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百一录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308122733
作者:胡文辉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胡文辉,1967 年生于广州,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编辑。著有《中国早期方
术与文献丛考》、《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等。

书籍目录

序(沈展云) 1
张之洞与嗜眠症 1
跋可居室所藏项城袁氏父子书迹 8
赵秉钧的哀荣 27
不以胜败论陈炯明 36
回到李提摩太的时代 48
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明成皇后 61
东乡平八郎的传说 76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现代中国 80
阅历·襟怀·掌故 88
梅郎少小是歌郎 92
再说梅郎 100
也说梅兰芳的“趟浑水” 111
最后的士大夫 115
知识分子失落的世界
——《梁漱溟晚年口述》读后 120
中大人物所见的大学精神 128
批判风暴中的刘节 136
烟云过眼未能忘
——《启功口述历史》读后 149
作为回忆文本的《燃灯者》 158
附录一:与胡文辉先生书(赵越胜)
附录二:敬答越胜先生
附录三:再复胡先生函(赵越胜)
王国维的逸文及其自我表扬 177
新发现陈寅恪遗物印象记 190
陈寅恪1949 年去留问题及其他 210
陈寅恪致牟润孙函中的隐语 225
胡适就站在那里 232
也谈《红楼梦考证》与盐谷温 236
胡适的怕老婆政治学 241
关于周弃子的讥胡适诗 259
再谈雷震案中的胡适 265
钱锺书诗《沉吟》索隐 271
再谈钱锺书为谁沉吟 285
钱锺书所谈巴黎风月考 294
哲人其萎,史笔之绝 305
在没有胡适之的时代读余英时 309
读《余英时访谈录》二题 316
“没了,只剩下蛋炒饭” 323
林语堂的另一面 328
张爱玲与左派 332
也说《续结婚十年》中的影射 337
席慕蓉的蒙古视角 349
后记 354

作者简介

本书是学者胡文辉的人物随笔,主要写陈寅恪、钱锺书、章太炎、梁启超等大学者的治学历程,百一录,一人一题,号为百一荟萃之意。诸多学林人物掌故逸事,尽萃于此编。


 人物百一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比起那本洛城集,我看胡文辉先生这本书的进度,就慢了许多。一是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二是或许我对于近世(这里特指近代),还是不甚熟悉罢。如今粗略地看完一遍,个人感觉更喜好前半部分的文章。因这里面文章各异,我也就散乱地随意说说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陈炯明那篇我颇为注意,因最近看其他书,也常看到为陈翻案的文字。对于近世的政治人物,如今真是愈发不喜孙逸仙了(还好对他屡败屡战的劲头还是挺敬佩的OTZ)。粗浅地觉得,近世的政坛经历了一个从士大夫阶层转向政客林立,继而为党人拥斥的过程。此书中《失落的士大夫》里的叶恭绰,便是晚清遗留下来的士大夫官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曾为陈从周的《苏州园林》一书写序,小序读来颇有文士之气。古时的士大夫官僚我们已经难以遥想其风姿,但近代留存的类似人物,或可让人管窥进可官僚,退可名士的士人风度。只是这样的士人已经在近世的洪潮中雨打风吹去,剩下了一干旗帜摇得晃眼、口号吹得山响的众党人。孙逸仙这位一党领袖,备受当时及后世尊崇,但其惯用的手段,却又总是令人惊诧。借党人革命的旗号,为目的不择手段,如借势日本、俄国,造成后来的….(此处不便言清),曾不如秀才军阀吴佩孚之不抛弃旧主曹锟,和东北蛮人张作霖对日本保留底线的意志。而被国党官方刻意抹黑的陈炯明,却更多保留了士人的原则性。不谈陈的“连省自治”主张和孙大炮“武装统一”的冲突,单单从二人的作为上看,孙之手段,陈之原则,鲜明可征。胡先生的文章中有提:列宁特使表示可将海参崴军械供粤军而陈婉拒,意在不借助外力以免受牵制;而孙为了绊倒袁世凯,致函日本首相提出开放中国全国市场以惠日本工商;陈被孙进攻广州时,属下以财源枯竭为由要求以开征赌税,陈坚拒;而孙为了筹集北伐经费,与美商签订协议致使美商垄断了中国的商务让与权。从这一切都能看出,近代史中被奉为时代先锋的革命党人,却恰恰破坏了士人政治中残留的珍贵部分。关于中大人物之刘节一文,我看这文的时候竟最乐。其为寅恪师的弟子,不似与师尊教诲背道而驰的汪篯,他在争取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上,似将其师的精神,更为发扬了。看文感到很乐的原因,也是因为刘节在高压环境的言论,捅破了那张伪善的窗户纸,言语之直率,近乎可爱。从“干将们”批判刘节“反动”言论的长文中,可以看出刘节先生言辞之大胆:污蔑文化大革命是“文化回老家”。胡说党的领导“越讲越混乱,思想控制不住,因而不得不搞文化大革命。”恶毒攻击老“三篇”,说“为人民服务,我看讲起来易,做起了难……”污蔑社会主义农村“农民穿得很脏,很破,居住的地方很脏,还不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农村”污蔑大跃进是“吹牛皮”“使我们饿肚皮”。……“现在没得吃,不如抗战时的四川”。污蔑人民公社“办糟了”,“下不了台”。这些言论,非常的大实话,公然点明领袖的错误,可谓是逆了龙鳞。虽然读者都知道这些言论会给刘节带来无尽的祸端,但看到这位先生能在谬误之前畅快地说出真话,我们这些后世人不禁大呼痛快。想寅恪师在这段时期,顾及到各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也只能借深奥的隐语抒发对时局的感慨,而他的学生刘节,却敢于如此说出真话,真不负陈氏弟子的身份。在近代开启的早期,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在中国盛极一时。只是在官方刻意的掩盖中,我们这些人对此都不甚了解。曾经看到一位海外的信徒笑称,当年教廷将一批又一批神甫们送入清国的穷乡僻壤,这些神甫,却都是教会的顶尖人才,教会还真是人才济济,因此才敢于将这么多辛苦培养的神甫就这样搭给了异国。但另一位国内菇凉,算来也是我十分友爱的网友,却认为说到近代传教士,她便不由自主想到殖民的背后动机。记得当时我夹在她们之间,态度很是模糊。耶教遍及天下的传教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抹掉了一些异域文明,但其深入一切生民的现实生存境地,却又是那些本土统治者所不及的。国朝历代士人,虽有着平天下的志愿,可却常常是局促在朝堂之上,又有多少人深入真正的贫瘠土地,教化民众呢?(似乎只有一些偶然被贬谪的,王守仁、韩文公之类?)清廷门户大开之后,不少西国的神甫,远渡而来,深入中国烟瘴贫瘠的土地,与生存状况极低、民智极匮乏的一干中国下层打交道。这是当时中国中上层人士做不到的。文中的李提摩太,即是这样的人。这位域外之人,在历经与中国下层最苦的民众打交道之后,竟得出如今人士看来比革命党人要真确得多的观点:革命无法解决中国困局,唯有先教育,开启民智,才能逐渐过渡。然心切的革命党人,自吹“革命之势浩浩荡荡,顺昌逆亡”,以武装争夺企图一举定乾坤。可惜暴力的斗争只能释放一部分时代的戾气,国民劣根依旧深植。梁任公后来也曾说过“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革命洪潮只能将至高的权力从满人手中转移到汉人手中,但这究竟于国何补呢?如今百年以降,试观当下法政不举,难道不是当初没有下决心大办教育、教化民众、变革风气所造成的吗?除了这些近代史相关的内容之外,本书的一篇胡先生和赵越胜先生的往来书信也很是有意思。胡先生质疑赵先生因为与周辅成先生是师徒名分,因此赵作中追忆周先生的文字,显得有些神化的意味。另外,对赵所忆及周先生提过的“陈寅恪的柳如是”,胡先生的文里面也很是怀疑这是“层累地造成”。后赵越胜先生致书胡文辉,依然坚持周先生提过“陈寅恪的柳如是”一说。说实话作为一个读者,我对这个问题兴趣寥寥,但是读罢赵越胜给胡文辉的回信,我倒是对赵先生颇有好感。因其回信中,丝毫不显长者倨傲,而是用词十分的谦和,探讨问题也是温和的态度。老实说在赵先生的言谈语气对照下,我倒是有点觉得胡先生部分文字似太过凌厉之气(真的不是冒犯而是个人喜好问题)。如说“周对赵那么好,也是由于他作为老师太过寂寞了,在政治高压下,他实在缺乏传道授业的条件与对象”、“牟宗三50年代在台湾时还门前冷落,也就难怪他那么爱护学生啦。”不过这些话确实也是大实话,胡先生这样直白地说出来,也足证其为直率之人。又如写梅郎一文中称“黄裳成了‘进步’记者和作家之后,也就不情愿提他给‘汉奸杂志’《古今》写稿的事了。”这也是实情,不过很多人碍于当事人在世,不好评说,以免打嘴仗。如我开头所说,我对此书前半部分更为感兴趣,后半部分多为谈及寒柳翁、胡适、钱钟书、余英时等一干人的闲谈或索隐之事,这方面的文章过多,若不是涉及到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看过之后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另猜想,此书的编辑难道只认真看了书的后半截,何以豆娘上的内容简介,仅仅说此书是写陈寅恪、钱钟书、章太炎等一干大学者的治学历程呢?虽说概括的也大差不差,但市场上这类学林逸事貌似已经多不胜数了吧,写这样的文案,真的有助营销吗?诶,我等纸上谈兵的人还是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了罢。
  •     第二篇言袁克定堕马,考证甚精,然推理至陋。“袁克定个人之生死病变,对袁世凯的政治冒险关系极重,实亦攸关民国初年的政局兴废,未可仅以袁氏家事视之。 袁克定影响洪宪复辟有如此者,而洪宪复辟影响近代世局则更为深远。洪宪复辟的直接恶果,是中央政府威权尽丧,天下成诸侯割据、号令不从之势;此后乃有南方革命军武力北犯,苏俄势力随之渗透禹域之内,遂开20世纪党人横暴、洪水{舀天之局。其间接恶果,则为新帝制之妄想刺激旧帝制之残梦,张勋复辟继之而起。而非有张勋复辟在先,则不致有冯玉祥部废除清室逊位旧约、驱逐宣统出紫禁城之举;非有驱逐宣统在先,则宣统或不致有依附日人、出关建立新满洲国之举。是袁氏父子罪责亦大矣!”由袁世凯称帝,到军阀离心,由溥仪出宫,到伪满洲国,表面看来,推理至当,细细考究,则知非也。这种推理,好比:由A推出B,由B推出C,由C推出D,故而,A可推出D。稍通逻辑者,即知此推断甚荒陋。想当然,不考历史大势,以为非某某,则不至于如何如何,实文史学界普遍现象。如言,当年若提高毛泽东待遇,则今时历史必不如此。此等浅陋之见,原不值一驳,然甚嚣尘上,治学者之悲欤?愚民之悲欤?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毕竟是个报人
  •     修行2nd,胡公且勇且达,见识广博而不为贤者讳尊者隐,大敢说说实话,实为灰暗天地之中一抹难得亮色。这并非我喜欢他唯一一点,胡公推崇陈公寅恪,行文也大有寒柳公以小见大见微言著的作风,本书所纳诸文大致以此脉络行来,梅兰芳后庭花一篇与杨玉环非处女入宫一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不必重古非今,今世仍大有人才在,只要你能找到并读之。
  •     写张之洞一篇尤开眼界,陈竞存一篇,虽是旧调新唱,但尤心有戚戚焉,适之不适,竞存难存!
  •     67
  •     读书多少与见识长短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     本来只想做枕边消遣。读起来还有点累。出乎意料。总觉得这种人物和事件交错以描述历史或某个论点的文章最近读的有点儿多了,似乎自己也故纸堆起来,需戒。
  •     对资料竭泽而渔式的挖掘印象深刻。总体上逊于《洛城论学集》
  •     闲书。我就喜欢八卦~
  •     掌故有考证,流氓挡不住,哈哈。
  •     长见识,有些地方觉得不够厚道
  •     杂既杂矣,精则未必,闲暇读之,也算有趣。
  •     初读无味,半本后渐入佳境,其言陈、钱、胡等人,不可不谓有得于心
  •     适之不适,竞存难存。
  •     有意思有意义,二义得一,人物考证即可深挖。第二辑头四种里最喜欢的一种。第一辑最喜欢的一种是《始有集》。
  •     买了,读过几篇,文体不好,待空时再看。
  •     还行
  •     这本里有意思的文章多。我最喜欢《王国维的逸文及其自我表扬》《陈寅恪致牟润孙函中的隐语》两篇。
  •     闲书翻完,干正事去也~
  •     有文有质
  •     又是一本看到了想买结果发现书柜里早已经有了的书。。。
  •     妙人谈书生八卦,哂然。
  •     总归知道历史的复杂以及人物的多面性
  •     书里许多文章若干年前已读过,此书多有补记,甚佳。
  •     人物随笔,既有学林掌故,也有政坛逸闻,读来饶有趣味,论及陈炯明、吴佩孚等政治人物和中大刘节的几篇最为喜欢。不过考据看似至精至当,但推断甚陋,结论未免失之牢靠。
  •     部分考据很有意思,有些则完全可以当做八卦来看
  •     胡文辉的傲慢、任性与刻薄挺好看的。但以席慕容结尾也挺蠢的。
  •     可以打一星么,受不了了
  •     我不懂这些非学术研究的价值,感觉没太多意思。
  •     胡适的怕老婆写得太逗了……
  •     对于历史人物的考证有些挺有意思的,还是很值得一读,属于我感兴趣的内容。
  •     陈炯明、刘节、吴佩孚共分1分,张爱玲2篇独占一分,但后者尤其为苏青的角色找原型,材料准备不足,无怪黄裳耻笑。感觉为文刻薄,不会复读。
  •     胡氏的学林掌故文字固然不错,但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     终于...看完..仍待细看~不及上次看洛城集般惊艳
  •     学识俱佳,饶有趣味。对一些人事的考据,推理看似很严密,但结论是否就此可靠了呢?也许有陷入自身推理逻辑中而不能自拔的危险,毕竟历史是诡谲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