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208130310
作者:刘若英
页数:304页

一个孤独者寻找

刘若英一直给人一种沉静的气质,给我的印象也有才女的成份,所以当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向我推荐时我开始动心。只是可惜又是一种类似鸡烫式的文字。才华是有的,但是这种对话读起来也是无味的。书是一种访谈的形式,对话与找寻,想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共鸣,找到所谓独处与自处的不同和方法。其实不管是独处与自处,放弃哪一种都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一个人时不寂寞,在人群中不失措,这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人群中的道。只一味的寻找独处的快乐,或是一味的寻找相处的安全感都是错误的。尤其是说到夫妻相处之道,比如吃饭时对面的人还在划手机,她比喻这要比那两个面对面坐着强自寻找话题要自在的多了。而在我看来不尽然。生活其实就是琐碎的事情堆积而成,本就是烟火人生寻常夫妻,相处中的自处很重要,但也不是一味的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两个相处才是最重要的。文字稍显零乱,观点也不尽苟同,这本书粉丝专属。再一次后悔买明星的书。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就如书名,很像刘若英的风格,对于我来说,像散文又有点自序性的书,很少选择,只是偏爱作者才会想看看本人的文字想法。如果如我所想,那就没选择错。哈哈不用跟过去告别,只需要背负着它往前走。以后会越来越好,因为一直在努力。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用过往一点一滴练习和累积出来的。这是我的读后感。

反正不就是个社交障碍嘛,我乐意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独处,只不过独处往往给我们一股力量,一股在如今社会中,在如今的价值体系下安心的力量。很久以前我也是一个无闹不欢的人,我能够感知对方的情绪,掌控好交往时候的氛围,让彼此觉得很开心。所以我有很多朋友。而我也很享受这种状态,特别是在人生一直很顺利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那一年我大三下学期,开始思考未来的时候,我发现,朋友再多,找更多的朋友取经,聊天,也不能让我对未来的恐惧减少一分,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关灯以后,一股巨大的不安还是会充满着我的身体。就像书里所说:所有苦恼的事情,跟别人说的结果,也只能是在心理上好受一些, 但是并不能寻找到答案,最后的答案,还需要自己给自己解答。于是我开始转向书,开始推掉各种局,开始记下断掉多年的日记,开始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虽然这个问题直到如今我研究生毕业还没有想明白,我已经不会害怕;尽管未来走入社会后各方面压力都会涌来,我也并不担心;房子,车子,另一半,工资这些给每个人评级的标签,优也好,次一些也罢,我都能够坦然面对。就像奶茶所说,“我并不在意物质上的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无所谓,每天都吃一样的餐点也无所谓,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我从前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一个人的时候当然也能够让自己开心,身体的疲惫事小,精神的疲惫才是一切痛苦之源,独处给我带来的是一股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清泉,滋养年轻不安的灵魂,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能够面对未来。善于独处者必然是脑洞巨大之人,永恒的脑洞才是拯救世界之本。更加要命的是,这种感觉,会上瘾。以前连吃饭都要抓几个人一起,如今在食堂只想找个角落的位置,一边吃一边想着其他事情。以前觉得一群人看电影才有趣,如今连约人都懒得约,一个人买张票窝在电影院的椅子里,回头啪啪啪一股脑全部写在日记里倒也比一群人吐槽来得痛快。然后,你的新朋友会认为,你好神秘,你好有个性,你难以接近,你不好相处。你听到后内心只会飘出卢广仲一般的想法:并不是不愿意深交,而是在他看来,人的一生的时间是固定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本来就很难有很多很多的朋友。那还不如留给自己,和自己最在乎的那些人。吃过满汉全席,才懂得清水挂面的味道;感受过喝酒撸串时持续不断的多巴胺,以及过后深夜躺在床上的无力,才懂得一个人呆着的愉快。新朋友们,对不起啦,我就不陪你们出去玩了。反正不就是个社交障碍嘛。嗯,如果你愿意来我家,我们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欸,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这倒是极好的。

孤独复孤独

没什么刻意抛弃你,好比没什么刻意挽留你面对镜子,望见现在的你。但在时间长廊中,每个路口停步的你,无数的你,贯穿到尾声,故事像潮水般传递。最后一朵浪,依然带着第一朵的推力。————————————————————————————————with 卢广仲早睡不是因为养生,是因为晚上比较无聊,更何况,早上做事的效率比较高。只有周遭没有人类的存在,才让我感觉到自在。孤独的来源,是“你以为应该要有却没有的状态”。有一种减肥方法——吃过一样东西就把味道记下来,以后在看到这样东西,就能立刻回刍那样的滋味,就不必再去点了,因为我已经知道吃起来是什么样的感觉。微信、微博,让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出走,是为了回来,证明喜欢待在家里是对的。拥有就成为一种负担,拥有就必须准备失去。——————————————————————————————with 五月天玛莎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不好相处,这种感觉不外乎固执,和害怕(with 宋东野)(My words)有一种爱慕,明知道不可抵达,却仍然在消耗时间,回过头来想想,与其说是享受暧昧,不如承认它的安全和简单,说到底,都是不负责任的人。只要记得一个人的声音,他就永远不会消失。——————————————————————————————听一个人的歌,代表了那个时候的自己。听到一些故事,写进歌里,就好像很多很多人在看顾着她——那些在市集里遇到的人和食物都很安全,他们看顾着那个时候的我(my words)。——————————————————————————————with 五月天石头通勤的两三个小时,是生活中重要的片段——李安(有意思)人到不同阶段,关心的事完全不一样。就拿搭飞机的穿着来说,四十岁的张艾嘉穿着轻松的运动服就可以了,因为对她来说,没有比让自己舒服更重要的事;三十多岁的我,没时间多想这些,就是简单穿牛仔裤;二十多岁的李心洁,则穿了俏丽的迷你裙。——————————————————————————————with 詹仁雄《短歌》青春它径自走了,也不管我多舍不得,其实我也晓得,它陪我够久了。一个人生活,要过得粗糙点,以免把自己照顾得太好,另一个人进来的时候显得有点多余,跟你的生活没办法完全融合。

我们能有多懂孤独

最近在看奶茶刘若英的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通常选择在工作日的下午,比较安静的甜品店或是凌晨时分在家里看。如果在家里看,我就用手机放她的歌,从街知巷闻的《后来》听到偏冷门翻唱陈绮贞的《表面的和平》。关于如何独处,我自认我是个能手。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放学后常常去外婆家吃饭,然后再穿越大街小巷,到母亲上班的地方拿钥匙,一个人回家。一般晚上十点多他们就回到家,而我已经很困但还是等到他们回来,因为我也需要一份属于小孩子的安全感。那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家长会甚至还让舅妈参加。母亲会问我:“我没有参加家长会,你会不开心吗?”我一般都会坚决地说:“不会!倒是不希望你参加呢。”我总是打消母亲的歉意。而当我越长越大,父母陪伴我的时间越来越多,那份陪伴却不再是我心里所渴求。进入青春期的我甚至反感他们在家,无论自己的房间有多乱都尽力阻止母亲打扫。我意识到他们在弥补,但我已经不太需要了。我从来都没怪他们,反而是感激那段磨练我独处能力的岁月。前些时间,我只身一人跟团去四川稻城。前两天的高海拔车程,让深受高原反应影响的我痛苦不堪。而这种痛苦无处言诉,通讯信号几乎没有,靠在车上瞌睡混时间,醒来就望向窗外318国道上孤独的骑车党或远处凝固的白云。第三天爬上亚丁海拔4500米的牛奶海是使身心最难受的过程,幸好身旁有同一个团的两位姐姐相互打气,不然我一个人爬应该会放弃在半途。爬山的途中脑海里闪过很多个念头:滚下山崖说不定不会死、要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一个人在亚丁、给朋友发短信告知我的银行卡密码、在手机备忘录里先写好遗书……最终这些念头都被坚持下去的意念所覆盖。下山当晚,脸颊通红,发了低烧,但总算还活着,已很满足。那时我也发了条朋友圈:其实我基本上对我爱过的、在一起过的人,都说过稻城这个地方。因为海拔高,路途很辛苦,总想着和爱的人去。但今天我终于一个人来到这地方,就像《春光乍泄》里黎耀辉一个人去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伊瓜苏瀑布,“我终于来到大瀑布。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因为我始终认为,站在这瀑布下的应该是两个人。”就这样,我突然懂了我们都会哼的那句歌词,陈绮贞的“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的,那段去稻城的日子,晚上一个人睡双人房,罕有的寂寞感偷袭而来。但我始终是个对生活极少抱怨的人,反而我很珍重,那些自我整合的过程。年少时更容易多愁善感,高三时为朋友庆生送她一篇《潮水箴言》。那篇我经心雕琢的一字一句,不知道时至今日那位朋友还是否记得,现在回想,其实从我匮乏的人生经历提炼不出什么箴言。翻开奶茶的书,有很多娓娓道来醇醇淡淡的箴言,如“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有些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有的人看综艺节目笑得放肆却对别人不苟言笑?为什么有的人在深夜需要鸡汤暗示自己才能抵抗失眠?而我一般只会对失恋耿耿于怀,生活里的琐碎,都如片过眼云烟,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身体的细胞都会自告奋勇地让我心情平静下来。大学一年,没课的日子总是醒来后赖床,买张下午场电影票,一个人看电影。有时忙完微信平台的编辑工作,离上床睡觉还有段时间,就去湖边跑够五公里。有兼职的晚上,十一点下班,花四十五分钟走回学校,路边还有很多为了省钱不打的等深夜公交的人。而爱情就是绕了几个圈,又回归原点。童年没人陪伴的日子,锻炼出我独处的力量。我现在凭着这股力量,去打磨我美妙的生活。我一直大概了解,奶茶与陈升有缘无份的爱情,所以在书中,我特意搜寻有关陈升的字眼。结果是有些许失望,我猜测奶茶是有意避谈与陈升的过往。我想,所有伤筋动骨的爱最终会让你回炉重生,这必定是最好的安排。上大学后,我听到很多不同的人跟我说:“你还小。”以前的我还想着怎么去反驳,尽管都是徒劳。而现在的我选择忽视因为“我还小”就否定我一切的声音,随时欢迎一个相处时沉默不尴尬,我敢在他怀里孤独的人。

独处和相处

刘若英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个歌手,倒不是因为她歌唱的好,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总觉得她身上似乎有一种不争不抢的安静气质,那么悠悠然的感觉。《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全书其实也就是探讨了一个话题,相处与独处。从她与先生的相处,到两人的独处,从她和怀中baby的相处到各自的独处,再到她与所采访的实录,内容没有什么好评说的,照她意见,似乎独处是一项更了不起的能力。今天中午出门的时候,拿了一个黑布李,咬了一口,依然那么酸涩,跟以前买的绝大部分都一样,我边啃边觉得难吃,然后在想,为什么每次买的都很难吃可是我还是会买呢?也许我跟它们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相处模式,就是见着就希望带回去的相处,就是明明知道很难吃还要吃的依赖感,人和人相处是不是也是这样,时间久了形成的依赖感是好还是不好,形成的依赖感是要继续亲密无间还是保持适当距离,后来发现所有问题一旦上升到两个极端的时候都是不恰当的,比如相处时的适当距离会让人觉得淡漠,相处时的亲密无间会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好吧,所以,独处就显得很重要的。其实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注定的社会属性才需要独立的人格属性。适当独处,你才能静下心去思考,才能摆脱外界的纷扰,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才会明白生活的趣味与悲伤,才会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哦,对了,独处,应该是不能抱着社交媒体不放的。

最坏的情绪让时间解决

当同事说可以请刘若英过来讲书时,我抿而一笑 ,原因在于我对艺人出书没有好感。可是今天我花了三个小时看完了刘若英的这本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却让我对艺人出书有了新的看法。《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是我看的刘若英写的第一本书,整本书的笔调轻松、自在很流畅,确实不同于其他艺人所出之书。我喜欢她在书中对霍金的描写“霍金,多么特别的一个人,努力建构自己的世界,却又能微笑看着他以外的一切”,我也喜欢四十岁仍旧“荡着秋千,想飞上”的遐想,而最吸引我的那就是她对孤独、独处、相处的探讨,值得一说的是,刘若英并没有一个很会独处的人的身份自居,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有点忧郁”(刘若英)“那可以请你帮我做中饭吗” (刘若英的老公),其实,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孤独、独处、相处的困扰,每个人都要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是有时将忧郁的情绪转移,时间可以解开心中的堵闷。阅读完《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之后我没有喜欢谁刘若英,但是我不在对艺人出书持有偏见。

孤单,却不孤独

一个多月的时间吧,才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奶茶的这本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挺惭愧的,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了。可能最近可能刚刚工作,从学生到老师的一个角色转变确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导致最近自己似乎什么事情都不太在状态。正如你昨天跟我讲的,我陷入了工作的怪圈中,把工作看做了我生活的全部,以至于迷失了自我,每天不管上班还是下班,脑袋里似乎都是充斥的工作,工作,工作。确实是时候,一个人静静的,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每天看似忙碌到不行的空虚?还是心中那份对自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完这本书,确实对奶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对她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演员,一个女歌手,一个曾经的“结婚狂”……所以在我心中也只是一个台湾女艺人的存在,说不上多爱。对奶茶最美好的印象是多年前看的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当时也是情窦初开的自己,对剧中奶茶和黄磊之间似有若无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不真实,却越发觉得唯美。但是真正读完《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却从奶茶身上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独立自我的人格。整本书读下来,不难感受到奶茶一颗真诚的心,像一个认识多年的老友,在向我娓娓道来,充满的是浓浓的暖意,就像在冬日里手捧一杯温热的奶茶,口里是淡淡的奶香。读的过程中,也一次次的忍不住拍案,感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跟自己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以前认为是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现在却突然了解到,或许这正是自己的独特之处,心中确实是有些许窃喜的。独处,我认为是自己再擅长不过的了,尤其是研究生三年。一方面研究生期间大家都忙于自己实验室的工作,朋友之间的交往相较于大学时代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渐渐的自己也开始变得享受一个人独处的乐趣,享受其中的安逸自在。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自己与自己对话,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的说出声来,不知道有没有被人当作神经病。不按你想的方式去生活,你就会按你生活的方式去想。不得不说,初听到这句话,心头确实猛地一颤。步入工作短短一段时间,猝不及防的,自己是不是竟已迷失了自己?对我来说,一直的理念是,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我更接近自己梦想的生活。而真正工作了之后,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你说的对,工作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我需要做的,只是在工作的时间认认真真做事;在下班后,应该执着于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不然人生未免太过无趣。我喜欢读书,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看看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在以怎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许在别人看来只是消遣,可有可无,可是在我看来,这却是我人生的不可或缺。虽然或许不能以自己最爱的事情作为职业,但我也不希望将它们搁置在角落,因为它们可以时时唤醒我的激情。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记得书中奶茶有写道,她很享受沿途的风景。看到这里的时候,也觉得说到正中心坎。正如我现今的生活状态一样,经常有人问我为何不在单位旁边住,虽然我会以签了合同等为托辞搪塞一番,但是其实我很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每天坐在车上来到单位的过程对我来说不是负担,反而是难得的享受。这一刻我觉得是自己全身心的放空,脑袋是游离的,目光是无神的,可是灵魂和精神反而是自由的。独处是人生的必修课,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爱人的能力。书中也多次提到“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以前认为独处,莫过于为了省去与人相处的麻烦,可以更自在的掌握每件事的节奏,不因他人的各种突发情况而影响自身的安排。奶茶说,“我的独处出自于怕麻烦。怕约人,怕失约,怕迟到,怕约好我突然不想去,怕去了以后后悔。”看到这里觉得特别想跟奶茶拥抱五分钟,找到知音的感觉。对于很多事情,诸如吃饭、逛街、看电影甚至于短途旅行,我都可以一个人去做,并且能够乐在其中。自己从心底不觉得这有什么令人诧异的,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独立做这些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可是看多了朋友惊讶的表情,渐渐的自己也有些怀疑了,这样真的不正常吗?一个人坐在餐厅吃饭,我也依旧可以大快朵颐。我会在吃饭的间隙观察一下对面的情侣,听听邻桌的对话,在心中对他们腹诽一番,也算别有一番乐趣吧。想起与之前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她与钱钟书先生有着同样的爱好,也算又附庸高雅了一番!我喜欢一个人逛街,省去了要跟友人商量出行时间的烦恼,也省去了是去这个商场还是去那个百货公司的纠结,自己一个人可以想逛多久就逛多久,逛累了可以随便吃点麻辣烫,也可以到西餐厅慰劳一下自己疲惫的身体。一切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必觉得在彼此迁就,岂不快哉!我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当然我也不抵触跟友人或恋人一同前往,我会更投入到电影的情节,看到搞笑的地方就放肆的大声笑出来,看到悲伤的剧情就无所顾忌的擤鼻涕,周围都是陌生人,不必在意任何人的侧目。每天能够享受独处的快乐,就丝毫不会觉得空虚和孤独,反而每天自得其乐,非常充实。或许在别人心中,我的独处更多的是一种孤僻;可是对此我也必须站出来为自己正名:我并不高冷,相反,我觉得自己其实还是一个挺平易近人和好相处的人,享受独处,并不代表我不具有与人相处的能力。大概正如他们不能理解我的独处行径一样,其实我有时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陪。我不是否定这种生活模式,只是我觉得这应该是在别人欣然同意的基础上,不然就是强人所难。这样的人,在谈恋爱或者是以后结婚以后,难免会过度依赖另一半,热恋期间或许觉得是甜蜜,一旦过了某个阶段,恐怕就只能是甜蜜的负担了。不论何时,单身或是恋爱,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肉体、精神都应如此。奶茶说,“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这把恋人相处的最好状态描绘的很贴切和传神,也是我一直孜孜追求的。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结了婚的奶茶说:“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看完真的很喜欢,喜欢奶茶的这种夫妻相处之道,两个人最终能够走到婚姻的殿堂,结束爱情长跑,要面对的却是接下来几十年的茶米油盐和生活琐事,如何将爱情保鲜确实是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不想曾经以为情比金坚的感情走到尽头,不想曾经浪漫美好的爱情被琐事磨灭殆尽,我认为保持距离很重要。想想面对同一个人几十年,纵使再美若天仙也难保有审美疲劳的一天,既然如此,何不尽量多的留给彼此最好的一面呢?这样可以保持爱情的新鲜感,同时也避免了在自己状态不佳的时候,将无名之火发在另一半身上。虽然爱情是包容,是忍耐,可是不得不承认,争吵尤其是愤怒时的口不择言,着实是很伤人的。纵使事后很快和好,纵使真诚的道歉,可是有些伤害却会像一根刺,永远留在那里。我认为两人最好的状态应当是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当我失落的时候,能够得到你温暖的拥抱,告诉我,“亲爱的,我一直在。”就足够了。所以我很想效仿奶茶,当然,如果我能买得起那么大的房子的话。书中写到温尼科特的那句话“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诚如此,一个真正人格健全、懂得爱与担当的人,应当既能安然享受独处的快乐,同时也能自在的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因为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包裹着他内心的,都是爱与温暖。

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

看完书,我也心有戚戚焉地说些什么吧。最大的感触就是:谢谢奶茶,谢谢这本书告诉我,我并不是一个怪人。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真心地喜欢独处,因为除了家人我并没有与谁有过长时间地相处。去年十月份,因为一些原因原本应在学校的我,回家休假了两个月,那个时候正好是半路父子开播,我就这样从心认识了奶茶,那两个月的每个夜晚,都是你的歌陪我度过的,不能说都能听懂,但对于早已听烂的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欢。那时,我的主题曲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两个月后,我回到了学校,我终于一个人住进出租房里,我管它叫小房子。因为空间很小,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卫生间,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独居生活。买了衣帽架,落地衣架,柜子,床头柜,白色桌子,放零食的架子……各种构思房间的布局,把它整得像家一样……独居给了我很多人生第一次,也给了我很多独自思考的机会,更多地让我感觉到了舒服自在。好像独居这真的会上瘾喔,刚开始决定搬出来住的时候,我一直希望能有人合租,那个时候的我完全不敢想像一个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如果有人要跟我分享同一个房间,我真的会觉得这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往后一个人的时光里,让我越来越喜欢你,你的歌你的文字你的图片你的一切好像都能跟我产生共鸣,好像你就是我远方的一个亲人一样(我们都姓刘,哈哈),在我最孤独的时候你出现了,在我最迷茫如何独处与相处的时候这本书出现了,一切都是那么地刚刚好。那一阵子,每天都听《一辈子孤单》:“当孤单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到我已经不再去想该怎么办”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变乐观了。最起码我能在深夜勇敢地面对自己!虽然偶尔也会难过,会不安,但我都撑过来了,孤独真的可以让人变得强壮!书里有一句话说“有些人看起来喜欢独处、需要独处,但实际上或许不愿独处,也不会独处,只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独处而已”。我想我应该就是这些人吧,所以早就学会了自己与自己对话,在还没独居之前就会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幻想了四个好朋友,他们的性格特征,我们一起的对话聊天都是我一个人在脑袋里完成的。长大了,这四个好朋友也消失了,我拥有了生活中的好朋友,但我还是会一个人去吃饭逛街看电影,原来孤独感真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也会诧异着问我“怎么一个人出去,这么孤独”,也有人评价我说我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不爱与人交流。为此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好像性格孤僻就是一种很不好的性格,这个人不合群,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懂相处,对于我来说,相处真是比自处难多了。对于相处,我还需要多多练习。对于独处,曾经觉得自己与自己对话,一个人行动,是件很糗的事情,现在正如玛莎所说的“那些人眼中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有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我来说更加珍惜这种任性了。看完这本书,我更加相信 能自在地独处是一种幸福,能有机会独居是一种福气 这两句话了。现在的我是如此地幸福,可以自由自在,也是如此有福气,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不背叛自己的初心。真的很谢谢奶茶,让我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

奶茶,人手一杯,平易近人

另有一位女明星,我小的时候经常哼她的一首歌:“我想我会一直孤单,一辈子都这样孤单……”这首歌真是如今各类神曲的前辈,幸好是好听的过耳不忘。对于这位女明星,大多数人跟我的印象都一样:温和,安静,简单,像……像杯奶茶。      结果,偶然读完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这个自小的印象,我的内心除了惊喜以外,还有惊慌:还有多少我以为自己熟的不得了、伴我成长的明星,其实完全是另一个人呢?      奶茶,人手一杯,平易近人,一年卖掉的杯量连起来可以环绕4圈地球……但是你能想象一杯结了婚的奶茶说:“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 就喝一口我也知道,这至少都是一杯普洱茶,还是陈年的。

享受一个人的存在

非常凑巧,是在一个人的旅途中翻完此书。在船上,跟着海水在来回颠簸,周边坐着几个老外嘻嘻哈哈,一个人默默翻完此书,孤独并快乐着,独处的美好恰如其分的感受其中。写此文的时候,在机场因为前续航班的晚点正好提供了个美好的空隙,在人群中打开电脑忙碌自己的事情,也是孤独而快乐着。熙熙攘攘中,却不会受到打扰,做自己的事情。好比繁闹的自修教室,还是可以专心做自己的考卷,其实完全不会有影响。不太习惯用孤独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的状态。孤独和寂寞是两件事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心照不宣的默认这不过是两种说法罢了。我觉得奶茶所说的独孤其实就是特指独处的阶段和状态。和真正的孤独不一样。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用孤独来指在一群人中的孤独,这种应该很悲哀的感受。无法想象其中的享受。取名孤独应该也是想着抓取眼球吧。人都会有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完全放空,全部行程和状态都由自己做主。最直接的举例就是一个人旅行。到底是先去酒店checkin 还是先去景点?景点是从哪个开始,是几点出发几点回来。当所有的细节都是自己可以做主,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时候,会发现这种自由还是很畅快的。平时和人相处总要不自觉的代入他人的感受在决策的过程中。当然大多数这些决策是无所谓前后或者选项答案的,吃火锅和吃杭州菜其实差异不大,但是当没有限制所选出的答案和在前提假设下选出的答案总归不一样。可以更纯粹的感受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说白了就是可以肆无忌惮,只要不影响他人怎么来都可以。虽然是可以满大街随心乱跑,但是也的确一个人的时候吃饭不太积极和规律,不饿都完全不会想到要吃饭。这种孤独阶段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偶尔替换的阶段。过度热爱孤独就成心理疾病了。作为社会的人还是需要和其他人保持联系和沟通。找不到路的时候,还是要寻找当地人问路。和他人分享心得感受也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长期拒绝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联,其实也很可怕。最后一个人在房间里面默默死去都要过很久才被知晓的落寞,不能算什么享受过程吧。没有独处的障碍,也无法感受那些一个人就会各种难挨的体会。无法面对自我么?是不喜欢自己么。和自己都无法相处的话,他人又如何能愉快的和你相处?在当下人和人过度靠近的当下。社交媒体的全面覆盖,好似大家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对方,但是真正熟知的还是少数,甚至都没有。我们在选择性的让他人接收我们的信息,他人也是如此。过度的信息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与其如此不如给自己更多空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享受自己一个人的存在。此书比较轻薄,以人物访谈和个人随笔为主,属于轻阅读系比较适宜的一本读物。和之前《十一种孤独》风格略近,因为女性视角以及本身奶茶自身的特质,所以更加贴心。的确如一杯奶茶一般,在放松的午后翻翻不错。

有关独处

虽然评论两极分化,但我还是买了这本,我的第一本刘若英的书。独处、自处、自在,这些其实对于我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状态了。最近一直感觉社交、“相处”有悖于自己的生活信条——用心做事,认真生活。所以每当到一些不必要却不好意思的社交场合,自己可能会嘻嘻哈哈遍地开花,事实上心里却很想很想回到自己的“心”中。无论如何,生活、世界时钟需要一个人面对,独处很重要,也很有用。--------------------------------------------------------------------------------------刘若英·自序在不同的时代,人需要不同的印记,以证明自己达到某种被定义的标准,成为被接受的某种人。别老问我的人生如何,我的人生才刚开始。-------------------------------------------------------------------------------------卢广仲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出走,是为了回来。“你以为应该要有却没有的状态。”人都会习惯性地自我膨胀,痛苦的时候,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痛苦的,把自己膨胀成全世界。“------------------------------------------------------------------------------------玛莎就跟学习机脚踏车一样,人生中的某些技能,一旦学会了就不会忘记。如果又能从中寻得乐趣,就会不由自主的持续下去,就像一个人骑着单车,循着眼前道路,乐此不疲的漫游向未知的远方。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太涉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利。毕竟,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谁可以代替水承受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与所带来的痛苦。过度的涉入他人(即使是好朋友)的生命,不但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还经常会衍生出其他枝节。朋友相处的越久,就会知道那些话不适合说与正确的表达方式。真诚的表达意见,又不会伤害对方或带来困扰,才能妥善的维持彼此的关系。另外,也可借由这样的关系,给予对方独立的生活空间。所以才会常常听到,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保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有如交代义务般的交谈。要表现出什么呢?是彼此的感情很不错吗?忽然间,我对那样的相处模式感到可悲。既然单身不单身都会后悔,那么我希望自己“结不结婚都不要后悔!”--------------------------------------------------------------------------------------陈绮贞没有接触的亲密·远距离的疏离人最大的别爱,并不在于被爱本身,而是在于不能悲哀。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就永远是别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的世界膨胀以后,是很难在折叠回去原来的样子。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会不会……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要讲什么?当你表现很勇敢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没有信心。当你展现男孩子气的时候,是因为不想让人看见女性柔软的那一面。当你想见一个人的时候,他出现时,你反而不敢看他的眼睛,甚至当他不存在。当你大笑的时候,其实想掩饰你的悲伤。当你喧闹时,其实是孤独的……然后,他门眼中的我们,其实不是真正的我们。久了以后,我们也忘记了我们真正的自己。--------------------------------------------------------------------------------------林奕华我从不对过去“告别”。我只是背负着它往前走,也因为如此,我才知道我比以前更有“气力”,才发现我们比想象中坚强。而那些气力与坚强,是练习与累积出来的。--------------------------------------------------------------------------------------宋冬野我们需要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也需要陌生所给予的刺激感。熟悉与陌生,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经常会交替出现。大部分人的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身体可以老,冲动不能没有。-------------------------------------------------------------------------------------王浩威(心理学家)只有死人不会改变。-------------------------------------------------------------------------------------詹仁雄(著名综艺创作人、作者好友)你选择时光机还是任意门?演员一生拍过几部片不重要,但被人记得住几部片很重要。一生遇见几个人不重要,深刻的有几个比较重要。要能够自己与自己对话才行。我总爱怀旧,也发现到很多人喜欢怀旧。然而现在就是未来到过去,也许我该更珍惜当下,而不是一直缅怀过去。希望老了以后,“怀旧”现在的自己,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有时候,纾解一个人的方式,不见得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知道,你在,就够了。

自处于相处

刘若英一直给我的感觉是有时温文尔雅、有时疯疯癫癫(看她演的结婚狂深入我心),不过在看过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感觉是懂得自我调剂的人。和几个好友的交流,了解互相的自处与相处的模式,看到某些章节,再听到刘若英唱的歌,真是让人有些感伤,总之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

奶茶没结婚之前,很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可能就是那唱着《一辈子的孤单》的文艺女歌手,但在我眼中,她真是一个大才女,演戏、唱歌、摄影、写作样样玩得转。相比于喜欢奶茶的歌,我更喜欢奶茶的电影和书,她的电影《少女小渔》《征婚启事》《20 30 40》我看过多遍,她的书,几乎每一本我都不会错过。我似乎更喜欢通过电影和书展现的那部分她:美丽聪慧,温润如玉,很独立很自我,也可以与他人在一起,温和相处。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奶茶怀孕时创作的新书,以“自处”和“相处”为主题,她不仅分享了很多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对于独处和与人相处的独特见解,还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更丰富立体的她,那个很有幽默感,会玩网络游戏,生产前会焦虑不安的她。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看到她和8位朋友的对谈,你会知道卢广仲原来是《黄帝内经》控,陈绮贞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五月天的石头从未独自旅行却一个人留过学……借由奶茶的文字,我们看到这些创作型歌手、电视节目制作人、舞台剧导演和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理解“自处”和“相处”的。书中金句很多,随便一句都可以拿来当签名用。如:“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个人独处所感受到的孤独感,经常比不上置身人群的‘孤独’。”“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因为看了这本书,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午餐时便谈到独处这个话题。我说,在当今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房价高昂的大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和淡漠,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上班、下班,然后回到自己的出租里对着电脑,学会独处就变得很有必要,如果一个人不会独处,无法好好跟自己相处,找不到独处的乐趣,也无法与他人连接,内心的孤独感就会比较严重。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一些在孤独感里痛苦挣扎的男女,他们大多恐惧孤独,感觉自己要溺毙其中,生活很痛苦。朋友回应道,独处,是一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时间,他接收到的很多信息就无法进行处理,无法变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每天的新技术,新咨讯很多,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不被社会所抛弃,而学习最需要一个人独处,你看书的时候,你思考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孤独是件好事,你孤独的时候就是学习的时候,你学习的时候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独处。他甚至断言:未来一定是属于那些会独处的人。某种程度上,我认同朋友的观点。独处是一门必修课。独处让我们从繁忙的外部世界回到自己,学习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和自己呆在一起,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灵魂得到滋养,精神得以自由。不仅仅大人,连小孩也需要独处。有没有人注意到五六岁甚至更小的小孩也需要发呆的时间,需要自己和自己玩的时间。他一个人呆在角落里安静地玩耍或者发呆,不希望被其他人打扰时,其实他正进行着独处的训练。另外,孩子有坏情绪的时候有时需要大人的安抚,有时则借助独处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从心理学上讲,人也确实需要独处。因为独处,是进行内在的整合,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更稳定、统一、完整的人。我们的成长,每一天都是累积新经验的过程。这些新经验输入后要消化吸收、整理归类,存放在我们内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方便我们日后能够顺利输出。独处的过程就是这一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坚实独立自我的成长过程,也是让一个人拥有与众不同的内在世界的过程。因此,人们才会说独处是一种能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爱的能力。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中也多次提到“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有的人没有独处的能力,无法在独处时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自足,渴望有个人可以陪伴自己,减少自己的孤独感,渴望有人能照顾自己,让自己依赖,那他谈恋爱,进入关系后,因为自身的不够成熟和独立,过分依赖,只会让另一半不堪重负,关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我看来,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独处、相处、与团体共处都是一个人需要去学习和平衡的。我们是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在与家庭、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在一起。何为人?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即“仁”,“仁”一个站立的人,同时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赤裸裸地离开,但又活在关系中,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我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如同事关系、社群关系。再扩展开来,我们活在一个地球上,活在宇宙空间中,我们与天地万物都是有关系的,这样的关系让我们知道人是孤独的,又是不孤独的,我们要学习自处,也要学习和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习惯独处的人要练习相处,善于相处的人则要训练自己独处。很喜欢书中写到的温尼科特的那句话“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我的理解是,真正成熟独立又自由的人,独处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也是一种美好体验。一个人,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他可以孤独,也可以不孤独,可以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因为他的内在没有纠结与不安,只有全然的安心、信任与自由。

青春年少不知味

奶茶的婚姻生活令人羡慕,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相爱,最难能可贵的是彼此都理解对方渴望平静,享受孤独的心情。找到这样契合的伴侣实在是人生一大幸。记得年少时,我如此排斥一个人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想牵绊着友情、爱情。“一起上个厕所吧。”“这周末我一个人在家,你来我家陪我睡觉吧。”“你在哪?你周边怎么这么吵?立刻出现在我面前。”“你在骗我,你一定在打牌。”………林林总总,令现在的自己回望过去,不禁汗湿衣襟,这样的朋友、爱人,自己都会讨厌,又有谁会喜欢呢?当我即将跨入婚姻的时候,我依然没有真正思考过,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爱人,什么样的婚姻关系。我记得和他在无锡鼋头渚的太湖边漫步,细雨蒙蒙,微风徐徐,他说:你那么爱写作,结婚后,你就在家里写写东西好了。我喜上心头,以为自己找到了依靠,找到了没有生存压力依然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生活的依靠。你看,我不从他行动去判断他所言真伪,却听信一句无意的戏言。因为我是如此排斥孤独的去奋斗,安静的去等待。我总想走捷径,总想跨越困难,直达舒适自在的生活。结婚后的我,搭一个小时的公车去做每月900的工作,我也会偶尔嫌累,嫌远,但他连偶尔的宽慰都嫌累,更别说鼓励你去做喜爱的工作。独处何尝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明明是一个命运无限美好,还是无限迷茫的根基。到现在,我已经深深明白独处的意义,然,即使每日在飘窗安静的阅读,已成奢侈。客厅永远是中央5套的嘈杂欢呼声,孩子来回穿梭,不厌其烦的询问一个你永远没法给出标准答案的变态题目,老人家长里短的絮叨他一日见闻……我只想逃离,可我无处可逃。我知道我属于这里,平淡寡水的工作,劳心费力的孩子,相见无趣的丈夫,我突然想起年少时,我一直多么渴望时刻拥抱爱人,早晚厮混,不知天昏地暗,只知情意缠绵。我甚至祈求过友情的垂怜“相信我,我会改,我们仍然可以成为好朋友”,呵呵,这一切都已经随青春远去,我不怀念如此薄弱的自己,我爱现在丰盈独立的我。- [ ] 如果给我机会,我想对曾经20岁的我或者现在20岁的你说:“请你一定要努力一个人生活,把青春过成一个端庄、轻盈、丰润的明媚女子。”

给自己的信

看到第七第八段的时候,果断拿了笔记本摘抄下来。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呢,看到喜欢的文字就忍不住仔仔细细地炒到精美的笔记本里收藏下来。然后一字一句的拼下来,分享给朋友们看。我会勇敢地往前走,学会好好爱自己,爱你们,也静静地等待你来到我的身边。

恋人最好状态

两人最好的相处状态不是没你不行,而是由你更好,即使结婚以后也有彼此独立的空间,在那方空间里双方各自保持独立,我一直想拥有那样的画面: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窝在沙发里看书,你坐在电脑桌前忙着,我们偶尔的抬下头,发现对方也在看着自己,然后什么都不用说,就那么会心一笑,岁月静好。奶茶是位很有个性的女生,愿你一直能在他怀里孤独,我也可以找到那个人。

独处,现代人最缺乏的能力

多年前,就接触过关于“独处”“享受孤独”方面的文章,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周国平关于“独处”的文章和书籍。因为把他书中所说的一切套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像一切就是这样。前几天买了奶茶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本关于“独处”“自处”和“相处”的书籍,语言一如往常的平易近人,里面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让人理解。但还是钟情于周国平在这方面的探讨。但今天的目的并不是比较奶茶写得好还是周国平老师写得好,而是想说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年轻人都缺乏的一种能力:独处的能力。我理解的独处,就是自己跟自己相处,自己跟自己对话。即使自己一个人,也不会因此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坦然、平静地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人并不能好好适应当自己一个人的moment,当非要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显然会慌张,茫然,接着便是约上一大群同样害怕面对自己一个人的人在一起,所谓的狂欢。在面对一个人在一个空间的时候,他们选择逃避,选择不面对。所以成群结队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厕所要一起,吃饭要一起,看电影决不能一个人,逛街一定要一个人在身边挽着才有安全感······一个人,让他们觉得丢脸,觉得被抛弃,觉得让别人觉得自己可怜,算了吧,人家可没那么多时间去注意你是否一个人,是否可怜。速度与激情7上映的时候,男朋友没时间,所以自己买好票,一个人去看。正巧有个同事也想看,但因为没人陪着去,所以想不去看了,但这部影片他也期待很久了。听到我说自己一个人去看,立马抛来一个早已经猜到的问题:你男朋友呢?为什么不跟他一起去?我马上回他:他没空。谁说看电影不能自己一个人去看啊?电影刚开始几分钟,就收到他发来的信息:嘿嘿,我买到票啦!看吧,为什么总觉得不能一个人去看电影??害怕邻座的心里取笑你一个人来看电影,得了吧,电影院一开播,谁管你几个人啊??周围朋友总不理解,为什么你要自己一个人租房子住呢?一个女孩子家,多危险啊?呵呵,我想,并不是因为安全问题所以那么多人选择跟别人合租吧!!最大原因就是:害怕孤单,害怕寂寞。很多人问过我:一个人住,怕不怕啊,孤不孤单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说话才显得自己不孤单啊??白天上班说的话已经够多了,回到家只想自己好好静静,做下自己喜欢的事,看看书,种种花,看下康熙来了,这样的感觉不是也挺好的吗?为什么非得要别人在身边陪自己才算不孤单啊?这是病,得改。吐槽完毕······

我是1,不是孤单的个体。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不同的时代,人需要不同的印记,以证明自己达到某种被定义的标准,成为被接受的某种人。”“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是啊,出走,是为了回来。”“旅行这件事也是一样,从出发前找饭点、订机票、安排行程,到身处陌生地方的每日行走坐卧,也是让你脱离原本的状态。慢慢地,卡在心中的问题,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你以为应该要有却没有的状态。”“一种没有接触的亲密,或是近距离的疏离。 ”“一个人的世界开始膨胀后,是很难再折叠回去原来的样子。”“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粘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我是1,不是孤单的个体。”“大家都想要独处,又当不了离群索居的隐士,那是因为独处与相处原本就互为因果,共伴相生。”“在一个被赋予的独处空间里,我们决定做什么,或许也接近我们面对自己时的态度。”

人手一杯,平易近人

奶茶,人手一杯,平易近人,一年卖掉的杯量连起来可以环绕4圈地球……但是你能想象一杯结了婚的奶茶说:“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 就喝一口我也知道,这至少都是一杯普洱茶,还是陈年的。      奶茶刘若英,张艾嘉和陈升的徒弟,唱过《后来》和《原来你也在这里》,演过《天下无贼》和结婚狂,40岁左右,结婚没有很久,孩子不到周岁,如果套用整形医院常用的广告,这差不多就是“看书前”。   

给自己的信

看到第七第八段的时候,果断拿了笔记本摘抄下来。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呢,看到喜欢的文字就忍不住仔仔细细地炒到精美的笔记本里收藏下来。然后一字一句的拼下来,分享给朋友们看。我会勇敢地往前走,学会好好爱自己,爱你们,也静静地等待你来到我的身边。

【书评人俱乐部】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第一次见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一书名的时候,我是不太能理解其中深意的,直到开始阅读正文。常说“文如其人”,我知道这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但是绝对与奶茶匹配。她的气质一直是温文尔雅、淡然安静、文艺知性,而她的文字也是如此,不以八卦哗众取宠,不靠华丽辞藻取胜,亦不会编写煽情故事感人,更多的是内心的思考,真实、安静却有力量,如涓涓细流,如和煦春风,给人以亲切之感。如果我们暂且忘记她的“歌手”、“演员”这些过于耀眼的前缀(也恰是这些身份,容易让读者对她的文字水平产生怀疑),她就像普通的文字写作者,用自己的笔记录平凡的生活,记录内心的世界,记录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新书,奶茶向我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当然,一个人的想法总是有限,也容易产生偏见,于是,她与朋友们对谈,让更多人参与探讨和分享“孤独”的私人经历与积极意义,如此,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他们是卢广仲、林奕华、陈绮贞、宋冬野、五月天玛莎和石头、詹仁雄、王浩威,他们大多是有名的音乐创作者,也有剧场或制作人以及心理医生,然而他们都有独处的经历,甚至借助独处而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感悟。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似乎更坚定了自己可贵的孤独的决心,然而很久以前我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我,好像很没有安全感,渴望朋友,尤其是既要心心相印又要形影不离的朋友,我敢为朋友付出,也同样希望朋友给予我同样的对待。可是后来发现,我自己在别人眼并非如此。比如,她遇到了开心的事,第一个分享的不是我;遇到了麻烦,也不会首先想到我向我寻求帮助;有感而发的日记里不曾记录我……也许是自己给对方太大压力,我明白,但愈加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感觉自己被疏远……于是,我开始落寞,一个人独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逛街……甚至自嘲自己是“独行侠”,于是喜欢上奶茶那首伤感的《一辈子的孤单》。后来,我慢慢发现,一个人也挺好的,自由自在,不用考虑配合别人的时间和心情。再渐渐地,我似乎喜欢上了一个人的感觉,没有羁绊,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比如阅读喜欢的书、发现好吃的美食、追看喜欢的节目、支持喜欢的电影、去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学习一直想学的技能等。也许偶尔形单影只,而更多的是享受。是呀,“吃饭、看电影、逛街这些事情,明明可以自己一个人做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别人的陪伴呢?”幼时的我们只要有一起玩耍的伙伴就好,不知孤单何味;小学时候,与座位周围同学成为好友,常常形影不离,也很少接触孤独;再到中学,心智渐熟的我们,开始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友的标准,开始体会到心情没人懂的孤独,讨厌和排斥这种无助感;大学时候,独自一人做的事情更多,孤独的时刻也日益增多,我们这才明白:孤独,原来一点点侵袭我们的生活;孤独,是我们必经的门槛,不,是如同油盐一样的必需品。与人相处,无论是两人之间还是团体组织之间,我们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安静地做事、思考、阅读,在与“孤独”相伴的时光里,我们方才获得更丰饶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不要刻意逃避孤独,去学会与孤独成为朋友,渐渐享受孤独,敢于在他人怀里孤独。(这本书阅读了很久,读后感迟迟不敢下笔,虽然在书里收获很多,却写不出来,生怕错解了意思。惭愧!)福利:书里提到的书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Ernesto Che Guevara)《黄帝内经》《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大设计》(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村上春树)《一个人的KTV》(刘若英)《庄子》文章《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温尼科特)《家》(陈绮贞)《我的三十元的秘密》(刘若英)音乐Solo monk (塞隆尼斯•孟克)Song for Ellen(乔•帕斯)《旅行的意义》(陈绮贞)《鸽子》(宋冬野)《安河桥北》(宋冬野)《家后》(江蕙)《短歌》(张艾嘉)影视剧舞台剧《南京1937》《阿甘正传》《似水年华》《人间四月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20,30,40》《魂断蓝桥》《百年告别》《半生缘》(本篇书评为笔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

从孤独中看见自己

其实,之前我不懂奶茶。机缘巧合看了这本她的书之后,我去网上找《康熙来了》奶茶专辑的访问重新看了一遍,把她的歌又重新听了一遍。这一遍有了全新的感受。每一首歌都仿佛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且真诚的奶茶,让我有种能够静下来慢慢体会和沉淀的平静。这个社会充斥着浮躁和功利。奶茶的平静让一切都慢了下来。“就算待在家里,我的心也能天南地北到处遨游。我希望随时保有说走就走的自由与自主,但这并不表示,我无法忍受拘束。”虽然这本书,整篇都在强调独处,很多部分多少有些牵强的。但有些部分是奶茶的切身感受。透出真实和真诚。“现在的我,偶尔难过的时候,会找些朋友吐吐苦水,倾倒垃圾情绪,但并不常这么做。因为试图把自己苦恼跟别人说,对于消除苦恼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可能让其他人担心。更别提,其他人可能给的建议,其实我心里都明白,但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换一个人说好像也没有用。倒不如跟自己对话,找一个方式把悲伤消化或找个地方将它静静埋葬。然后,一个人重新开始面对下一秒的生活。当习得这种面对困境与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后,我居然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有些朋友会对我诉说他们所面临的苦,因为他们知道我永远可以提供有趣的建议,而不是跟他们一起用痛苦的角度面对。”如果说这个世界“众生皆苦”,那么如何面对痛苦和面对自己就显得太重要了。我从不擅长和痛苦打交道变得开始慢慢的开脱。思维的一瞬间转变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当视野足够的开阔,格局不断变高,痛点会逐渐迁移。那些所不能接受,不愿面对的现实会渐渐演变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曾经以为的穷途末路,大概只是自己不愿意放过自己罢了吧!我学着把整个痛苦慢慢复盘,在捋清脉络之后,才能够正常人的思维来面对自己和自己当下的处境。人生就是把握能够把握的,对不能控制的部分释怀。这才是与自己、与孤独的相处之道。“以五月天来说,我们工作必须彼此配合。以前,如果是到外地演出,经费不充裕时,经常得两个人共住一个房间,我就会跟冠佑住同一间。在那段期间,除了洗澡之外,几乎二十四小时相处,知道对方的一言一行,加上我们认识的时间快超过二十年,如何在长时间相处中保持良好关系需要智慧。“除去独处再来是相处,尽量留有空间,留出距离是保持良好关系的方法。整本书不能够当成一部文学作评来读,就当做是随笔,给奶茶的读者新的视角、一丝平静。

一个奶茶粉的自白

文/李大暑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虽然书名不太是我的菜,但风格是一如既往的奶茶。拿到书后认真翻阅了两遍,是能读出她这些年一路走来愈发自然的文笔,那娓娓道来的语气像是在跟朋友说话般,告诉你,独处呀,其实是很舒服很自由的一件事噢。是的,独处呀,更是我从小到大不断在学习、经历、沉醉于其中的一件事呢。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我的母亲一直向朋友夸耀的一件事就是“我家女儿从出生那天开始都是一个人睡哦,从来都不吵吵闹闹呢”;长大了,她的朋友们也向她赞许“你家女儿真的是很独立很能干啦”(虽然一直一个人并不是值得夸赞的事)。所以,从小养成独处习惯的我,对待独处这件事绝对是信手拈来、怡然自得。其实书店里那些宣扬孤独宣扬一个人也可以好好过的作品,我并不喜欢。潜意识里一直认为,所谓孤独不孤独寂寞不寂寞都是自己的事呀,干嘛要跟别人分享呢,如果可以分享,还叫孤独吗?所以我是身为一个奶茶粉(虽然我不确定这称呼是否官方)来阅读这本书的。而回想到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奶茶的,百度了一下原来是2003年。那年暑假,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似水年华》,那年秋天,我听了一首歌叫《原来你也在这里》。那个时候的我,对于《似水年华》里面文和英那种心灵碰撞般的爱情似懂非懂,对于张爱玲说的那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人,唯有轻轻说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也并不能感同身受。只是站在过去了12年的2015年的路口的我,愈发喜欢这个简简单单的刘若英了。如果这份喜欢需要强加一个理由,那就是她会写作会唱歌会演戏,更会独处。在书里,她经由与八个不同人物的交流,把她自己对于“独处”的观念从不同角度表达出来。而她倡导的“独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这也是我一直追逐的理想之一吧。我喜欢一个人呆着,看书、听歌、跑步;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尽量不打扰别人,然后抽出时间到处走走停停。现代社会无比宽容地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利,而我也无比庆幸自己同时拥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奶茶在书里写的“随时保持着说走就走的自由与自主”,对我来说这真的很重要。日常生活里,我曾尝试与很多不同的朋友长时间相处,事实证明我的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时间一久,我会和自己生气,然后只能靠自处慢慢消解。所以说人通常是矛盾的载体,我会害怕没有朋友,也会不喜欢朋友太多,而常常更让我担忧的是没有自处的时间与空间。奶茶说,“我的独处出自于怕麻烦。怕约人,怕失约,怕迟到,怕约好我突然不想去,怕去了以后后悔。因为怕的事情多,索性还是独处好,幸好,我还挺爱独处的。”对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怕麻烦。我怕我麻烦自己,麻烦生活,麻烦的士司机,麻烦餐厅服务员,更怕麻烦朋友,所以我还是自己和自己好好呆着吧。小时候读过安妮宝贝,很中意她说的,“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有各自独立的房间”,“随时随地留给对方距离”,“散步的时候有很多话说,拥抱在一起时又觉得很安全”。而这些观点跟奶茶描述的“独立婚姻模式”如出一辙。曾经与朋友分享这段感悟,他说,对啊,这就是我父母现在的状态,因为他们一起走过很多年,所以现在各自独立又相互依靠。我听了之后好生羡慕,转而一想,人真的要经历过很多磨炼、走过很长的路,才能进入这样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吗?我且得慢慢往前才知道。不知不觉粉了一个明星12年,这也让我自己吓一跳。在这12年里,我做过很多梦,梦见过很多人;也走过很多路,遇见过很多人;我们曾经相爱相处,我们也说过很多个“再见”,所以我知道“独处”对我有多重要。而在我看来,跟相爱的人最好的相处模式,也不过是告诉对方:“我在”,就好了。谢谢奶茶,让我重新理解自己。

喜欢独处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刘若英。好久没看纸质书咯!前阵子心血来潮在大麦上搜刘若英的演唱会没搜到,没想到过没多久就在新歌榜里看到她的新歌《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还出了同名的书。歌是木村充利的曲,林夕的词,上一首也是他们搭档的《亲爱的路人》我就循环了好久( •̀∀•́ )。接着还看到她要开演唱会的消息,果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回这书吧,一般艺人出的书都不感兴趣,感觉卖的是名气,内容用来满足粉丝的八卦心理。加上这年头出版界风气怪怪的,整一个矫情书名加上拼凑一些有的没的的鸡汤文,文艺一点的在里面填充几张或糖水或日系的照片就是一本畅销书了。这本书也不例外,上面说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占了一些,但我仍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并且赞美它。原因除了它是“回响”外,还因为它的主题是讨论“自处”与“相处”,独居有段时间了,对自处这方面有些收获,大概就是慢慢学会处理跟自己之间的关系。书中由刘若英的自白和与他人的谈话组成,其中最喜欢她跟王浩威的谈话。正如自序里提到的,这本怪书平淡如水,但很诚实。没了。

孤独的独处

我觉得是好的,起码是我个人的感觉。1.访谈的人物设计面蛮广的,涉及挺好。2.对话的内容,有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人的体验,好。3.文字的排版,内容OK。4.有自己的感悟,虽然有些东西,我们总是称呼它为鸡汤。但是好喝的,能喝下的,就是好的。5.以前只是觉得她唱歌不错,现在看她的一些想法和处事态度,觉得有态度!6.孤独,确实是一个好的状态。独处,是一个必备的能力。7.这是一个可以好好看,好好提炼的的技能。

乐在独处,一切尽在不知不觉中...

我喜欢独白/对白/温情的书,相比较别人书单里的著名文学、历史地理、专业技能类型书籍,会觉得自己看的书并不会对自己在知识文化方面有多大的提升作用,因此有人问我“买了啥书?晒一下书单”的时候,我并非敷衍反而很认真却又淡然地说“我看的书都很肤浅的枕边书而已”,对方看完我的书单说一句“的确是你的风格”,结束了对话。翻开《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耳机里单循着同名歌曲,直到已经看完了书,其实却不太记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我跟朋友说,在我想看书的时候,我会很专注,也很迅速,直到END合上书本,才会放松紧绷的神经。不过,于我而言,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重复翻读的书籍,主要有太强烈的认同感。“独处”是整本书的主旨,认同感来自于我认为自己适应独处,喜欢独处。不过鉴于那些关心我的人对我说的话,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不具备“相处”的能力,也就是我情商实在过低。但我依然因为发现“原来连她都这样”而感到欣慰。中学和大学共十年我都是住校生,按这么说,我的独处并非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习惯,毕竟我也还没到三字开头的年纪。但是想起妈妈曾经无意间提起,小时候妈妈在外开夜工干活,爸爸没顾得上管我也出了门,晚上我妈回到家看见我两个方凳摆着橡皮筋,而我跳累了直接瘫在地上趴着凳子上睡着了……我不太记得这个事情,但既然有过这样的事,我想我也不是个非得有热闹的人。住校十年,我是被同学宠溺着度过,而我的家庭环境也是百般的温暖,有人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温和得贴心,而熟悉我的人应该从来不会这样觉得。上一次跟爸妈在客厅对话,我爸说“你的脾气不是坏,而是倔,而且对越亲近的人越没有掩饰”,我知道其实言下之意是“这样就容易伤到你最亲近的人,可以宽容,却不能永远的容忍”。其实已然明白了这样的理所当然是伤害,所以越来越多的时候我话越来越少。关于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常做且开心的事情,但我爸妈说我有病,并被告知一个人旅行这种事儿这辈子打消念头。但庆幸我还是一个人旅行过,大学毕业那年一个人去了青岛。大概那是我第一次自己找住宿,找吃的,走线路。到如今我只记得出了青岛火车站便是海边,沿海我走了很多很多的路,不打伞,不擦防晒,最后手臂彻底晒伤,连碰都碰不得。原本买票在天津逗留,愣是晒伤到哭改了票从坐票变成站票,整整站了快16个小时回到学校。在外期间每天还是会跟父母通电话,只是没说不在学校,后来跟爸妈说起,他俩说“你都回来了,还有啥好说的”。然后我也在某年暑假,从家到了北京,心情不好跟我哥哭诉,我哥一句“你来南京散个心啊”,我买了票第二天就去了南京,时隔几年后在家庭聚会上说起去南京,我哥说我早就去过,我爸妈才问我什么时候去的。有人说“你爸妈有你这样一个女儿真是操碎了心,然而对你最好的惩罚就是以后你自己也生一个这样的女儿,你就知道自己有多不靠谱。”然而我迷恋一个人旅行的感觉,其实不会干什么实质性的事儿,就是去个陌生的地方发个呆罢了。就好像公司培训来到一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我会在饭后一个人散步在陌生的大街上,兜兜转转。只是越长大,不再干跟爸妈撒谎的事情,而是会结伴合拍的人出游。而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是我工作以后生活的一部分,从来不会觉得孤单,反而自在着舒坦。书中所说的“独处”可以理解为一部分的“孤独”,但绝对不会是“寂寞”。我在“孤独”的时候仍有事情可以做就不孤独,当然我也会有“寂寞”的时候,忽然很想家想念人,那时候我会直接发消息或飙电话过去。而真当面对着人的时候,我反而不太表达心里所想,我更喜欢躺在闺蜜家的沙发上看电视,她在整理房间或在书房工作;我更喜欢和师父两个人坐在咖啡店,桌子两端,各干自己的事情,想到什么交流一下就好。有人说我是被拔了刺的刺猬,没有人生性喜欢独自一个人。我思考过这个问题,书中也提到说有些人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一个人了,所以习惯了这样,其实内心依然渴望陪伴。我经历过百分之二百的依赖,依赖朋友和恋人,最后都离开了。后来我明白了他们离开的原因,我也习惯了一个人,大概两年在别人眼里的“自闭”让我喜欢上了“独处”,不是勉强自己。书中描述的点有契合自己,然而不是全部,而奶茶和她先生的相处模式,也是我对未来另一半的期待。但是我曾经不是那样的人,而希望以后可以这样却也从来没有实践过,所以我并不知道自己真的遇到未来的先生之后,我能不能保持现有的独立性,我也只是期盼着自己可以做到。而关于相处,我仍旧在初学中,说实话,我真的会觉得累,但是好像不能不学。有目标的人生总是有意义的,而每个人都要学会享受自己的选择,酸甜苦辣都是滋味,毕竟只有尝遍了,才算没有虚度此生。书中说“只有学会了独处的人,才会真正的相处”,感觉自己有些许的领悟,但要做好,还得努力啊。—————————— 独孤分隔线 ——————————还要再说一些话,我想记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情绪很低落。倚靠在地铁门口,和人微信消息、直接连线着对话,直到挂断,头沉重地抬不起来,眼泪巴巴地落下,打湿垂落下来的头发,夹杂着啜泣而来的鼻涕,黏不拉搭。真是一种糟糕的状态,极力掩饰,避开周遭的目光。打开公众号看见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留言却显示空白,我回复“你发表情我是看不到的……我连你这个遥远的寄托都没有了……”,愈发哭得止不住。渐渐地让自己平静,耳机里继续着已经循了一周的那十首歌曲。回到家突然清醒地意识到,那句回复一定带给这位不常联系的朋友巨大的压力,冷静地多加了一句“被人寄托感情多累……天天开心”,这句话并没有违心,因为在一个回家的路途中,引起痛哭的事情已经完成了一次痛快的对话。朋友语音回复“我想我难得发一次表情怎么突然引起这么大的反应”,我很想语音回复却找不到在哪里,便回了一句“因为正好撞上我在哭”。对方并没有再多问下去,而我也已经恢复了情绪不愿再提,便直接转换了话题,最后微笑着结束对话。就是在动荡的情绪之后,我洗完澡趴在床上翻开了这本书。心里有担忧着回家路上那次对话之后仍旧产生的隔阂,以及真心地感谢一个好久不联系的人突然冒出来成功转化了我的情绪。最后,感恩,结束。

獨處與相處都需要練習

我是天生喜歡獨處的人在做計劃的時候 很少去征求別人的意見說是獨立也好 說是自私也罷總之 很多事情我喜歡也習慣一個人去做甚至是去醫院看病穿梭在掛號處、診室、藥房、拍攝室只有在拄著雙拐極不方便的那幾天有老爸跟著在醫院換藥仔細想想 我很怕麻煩更怕麻煩別人中午跟公司懷孕的同事聊天她抱怨老公最近太忙 一個人呆著實在受不了 壓力太大了我說 你和我最大的不同就是 你需要學習跟自己相處而我 需要學習如何兩個人相處書裡奶茶一直在說一個人旅行是跟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卻比較讚同詹仁雄的觀點旅行 還是需要兩個甚至多人一起才有意義但是我喜歡在旅行中一個人想事比如回到酒店的晚上 一個人看著陌生城市 聽著陌生的語言 抽煙有時候放空有時候隨手在便簽紙上寫些隨筆有時候思考平時並不太在意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沒有答案但身處異鄉 自我的感覺的確非常強烈記得今年五一去阿壩在成都短暫休整的兩日一個人在酒店 半裸著身體站在窗口回憶一些不太開心的事情但第二天 四個人一同出發 歡聲笑語晚上又是一樣 所以離群索居并不適合我那樣情緒會失控 始終處於低落中把群居和獨立的時機分開我想這是最適合我的生活方式只是如何相處 還需要學習

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循环着奶茶的歌,一个人窝着看奶茶的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无疑是下班后最佳的放松方式。这是一本谈独处和相处的书,当然奶茶并没有直接的告诉你要怎样自处或者是相处。只是从自己和朋友的交谈中娓娓道来,他们自己的方式,淡淡的,却又有让人一直读下去的欲望。我觉得这本书挺特别的,它不是纯碎的自传,也不是纯碎的访谈,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感悟交织在一起来表达,就像奶茶所想写的一样自处与相处,跟题目也很呼应,孤独却又是在你的怀里。书中大道理没有,共鸣的地方确实不少。读到陈绮贞那一章节的时候,我把歌换成了陈的,因为读到她这部分是书中共鸣的开始,所以想更多的了解一下她。听着歌词与旋律,我想她是一个用自己经历和故事去诠释她的歌声的人,所以好奇心百度了她。我觉得经常看书都会如此,一个点引发出另一个点,想知道得更多。读到陈绮贞和奕华这两章,淡淡的欲望才开始转变成很想知道后面还写了些什么。与心理学家王皓威这段仔细看了,很赞同对爱情中变心这段的阐述,其实不是变心,而是因为成长。山盟海誓的那一刻确实是真心,只是人在不断成长的动态人生里,我们需要不断的需找最佳的相处模式。试着在变化的过程中,欣赏对方,接受对方,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跟着成长。其实很多写两性关系的书里,都有类似的描述。最有趣和感动的是与石头交谈的那一部分分享。觉得石头对自己健康,独处,家庭责任这块,很真实。感动是因为我也这么想,其实健康很大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努力不增加他人的负担,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独处,不是孤单,更不是寂寞,而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因为它能让你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并了解自己,更好的选择所有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以最舒适的方式活着。独处,并不是是生理上真正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而是一种完全上的精神独立,即使身处不自由之地也会觉得自由。即使你在繁华的闹市街头,或者在熟识的人面前,你也是这样的状态,有这样的能力。而对于恋人之间的这种独立,想分享书中的一段文字: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立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就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种独立。其实好的友谊之间,也能是这种状态。而书名所表达的我想就是亲密关系的这种独处吧,不见得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知道,你在,就够了。以前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读自传和访谈,今天看完奶茶的这本书,突然一下想明白了。因为这是一个人自己真真正正的经历过的事,一些深刻的感悟,所以会特别的好看,会有触动。就像文中的开篇奶茶所写:我不确定这本书有什么价值,但TA一定很诚实。我想不管什么,真诚的东西,总能打动人心。

人魔之间——独处的力量

左根永首发于网易云阅读“左思书语”。最近正在热演的《花千骨》讲述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如何被逼成魔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蜀山之紫青双剑》中表现的更直接,石生善良助人,为坏人所欺,后为血魔附体,在人与魔之间摇摆。花千骨和石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天下人所逼,最后不得不问:我不负苍生,苍生缘何负我?而在历史上,曹操却说出了另一种极端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如果曹操不是天生这样,就一定是受过很大的欺负,才能这样愤青。  回到当代的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领导给下属设立标杆,导师教导学生要学习学术大家,这都是在对人进行社会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子女反目,领导和下属反目,师生反目的事不断上演。还有,您可能感觉周围的人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大家对于集体的事都装聋作哑?这其中的基本逻辑是:人初入单位,被人欺负,克意压制内心的不满,但是一旦羽翼丰满,就会正面PK,甚至演变成不可救药的暴风雨。经过这一过程,幸存下来的人变成了压制别人的人,被压制的人则永远生活在仇恨中,两者都成了非人的存在,也就是魔。  为什么小说、历史和现实中,善良的人成魔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最近三辉图书策划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给出了一种解答:人性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性,关键是外界因素如何激发这两方面,所以人们很多时候是一念天使,一念魔鬼。那么这种念头能否被控制?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中给出了解释:天使和魔鬼关键在于人的内心。内心怎么样,关键看人独处的能力。尤其是在人海之中,独处的能力。比如参加聚会,能不能在无人答理的情况下,感觉自在。  其实,这种独处的能力并不容易获得,往往和一个人儿时的经历有关。刘若英回忆她儿时对妈妈的逼问:“为什么你要生下我,如果世间那么多苦?”因为,刘若英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异,后来她一直被他的国民党祖父和祖母收养。由于年龄差距,她主要是自己玩耍,自己过家家,这也是她表演才能的来源。通过童年的自处,刘若英练就了处理“我”与“苦”之间关系的本事。“我”在刘若英的书中指的是独处或自处的能力,“苦”是她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刘若英在生活中领悟到:茫茫人海中,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够代替他人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领悟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和他人讨论是没有用的,甚至可能起反作用。那么什么时候求助自我,什么时候寻找他人的帮助,这中间的界限并不明晰。  但是,无论如何,独处是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的基础。正如刘若英所说:“任何人都试过为了摆脱寂寞,刻意置身于某个团体或人群中。但那毕竟不是解决之道,因为你心里也明白,在人群中所感到的孤寂,要比一个人独处的状态,要难过上数千数万倍”(第92页)。可见,处理不好与自我的关系,就很难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更不可能处理与创造的关系。  那么,创造的源泉在哪里呢?创造来自于意识到自我的感觉:此时的我是我,如此真实地在这里,并“不在他方”(第138页)。在独处中,个人可以静心反思,发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怎么获得?  刘若英在书中给出了三个答案:其一,读书,是自我可控的独处方式,通过与书的作者对话,发现自己的内心;其二,写作,比读书可掌性更高,也可以发掘更深层的内心想法;其三,聊天,只有学会了独处,才会带着尊重的态度与他人聊天,也才会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内心。刘若英的书就来自于精心挑选的好朋友聊“独处”这个话题聊出来的。  聊天之后,就开始进入人与人的相处阶段。刘若英在书中提到了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所提倡的完美相处关系——“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第212页)。就象我们看到夫妻俩吃饭,会静静地各吃各人的,而恋人则笑语满天,因为前者已经有了基本的信任,后者需要建立信任关系。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发现,相处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独处,给对方生活的空间,不依赖对方。   与之相比,独处的最高境界我是从安徒生的故事中读到的:“他在23岁那年开始写作生涯。他写诗,写剧本,写小说,但他的作品不是被退稿,便是出版后得到很坏的书评。那只鹅毛笔,蘸着孤独,蘸着闪闪发亮的愿望,不停地划动。他一个人坐在旋转木马上,看着四季在自己身边热闹地流转,他一个人唱歌,一个人看星星,一个人抚摸着小天使柔软的金发,说,生活多美好……”。  这种独处的本事,中国的古人也有,寒山子的诗就是明证。但是,今人更愿意合群,而不愿意独处。这就是人不人,魔不魔的根源。传销或许就利用了人独处能力弱的劣势,通过喊口号,使个体融入群体,从而被控制、失去自我。另外,独生子女或许并不象有的人说的那么恐怖,只是生活能力差、娇生惯养,他们中有多少人练出了独处能力,决定了这一代孩子在未来社会的角色。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信出版社,2015.07.

我敢

《我敢》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单向街,随手翻看。虽然对这个名字有所偏见。看完书之后,我也随意看了几眼豆瓣短评,对那些没看过这本书就因为对流行歌手本身带有偏见,而恶意评论的人,感到遗憾。不过懂得的人自然懂得,就像奶茶说。跟着这本书,重新整理了恋爱以来的心灵轨迹。执念源于索取。在单身的时候更加善待自己,学习与自我相处舒服的方式。在可以恋爱的时候,珍惜每一刻可以独处的机会,练习跟自我相处与跟对方相处之间实现的平衡。“我常常觉得,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所致的。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我想保有孤独的自由。““我始终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状态,我都可以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缓慢地恢复到身心的独处状态。毕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生存技能 ””。关于苦恼的事,我选择性地不说,宁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自问自答,跟自己聊天,是我的乐趣。“因为我知道,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面对困难与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跟自己对话,找一个方式把悲伤消化或找个地方将它静静埋葬。然后,一个人重新开始面对下一秒的生活。倒不是我喜欢团体生活或与人相处,而是我除了不怕被关之外,更有在团体中保持身心独立的技能。玩耍这些事,我自有办法解决。就算待在家里,我的心也能天南地北到处遨游。我希望随时保有说走就走的自由与自主,但这并不表示,我无法忍受拘束。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矛盾:因为对生命的好奇,我喜欢自由自在,但依然结婚生子。这也是我的矛盾,我既期待浪迹天涯,又觉得有个固定的家是件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最终都需要有“回去”的地方。遇见难捱的时分:“但,事已至此,我只能,认真记录此刻的心情,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但人生事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我充满好奇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希望,不管是自出或相处,我都能找到合适的角度与姿势欣赏眼前的风景,然后把遇到的故事告诉你们。人生,待续。”“永远去享受自己的选择,酸甜苦辣都是滋味。”(卢广仲:“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保有自己对接受讯息的主导权。”“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他有一个九十七岁的祖母家训说,每天只要吃六分饱就好,吃得少让他很有精神。他说,看霍金的书,可以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都会习惯性地自我膨胀,痛苦的时候,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痛苦的,把自己膨胀成全世界,“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更应该把自己看得更小。”多么特别的一个人,努力建造自己 的世界,却又能微笑看着他以外的一切。他对于自己的人生状态,很有一套哲理。就因为选择人和人之间的连结太多元也太频繁,独处反倒变得珍贵,成为意识上得一直去寻找的一种平静。可以自在处在孤独里,绝对是一种幸福。玛莎:“一旦撑过孤单到心痛的撞墙期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独处的技巧并享受它的美好。就像第一次在单车上试图寻求平衡一样。”(我突然为在太小年纪里就掌握了骑单车这项技能感到遗憾。很多第一次的心情,如果都能珍藏好,感觉会很美好。)人的 一生必须同时在很多人际关系的环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会相对衍生出某种责任,而每种责任都会需要时间来完成。不管我有多少,,都希望能维护自身起码的生活空间、时间。“保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玛莎说。不过保持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并非漠不关心。只要彼此知道,如果真有需要,会随时义无反顾地支持彼此,站在对方那边,这样的关系就已经足够。虽然使用通讯软件联络事情很便利,甚至可以避免对人不必要的打扰。但是,有时候听到人的声音,可以给人带来有温度的安心感。毕竟,电话原始的用途就是用来说话,而非写字的。我曾经这样听说,只要记得一个人的声音,他就永远不会消失。我需要记得人的声音,因为那才是“存在。”(看到这我就想起一件小事。那天走去车站,边给前男友打电话。听到他接通电话,喂,就忍不住笑起来。他问我笑什么呢。我说没什么。我大概会一直记得你接电话喂的声音,这样记得你。我可能怀疑过我们的感情,但是那一刻的感觉,只是你温柔的专有的喂,就让我觉得好幸福好甜蜜。)“你为什么会想买黑色圣诞树呢?”玛莎问。其实倒也没有特殊 的原因,只是那天下午,我把脚垫的高高的,以舒服的姿态阅读着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心里忽然间想起“去买棵圣诞树吧!”的声音。我很怕若错过这个时机,这辈子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冲动,于是,尽管外面飘着雨,我还是搭了计程车出门。”可你不担心,时间久了以后,他就会觉得你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玛莎问。我不会因为“担心”就不这样“做”,也或许,我更加担心有一天我“不想”这样做了。能“选择”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既然选择了“相处”这条路,即便我必须放弃一些独处习惯与模式,也是应该的。慢慢地,我也能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乐趣。“生活不易,所幸我总愿意在平凡中寻找小乐趣。”不管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我总觉得“我”就是代表自己,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任。寻找有了婚姻,我仍试着在两人的关系中找到纯粹的自我。陈绮贞“我觉得我的个性一直到自己一个人住之后,才开始慢慢形塑出一种形状。”“以前你得去找独处的机会,现在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没有接触的亲密与近距离的疏离 社交网络 “我觉得我的个性一直到自己一个人住之后,才开始慢慢形塑出一种形状。”【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超喜欢这句话。这是与人相处的麻烦之处,也是有趣之处。探索与不同人的相处之道这个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重塑自己的过程。人与人相遇的意义,命运的安排自有道理。)陈绮贞曾经问过我,睡前如何放松?我告诉她,”泡澡“是我最喜欢的方式。几天之后,“起码让自己的身体处在舒服的状态。”泡澡其实就是一种独处。裸露的身体被框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就像小孩刚来到世界的状态。独处时就将再将自己与世界的连动降到最低,但并未放任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停滞,而是不被多余且杂乱的讯息所牵制。独处时必须意识到自己,才能享受随之而来的自由,或寂寞 。因为,此时的我是我,如此真实地在这里,并不在“他方”。“感情的世界没有输赢,只有谁更无法失去谁。”(罗永浩:我不怕输赢,我很真诚。)不论是“自处”还是“相处”,能打开自己与外界的渠道,“信任其他人”这件事是温暖的。(我大概想要的是,一份不需要维系却彼此牵挂的关系,一个往前走同时也为我停留的爱人。)“我很担心相处的拍破局源自于自己的背叛....”(我比较信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但是我担心我会因为无法逃离的框架在无意识地慢慢背叛了自己的内心。)(阅读真的是很好的独处方式,就像是给自己的与我对话的机会,与过去的我,当下的我,甚至未来的我。很神奇吧。而我竟现在才意识到这意义。)“你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遇上。这就像墨菲定律,面包掉在地上的或咖啡打翻的次数,会跟地毯的昂贵程度成正比。就像在爱情里,你会离开一个人的原因,往往也会是你爱上他的原因。”我遇到事情总是先假设最坏的情况,但如果事情最后没我想得那么糟,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这是我善待自己的方式。对于自处与相处,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人只要活着,就会成长。只要成长,就会产生差异,但并不是说,产生差异就一定不能继续两个人的关系,而是要试着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欣赏对方,接受对方,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跟着成长。...所以说,海誓山盟这种事,或许只有刹那的赏味期限,只要在听到或说出的当下,是处于真心就值得了吧。也许比起坚守着曾经的誓言,在不断成长的动态人生里,不断寻找最佳相处模式,才是该努力的方向吧。这样不也让乏味的人生有趣多了?不过,比起变心,成长这种说法,简直太棒了。”(时间和缘分的安排真的都是自有道理。不过我仍很感激,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阅读与整理的过程中,与一个一个自我重逢,时间在我身上产生的变化也像融雪一样一点点变得清晰。现在的我仍不是很了解自己,但我能感觉到,我走在实现自我的路上,很幸福。)“有时候我觉得,老天爷帮所有人都做好了配套措施。如果你是某种人,身边必然会安排另一种人来补齐你的不足。”“我们会成为某一种人,也会成为别人需要的那一种人。”“而我,虽然总是在忙碌,却常不忘记自我提点,生命里应该坚持一点舒畅的慵懒。”德国建筑师凡德罗说过一句名言,less is more。“一生遇见几个人不重要,深刻的有几个比较重要。”“或许婚姻制度,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非得如此”的规则。两个人自己谋和好属于自己的相处模式就够了。”(内心里一边渴望着无拘束的自由和自在,一边却用观念里“应该怎么怎么样”套牢自己,以寻求所谓的“可触碰的”“”眼下的“安全感。

书摘

3.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4.若没有“家”这根据地,旅行只是无尽的漂流吧

学会孤独,才不会寂寞

以很快速的方式看完了这本书!可能是在自己慢慢学会了独处以后然后有种想要读这本书的冲动吧!看完了的感觉就是,原来这个世界和你一样喜欢独处的人不少,但是要遇到一个喜欢你独处,并且放纵你独处的人很难!以前我也是一个害怕独处的人,总觉得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真正出来工作后,没有室友陪伴,没有男朋友,没有朋友在身边,好像身边也就自己!一个人走路回家,路上可以听听歌,可以看看周围风景,可以一个人思考问题!一个人吃饭,可以想吃什么给自己做什么,想去超市买菜还是菜市场买菜完全自己决定,想多放辣椒少放盐完全根据自己口味心情来!不想做饭时候去外面吃自己想吃的也不错!一个人听歌,想安静听歌时候戴上耳机静静享受,想喧闹的时候用音响放出自己喜欢的歌然后示意去做其他事!一个人看电影,我可以看才出来的新片,也可以看快下线的老片,可以看爱情言情,可以看惊悚恐怖,也可以看科幻剧情,还可以看动画动漫,完全根据自己心情而定!我想看上午场就早点出门,想看下午场就睡睡懒觉,想看晚上场就好好收拾!一个人居住,我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我想锻炼就锻炼,想在阳台放一盆自己喜欢的花也不会有人说他不喜欢让我换掉!一个人旅行,安排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假期来,不用为了和谁一起而各种调时间,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要么绿皮火车,要么飞机,要么步行!个人还是比较钟爱火车,可以坐在火车角落看沿途风景,看火车上乘客的众生百态!一个人,可以干好多事!不是不想两个人,是没有遇到那个愿意让你一个人的另外一个人!现在,应该是适应了一个人独处!有人给我说,你一个人,不独孤不寂寞吗?我已经学会了孤独,怎么会寂寞?学会独处的自己有很多很多事情做,比如看书,比如锻炼,比如写字,比如学英语,比如学理财知识!当这些东西充斥着自己什么的时候根本不觉得孤独,更不会寂寞!孤独和寂寞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孤独可以享受,而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学会独处的人才更懂得怎样打理自己的生活,才知道怎样照顾自己吧!独处,也是一段成长!当然,独处也是需要学习的!就当你独处久了,而当要两个人几个人生活的时候,还是需要慢慢学会相处!在这繁杂社会,独处与相处都是很必要的!一个人学会独处,两个人学会相处!这样,定不会寂寞!

一本书+一首歌

一本书+一首歌。刘若英带着她的文字和音乐来了。两年前,她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身诠释了什么是“亲爱的路人”。在林夕和木村充利的创作下,以她独有的知性文艺把对爱情与生活的领悟演绎到极致。一曲亲爱的路人,仿佛道尽了她的情感历程。也正是这部作品,让我对她有了新的企盼。张嘉佳说:“我喜欢刘若英,不是她某一个阶段,而是整场花开的过程。”我也喜欢刘若英,不是她某个部分,而是她的全部。她唱着“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一路走来,带着倔强向别人倾诉“我很好”,在练习两个人共处后把一本书唱成了一首歌。她蜕变了,从当初的形单影只蜕变到在爱的人怀里自由孤独。世间的孤独有很多种,刘若英的孤独堪称完美。“我敢在你怀里面对我孤独,倾听你心跳跟自己倾诉,总是想一个人两个人的好处,想不起和自己怎样同甘共苦。” 深叹一口气,一种怎样的果敢与深刻。不论孤独感伤,沸腾喜悦,刘若英总是会让人动容。音乐如是,文字亦如是。张嘉佳用他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了对刘若英新书的赞誉:“读这本书,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热热,醇醇淡淡,全在一杯里。”书里描述的独处与相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而理解和喜爱她的人却一定可以领悟她最真诚的内心。原以为,她会一个人唱着自己的歌,读着自己的文字,守着简约与安稳,不惊不扰一生一世。她却用一个意外转身开启了常人应有的旅程,在短暂的时间里谙习相处之道,与我们温暖分享。如今的刘若英,把翻阅过的聚散与起落融入醇醇淡淡的光阴,让自己越发清雅,越发赏心悦目。“相处就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吸引却又各自独立。”刘若英的文字没有任何华美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深刻走心。这段文字,入目即如雕刻般,印记在我的生命里。听了那么多她的歌,读了那么多她的文字,唯独这次可以让我忘记纷扰的悲喜惆怅,重拾质朴纯粹的梦想,给自己一个微笑,与自己携手并肩。和自己同甘共苦,其实是种放飞的快乐。刘若英把一本书唱成一首歌,我要把粗茶淡饭的人生过得随性柔韧,不负流光。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第一次被奶茶惊艳到是,那首我想我会一直孤独。在那个两只蝴蝶类歌曲泛滥在大街小巷的年代,这首歌就像一支白色的水仙一般清新脱俗。呢喃一般的语气像是在倾诉。那嗓音绝对不是甜美,那是平静淡泊又有倔强的声音。虽然谈不上是粉丝,但是这么多年来,说我最喜欢的女明星还要数刘若英。40岁的年纪才嫁为人妇即将成为人母的时候,这本书诞生了。奶茶兼做采访者和作者,和几位友人大抵都是在谈论关于孤独,关于与人相处的话语。她说,相比于孤独,也许她更加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与人分享时间和空间。这不禁让我微笑。外表的柔弱和内心的强大造就了这样一个清新脱俗的她。这个她不断读书,旅行,用心感受生活是绝对分不开的。还好,这么多年,一直让我觉得舒服。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

最近开始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个礼拜看一本书,并且认真写一篇书评。所以我真的不会写,但不管怎样,总归是对自己负责的一份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记不住看的书的内容了,其实这些东西也不见得就是书评,只是在这个话题上谈一些自己的感触罢了,不喜勿喷。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买书的时候第一眼注意的是这个书名,这个时候我正处于可能要跟前男友复合的阶段,有点不清楚两个人应该怎样相处,感觉这本书应该可以参考,也没有细看就带了回来,虽然距离我的本意相差甚远,不过也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奶茶我喜欢奶茶对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解释: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我的幸福和安心自由,你与自我缺一不可。奶茶和她的朋友们不断在讨论自处与相处的话题,其实有很多都能引起我的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清楚没有谁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慢慢的我们会离开父母,与朋友相聚也会有结束的时候,甚至恋人、爱人也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我们必然会出现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其实我的经历和奶茶很类似,小时候离开父母去外地求学就开始住宿,周末大家都回家了只有我情况特殊,就剩下我一个人,但这都是偶然性的。直到本科毕业自己一个人准备考研,然后实习,到后来意外和男友分手,才真正开始习惯一个人。看到奶茶说她最近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完全没有营养,我简直是松了一口气。这大大地减轻了我的负罪感,因为很多时候我一个人的独处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灾难,我会好多天也不会想出门,孤僻到自闭,就想逃离这个世界,什么也不想做,也没有和自己对话,剖析自己的内心,就是浑浑噩噩的颓废一段时间,就好像之前的生活耗完了我的电量,需要一段时间来修养补充一样,而这种补充的方式就是一个人颓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害怕自处,我们只是害怕自己的自处不像别人分享的那么有意义。在奶茶看来,能够品味独处的美好,是认证中最美好的一件事。在我看来,能够承受甚至享受独处的人,都会拥有强大的内心,来面对这个日益现实残酷的世界,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有独处,就有相处。现在的社会,再孤僻的人也少不了社交,更何况人是群居性动物,也一定会有这种需求。奶茶没有传授什么与人相处的技巧,因为她也不善此道,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在群体中自处。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自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独处。怀上BB等待对未知事物的来临。不善于在热闹的地方带着,习惯一个人享受孤独带给自己对世界的想象空间。对我来说孩子的到来会打乱自己的生活状态,除非小孩不用自己亲手带,不用照顾起居生活。自己的独处时间就是小孩入睡的时间,太短暂了。

因为刘若英我不再孤独。

最初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是“刘若英”这个名字。因为印象中的刘若英是聚光灯下,是CD里歌声动人心弦,歌曲让人无限循环的流行歌手。不知,她还是作家。翻来书籍才发现她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她还非常热爱摄影,书中嵌入很多自拍的艺术照,这对视觉爱好的自己来说更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她还是个“单身主义”者,此处的“单身”,指的是喜欢独处,而并非群居。就算她结婚了,还是与丈夫保持独立的空间,一起吃饭,饭后独立工作。书中,重点记录她与众多名人的谈话,且都是有独处见解的名人,也讲述了自己对演艺事业的看法,自己从未成年走到为人母的独处经历,对比着独处与群居。后来,我慢慢的融入了刘若英的独处论,虽然她是一名公众人物,总是要出席于人海里,要面向法庭广众,但幕后的她却保持相对的独处,这也是一种享受。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独处,而并不向从前一样,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会感觉到孤独空虚,会胡思乱想,而且在独处中寻找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每个人生来并不自带LED灯,刘若英也是,她今日的辉煌都是她昨日的汗水五泪水所凝聚的,在书中她也阐述了自己这一路上的点滴,而对她具有催化作用的,也无非独处。 其实,起初我并不喜欢阅读,或者说懒。而自从接触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我便腾出上下班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反反复复的咀嚼着这本书。另外,刘若英,还是个演员。她曾演过多部青春电视剧,如有兴趣可以百度搜索。印象深刻的,是刘若英十八周岁生日,一个人很自豪的买了酒,洗礼那个未成年的自己。于是,十八岁的时候我也演绎了类似的情节,为自己庆生。因为刘若英,我习惯了独处,因为刘若英,我不再畏惧也不再彷徨,从独处中感受乐趣,不再孤独,不再和扎堆的同学上下学,从食堂南迁移到食堂北,不再一堆人拖泥带水逛街,我开始脱离群体,越来越独立。因为独处,我不需要去照顾同伴的小情绪,不用再为她人顾虑太多,也不需要彼此互相等待浪费时间。当然,需要澄清的,独处并不等同于孤僻。交流是要的,寄群也是再所难免的,只是可以自己解决,自己完成的事就不要拖泥带水,懒惰浪费,因为你会发现,当和别人相处你会有依赖感,会推托,但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有自己,没有人能帮你,你会相信自己可以!

孤独让你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R郭郭“奶茶”刘若英,演员、歌手、作家。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三个身份,当然,她今年刚刚做了妈妈。在我心中,她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女子,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就算她和陈升被人猜测万遍的恋情,现在依旧还是大家心中的谜团,但她从来不声明什么,也从来不去辩解,没必要的事情,从来不花费力气去说明什么,就是她特立独行的存在的最好例证。刘若英的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是在怀孕期间写的,从人妻升格成为人母,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让刘若英对人生开始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她从低调地谈恋爱,到这一段传为佳话的婚姻,再到幸福地迎接一个小生命,她无时不刻地不是认真地在做自己。我很羡慕刘若英的恋爱的过程和婚姻的状态,两个人有足够的私人空间和双方明确的目标,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而丝毫不会干涉我的领地,自在舒适才是婚姻的最好状态。而刘若英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享受孤独并乐在其中。《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刘若英的自我独白,从生活状态、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做出的直白剖析。第二个部分是刘若英和八个好友对于孤独自处以及相处等问题所展开的谈话,展现出不同的人对于孤独和共处的理解。刘若英对于自处这件事情,非常得心应手。这或许跟刘若英自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从小跟祖父母长大的刘若英很早就懂得自处的方式,她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和娃娃办家家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以至于长大之后,她反倒不适应身边太过嘈杂的环境,最难忘的是书中写到刘若英去夜店体验喧闹的场景,最终无奈地狼狈而归,她绝对不属于“夜店咖”。对于刘若英来说,难的不是自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刘若英一直在寻找相处而又不尴尬的空间,这对于习惯自处的人来说,突然喧闹的环境扑面而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消化的。而这个一贯喜欢自处的女子,一直都在寻找与人相处最舒服的方法,毕竟从事的行业比较特殊,有很多机会必须与人接触,与朋友、与媒体、与合作伙伴之间,通通都要调适自我,以便寻找最舒适的状态。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 s arms.——窝在爱人怀里孤独,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的一句话,刘若英引用来作为这本书的书名,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自处与相处的最高境界。孤独不等同于空虚,它能够让你找到自我对话的空间,以及在这个私密的地方,还能够回归并找到最纯真的自我。孤独,就是为了让你可以更勇敢的面对自己,真切地做自己而已。

回忆之城

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城市 而它也真实存在着我不知道多少年 多少月以后 会想起这些尘封的故事 它们曾经这样温暖的真实地在我身边 即使它们正在离我远去爱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思念所以我可以说 我是这样的爱着你们的一切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会泪流满面才叫思念 而是几年 十几年 几十年 我仍可以叫出你们的名字 想起你们的脸 这在漫长的时间长河 实在是无法温暖美好的存在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脸上 我醒来的时候 你们都在 我的身边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阳光投射的光芒一样、存在着

孤独是一首很美丽的诗

起初买这本书是看到书名后内心油然而生的一股感动。如同在万古洪荒中孑然行走,你坚定着一个方向,却没有人同行,没有人认可,你以为这注定是一段孤寂的旅程,所以没有抱怨,也没有彷徨,只是默默坚定地向前。低头赶路,偶尔抬头看天,看沿途的风景,也许更多的是荒漠,无垠的流沙,拉长的光影。突然,隐约看到远远移动着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离你越来越近,在能看清彼此的地方停下来,你们没有说话,只在眼神的短暂凝视后,朝着同一个方向继续走去。关于书名,文中分享到一个说法。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的怀里孤独“,说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个人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然而,在两性关系中,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大抵需要两人都有同样的认知度才可以,思想达不到同样的维度,怎么做都可能是阴差阳错。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俗世怨侣,有那么多情海风波。最初认识刘若英是在妹妹高三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她即将面临高考,我们的卧室相邻。有一次,突然听到她房间飘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略带忧伤的干净嗓音伴着简单的钢琴曲调,如同敲在谁的心上。我向来缺少好奇心,却在第n次听了她的音乐后,上网搜索了她和她的音乐作品。惊诧于那种淡然不争,气定神闲的模样,没有惊艳绝伦的外表和灼灼逼人的光华,却独有世俗未染,浮华不沾,悠雅从容,默然芬芳的气质,从此开始对她念念不忘。后来陆续看她出演《上海往事》、《似水年华》、《人间四月天》,看她的演唱会,也看过一些她的文字,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可以疯,可以静的女子。疯得多骄狂,静得多澈底。关于她对陈升的恋情,我一直不甚理解,大概自己也是外貌协会的,对长得不太标致的男人向来没太多兴趣,对于她会喜欢一个有点啤酒肚的圆脸男人一直有些耿耿于怀,觉得这样的男人实在配不上她,更何况,他还有家室。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爱情是一件没有什么道理的事情,你无法预计它什么时候来,它以怎样的模样和方式出现,捉摸不透,无法掌控,唯其如此,才让人纠结痛苦,欲罢不能,肝肠寸断后刻骨铭心吧。每一段有缘无份的爱情大抵如此。而后来看到陈升参加一期电视节目,他的言辞和眼神中释放的内敛而深厚的才华缓缓袭来,我突然有些理解了,看来女人对有才华的男人确实有些难以抗拒,尤其是刘若英这种带着文艺气息的独立卓然的女人,要么不爱,动心了必然深爱。这种爱有多坚持,就有多忧伤,于是一直看着她忧伤了那么多年。关于孤独这个词,汉语中解释是孤立而无所依附。而我理解的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拥有自己独立世界和独立王国的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依附,不需要牵强,不论觥筹交错或长街只影,不论庙堂高歌或独钓寒江,内心亦清明如灯。于是,你的人生不论波峰几何,依然能淡看生死,笑傲江湖。苏东坡在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依然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的小生活,小情境中并没有那么多波澜起伏,没有那么多跌宕不安,虽然生活中不时会溅起一些小风浪,但是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值一提。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在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生活。这种平淡,这种无闻都是别人眼里的你,而在自己心中,你是否找到了独一无二的你呢?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场景----在一片西瓜地里,所有成熟的瓜果都被采摘运走,命运赋予他们的价值就是被装进果盘,或者制成饮品,只留下偏于一隅没被发现的小瓜孤零零趴在泥土上,掩在绿叶间,注定它没有办法像其它同伴那样实现瓜果类存在的价值,可是它依然每天吸收大地的养分努力生长,面对阳光的抚摸自我蜕变和成熟,微笑着听地里的小虫子唱歌,枕着清露安然入眠,它知道自己有多甜美,多滋润,等到熟透、老死、裂开、魂归大地,它依然能滋养自己曾伏首安眠过的这块土地。这样的一生,不也是很好的么。在每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日子里,日升月偃,潮涨潮落,朱颜渐改,岁月兹去,总有些路是需要孑然走过,而孤独是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变幻,内心依然笃定从容,不弃自我开出来的花,有这样寂静清芬的花香为生活佐餐,日子便能如诗般美好,而我们的美好,从来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从来没有读过奶茶的书,自然也没有读过她的字,但是有些事似乎就是静静等待被你发现的一天,那个怦然心动的感觉让你相见恨晚,可好像又冥冥之中觉得刚刚好。 一般我对艺人写的书只是瞟一眼书面就匆匆走过了,而那天我和老公吃完饭想一个人去书店逛逛(对,我喜欢逛书店,他不喜欢,那就让他回家咯),附近又刚好只有新华书店,本来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去的,也刚好是因为走进去看了会儿发现没有自己喜欢的书,无意中看到角落的那本已经被拆封过的奶茶新书,抱着反正没啥想看的就随便看看她的书的心理,便像爱丽丝一样陷到了奶茶的丛林之中。在一个一个咬字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某种联系,一种内在的欢喜,我们是同一类人。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也是双子座,没想到读到后面果然证实了我的揣测,不,是我的直觉。这本书是写关于“独处”与“相处”,但是我感觉到她写的更多的是如何独处,这是她非常enjoy的一个状态,也是我善于和享受的一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起那么喜欢一个人逛街,吃饭,看电影,一个人做事,我也曾经一个人旅行过,尽管那已经是3年前了,我至今都很回味一个人的旅行。3年前我离开了公司,然后就独自去了青岛和大连,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勇气一个人出行,毕竟那时的我从未一个人独行过,也没有怎么出去过。我记得飞青岛的航班是夜晚,当时还不是老公的男朋友送到了过安检区,之后我就开始了6天一个人的时光。上了飞机后我的位置刚好靠窗,我开始有点担心身边会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我用余光瞟到了一个大叔坐在了我的身边,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我如此害羞不敢抬头去看身边是什么样的人,记得当时的我把头抬得很低还带了个帽子,装的酷酷的不能靠近一样,看着窗外的夜空,其实内心忐忑无比。到了青岛机场之后,乘坐机场大巴到我要下的点,当时因为已经深夜,满车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不敢随便问,报站名的语音又完全被嘈杂的声音给覆盖,我感觉我的心脏用力的在跳动,我极力的用心去听报的每个站点名。因为预定的青年旅社在山上,我站在山脚朝着深邃的山路望去,害怕极了,非得让旅社工作人员来接我,在漫长的等待中时不时看到有陌生人经过,他们闪过我的眼神都让我想一口气直接上山得了,总比在此时此地耗着好。还好,青旅终于来人接我了,之后才晓得她是我一个房间的室友,她牵着一条大狗穿着很有海洋风的连身裙缓缓过来,我见着她的那一刻感觉像见到了亲妈一样,热泪盈眶......之后的每一天我开始慢慢适应并且享受起来一个人,我们女生宿舍是4张床位,每天都有不同人离开入住,晚上我们睡在一个房间聊的不多第二天一早大家很自觉的各自离开独行一天。我想,一个人来旅行的人,不就是为了一个人在路上。但是离开青岛之后到了大连的第二天,虽然我已经迅速习惯了一个人的游行,可是我的心有点想家了,到最后一天离开大连的时候,我感觉归心似箭,出行就是为了回家。如果没有家,我们是回不去的了。只是一粒漂浮的在空中的种子,随风而走.... 家,对于一个迷恋自由的人而言,却是最宝贵的。之后我再也没有一个人旅行过,但是3年前的一个人旅行我是永远忘不掉了,它是我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发现我喜欢一个人,我随时可以走走停停,我可以突然想起某首歌就哼起来,我会一个人去判断一件事,走在路上的我,觉得离自己的心好近好近。直到婚后的我,也仍旧珍惜一个人的时光,之前有埋怨过老公为什么上的是三班倒的班,不能像其他正常朝九晚五的时间一样陪我,但是现在的我要谢谢这样给我很多时间独处的安排,我一个人的时间很多,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我一个人的时候要比两个人的时候有意义的多。两个人时,更多的只是陪伴,而一个人的时候,我在照顾自己。我去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我去看自己想看的电影,我去逛我想逛的店,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一个人在家点起香薰蜡烛,看书写字听音乐,内心渐渐丰盈的感觉怎么会觉得独处是很无聊的一件事呢?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

我读书真的是走情感回忆流,技术分析流要给知乎。不是很喜欢这种结构,虽然看了简介感觉可能是作,但还是真的好喜欢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没什么刻意抛弃你,好比没什么刻意挽留你。最后一朵,依然带着第一朵的推力。一个人,是一个世界,一个暂时但存在的完整宇宙。Indigo Children英国小儿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提成独处的概念。她在1957年表的文章,.<独处的能力>将自在的独处和一般的孤独区分开来。他认为在别人面前还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反而是一个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这个观念的影响力扩展到心理学术外,灵修大师奥修引用这个概念来阐述他心中的爱情。“有独处的能力,才能有爱的能力”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内心深处,而不会出现着急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着魔般的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以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是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我始终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状态,我都可以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缓慢回复到身心的独处状态。“引以为傲的生存技能”以事情的本质来说,这世上没有所谓平凡的事。事情只有多数人做或是少数人做,做得到或是做不到,愿意做或是不愿意做的差别而已。人不会真心羡慕自己从未真正感受过的事物。你以前都怎么一个人度过寒流来袭的夜晚呢我希望随时保有说走就走的自由与自主,单着并不表示,我无法忍受拘束。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在不同的时代,人需要不同的印记,以证明自己达到某种被定义的标准,成为被接受的某种人。我们最终都需要有回去地方。在进入人生另一个阶段前,透过与朋友们的对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试着寻找未来可能会走的路。学习飞翔之前,要先学习降落。【说到最早自我独处的感觉的话,闭上眼睛想了想,应该就是小学时自己塔拉着鞋去上学的路上吧,能够想起好多这样的场景,我能看见小小的自己缓慢行走,路上仿佛就自己一个人,周遭没有人类的存在,自在轻松,】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想起了光良的那首给自己。有时候 心里不自觉的感到寂寞。而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下来咒 哪些路自己走 哪些路身边有朋友。 最近和法务部的小朋友整天厮混,吃一起,地铁一起,工作一起,所幸大家人都很好,大概就是缘分,他们都是一股清流,早睡早起跳操不怎么玩手机,他们大概就是你在我眼前我对你一心的好,眼里有你不看手机,太值得我学习了。真真切切的在你左右陪你感觉真的好棒,虽然现在静下来想想好像某种程度牺牲了自由和孤独。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比较喜欢粘人的,都是却爱嫌弃粘我的人,注孤生。我的这一段时光。】你以为应该要有却没有的状态。谁能陪我做童年的梦。发生过的事,即使被遗忘,也不会消失。一般人健不健忘与事情是否存在无关。我曾经这样听说,只要记得一个人的声音,他就永远不会消失。我需要记得人的声音,因为那才是存在。【想和你一路走,彼此不说话】【你的圣诞树,你要记得,一定要在一月底把它收起来,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放到三月】【我们应该是属于没有接触的亲密】一个人的世界开始膨胀以后,是很难再折叠回去原来的样子。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买下这本书的两个理由:作者是刘若英;书名有“孤独”二字。我对“孤独”有种特殊的偏好,可能和始终一个人有关,也可能和不喜欢也不善于社交有关。这是一本讲相处的书,有与他人的相处,也有与自己的相处,你不要期望书中会讲一些如何独处或是社交的方法,显然有些方法不是刻意训练所得,而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或是长期的生活经历所形态的一种状态。刘若英是喜欢独处的,即使结了婚也会给自己留出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我也是喜欢独处的,书中提到那些一个人去做的事情,除了一个人唱KTV我还没有尝试过,其它的似乎我也都干过,有时候还很庆幸自已拥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书中有很多刘若英与朋友对谈的内容,原来那个唱着“对呀对呀”的卢广仲是把《黄帝内经》当作生活指南的,因为最近想要训练早起习惯,所以也对早起这件事有点小感受,每天六点起床,下楼跳个绳,如果不下楼也可以看几页书,特别是周末,不用想着上班打卡,早起后感觉时间多出好多,我只刚开始一周,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有人需要練習獨處,而我需要學習相處。合上這本書,我想,我需要開啟一趟一個人的旅行了。再引一句书中陈绮贞的话:能夠一個人生活的很好以後,你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生活在一起。

从奶茶的书中学会调解坏情绪

一直觉得刘若英的文字是需要细细品味的,但这几天心总是静不下来,于是导致这本书看了很久。这是谈论独处与相处的书,但对于我的意义,并不是学着勇敢独处,而是让我学会调解生活中的坏情绪。刘若英说她常常告诉自己“我比其他人幸福”。这些话,她虽然从未亲口告诉周边的人,但却经常对自己说, 特别是感到寂寞, 或必须忍耐某些嘲讽时。 她认为, 不管别人怎么说, 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 她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 开心地生活下去。是啊,这两年,我遭受了太多的打击,常常会掉入“为什么是我”的这个无限循环中痛哭,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自我调节,变成不再只要伤心难过就要找朋友倾诉,不是想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说来说去总是那些事,说多了别人会烦,也会让自己变成怨妇,最后只能自我安慰,“虽然我经受了很多苦楚,但我依然比其他人幸福”。同时也懂得每一个人处理悲伤的方式是不同的,刘若英说,碰到家中亲人去世时,有的人选择什么都不做,只关注悲伤;而有的人会选择把一切处理的井然有序。原先我总觉得家里发生不好的事情后,作为亲人,我是没资格开心,没资格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如果我玩得很开心,就会立马提醒自己,我所处的这个境地怎么能让自己这么开心,别人会怎么想。同时,心态也变得很不正常,不允许自己开心也同样恨身边依然过得很好的人。结果,我生病了!做手术,服碘131,隔离,停药,复查,直到医生说“你恢复的很好,以后定期复查就行”,我才反应过来,才开始真正的面对自己,告诉自己“没关系,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始明白有些事情发生了就要去面对,悲伤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可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呢?书中说,刘若英遇到朋友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地跟他们说什么“否极泰来”之类的话,反而会用语气沉重告诉他们,“事实上,现在可能不是最糟的状况喔!接下来有可能更糟,既然这样,就该开开心心地面对现在的状况。如果最后那个最糟的状态很幸运地没发生,那就真的是赚到了,面对眼前这个不那么困难的困境,就更没有理由不开心了。”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让自己开心度过糟糕时刻的一种办法。

若英花开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这首诗的意境用来形容奶茶这样淡淡落落的女子最为恰切。在这本最新的创作集中她轻描淡写地介绍着自己“唱过一些歌、演过一些戏、出过几本书”,自1995年出道以来,她不仅仅在影视界和音乐界闪灿着光华,更难得的保持着一份清明的自知与自省,这些与生命共同成长的文字便是最好的证明,正如张嘉佳在推荐序中说的“我喜欢刘若英,不是她某一阶段,而是整场花开的过程。”阿兰• 德波顿曾说:“艺术(此处包括文学、音乐、电影、戏剧和视觉艺术)是一种治疗性的媒介,帮助指导、规劝和安慰其受众,协助他们进化成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延续了奶茶其人其文一贯的疗愈风格,由个人长文自白与八篇好友对谈构成,奶茶自言在书中聊的是“自处”与“相处”的关系,全书深谙矛盾的辩证法,书名就化自温尼科特提出的“窝在爱人怀里孤独”,奶茶对其作了迷人的注解:“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在此后的自白与对谈中,她透过文字传达出的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亦是如此矛盾而真切:练习独处是为了与他人更好地相处,出门旅行是为了回来,与友人的相异却让彼此接近。这些属于真实个体的剖白字符与恬静自然的插图写真既不讨好,也不高傲,就像她那吟唱着“很爱很爱你”与“后来”的悠悠声线,个人微博中那些镜头下台北的晨与夜,那些以“哈喽哈喽”为开场白的小视频,这种记录生活与心情的诚恳姿态不仅治愈了她对未知生活的小小焦虑,比如当下要孕育并迎接一个新生命,也治愈了嘈杂世界中面对自处或相处慌张失措的我们,就像一杯阴冷雨天里让人身心感到舒服的温热奶茶,就像寒流来袭的夜晚身旁的一块电毯与一盏夜灯。“刘若英”该是什么模样?在自白“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中,奶茶开始了她的自问自答:奶茶是如何长成的以及奶茶是如何体验自己的,从这些过程与状况的描绘中她探触到生命主体认知这个深刻命题。童年时期的奶茶便拥有自己的单人房间,爱在衣橱里扮演一个人的家家酒,中学住校的群体生活中她总忍不住要偷取一点自我的空间,终于在十六岁第一次单独背包远行。她因美国求学而开启了二十多年的独居生涯,永远记得二十一岁的买酒经历,那是属于青春的印记,在香港担任罗大佑助理的日子里,现今回想起来,生活的趣味还是大过物质条件的艰苦。作为一个对人生拥有自我选择权的人,她对生活多面向的真实有着成熟的确认:“有安逸的幸福感时,你还是会有孤单、愤怒、渴望、无知,这些是每一个人诚实面对自己时,都会有的”;她对自己和身边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就算走上“平凡”的结婚生子之路,“我也不曾背叛自己”;她无时无刻不在欣赏着世界的美,“不管是自处还是独处,我都能找合适的角度与姿势欣赏眼前的风景”;她始终保有对前方异境的向往,不管怎样,“永远去享受自己的选择,酸甜苦辣都是滋味”。奶茶的对谈名录中有卢广仲、玛莎、陈绮贞、林奕华、宋冬野、王浩威、石头、詹仁雄,不管是歌手、导演、心理学家,和奶茶本人一样,都可以归为创作者的同类,她自在地与他们谈论着自处与相处的命题,而这些伙伴仿似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奶茶更清晰的自我轮廓。每一篇对谈的开头都配有一张奶茶与对谈者的合照,但这些合照全没有两人紧靠朝镜头微笑的俗套,拿奶茶与绮贞那张来说,好像就还原了这样一个场景,惺惺相惜的两人倚坐在沙发的两头,各自摆弄着手中的相机,想到一句就说一句地聊着天。这简直就是奶茶所向往的理想相处形态,不管是与爱人还是朋友,“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个体与个体之间,也许身体并没有拥抱,可是灵魂相互依偎。在如今这个数位世界中,奶茶又常常思考,一个人如何在跳动的画面、爆炸的讯息、娱乐化的评论中保有身心自处的空间?又如何用强壮的自我与之安然相处呢?卢广仲说“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看似热闹欢愉却只带来焦躁的寂寞感。陈绮贞每天上网不超过一小时并且不用社交工具,她觉得“现在只要离开网络与社群,某种程度就是一种独处”。相比奶茶爱与朋友们分享生活,詹仁雄很少更新微博,他的格言就是“如果我没有出现,就表示我真的在活着”。其实,每个人都得学习如何在当下使得自己那份可贵的独处时刻不被轻易消解。里尔克在《致女音乐家的信》中写到,当女佣不在的时候他擦拭家具,他“在美妙的独处当中”重获了激情,而这种独处就如巴什拉所说,如同处在一切真正壮举的开端。在这样的时刻,个体需要去正视孤独、享受孤独,独处也超越了几何与空间意义而上升到了心理层面,哪怕周身众声喧哗,人依然可以享有聆听自己、意识自己、实现自己的自由与想象。不管你是细细品咂或是随手翻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也是一种自处,你屏蔽了世界的喧嚣、远离了友朋的陪伴,学着进入另一个抽象寂静的世界。当然阅读更是一种相处,你与文字中跳动的叙述者或人物相互倾听、辩论,最后随着他们的跃动发现了你自己。若英倘要含苞与绽放,当然会历经几许孤单寞然的时刻,可这绚美的花开终究还是被一路追随的我们有幸赏见了。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世界这么大,你我这么小。我们该如何自处与相处?◆ 奶茶刘若英,花一年的时间探讨、反思自处与相处的道理。◆ 她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曾在各种相处关系中,失去过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我们。◆ 内容介绍:《我敢 在你怀里孤独》是刘若英的最新文字作品,收录刘若英长文自白、与八位朋友对白,以及53张精选摄影图片,探讨自处与相处的关系。刘若英长文自白: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与八位朋友对白:卢广仲 五月天玛莎 陈绮贞 林奕华 宋冬野 王浩威 五月天石头 詹仁雄“现在回想起来,在生产前,安排写作这本关于“自处”与“相处”题目的书,对我来说,也许就像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般,在进入人生另一阶段前,透过与朋友的对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试着寻找未来可能会走的路。”——刘若英※朋友眼中的她──天生就擅于独处她知道去哪里买一人份的香槟,因为她深信,“一个人生活不代表不能取悦自己”。她知道失恋时要如何疗伤,“买一块电毯、点一盏夜灯”,度过一个人的寒冷冬夜。她一个人吃饭、逛展、看电影、唱KTV……“这些事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话里没有半点逞强。※你不知道的她──在各种状态下自处深信独处里自由的美好滋味无可取代。独处的基因,源自于两岁开始拥有自己的房间,与祖父母共居。随时保持说走就走的状态,“能选择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样,我保有人生的最终选择权”。※角色转变的她──在自处与相处的矛盾中找答案她说,其实三个人要比两个人,两个人要比一个人更勇敢。为什么幸福人妻不能感叹秋天的萧瑟?夫妻一定得什么事都黏在一起,同进同出?──———关于自处──———不管你是享受独处,还是被迫独处,都不能失去拥抱独处的能力!因为,生命本身的自言自语极其重要,毕竟,由他人拼凑起来的不会是同一个你,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孤独感与生俱来,自生自灭,非他人所致。这不意味着痛苦,是一种跟自己相处的状态。▲唯有孤独可以带来精彩与伟大叔本华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独处不该是一种哲学,它就是一种生活样态我不会告诉你“生命是孤独地存在”这种哲理的说法。它意味着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关于相处──———保留、或不保留地付出;在此时停留、或出走。选择权都操之在我。即便我现在决定为了你,学着适应相处,那也是我的选择。相处不是独处的相反。相处是独处的一部分。▲在各种关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地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来的位置。▲在一起时像粘土,分开时像磁铁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的最高境界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最高境界。

在你怀里孤独

到写作《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初衷,刘若英说“在生产前,写作这本关于‘自处’与‘相处’题目的书,对我,在进入人生另一阶段前,通过与朋友的对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试着寻找未来可能会走的路。我想保有孤独的自由。我很珍惜这种自由。这是书名的由来。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2] 自处与相处,这是奶茶刘若英不断思考和与朋友探讨的话题。两岁就开始拥有自己房间的刘若英深信独处里自由的美好滋味无可取代。习惯一个人,随时保持说走就走的状态,使得结婚、生子“这件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算是稀松平常的事”,却成为了奶茶“生命中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怀孕期间,刘若英行走于台北的弄堂,访问王浩威、五月天石头、五月天玛莎、宋冬野、林奕华、陈绮贞、詹仁雄、卢广仲八位好友,写作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书中收录的一篇长文自白和八篇深入对谈文章,都是为了确认一件事──一个人、两个人,再多人,都要能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奶茶,她真的敢!独处,刘若英天生就擅于此。她知道去哪里买一人份的香槟,因为她深信,“一个人生活不代表不能取悦自己”。她知道失恋时要如何疗伤,“买一块电毯、点一盏夜灯”,度过一个人的寒冷冬夜。她一个人吃饭、逛展、看电影、唱KTV?“这些事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话里没有半点逞强。角色转变后,刘若英仍然勇敢地发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她花一年的时间探讨、反思独处与相处的道理,在矛盾中寻找答案。刘若英说,其实三个人要比两个人,两个人要比一个人更勇敢。为什么幸福人妻不能感叹秋天的萧瑟?夫妻一定得什么事都黏在一起,同进同出?她将自己和先生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两个人可以欣然在同一个时间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想看的电影。[3]

财迷疯11356994178

生活离不开网落 上网不一定非要娱乐 正规平台提供网落工作 一天一结( 八十~两百 ) 7种工作供你选择 无论你是宝妈、学生还是上班族 都能做 还不用看老板脸色 有意者联系企鹅1356994178.。。。。。。。

你敢在谁的怀里成就自己的孤独

和刘若英的童年有些类似的,我的童年也颇为安静,充满自我幻想。我在一个值得我一辈子回忆的四合院里长大,在那个院子里住着很多人家,只是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却只有2个男娃娃,一个大我一岁,一个小我一岁,没有年龄相仿的女孩子,这是我今生的遗憾呢,好像失去了一次青梅竹马的宝贵经历。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小无猜的那个妙人儿只好在梦里念叨一下,比我们小上那么五六岁的院里小孩倒是男孩女孩一堆,可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小的时候里父母都是双职工,所以就不会有时间陪我玩了,于是我就学会了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画画,一个下棋,甚至一个人打扑克,我想我就是这样学会与自己的独处的吧。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1896—1971)在1957年发表《独处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中提出独处的观念,他将自在的独处和一般的孤独区分开来。独孤作为一种能力成为一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个内容。和我们通常所想的,能够在人群里左右逢源、呼朋唤友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体现不同,在别人面前还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独里的能力,反而也是一个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我是个偏内向的人,虽然如果当我站上舞台中央,我也会努力发光,可事实上,我更愿意安静地在一角坐着,看别人疯,看别人闹。我不说话的时候,也许一整天你都看到我静静地呆着,不过我的脑子并不会歇下来,做白日梦是我从小最擅长的一件事。当我后来有了喜爱的人,我也会内心狂喜,不过我也经常就在她身边静静地坐着,不说话,有时看着,有时发着呆,不是我不想理她,而是我很享受有她在我身边时的那种特别的安静。几年前我开始选择每一年做一次独自一个人的旅行,有些朋友不理解,说为什么不是和家人一起出门,好在她能接受,要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旅程是一次很独特的独处,当内心可以与自己呆着的时候又感受着移动的妙趣,不需要有人陪,不需要去照顾别人和被人照顾,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然后想回了就回了。就如同刘若英讲的一样:一个人的旅行,不但必要,而且真的是一种完美的旅行方式。关于爱,她说的真有意思: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所以温尼科特说: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你,找到那个让你敢在他(她)的怀里成就自己的孤独的爱人了吗?以下是刘若英新作《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摘抄,与你分享:>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的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孤独感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导致。>只要生活有趣,那一天的生活就值回票价。>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话“选择我所能承受的”。>学习飞翔之前,要先学习降落>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讯息接收器,网络、脸书、媒体,接收讯息的时间永远都不够,感觉很热闹,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独居是一种孤独,但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善于独处的人,不会很容易地感到寂寞,自己与自己之间,其实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忙,不需要靠别人来知道自己的状态。>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就永远是别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亲子相处的关键在于自在,只要你想要抓住孩子,强迫他跟你相处,不管用情感勒索或是物质,对他来说,都会是一种压力。只要关系间有压力,就不容易轻松,所以,还是得找到让大家都舒服的相处方式才行。>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状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孤独,很怕这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于是,为了远离孤单的感觉,强迫自己与其他人相处,以为群聚可以带来安全感。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父母还都出去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带我,上学以后的很多个休息的时间都是在自娱自乐中度过的,我会伴家家,给娃娃做衣服,甚至是看电视,看书,从没有感到过孤独。一切独处的时间里一切也是如此合情合理。我知道独自一人又能获得快乐的方法,然而后来和“朋友”相处多了,或者也许从大学开始,这份和自己相处的怡然自得开始瓦解,我会想有朋友或者飞哥陪伴,一个人的时光不再叫做独处,而叫做了寂寞,一个人在家不再叫做自处,而叫做了宅,我有了依赖性,一个人的时光变得难了。<br>现在,有了依赖性的我想念朋友,也常常希望有人陪陪自己,然而在很多个抱着本子记东记西的时刻,深深为这样的独处感到欢喜,让思想沉淀或者随意驰骋的感觉太棒了,独处也可以很愉快,写下文字成为了我不论在何处,都能很好独处的方式,真是好爱啊~<br>独处的最大好处大概就是灵魂和思想的自由吧?所以也可以说不论“独处”或“相处”,只要找到让心灵自由的方法,也就是最好的独处吧?<br>我想念起大学初时,坐在阳台拐角处的日子,抱着一本书,泡一杯咖啡,背靠太阳坐着,后背暖暖的,脚搭在护栏上,放空时还有着开阔的视野,这样的日子不再了,在家里很难有这样的时刻,也没有如此的环境了。<br>然后也猛的发现,周围人来人往,朋友们忙忙碌碌,有人陪你实在是值得感谢的事,没有人陪也依旧由着心情去做大都以为两个人才可以做的事情,K歌,看电影,甚至吃火锅,生活依旧精彩。<br>“独处”很好,“相处”也有乐趣。“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大概是人与人之间很好的相处模式吧?对于恋人也是如此。奶茶说“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人生智慧啊~!<br>道理我都懂,而在下一个独处的日子里,我也会去享受一个人的好时光,回复下曾经的心情~❤️想说“奶茶,谢谢”。<div class="clear"></div>

如果愿意借你怀抱让我孤独,我们就在一起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是吴晓波说的。我曾以为你是我要的美好的事物,所以追求,但现在,我发现不是,你不是。奥修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着魔似的需要对方,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 所以曾经我是过分依赖你了吧,大概没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一想到你就会快乐,你忽略我,就要失意,若即若离,忽冷忽热,不生不死,无比纠结。 我以为你是美好的事物,所以迫切地想要靠近。然后在你给的一点点快乐之中,急剧地消耗掉自己大量能量。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在漫无止境的等待里,等待你。她说,等待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在不断的消耗,却不知何时是尽头。    读完了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他说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他很睿智,很通透,甚至有些深沉。我喜欢他的文笔,我现在并不能写些时事,有关职业,有关生存的东西。这个年龄就让我写一些浪漫的,稚嫩的,青涩的,甚至有些可笑的薄荷味的文章吧。这样美好的青春,不会再有了。这样的我,不会再有了。 有时候我会处理不了这些情绪,然后找一个人倾诉出来。他听我讲,可是状况好像没有变好,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心情也更糟。 现在才明白倒不如跟自己对话,就像刘若英所说,找一个方式把悲伤消化,或者找个地方将它静静埋葬,然后一个人重新开始面对下一秒的生活。 也明白爱情只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生里的一个分支,求知,见识,创造,勇气,审美......这些都与爱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爱情之外的热情,能够赋予爱情源源不断的信心和活力。爱,是心智清明的产物。如果心智蒙昧。所谓的爱,就只是混乱血腥的修罗场。 你和我都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做到心智清明。不知道你如何?但是我深陷于其中,曾有一段时间无法自拔。 那段时间冒出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对你对自己,对感情。我甚至开始嘲笑自己,讽刺自己。带有负能量的一段时间吧。 现在更偏向于积极地理解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先学会自爱,再给予他爱。 始终相信,当一个人在无论如何的情况下,能够突破恐惧和绝望去珍惜自己时,残酷的世界也会呈现出温柔的一面。而正面情感总比负面情感更有力量。 简单的暗示也会给予巨大的积极力量。比如什么呢,比如你是喜欢我的。(笑) 有了微博空间微信QQ,所以这一代的人们越来越害怕孤独了。心情啊,当下啊,都要在网络上分享,都要有人回应,有人点赞,有人关注,于是逐渐失去独处的能力。 所以现在的我已经渐渐享受孤独了。别老问我人生如何如何,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现在每天上午会跑步,做一些运动,专心做自己的事。午后心绪比较烦躁,就用在面对外界,例如上个网,回应一些人的留言。太阳下山就确实不太适合与人相处,看看电视剧,或者拿本书起来读。 我想,我是人,不是信息接收器。那些更新的微博,更新的空间,更新着的微信,那些人到底和我有多少的关系呢? 也开始学会记录。比如一个日程本,写下每天做的事情,还有做一些规划。 更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式,在寻找美食方面。书里面提供一种方法。具体是:吃过一样东西就马上将味道记下来,以后不必再点,因为已经知道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也开始会倾听,不太深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利。      书里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   所以钱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我知道,可是知道并没有什么用。看吧,有钱,你可以去美国留学。初二你说要去美国。彼时我根本不知道出国读书是什么概念,也不能想象携巨款去资本主义国家烧。 作者他说,人生90%的桎梏是来自于金钱不足。而剩下10%是无论有钱没钱都摆脱不了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有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是个聪明人都会努力赚更多钱,以免受到生活的羞辱。 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对父母不满越强烈,越说明我们把父母和自己看成紧紧的一体。但其实不是的,我们在这人世间碰巧相遇,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 无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父母,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停止追求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幸福。 接纳生活的差异,不要专注于此,不要在对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而要专注于自己。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时常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意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抄写这段话的时候,总是想起你,你总是笑得那么的奇怪,但是我一直不知道你是不快乐的。直至你告诉我。比尔盖茨说。如果你遇到令你震撼甚至心碎的事,不要逃跑,去面对和解决,那将是你改变世界的时刻。 所以我来啦,因为你还没有遵守承诺来找我。于是我自己来见你了。就让我们好好的解决吧,然后面向下一秒钟的世界。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再晚去做都还是有意义的。比如面对你,虽然迟疑很久等待了很久痛苦了很久。但是我还是决定放下对你承诺的等待,我相信你的承诺你的保证是美好的,但是不要再给一次了,我不喜欢这种漫无止境的等待,希望一次次失落空的感觉。如果做不到,请千万千万,不要向我承诺。如果你承诺了请你努力做到,不要再有第二次,辜负我。 希望是比恐惧更强烈的东西。你给的希望,是比很多东西更郑重的事情。 而好好地说清楚,好好终结,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还是最喜欢奶茶的一段话。   其实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的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或许有一天能把这个世界都走走吧,然后说再无地方可去了,都看遍了,然后依偎在你的怀里,过完剩下温暖的小日子。至于喜欢你这件事情嘛,没有什么好严重的,你也不用再劝说我啦。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会自己去感受啊。 我喜欢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也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因此感激我。 还有啊第一次体会错爱所带来的羞辱感。不过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根源是将自我价值和一次感情的成败捆绑在一起。这其实毫无意义,我们还没有恋爱呢,何况恋爱也需要眼光和运气,一次恋爱的成败与个人价值并无太大关联。 不要给一个“你”强加过高的意义,去决定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Fearless lonely

花了加起来至多半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有种回到了学生时代阅读速度的交错感,用书里的话来理解,大概正是在追求自我相处的一种孤独状态里。书是同事放在我桌上的,留了便签,一手利落潦草的钢笔字,以至于我反复看了大概四五遍才把蓝色便签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清楚辨析了出来。想到给我看是因为某此聊天时提到了我很爱陈老师,她几乎成为了自己16岁起标杆的某种信仰。书里有一篇与陈老师的对谈,书签夹在那一页,不过自己还是很习惯性地从头到尾完成了阅读。(也算是某种偏执的习惯)整本书谈论着奶茶自己对于“独处”与“相处”的理解。不想做摘要累述。不经意间被某些片段打动。这种感觉很奇特。自己是个需要独处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浸泡在相处的环境中会焦躁、不安、然后赌气般地把自己锁起来。过多的相处和接触,最后变成了无意义的片段,像汽水噼噼啪啪的气泡,满分的存在感也不过是喝下后的瞬间喉咙通畅的一声打嗝气。独处的时候在想什么?书里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答案,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在寻找自己。太标准的文艺小清新答案,但事实上,多数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成长是个很棒的词。上两周和女朋友搭地铁回家的时候,她处在生活不怎么顺利的低谷。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安慰是很难的事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像来不适合从别人口里说出。因为会显得苍白,跟不切实际。这样的话只适合自己对自己说,所以这也许是独处存在的意义。成长也是经由独处中一路好起来的。面对自己,我总是一而再地提醒:要记得当初的想法,要有勇气做一个有趣的人。说不清楚有多害怕,每一次对自己的失望都是在独自反思中产生。那样的害怕让人瞬间惶恐不安,却又在一次次的独处中重新平静,然后开始接下来的生活。大概是这样子的。有意或无意的自我相处,让自己更接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挺好。

在独处寻找自由

谁能陪我做童年的梦谁能陪我一起做幼稚的事谁能陪我一起荡着秋千,便以为能飞上天?——《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喜欢奶茶刘若英,也忘记了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只记得喜欢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人人知晓的结婚狂了。好像是姐姐介绍我看的红极一时的《粉红女郎》,在那之前我一直停留在奶茶是一名歌手的认知上,没想到她还会演戏(而实际上她是先演戏又出道当歌手的)。那是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随身听已经是很大的奢侈了,姐姐带回给我一本刘若英的卡带,她最喜欢听的是《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而我尚处在懵懂的少女时代,最喜欢听的是《后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这首歌伴随着我整个青春期的幻想,一直梦想着自己穿着白色的连身裙,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迎面而来的是骑着单车匆匆赶路上课的同学。每个人喜欢的歌里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记得那是高一午休期间,我到学校外面的小卖部给远在北京的姐姐打电话,听说同事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性友人,不知道怎么样,所以好奇的打听一番。接了电话的姐姐告诉我,她不喜欢男孩身上固有的傲慢自大的态度,所以不想继续交往下去。“哎,恐怕你老姐这辈子会嫁不出去了,我想我会一辈子孤单的。”我说“怎么会呢,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每次在KTV里唱这首歌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一段小插曲。人生就是这样,很偶然的一件事通常会莫名其妙的勾起记忆中的小片段,从此便停留在你脑海挥之不去,好像要时刻提醒你过去的某些时光并不曾被遗忘。也正是这样把记忆的碎片拼接在一起,串联成了人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长久以来我的曲库里只有刘若英和梁静茹的歌,我喜欢这样温婉、知性,又把歌曲娓娓道来的歌手。后来当我感到孤单难过时,也越来越喜欢听这首一辈子的孤单。歌曲里透着幽幽感伤,不断敲打青春、悸动的心房。每一个女孩都会经历一段孤独寂寞的光阴,孤独是每个女孩都需要读的必修课,20岁、30岁、抑或是40岁。即便是沉浸在爱情中的人儿,也是会有内心孤独的时候吧。2011年刘若英与钟石先生结婚,并于2015年产下一子。这本书正是奶茶在产子前写的一本书。之所以取名《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按照奶茶的说法是“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因为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一直以来奶茶是很享受自处状态的。两岁起,随着父母离婚,奶茶被寄养在祖父母家中,从此便开始并习惯了独处的生活。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这也道出了奶茶在童年时期因缺失父母之爱的悲凉。即便孤独,也要开心的活。我应该也算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很多时候我都可以沉浸在一个人的状态里,吃饭、看书、走路、旅行。不喜欢打电话,因为不知道如何应对两个人在电话两头哑然,不知该说什么好的尴尬。也曾去唱一个人的KTV,预定房间时老板得知我是一个人唱歌,惊讶不已。也曾一个人背起背包旅行,提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只身一人在香港街头漫步,走走停停,也算圆了小时候对香港电视剧的一种幻想。刘瑜说:“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但其实孤独并没有给我带来不快乐,也没有让我感到痛苦、悲凉。实际上我也并不孤僻,在自我介绍时我常常说自己活泼开朗,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我需要独处,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她渴望独处,喜欢一个人旅行,却又要在一个地方住很久很久。既期待浪迹天涯,又觉得有个固定的家是件重要的事,我想这也没有什么可矛盾的吧。享受独处,又要与人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奶茶结婚怀孕后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但即便这样也并没有限制她的独处空间。她将自己和先生两个人书房的门安置在最远的对角线,两个人可以欣然的在同一个时间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喜欢的电影。事实证明两个人都很享受这样的状态。文中引用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说法,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s arms)。这就是说,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我想这也是维持婚姻关系、亲友关系的不二法门吧。即便有了婚姻,也应该保有独立空间,拥有适度的独处时光。只有这样才能敢于在彼此的怀里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生活不易,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喜欢刘若英,不是因为她演唱过多少脍炙人口的歌,不是因为她饰演过多少生动形象的角色,而是喜欢她的细腻、纯净、温文尔雅。就像张嘉佳所描述的刘若英:我喜欢刘若英,不是她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整场花开的过程。

40岁看书的女人很美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就想阅读一些不需要费脑的书,早就知道刘若英写过一本这样的书,看名字觉得很造作,应该写的稀松平常吧,一口气读完后,觉得刘若英确实是一个才女。喜欢刘若英的气质,文雅、从容,这个看过叔本华、念过村上春树、读过弗洛姆的女子,其笔下流露出来的尽是对生活从容不迫的姿态。整本书讲的是关于独处与相处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家喜欢深究的话题,这个女人却把它道的娓娓动人。独处是一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繁华喧闹,当霓虹散尽后,人总是要面对自己。有的人害怕独处,觉得那是一种负累,所以狂欢,所以去刻意热闹,以为把自己弄的很累,另一个自己就不会出现。独处是认清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群中,我们总是有意或无意的按照别人的标准把自己活成他们接受的那种人,并告诉自己这是处世之哲学,人潮退去,卸下面具,发现面具后的疲累的那张脸才是真实的自己。独处时,与自己沟通的最好方法是阅读和写作,当然还有旅行,在十字路口,你就该和自己分道扬镳,躯体向左,灵魂向右,经常和自己来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也许没有语言和文字,但一定要有想法。对于独处,我还是乐于单刀赴会,这不是宅,更多的是喜欢通过别人的故事感受自己的世界,但,经常有一种未入世却向往出世感觉。刘若英说,人不会真心羡慕自己从未感受过的事物。我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他人的世界纵使花团锦簇,但如朱自清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并不是狐狸心理,而是从不曾体验也就没有歆羡,你的世界千军万马,我的世界只是我自己的江湖,你有你的热闹,我有我的得意,跟嫉妒无关,与安稳有染。这个处世观,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顾影自怜,有句话说现在的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遁逃不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偶然离开这个江湖后能保持相应的独立,清醒的面对自己才是难能可贵。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修养体现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自觉体现在能否坚持做点有意义的事,自由意味着追求自己所钟爱的人或物,善良体现在更多的为他人考虑。我对其中的“自觉”很认同,文化意味着自觉,自觉又意味着你会随时提醒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点正确事情,每个阶段正确的事情不一样,所做的事情也需要我们自觉去做,坚持这一点,我认为就是有文化。四十岁还坚持看书的刘若英很美,这是一种习惯造就的自觉,之前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做一个45°角仰望星空的明媚女子,我想如果你的大脑是空的,可以45°角仰望星空,但绝不是明媚的女子。

找到同类了

刘若英的这本书似乎让我找到了同类,让我窃喜,让我找到了喜欢独处而显得孤僻的合理性。他和先生的婚姻相处方式,真的是可以做到婚姻内的独立性,同个房子里,各自的书房在房子的最远对角线上,可以相见可以分开。而各自的生活里,也能做到你做你的事,见你的朋友,即使去同一场活动有时竟然也是分开行动的。刘若英能遇到这样一个人,认同他的处世之道,认同他的独处,相比两个人都有着相当的独立性和信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也渴望这样的婚姻和生活,有共同的生活又有独处的空间和自由,当然有经济的支持更能获得独处的空间。当然独处并不一定是在一个独自的空间,有时可能是精神上的独处而已,但是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会更棒。想想这么多年的人生中,好像几乎没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小时有一个房间,因为弟弟小要带着他,然后到了初中,表姐一直在我家住到高中,然后是大学的宿舍,之后就是和老公的同住,所以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至少一个角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需要独处的人,就像有本书里说的,有些人需要在独处中获得能量,有些人则需要在和人相处中获得能量。我就是前者。独处于我不用学习,就像刘若英说的,独处的时候我不觉得孤独,反而觉得很多事可以做,也可以得到很多事情的答案和化解内心的压力。而与人相处常常令我觉得不自在,不知说什么做什么。所以与我而言,独处是自带的能力,相处才是需要学习的。

孤独, 是你能许自己的浪漫

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 有一些我以为不会那么快结婚的人 都都争相进入了婚姻奶茶便是其中之一有的人 你说不上是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气质 所以让人觉得他们独自一人也不会违和还是因为他们后天太好的消化了孤独 而让你觉得他们 就应该这样 一直一个人(这么想 好像有点变态@_@)尽管 我们都无法准确的解释 什么是孤独看完书 你会发现 奶茶还是奶茶 淡淡的 平实的 带着一种疏离一直相信 有些深入骨髓东西 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而改变 她 还是她 这种不变 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许不可思议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 “不结婚,是因为我还没有遇到那个能让我放弃享受孤独的人”在婚姻里 能如单身时保有自己的空间 并拥有肆意享受孤独的自由 是一件浪漫到极致的事情也许有的人 步入你的生命 并不是一定会打破你的平衡 而是让你更安心的 保有自己 平衡和完整人生生活如此艰辛,孤独,或许是你能许自己最大的浪漫喜欢书里的一些话1.因为对被认为孤僻、不想将就,最终妥协的我们来说,选择、愿意走到这里,是那么地不容易。2.一生遇见几个人不重要,深刻的有几个比较重要。3.我从不对过去“告别”。我只是背负着它往前走,也因为如此,我才知道我比以前更有“气力”,才发现我们比想象中坚强。

独处过的人会懂,相处是从独处开始

对奶茶的认知,是从“结婚狂”开始的,然后是歌声,然后是那段与陈升的羁绊,最后才是书。奶茶这个称谓,对于刘若英来说,是恰到好处的,从她的作品到她的为人,无一不是散发的浓浓的奶香,温和,贴心,又自在淡然。第一次接触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时,我只身在机场,准备去长沙面试,没有告诉父母,只是知会了一些朋友,借了钱就匆匆上路了。那时,我站在机场的书店里,随手翻看感兴趣的书,翻到《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时候,时间上的紧张使我只是匆匆的翻看两眼,就此错过。因缘际会的是,参加第一次线下读书会的时候,在换书环节随机抽取的书,竟然就是《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读完才知道,幸好,没再一次错过。孤独,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多少人说着它的寂寥无助,不堪忍受,以至于很多人面对孤独时,选择了回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孤独渐渐的被人们接受,不再觉得难为情。曾经,当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唱KTV,被别人的目光洗礼时,怕被误以为孤僻而谎称“在等人”时,孤独还不足以变成一个和“独立”对等的标签。但是,奶茶说她享受孤独。说的那么坦然,那么自然,那一刻,你看到的是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格,成熟有魅力的女性。你会忽然发现,在这本将“孤独”娓娓道来的书里,你随着奶茶的讲述去了解和认识,孤独的静好,某一个瞬间,你凝神看了看周围,也许有人在身边穿梭,也许只有一盏灯伴你左右,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你意识到,一个人也很好。作为一个在直升机父母的陪伴下的人,我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独处和相处。我没有空间和时间去更多的联系自处,所以在学校,我渐渐地从一群人变成了一个人,在家里我开始享受晚睡后那片刻的寂静。人总得学会和自己和解,进而与世界和解。独处,是与内心交流最好的方式,没有喧于耳边的繁华和吵闹,脱离了物质空间的枷锁,向内寻找。独处过的人会懂。我依然会在吃饭的时间,选择一个人走,有相约的人时也不拒绝,当我需要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找借口推掉约会,偶尔一个人坐上一趟环城公交,看着窗外的风景再回到原点,阳光颇好的时候,背上小书包,到城市里某个角落走一走。这是独处,也是一个人的狂欢。至于相处,奶茶说“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习得性相处可能更多地时候是一种适应,由着别人压缩你的时间和空间,被迫和侵占自由空间的人相处。而懂得独处后的相处,大概是由心底自然而然的拥抱,用爱的能力感知相处的美好,不需要有压力,也不会在彼此身上索取,你在,我为此而安心,你走,我依然能够自得其乐。这才是相处。这些都是奶茶从书中告诉我的,她没有直白的讲述什么是独处,什么是相处,也没有强调概括如何自处,她只是告诉你,独处这件事我是怎么做的,我的朋友是怎么看待的,我的思想和生活为此而发生了什么改变...余下的是淡淡的奶香,需要你自己在这份味道里细细品味,那或许也是你练习独处的开始。

孤单是我的氧气

对于合群与孤单,我一直以来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曾听许多人说,人生就是个不断了解自我的过程,有些事情你若是退避三舍不敢去尝试,你便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完成他们的能力。我半信半疑,相信的原因是我也曾尝试过,也得到过。大学新生入学时,我扮演成与所有人都能打成一片的交际草,遇到任何人都先笑着介绍自己,接着愉快地与人攀谈,于是久而久之,也收获了不少人气,认识了不少能说的上话的朋友。他们会主动约你吃饭,怂恿着让你买单;亦或是玩些饭桌上的游戏,在互相惩罚的过程中收获大家的笑声;你一发朋友圈,底下便会有无数的评论与点赞,足以让你刷几下手机才能看完,好不热闹,完全满足了你在人际交往上的虚荣心;生日到了,他们还会蒙上你的双眼带你走向一个又一个精心准备的惊喜派对,生日蛋糕一天吃了好几个,礼物也摆满了整个书桌。我当时被这种感觉冲昏了头脑,每天沉醉于各类社交软件,一遍遍刷着朋友圈更新好友动态,手机因为好友讯息而不断震动,一个个饭局排满了我所有的行程表。一个月下来,微信好友数量多了不少,街上点头问好的频率逐渐加快,可我的腰围大了几圈,手机备用电池坏了几个,老师基本上也已经忘记我的名字了。我开始觉得自己好累,每天要不断逼迫自己和陌生人打交道,要让他们能够认识并且喜欢我;我的嘴上功夫愈发了得,能和朋友打一天的嘴炮,却不能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心事,聊聊共同的人生理想;在餐桌上玩真心话大冒险,我被惩罚当众做出格的事情时,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却还是怕扫大家的兴致,厚着脸皮完成了;耳根子软,被别人说两声土豪便请所有人唱K,一个人心疼着刷完卡却还是要强撑笑容喝下别人递上的一杯杯烈酒。江湖义气、酒桌规矩、儿女情长、友谊万岁,一个刚成年不久的大学生在这一个月里好像获得了一切。别人眼中的你社交能力出众,朋友不断欢笑不断,但只有你知道这个月你失去了你自己,你成为了一个内心空洞的躯壳,被社会摆布,被人情世故围困。对于那些朋友,你其实一点都不喜欢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价值观更是和你的相差甚远,只是因为你太看重别人的评价,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才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摆出患难与共生死之交的嘴脸罢了。我恨我自己,我恨我总是被人摆布,去迎合那些酒肉朋友;我恨我因为广泛的“朋友”圈而沾沾自喜,价值观被不断扭曲;我恨我总是关注别人想让我做什么,却忘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恨我放弃了自己,去成为一个可怕至极的行尸走肉。其实这不是一个改邪归正的故事,许多人擅长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这些事,但不代表他们做错了,他们只是选择了适合他们的生活模式而已。可我背叛了自己,我选择了虚荣而活得窝囊又辛苦,但所幸的是,我用时间和精力换来了一个教训——做自己。其实我也会害怕一个人,当我一个人走在路上,与别人擦身而过时,总感觉他们都在嘲笑着我的孤单,于是我只好埋下头满脸通红地走着,心里暗自发誓今后绝对不要一个人出门,但之后出门时还是觉得独自走更加自在;一个人吃饭,排队时没有人可以讲话,尴尬中我就翻看着手机里的短篇小说,期待时间走得更快些;拿着饭盘找寻座位时,不愿和别人挤在一起,无可奈何我只好在四人桌的唯一一个空位坐下,尴尬地在其他三个陌生人的聊天中读着微信推送信息,祈祷着他们不要认为我很奇怪;上课时,几个小群体成群结队地坐好,我也只有坐在他们中间,成为一个独立而又特别的个体,承受着全班人的目光注视。“其实这就是单身狗被歧视的原因吧”,我在心里暗自想着,人们的空窗期普遍都很短,因为他们忍受不了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琐事。可转念一想,凭什么需要别人陪伴或是有人陪伴就能高人一等,独立的单身狗不是应该更值得赞扬吗?又想了想,凭什么我要在意被人赞扬或是被人歧视啊,自己过得舒服自在而又不给他人带来负担不就好了,不要因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而影响到你的独处的权利和乐趣。大二时我在学生组织担任部长,当时的副主席曾经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要在人际关系上多多加强,要多参与活动、融入大家,要学会和每个人都愉快相处。然后他给我举了许多正面例子。例子中的人我也不陌生,他们都是我大一时的“好友”,可如今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早已忘记当初一起参加的饭局、一块喝的酒、一起说的笑话。现在回想起那些过往,我便会觉得自己时如此可笑。如今他们还是如往常般的社交方式,换了一批又一批朋友,更新了一轮又一轮好友列表,成为了别人口中的人生赢家。对不起,我做不到,去他妈的人生赢家。做自己,我已经是自己的赢家了。孤单让我的内心沉淀,我会制定自己的目标,给自己指出那个想要到达的方向;我也会思考许多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自己与自己探讨着爱情和面包究竟哪个更加重要,面对一个面容娇好和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到底要选择哪个,自我和自信的差别是什么。总之在孤单中我能诚实地面对我自己,即使想到一些让人害羞的话题也可以毫不避讳地尽情在我的精神世界做出无限的设想。一次次思考后,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知道自己是谁了,这让我无比欣喜。就像奶茶在书里说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购物、一个人独居、一个人在喧闹的餐厅吃饭、一个人窝在衣柜扮家家酒,所有看似不寻常的事情对于我而言是无比舒服自在的,我可以决定自己所想要的一切,骄傲地说:我终于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也许是妄想,但起码也够我自我满足好久的了。好多次在KTV唱奶茶的《一辈子的孤单》,“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一辈子就这么孤单~”朋友听完都带着怜悯的眼神看着我,好像我在和他们诉苦似的。但他们不知道,我只是我把我所爱的生活方式唱出来,这并不是证明我需要陪伴,而是证明,我很快乐。想谢谢奶茶给予这种生活方式如此丰富的解释,让它看起来特别而又美好。好好地待身边所有真心待你的人,更要好好待你自己。安。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世界这么大,你我这么小。我们该如何自处与相处?◆ 奶茶刘若英,花一年的时间探讨、反思自处与相处的道理。◆ 她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曾在各种相处关系中,失去过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我们。◆ 内容介绍:《我敢 在你怀里孤独》是刘若英的最新文字作品,收录刘若英长文自白、与八位朋友对白,以及53张精选摄影图片,探讨自处与相处的关系。刘若英长文自白:我还想要继续,这样矛盾的人生!与八位朋友对白:卢广仲 五月天玛莎 陈绮贞 林奕华 宋冬野 王浩威 五月天石头 詹仁雄“现在回想起来,在生产前,安排写作这本关于“自处”与“相处”题目的书,对我来说,也许就像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般,在进入人生另一阶段前,透过与朋友的对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试着寻找未来可能会走的路。”——刘若英※朋友眼中的她──天生就擅于独处她知道去哪里买一人份的香槟,因为她深信,“一个人生活不代表不能取悦自己”。她知道失恋时要如何疗伤,“买一块电毯、点一盏夜灯”,度过一个人的寒冷冬夜。她一个人吃饭、逛展、看电影、唱KTV……“这些事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话里没有半点逞强。※你不知道的她──在各种状态下自处深信独处里自由的美好滋味无可取代。独处的基因,源自于两岁开始拥有自己的房间,与祖父母共居。随时保持说走就走的状态,“能选择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样,我保有人生的最终选择权”。※角色转变的她──在自处与相处的矛盾中找答案她说,其实三个人要比两个人,两个人要比一个人更勇敢。为什么幸福人妻不能感叹秋天的萧瑟?夫妻一定得什么事都黏在一起,同进同出?──———关于自处──———不管你是享受独处,还是被迫独处,都不能失去拥抱独处的能力!因为,生命本身的自言自语极其重要,毕竟,由他人拼凑起来的不会是同一个你,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孤独感与生俱来,自生自灭,非他人所致。这不意味着痛苦,是一种跟自己相处的状态。▲唯有孤独可以带来精彩与伟大叔本华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独处不该是一种哲学,它就是一种生活样态我不会告诉你“生命是孤独地存在”这种哲理的说法。它意味着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关于相处──———保留、或不保留地付出;在此时停留、或出走。选择权都操之在我。即便我现在决定为了你,学着适应相处,那也是我的选择。相处不是独处的相反。相处是独处的一部分。▲在各种关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地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来的位置。▲在一起时像粘土,分开时像磁铁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时像粘土,形塑成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的最高境界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最高境界。

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

奶茶,人手一杯,平易近人,一年卖掉的杯量连起来可以环绕4圈地球……但是你能想象一杯结了婚的奶茶说:“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 就喝一口我也知道,这至少都是一杯普洱茶,还是陈年的。      奶茶刘若英,张艾嘉和陈升的徒弟,唱过《后来》和《原来你也在这里》,演过《天下无贼》和结婚狂,40岁左右,结婚没有很久,孩子不到周岁,如果套用整形医院常用的广告,这差不多就是“看书前”。

总有一些路是需要一个人走

喜欢奶茶很多年,想起最初从电视里知道她,应该是从《粉红女郎》里的龅牙妹“结婚狂”,一直都对她每次受伤后都无所谓硬着头颈晃几下的动作印象很深。再看到她是在《人间四月天》里,那个端庄贤惠的无以复加却偏偏得不到爱情眷顾的张幼仪,含蓄而隐忍。然后是《后来》,一夜之间,忽然就街头巷尾处处传唱了。这一唱,就是许多年,这期间也听过她许多歌,看过许多她演绎的其他角色,但在这些歌声人物里,挥之不去的,是她眼神里的那种类似落寞的东西。这种东西也始终贯穿着在她后来的书里。包括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单》,很符合她的节奏与论调。孤独是一种病,它与生俱来,根植于灵魂,无药可医。我们只能在人生历程里,不断完成与自己的和解和对抗——矛盾永远都是存在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矛盾体,只是看我们怎么去面对它。孤独与独处,相辅相成。奶茶用她“自身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带领我们窥见了许多创作状态的心灵”,在这些台前光芒万丈人眼里,独处,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一种和谐地与世相处的能力。虽然她访谈这些人我并无多大了解,大多只是听过名字而已,奶茶以她自己的感受作为楔子,引导他们一起来讲叙关于孤独和独处的看法。每个人各有精彩,就像邻里间的家常,娓娓道来,朴实,而又耐人寻味。我一直都觉得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的独处,宅在家、单独旅行、或是身处热闹之处,心却游离在人群之外,思绪在另外一个空间游荡,那个世界别人进不去,只有我们自己窥探到灵魂深处。往日种种,当下所有,今后所往,都在思考范围之内。有这么一个阶段,人才能更深刻理解生活,更容易找到未来的方向。与灵魂对话,不浮于生活表面,像一颗种子牢牢地将根深埋于地下。高中某个暑假,我一个人生活在老家,一栋房子,一个很小的镇子,清晨会在来自各个乡里赶集的脚步声惊醒,除了偶尔出来买菜买点生活用品,几乎很少出门。电视只能收到两个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听音乐、写字中度过。最热的时候,晚上睡在天台上,繁星点点,像无数颗眼睛,思绪会顺着银河飘到很远,夹杂着夏日的浮躁与梦的香甜。对了,还有一只猫和一只狗,我看书的时候,它们就乖乖滴趴在地上。——这样的时光,恐怕今生再无可能,没有负担烦忧地隐居,只有自己、书、梦、猫、狗,还有夜半读书累了抬头往窗外看到的灯火。美的不够真实,却又的确出现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乡下的女孩子能够读高中的很少很少,我已数异类,再往下,能在读书的道路上走多久,确实难说。等大学必须去外地读书,一个人二话不说独自背着包前行,反而心里格外坦然自得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说了算,回避许多他人的感受,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哪怕会有许多荆棘,也无所畏惧,总是要伤几次,青春才会显得圆满。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时光,再来看奶茶的这本书,许多场景感同身受。她的文字平和、温润,犹如一杯真正的奶茶,能解渴,够有味,文如其人,戏如其人。作为在演艺圈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艺人,不沾染些许烟火气,却又的确脚踏实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前行,有着自己的特质,实属难得。也正是如此,看到她说婚后与先生的书房各自分开在房子的对角线上,没事她不会轻易去先生书房,两人各自保留空间,我不禁笑起来——这的确是她的做事风格。而在朋友失恋的冬夜,送了电毯和一盏夜灯,建议他:“洗完澡把电毯打开,进被窝就不冷了。在客厅开一盏温暖的灯,半夜起来上厕所比较不孤单……”这样的奶茶,不正如那盏寒夜里的夜灯,不语千言,散发着爱与温暖,用一份在喧哗世界里,能够时刻独处澄净的心,告诉你如何前行。

听过的歌不多

其实刘若英的歌蛮不错,每个人走的性格路线不同。有的能够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有的就一飞冲天一蹶不振就显得不大好。岁月是最好的检验,如果被忘记也许就是没有什么个性的人吧。生活在家乡或者生活在异乡的城市,走在路上或者呆在一个地方,人的心态不同吧。

孤独与身俱来

今天下午去书店看书,看见《我敢 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于是就翻了翻。结果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它看完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刘若英的书,也是第一次看一个歌者写的书。在这本书中刘若英表述了自己孤独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和八位好友交流了他们各自对孤独的理解。孤独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逃得过孤独。我们出生就是一个个孤单的个体。随着周边朋友的不断增加我们或许会慢慢看上去不那么孤独,但是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刘若英在婚后选择和她的先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是会选择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看电影,并不和她先生共用一个书房。这些都说明了他们选择婚后还给对方以一定的私人空间。也许好朋友之间也应该这样吧。两个人同处一室,不一定要有任何言语上的交流,也不需要一起做一件事,双方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但一方想到有趣的事或物的时候,就开始交流,交流完之后继续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这样也许就挺好的。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都应该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私人空间。我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我最近也在烦恼一些事情。这本书也许挖得不是很深,但是我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来看,自己有的时候真的该去好好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也不能够太去打扰他人了。不一定要把自己的苦恼和烦恼与他人分享,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去享受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来让这些苦恼与烦恼顺其自然地得到解决。因为即使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分享这些,他并不一定能理解也不能解决你的任何问题,反倒给你的朋友增加了烦恼。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并不说你不能给予别人以安全感,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即使你已经结婚了,甚至已经有孩子了,你们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有的时候一天之中哪怕就只有那么一个小时的时间,那都是幸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都在不断的增加,我们从一开始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到我们开始考虑同学的感受、朋友的感受,到后来我们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妻为人母)我们就要开始为对方考虑,为孩子考虑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小了,我们就更不敢一个人旅行了。但是此时我们就应该珍惜自己独处的时间了。我们现在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应该能够给彼此独立的空间。让我们彼此相守独处的时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而孤独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去害怕这种孤独。只有我们不断地成长我们才能从孤独之中携带好多东西。

你会“独处”么?

图片来自网络放下下手机,试着“独处”吧!看完这本书,我脑海浮现这个想法。既然没有办法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那我可以,放下手机,切断网络和社群,来一场和自己相处的美好时光。在看《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之前,对于“独处”我首先想到的是“孤独”这个词。我是一个群聚动物,总觉得“独处”是一件比较惨的事情,因为没有人陪,才需要独处。但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独处”只是一种状态,对于“独处”和“相处”也有了一个新的概念。“独处”和“相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奶茶说写这本书是想聊聊“独处”和“相处”的关系。在奶茶和林奕华的对谈那篇文章说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种独处的状态,但除非离群索居住在深山或孤岛上,否则我们没办法不跟其他人接触,即便是离群索居的人也必须和环境相处,与其他生命相处,所以“相处”是生命中的必要议题。”在和宋冬野的交谈中谈到“独处”和“相处”他说:“如果总是一个人,就不会特别需要“独处”,大家都想要“独处”,又当不了离群索居的隐士,那是因为“独处”和“相处”原本就互为因果,共伴相生。”这两者都是生命中不不可或缺的的东西,即使本身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依旧需要和周围的人,事,物去相处。对于“相处”我很熟悉,而对于“独处”我很好奇。在和玛莎的对谈篇中,我看到了“孤僻”这个词,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孤独”看到他们对这个词的说法,我有了新的理解,他说,:“既然和自己相处的很好,生活过的很开心、丰富、幸福,从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系那个委屈自己跟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些微弱的任性罢了。”看完,我突然觉得懂得跟自己相处的人很可爱!那是一种拥有独立的人格,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坚持做自己的人吧?玛莎是在父母离婚后,和妹妹分开,习得独处的他说:“是为了填满时间,不让还未臻熟的自己去思考过多无能无力的事,只好自己去找事做,就这样习得了跟自己相处的技巧。”我想这种技巧同样适用于我们,与其去思考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不如去找些事做,填满自己的时间,学会并享受和自己相处。看到王浩威为奶茶写的推荐序中说:“在和别人相处之前,你得先学会和自己相处。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魔鬼般的需要对方。”和陈绮贞的对谈篇说的:“能够一个人生活的很好之后,你才知道怎么跟别人生活在一起。”奶茶非常认同这句话,很多人在寻找伴侣的前提,是希望对方能够给予幸福和依靠,但她始终觉得,连自己的生活都搞不定,把责任丢到另一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以及王浩威的总结:“其实,人过了一个年纪之后,追求的是生活,想要找的伴是可以轻松一起生活的人,没有人想跟不快乐的人在一起。于是乎,无法享受独处的熟女越来越不容易找到伴,找不到伴又不愿意学习独处,试着让自己开心一点,就会一步步把自己走向永无止境的孤独中。其实学习独处时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我在这本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不是有种说说法: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么?那相处之道也是类似的,先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更好的和别人相处。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才能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吧。那么两者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相处时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出两人意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又各自独立。”“独处时就将与世界的连动降到最低,但并未放任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停滞,而是不被多余且杂乱的讯息所牵制。独处时,必需意识到自己,才能享受随之而来的自由或寂寞。”希望不管是喜欢“独处”,却因为生活需要,要去学习与他人“相处”的人,还是喜欢群聚,偶然发现“独处”美好,开始训练“自处”的人,都可以往自己的最佳状态靠近。

一杯有温度的奶茶

冷清清的雨夜,回到家中咕咚咚喝下一杯温热的水。开始回想刚刚读完的奶茶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大热那段时间,心里是有些许排斥的,不免担心是一碗陈旧的鸡汤。结果发现它是一杯热水,不烫嘴也不冰冷,刚好让胃感到舒适的温度。想到自己之前的看法,忽然发现以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刘若英,有的都是人云亦云的看法,和一些表面上看到的东西。就类似自己的状态,到了某个时刻才开始体会一些看法,真正的开始认识某一个人。真诚的人一定是勇敢的。她诚实的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在时光机和任意门之间奶茶说她会选择时光机,诚实的面对后悔,反思过去,而不是逃避。在大家都惊喜的看到她结婚生子的时候,却感受到奶茶的另一面,婚姻并不是她的归宿,或许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找到真正的自己才是她要的结果。“能够一个人生活得很好之后,你才知道该怎么跟别人生活在一起。”来自奶茶和陈绮贞的对话。很多道理说出来都懂,能做到却很不容易。相信很多人会经历独自一人时焦虑不安的阶段,“相处”亦或是“自处”都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此时一个强大的内心是多么重要。一辈子会遇到很多的选择,就像买票坐车去旅行。有人很顺利的买了对的票上了对的车,平稳的开往终点。但是如果买错了票上错车了呢?那就安心的享受这个错误吧。因为就算买对了票上对了车,有些人还会选择跳车的,去进行一次冒险的不是吗?我们都在迷茫的黑暗中探索,而这一路上,能遇到一些知音是很开心的事,谢谢勇敢的奶茶,她告诉我们她也这样经历过,并且她还在继续找寻。这样就够了。

孤独给我自由

听完那首歌,再一看书的名字,加上对刘若英的喜爱,这本书必然会读了。自处和相处,是我们平时面对的两种状态,有的人喜欢热热闹闹,觉得一个人的时间孤独难受,而另外有些人喜欢什么都一个人,不喜被人打扰。我算是介于两者之间吧,有时候想要和朋友们一起玩闹,有时候很喜欢一个人的时光。一个人读读书,一个人走一走,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都是特别喜欢的,也是我的生活中必要的。每每一个人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的自由,脑袋里想的,做的,都是让人觉得很幸福很放松的事,整个人的状态特别的好。一直以来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可以是用来睡觉的,用来读书的,用来娱乐的,就是只有自己能进入,不被外人打扰,就算是最亲密的人,没有允许也不能进。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所以,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干点事,起码保持思想上的绝对私密和自由。说起来,还真是挺会和自己相处的。一个人的旅行有过,也就西安一次,那也是因为考试过去,最后变成了旅行。一个人的KTV改天试一下。好像什么事都可以一个人做的感觉。关于和人相处,这个还真是不太擅长的样子,但我觉得保持正直,坦诚,善良,温柔的心,和人相处也不会是个问题吧。

实验室独处

今天起的个大早,洗漱好急匆匆地去吃了早饭,好像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大三后)我都是这样一个人去买早饭,觉得舒服,因为一旦是和朋友同学一块我都会不自觉地一遍一遍地问别人吃什么等各种不适合交流的问题。其实我自己心里有些许选择也能自己决定但不知道为何一群人后就变得如此这般。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准备,仪器正常运转,坐到桌前把最后一节看完。奶茶的书,这是第一次读,整本书透露着一种礼貌和一个人的不拘束的感觉。里面观点很多都会认同,也会总结一下。人是需要独处的,王国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叶嘉莹老师在讲小词时单独把这列了出来,说做大学问,这个阶段是需要一个人的。如同奶茶一样,有时候我也很喜欢独处,我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的原因,父母工作,一个人在家里,也会找小孩玩耍可我不知道怎么融合进去,只能不刻意惹出麻烦,这也是我从书中读出礼貌的原因。太容易会自我带入了。其实,独处很棒,习惯后你会觉得嗯。没什么大不了,但后遗症就是不再喜欢出去,我甚至一个人窝在家里后,有朋友相约我都大部分的推掉,因为我真的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能有话题的人,我需要经过一个冷冰冰的空荡期,相视无言但脑中突然又有些什么了,会真的聊的多的多也更有趣味,可能这是慢热的表现但我觉得也是独处的恩赐,让人不突兀不匆忙。书中的嘉宾,奶茶,讨论独处讨论孤独讨论一个人的自由感。不止做学问,生活需要如此。在你的怀里孤独,我不知道自己对相处懂得多少,我的朋友不多,真的不多,在别人的眼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但我能够肯定的是,我坚持的原则我问心无愧也一直坚持,小时候自己应该算没有朋友,上学期间多次搬家互联网也刚兴起,并没有过多的把我跟大部分人捆绑起来,只知道自己高中开始自己的企鹅中人在逐渐变得庞大,很长的时间内,我是很喜欢加别人的,可现在面对大部分不需要联系的联系人列表里的人们,我觉得自己那会是可爱的。没有后悔,因为这也是相处,只是经营不善倒闭了而已,希望是种子。因为,是在等实验的原因,能有空挡记录这几句浅显的仅这小段时间内的思考

独处是必修课

拜托同事静静给我拿来刘若英的书,感觉好久没有装文艺了,所以要回来装一下。书写的一般,不过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心境啊,也算有收获了。比如说,我搬了家,住到石景山区一个偏远的村里,条件设施都还算好,只是上班单程要一个半小时,觉得每天都有进城务工、上山下乡的感觉。但是现在却喜欢上了这上下班的三个小时,确实是唯一可以独处的时间。比如说,再往前,大概也是因为孤独久了想有个人陪陪,于是有了牙医先生,后来因为观念不一样而屡次吵架的时候,还真觉得一个人好。比如说,往后,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大概也是因为害怕以后没有了自己的时间,精力被剥夺而失去自我,想想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我喜欢一个人逛街、买东西,运动也喜欢单打独斗的,旅行一个人也去过,但感觉还是和朋友一起比较有趣,一个人去KTV和去电影院倒是没做过,以后可以尝试一下。喜欢独处,不只是因为自己的内向、懒惰,更多的是独处能回血满格呀,重新找到自我,然后再投入到当下的努力中。每天一地鸡毛之后,还得继续独处修炼,就像每天三个小时的车程时间。

书评の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独处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书评の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独处是一种生活必须品写书评的时候不在家,和许久未见的表姐见面心情自是难以平静。但时间永远不会等待某个人,应该写的稿子再怎么拖稿也逃不掉,所以我还是打开了文档。上面的这段话到底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呢?我其实想要强调的是我创作时的一种状态,一般在一个很嘈杂的环境下或是身旁有人时我是无法写东西的,并不是说所写之言羞于让他人窥见,而是那样的一个不平静的状态会让我无法很好地集中于写字这件事。创作时更需要的是一种孤独的状态。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粉丝,对奶茶的印象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那首《为爱痴狂》,虽然这些年也有从喜欢奶茶的朋友里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奶茶变得知性,开始写书,唱的歌也不再是单纯抒发恋爱心情,结了婚甚至生了小孩。朋友在说起这些的时候感慨着时间流逝好快,让一切都变了。我却只是说每个人都要经过时间的洗礼,由心而发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结果。所以我这个不合格的粉丝翻开了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想要再看一看奶茶现在的样子。装帧设计方面,都尽可能地简单不花俏。这不是一本写真书,照片里的奶茶呈现的都是更贴近生活的那一面,而和所谓“明星自传书”又很不同,奶茶除了写自己,还收录了与很多位朋友的对谈。奶茶对于“孤独”命题探究的深度和与生活契合的方式,还有亲自加以整理的对谈,都是让我觉得这是奶茶的十足诚意和用心。读了奶茶开篇的故事,叙述的是奶茶儿时独处的经历。可能较之于奶茶现在所寻觅的“孤独”不同,是因为家庭环境让幼时的她不得不接受一些同龄人不需要面对的烦恼,而同时也让她学会了一些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心境。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如果接受了,也能在坚强里学习。读到最后,可以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因为书中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让我共鸣,就举一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恋爱也好,结婚也好,独处是不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干扰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张嘉佳的推荐序文字非常精简而优美,但可能是我并未理解他所想表达的,不会只是单纯在最后一段表达了自己对于奶茶和这本书的喜欢吧。

婚姻中也可以保持孤独

第一次看刘若英的书,之前一直感觉她是个很有内涵的女子,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与很多的艺人不同,她热爱独处,不喜欢也不擅长与人相处。然而,结婚并未让她背叛自己,她依然保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她依然可以自处且怡然自乐。更可贵的是她与先生在这一点上有着良好的默契。她与他共同生活但又都保有原本的自己。书中还介绍了几个喜欢独处的人的故事,她与他们碰撞着思想的火花。

孤独是脑内的思考

仿佛是在刻意讨论自处这件事,当然它是重要的,学会自己填满生活,并真的享受其中。如果当成个人的心情随笔还是值得一看,毕竟现在娱乐圈还是挺浮躁的,刘若英这样的艺人还是偏少的,在孤独的当下有那么一刻的感受是契合的。此书也仅此而已。

其实我不敢

喜欢刘若英算算已经有七八年的光景了。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粉丝。听过几首歌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看过几部电影、几部电视剧、一场演唱会。和路人差不多。唯一我坚持下来的,就是看过她出的所有的书。老话说的好,“文如其人”,从一个人的文字里可看出她的真实和秉性,这永不会出差错。奶茶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那就是关于独处和相处的问题。读罢细细想来,在生活与脾性上,我竟与她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小学时,我被送往姑姑家去寄住,一住就是五年。与同学相处的都还不错,可总有种自己是异乡人的孤独感。闲暇时,不喜出门,窝在屋里看电视,看课外书。及至高中住宿、大学住宿,总是在与同学的相处的间隙里见缝插针的寻找独处的自在感。工作以后,终于是自己一个人独立拥有一个小空间了,窃喜的很,可随心所欲。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唱KTV,完全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也不会探究别人看你的眼光会不会有所不同。可是,我还是要说,我不敢。独处了这么久,对独处已然深谙一番妙诀的我不敢在某个人的怀里选择孤独。我对两性关系的恐惧导致我总是下意识的隐藏自己,逃避自己继而来保护自己。在上一段两性关系的相处中我暴露出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不知所措,彷徨苦闷,继而选择解脱,然后又恢复到独处的状态中。人生是段长长的旅程,要挑战自己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我要试着去挑战我敢,例如奶茶要试着去挑战当妈妈这个角色。我相信我会做的越来越好的,正如我相信奶茶一定会是个好妈妈一样。

独处,是一种能力

在上海图书馆见到了刘若英,她一身简单的休闲服饰,扎个马尾,因为保养得好,还是那么年轻漂亮,完全不像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好像是岁月对她很是眷顾,她是那么的优雅,白净。我喜欢她在现场对媒体和粉丝说过的一句话:女孩,十八岁不美,二十八岁很美,三十八岁最美。这是一反常人的观点,说的是岁月的沉淀吧,有一种优雅是需要岁月的积淀的。二岁十五才出道的她,曾经是个唱片公司的幕后助理,因遇到陈升这样的师傅才从幕后走到台前,一步步走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唱歌,演戏,写作,摄影,样样玩转。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知性和美丽。她的歌我爱听,去KTV喜欢唱她的《为爱痴狂》、《很爱很爱你》。她的影视剧倒是看得不多,《生日快乐》我看过,还是很喜欢她塑造的角色的,和古天乐也是男才女貌。然而,她的书给我更多的惊喜,可能是我偏爱她知性的一面吧。朋友从豆瓣上帮我抢了一张奶茶新书签售会的入场券,宋姐也去了,我们都很开心,见到了奶茶,不仅拿到有她签名的新书,还近距离见到她,和她握手。奶茶,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都市女性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学会独处,把独处过成是一种生活享受。现场她朗读了一段自己很喜欢的一段文字,不过她和大家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多,还是把时间都放在了签售上面。但是,我清晰的记得她解释为什么把这本书取名,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因为保有你,我觉得幸福,保有自己,我才能安心自由。今天刚把这本书读完,然后迫不及待的想写篇读后感。这个周末,我想去图书馆看书的,早上一推窗,下雨了,我就在家里,打扫房间,做饭,看综艺节目,然后继续看几本没有读完的书,这是种很奇妙的感觉,我真的喜欢上了现在的生活状态。我时常会提醒自己,要注意安全和健康,这样我才能更随心所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工作的时候,非常努力,以便更快地实现经济独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来谈谈这边书。这本书是奶茶在怀孕的时候,约了8位好友,通过对谈的方式,来探讨“独处”和“相处”的话题。这八位好友分别是卢广仲、五月天玛莎、陈绮贞、林奕华、宋冬野、王浩威、五月天石头、詹仁雄。这八位都是在唱歌、或是影视或者导演、电视制作方面很有作为的人。他们对于独处都有自己的心得,他们都有过独处的经历或者是正在练习独处。当然,艺人,或者是这种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数字的人来说,物质层面的富足让他们有时间来思考这种略带哲思的话题。王浩威认为,孤独力是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标,并且引用奥修的话:“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意思就是说,只要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进一个人内心深处,而不会急着占有对方,成为对方的依赖,不会将对方设置成一个静物,也不会着了魔一样的需要对方。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予才有的。在读奶茶这边书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会独处,我曾经是个很害怕孤单的人,大概是因为小时候过惯了群居生活,在家里和妹妹一起住,在学校,一直住在学校提供的寝室,所以时间久了,我已经丧失了独自居住的能力。大学毕业以后,为了鼓励自己独立,我尝试了一个人的旅行,在网上定好了高铁票,旅馆,然后也没有事先设计好路线,前一天晚上决定,晚上十一点的时候定好的车票和旅馆,第二天一早六点就出门了。事实证明这次旅行非常愉快,为了让自己很享受这次旅途,我请自己去很好的法式餐厅吃晚餐,一个人在旅馆里看青奥会。那种感觉特别奇妙,从那以后,我就不断鼓励自己一个人去完成一些从前没有做过的事情,现在,能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我就不会希望有两个人一起完成,那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上面说的是练习一个人,这有时候是被迫”独处“,因为你找不到一起做这些事情的人,然而,要学会独处,享受独处,那还真是需要和时间的磨合的。奶茶在书里写到,她会一个人KTV,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曾经,宋姐跟我说她也会一个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真的对她投以异样的眼光,和现在的很多人持一个观点:一个人KTV ,一个人看电影,有病吧。KTV,要很多人才热闹,看电影要和异性一起才有情调,那个时候,宋姐可能会觉得跟我精神境界不在一个层面上吧。那天刘若英新书签售完之后,我跟宋姐说,你真是个奇葩,但是我现在理解你了,以后我也会尝试下一个人KTV,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那一定会是种另一样的体验。孤独和寂寞是两个不同的形容词,孤独讲的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孤独的人不一定寂寞,所以不要认为孤独的人就很可怜,孤独的好处就是,你做任何事情不需要跟别人交代,你可以完全的保有自我。我跟好友聊天,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使你现在不是单身,即使你现在正处在婚姻里,你敢说,现在的你,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一个人吗?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做,有些路只有自己才能走,有些感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当然,这个观点是我在龙应台的书里看到的,你瞧,很多作家的思想都是相通的。学会独处,真的是一种能力,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做得很好,起码我现在有意识在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并且,坚定我对生活的选择,才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不断地去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即使也有过很多的挫折,但是,我在认真地生活。有句禅语:师傅问小和尚,什么是佛,小和尚回答:就是吃饭的时候就是在吃饭的就是佛;师傅继续问:那一般人呢?小和尚答:一般人吃饭的时候不仅吃饭,还在想事情。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是想说明,享受独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只是被迫一个人,还往往陷入种种窘境,各种焦虑而真正会独处的人就像那句禅语里面的佛,就是简单的做,简单的快乐和享受。举报

孤独症患者你没病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个体,享受独处的自由和随心所欲,又会在某一个片刻被突入袭来的寂寞感给浇的无所适从。等想用与外界接触的方式来缓解这一身的冷清时,却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因为自己无厘头的问候而耐下性子来聊天。也罢,谁让你平时都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呢。对于书名我是排斥的,第一眼的直觉就是要教会自己怎么与孤独相处,仿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得治。因为喜欢奶茶,所以带着好奇的心思,还是翻阅了一下。结果,如获珍宝。同是双子座充满着矛盾的人,也一样被外人称为“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奶茶就用她自信的语言,说,孤独其实很好啊。第一次有人这么说的时候,愣了一下,甚至怀疑这是阿Q精神的典范,亦或是自欺欺人的强词夺理。但看着奶茶与朋友之间的交谈,才一点点的转变看法,好像是那么回事儿,生命的长度有限,为何不给自己的人生多争取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呢?况且,对于自己心仪的创作事业,独处更是必要条件。与自处相对的,是相处的话题。跟奶茶一样,一个人久了,反而觉得,跟别人在一起相处,麻烦。家人是另一回事儿,是归属。跟不是家人的人在一起,总不自觉的需要改变自己来配合对方的节奏,好累。不过也有心甘情愿的时候,就是喜欢黏着某个人的时候,又或者是,就是想跟某个人聊聊天的时候。那股劲儿过了,又想回复一个人的平静了吧。在书里,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小可怜,无药可救的孤独症患者,倒是因为这本书,变得有些豁然开朗了。因为,我早已具备了独处的能力,它真的很厉害奥。

我只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光来复原。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陷即將開始的異國戀無法自拔。甚至會在半夜醒來覺得不能呼吸。覺得看不到明天的光明。其實,在愛裡,我們都太容易迷失自己。我改簽了機票,留在中國,自己調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覺得基本復原了。其實孤獨沒有那麼可怕只要你願意去面對並且相信總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出這片困境

总有几句话有启发

在现代化网络发展,我们享受着数字带来的便捷,也特别容易变成“数字化奴隶”。在信息海洋中搜寻,索取……然后就迷失了自己。多点跟自己做交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别到头来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这几年的生活中,我越来越觉得网络带给自己的负担很大。比如“我要不要留言”“TA关注了我我要不要关注他?”“别人都点赞了,我不点赞似乎不太合情”“怎么他知道这个新闻,我不知道”“这个订阅号文章已经这么久没看了”……自己在这些恐慌跟焦虑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归根到底恐怕是自己很久没有跟自己独处谈心了。

独处是橡木桶中红酒发酵的过程——时间雕刻,愈发醇香

几日前,朋友推荐莫文蔚的一首歌,《完美孤独》,听毕,小感,分享,朋友说,何以孤独?孤独于我而言,只是一种心境,是繁华逝去后心灵的平静,亦是独立个体思维的释放。独处的时间愈久,就愈享受这种自在,这感觉就像一杯红酒,要有时间的积累,时间到了,味道自然醇香。恰逢与友思考着孤独的问题,奶茶的新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便在书店一隅将我吸引。 一直以来很喜欢奶茶,这个如她名字一样安静温暖愈品愈香的女子一直在唱着《一个人的孤单》写着《一个人的KTV》,今天,她将她几十年的自处的生活所悟分享给我们这些即将或正在经历“独处”与“相处”的人。“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我表示认同,一个人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保持一份泰然自若的状态,才能够有足够冷静的头脑清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以一种沉稳的姿态面对各色友人,才能够去与人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分享与爱别人。常常,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状态是悲悯的,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是孤寂的,其实不然,你有多久没有安静的待在一处好好整理自己的近期所有事物的思绪了,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跟自己对话了,关心的问问自己,你现在过的好吗?找一个安静的房间,放空自己,静静的发呆,清晰的思考,这种独处的空间可以让你找寻许久未有的平静,找寻最为单纯简单的快乐。我很喜欢独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如书中所说,独处才是相处的基础,有独处能力的人不仅有爱的能力,同时也能很好的与人相处,书中引用王医师的保护鸡蛋的例子让我们明白“照顾鸡蛋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像,不能握的太用力,否则他会破掉,你也不能太忽略他,否则他不小心就会摔破,可以好好照顾一颗蛋的人,才可能好好处理一段关系。”我想关于“独处”与“相处”,每个人都因着各自经历与领悟的不同有着独到的见解,像书中因着有独居经验而享受独处的卢广仲,可以做到即便与朋友相视而坐也能各自保留独处的灵魂空间的状态,并且享受着这种"相处中的独处状态”,而陈绮贞则认为,没有网络与手机便是一种独处了,书中通过奶茶与八位性格迥异的朋友的聊天,我们看到他们如何定义、享受、理解独处与相处。 我一直觉得独处更大意义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状态,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背负着太多的现实压力生存,早已忘记了我们的灵魂需要休息,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供他放松,思考,汲取营养。那日与朋友在咖啡店,相视而坐,各自点了一杯饮品,然后拿起书,安静、看着,哪怕你我不发一言,也不觉尴尬。这时候的我们都在享受着这种精神上的独处。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每个人的独处与相处之道,因为这都是真实的。让我们细细来品这一杯,让时间为我们亲自酿造......书中比较喜欢的句子摘要:”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卢广仲“保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五月天玛莎“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永远是别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陈绮贞“孤独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奕华"真正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宋冬野”信任要比坦诚更重要“——王浩威”训练独处,因为终有一天,我得面对自己的独处“——五月天石头”如果我没有出现,就表示我真的在活着“——詹仁雄”品味独处的美好,在我看来,是人生中最美的一件事“——奶茶刘若英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今日话题∷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从单身到同居到结婚,两年多了。我从能够保持完全独立空间的独处,过渡到两个不同习惯的个体的共处,其中的不适应被最初爱情的激情所蒙蔽只是待荷尔蒙如浪潮般褪去后留下了偌大的空白和失落21岁生日一到,刘若英就冲进了纽约某一个酒吧拍着桌子大声骄傲地向老板要了威士忌老板甚至都没有查看能够证明她已到法定年龄的证件就识相地祝她生日快乐刘若英以宿醉3天为仪式顺利过渡到了她的成年礼或许我从独处到相处的过渡中缺乏了心理仪式一时无法接受对方的关注点慢慢从自己身上转移的现实一时无法适应需要再次回到孤独状态于是,愈发地感到寂寞如卢广仲所表达的,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坏情绪为了帮坏情绪找到一个良好的出口,这两天我一直在思索孤独的事情昨晚漫步了近一个小时一瞬间理解到了WMY说过的话他曾经说在叛逆期时,在思索个人与宇宙问题时突然嚎啕大哭于是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了似乎冥冥之中的安排今天在购书中心与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相遇心里的共鸣很多“孤独感与生俱来,自生自灭,非他人所致。”奶茶始终警惕地保持个体的独处空间婚后两人各有私有空间甚至一齐出门,却各自走向不同的影院看电影对于这种状态虽然我境界低的无法抵达但今后会时刻警醒自己要重新习得独处的能力尽力地保持个体独立自由~-------------------------------------------------------------------华丽分割线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嘿,很高兴认识你!”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闹钟的钟

真正的独居动物

作为现代人,独处是一个永远的命题,因为这是没法逃避没法避免的。而刘若英说“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我开始以为她只是略微精通自处之道,看过之后才知道她是一个真正的独居动物。之前看过《我想跟你走》,虽然绝对说不上是饭,但是自认对她还是有所了解的。感觉她就像一个值得去认识的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却不强加于人,在娱乐圈遗世独立又不过分扎眼,俨然是家教良好个性又不出挑的那一型。之前的书里也有说到总是跟自己玩的经历,但是用一本书来描述自己的独处状态,听起来还真是蛮矫情的一件事。但是刘若英就可以把这个主题处理的恰如其分如天生般妥帖自然。前面的自述真切的写出了她的独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独处,我也是由此发现,原来真的有独居动物。人没有不怕寂寞的,但是权衡利弊之后仍然执意一个人不能不说是我有点无法理解的一个状态。“我的独处出自于怕麻烦。怕约人,怕失约,怕迟到,怕约好我突然不想去,怕去了以后后悔。因为怕的事情多,索性还是独处好,幸好,我还挺爱独处的。”我想任谁都有各种怕,但最终选择独处的人,还是因为爱这份安然自得。就像她形容自己和丈夫的相处模式“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几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可以让相处走得更长久。”对于这段话我想无论是谁都可以脑补出很多,但是抛却这些想法单说做这种出门分开去看两场电影的夫妇也是一种相当的勇气,从各自的书房出来出来吃个饭这种空间感更是少有。做这样与大多数人想法相悖的事并且敢于说出来,倒真是蛮符合我心目中刘若英的形象的。老大不小了还没去过夜店,找了黄立行去了没多久只能失败告退。这未尝不是一种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一种温和版的抵抗罢了,但也就是因为温和才更加刺激有趣。相比前面的自述,后面对话的火花就奇妙了。就像和朋友聊天般谈天说地,是在说孤独也不是在说孤独,在说自己的同时也注意倾听对方,就像一种奇妙的访谈,而跟她对谈的每个人都好像比之前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了。爱《黄帝内经》和早晨的卢广仲、爱家好男人石头、和女友没有结婚却觉得随时可以结婚的王老师……每个人都有很有趣的点,只是需要有心人来发现而已。刘若英在对谈中说独处说孤独,明明是这么私人的事情却好像是在分享什么有趣的点子一样,怪不得大家都乐于接招和自我剖析。这些人里面有很多都是创作者、创作歌曲、创作角色、创作戏剧……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一套“独处大法”,我认为独处指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好看指数。不过书里说“但作品完成后,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之后与读者、观众或其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是作品本身,而与创作者、演出者无涉。”我从来少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今也豁然开朗,怪不得对于我的文字大家也是看后众说纷纭,在作品出生以后还执着于创作感受也是一种执念啊,因为它已然是个独立个体了呢。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