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译林新版]》书评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44749398
作者:[美] J.D.塞林格

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

二级考完了,可以花点时间和这本书告别一下了。读这本书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吧,然后做一些笔记又花了几天,刚过去的两个星期时间真是太紧了,这本书只能按片段读完,读完我来豆瓣看书评,第一次发现豆瓣里的书友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地道”,对这本书好多都是一种浅显的印象,评分也是凭感觉。尽管作者的种种深刻我也无法深切体味,但忍受也享受过肆意的脏话,进入社会批判,然后目睹菲苾种种的天真可爱,感受了守望者眼中真正的美好,最后猛然发现主人公有着最起码在书中常人的眼里有着精神分裂的倾向甚至已是进行治疗的患者后,自我感觉应该算是读懂了。最后一点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深意,让我瞬间转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它确实是一部很屌的作品!觉得自己能看出这一点真的很难得,因为以前看过了电影《白日焰火》或《低俗小说》或《搏击俱乐部》(这几部电影是我感觉最难懂的文艺片,当然烂片和高智商人才能看懂的电影除外),还有《围城》后,我傻傻不知为什么外界对它们评价如此高,看过学院派们的分析里面的隐喻与内涵隐约懂得一点,自信心倍受打击,现在才感觉好一些。读这本书前半部分,估计有人会看不下去了,除了滚滚而来的脏话,实在没有了其他什么别的印象了。像这段:“真他妈的。”他气的要命。他这次真生气了。“你干的事情他妈的就没一样对头。”他看着我。“怪不得要把你他妈的开除出去,”他说。“要你干的他妈的没一样是好好照着干的。我说的是心里话。他妈的一样也没有!”→_→额,这里可以说是他妈的脏话最密集的地方了,说实话读到这本书里随处可见的脏话,心里还是挺痛快的,简单粗暴,一个他妈的直接表达最深切的感情,一段时间“他妈的”成了整个宿舍的口头禅,真有一种淋漓的感觉。可惜很多人就停在了这里,但是作者的意旨远不止于此。霍尔顿是那个时代没被社会同化的异类,在我们眼里他可能是一个叛逆青年的形象,但他却又比我们遇到叛逆还要叛逆甚至于到了极端,他对现实中的一切都首先报以冷眼,他最痛恨假模假式的伪君子。这里我实在臣服于作者入木三分的讽刺,他把主人公两天之内经历的各种假模假式虚伪做作的行为淋漓尽致贴切真实的刻画出来,然后借主人公的视角无尽的挖苦与嘲笑,就如这一段:“老欧尼就从他坐的板凳上转过身来,鞠了一个十分虚假十分谦卑的躬。像煞他不紧是个杰出的钢琴师,而且还是一个谦虚的要命的仁人君子。完全是假模假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虚伪的人来来往往,有的无法理解,而很多我发现我视野里的一些人真和书中伪君子形态一致来,这也是作者厉害的地方,时代和地域都不同,人们做作的方法却大同小异,唉!当然这也恰恰是霍尔顿和作者孤独与无奈的地方吧!主人公可以推测是一个十七岁左右的高中生,因为痛恨周围的虚伪做作,对学习和人际都失去耐心。他蔑视周围大人的一切教导和行为,尽管有些地方在我看来是对的,但他总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于寄世于庸庸的众人,他妈的真是,我有时候就特别赞同主人公的想法,那种矫揉造作让我反感厌恶。他怀念的是过往邻家的那个女孩,她真挚友好,下象棋总是将国王放到最后一排,她从不像其他女生一样说出一些违心虚做的话,摆出“一副很迷人的样子”。在他的心里人们只能与自己相爱的人发生性行为,否则那是卑鄙无耻假情假意的混蛋,所以在他听过可恶的舍友可能玷污了琴,他一时难以抑制感情,不顾身体伤害发疯似的打了过去,两天的游离生活就此开始。当然有时候他也非常无奈的学着世人去做一些自己都讨厌的事,这个过程他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行为标准。菲苾,这是个非常非常可爱的女孩,读有她的几章真是一种享受,她太活泼有趣了,比《E.T外星人》里的妹妹还要有趣,我都想有个妹妹了。霍尔顿非常喜欢他的这个妹妹,他不愿妹妹这样的孩子被大人的世界污染,于是那段最最经典的话就出来了,我特别特别喜欢这段,像诗一般惬意——“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的想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这是作者对孩子极致的关爱与忧虑,同时这是对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失去童心步入伪善可怖的成人世界,这是霍尔顿及其担忧的,他愿意只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些孩子的纯真烂漫,永不愿看到孩子落入成人世界的悬崖,把假模假式涂抹在天真的脸上。至于作者为什么对当时社会厌恶如此,这自有其社会背景,及所谓二战后美国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人们对主流社会生活状态的盲目追逐,人们的仪表行为对开始趋同,精神世界的匮乏,就是“怯懦的五十年代”,那些稍有些开阔想法的人,也没有光辉的行动去反抗这个世界,他们就成了像霍尔顿这样的消极的反抗者。从霍尔顿的经历中也可发现一些端倪,空虚无聊的物质享受冲蚀了理想的价值内涵,人们不再关注精神上的高贵,只是让自己看上去体面!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霍尔顿被送去做精神分析,并且第一段也指明他被送到一个地方修养一阵子,这些他的回忆是其口述由哥哥写下来的,只是很多人都没注意,包括大部分的豆瓣书友,我却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主人公霍尔顿在现实人的眼里是已经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的,原因也是可以分析一下的。首先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弟弟艾里不幸去世,他痛恨无奈;然后他喜欢的女孩子怀疑被舍友玷污,他无法忍受,以致大打出手;再者有一个不是很熟的同学被逼自杀,而与其相关的人却未怎么受惩罚,世道的不公平同样让他痛恨;到了最后去老师家,在他睡着时,猛然醒来发现安多里尼先生正在摸他的额头,他像突然被什么击中一般,开始变得紧张恐惧狂躁,坚决要在夜晚离开老师家里,读这一段是特别奇怪的,老师是否如他想的那样是个变态不管,但却反映了霍尔顿以前亲身经历过或者目睹过性变态者的性侵事件,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心里阴影。综合上面提供的几件事情,霍尔顿对这个世界悲观绝望,不断的打击与精神压迫,使他情绪极不稳定,行为古怪,屡次说话大声且不自知,逃避现实。最后霍尔顿在雨中看着妹妹一圈一圈的转着,他还是无法逃避却仍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悲观的分析他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疗养院以接受治疗,成了畸形社会的牺牲品,作者真正深刻的批判与讨伐正是于此!仅是个人观点。小说中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其实还有很多有趣和值得铭记的细节,如艾里那副手套上的故事,如霍尔顿对修女的善良,如菲苾把自己的全部的零花钱拿出给哥哥,简直感动到哭。但是呢,这篇就当是技术型分析吧,不再感情上倾诉了。最后几章就像有关童话的诗一样美,非常不舍得读完,真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

学校教育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过了一个时期,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像你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具有什么类型的思想。主要是,这可以让你节省不少时间,免得你去瞎试一些对你不合适,不贴切的思想。你慢慢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正确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武装起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ccept what is mutable.而我却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守望,无关东方——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吴情在世界文学文学诸多作品中,青年形象长久以来被塑造为青春光鲜、积极进取的,只偶尔带有些许忧愁。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在青年时代即建功立业,声名显赫。歌德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青春期爱情的种子萌发,为爱而生,最终也为爱而亡。然而,在二十世纪作家的笔下,青年的生活和形象却在安稳中生长出危机,在平和中隐藏着暗潮,这一方面,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可堪推为代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背景主要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纽约。主人公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因和同学打架,被迫离开学校,在纽约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了三天,最后生了一场大病,回家疗养。作品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借霍尔顿的眼睛,观察和分析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那时,二战结束不久,国际上,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人自危,最终导致美国文化界、知识界万马齐喑。在这样的背景下,塞林格刻画出霍尔顿,这一不服从管教和约束的青年形象,无疑具有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在“我”看来,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微不足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全都“假模假式”,在面具下跳舞,张扬恣肆而又心力交瘁。“我”,霍尔顿,尽管心怀理想,却也常玩世不恭,任性妄为,对周遭的人和事百般看不顺眼。有趣的是,在霍尔顿粗俗鄙夷的语言中,读者能够看到“正统叙述”背后的人为掩盖的真相:美国人不是个个道德高尚,志向高远;他们中,也有不少精神上的颓废派和趋时者。于霍尔顿而言,他丝毫不关心所谓的“美国梦”的实现,面对这个复杂丑陋的世界,除了保持个人内心的真纯善良,或许只能借助言语中的傲视和口头上的摒弃。在纽约街头流浪的几天里,霍尔顿回忆起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守望”,无疑是东方哲学范畴内的理念:有所作为,但又无所期待;一种走向“道”本原的修行、修心、修性之路。尽管这一梦想或愿望被反复提及,但霍尔顿从未亲自实践(不知是因为缺乏实践的勇气,还是因为无法真正同现有世界告别),最后不了了之,同乏味的现实妥协。在霍尔顿这里,东方哲学饱含人文关怀,可能是医治西方精神荒原的良方,但遗憾的是,它始于想象,也终于想象。在个人的世界中,霍尔顿找到了精神的皈依:家庭和亲人之爱。他亲爱的哥哥D.B.一位有理想的青年,尽管去了纽约,“因此变得虚伪”;和他可爱的妹妹菲比,天真烂漫,活泼精灵,保存了最完美的人性。就叙述语言来说,本书也大可称道。叙述者霍尔顿兼故事的主人公,污言秽语张口即来,脏话冷言不绝于耳;尽管最初被目为“猥亵”、“渎神”,但时间最终证明,这是反叛青年自我个性的伸张(这种反抗既微弱,又不乏力量;既无赖,又无奈)。(后)现代主义“反英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霍尔顿是自我的英雄。面对这个表面繁华、内底荒凉的世界,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除了口头上的声讨,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霍尔顿以妥协回避开,但我们,却不得不继续他的思路想下去。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译林新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