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决胜之道

出版社:中国青年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00696919
作者:谭一青
页数:23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北伐战争战略指导及其对中国革命战争初期战略指导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国共合作失败后白色恐怖的逼迫下拿起枪杆子的,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没有现成的教科书。除了苏联十月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以外,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经验对共产党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与策划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走城市武装暴动的战略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初期的战略方针产生了熏要影响。    孙中山的军事战略思想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比较早地认识到暴力革命对于改革中国社会的重要性。1894年11月,他在美国檀香山建立革命组织“兴中会”时,即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就是要用暴力手段反对满族贵族压迫,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指出:改革中国,“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5页。)随后,他积极奔走,发行革命债券,募集起义军费,准备武装起义。1895年9月重阳节,兴中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结果因起义机密泄露,很快就被清政府的两广总督派兵镇压了。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总结起义经验,提出了建立起点、张威四方的武装斗争总战略。他说:“我辈须静观清政府之所为如何,暗结日、英两国为后劲,我同志之士相率潜入内地,收揽所在之英雄,先踞有一二省为根本,以为割据之势,而后张势威于四方,奠定大局也。”(《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5页。)这个总战略的核心在于“割据”。孙中山认为,武装斗争开始时,必须先造成一个武装割据的局面,也就是先找到一个立足点,然后以此为基地,发展革命势力,“张势威于四方”,最后达到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革命目标。1897年,孙中山进一步将他的战略思想概括为“侵三江踞两湖直捣幽燕”。    对于武装割据的“起点”,即革命的根据地,孙中山曾有一个“星星之火”的比喻。他说:发动的“起点”,“即如置一星之火于枯木之山矣”。并说:“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3页。)孙中山认为,“不择定一地,则无由定经略之策也”,因此,革命的起点必须选择得当,“盖起点之地,不拘形势,总求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而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页。)这就是说,革命的起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能迅速集合一支武装力量;第二,便于接济武器装备、军饷物资;第三,起义之后,能迅速地形成进取态势。    最早的起点选在了广东。广东是孙中山的家乡,他比较熟悉,同时,孙中山也认为,东南各省有许多民间的秘密组织,可以迅速造成割据的武装力量;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孙中山当时从事武装斗争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海外华侨的接济,军火也主要来自国外,因此广东被看作是便于接济的地方;此外,广东举义以后,向东南各省发展,也甚为便利。不过,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初期,孙中山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建立长期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对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也没有认真思量,因此,他的武装起义思想带有一定的盲目速胜因素,认为清王朝不堪一击,指望革命起义一举成功。    在上述战略思想指导下,孙中山先后在广东、广西、云南边境发动过六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和河口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在指导起义的过程中武装斗争的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提出了建立中华革命军的方案。当时,同盟会内部曾就武装斗争的战略问题进行过讨论。有的革命党人主张实行“首都革命”的方法,“倾覆北京首都,建瓴以临海内,有如法国大革命发难于巴黎,英国大革命发难于伦敦”。(《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以黄兴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实行一地发难,全国响应的方法。这一派的战略实际上是孙中山最早提出的建立起点、张威四方战略的一个发展。黄兴认为:“英法为市民革命,而非国民革命。市民生殖于本市,身受专制痛苦,奋臂可以集事,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若吾辈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无识之市民得以扑灭虏廷,又非可与异族之禁卫军同谋合作”,国民革命的力量从哪里来呢?因此,“吾人发难,只宜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或由会党发难,或由军学界发难,互为声援”。(《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我们姑不论黄兴等人对于英法革命的认识正确与否,但他们对于革命力量的考虑却是正确的。当时,中国的“首都”确实还没有聚集起足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力量,相反,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数省,存在着不少反清的会党和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一地发难、全国响应的战略有利于集中革命力量,调动全国反清力量的积极性,孤立和打击敌人。    于是,同盟会在联络各地会党的同时,进行策动新军起义的工作。1910年和1911年,同盟会在广州先后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军一度攻入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衙门,但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起义军部分死难烈士被群众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后人盛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一共发动过十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也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冒险,缺少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因此都是各自为战,此起彼落,并未实现如总战略所设想的一地发难,全国响应的局面。然而,孙中山领导的这些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传了革命,振奋了人心,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P1-4

前言

毛泽东,作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兼具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的气质凤采于一身。把上个世纪的中国称作“毛泽东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毛泽东给这一世纪的中国带来了太多的变化。了解毛泽东就了解了中国一百年,理解了毛泽东,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现代的发展与变化。    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首先是一个战略家,战略思想是他的军事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毛泽东决胜之道的根本。只有深入理解毛泽东的战略理论,才能真正了解毛泽东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写作的有关军事问题的大文章中,除了1934年完成的小册子《游击战争》(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曾提及此书1934年在江西出版,目前尚未找到原件。),主要讲述游击战术问题外,其余均以论述战略问题为主。这与毛泽东擅长以哲学方法分析战争实际的思想方法联系在一起。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哲学有着浓厚兴趣,并立志探讨宇宙世界的“大本大源”,战争年代,他更多次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哲学方法观照战争,从根本上把握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发展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过程。    从事毛泽东军事理论研究的许多学者曾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作过多种不同归纳,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毛泽东的军事战略理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他的战略理论着重解决的是当时战争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涯中,毛泽东不可能像一个书斋理论家那样从容不迫地研究战略理论的框架、结构,并对它作更多的学术论证。因此,本书旨在通过分析中国革命战争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战略指导理论的提出与实施过程,深刻再现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主要体现者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克敌制胜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在这本书中,我采取了以史为经的纵向写作方法,基本循着实践发展的自然道路,从战争实践与战略理论的结合与发展中分析战略理论的内涵与意义。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这本书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全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过程,只能选取每一阶段有代表性的理论加以剖析,其中又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一些重要的缺漏与浅薄之处,尚待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不断加以补充与完善。

后记

这本书最初是为军事战略学的研究生教学而写作的,是在给研究生讲课的过程中,边讲边写完成的。这里集中了多年来我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思考与研究成果。    要特别感谢审读这本书稿的两位专家——李际均副院长和余起芬部长。他们对书稿提出了十分详细的修改意见,并给我极大的鼓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衷心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与责任编辑。在长达十多年的和谐合作中,我始终对他们充满敬意与感激。    作者    2007年7月于京郊青龙桥畔

内容概要

谭一青,湖南津市人。1977年入扬州教育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1983年考入中央党校,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获法学博士学化。现为中国人民解收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9部,代表著作有《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指导教程》、《军事家毛泽尔》;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有《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等泽著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北伐战争战略指导及其对中国革命战争初期战 略指导的影响 孙中山的军事战略思想l 北伐战争的战略指导 北伐战争战略遗产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第二章 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 十六字诀的形成及其战略意义 诱敌深入的提出及其运用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战争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的初步形成 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巾国革命战争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面”对“点、线”的战争第四章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全面总结 关于战略问题的争论与毛泽东军事著作的产生 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兵民是胜利之本 (二)积极防御 (三)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战略指导之比较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抗日战争初期防御作战的战略指导 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构想 消极等待与积极抗日第六章 军事战略转变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指导 正确分析战争情况,适时进行战略转变 战略转变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对弱小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避免不利决战 用战役战斗的决战胜利,创造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实行战略决战,夺取战争胜利第七章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战略 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对英美关系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对苏政策 努力建立与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 在国共冲突中力争“中立美国” 美苏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第八章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 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 根据敌情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指导 (一)作战形式上因敌变化 (二)作战方法上扬长避短 以打促谈,力争有利条件下的和平第九章 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近代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斗争的启示 利用矛盾的制衡战略 积极防御的威慑战略 统一战线的联合战略第十章 军事战略理论在和平时期的发展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发展 人民战争理论的发展 核战略理论的发展 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思考参考书目后 记

编辑推荐

由谭一青编著的《毛泽东决胜之道》最初是为军事战略学的研究生教学而写作的,是在给研究生讲课的过程中,边讲边写完成的。这里集中了多年来我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思考与研究成果。    本书共十章节,主要内容为军事战略理论在和平时期的发展,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战略,军事战略转变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指导等。

作者简介

《毛泽东决胜之道》:毛泽东,作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兼
具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的气质凤采于一身。把上个世纪
的中国称作“毛泽东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毛泽东给这一世纪的中国带
来了太多的变化。了解毛泽东就了解了中国一百年,理解了毛泽东,才能更
深刻地了解中国现代的发展与变化。
由谭一青编著的《毛泽东决胜之道》主要内容为北伐战争战略指导及其
对中国革命战争初期战,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战争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等。

图书封面


 毛泽东决胜之道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