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近视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3674564
作者:袁兆昌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至于所有教育理想,都建基于一个“管”字,一系列量化的评估报告呈上相关部门评阅,学校或伦为管理的政治傀儡,甚至“家长为本”的政策推行者。学校有素质高的家长提意见尚可生存;极端如纵容小孩的、苛索的、蛮横无理的家长,若真介入其中,不难想象一个景况:家长的介入,间接提高学童在学校的权力,建立学童的校政角色: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学童,将不断挑战老师。 自此,一所学校能否生存,除了取决于“管理”后的评估、小区适龄学童人口外,还有家长群的人文素质,而不是教师有没有用心教导、有没有成功令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如此种种不能量化的教育素质。 求学不是求“真人”? “核心的精神是让由选举产生的家长和教师代表,参与制订学校管理的决策,目的是希望学校的政策能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实践‘学生为本’的理想。”《2002年教育(修订)条例草案》所提出的理想,是贴近学生需要。然而,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 最近有一补习班广告口号日“求学不是求‘真人’,优异成绩最要紧”,提倡视像教学,补习老师现身荧光幕,超越时空遥距教学。大规模补习班的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工具。我曾在会考时代报渎多家大型补习班的课程,真人非真人,其实也没相干。我要的只是那束由专人量身定做的考试贴士和笔记,以及专人集中火力教授的所谓考试技巧。掌握了便有机会成绩优异,说穿了最终还是各安天命,补习班老师真人非真人,倒没大关系。 至于学校老师,他们并不是我们的工具。他们是可触可感的人物,我学习的榜样,是我的偶像。要不是有我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我也不会成为这个爬格子的笔者,也不会屡败屡战,努力学习。可惜,再没人认为不能量化的人伦关系有多重要。说是社会冷漠,原来从学校这个小社会习染的。再没人记得自己曾受哪位可敬的老师影响,没人记得自己如何受老师点拨。诸位在上者,试问身为教育工作者,连自己也不尊重老师,又如何教孩子尊重老师呢?若有人说,因为今天的“合资格”教师不合资格,所以不值得尊重,那么,昔日不合资格的教师,也不是教育出许许多多的教师来?何况,在技术层面来说,今天的教师要是真的不合资格,为何不考虑低调处理,交由学校自行评核呢?既维护教师尊严,又不失考核教师能力的意义,总比听见批评教师水平、影响教师在社会形象的言论更具价值。 不尊重老师教坏孩子 各所中小学皆面临“缩班”危机,于是在报章上积极宣传推广,利用学生成绩、课外活动等作“商品式”推销。这种与教育本质相悖的对策,无日无之,简直匪夷所思。再没有人记得老师是授业解惑、施以身教的身份。我记得就读初中时,总以为老师不会逛街、不用吃饭、不会上洗手问。他们在我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失败学生,是从昔日仍有时间和空间的老师手上被拯救的。相关部门既犯了“不尊敬师长”这条“校规”,应当在教员室门外罚抄罚站,问问良心,为何不尊重老师?为何轻视教师在情感教育上的功能?

内容概要

袁兆昌,香港作家,曾任教科书公司及文学杂志《字花》的编辑。现为《明报》世纪版编辑。其代表作品《超凡学生》夺得第十五届“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冠军。早在2000年便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诗集《结账》,并获得“青年文学奖新诗高级组冠军”。

书籍目录

推介语
汤祯兆
“有我”的历史/1
黎佩芬
有时是其他/3
马家辉
不健谈者之书/4
许迪锵
个人趣味/4
关梦南
学以致用/5
俞若玫
踏浪之旅/6
颜纯钩
生蹦活跳/6
梁科庆
走对了路/8
黎雅思
请直接翻去后页/9

叶辉 /袁兆昌
记忆与时间之流/10
也斯
袁兆昌是不是大近视/24
时尚疯
不卖梦的人
——时装师Adele专访/30
麦兜、蛮力、麦家碧
——画家麦家碧专访/35
高跟鞋与女替身
——李伟仪专访、袁兆昌小说/40
金曲倒数
第十至第八位
欧阳菲菲·热情的沙漠/48
姚苏蓉·今天不回家/50
尤雅·海鸥/52
区区有瞄头
每当见琼楼 便知时光去
——与千嬅同唱老歌《每当变幻时》/56
漫步者空想
——改造废置焚化炉/62
天水围铁道银座站/66
请还天水围一个名分/70
天水围日与夜/74
金曲倒数
第七至第五位
邓丽君·千言万语/78
周璇·永远的微笑/80
李香兰·夜来香/82
午间新闻
谁才是中国语文反动分子
——潮语热潮下的伤痕社群/86
业余长跑家
——陶金耀专访/91
都市闲情
民间疾苦不是想象出来的
——填词人黎彼得专访/98
强哥的胡士托
——强哥专访/103
金曲倒数
第四位至第二位
白光·春/110
静婷·我的心里没有他/112
吴君丽·青青河边草/113
特别新闻
巴士判官判了什么
——巴士阿叔拍摄者JON专访/116
金曲倒数
本周冠军歌曲
陈娟娟·歌的歌/124
晚间新闻
爆破少年梁科庆
——少年小说作家专访/128
东京,西经
——何子欣专访/132
星期七档案
老师不见了
——从教师身份的吊诡谈起/138
有张大春,中文不闷
——穿越古典牢壁的鬼才教学示
范/142
中文一分钟
投诉补充/150
无从判断/152
语文自学/154
评核校本/156
品德情意/158
螺旋递进/160
能力共通/162
教材版权/164
写作话题/166
表达形式/168
以什么为本/170
批判思维/172
有人说
——写在教科书公司挨骂天/174
维港巨星再会
与陈子谦对谈
快乐开卷 俗乐对谈
——评谢安琪2005年度首张专辑 Kay One/178
菲情歌抑或非情歌
——从谢安琪Kay One及K sus2
说起/182
双CD单碟价的失效世纪
——在共时语境中的双生儿现象/186
我都做得到 跳着读
先于确凿的温柔/192
月神 艾柯 迷路书/194
故事离真实有多远/196
残酷一笃/199
文化与部长/202
下一站,香港/203
清场前后的集体催眠/205
时代替身的受难曲/207
MV挑战站
今与昔、歌与艺、马与术
芬梨道上/212
天国的微笑/214
如果你知我苦衷/216
我都做得到 睡着看
这就是生活/220
睡不成器/223
买不成家/225
书书平等/227
选你还是选美/228
蓝宝石错误/230
MV挑战站
日与夜、时与光、私与书
停电一日/234
情感蒸发/235
富士山下/236
我都做得到 走着瞧
情人无尽的默许/240
MK错觉
——《旺角黑夜》的影子延伸:
《新宿事件》/242
以苍凉的幽默与人生的反讽堆 叠起来的积木
——《废柴同盟》的丑陋和笑容,
兼论其读者反应 /245
《虫师》的三重门/251
娱乐无穷 节日阅读
一月·新年
唱片已死 书业犹生/256
二月·悼青文
独步的书魔术师/260
一年后话青文/262
四月·世界阅读日
在一个被吃掉的日子谈读书/263
五月·诗人节
屈原的橘子/268
六月·《书城》复刊
给内地读者1/6个香港
——《书城》革新的来龙去脉/270
七月·书展
不如选个书展小姐/273
九月·开课
文学入门认字头/276
十月·国庆
爱国阅读/282
十一月·文学研讨
花猫文学 相濡以墨/286
圣诞节·旅行
关起门来去旅行/291
除夕·归档
出版备忘/294

编辑推荐

《大近视:香港文化蒙太奇》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大近视:香港文化蒙太奇》以“电视栏目”的概念编排。内容涉及衣艺、身体、老歌、社会细节、语文、文学等讨论。专访有画家、填词人、时装人、新闻工作者、业余运动家、情感专栏作家等。并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点缀其间。分为六个主题:人物专访、生活特写、MV分析、歌词赏析、教育评议、文学现象。


 大近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昌曾经让我非常错愕,他亲身示范了一个文人的舞文弄墨竟然可于极速之内完成。下午通一个电话,约好时间,晚上就会出其不意的听见电话另一头一把温柔婉静的声音,说稿晚一点就传过来。他的神速应该是享誉的了,记得叶辉在明报坐在我隔邻的那段日子,有一次他听说是昌负责做的访问,就问我:他交稿真的很快是吧。神速并不代表是是旦旦的例行公事, 这大概得力于昌的通才背景,和贴服地我手写我心的文字功力。昌写小说作诗爱听音乐搞文学的推波助澜工作博览群书,住天水围上水搭火车上班,火车上看有线电视新闻,在一家教科书出版社上班,他广阔的生活体验似乎很容易就有某些地方可以对应社会新闻事件,而引发一种事事关心的态度。每次我跟他提议访问对象的时候,他都那么兴致勃勃的点头。虽然只是隔空传音,仍可容易的感受到他对发掘和体验的强大热情。记得那次旅发局说要在香港搞胡士托音乐会以催谷旅游,我们定题探讨40年前的胡士托精神,本来想找一个本土的嬉皮士,辗转又找到昌。昌说他爸年轻时蓄长发,边玩音乐边在工厂打工,于是我们请昌访问他爸爸,就有了〈强哥的胡士托〉一篇。我、昌和昌爸其实都错过了胡士托,都只有一些二手印象,昌就着对音乐作为改变世界的一种力量的认知,连夜上网补课,然后,在他爸身上见出了所谓的胡士托精神。昌许是对文字的力量有所想望的,每一回,等到鼠标将昌传来的文本文件打开,读那种他所特有的不愠不火的尖锐,都有预期之内的意外收获,有时是识见,有时是其他。
  •     当我看到袁兆昌的书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初出道的小伙子,一定是令人惊艳的横空出世。数十个人给他写推荐序,有也斯,也有马家辉、汤祯兆,一个个又写得如此真诚、洋洋洒洒。就像当年足球巨星梅西17岁横空出世的时候,那些足坛大佬纷纷伸出手,邀请他与自己平起平坐一样。袁兆昌很低调。他没有像众多的拿到了名人推荐序的作者一样,密密麻麻的印在腰封上,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人脉。他悉数收入书中,却并不显山露水。这本名为《大近视》的图书,在香港出版的时候,他采用了“袁兆昌的文化蒙太奇”作为图书的副标题,但是当内地出版简体字版的时候,他很惴惴地说,副标题还是改成“香港文化蒙太奇”吧,将自己的名字那么突出地显现,似乎一直让他心有不安。袁兆昌给我的来信中,自称“港灿”。这当然是一种谦虚,但是这也是他刻意保持的一种身份——他总是立足于本土看香港这座城市,看这个世界。他中学毕业却无缘大学,于是在书店里做店员,同时拼命写作。后来因为出版的诗集《结账》、小说《超凡学生》而声名鹊起,于是入了岭南大学中文系。他创立了“点出版”公司,又参与了香港本土文学杂志《字花》的创办。一时事业上风生水起。于是,他被港府邀请在2011年书展活动上讲授“香港’80后’小说的六种可能”,2012年,第20届台北书展,他又被港府作为“超人气”作家推介出去。从草根到精英的传奇经历,让他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眼光看待香港这座城市以及他像蒙太奇一样的文化。袁兆昌现在在报纸副刊做编辑,同时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他在接受采访中说,确实,香港人普遍有一种“揾快钱”的即食心态,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并不多,至于人文阅读更是比边缘还要边缘的领域,所以充斥着香港图书市场的,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工具书、教辅书、财经方面的书籍。在这样的出版环境下,袁兆昌确实不走寻常路。他策划出版的“文化行者系列”图书。图书作者全都是他喜欢的作者,叶辉、汤祯兆、洛枫等人。做书对他来说,每本书都是一件艺术品,总是努力求新求精,加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他为汤祯兆出版的《全身文化人》,被汤认为是自己出版过的最漂亮的一本书,而当他带着自己公司出版的书赴台湾参加书展的时候,也引起了台湾出版同行的赞叹。当初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书,没有想到,图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出版的书必须首先让自己喜欢,这是理想主义者袁兆昌秉持的出版理念。他编书,写书,自己出版自己的书。1978年出生的袁兆昌,此前似乎给人的印象是写校园题材或者写作对象为中学生的这么一位作家,直到他的这本《大近视——香港文化蒙太奇》的出版。作家、图书馆馆长梁科庆这样谈及袁兆昌:“<大近视>标志着袁兆昌由青嫩的’超凡学生’,过渡为日趋成熟的文化人。”在这本书中,他为香港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眼中的断代史。马家辉说:“袁兆昌不算健谈,但下笔为文确实曹操切切,流行与传统,高雅与通俗,所有话题介入其中。他写出了这个城市的热闹和惶恐。”这本书果然体现了袁兆昌在出版上的精致与奇思妙想。书中收录了作者几年来写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有他和叶辉的对谈,有时评,有影评,有听歌后的笔记,也有他采写的访谈,甚至是他的文学创作。这种纷繁的体裁集合在一本书中,似乎除了感觉杂芜之外,还是杂芜。因为读者的阅读,在访谈与文学创作之间毫无章法地跳跃,这个跨度似乎会让读者在阅读中看了后者便忘记了前者——它缺乏一根让读者一以贯之进行思考的线索。袁兆昌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电视栏目”的概念对这本书进行了编排。当他以与叶辉的深度对谈拉开全书的序幕之后,我们看到的便是他对时装设计师以及漫画家麦家碧等人的专访。访谈结束之后,似乎到了音乐欣赏的时间,于是他像一位资深音乐人一样,带着我们欣赏欧阳菲菲的《热情的沙漠》以及姚苏蓉的《今天不回家》。然后便是时事报道、访谈、金曲欣赏、晚间新闻、文学创作、年度出版回顾••••••这样巧妙的结构方式,让读者在严肃与轻松中跳跃阅读,却不觉得杂乱,很有看一场情节曲折起伏的电影之感。在我们看来,深度访谈的对象似乎只应该是针对名人的。因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他的见识与学识,似乎并不能带给我们全面的视角与深度的切入。但是阿昌却不这么看。1969年,在纽约北部的伍德斯托克小镇,由几个年轻人举办了一场音乐节。这个后来被命名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音乐盛宴最终因为它介入现实的深度与广度,而成为象征美国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标志之一。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音乐节,地处东亚的香港也感受到了他的气息,以至于后来,“很多英文歌便流行起来”。《明报》专栏作家黎佩芬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想做一期栏目以探讨真正的伍德斯托克精神,于是找到了袁兆昌。袁兆昌凭借他对音乐的理解,找到了他的采访对象——自己的爸爸。于是就有了这篇深受读者喜爱的专访《强哥的胡士托》(注:Woodstock,港译为“胡士托”)。在专访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爸爸那个年代也是“蓄长发,穿喇叭裤,搞舞会结识女生,最重要的还是听音乐”。他从一个人的身上,从他的并不精确的回忆中、生活的细处上,看到了音乐对时代影响的力量。这就是他的访谈特色,他总是以要表达的精神内内核,去寻找自己需要的采访对象,而不是仅仅看到名人身上的光环。比如,在“特别新闻”栏中,他又采写了一个引起些许轰动的网络拍客。当然,他要采写的也有名人。在本书的开篇,便是他采写将容祖儿打造成令人惊艳的“黑白容祖儿”形象的服装设计师Adele,随后便是对《春天花花同学会》《麦兜响当当》的创作者的麦家碧的采访。他的访谈,作家关梦南是这样说的:“关于访问部分,个人认为可以作为教学范本。”打造一个城市的品格的除了音乐、文学等形而上的内容之外,更为实在的其实是居民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个个故事,就像我们在许鞍华的电影中,看到的是一个踏实、琐碎的香港,而不仅仅是光怪陆离、霓虹闪烁的那座活色生香的城市。在书里,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下了蓝巴勒海峡,写下了天水围。在蓝巴勒,就改造废置焚化炉的问题,他从北京的798厂房改造,到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发电厂改造的泰特艺术馆得到启发,探讨“用艺术创造拯救城市”的种种可能。在《请还天水围一个名分》一文中,他建言献策,思考天水围的教育、住房,以及新移民的身份认同。他说:“新移民可不是人人来自深圳,他们有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前半生。每个新移民都有一个故事:与港人结婚、怀孕、诞下新生命••••••新移民的人生,也是人生。”袁兆昌被出版公司编过教材,创办的杂志《字花》,读者对象又是中学生,而自己小说的读者对象,开始也差不多就是中学生,他甚至还教学生写作。这让他与中学生有了密切的联系,也让他对教育的思考更为深入,而且务实。在《有张大春,中文不闷》一文中,他借张大春,谈论香港的“古典诗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新生代创意”等等。而在“中文一分钟”栏目中,他写下了自己对“语文自学”“道德修养”“教材版权”“写作话题”的思考。在《品德情义》一文中,他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不读诗,无以言”的理解。他说:“它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应用训练的教学意识。学生有’言’之前,当然须把《诗经》读通读明。孔子因应当时政治语言潮流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强调诗之用:《诗》可提高道德修养,理解典章制度,若用于‘写作’与‘小组讨论’,可以说无往而不利。”他从事出版,关注的事情则大多在出版以及图书上。在该书最后的“娱乐无穷,节日阅读”栏目中,他则按照月份,将一月到除夕中,每月发生的书界事情记录其中。他在二月的文章中,以哀伤的口吻悼念 “青文书店”老板罗志华之死,六月,他谈论《书城》的复刊、七月谈论书展、十一月谈论文学研讨会••••••就像梁科庆所说,如今,袁兆昌已经过渡为一个“日趋成熟的文化人”。他用自己文化人的眼光、思考,静静地打量着这个繁华的城市,为香港这座城市思忖着现在与未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辈现在也可以拿起笔,记录下我们对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了”。(本文的写作,参阅了严飞、米立对袁兆昌的专访,在此向二位表达感谢。)
  •     袁兆昌出新书, 名为《大近视》─ 我视之为一反讽的命名。「近视」也者,近清而远不明者也;然而袁兆昌却是彻头彻尾的历史论者,他对轨迹脉络的执着,已迹近流露原教旨主义式的癖好。何以见得? 倘若仅从「金曲倒数」中窥探,你可能还以为作者是一把年纪的老头─由欧阳菲菲、姚苏蓉、李香兰、白光到静婷等,总不能说成为年青人的口味吧。那其实绝非只限于兴趣品味的定位玩意,而是一种对老好日子的宁静向往。此所以反过来纵观全书,即使内容好像芜杂烦琐,其实内里贯通脉络的,是作者对过去的好奇, 以及对承传的坚持。你可以看到作者无论访问时装师、画家、作家又或是填词人,同一铺陈方向是先寻根究底,为读者建构出受访对象的背景轮廓,然后才展示各人不同的视野角度。鉴古知今,是作者切入眼前世界的重要钥匙。然而作者对历史的溯源思考,亦非刻板的规行矩步。袁兆昌明白到历史的相对论,于是敢于挪移文学之笔,在人与物之间游弈,以「有我」的态度钻入缝隙。我对于书中原先的点题文章〈每当见琼楼 便知时光去〉, 以及〈强哥的胡士托─强哥专访〉尤有好感,原因正好是作者从个人的草根背景出发,然后透过对人(父亲)及地(粉岭)的好奇探究,再点拨虚实,从而生成趣味盎然的采访文章。你可以说一切因作者熟悉环境及对象使然,但于我而言,这正是见微知着的显影─作者大胆迈步由时光隧道入口向前走,追踪旧日的未知底蕴。我认为读者也可尝试用相若的态度阅读全书。今时今日,抗拒主题式的汇聚编收、对非主流议题的距离式审视(对地区重建及发展,乃至语文教学的回应,均非针对论坛版走向的定见反省),都可以看到文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的,历史总是要沉淀下来才可以看得清,老去的历史如是,年青的历史如是……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买了两本,另一本送给朋友。喜欢这位作者。
  •     马家辉说,袁兆昌写出了这个城市的热闹和惶恐。
  •     诶哟怎么办袁兆昌你拿了一星
  •     一面可以窥见多元性特质的透镜。内涵啊内涵~
  •     不错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