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与眼见佛性

出版社:台湾正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30
ISBN:9789866431128
作者:游正光
页数:382页

内容概要

游正光老师,正觉讲堂亲教师。
正觉同修会的创办缘起
本会早期之建立团体名称,纯粹只为流通书籍之需要,乃因当时宣扬念佛法门之故,并因本会学人都以念佛法门而入禅门、终得证悟,乃于1995年名之为“念佛三昧印经会”,以印书流通为主,并未思及成立永久性之共修团体,亦未思及建立道场,故 平实导师唯以客座讲席之心态,随应度众因缘而每周各在他人所有之三处场所中宣讲佛法。当时的心态是:只要有人能明证真心,并且能眼见佛性,而有能力可以弘法延续时,便欲退隐家中进修禅定三昧﹔若有般若境界更高的行者出现时,则随时准备下座求教进修。
但众同修不愿结束共修闻法,以及欲求书籍流通的永续性,乃有“佛教内明共修会”名称之施设,以印书流通及会内同修之共修指导为主,成立经过情形大略如下: 平实导师应阳明精舍之邀,宣讲《楞伽经》,并同时在阳明精舍开设新班,遴选教师人才、开课共修﹔台南亦在他人家中地下室开班共修,但因缘不很成熟,不久即告结束。后应阳明精舍负责人之建议,将原有松散而无组织的“佛教内明共修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会员大会,向政府立案登记。然因内明共修会正式登记成立后,法务、会务之运作,皆由阳明精舍负责,原本之“内明共修会”成员皆无法参与或作建议,已变成阳明精舍所有的共修会,不再属于众人共有的同修会了﹔復因 平实导师同时另于三处宣讲佛法,六年不辍,同修渐渐众多,但 平实导师并未注意保养色身,导致声带、气管严重受损﹔同修们为令胜妙法门之弘扬不致中断,并为 平实导师色身着想,遂在未先告知的状况下,积极另觅共修道场,然后强烈请求 平实导师应允另行成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将四处学员集中于正觉同修会中合併共修, 平实导师因此而捨弃阳明精舍及“佛教内明共修会”
大众随即离开阳明精舍、内明共修会,另行设立共修团体﹔1997年7月6日,佛教正觉同修会会员大会召开,并申请登记为“社团法人佛教正觉同修会”﹔设立之初,承租台北市士林区中山北路6段小巷中的公寓40坪地下室作为讲堂。后因学员日增,乃于2000年迁至大同区承德路现址的第一讲堂。
从来不作宣传,也不举办招募学员的一切活动,经过多年的自然发展,目前正觉同修会已经在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美国洛杉矶等七地设有共修处,开设禅净班、进阶班、增上班,开讲初、中、高级的佛法课程,先后结业的学员总计已有数千人之多,高雄讲堂也正在筹设中。台北三个讲堂仍在每周二继续由导师宣讲各种经典,各地共修处并都每周播放导师讲经的DVD。
正觉同修会的财务极为严谨,即使少至五元、十元的贊助,也都必须开立收据﹔成立至今,不曾漏开过一张收据,未来也将如此执行到底。所有的弘法及事务性工作,上从 平实导师、理事长、亲教师,下及各班、各组执事人员、所有义工,除部分担任职事的法师以外,都是无给职的义务性质,也都不支领任何津贴、不接受钱财……等供养,反而都出钱出力,共为弘法志业戮力以行﹔如此无私,既不求名也不求财、不谋取私利,而且精进修行及弘法的道场,世所罕见。我们期待您一起加入本会清净宗风的佛菩提道修行行列,不但可以成就自己的道业,也能使 佛陀正法因为您的加入,永续不断的流传于人间,使末法时期的广大众生同得法益。

书籍目录

序言
《大般涅槃经》卷八:【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翻译成语体文为:【迦叶菩萨向释迦世尊禀白:「世尊!佛性像这样子微妙细腻而难以了知,如何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而眼见佛性?」释迦世尊答覆迦叶菩萨言:「迦叶善男子!就好像二乘慧解脱的圣人已能出三界了,但若未修得非非想定及神足通,尚且不知道四禅天人住居的境界,云何能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所以初学菩萨对于眼见佛性的事,现在虽然尚未亲证,但是因为随顺契经所说,以他们的信力来相信佛陀圣教开示的缘故,知道自己未来可以用父母所生眼而眼见佛性。」】从这段经文得知,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佛性虽然非常微细难知,但是佛弟子们若肯相信佛的开示,就能确信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这不是未断我见、自性见的慧广,及误解经典、不信肉眼能见佛性的凡夫俗子们所能否认的,因为这是 释迦世尊的圣言量;等觉菩萨尚且不敢推翻佛的开示,更何况是连我见都不能断,而且既不明心也不见性的凡夫慧广,又怎能推翻?毁谤经中 佛说的眼见佛性正理,是比毁谤明心开悟的法更重大的谤法行为,捨寿后的果报非常严重,不可不谨慎啊!
既然确信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就必须勤求眼见佛性,除非如慧广一样不信经中的圣教。但是在求眼见佛性之前,必须先明心证真──证得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阿赖耶识如来藏」;欲证得生命实相心,必须具备明心所需的三资粮──定力、慧力、福德。
必须先经歷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而完成十信位,也就是说须经过一劫乃至一万劫对佛法信心的修集,对佛所说甚深微妙了义法产生信心而受持,乃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经过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圆满后,才能转入初住位中。若如慧广一般不相信 佛说的法,故意否定佛在经中说的眼见佛性正理,就表示他还在十信位中修行,尚未圆满十信位修行,故对经中 佛说的眼见佛性不能相信。即使能够修习法布施,也将永远住于十信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布施。
即使真的具足十信功德,对佛在经中说的第八识法及眼见佛性之法,都不怀疑了,进入初住位了,但此时其实仍以财施为主,法施及无畏施为辅,并随缘、随分、随力去布施,以圆满初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于初住圆满后,转入二住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持戒─对佛所说菩萨戒的每一个戒相─都能够圆满受持不犯,以圆满二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这时当然不会再像慧广一样毁谤经典圣教、怀疑经典圣教了。于二住位圆满后,转入三住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忍辱──对佛所说戒律以及世出世间法种种忍辱能够安忍,以圆满三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于三住位圆满后,转入四住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精进──对 佛所说的每一个法能够精进不懈,并努力的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以圆满四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于四住位圆满后,转入五住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基础禅定──努力的依照佛所说的禅定法门去修定,以圆满五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于五住位圆满后,转入六住位中,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的般若──对 佛所说的般若不断的加以熏习以及寻求善知识教导,使自己的般若慧能够增上,并依善知识教导对五蕴十八界虚妄加以观行以及大乘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现观五蕴十八界虚妄及证能取与所取空,真的断了我见──永远不再认定离念灵知意识心为常住法,以圆满六住位所应具备的福德与智慧。于六住位圆满后,努力的建立参禅正知见,以求慧力的增长、定力的增上、福德的具足以及性障的消除等等。于定力、慧力、福德等种种因缘圆满具足后,依善知识教导参究生命实相心,最后得以一念相应慧触证真心。当触证第八识真心的时候,现观第八识在蕴处界所显的真实性及如如性之真如,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可以看到别别有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而自他有情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在三界中,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思量、从来不作主,非是慧广所执的离念灵知心所能比拟,何以故?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故,于眠熟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生起而存在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故,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故。确实证得第八识时才是开悟明心,若能受持不退,就是已经转入七住位中,从此可以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了。
然而自古以来,证得生命实相的开悟明心境界与智慧,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是证得生命实相后能够信受第八识本来无生而不退转?而能常住第七住位中?因此证得生命实相之前,尚须诸佛、菩萨等善知识不断的摄受,才能真正的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大乘通教菩萨的初果人,才能在开悟明心以后成就七住位不退的功德。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善知识不断的摄受而先断我见,如同慧广一般落在离念灵知意识心中,不断我见而同于常见外道;又落在识阴六识的自性中,自以为了知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即使知道开悟明心的密意,仍将退回六住位中,仍会否定阿赖耶识,就无法圆满第七住位的福德、智慧与证量。此即《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正理:
「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復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
开悟明心进入第七住位不退后,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中,并于善知识教导之下锻鍊看话头功夫,不断的将话头的变化及差异看得清清楚楚;并于锻鍊看话头当中,努力熏习般若慧的增上、福德的增上(尤以正确法义布施为主)以及贪、瞋、痴、睡眠、掉悔、疑等性障的消除,在种种因缘圆满际会下,得以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亦即透过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第八识直接出生之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伴随六识的见闻知觉性而于六尘境界上显现的总相作用;因此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不仅看到自己及别别有情的佛性在运作,而且也看见自己身心与山河大地非常虚幻不实,得以圆满如幻观之观行,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初行位中,此即佛在《大般涅槃经》所说眼见佛性正理,并非如慧广所说「佛性就是知觉之性」,所以慧广以六识知觉之性来评论完全符合《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 平实导师,真是牛头不对马嘴,真是离谱到家了。
最后,针对这一章,作个总结:唯识有四分之说,谓相分、见分、自证分及证自证分,而后二分摄归于见分之中,所以有相分、见分二分之说。见分有了别之功能:前七识见分有了别六尘之功能,第八识见分有能了别六尘以外诸法之功能;因此吾人可以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以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因为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直接出生之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而于见闻觉知及六尘境界上显现,因此佛性绝不会是慧广所说六识知觉之性,因为六识知觉之性是妄知妄觉,正是《起信论》卷一所说的妄觉,落在自性见中,此中的人即是不觉位的凡夫。慧广以六识的见闻知觉性认作是常住不坏的佛性,正是凡夫随顺佛性;而凡夫所随顺之见闻觉知的「佛性」是夜夜眠熟就会断灭的,不是常住不间断的真正佛性,当然不是佛在《大般涅槃经》所说的眼见佛性。

作者简介

执着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捨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若离俱有依(意根、法尘、五色根),即不能现起故;若离因缘(如来藏所执持之觉知心种子),即不能现起故;復于眠熟位、灭尽定位、无想定位(含无想天中)、正死位、闷绝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故。夜夜眠熟断灭已,必须依于因缘、俱有依缘等法,方能再于次晨重新现起故;夜夜断灭后,已无离念灵知心存在,成为无法,无法则不能再自己现起故;由是故言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是生灭法。不能现观离念灵知心是缘起法者,即是未断我见之凡夫;不愿断除离念灵知心常住不坏之见解者,即是恐惧解脱无我境界者,当知即是凡夫。
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各种粗细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七、住于空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八、住于识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九、住于无所有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十、住于非想非非想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如是十种境界相中之觉知心,皆是意识心,计此为常者,皆属常见外道所知所见,名为佛门中之常见外道,不因出家、在家而有不同。
─平实导师─


 明心与眼见佛性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