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08658345
作者:[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页数:592页

内容概要

S.A.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曾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美第契文学奖、波兰卡普钦斯基国际报告文学奖等奖项。2015年,因为她的“复调书写,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参与者笔记
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01)
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
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
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
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
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
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
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
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第二部 空虚的迷惑
街上的噪音和厨房里的谈话(2002-2012)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塔和阿布尔法兹
后共产主义时代,他们立刻变成了另一种人
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
想要杀死他们所有人,又为这个想法而恐惧
扎着辫子的老太婆和美丽的姑娘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
难以污名的死者和寂静无声的尘土
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
勇气和勇气之后
一个小人物的附录
译后记(吕宁思)

作者简介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二手时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在战争中你会了解很多,人比野兽还要坏。是人杀死人,而不是子弹。——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对长得像天使一样的犹太小男孩被一个女人偷偷藏在家里的阁楼,却被平时相处很好的邻居告密,德国士兵带着猎狗来追捕。两个小孩子躲进麦地里面,最后被猎狗撕成碎片。包庇他们的那个女人被绳子绑住,拴在马车上拖行而死。特殊的环境,为人性之恶的发酵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使之蓬勃生长。高中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文革时代,一个老师被自己的学生举报,然后被他教过的学生们拖进当时的大讲堂,脱光了他的衣服,用铁丝扎进他的生殖器,虐待而死。可能,现在那群学生还在世,头发斑白,笑容可掬,教育自己的孙子孙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甚至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便是人。万花筒一般地随着环境和自我的心态而改变,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心。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经历的最让你觉得人心可怕的事是什么?回答很多,其中点赞最多的是这样的:大学时有一次在地铁站等地铁,旁边站了一个很漂亮的女生,长相甜美,打扮也挺时尚,她手里拿着一袋炸鸡排,正自顾自用竹签扎着吃。然后我注意到那女生旁边站着一个女的,大概三十岁上下,她手里正使劲拽着一个六七岁的熊孩子,听话语是她儿子。北京的朋友应该知道,北京地铁有些站没有护栏,而那熊孩子看起来十分好动,嘻嘻哈哈、上蹿下跳的,女的怕他有危险就一边拽着他一边呵斥着。那小男孩闹了一会儿,便注意到了一旁吃炸鸡的妹子,于是他伸出手,指着正吃炸鸡排的女孩对女的嚷道:妈妈,我要吃鸡排!那女的看了女孩一眼,半开玩笑地说:你去跟姐姐说,让姐姐把炸鸡排给你吃。那小男孩就侧头对漂亮妹子说:“我要吃鸡排!”漂亮妹子听到声音,侧头看了眼,就转过了头没有吭声。那女的有点尴尬,而小男孩则又开始上蹿下跳的闹,嚷嚷着要吃炸鸡。我听到那女的嘀咕了一句“什么人啊,打扮的跟个小姐一样”。然后那女的拽着小男孩不停安抚:乖儿子别闹,咱别闹,等会儿出去了妈妈给你买。之后,就听到地铁进站的声音,地铁远远驶来,就在快到站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突然挣脱他妈妈的手,跑上前,使劲向前推了那女生一把,那女孩尖叫一声,眼看就要被推下站台。十分幸运的是,因为我一直偷偷瞄那妹子,小男孩跑向她时,我觉察到了不对。就在妹子被推了一下,脚下趔趄差点摔下站台时,我向前一步,一把抓住了她胳膊。而仅仅是几秒钟之后,地铁带着一股风,像钢铁巨兽一般从我们面前驶过,然后停下。周围看到的人全都吓了一跳,那女孩子则被突然发生的事情吓得一脸苍白,嘴唇都有些微微发抖。那熊孩子的妈也吓了一跳,然而她没有上前安抚女孩,也没有责骂熊孩子,而是趁着车到站,抓着小男孩挤上了车,隐没在了车厢人群里。之后,女孩子没上地铁,我陪她在台阶上坐了一会儿,她有点懵,然后坐在台阶上哭,之后不停地谢我。事情过了很久,我依然忘不了那一刻,那女孩哭泣时微微颤抖着的肩膀。有人说人性本善,也有人说人性本恶,而我一直觉得世界这么大,原本就是善与恶共存,有些恶从小就种下,等哪天爆发出来害了人,才会被发现和惩罚。人性诡谲如此,而更令我感到可怖的是,你完全不知道,这些恶隐藏在怎样的皮囊之下。(BY亚当·凯恩斯密)而我,在年纪小的时候,也经历过。小时候跟一个小朋友玩耍,被她用小锄头砸了脑袋,血流如注,而她的妈妈就坐在旁边,视若无睹。直到我哇哇哭起来,周围的人才直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妈赶紧抱我去医院,而那个小朋友的妈妈还在嗑瓜子,语气清淡,“哎,小孩子玩而已嘛,真是那么小气,一点事就哭。哪像我们家孩子,那么乖。”那副嘴脸,这辈子估计都忘不了。直到现在,我的头上受伤的地方还留有痕迹,上面一撮头发永远成了白色。又是那个妈妈,主角换成了她的大女儿。那时候,教书的阿姨送了我一支很漂亮的自动笔,我拿去给小朋友看的时候,把笔落在了她家小店里。她的大女儿便把笔拿走了。我哭着到处找笔,我妈因为这件事情打了我一巴掌。我蹲在她们店门口哭,鼻血流了一地。那时候不知道怎么止住鼻血,就蹲着,把头朝下,很多的血就流在地上,滴滴答答地不停。她就坐在她们店里,远远地看着我。那时候,她大女儿正拿着我的那支笔,兴高采烈在店里画画。有人说,恶人终能善终。她们确实现在过得很好。我虽然原谅一切,不表示我可以忘记那些事情。它们一直存在那里,让很小的我就明白,人性的恶和冷漠。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的关于人性的实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项“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把征募来的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要求他们保持监狱秩序。狱警和犯人很快适应了角色,却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实验最初的24小时内,在几乎没有指令的情况下,狱警们开始对犯人进行肉体和心理上的虐待。接下来几天,狱警对待犯人更加严酷,经常不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做各种卑贱的工作,想出各种方法来惩罚他们。狱警暴力、恶劣的行为让预期要进行15天的实验不得不在第6天紧急叫停。特殊的环境和没有监管的人权力足以颠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绝对绝对不要去考验人性。他请你抽了一支便宜的烟,还深情地顺走了你兜里的钱。哎,心里要有光啊。可是,有光就必有阴暗啊。
  •     这本书打开看了十页左右后,我开始后悔了,我本来只是想偷窥下苏联解体的情况,再来对本国情况做些乱七八糟联想的,结果发现这本书太沉重,纪实的话语就像是从地狱里发出的呐喊一样,沉重压满了心胸,看了几页放在一边透会气,才能鼓起勇气再看下去。社会意识形态剧烈的变革,没有准备好变革的政府和军队,让老百姓和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爱国民众吃尽了苦头。这些神经质的叙述者,这些遭受了悲痛没有了活下去方向的人,絮絮叨叨说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和平年代长大的,没有经历过独裁和战争的小白兔们无法想象。如果我身处于那种时代环境,我会如何,找个体面的死法也许是最迫切的事情。总体对于中国而言,这本书对执政党对普通百姓都是有益处的,任何事物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尤其尊重其发展的过程,不要过激的想一天改变达到一个新世界。
  •     人是复杂的。所有的人都是复杂的。在这本书里,借着书中人们的口述,我多少找到了中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候的影子。住在一起的闺蜜或许就因为觊觎你的房子而把你举报。昨天还说说笑笑的邻居今天或许就可能拿着斧子冲过来砍你。在国家的命运下,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国家是什么?政客的游戏?一个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把人们的生活往更艰辛处拉?为什么人们要相互残杀?平庸的恶么?那一张张面孔下隐藏的到底是怎样的心灵?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懂了俄罗斯,懂了之前看过的大夸俄罗斯战斗民族的视频不过也是一场鬼话,并且对能生长在中国感到一丝安慰。由书中人对变革前后的口述,我想,比起俄罗斯,中国人也不是这样的吗?现在年轻的一代还有谁真的了解过去毛泽东时代的日子?我们身处在特色的社会主义下,其实已经被资本主义包围,大多数人却都是欣然接受的,不会有人想回到那个所谓“伟大”的时代。可一旦回去了,今天的人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潜藏的兽性是否会再度暴露?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离婚、改革、伏特加、战争!!
  •     很赞。自由总是与痛苦相伴,幸福却往往失去自由。
  •     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怀念那逝去的社会主义时代,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人,真的幸福吗?和《动物庄园》完全相反。一个是讽刺,一个是怀念。
  •     我对政治没什么感兴趣的 我只是普通人 这本书生硬的看完 政治与人民意志与国家的意志的碰撞和苦难 我们很年轻年轻到没有经历像中国那样愚蠢的那年份 至今觉得 没有犯错和摸索 也的确没有今天 但文化缺失的代价 可能需要三代人才能重新建立中国人的信仰
  •     从一个个小处展现离去巨人阴影下的普通人生活。巨变中,不变的是蝼蚁版的人类。
  •     虽然是细细碎碎的,但通篇读完却感觉很震撼。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后共产主义国家的人看来。
  •     写的太真实,心灵上有所震撼
  •     太牛逼,作为新闻工作者,最高的荣耀就是写出这样的书啊
  •     复调手法,沉重有力。
  •     我保证,每个故事都有两个版本。我希望做一个冷静的历史学家,而不是点燃火炬的历史学家。让时间做法官吧。时间是公正的,但那是说遥远的时间,而不是最近的时间。
  •     百度了很多的一本书。
  •     读完后看到译者对“时间”和“时代”选择的思考,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感谢他最终选择了“时间”。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时代过于宏大了,只能作为背景而存在。从列宁时代以来的苏联人俄罗斯人白俄人哈萨克人车臣人,从广场上到战场上再到厨房里,在时代的洪流里居无定所,等喧嚣一过,只能在时间的慢慢流淌中捡起自己被抛弃的身体和灵魂,舔舐伤口,而他们甚至都无法明白自己曾经历的究竟是什么。复调式的写作手法本身或许太多惊艳之处,但背后却是执着于记录的人难以计量的心血换来的全景视角,让人恍惚以为可以真正理解某种叫做悲剧的存在。
  •     见过了太多的信仰毁灭的故事,我害怕有一天自己的信仰也会突然崩塌
  •     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些年接二连三的坍塌,你想起来最初是如何一砖一瓦砌成的。 你也早已经熄灭了,我现在看到的你,都是你出生时,黄昏的余辉罢了。
  •     吕宁思关于“复调”的理解不够全面,作者关于“二手时间”的理解又不能够完整、完全地通过受访者之口表达出来,或许提供了贴近底层的丰富的文本,但关于“自由”的表达、追寻与诘问还不够“复调”。
  •     一开始觉得复调的方式过于堆叠繁琐了,越看才越觉得,正是这种一字一句的记录方式才体现得出语言背后的巨大绝望和反复崩溃,这几乎能算得上是一本血书,浸淫着俄罗斯人民在这个动荡时期留下的鲜血。我们和俄罗斯或者说苏联有着深度相交的命运和文化背景,于是感受得能更加细致深入(即使是没有经历过)。一个帝国的崛起与倒塌在世界历史上只是简短的概括叙述,但在这片土地上的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一个“玫瑰色的梦境”被血腥残酷到无法理喻的手段戳破,每个人在寻找自己角色的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衍生,在伏特加的纵容下醉生梦死,社会脱离了真实,信仰一个个崩塌,文学被无视,所以虚无的恐怖接连发生,形成无法弥合的疮疤。没有人醒来,时代仍然在昏迷。
  •     不仅有苏联解体时候的人物经历采访,还有苏联卫国及斯大林时代的真相。真相真的很令人震惊,感觉比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更黑暗。里面的人性,信仰,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改变,虽然是纪实文学作品,读下去却是一种震撼。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     震撼。没有阅历的是看故事,有阅历的是看人性。这本书似有大漩涡,看一段要挣扎着放下,喘口气。
  •     迷茫 痛苦 彷徨 信仰 乌托邦……来自不同阶层、国家的口述,在同一个崩溃的大体系下,交织成时代的回响。其中不乏触动人心的故事和近乎病态的固执,总是忍不住对比自己的祖国
  •     关于苏维埃政权,共产党,社会主义,关于二十世纪世界人类历史上的红色帝国“苏联”。没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一篇篇采访堆叠起来的纪实文学作品。读完有种说不出的窒息。画面感和代入感都很强烈,可又觉得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似乎听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会恍惚到底讲的是“哪个国家”!!!年前不该读沉重话题文章。据说因为某些原因禁止出版了,哎。
  •     上帝死了,我们去寻找真理吧。
  •     完美!
  •     有人说读过这本书,会怀疑人生,我也有这种感觉。同时对苏联历史的了解,再加上对中国近代史的对比,好像找到了很多相似的地方。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了“复调式写作”的方法,记实文学的题材,描绘了很多普普通通俄罗斯或者苏联人的生活。苏联人太喜欢喝伏特加了,他们民族的同情心泛滥,好像和我们的文化底蕴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总感觉供産主义只是一个乌托邦的梦。读完了还有一些庆幸,庆幸我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
  •     一篇真正的史实传记
  •     对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等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现在的俄罗斯为什么是这样了,可怕还是可悲,很难说。但我觉得一个民族真正要强大,一定得把身上的每一滴奴性都挤出去。
  •     伟大的苏联帝国,没有被德军打败,没有被美国比下去,却被她自己的人民对香肠的渴望而推翻。苏联人失去了自己生长的国家,思想也和新的时代断层,他们酗酒,他们内心流亡。痛苦,是俄罗斯人通用的语言。|老式的思想再次复活:关于伟大帝国,关于“铁腕”,关于“独特的俄罗斯道路”……苏联国歌回来了,执政党就是复制版的苏联共产党。总统大权在握,如同当年的总书记。“不知怎么,未来并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     二手时代描绘了一种时代悲剧,或者说是一种个体在时代下的悲剧。充满恐惧的年代被愤怒的人们所推翻,可曾想新时代的个体的彷徨与不幸的历史才刚开始书写。
  •     哗啦哗啦翻得很快,好像讲的不是别国历史一样,似曾相识却又与众不同。
  •     打卡《二手时间》纪实文学读起来很慢很慢,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不是美国,而是内在的腐烂。历史的狂澜不可能更改,因为我们如此类似,所以看的心情非常沉重。是他们的痛心的浪漫故事,也是我们的镜子。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依然存在也无法改变深陷金钱、利益漩涡的事实。点赞封面,真的好厚哇[流泪],觉得达康书记肯定[偷笑]喜欢
  •     历史的变革可以是宏大的、史诗的,也可以是私人的、阴暗的。时代变革不受个人意志决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容易带来生活的动荡和人间悲剧的发生。个人故事映射出社会变化,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变革的好与坏,有真正的评价标准吗?不过是统治者的说辞,或者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所谓民主。
  •     从事社会学、新闻、历史、文学、政治、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俄语学习者等的必读作品,在作家的努力下,由不同采访对象口述的生活震撼人心。俄罗斯人的困惑和迷失仅仅是他们的吗?不。
  •     保留下来回忆自述的混乱种种,历史跌落出轨的碎片飞扬,没有在苏联生活过一天的人,无权评判
  •     难受极了
  •     苦难
  •     总时间可能有一个月终于看完,对于苏联以及苏联的解体有了大约全面的认识,中国与苏联真是太像了在很多方面。感觉那时苏联人的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是真的纯洁。觉得老的苏联革命歌曲很好听
  •     不诋毁也不赞扬,作者通过不同人的人生经历,从各个角度冷静理性的去看待那段历史。深刻!震撼!我觉得,并不存在什么坏的主义,坏的思想,坏的国家,坏的是人,我们一样,整个世界也一样……
  •     满满的负能量,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能读这本书。
  •     压抑得读不下去
  •     我们共产主义者内心永远是年轻!
  •     讲了苏联解体后的一个时代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事情小时候也听过,经历过,很多都跟中国很像的
  •     提不起鼠标?来写书评,因为真的太沉重,每个人嘴里面吐出的话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而对她们而言只是日常的生活而已。我会对里面的中国两字十分敏感,对于他们而言是在别处的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是在此刻的生活。或许这是另一面镜子,可以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     虽然是纪实类,但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写作上其实并不会突显被访者个人信息,以致读着读着感觉就像是在读散文、杂文、随笔。当然,著者本质上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 那个时代就像是一场漩涡,哪怕是经历过的人彼此间意见也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看看大环境下普通人物的真正生活,会让人真正理解所谓的制度,更加客观地去看某个国家某段时期。
  •     一个人的幸福,其实是看命运把你分配到哪个时代
  •     战斗民族的战斗英雄在战争年代实现了他们的价值,而一旦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却没有办法生活,只能依靠酒精和女人。“永远都是受害者留下来作证,而刽子手们保持沉默”。可以看到天真的苏联分子,浪漫的鞑靼族,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兽性。曾经的经历总可以沉淀成绝对真理,在受访者的故事中感受别人的人生,却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悲伤。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从小向往死亡的男孩自杀的故事。
  •     从采访众人的角度去观察探究苏联解体前后的人,感觉当时所有人都很颓废.对其中一个故事:通货膨胀非常迅速,卢布的币值急剧下降,在过去可以活到死可一夜之间只能买一张电车票一盒火柴.很是委屈与无奈.对于伊琳娜拉的爱情,我们是赞美还是唾弃她呢?我只能肯定的只是对她的丈夫很是同情.
  •     值得一读。有时候会觉得过于琐碎。
  •     至此读完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五本书。还记得去年在一次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分享会上,阿列老师说:我是为了爱而生,为了爱而写。读阿列老师的书,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更可爱!是那种拥有深邃又透彻的心灵的可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