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苦难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805314976
作者:吴晓东
页数:282页

书籍目录

目录
梦中的国土
失落者的歌唱
张爱玲的感性世界
一个司芬克斯之谜
乡土视域中的都市景观
我们能否获得上帝的恩宠
感性学: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不世出的奇才
空荡荡的蛛网
室内生活
世纪末文学的话语和秩序
错位的空间
从“郁热”到“沉静”
学者的文化还乡
别一种作家
汪曾棋的意义
《火与冰》与青春写作
一个关于人的寓言
阳光・苦难 激情
“现代主义”的反动
地窖中的“穴鸟”
昆德拉与小说的可能性
记忆的神话
走向冬天
诗人之死
永远的绝响
汉民族的器皿
燕园诗踪:1978―1998
后记:怀想漂泊

作者简介

本书是“阁楼文丛”的一种,是北大青年学者吴晓东的思想随笔集,书中绝大部分文字都烙印着80年代的痕迹。尤其是书中关涉到的诸如流浪、梦想、感性、反叛、失落、苦难等范畴,更带有80年代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特征。凭借对这些范畴的体察,作者试图把个人一己的体验汇入已逝的一个时代的总主题之中,并奢望成为一代人心路历程的一个见证。


 阳光与苦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阳光与苦难之间阅读 作者:许晓辉 余杰在《黑色阅读》一文里披露说:“何不投身于对更深沉的黑暗的阅读,使自己面临的困境相形见绌,使自己的苦楚轻若鸿毛,然后将失望转化为希望,将忧愤转化为高亢。”(余杰《火与冰》)这令人很自然地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相反,余杰是在生命中找寻黑暗,试图的以更黑的暗来掩饰现实的黑。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阅读?追求快乐的现代人沉醉于缤纷世界,唯恐某种短暂但刺激的快慰未能品尝便已匆匆逝去,于是,拼命在忙碌、享乐与空虚、孤独之间钟摆。阅读,早已成为一种奢侈而罕见的行为,更何况还要自寻痛苦?于是,所谓的黑色阅读只会在一种情境中出现,就是个人正处于窘境之中,需要更加黑色的他者参照来遮盖自身生命的艰难与裂隙,将阳光下悲天悯人的大痛苦,遁形于无边的黑暗,给自己制造一种无足道的小忧伤的假相。阅读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生活的艰难与苦涩,阅读文革中遭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的非人经历,阅读爱心社在三角地橱窗展览的山区的孩子们简陋恶劣的教室、破烂的衣服、黑硬的窝头、专注读书的眼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生活太幸福。和他们相比,我们日常的抱怨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和渺小。  正视黑暗的勇气,是对光明唯一的呼唤。放弃诸如金庸的快意恩仇、梁实秋的冲淡平和、汪曾祺的知足常乐所透出的一缕缕“亮色”,余杰选择了“黑色阅读”的方式,“冷峻的切入现实”。“漫长的黑色阅读的旅途,就像穿越一段一段的隧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鲁迅、张爱玲组成了这段隧道的四个段落。但我渐渐对这种黑色阅读的功效产生怀疑,虽然我也有过与余杰类似的情绪体验。余杰“咬着牙”摸索过这段黑色的文学隧道之后,并没有果断地告诉我们,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不是真的可以“将失望转化为希望,将忧愤转化为高亢”,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回避黑暗,我们只能可惜地‘生活在别处’。”那么直面黑暗呢,也许我们也只能更加清晰的体味“生活在此处”的苦楚。黑色阅读之后,我们终究还需要走出隧道,如同酒醉短暂麻木之后的清醒,痛与忧愁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倘若继续投入另一段隧道的黑暗,为更黑的暗所掩盖,我们则始终无法真切把握苦痛的根源并寻求摆脱与克服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上了余杰的“当”,毕竟谁都无法永远沉迷于酒醉的探戈与麻木的混沌之中。务实的现代人不愿在枕边放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暗黑的压迫和痛苦的力量。过多的关注黑暗,我们会产生生活本身就是苦难与艰辛之集合的错觉,而忽略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阳光灿烂,追求快乐才是人之本质。顾城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朋友在校外租了房子,单身公寓充满各种碟片,尤以喜剧为多。缓解压力吧,朋友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与其看过希望工程的展览之后,对自己挑剔的食欲和浪费的行为感到可耻,还不如让自己面部肌肉松弛一下,增加几道象征沧桑岁月的眼角鱼尾纹,在微微一笑抑或放声高歌中感受“搞笑”的兴奋和欢娱,仿佛小憩于午后阳光斑驳的青草地,沐浴着爱人的眼神。欣赏憨豆的表演,可以缓解学习和工作的沉重;朗诵席慕容的爱情诗歌,可以感受爱情的丝丝甜美和淡淡忧伤;阅读周作人《雨天的书》,可以知道普通生活中原来还有这么多优雅的事情可以做……《阳光与苦难》是吴晓东的第一本随笔集,其名字就是来自于加缪的名为《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散文集——吴晓东的枕边书。我始终没有阅读《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的加缪,但我想那所谓的阳光不过是苦难的底色而已吧,而不曾真的灿烂。“当苦难并不是作为使人生臻于成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本体而存在地时候,我们都会很容易在这种生之沉重的压迫下丧失掉抗争的力量。”(吴晓东《阳光•苦难•激情》)我不知道这种充满哲理的话语,是否源自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但其中所表达出来的苦难承受中的困惑、迷惘与无从挣脱的虚妄,是那么真实得有些残酷。谁都知道“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但谁也不愿意进入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去亲自体验,因而一切苦难的过程都呈现出被动的姿态。越是对未来充满希望,脱离苦海的意愿就愈发强烈,而苦难就显得尤其沉重。苦难,只有在经过之后的回忆中,才会显现出其价值。而业已经历者也往往为显示其顽强的承受力和对于宿命的抗争,故作轻松或放大沉重,使个人甚至一个时代的历史轮廓无法真实再现。如知青一代对于红色遭遇的渲染,不论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纯朴记忆,《绿夜》的惆怅感叹,还是《血色黄昏》的沉重、《中国知青备忘文本》的惨痛,都无疑成为将真实苦难作为参照而成为艺术化、文学化之后的伪文本。失却阳光与苦难的短暂映衬,脆弱与痛苦依旧无法排遣,曾经阳光阅读下的微笑与苦难阅读中的释然,终究无法给精神以恒久的支撑。黑色阅读的反抗似乎并不比酒精的麻醉持久多少,而阳光下的灿烂人生也终究会在乌云铺天或夜晚来临的时候,黯然失色。因此,在排遣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阅读正在失去其昔日的魅力而多少有些落寞。陈平原预言新世纪的诗歌会重现辉煌,也无非因其相对短小的篇幅适应了快节奏的时代。吴晓东则承认无法看到文学复兴的希望,这是对的。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隧道中,阅读只是阅读而已,无法带来更多的持久意义,因此,我主张文学回到叙事,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顺便带出一个道理,这就足够了……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对"空荡荡的蜘蛛网"很有同感
  •     普及型的文学评论
  •     这本书很好
  •     分析到位
  •     敏感、沉潜
  •     读这本小书之前,从没有想到吴晓东老师有着这样让我"陌生"的一面,后记里所散发出的80年代人的情怀与迷惘,令我极度感动。他对文学的领悟力,对理想主义的批判性认同,对自身处境所保留的危机感,早在二十多岁时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赞!
  •     吴老师早期作品。当时考研的时候为了找这本书费了好一番苦。
  •     吴在1980-1990早期的文学评论。深度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