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攝影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3-10-23
ISBN:9789866204654
作者:郭力昕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評論常散見於報章媒體,近年評論與研究多集中於攝影與紀錄片的文化研究。著有《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時報文化,1990)、《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久大出版,1992)、《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元尊文化,1998)等書。

书籍目录

前言/郭力昕
◆寫攝影議題
論新紀實攝影
論超現實攝影
論新聞攝影
論戰爭攝影
論地景攝影
論物件攝影
論攝影與色情
論攝影與暴力
論攝影與記憶
論攝影的政治性
論「業餘攝影」的美學與政治
◆寫攝影家
閱讀張照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閱讀阮義忠:告別不了的濫情文化
閱讀關曉榮:紀實攝影典範的昨日與今日
閱讀陳敬寶:重建人的主體意義
閱讀吳政璋:無臉以對台灣「美景」
閱讀游本寬:「台灣新郎」在美國
閱讀沈昭良:魔幻舞台與寫實台灣
閱讀陳順築:從家族影像到「迢迢路」
閱讀董振良與王志偉:女性裸體如何解放
台灣攝影家的中國展示櫥窗
◆寫攝影書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
姚瑞中/《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約翰.普爾茲/《攝影與人體》
約翰.伯杰/《觀看的視界》
唐.麥庫林/《不合理的行為》
顧錚/《真實的背後沒有真實》、《城市表情》、《攝影的人,在路上》
李楠/《影響:中國當代攝影精神交往錄》
TIWA/《凝視驛鄉Voyage 15840:移工攝影集》
當代漂泊/《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遊民攝影家的創作歷程紀錄》
◆附錄
訪談約翰.伯杰:堅定地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

──他對當代攝影深闢且充滿力道的詰問
帶領我們重新反思「攝影」之本質與價值所在
「一張士兵中彈瞬間的照片,
告訴了我們對西班牙內戰什麼樣的認識?
它為何可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照片?
『偉大照片』的因素或內涵是什麼?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戰爭的政治起因、萬骨枯的脈絡,
能夠從一張張『作為賭博的攝影』裡,得到答案嗎?」
一張好照片的「好」可以是審美的,但這種「好」的判斷同時也是充滿社會與文化意義的;而一張照片的意義能否被閱讀出來,則端視這些社會與文化的意義是否被層層剖析、觀看、書寫,以及閱讀。
當攝影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攝影存在的社會意義則更不容小覷。它可能成為行動者的工具,也可能成為藝術家探問、觀察我們身處社會的行動,甚或是發聲的渠道。除了隨手拍照這樣的行為之外,我們為何拍照?拍下了什麼?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談論這些拍攝?在數量氾濫的影像中,我們又能夠如何、可能以什麼樣的視角閱讀它們?
本書是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睽違十五年的攝影評論集,收錄了三十篇自《書寫攝影》出版後以來、包含近年於《攝影之聲》雜誌中發表的影像評論文字,從攝影議題、攝影家作品到攝影書,作者正面直視環繞十年來的攝影創作、論述與文化裡的相關現象,發出極具批判性的詰問與高度反思的回應。
──論超現實攝影:
「攝影的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其實有著互為表裡的雙重特性:現實主義攝影裡的超現實性,與超現實主義裡的現實性。……超現實主義的攝影創作所描述或再現的,經常是現實的面貌。」
──論攝影與色情:
「一幅身體的繪畫,『赤裸』可以同時是感官的和概念的;在一張照片裡,羅體即便是為概念而概念,我們也先被撲面而來的身體經驗,佔據了注意力。……因此,攝影裡身體與性的『是藝術還是色情』,恐怕就不是真正的問題;……比較需要思考和檢視的提問方式也許是:攝影裡的身體、性、色情或情色,是否被問題化。」
──論攝影與記憶:
「記憶在具有主體性的人身上,才能發生意義。一個人若不敢或懶於建造自己的主體意義,或不願意面對構成自己主體存在的各種生命經驗,或者將自己的身體與經驗工具化、交易化,這樣的人在進行攝影行為時,照片恐怕產生不了什麼有意義的記憶。……藉由照片輔助記憶的我們,必須先將生活攝影的開放性,與經驗的多重可能性連結起來,影像或許才能游入它的經驗主體中,發生記憶的豐富作用。」
──閱讀張照堂:
「若以西方之『現代主義攝影』的文化語境和創作概念,來看待或套用在張照堂的攝影上的話,我以為會是一種偏離了台灣特定脈絡的閱讀或詮釋。另一方面,張照堂攝影藝術裡,同時存在的溫暖人文質地、與剃刀班冷凝鋒利的雙重性,也使得這位藝術家的獨特與豐富,不再需要『現代主義攝影家』」這類以西方攝影美學為尊的冠冕;並且這樣的描述既不準確,亦不能完整地說明張照堂作為攝影家的多樣內涵。」
──閱讀陳順築:
「對照著陳順築多年來熱切投入的家族影像與記憶創作,『迢迢路』的影像特質,也許無意間變成一則有趣的、弔詭的辯證式寓言:攝影家一直在路上,看見、離開;他一路尋找『家』、定義『家』,或想家,其實卻又一直『在家』;身體也許一直在旅行、移動、漂泊,但同時似乎又未曾離開過他的某種一以貫之的精神座標與藝術傾向。」


 再寫攝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们需要批判的摄影评论文/陈佳琦书名:再写摄影作者:郭力昕出版:田园城市 2013/10影像传播学者郭力昕不是一个多产的评论者,但却可能是对台湾文化界近几在摄影与纪录片问题的反思上,影响最深刻的一位。最早是於八丶九〇年代之交在报章撰述媒体生态与电视文化议题,郭力昕强烈批判党政对媒体的干预,批评电视节目对商业丶美式价值与性别刻板的不加反省。後来,《人间》杂志出身丶本就对摄影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开始撰写摄影文化评述,1998年的《书写摄影》是当时少见的摄影文集,开篇第一章即对以郎静山为代表的战後摄影文化,提出强烈批评。这对当时对摄影初感兴趣的我是一颗震撼弹,从中始认识了何经泰等重要摄影师,粗浅接受些西方脉络下影像思辨,更理解到由於长期欠缺摄影理论的引介与建立,以致当时的摄影讨论往往仅止於沙龙美学或器材技法,可说是第一本将我从「摄影等於玩相机」的困惑中解救出来的论集。随後,受到西方对人道英雄式摄影的批判之启示,郭很早意识与反省到长期占据本地影像主流的滥情文化问题。1999年的〈从阮义忠的摄影谈起:告别不了的滥情主义文化〉一文,对阮义忠的影像作品提出了至为严厉的批判,除了质疑其作品中的城乡对立简化思维外,更试图将问题提升至社会集体滥情文化泛滥的核心。乍看火力猛烈又具针对性,实则可见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所进行不简化偷懒的长论,目的不在咎责摄影师个人,而是展现了追索当代文化现象的一种理性态度,这条思索基调,延伸到他後来对《生命》丶《水蜜桃阿嬷》和《±2℃》等泛滥的纪录片滥情现象之批评。郭以为,艺文工作者长期以来不加反省地制造感动论述,映现的正是思想与创作能力的贫乏,这类影像不仅无助认识问题,也阻碍了从现实批判中所能产生的进步与能动性。同样脉络,摄影里的传统纪实影像与新闻摄影往往也落入这类盲点,在宗教牺牲式的苦劳中所追逐与生产的奇观与感动,经常简化了政治性与脉络性,只提供表面与视觉。在他今年终於出版的第二本专着《再写摄影》里,同样一开始就如此批评传统纪实,在强调非一笔抹消的前提下,建议读者不须再「长期单一地寄望於这种充满限制丶甚至独断地认识现实世界的方式」。 这本让人引颈的摄影专着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写摄影与新闻丶战争丶地景丶政治等个面向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十来位台湾摄影家及其作品,最後评论十本摄影专书。全书显现作者十馀年来在摄影上的思考发展,也可见其不只将眼光放在专业者身上,更热情关注近来社运团体培养移工与游民用相机为自己发言的所谓业馀摄影之上。距离上一本书竟相隔十五年,期间一边以学术论文探讨纪实摄影的政治性,一边以评论持续观察摄影与纪录片现状,文章散见各处,更协助《摄影之声》此高品质摄影杂志之出版。郭力昕其实不如自己所言懒散,反倒看似对堆砌着作丶累积地位的工作不大经心。此外,从他近来评论更可见其对诚恳的影像作品不乏鼓励称许,但对思考不谨慎的作品依旧不少批判。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评论态度,在充斥友情政治的文艺圈里也算少数。尤其在现下这个没人愿意当乌鸦丶文化人越来越倾向不得罪不树敌的态度下,这类勇於批评的话也许更值得倾听。最後,借用郭在1993年写过一篇〈我们需要摄影理论〉之语,我想我们不仅需要摄影理论,而且还需要具批判性的摄影评论。出处:http://pots.tw/node/12150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对于任何的摄影影像文本,我们都至少以影像为评论起点,而不是空泛地谈论拍摄行为。换言之,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评论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诸如“将XX还原为真实的人”这样结论性的语词倘若不得不扮演整篇文章的核心角色,那文章必然是失败的。在我看来,国内对阮的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表达对商业社会背景下的现代传播丑陋面的不满,郭的文章大概是从立场上比较应景的。就这篇文章来看,郭显然在避重就轻,以一种十分莫名其妙的腔调批判阮的拍摄对象选择问题,却反而将张照堂许多几乎纯视觉的照片捧为社会批判的典范。我猜测郭深信伯杰对摄影半语言性的论断,但他自己回应这种“缺憾”的方式却又简单粗暴,尽管郭意识到了批评家的“权力”问题,但他又紧接着矫枉过正,过度关注了艺术家的自白,这和在理解摄影的起点原地踏步并无二致。
  •     郭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法分析台灣幾位攝影名家,提出攝影多維度切入的可能性與深層要求還是很帶勁。但是前半本過眼無痕,對約翰伯格的痴迷崇拜也陷入自己設的偏好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