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2761692
作者:(美)菲利普·罗斯
页数:318页

作者简介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


 解剖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个体与国家、社会、种族的搏弈一直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探讨的主题,其激烈、悲壮和谐谑足可使我们将罗斯的大多数小说称为“悲喜剧”。而罗斯本人对炮制“悲喜剧”也是情有独钟,他书中的主人公,黑人、犹太人抑或其他弱势边缘人群,无不处于一个高举自由与平等大旗的进步社会中,却任由自己被这面本来得其力挺的大旗湮没和吞噬,在一夜间变成自己、尤其是与自己族群格格不入的“他者”,乃至敌人。更为瘆人的是,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完全是日常化的。罗斯笔下琐碎庸常的生活片断在我们读来并不惊心反而是非常富于喜剧性的,换言之,大悲原来是由无数滑稽可笑因而无法将之升华到某种哲理高度的桥段构成,你都不可能从中得出什么能激发正能量的意义来。“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就极具这种反讽性的“悲喜剧”色彩。三部曲包括《鬼作家》(1979)、《被释放的祖克曼》(1981)和《解剖课》(1985),罗斯塑造的作家内森•祖克曼颇有罗斯本人的影子,三部曲的时间跨度涵盖20世纪50-70年代,对应罗斯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出版了尺度颇大并因之一炮走红的《波特诺伊的怨诉》(1969)、成为炙手可热的名家的20年;这20年也正好是美国社会迅速转型,从战时相对单一逼仄的局面步入战后开放、复杂和跌宕的多元时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部曲的内容虽然着眼于祖克曼这个作家的个体生存状态,却投射出美国国家和整个时代风云流变的诸多面貌,其刻在祖克曼身上的烙印显示隐性但又处处在场。在三部曲的首部《鬼作家》中,罗斯探讨了犹太种族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困惑。年轻作家祖克曼写的第一批短篇小说因揭露家族内部矛盾、牵扯犹太民族问题而触怒家乡父老,以至作家与父亲彻底决裂。显然,用艺术迥异于生活、虚构与真实不可划等号之类的话语“教育”犹太父老,万万敌不过后者在艰难岁月(希特勒的大屠杀,以及美国的反犹主义)中对不安全处境的恐惧心理,而祖克曼尽管从人性而非民族性角度揭露家族不光彩内幕,还是给犹太人在异地求生的努力浇了一盆冷水。因而,我们只有理解那一代犹太人的爱憎,以及与祖克曼想当个“作家”而非“犹太作家”的理想之间的冲突,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祖克曼的困境。如果说这种困境在《鬼作家》中表现为种族身份认同这一较为单一的主题,那么,在《被释放的祖克曼》中,这种困境的广度和深度均被大大拓展了。《鬼作家》中20世纪50年代的犹太人社区,转眼变成了1969年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民权运动蜂起、冷战越战反战交相辉映、女权和性革命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祖克曼出版了令他大红大紫的“色情”小说《卡诺夫斯基》,收入“比他过去三十年任何一年多九十八万五千美元”。祖克曼的成功不无赶上时代风潮的巧合,有人读出他瓦解了犹太民族作茧自缚的狂热与虚空,有人感谢他宣扬个人自由和解放,还有人赞美他为“力比多”正名,以至有女粉丝邀他同赴意大利滚床单……但就如这些不请自来的高帽子,时代风潮又反过来对他提出要求,既然你如此有名(还如此有钱),那么就请你在反战宣言上签字,为弱势族群呐喊,为异议分子助威,为锒铛入狱的进步人士鸣不平……罗斯揭示当狂飙突进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精神将一顶顶无懈可击的冠冕强加到人身上时,所产生的负面性远大于它本来所要反对的东西,甚至,还大大损害了它所欲维护的那些东西。而那种媚俗、那种诳言,将与艺术和生活中所有有生命力的事物、所有具恒久意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你将一刻不停地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写“正确”的书,而历史证明有些东西并非如其当初看上去的那么理直气壮、正确无欺。因此,祖克曼说自己配不上为某某签字呐喊助威鸣不平的圣女妻子,这既是实话,也是反话。也因此,《鬼作家》中罗斯虚构的《安妮日记》的同名作者会选择隐姓埋名的“死亡”,而不是顶着沉重的荣誉光环“生还”,后者实在要比集中营的生活更能把人杀死。与安妮一样,祖克曼也选择了这种滑稽又可悲的“地洞”式生活:他出门不坐豪车而是步行打的挤公交钻地铁,不吃昂贵餐馆的顶级美食而是像做贼一样光顾路边的热狗摊,拒绝上电视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视上的七姑八婆如何议论他的性癖好……有意思的是,在出版社为三部曲所作的宣传中,被频频印上封底的《纽约太阳报》的评论也谈到了这种“地洞”式生活:“内森•祖克曼是罗斯‘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这段对主人公夹枪带炮的评价恰恰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祖克曼纵有千般人性上的弱点(好色、虚荣、小气、心胸狭隘、嫉妒成性,等等),但他“拒绝学习”,拒绝“成熟、长大、增长智慧”,正是他最可贵(因而也是最让他受罪)的品质,因为他大可顺势倒在荣誉、金钱、权力的怀抱中悠然自得,为熊熊燃烧的大众想象力再添一把火(就如不惜各种绯闻但求曝光率的那些名人),而不必与所有人唱对台戏,以至将自己彻底放逐于犹太宗族乃至美国同胞之外。《解剖课》是三部曲的尾声,但与其说这是完结篇,毋宁说罗斯提出了一个永远不得解答的悖论性问题。承第二部结局所示,父母已死,兄弟反目,离异无嗣,连朋友也没有一个,也就是说,祖克曼“被释放”了,从乡情、亲情、人情、友情、爱情……的束缚中解脱了,这下子,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是,这可能吗?祖克曼,或者说罗斯,证明了自己永远是一个靠着经验、记忆、家乡、族群写作,而不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爬梳微博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写作的作家。就如祖克曼在经历三个老婆、四个情人、无数路人(其中不乏有着纳粹、苏联统治记忆的东欧人士)之后所认识到的:“尽管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因折磨、毁灭、残忍、失落而痛苦落泪,也并不意味着他能随意把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无论他们的故事相对于他平凡琐碎的生活而言,是多么激情洋溢而震撼无比。”是的,罗斯深谙像他这样的作家的写作极限,身份、主题、意义、措辞、记忆、才华、同情心……“所有对任何人有所帮助的构造,同时都是一种限制”,而反过来,这种限制或束缚又定义了你这个人和你这个作家。正如犹太人想要获得任何意义上的自由就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是犹太人,一个作家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从造成自己痛苦的束缚中汲取力量,而逃避从根本上说是无用的。这个悖论贯穿于整个“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祖克曼的意义在于窒息其身心的束缚和因之而生的痛苦,正如西绪福斯的意义在于推石上山的周而复始和永无止境。而这一切的尽头,不是苦尽甘来的救赎、解脱和喜悦,远远不是。“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鬼作家》[美]菲利普•罗斯著 2011年8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被释放的祖克曼》[美]菲利普•罗斯著 2013年7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解剖课》[美]菲利普•罗斯著 2013年8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PS:有书评说“被缚的祖克曼”是四部曲,包括《退场的鬼魂》。但实际上就这三部。)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谁敢直面菲利普罗斯对人性的犀利解剖
  •     大段的对白看得过瘾,但凌乱稀碎的情节,一如在作为肇因的疾病的干扰下祖克曼失序的生活,不如第二本好读。疾病引发一系列中年危机的滚雪球,身份认同的尴尬处境,文学圣地的沦陷失守,在连续不断的自省中,享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
  •     Zuckerman bound系列最好的对读文本是沃尔夫和卡夫卡,可是让我这等粉丝爱罗斯的却是在其他隐秘的方面:挥之不去的肩颈痛让人一边被他那出色的反讽弄得哈哈大笑一边担心这也是终有一日落在自己身上的无法克服的疼痛;对写作和文学的强度的怀疑,在其和身体相冲突时,在自己再也无法多写一个字时;对敌人的膨胀式的仇恨。我非常爱他,作为big ego的代表,那膨胀的总在自我宣泄和歇斯底里的人既有沃尔夫和卡夫卡的苦涩又有蛮牛的去unbound的力气。而prague orgy,则有种非常罕见的克制,布鲁姆说这是卡夫卡对罗斯危险的影响,对,但这组关系还没想清楚。
  •     2
  •     他笔下的主角怎么总是一个样子……疼痛、衰老、苦闷,无处可躲,无法治疗。
  •     没看过这个系列的前两本,所以这本书不是特别喜欢。一个患病了的行动不便的中年男人,把女人几乎当工具使,没有一点尊重感,还牢骚极多,非常不喜欢小说主人公。
  •     这是我所读过的最伟大的罗斯式小说,一改往日的轻佻、讽刺,这部小说的沉痛溢于言表。以疾病作为主题,使得人生的转变和升华具有了厚重的质量;而深情、内省的言说,则具有动人的力量。祖克曼在美国墓地之上的精神崩溃,几乎是罗斯最伟大的一个象征,是对艺术命运的怜悯。而尾声部分,则具有 了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布拉格之旅,变成了艺术的朝圣,也变成了艺术的沦亡,它所营造的毁灭文学的噩梦氛围,既是无与伦比的轻,也是无与伦比的重。
  •     内森失去父母,但他的作品中将父母描写得很不堪。疯狂的布拉格。
  •     Roth筆力太深厚
  •     虽读过美国的一些作品后,并未对其有所感冒,但也不一棍子打死,依然希望这个国家有作品让我可以去欣赏,不过可惜,这次也没有这个机会实现。本书的题目不错,看到一堆头衔后,先入为主地以为是我喜欢的类型,但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被冠以众多名头的作品这一版却只发行了6000册。忽略以上来说,书中引用的一句话还挺喜欢,卡尔·马克思:肉体痛苦是精神折磨的唯一解药。
  •     其实这本书很单薄,隐藏在罗斯疯癫的叙述欲之下的,不过是他缺乏灵感的状态。当书写成为了一个作家的生命,而写作不能再继续的时刻。疼痛感产生了,它是阻碍?新产生的书写对象?令他改变坚持了二十年的路线。而后者会否只是一种附会?离题只是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到达终点。而一切的疯癫言语都只是他叙述欲在笔端以外的异变。这就是作家已经无法更改的人生。那些本质乍现的时刻令人动容,母亲形象在梦中的出现,一千八百尺高空的俯视……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写作而变得相对,令人怀疑背后的动机。
  •     还是喜欢第二本。有些地方过于啰嗦…
  •     20170109。最后是布拉格狂欢,阿蕤从布拉格寄给我的明信片上是卡夫卡。叩问叩问,所有的痛苦都被命运卷走。
  •     被释放之后得到的是一个更大的牢笼。
  •     如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般精彩,不过修罗场就置放在祖克曼及其身边人的(也是我们的)体内。疾病。城市衰败。犹太民族的怒火。和四个女人凑合(每人都引出一条令人信服的故事线,他与她们无法更近也无法更远)。也许还该加上那些恶毒的立可舔玩笑。九分。
  •     痛是永恒的
  •     我真不是说这个系列不好看!问题是:一开始看《鬼作家》,你跟我说这是个三部曲!现在看完《解剖课》,你又说还有两个,一共五个!好吧。我昨天买了《退场的鬼魂》,封二触目惊心地写着:“祖克曼系列九部作品的最后一部!”【连卖书都来这套!】
  •     以疼痛为载体,自我反省解剖的又幽默又心疼又动人,这三部曲简直就是交响乐一样啊,看的人心神激荡,太喜欢了。
  •     要去看看前兩部,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轉站到群體對立面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