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主义文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32760855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页数:214页

内容概要

克里斯托弗•拉什 Christopher Lasch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自恋主义文化》、《最小的自我》等。曾有人评价说,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引起公共论坛的震撼。他的文章忠于事实、风格特异,又平易近人,每部作品的出版总会引起极大轰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觉悟运动和社会对自我的入侵
历史时间感的淡薄
精神治疗的情感
从政治到自我反思
自白和反自白
内心的空虚
激进主义对“独处主义”的批判
对独处主义的批判:理查德·桑内特论公共人的没落
第2章 我们时代的自恋主义性格
作为人类状况之比喻的自恋主义
心理学和社会学
近期临床文献中的自恋主义
对自恋主义的社会影响
逆来顺受者的世界观
第3章 变化中的成功含义:从霍雷肖·阿尔杰到幸福的勾引者
工作观的原来意义
从“自我培养”到通过“赢家形象”作自我宣扬
成就的失色
社会生存的艺术
个人主义的登峰造极
第4章 虚假自我意识的陈腐性:政治及日常生活的戏剧
商品的宣传
真理与可信性
广告和宣传
作为表演的政治
作为街头剧的激进主义
英雄崇拜和自恋的理想化
自恋主义与荒诞派戏剧
日常生活的戏剧
具有讽刺意义的对日常生活的逃避
没有出路
第5章 体育运动的衰退
娱乐精神与提高民族地位的狂热
赫伊津哈论《游戏的人》
对体育运动的批评
体育的渺小化
帝国主义和对勤奋生活的狂热
对公司的忠诚与竞争
官僚主义和“集体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和娱乐工业
作为逃避的闲暇
第6章 教育与新文盲
麻木的普及
能力的衰退
现代学校体制的历史根源
从工业纪律到人力选拔
从美国化到“调节生活”
基本教育与国防教育的矛盾
民权运动与学校
文化多元化和新的家长制统治
巨型大学的兴起
文化“精英论”及其批评家
成为一种商品的教育
第7章 再生产的社会化和权威的崩溃
“工人的社会化”
少年法庭
父母教育
对放纵行为的再思考
对真实感的迷信
“职责转移”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自恋主义、精神分裂症及家庭
自恋主义与“缺席的父亲”
权威的取消与超我的转化
家庭与其他社会控制机构的关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作为家庭的工厂
第8章 逃避感情:性战争的社会心理学
个人关系的肤浅化
两性战争的社会史
性“革命”
共处
女权主义和两性战争的加剧
调解策略
男性幻想中阉割男人的女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男女心灵
第9章 更新生命信念的破灭
对衰老的恐惧
自恋主义与老年
衰老的社会理论:作为人为地退出舞台的“成长”
延年益寿:衰老的生物理论
第10章 没有父亲的家长制
新富与旧富
作为统治阶级的管理权贵和专业权贵
进步主义和新家长制统治的兴起
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
对官僚制度的依赖与自恋主义
保守派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作者简介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自恋主义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只要你对当下的生活有牢骚,那么就该看一看这本书。但是这本书不是很方便阅读,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式。他会在一个主题的下面,先写一些流行的说法,然后又站出来一个一个批驳它们,而且有时候他并不发表自己成形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又一个他人的说法分析。这就要求读者处处留意。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美国人五十年前自报家门的东西,现在中国正在热火朝天的“重蹈”。这是一本满是吐槽的书,读时总在心里畅快地暗笑:比我吐槽强多了,真好玩!但是作者有的地方我觉得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他太推崇佛洛伊德那套,而且他还比较认同女性主义思路。但要知道的是这本书毕竟写得比较早,现如今可能他不会这么认为了。女性主义问题也许同样是个那时候美国文化的症结,或针对某个病灶的炎症机制,并不是多么高明的智慧积累。对体育一章,我凸出感到一个不足。也许将体育、性交这些行为现象,首先看作沙利文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就好解释得多了。所以嘛,我觉得佛洛伊德那套很不靠谱。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現在我們遇見的問題,70年代的老美一個不少。西方的騎士精神已死,東方的君子道義不在。人們再也不尋求被尊重,想要的只是被羨慕。
  •     感觉译文的跳跃性有点大,缺少细致论证过程
  •     不仅仅是美国。犀利,透彻。
  •     有点失望
  •     序言一语成谶。最惊人的一个观点足以解释后现代社会中焦虑的起源,当儿童教育责任被从原生家庭剥夺,本该由个体经验连续覆盖的历史观念逐渐弱化为对未来的枯竭想象。作者抽丝剥茧的解释了一系列现象中的作用机制,自二战后消费主义文化兴起而开展的表象审美主义的需求再造,当人们将世界作为自我反射的镜子,最终将丧失一切真实感。
  •     在读中...一种东西的兴起,必然和大环境有关。而对这种东西的批判与觉察,也会随之出现。的确如谢玺璋所言本书唯有在合适的情况下才被人所理解和感觉到切肤之痛。
  •     对美国当代社会做了很好的观察。不过作者似乎对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文化人格充满了怀念
  •     70年代末的美国,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拉什当年的批判放在今天也让人警醒。看看朋友圈和ins,自恋主义大行其道,越是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经理人统治模式的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自恋。但撇开拉什对精神分析疗法对公民应该自助解决的问题的包办势头相当不满甚至过犹不及不谈,那些尽管浸淫在自恋之中的成功者,即便在独处时会面临自我意识的折磨,要求也得不到真正满足,但客观来讲,他们做出的实际成绩在同辈人中也有目共睹。一面是自助但平庸,一面是自恋却辉煌,也许是作者尚未回答的问题,也许更出自具有构建性的社会以及业已受到扭曲评价系统。尽管对翻译,作者的观点以及行文结构有所保留,看完我也迫不及待地想推荐给每一位朋友。对一个人看,就多一次反思,也许就多一种改变。
  •     副标题前半
  •     深深体会,细细品味。说的是社会心理问题,其实我觉得却很像是我个人的表征。
  •     深度可以,社会结构批判+精神分析,但感觉还是不过瘾,缺乏齐泽克的灵光一闪。翻译也拗口。
  •     “自大狂式的、急于经历各种体验的、傲慢的自我退化成了表面堂皇、自怜自爱、婴儿般的空虚的自我。”
  •     看来外国作品还是读原文最靠谱,难道就没几个人跟我一样想吐槽一下这本书的中文文法吗?怎一个佶屈聱牙了得!“衰老的社会理论:作为人为地退出舞台的'成长'”,到处这样的语句到底想表达什么?另外,这本书好像不大喜欢描述结论得出的思维过程,而是不停地抛出结论。在读中,会读完。
  •     这种书一如既往只有在心情很好的时候才可能读的快,怎么说呢,作为一个个体不论我是活得上天下海,还是规规矩矩,都难免卷入宏流,不过是fit in罢了,至于这个时代,再下一个眼里总是有料可谈也不太糟糕的。
  •     91
  •     mark记录在豆瓣阅读上的第500本书~我爱豆瓣❤️❤️❤️
  •     不错,作者描述了60-70年代开始盛行的自恋主义文化,并且叙述了围绕着“自恋主义”文化,哪些思想、社会经济的变化使之成为可能,它有促使了哪些观念的变化,贯穿始终的是对精神分析的批判性解读,以及对于新的统治形式的分析。可以与米德对于文化新模式的状况的判断进行对读,在米德这里对新的文化构想的仍是带有乐观的性质,但是对于拉什来说,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割裂了与过去的联系,没有了历史感。另外作者的文化史的背景使这本书的非常丰富,从赫伊津哈到巴塞尔姆,这样的写法很迷人~
  •     基于批判视角的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危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粗浅的表象化审美,以及把世界完全视为自我映像的个人主义和自恋主义,三者之间的因果互动,是理解这一危机的钥匙。作者基于文化史和精神分析层面的独特解读,让本书在现代性批判的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     写于1979的美国,却适合现在的我们。
  •     试图面面俱到反而有些失去焦点,言辞犀利到有点像吐槽,但是仍然有不少洞见超越了时空的阻隔,比如对后代抚养社会化的批评,对“治疗性”的社会控制的分析都很精当。看完以后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还能相信文学,相信文学制造的幻想,多少能降低陷于自恋无法自拔的危险……
  •     每一句都躺枪。扎心!我们的现在就是70s年代的美帝昂。阳光之下哪有新鲜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专业化导致人与其工作的创造成果的分离直接导致人的异化的观点,似乎是共识?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2vvdj.html
  •     文化怎么会凭空产生,它的存在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当然了,文化也具有自发性,它绝不是我们想要它变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愿以偿的。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有多少选择的权利?我们在商品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中随波逐流,同时又被告知时代的主旋律如何需要我们这一代做出怎样的努力。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这岂是时代的主人所赋予的,我想我们只是特定时间段的附庸,强制性得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找一块净土无异于在万籁俱寂中发出心底的呐喊,在集体主义盛行中找寻自由,在个人主义猖獗时渴望合作,我们就被贴上了最不合时宜的标签:自恋,躁动,抑郁,冷漠,精神分裂。这并非是我们抑制住的愤怒,只不过是成长过程中最自然的体验。尽管进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都不得不承受进步的代价,或者说这就是进步本身。
  •     我很自恋
  •     这书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     第一本全英书,没看完
  •     一切都是自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