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测

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05202047
作者:南怀瑾
页数:251页页

内容概要

南怀谨,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17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青年时,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南怀瑾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由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为禅宗大德盐亭老人袁焕仙弟子。二次大战起,南怀谨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离校后,即专门研究佛学.1942年-1944年期间, 南怀瑾先生遍阅《大藏经》.1945年,旋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先后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西藏各教派印证,被承认为合格密宗上师.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1949年春,去台湾.1985年, 南怀谨旅居美国。1988年初,南怀瑾先生回到香港,居住至今。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

作者简介

禅宗,初始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写的一部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


 禅海蠡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南师力作——南师晚年承认(不是原话,只是大概意思):他所有的著作中,唯一花费心血的就是这本书了,也是他唯一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在我看来,南师这本著作之于禅宗、之于宗门,就是以下两句话: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     《禅海蠡测》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佛教禅海高深浩瀚,非蠡测不得入门。南怀瑾谦虚地说仅取一瓢,方便我等门外汉一窥究竟,但这一窥探也未见得能将这一瓢海水完全看透。读完此书,我对禅学的理解也仅仅从原本的神秘幻术稍具体成为各种模糊概念,并在南怀瑾平易严谨的理剖案析中,知晓禅修艰深,若方法时机等掌握不对,禅机就难以参透。而禅机能否参透,不仅常人难辨,甚至连修行的僧人、大师也时常有误会。不过南怀瑾作为学者更是禅宗的实证者,依据禅宗的种种义理,并结合一些现代人类科学知识,将禅修过程中的各类情形、误区进行简明合理的解释,让我着实对禅修的参话头、打禅七、顿悟等内容开了眼界。以下是我读《禅海蠡测》后对因果、业力等概念所得的简单认识。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有变迁,有生有死,此死彼生,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生命之存在,以自己心识为“亲因缘”(种子),以依凭物质形器为“增上缘”(父精母血),以继续不断者为“所缘之缘”(所缘缘),以生生不已为“等遍无间”之缘(等无间缘)。整个生命的存在以因缘为线索,以各种物质形器为用为相。并且人的因缘并非单一的线条,它横向上连结着人现存的周遭一切,比如亲朋、同事各种人际关系,即所缘缘;纵向上,它依靠血统连结着历史与未来,父辈祖辈、子子孙孙……因为佛教认为生命有轮回,前世与后世作为生命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此世的同等被看重。三者密切联系,甚至可说呈浑然一体的状态,所以谓之“等无间缘”。禅以因缘这一横向和纵向上编织的无形网络来解释生死,显然超越了从医学、人类学等科学而片面的见解,更宏大且入微地对人世间进行观照。因缘观可说一定程度上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任何科学解释并不能将生存问题以一概之,因为它们其实也只是因缘网络中的一经一纬。往往有人以科学规律与禅思想上一些吻合来验证禅的神妙,我觉得,禅思想其实是科学规律中最本质的规律,放诸四海皆准,科学规律也许只是它的其中一类表相而已。比如因缘观所强调的联系的观点,且不说科学规律内容上能否与它印证,光是科学规律的得出本身,就离不开因缘和合的作用。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研究,你需具备与前人的因缘,才能善用资源;实验写论文,你需在一个又一个实验之中提取经验总结规律,只有善于把握每个步骤之间的因缘,才能事半功倍;甚至常常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这也需要一定的因缘,你才能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意识,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因缘如何把握?要通过业力才能运动作用。业力“基于心与力言,比类可明,心力相荡,物质以生……而心有善恶念力之不同,因此不同之力,发生同类易感之用。”如果说因缘有客观未知的色彩,那么业力应该是主观可知的。业由心造,它对因缘直接发挥作用,并且最终导向各类因果报应。禅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禅宗所解释人死后的三种情形:生天道、入地狱、中阴身阶段,就取决于人在自在之时业力的表现。人若在世时能积善行德,善根至熟后就可生天道,通往极乐圣土;如果作恶多端,危害大众,那么死后有可能即被打入地狱;大部分人是修行平常的泛泛之辈,死后一般会经历中阴身阶段,即投胎前的鬼魂状态,至于中阴身期限长短、及以穷鬼或饿鬼等面目出现,也都依据此世业力的深厚……所以佛教告诫众生在现世要珍惜因缘,远离贪痴嗔,发善愿,造善业。而在大乘佛教里,生死如轮之旋转,缘生终灭,灭返于空,因果报应皆是物相,如梦幻般不可把握,故了生脱死成了禅宗的归宿。虽然禅宗为顿悟之学,需具备慧根以外,更需要力学。通往至境的途径非潜心地戒、定、慧不能得,并经历四禅九次第定之学才能通而明之,普于世出世间。往往有人抓住皮毛以为证悟,也有宗师在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休去,这些都是南怀瑾指出来的误区。因为禅宗的奥妙不在得,而在不取。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禅修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本性者,无生心也。过程固然需要心神合一,排除外界干扰,忘身自在,待完全浸入内在之境时,就不应执著于心性,或沉迷于定境所生之象;当忘心相外,达到 《金刚经》所云见诸相非相的时候,才能即见如来,修成正果。禅海无边,非蠡测不得入,而又非蠡测所能得。限于篇幅及才疏学浅,我对禅学的皮毛认识就介绍到此。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禅海蠡测》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佛教禅海高深浩瀚,非蠡测不得入门。南怀瑾谦虚地说仅取一瓢,方便我等门外汉一窥究竟,但这一窥探也未见得能将这一瓢海水完全看透。读完此书,我对禅学的理解也仅仅从原本的神秘幻术稍具体成为各种模糊概念,并在南怀瑾平易严谨的理剖案析中,知晓禅修艰深,若方法时机等掌握不对,禅机就难以参透。而禅机能否参透,不仅常人难辨,甚至连修行的僧人、大师也时常有误会。不过南怀瑾作为学者更是禅宗的实证者,依据禅宗的种种义理,并结合一些现代人类科学知识,将禅修过程中的各类情形、误区进行简明合理的解释,让我着实对禅修的参话头、打禅七、顿悟等内容开了眼界。
       以下是我读《禅海蠡测》后对因果、业力等概念所得的简单认识。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有变迁,有生有死,此死彼生,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生命之存在,以自己心识为“亲因缘”(种子),以依凭物质形器为“增上缘”(父精母血),以继续不断者为“所缘之缘”(所缘缘),以生生不已为“等遍无间”之缘(等无间缘)。整个生命的存在以因缘为线索,以各种物质形器为用为相。并且人的因缘并非单一的线条,它横向上连结着人现存的周遭一切,比如亲朋、同事各种人际关系,即所缘缘;纵向上,它依靠血统连结着历史与未来,父辈祖辈、子子孙孙……因为佛教认为生命有轮回,前世与后世作为生命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此世的同等被看重。三者密切联系,甚至可说呈浑然一体的状态,所以谓之“等无间缘”。
      禅以因缘这一横向和纵向上编织的无形网络来解释生死,显然超越了从医学、人类学等科学而片面的见解,更宏大且入微地对人世间进行观照。因缘观可说一定程度上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任何科学解释并不能将生存问题以一概之,因为它们其实也只是因缘网络中的一经一纬。往往有人以科学规律与禅思想上一些吻合来验证禅的神妙,我觉得,禅思想其实是科学规律中最本质的规律,放诸四海皆准,科学规律也许只是它的其中一类表相而已。比如因缘观所强调的联系的观点,且不说科学规律内容上能否与它印证,光是科学规律的得出本身,就离不开因缘和合的作用。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研究,你需具备与前人的因缘,才能善用资源;实验写论文,你需在一个又一个实验之中提取经验总结规律,只有善于把握每个步骤之间的因缘,才能事半功倍;甚至常常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这也需要一定的因缘,你才能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意识,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
      因缘如何把握?要通过业力才能运动作用。业力“基于心与力言,比类可明,心力相荡,物质以生……而心有善恶念力之不同,因此不同之力,发生同类易感之用。”如果说因缘有客观未知的色彩,那么业力应该是主观可知的。业由心造,它对因缘直接发挥作用,并且最终导向各类因果报应。禅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禅宗所解释人死后的三种情形:生天道、入地狱、中阴身阶段,就取决于人在自在之时业力的表现。人若在世时能积善行德,善根至熟后就可生天道,通往极乐圣土;如果作恶多端,危害大众,那么死后有可能即被打入地狱;大部分人是修行平常的泛泛之辈,死后一般会经历中阴身阶段,即投胎前的鬼魂状态,至于中阴身期限长短、及以穷鬼或饿鬼等面目出现,也都依据此世业力的深厚……所以佛教告诫众生在现世要珍惜因缘,远离贪痴嗔,发善愿,造善业。
       而在大乘佛教里,生死如轮之旋转,缘生终灭,灭返于空,因果报应皆是物相,如梦幻般不可把握,故了生脱死成了禅宗的归宿。虽然禅宗为顿悟之学,需具备慧根以外,更需要力学。通往至境的途径非潜心地戒、定、慧不能得,并经历四禅九次第定之学才能通而明之,普于世出世间。往往有人抓住皮毛以为证悟,也有宗师在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休去,这些都是南怀瑾指出来的误区。因为禅宗的奥妙不在得,而在不取。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禅修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本性者,无生心也。过程固然需要心神合一,排除外界干扰,忘身自在,待完全浸入内在之境时,就不应执著于心性,或沉迷于定境所生之象;当忘心相外,达到 《金刚经》所云见诸相非相的时候,才能即见如来,修成正果。
       禅海无边,非蠡测不得入,而又非蠡测所能得。限于篇幅及才疏学浅,我对禅学的皮毛认识就介绍到此。
      
  •       南师力作——南师晚年承认(不是原话,只是大概意思):他所有的著作中,唯一花费心血的就是这本书了,也是他唯一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在我看来,南师这本著作之于禅宗、之于宗门,就是以下两句话: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     文字很古,估计很少人读了。
  •     南先生的第一本书,不好读的!
  •     怀师亲自下笔的传世名作。对于佛教历史、发展脉络,禅定修行,止观之道,参禅之月都有力透纸背的阐述,是最为耐读的一本。全书文言文写就,心云流水,蕴意深妙,适合反复阅读参究珍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