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10-20
ISBN:9789571327303
作者:賈德.戴蒙
页数:480页

作者简介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為何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各族群間的生活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對於現代人類、國家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連史學家都存而不論。許多大家熟悉以及想當然耳的答案,在作者的論述中都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本書提出的結論必然會引起爭議,但這只是個開端,引領我們用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 作者是抽絲剝繭,解開種種歷史發展之謎,其巧心慧思與博學多聞,使本書讀來生動有趣,逐步帶領我們深思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
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為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及作家,本書與他的另一本著作《第三種猩猩》同時榮獲洛杉磯時報書獎和英國科普書獎,是一部人類的自然史;本書則是人類的文明史,兩書合輯堪稱為「人類大歷史」。


 槍炮、病菌與鋼鐵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有友人推荐,但是各购书网站和实体书店都表示缺货,于是去香港买了台版书,竖版繁体,读起来比较吃力。然而坚持读完,整本书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若醍醐灌顶,浑身舒畅,尤其是戴蒙德通篇摒弃主观臆断,处处追求科学解释的认真让人敬佩和感动。全书用“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模式逐渐分层次、按顺序的展开,本书的开始就是一个新几内亚政治领袖亚力的问题“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什么名堂?”对于这个问题,戴蒙德进行了解析,这是一个关于世界不平等的问题,为何财富和权力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各大洲上人文发展的速率迥异?为什么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欧洲人能生产出那么多的货物?尽管戴蒙德认为新几内亚人比较聪明,他们没搞出什么名堂是事实,为什么?戴蒙德认为欧洲人的胜利是因为“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艺产品”,这也是本书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些最多不过是解释历史的“近因”,那“远因”或者终极原因是什么?本书用一句话进行了交代“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展开。那是环境差异造成的,而非生物差异。”也就是说,本书探讨各大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最终得出自然环境是极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的结论。戴蒙德认为“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些近因的发展要归于农业和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很容易理解,而农业为什么是征服的前提呢?城市、文字、帝国以及所谓文明这些发展的前提是稠密的人口、存量和供养不事农耕的工艺专家,而这都要仰仗农业的兴起,也就是作物的栽培和家畜豢养,作物和牲畜为人类带来更多的食物来源,也意味着更稠密的人口,也就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便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作物和牲畜的有无,加上马匹、骆驼可以成为运输工具和豢养牲畜会让人类族群习惯致命病菌等因素,农业和征服这两点就连结起来了。农业可以分为作物和牲畜两部分来看,对于作物来说,现在已经证实农业最早出现在欧亚大陆,其中以肥沃月湾公元前八千五百年就已经驯化了谷类为最先。不止在时间上,在种类上说,几乎所有的始祖作物都来自肥沃月湾,而且容易驯化,最重要的蛋白质含量得天独厚,优于其他大陆。究其原因:肥沃月湾的一个优势是位于地中海气候,冬天温和潮湿,夏天漫长炎热干燥。作物若能熬过漫长旱季,就能在雨季得到滋润,快速成长。此地有许多植物特别是古物和豆类,已发展出一套适应环境的能力,造福人类:成为一年生作物,在旱季枯萎死亡。第二个优势是作物的野生始祖繁盛而且多产,当地的狩猎—采集族群在开始栽种植物之前已经落地生根,长住久安。第三个优势是肥沃月湾的地中海气候区域高度地形多变。第四是生态环境差异不仅造就了丰富的物种也有许多大型哺乳类动物。肥沃月湾是欧亚大陆的代表,其他大陆的自然条件则没有这么好,不是没有合适驯化的野生植物,就是没有合适驯化的大型哺乳类动物,或者即使有也质量不高。农业是这样,那科技呢?书中阐述影响科技的发展因素有生产粮食的生计出现的年代、传播的地理和生态限制、人口数量。跟农业有关的可以进一步归结于自然环境,其他因素是怎样影响科技的呢,本书通过文字等发展过程的论述说明发明是每个群体都具有的能力,但是群体越大,越容易出现新的有用的发明并迅速传播,欧亚大陆广大的面积和庞大的人口正好符合这点。农业出现了,发明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播。如书中所说“技术的传播,由于技术会衍生新的技术,因此一件发明的传播,比发明本身重要的多。”农业也是如此,学习先进总比独立发明来的容易来的快,也就是更有效率。传播方面,欧亚大陆更是比其他大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书中以大陆轴线来说明这个问题,欧亚大陆的东西向同纬度轴线造就了快速的传播,同纬度意味着气候相似,农业传播障碍很小,农业进一步带动其他方面的传播。而其他大陆,比如非洲和美洲南北向的轴线则没有这么幸运,纬度的变化给农业传播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其他大陆地理隔绝比欧亚大陆严重的多,澳洲和新几内亚的海洋隔绝,美洲的巴拿马的狭长地带,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等等,这样造成了人类的成就即难以在这些大陆内部传播,也难以从其他大陆传播到这些大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牲畜的豢养将动物的病菌带给了人类,在淘汰了没有免疫的个体后,逐渐造就了欧亚大陆人类对流行病菌的免疫。病菌在欧洲人征服美洲时发挥了比枪炮和钢铁更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的分析,戴蒙德总结说自然因素影响人类历史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是:一、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的洲际差异;二、影响传播与迁徙速率的条件;三、影响洲际传播的因素;四、各大洲的面积或人口的差异。于是亚力的问题得到了回答:“要不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我们今天还在用石器切肉,茹毛饮血,向我们两百五十万年前的祖先一样。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发明人才。不过有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步素材,提供了更适合利用发明的情境。其他的环境则否。”阅读本书过程中不断被书中观点表现出的睿智折服,但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些观点,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思辨方式。第一,全书都贯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思想,顺利的解决了很多关于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比如人类为什么在狩猎—采集和农业中最终选择的农业,虽然选择农业在今天看来有很多明智的地方,书中也列出了很多,比如“适度而可靠地报酬,比起大起大落的生活模式更有吸引力”。但是当初的土著人真的是因为明智而选择了农业而放弃了狩猎—采集么?本书认为不是,众多土著族群对待农业和狩猎—采集有着各种极端和折中的选择,但是因为农业的种种优势,最初选择农业的族群得而快速发展并且最终战胜取代其他没有选择或者没有完全选择农业的族群,那留存下来的自然是选择农业的人,这完完全全就是达尔文自然选择思想在不同人类群体中的应用。同样,关于人类豢养牲畜直接的结果是这个人类群体对很多传染病有免疫力,其原因不是习惯病菌,而是不能免疫病菌的个体已经死亡,而活下来能免疫的个体得以繁衍后代以至于整个群体都免疫这种病菌。正是达尔文这种自然选择的思想从另一方面解释了新世界没有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不是因为文化等主观原因,新世界的社会结构不似中国为一个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而是极其松散的结构,只要其中有一个群体先行一步,就可以顺利取代征服或取代其他群体,所以说他们没有发展出繁荣的农业不是因为不想,是因为自然条件确实不允许。第二,戴蒙德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门科学,他也是这么做的,戴蒙德综合了众多学科进行分析,包括:农作物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病菌和相关动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学、人类疾病的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各大洲及主要岛屿上的考古研究、技术、文字、政治组织的历史研究等。分析方法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数据分析得到规律,然后用另一组数据验证规律。本书第一组用来分析的数据是:以茶山群岛莫里奥里人与澳洲毛利人冲突为代表的波利尼西亚各个隔离族群不同的发展轨迹;西班牙皮萨罗俘虏印加帝国首领阿塔花普拉为代表的欧洲人征服美洲土著。另一组用来验证的数据是:以亚力族人为代表的澳洲和新几内亚的历史;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大洋洲人类的发展轨迹;欧洲和美洲的对抗。戴蒙德的这种努力使全书的论点可信性较高,更经得起推敲。也许不只是历史,科学的分析方法可能是更多非科学的学科应该尝试的道路。第三,深入思考,不留死角。首先是不断的提问,比如在讨论农业的起源时,论述完肥沃月湾在发展农业上的各项优势后,戴蒙德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问,“农业出现在公元前八千五百年的肥沃月湾,为什么不出现的更早?”然后分析回答:“狩猎—采集的收获远比初期农业来的丰富,那时候野生动物随处可见而野生谷类数量很少,人类还没有发明收成、处理和储藏谷类的技术。另外人口密度还没有高到必须从土地里获取卡路里的地步。”其次是注重发展过程的分析。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解释,不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而是注重分析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考验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比如本书详细分析了农业从无到有到繁盛的过程、流行传染病发展的过程、文字发明发展的过程、科技发展的过程、国家诞生演变的过程等等,这样全过程的分析有效的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肤浅推论,使得所有的观点都直指事物发展的本质。拜读完大家的作品,在汲取营养的同时也会受到启发,难免会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一表,贻笑大方。首先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十分重要,重要到超越其他任何因素。从大的说,全书都在说明这个观点,自然环境可以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小的说,还是引用书中的观点,美洲和澳洲之所以没有可驯养的大型哺乳类动物,是因为人类初到此地时的猎杀,虽然我们不能指责史前人类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这毕竟是事实,人类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结果环境在一万年后报复了人类。同样肥沃月湾的沦落也是因为对自然地过的利用造成环境倒退,最终导致权力中心西移。于此,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从眼前看必须要做的,人类历史的过程告诉我们环境直接决定我们的命运,那么可持续的利用就是必须要做的。第二是蒙古人对汉人的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我认为不是。根据本书的理念,一个群体怎样才算替代另一个群体,不是单纯的看谁统治了谁,而是看哪种生存策略取代了另一种生存策略。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几乎没有改变汉族百姓的生活模式,几乎没有改变汉族百姓的基因遗传,而是蒙古人学习了汉人的文化、技术、生活方式。所以虽然形式上市蒙古人的胜利,但究其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汉人的生存策略取代了蒙古人的,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不历史的倒退,而是表现形式稍稍特别的进步。其他还有一些比如戴蒙德的理论是否适合更小地理尺度的研究,为什么各大洲的野生植物种类是这样的分布,从而影响了各地人类的发展的问题,也将指引我继续的阅读、学习与思考。
  •     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大历史”这个词具体是什么时候在大陆悄然兴起。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大概是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以中文出版后热卖,“大历史”的观念就开始在民众和一般知识分子中流行。随后就有一系列西方学者的历史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在我看来,大历史观念似乎有两种,一种是把一个微观的研究对象(例如某一个具体时空的历史)放在宏观的历史条件下观察与把握,联系纵横面去考察其与前后时间的联系,进而突显意义,布劳岱尔那本巨细无遗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以及诺思和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个新经济史》大概可为这一种方法的代表(虽然后者经常被当成经济学著作来看);而第二种则是把焦距放长,放弃过多的细枝末节,注重历史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运行机制,试图找出其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这方面的代表作除了黄仁宇的中国历史作品,自然就是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和汤因比《历史研究》。贾雷戴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着眼于整个史前文明结构的演进,从观念来看毫无疑问属于后者;但是戴蒙出身人类学和生物学的背景,又使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吸收了自然科学的长处,用自然科学方法去考察人类的“大历史”,带来全新的观察角度。全书的关键点,在于用“地理与生物演化”串起各大洲不同的文明发展层次这一“大历史”,用地理和生物的“远因”去解释当今世界的文明结构。整个思考的逻辑线索为“地理位置和大陆轴心走向—物种丰富度—驯化动植物的难易程度—农业畜牧业出现—定居生活—国家、钢铁、病菌、枪炮”。戴蒙认为,欧亚大陆的“天择”优势是其横轴走向的大陆形态,且纬度适中,野生动植物种丰富,因此古代人驯化作物的“人择”程序也简单,早早发展出了种植农业;与动物的广泛接触不仅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更有趣的是使欧亚大陆的人群早早接触到了动物身上的病菌,虽然造成了诸如黑死病一类的悲剧,但也使欧亚人民较早具有了对病菌的防治知识和免疫力。而横向的陆轴又导致作物在同一纬度(南北)地区沿经度(东西)方向扩散相对容易,使农业扩散很快。加之整个大陆有不同的地形,造就不同的族群生活形态,但又不足以阻碍文化经贸交流 。于是种植农业频密,文化交流广,人口密集所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使国家这种先进政治形态出现得早,政治和交流需要催生文字,文化互动和大量由密集农业支撑的非农人口提供技术创新的基础。欧亚大陆因而在文明发展上占得先机。至于西欧后来居上、超越中华帝国和远东的原因,戴蒙则认为也有地理因素:西欧海岸线曲折迂回,整个陆块大致可以分为五六个大区域,不同族群和不同语言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发展,造成政治上的分裂,也促进了后来的竞争和进步;而中华帝国的海岸线相对平顺,内陆地区的地理分野不如西欧,于是早早完成了大一统,虽然在早期凭借先进农耕文明和国家力量占得先手,但过分的政治统一也使中国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体系,更方便了独裁者凭借其偶然决定影响整个历史进程,于是慢慢地落后了。与欧亚大陆相反,纵向的大陆轴心使美洲和非洲无法享受优越自然条件。虽然非洲是人类文明起源,美洲出现人类文明的踪迹不过比欧亚大陆晚了两三万年(从物种历史来看算很短了),但是和欧亚大陆同一纬度的地区却很不幸出现了高山、沙漠和狭窄地峡的阻碍,导致南北美洲的文明社群无法跨洲进行交流,南美洲更是有热带雨林和沼泽的障碍,不仅种植农业无法充分发展,而且族群被切割得七零八落。至于孤悬海外的澳大利亚大陆,人类到达的时间很晚,自然环境不好,动植物物种稀少,更不幸的是大部分动植物都被冰河时期和(那时候相对先进的)游猎族群消灭,在文明水平上一直远远落后于欧亚大陆。于是,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始终停留在低水平的、不发达的采集—渔猎文明阶段,虽然后来有了向种植农业文明过渡的现象,但已经被欧洲殖民主义带来的枪炮、病菌和钢铁所打断。戴蒙推测,假若不是外族入侵打断了这个过程,这几块大陆终有一天会发展自己的种植农业和国家文明,只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起步既慢,发力追赶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戴蒙强烈反对所谓人种有优劣的种族观念,运用自己在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的经验,和所谓“落后族群”的先进发明,表明人种的智力差异微不足道,很多“蛮族”是本地区自然条件下的专家,但由于地理的限制却不能发展出当代主流的西方工业文明。他强调族群互动,不论是贸易、交流和战争,都是物质交换和技术学习的方式,而在这一点上欧亚大陆再次因为其陆轴走向、地形和物种而占得先机。例如,火枪很早就出现了,但广泛使用是在欧亚交界的阿拉伯人和中世纪欧洲国家,因为他们在对外征战中见过其威力,而方便其对外征战的是欧亚大陆的东西陆轴走向。而十六世纪的日本也会做火枪,但一来武士阶级的保守文化,强调武士刀和荣誉感,二来日本孤悬海外没什么征伐,至多和旁边同样停留在农耕文明的琉球和中国打打仗,结果自己放弃了火枪,最后在1885年被佩里舰队打开国门,才重新认识了枪炮的威力。至于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族群,受限于文明水平,连金属器具都无法掌握,遑论枪炮了。又比如,轮子的雏形在欧亚大陆和中南美洲都早早被发明出来了,但欧亚大陆得益于横向的大陆轴心和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势,既有贸易与战争的需求,又较早驯化出吃苦耐劳的牲口,因此轮子很快被用于各种车子。而中南美洲一方面地势崎岖、交通不畅,另一方面本地没有驯化出什么力气够大的牲口,墨西哥地峡又阻碍了唯一较有耐力的骆马从中北美洲山地向南美洲传播;结果直到今天,考古学家在南美洲发掘到的唯一有轮子的东西,是印加帝国的小工艺品。显然,戴蒙的观念有"地理决定论"的影子,而他也在全书的结尾对这种批评做了回应;他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智慧人物和发明天才,但有些社会的地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步资源;他只是指出这一历史规律,并没有为殖民主义辩护的意思。至于其他史家比较强调的文化因素和个人偶然因素的影响,他强调尽管有一些文化差异是地理差异的产物,但也有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导致的,并且一经产生就变得确然不移,从而使社会选择发生了变化。最为典型的例子或许是QWERT标准键盘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其初始原因是最大限度放慢敲键速度以避免卡键,随后在1882年的一次广为宣传的打字比赛中获取胜利,从而改变了此后的键盘格局。而极端一点的说,人类的历史很可能就是一群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只要人物、时间或地点出现些许的偏差,历史就可能发生重大的改变,虽然人们对这种改变的深度和广度仍存有一些的争议。因此戴蒙以为,最好成绩还是先从自然中寻找人类历史的规律,剩下处理不了的再尝试从文化和偶然角度去解释。对比其他“大历史著作”来说,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以自然科学解释人文问题的努力。比较遗憾的是,限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缺陷,我无法深入地体会戴蒙所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思维,但书中随处可见戴蒙将生态学、人类学和演化生物学引进文明史研究的努力。他用了大量图表和数据比较,来说明欧亚大陆在物种丰富度、人类扩散速度和文明发展上相对于其他大陆的优越性。他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把澳大利亚大陆和新几内亚岛屿看作“自然实验”的场所,通过比较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不同自然条件的新几内亚岛屿族群的生活方式,达到了类似“控制变量”的效果,生动地说明在温暖湿润地区的种植农业如何先于干燥地区发展起来,当地的族群又是如何走向先进的。戴蒙在全书结尾强调“人类史”应该是可以科学化的,虽然对比起物理科学等学科来说,历史学在因果关系难以分清楚远因和近因,预测上只能做长焦距的思维,也无法做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其研究对象的复杂度更是无以复加,但是历史中依然存在某些不变的规律,他在书中努力证明的就是,今天的文明结构中心,还是数万年前就已经借助地理优势发展出先进文明的人群和地区,连美国和南美洲也是在欧洲种族殖民后才跳脱了落后文明的桎梏;而地球之广大,只要有足够的考古证据,不愁找不到“自然实验”的例子。在人类史的科学化进程中,考古学、人类学和生物学都大有用武之地。通本看来,全书纵横数万年人类文明史,逻辑非常清晰,角度新颖,资料丰富,论述详尽,是实实在在的“大历史”读物。不过也正因为是“大历史”,因此整个逻辑和观察方法是建立在对人类数万年文明的长焦距基础之上,似乎也只适用于“庞大”的、“博古通今”的人类文明史之研究,对于其他历史领域的参考价值值得商榷。关于历史的科学化问题,戴蒙特别突出自然科学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但这是他研究人类文明起步阶段所得出的结论,那时候的人类尚未能对自然的面貌有多大影响,基本还是“看天吃饭”的时代。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工业化信息化方兴未艾、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方面人类跨越自然障碍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却似乎越来越大。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各领域,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那么,历史科学化还有可能实现吗?如果还坚持人类史科学化的观点,那么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是否还在遵循戴蒙的“地形—物种中心”逻辑?会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中心转移”,嬗变到以“信息中心”“技术中心”的地理位置来作为整个未来“大历史”的主线?抑或会形成新的“信息中心”“技术中心”与老的“地形—物种中心”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应该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他对文化和个人偶然因素的忽略,固然有简化理论体系的需要,但并不代表从这两个基本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是行不通或者没有用的。戴蒙本身的体系是他“人类史科学化”设想的尝试;而从实用角度来看的话,既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文化和偶然因素(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社会相关的文化和偶然因素)还是不要轻视为好。另外,本书要处理的题材实在太大,在不少细节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例如在谈到“发明是需求之母”的时候,戴蒙认为很多发明其实是古代发明家随手摆弄出来、尔后才慢慢寻找到用处的。但他在书中所举的有关例子,却多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群的(例如瓦特的蒸汽机和奥托与戴姆勒的汽油机),对于全书研究重点—古代人类社会的例子反而鲜少提及,论证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他的逻辑也并不十分明确,有蛋—鸡之辩的色彩。他对中国和东亚的论述仅有薄薄的二十多页(台湾中文版全书正文篇幅473页),尽管对中国落后的原因有所涉及,在结尾针对中国的落后还是发出了类似“李约瑟之谜”的疑问,显见他对这个地区的知识还是相对缺乏。在论述非洲的时候,戴蒙花费了很多篇幅去考证非洲人种与迁徙,但这中迁徙与地形和作物的关系却没有很明确地表示清楚,个人以为是书中相对比较晦涩的一章。其他在科学方法和知识上可能存在的谬误,限于本人水平,在此就没法评论了。最后说几句多余的话。我读的这本书是台湾时报出版社1998年译本,翻译水平非常出色,用语也很准确,没有一般大陆版本的晦涩和错漏。究其原因,应该是本书两位翻译者的缘故。王道还先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全岛知名的人类学者,哈佛大学博士生,廖月娟女士则是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eattle比较文学硕士。这种优秀学者+优秀译员的配置,使全书严谨之余又显得活泼,不论是学术词汇的运用、符合中文语序的调整和润色,乃至经常出现的中文成语和谚语,都使本书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相比之下大陆诸多翻译者就太令人无言了。翻译,应该是阻碍大陆学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障碍。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蠻令人震驚的一本書,原來作古生物學的的知識攝取量如此驚人。
  •     有点啰嗦,不过值得一读
  •     內容還算有趣,但翻譯實在僵硬,難以下嚥
  •     亚力的问题给出了终极解答:因为亚欧大陆继承的不动产更多,运气更好。在自然地理方面更具优势。可是在解释为什么欧洲与肥沃月湾以及中国在公元1500年后会产生巨大分野方面证据不足,论据偏弱。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地理决定论,说白了还是欧洲中心论。
  •     换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不过不太深入,稍显主观。
  •     白左讲故事,如果是文学书的话可以打3分,可惜打着科学的旗号
  •     嗯。。力荐
  •     观点有点意思
  •     歷史的另一面. 可能想講得清晰點, 有點拖拉.
  •     幸运的是,我拥有这本书的台湾版本
  •     這本主要關注人類歷史,而【人類大歷史】更關注單一個人以及概念性思維,例如 主義與宗教的牢籠。
  •     各大洲上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大历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环境;当然,要不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我们今天还在用石器切肉,茹毛饮血…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发明人才。不过有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步素材,提供了更适合新发明的情境;此外还要加上文化和特异的个人。这是本书的核心意思。但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作者对世界的发展提出了多么圆融的解释,而是他的论述坚定了我先前的一个看法:想要理解复杂世界的最好办法就是回到原点,从最基本的物质局限出发,恐怕只有认清了局限,才能真正打开局面。
  •     专栏体……
  •     原來同一本書有不同版(??的也會有 說真的是很下飯的書就是。
  •     从全球的视野去解读文明的兴衰
  •     看了好久终于看完了。昨天还恰好遇到一本《寰宇主义与自由地理》,对这本书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     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读物《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里,引用了耶利的问题,为什么普通的新几内亚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Diamond表达为"为什么在不同大陆上的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在叙述完粮食的生产与传播、病菌、技术、宗教与政府等的演进之后,他回答,认为不同人类发展的差异是因为各大陆民族所处环境的差异,这导致了可驯化的动植物品种、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传播的因素、影响大陆之间的传播因素、大陆的面积和人口承载的潜力等方面的差异。 《枪炮、病菌与钢铁》重心在于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而Diamond的另外一本书《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则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
  •     农业使人口爆炸。缩小人口数量本身是回归自然选择还是过于马尔萨斯。
  •     文化交流 贾德·戴蒙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208159/
  •     好睇喎﹗多資料,頗有說服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