表中国,很想了解,是否到了解放后,才开始真正有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海军?
  •     老师课堂上提到了,回来就买了本自己看,作者的功底很强,史料也很详细,读起来历史有血有肉,对那段历史了解的越深就越悲悯。要正视国家、自己那些地方落后,才是最重要的。
  •     血甲午耻!!
  •     李鸿章这个人,真的是问题大大的
  •     很多历史和教科书完全不同,教科书基本上都是谎言堆砌
  •     丁丁养的猫
      不好你还力荐……
    haha
  •     很早就想看,不过一直没机会……
  •     恩,有同感,不象有的人说的如何好,只能说一般般.也不专业也不通俗.
  •     看了两遍
  •     大部分时间全花在内耗上。。。
  •       1884年,中法战争之“马尾海战”爆发,法国海军大败福建水师,督战大臣——当时的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亲眼看到战败的惨状落荒而逃。这个惨败给举朝上下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清流派以很大的震撼,上至慈禧下至百官,无不感到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的紧迫性,清政府决定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巨款建设海军,还成立了海军衙门,由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出任总理大臣,举朝上下都在谋划如何建设北洋海军,颁布了海军衙门的各种条款、规章制度。
      
      日本国会、内阁了解到这个情况,非常震惊,北洋海军的建制无疑对日本的威胁最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现代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举国向西方学习,他们制定了“脱亚入欧”的国策,也就是说,日本必须将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帝国主义政策,为了民族利益跟西方列强抢夺东方殖民地,朝鲜和中国是他们侵略的目标。可是现在清政府以自身庞大的国家实体为依托,将北洋海军建设成为亚洲第一大、世界第八大的海军,日本的扩张欲望即将化为泡影。当国会的议员和政府官员惊慌地讨论中国大力建设海军这个恐怖的消息时,有一个汉学家发表了演讲,他说,我们不必因为今天清国大力兴办海军而过分惊慌,据他对中国人的研究,这个蹒跚老大的帝国,他们的官员最喜欢制定条款、章程等等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他们对海军的重视和兴趣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你们以为中国这只狮子要醒了,可是回头一看,它只是打了个呵欠,又继续昏昏入睡了。
      
      北洋海军的创办者李鸿章也认为,日本十年内不会对中国造成威胁,但是伊藤博文等维新志士抱定卧薪尝胆的决心,十年后恐怕就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这不幸地被李鸿章言中了。甲午海战,中国败得惨不忍睹,日军轻易地拿下了旅顺口,旅顺炮台的大炮竟是为打北洋海军而设!李鸿章、袁保龄费尽移山心力经营了16年的海军军港就这样拱手他人了,清朝现代化海军的强国之梦就这样破灭了。
      
      早有外国观察家指出,中国可以用钱买到世界最先进的海军舰艇等武器装备,但是不能用钱买到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人队伍。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当时清朝的洋务派官僚也没看到船坚炮利背后所依托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更遑论现代海军背后的现代大工业,现代政治经济制度了。
      
      
  •     呵呵,老庄,作者是北洋水师研究会的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考据派的风格,多是数据的堆砌。
  •     更像政治史,军事的角度一直是国人的弱点,直到现在都是这样,不过姜鸣做到这步也非常不错了
  •     寫滴超好。。
  •     确实觉得老冰的水平高,国内总是很拘束。。。
  •     见微知著。本来是本学术性很强的书,我们这种门外汉读起来会比较累,但是如果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话一定会手不释卷。比如说我就着重看了北洋水师那段,为的就是了解甲午战争的真相。 用事实说话,讲明白海防羸弱的根源不在于装备情势态度……仅仅在于制度,糟糕的制度把一切的优势都给抹杀了。 这个道理不仅用在海防上说的通,几乎是法之四海皆准。
  •     重新看第二遍,这本书应该是国内近二十年来,资料最详尽,考据最扎实,点评最谨慎的的一本历史读物。
  •     近代史上福州少有的亮点。
  •     在90年代的学术研究水平上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可以树为一个标杆。
  •       姜鸣一直致力于晚清人物和政局的研究,而他由于职业的超脱,使得他的治学更加增加了一种现在学术界少见的冷峻和客观。
      晚清时代,各种利益团体,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其中,对外抵御侵略,特别是巩固海防一直是个焦点。针对这种形势,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和角度参与了进来,于是,北洋舰队的发展——兴盛——覆灭就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它更多地象征着一个庞大僵化帝国缓慢转身,迎合国际竞争,而最终被击败的过程。
  •     有基础不假,但一边干着活一边写出这么一本书,真的是毅力过人。
  •     至今觉得17岁读完这本书的自己很帅。
  •     很易读
  •     学术著作,观其大略。
  •     哀其不逢时,怒其不顺时。
  •     读过最好的研究北洋水师的书!
  •     不好你还力荐……
  •       不知为何,国内对于北洋海军的研究还是很少。大概是不太注重海权的原因吧。
      这本书对北洋舰队的兴衰做了很详尽的剖析,史料引用丰富。
      可能是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收录舰船资料。推荐现代舰船2006增刊与其共同阅读。
  •     大一读过,想再读一遍
  •         另外,海军建设中南洋与北洋,湘军与淮军,醇亲王与恭亲王,闽系与非闽系等等各式各样的门户派系之争将宝贵的时间、金钱皆消耗其中,也令人扼腕叹息。
    我完全被复杂的人际关系给弄晕了,我也的确明白了洋务派在酱缸官场中推行改革之举步维艰呢~
  •     二、近代中国海权之危机
    海军,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水师”,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纸张,这一古老的兵种始终处于一个附属的低位,即使至宋明之时,中国的航海技术远居世界之首时,我们的水师仍然只是一支徘徊在近海,以打击海盗、行使警察职能的海军。
    乃至明永乐年间,施行海禁,中国向世界关上了自己的大门,及清康雍年间,更行封关锁国之策,中国的航海技术不仅未进一步,更逊于世界发展水平,与明永乐年间相较,则遥不可及。而此时,西人大兴海上探险,探访新大陆之风,我国却依然自足于天朝大国、四方来朝的虚荣之中。当西人从探访的新大陆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使得整个西方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科技诸多方面迅速发展,我国却已陷入周而复始的兴衰规律之中不能自已,满清的入主中原更是让中国社会的形态严重退步。
    到了1840年,英国从海上而来,以数十船几千人之数,横扫中国海岸,庞大的帝国军队面对近代化的西洋舰队束手无策,只能是以自我封锁以求自保。古老而神秘的帝国彻底暴露出其腐朽不堪的本质,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黑暗历史,而面对这场空前的危机,国人也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与变革之路。
    由于帝国的危机最早来自于海上,而后续西洋各国除了俄国以外,如英法美诸国皆由海而来,所以,中国的海军也开始了其漫长的转型发展之路。
  •     昔有“强学会”,救亡图存,
    今有“强读会”,发奋读书!
    哈哈,。。
  •        作为中国人,读历史时,一到近代史时难免读着憋气,那被列强痛扁的故事让人每每不忍卒读。而一提近代海战,自然想起了北洋水师,想起了甲午战争。记得小时看过一部电视剧就叫《北洋水师》,那片多少给北洋水师的覆灭涂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如丁汝昌,刘步蟾等的形象也还算正面,而在这本《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现实可能更令人沮丧,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居然没有击沉一艘日本大型战舰;而丁汝昌是一个不懂海军军务,却热心纳妾无能指挥官;甚至连邓世昌与爱犬同沉海洋的这样一直以来的煽情故事都换了一种角度看待:在卫生要求较高的军舰,一个指挥官带头带狗上去是不是说明了些什么问题?当然,本书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甲午海战那么简单,它从1861年讲起,直到辛亥革命结束,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史,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希望,有失望,有悲壮,有窝囊,有理性,有荒唐,因为已经知道结局,所以即使在读到中国海军的高峰时,我也没有欣喜之感,因为我知道接下来的重创,不管怎么说,旧事已去,再回顾那段历史仍然有很多令人感触之处。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关于中国为代表的所谓“黄色文明”和如英国为代表的“蓝色文明”的比对,当然,比对的结果往往说出“黄色文明”的诸多坏处,尽管我们也曾辉煌,但是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看来,近代以来中国被列强痛扁的事实就是文明缺陷的铁证。必须承认,或许因为有广袤而相对物产丰富的大地,中国人对海洋没有欧洲人那样的憧憬,自然对海防的观念也仅仅停留在近海防御阶段,而非走向大洋。在本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中国当时的精英阶层的海防观念的局限性,看的出,在谈到这些观念问题时,作者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焦灼,仿佛有种要重回过去向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大谈马汉的痛心疾首。同时,作者又是理性的,大多数的篇章中,他以平和的笔调叙述着中国近代海军的故事,对其中的令人痛心和可歌可泣之处都只是隐隐表现出一些思想感情,而没有太多煽情的笔调。所以,读此书,你不会悲痛无比也不会激情澎湃,作者很好的把握了度,因为他要写的是一本客观的史书而非电视剧本,对于读者来说平静的心情下也更能把握历史的脉络,去梳理一个颓势尽显的大国的海军梦。
       作为近代中国海军的代表,北洋水师仍是本书着墨甚多的部分,但是我更大的收获还是在于获得了如南洋水师等一些平时被忽略的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在我看来,这些“互动”反映出了更多近代海军兴衰的元素。比如,海军在当时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地位,显然,由于近代外患是由海洋而来,清朝上层对海军是有所冀望的,但是在海军的投入上他们多少带些投机心态。以为,只要建立一支船尖炮利的海军就可以解决外患问题,所以,起初照猫画虎的引进了一些列西方的海军建军经验,比如设立海军学堂,聘请外教,设立船厂,但是慢慢的失去耐性,比如不再耐心积累造船经验,而是转向大规模向外购船,更别提后来的军费挪用。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海军往往成为各方势力权力争夺的棋子,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之争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体现,最终南洋水师成为受损一方,实力迅速被北洋水师抛开且不再有太多增强,这也是中法战争中南洋水师惨败的原因。谈到中国海军的衰败,很多人往往从甲午海战说起,我认为,南洋水师的失败才是重要的转折点,它把中国海防思想的落后,士兵训练的低下,海军内部矛盾的严重的集中反映,更致命的是它对中国人对于海军信心的打击很大,南洋水师的如此不堪一击难免不对李鸿章后来在指示北洋水师的保守举动有些影响,李鸿章在压制南洋水师的同时也为北洋水师之败埋下了伏笔。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所以,本书的核心仍是当时参与中国海军的一个个人,本书作者在对人物的评价上一如本书的总体风格,平静而客观,他大量引用人物之间的通讯和相互评价、历史记录等等来反映人物的言行和效果,本人只是点到为止的做略微的评价,把思考的空间更多留给了读者。事实上,由于有详实的资料,所以读者往往在阅读中便可以获得自己的答案。你会发现很多人物历史上真实的一面和我们往常接受的符号化的人物多么的不同,比如李鸿章,这个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人物,过去仅在甲午海战领域,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他的避战策略和后来春帆楼上屈辱的《马关条约》,可事实上,同样是他,积极推动中国洋务,积极建设中国海军,当甲午战败,只知夸夸其谈的“清流”们推脱谈判之责时,也是他顶着社会甚至家族的压力坐在了注定受辱的谈判桌前,当大家指责他签署卖国条约时,没有看到他作为谈判者也是秉承上层老佛爷的旨意 ,没有看到他在谈判期间受到枪杀,没有看到他据理力争为国家利益做的最后抗争。作为一个在那个时代看的更远,同时也受到局限性看的不够远的人物,李鸿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值得研究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论注定将继续。
       中国近代海军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尝试的历程,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事后诸葛般的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是尽管最终失败,在那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那些为此做出尝试的人仍是值得尊敬的。本书作者姜鸣一个令我很欣赏的地方,就是在本书中他没有一个后来者居高临下般的激昂文字,而是很诚恳的于平实的记述中探讨中国这段现代化的进程,他没有太多感情的外露,更多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极力描述那时人多么腐朽无能大哭大骂的作品,也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渲染那时的一场场败仗中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些甚至是杜撰)的作品,缺的恰恰是姜鸣这样扎实的史书,这样真正反思历史的好书,所以,我向作者表示尊重,这本读来让人心里波澜不惊的书给予我的收获更大,这是那些“酣畅淋漓”之作所不能比拟的。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12173.html
  •     强读,不喜欢
  •     不错的一本书,读罢一阵叹息,吾国海军几时能巡弋于大洋?想想都火星时代了
  •     天朝的崩溃 8年前看过,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 鸦片战争。这本昨天刚淘到,12元,新书,捡到宝了,哈哈。
  •       一、 缘起
      
      曲折的长城沿着中国北方的山丘,东起山海关,西抵嘉峪关,自春秋战国年间为抵御匈奴的南下入侵而建,迄今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之中,长城几经修缮,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屏障,为处于长城以南的帝国提供了安全保障,抵御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因此,帝国的防御重点在于北方,帝国周而复始的兴亡历史也一再的体现了这一点,分裂后的统一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
      至于明代中叶,倭寇侵袭东南,纷纷扰扰两百余年,明朝军队也困顿于陆上防御而缺乏出色的主动出击,一方面,基于传统的作战模式作祟,另一方面,明代水师的水平也多不及倭寇的水平。到了清初,
      清政府与郑成功的对抗之中,清军在海上作战由于自身的特长善陆而非海,造成初期对郑跨海侵袭而束手无策,及至后来统一台湾之时,所依仗者也是郑氏叛将施琅,然而清水师的发展到了统一台湾之后也就戛然而止了。
      大清帝国在承平百年之后,迎来了新的威胁,那些威胁并非以往北方的蛮族,而是来自于海上的西洋人。往日依为屏障的长城毫无作用,千年的天国大梦被轰轰的火炮声惊醒,传沿百年未改的战船火炮面对更加先进的钢炮铁船称为一堆垃圾,战场至上更是一面倒的赤裸裸的屠杀,辉煌表面下的中华帝国腐朽不堪的本质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在帝国生死存亡的那一刻,许多人依旧沉醉在昔日的辉煌之中不知自省,但也有一分部分人将眼光放到了海的那一面去。
      
  •     高中的时候看了整整两遍,还特地包好书皮藏着,写得不错。
  •     比较实在
  •     史书是原始资料,清稗类钞清史稿那种。楼主读的是历史研究著作,跟原始资料已经隔了一层。不要苛求作者怎么写,写什么,那是作者的兴趣。作者没写出你希望看到的,你就说不好,实在求全责备了。
  •     还是不错的,版本有三,重新借阅,大致看了看,作者阅读的书籍还是挺多的,用了功
  •     国内现在研究甲午战争,考据和文采皆工的要属陈悦《沉没的甲午》
  •     有点看不懂,不过感觉蛮有料的
  •     作者比较严谨,写的很认真
  •     姜老师可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呵呵.
  •     多谢,赵总,我去看看。
  •     我也有同感,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感觉这本书写得不怎么样,一言以要之,是流于肤浅,不管是论证的过程还是结论;但是,作者的那颗赤诚的爱国心还是值得赞赏的。。。
  •       这本书有很多人推荐过,比如《舰船知识》的宋晓军。在从近代开始的沿着海路进行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别于更早的由中国人开始的借助丝绸之路进行的全球化)中国落伍了,结果备受西洋与东洋列强的欺凌。从近代到当代的历史已经证明,海上力量积弱者,往往不能分享全球化的利益,甚至被全球化的领先者所左右。当前的中国,已经成为自由贸易的主导力量之一,为了保护自己的能源安全与商业贸易,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保护重任的海上力量。“蓝水海军”战略的加速推进,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强化海权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中吸取教训,通过自主创新、有限发挥民族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     了解清末海军必读的一本书,资料相当详实,引据充分,读完令人唏嘘不已!另外,作者牛啊,学历史的现在是投资理财经理。
  •     原本还是小学时买的,怀念
  •     北洋水师的没落一如满清的没落,再好的装备再庞大的军队,皆成浮云。甲午一战打醒了多少国人,自此走上革命之路,誓推翻满清。后清窝囊只在于一个拖字,不步前者后尘尔。
  •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袁世凯的德制师、蒋介石的美械师,都在最强势的政治精英手中,基本完成了对当时世界顶尖军队的学习与追赶。 世事弄人,三者结局均唏嘘不已。
  •     有些校对和史料引用的问题,此书狠狠反击了翻案风。专注于派系斗争的李鸿章在中国海军建设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如今好不了多少,瓷器国大酱缸。
  •     历史细节写的不是很考究,总体而言还是清晰的阐述了1875-1895年期间那个没落帝国最后的余晖历史,中国人总是这样,没有到最危及的时代,内部的掣肘不止,中国有言法之人,但却无践法之人,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着。
  •     了解近代海军史的最佳读物之一,见解深刻,文字隽永,你不会后悔。
  •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一种心碎的感觉,打开最先看的十分钟就看到了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书里面尽量用一种客观的角度去看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那次努力为什么会失败。北洋水师在危急中兴起,却在内耗中停滞不前,最后一战具败。小时候觉得清王朝的官员怎么就那么无能啊,现在通过了解了里面各方的态度和满清的政局后才知道,一个人想凭自己的力量在那个环境有一番作为是多难。
       一边看一边无数次的惋惜,其实有那么的机会我们也有过。当然作为一个常人,最愿意看的是北洋水师一步步兴起的那一章节,北洋舰队寻访日本的时候是那样的风光无限,让人心中一震……可突然又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台词“我猜中了开始,却怎么也猜不中结局……”
  •       从每章后大量的附注、书后长达十余页纸的参考书目以及对书中出现的人名和舰船名做的详细索引,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所持的细致认真的治学态度。
      
      引用书中的几段话:
        “从1874年讨论南北洋海防,到1895年北洋海军覆灭,前后历时21年。曾几何时,这只舰队无比显赫,成为洋务运动中的一颗摧残明珠,中国军事近代化事业的象征。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海军便从它的颠峰状态跌落下来,直至全军覆灭。对此人们有过许多评论,其中两位当事人的话是值得咀嚼体味的。
        李鸿章说: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为厉紧。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知我罪我,付掷千载。
        李鸿章又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事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纸片糊襟,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由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败露不可收拾。
        赫德则说: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又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他们的话,从不同程度涉及国家政治制度对海军事业的影响。面对垂死的封建帝国,既不想触动本质,又要起死回生,任何人都力不从心。李鸿章的话,虽有替自己洗刷辨白的成分,但异常坦率,也说出了这个位及人臣的显赫人物实际所处的可怜地位。赫德的话,从较为旁观的角度揭示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复曲折。
      
        中国在中法战争之后创设海军衙门,宏辞伟议,纲目条举,引起日本方面的恐惧。这时,著名政治家和汉学家副岛种臣有这样的评论: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海军争衡于东海之志哉?”
      
        另外,海军建设中南洋与北洋,湘军与淮军,醇亲王与恭亲王,闽系与非闽系等等各式各样的门户派系之争将宝贵的时间、金钱皆消耗其中,也令人扼腕叹息。
      
  •     资料书,作为史书也就是高中水平罢了,离天朝崩溃差太远
  •     这本书感觉毕竟是史学专业出来的人,看每章后面的注视就知道作者可以非常追求考据的方面,非常讲究每一处文字的出处,非常适合专业人士来阅读,对普通读者而言可读性自然是差了些;老冰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毕竟是爱好者在网上自己的研究,文字生动得多,作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对于有志于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就不免不够严谨。
  •     比较早的一部专著,但修订版依然没有解决很多问题。对于一些史实的解读比较随意,不过瘾。
  •     写得太细
  •     写的很好,材料很足,不过观点看多了,也无新颖之处。只是略有不足在于对于政治理解不够,有些政治观点有书生之见。
  •     姜鸣,夸他的时候,最好还是谨慎使用“客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