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霞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ISBN:9787532913183
作者:屠格涅夫
页数:343页

作者简介

本书含:
阿霞(俄国)屠格涅夫
青梅竹马/(日)樋口一叶著
五十岁的男子/(德)歌德著
高原的寡妇/(英)司各特著
费拉居斯/(法)巴尔扎克著


 阿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之前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也一直想看,现在在俄罗斯也终于有机会读读俄语版的了。昨天看了三分之一,准备今天再看三分之一的,可是被紧凑的情节吸引住了,一口气把剩下的全部读完了。性格古怪的阿霞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看完后还感慨着:男女主人公对于生活、对于爱情所持的不同态度,犹如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既然如此,他们短暂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结,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可是后来又看了一些书评,了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再结合书的内容,体会到了屠格涅夫笔下更深刻的时代意义,也坚定了我配不上文学的心啊。。。。泪奔。。。T T(以下书评非本人所写,但感慨很深,与大家分享之。)《阿霞》完成于一八五七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一八五八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  一八五七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与那位他终身眷恋、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国的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的私人关系也发生了危机。为了摆脱痛苦的心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来到莱茵河东岸、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俄国人,其中有著名画家尼基京及来自莫斯科的萨布洛夫兄妹,并开始创作《阿霞》。小说于一八五七年七月十二日在津齐格动笔,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罗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萨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说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与屠格涅夫女儿的身世几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对于女儿的爱、对她的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写进这部小说里去了。他曾在给列夫·托尔斯泰的信中说过:“我写《阿霞》时非常激动,我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这部小说于一八五七年在罗马脱稿,一八五八年在俄国出版。  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带着到异国旅行。在德国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阿霞与尼·尼邂逅,并爱上了他。尼·尼也热烈地爱着阿霞。当阿霞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时,他却惊得目瞪口呆,畏惧地退缩了。他对自己说:“如今,幸福来到了——而我却动摇了,我竟把它推开了,……幸福的突然到来反使我心慌意乱。我承认,阿霞本人,连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这一个有吸引力却又古怪的少女,着实把我吓住了。”他伤了她的心,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决定与他诀别。当尼·尼意识到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时,他自责、后悔,追怀不已。  阿霞是个不寻常的姑娘。她有着火热的感情、坚毅果敢的性格,并且极端的自尊。她想要“去干一番艰苦的事业”,她说:“要不,日子一天天过去,一生也就白过了。”她“想不虚度一生”,“在身后留下痕迹”。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她需要一个坚强有力、不同凡响的人物。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尼·尼的身上。然而尼·尼远不是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种英雄。他毫无目的地漂泊,过着闲散疏懒的生活。他没有任何事业上的追求,他认为在一生中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业是“不可能的”。他不像阿霞那样,怀着炽烈的感情去追求理想化的崇高的爱,并不惜为此献出自己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需要的只是“彼此相恋为伴的欢乐”,他并不准备“履行自己许下的诺言,去了解一项艰难的任务”;他更无法摆脱贵族社会的偏见,不能真正接受“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  尼·尼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众多的“多余人”画廊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种人物产生的社会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为《阿霞》所写的评论文章《幽会中的俄罗斯人》中曾作过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个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盘算以外,别无任何向往的社会里,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东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决心和高尚的冒险精神的事情,他便胆怯心虚,他便软弱无力地退缩,其原因同样是生活只训练他在各方面去应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正因为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称之为一个“意志软弱的贵族罗米欧”。屠格涅夫也认识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年轻人,也不是在异国漂泊的贵族出身的尼·尼这样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说《往来书信》中,借人物之口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英雄是没有的……。”  不过,在事实上,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中,有的(如罗亭)也曾具有某种英雄的气质,尽管他们仍然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是由于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贵族知识分子的时代行将结束了。出现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的“多余人”尼·尼,已经不再具有罗亭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不再具有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行动的美好愿望。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多余人,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纯粹的惰性力量,这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画廊中的一个非常动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划出了阿霞的复杂、矛盾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热情、善良、纯真、坦率,同时又任性、多变和怪异。作者用了许多笔墨交代她那怪异的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这种身世,使她在社会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过度的膨胀,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处在她的境地,要么得学会讨好别人,要么就孤芳自赏。”而她选择了后者。这就是说,她的独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地位、由世俗对于这种地位的偏见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来加以说明的。尼·尼其实并没有真正能够超越这种偏见,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与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见,在阿霞的爱情悲剧中,是隐含着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于封建社会那种等级关系的谴责的。  一九二九年这部小说第一次被李嵩译介到我国,译名叫阿丝雅。其后各个年代都出现新译本,至今不下十六种。
  •     常常看屠格涅夫的朋友肯定更期待能和文豪本人来个邂逅. 我个人觉得 他的半自传小说远比他的文学创作精彩. 因为他又会忍不住投放感情了,肯定要细细写些画卷的风景 听一些自然的自成的韵律l来谱写他的故事啦. 他真可爱 在罗亭里面中立刻薄近真理. 时刻隐藏自己的心意认真工作 勾勒文学世界的点滴. 在看阿霞时,是一种轻快的心情. 虽然是一份苦涩的爱情 嗯 故事平常的没什么好说. 但我觉得阿霞并不奇怪,r她聪慧着飘泊所以清醒在异乡的痛苦 觉得怯弱 表现得张扬 在自我否定和非笃定的和她哥哥的情感之间摇摆. 这令她痛苦 束缚少女的天性张牙舞爪. 我有一个朋友也这样 也许因为个性. 我想说少女这样并不乖张. 她们是野马. 是荒原上的. 她们不屑缰绳 又害怕荒原断良. 她们对自己更多的是诗意神化的谴责. 她们觉得自己是浮萍 渺小. 想灌溉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她才和屠格涅夫炫耀她的学识. 在炫耀过程中 她默默地交给了他一半的心灵. 因为书本就是她另一个世界 那有一个她. 屠格涅夫有所保留 顾虑重重 有着岁月缺的浪漫 却不相信岁月. 他要走 我也理解. 其实在感情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承受爱多一点. 阿霞神秘浪漫且用月亮一样的少女晶莹. 但她太少了 她没有颜色. 她的感情就像一把银色的伞. 想网住一切的悸动和爱恋. 可是屠的理性还是降临了. 屠并不会为了任何人完整地陷入爱河了. 所以他均衡了他们. 放弃了. 阿霞很可爱. 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阿霞. 她不会在意我嘲笑他的心意. 她自由. 浪漫. 美丽. 可惜我不是另一个她. 她需要一个和她一般心性的人的爱
  •     十九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很难逾越的巅峰。文学在这块缪斯的手指不轻易触碰的银白色的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不但产生了托尔斯泰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而且成就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巨匠。不过,这样的称赞是直到二十世纪之后才有的。十九世纪中期,屠氏差不多是俄罗斯文学天空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屠氏的作品以文笔优美见长,同时以格外成功的“多余人形象”享誉世界。1857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和维亚尔多夫人(作家终身眷恋的西班牙歌唱家)的感情也产生了危机。为了排解痛苦,1857年的夏天他只身一人来到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疗养地居住期间,他结识了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尼基金及其妹妹。以尼基金兄妹为原型,屠氏开始创作《阿霞》。1857年十一月底,《阿霞》在罗马脱稿,次年在莫斯科正式出版。《阿霞》的出版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学界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相对于《罗亭》这样出色的作品来讲,《阿霞》只是一种继承,而且是病态的继承。至少,在《罗亭》中还有着像落日一般的英雄主义,但在《阿霞》中已然荡然无存。《阿霞》讲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恋爱故事。H.H旅居国外,在一次宴会上偶然结识了画家加京和他的妹妹阿霞。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阿霞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者说她的性格的多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H.H的出现。阿霞爱上了H.H,H.H也热烈地爱着阿霞。阿霞是一个果敢坚毅的女孩子,她想要去做一些不平常的有意义的事情,不愿意光阴白白消逝。她大胆地主动提出和H.H约会,并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H.H惊得目瞪口呆,他推开了阿霞,让这段美妙的爱情擦肩而过。阿霞有着极强烈的自尊心,无法接受H.H的拒绝,伤心绝望之际恳请加京带着她永远离开了津齐格矿泉疗养地。最后,在H.H的叹息声中,这幕短暂而又永恒的悲剧落下了帷幕。阿霞无疑是屠格涅夫的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少女形象,无论是《前夜》中的叶莲娜,还是《罗亭》中的娜塔利亚,都无法与她媲美。她有着极为热烈的感情,坚毅果敢的性格,极端的自尊,近乎神经质的敏感……除此之外,她还给人一种神秘感,似在天边,又如在眼前。这一切,都是作者在寥寥数语中刻画出来的,不能不说屠氏小说技法的高超。尤其是最后,面对爱情的失败,她的伤心和决绝使她更加哀怨动人,楚楚可怜。阿霞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俄罗斯的悲剧,如果硬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点什么的话。很不幸,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女爱上了一个假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懦夫,一个真正的“多余人”。时过境迁,除了无事找事的文学批评家们之外,谁也不会再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多余人”的批评。“多余人”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或者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显得很多余,那么也就无所谓“多余人”。我们,一般的读者,更多地是带着人类共通的感情和类似的经历去回味这出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凄美悲剧。爱情,如果说得清楚,想得明白,那就不叫爱情。我们可以诉求的大概只有类似的心灵的震颤。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阿霞》的时候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之后,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故事,没有忘掉那些像快要凋谢的紫罗兰一样凄美动人的文字。每一次一气读完之后都给好几个朋友推荐过,看完也不过是一两声冬日夕阳似的感叹。或许,“多余人”那样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近。这一切悲剧,一切感叹都是预设在一层漫天的大雾笼罩之下,在这大雾之外,也许是一片朦胧的混沌,一切都在发生,又一切都不曾真正发生过。白夜辛卯年九月二十日按:这部作者“几乎是含着泪写完的”小说,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自1929年第一个译本开始,此后不断出现新译本,到了现在大概有二十种之多。个人看过的译本中,似以萧珊(巴金妻子)和沈念驹的译本为佳。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先读得中文版,后读得俄语原文~果然原文更美!~确实有很多很难翻译出来的意境~阿霞有感情洁癖~好有个性的一只俄罗斯妹子!
  •     男主Н先生智障无疑,像奥涅金一样。喜欢阿霞,身上有塔吉雅娜的影子。
  •     长了翅膀不知道往哪儿飞。
  •     而爱是什么...是占有,是崇拜,是怜悯是牺牲,是高尚的道德.还是是白头偕老,是执子之手..
  •     11/19上,是什麽原因使得一個貴族青年變成一個無所事事只知道遊玩的多余人。是什麽使得一個小鳥一般的少女在自己心愛的男人面前選擇了放棄。那是一個有理想不能實現,有愛情沒有答復的時代。
  •     一面镜子。感谢。
  •     柳鸣九先生的评价:一个可以诵读歌德的诗歌的人,却没有勇气去接受阿霞的爱。 我并不完全觉得他是个懦夫。只是书中的月光可惜了。
  •     幸福来到了,而尼尼却动摇了,竟把它推开。意识到铸成大错后才意识到这种机会是转瞬即逝的,错过便成绝响,就连最后的自我宽慰也苍白无力。
  •     其实屠格涅夫的作品之前读的少,比较完整的就是一部《猎人笔记》,那部书更多地涉及阶级和政治哲学,风格比较硬朗。而阿霞这个故事不一样,不管是叙述风格还是人物塑造都有些颠覆了屠格涅夫在我心里的形象。这样一个捉摸不透又“没有一种感情是半心半意的”姑娘,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     哭晕5555555555
  •       十九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很难逾越的巅峰。文学在这块缪斯的手指不轻易触碰的银白色的大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不但产生了托尔斯泰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而且成就了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巨匠。不过,这样的称赞是直到二十世纪之后才有的。十九世纪中期,屠氏差不多是俄罗斯文学天空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屠氏的作品以文笔优美见长,同时以格外成功的“多余人形象”享誉世界。
      1857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和维亚尔多夫人(作家终身眷恋的西班牙歌唱家)的感情也产生了危机。为了排解痛苦,1857年的夏天他只身一人来到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疗养地居住期间,他结识了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尼基金及其妹妹。以尼基金兄妹为原型,屠氏开始创作《阿霞》。1857年十一月底,《阿霞》在罗马脱稿,次年在莫斯科正式出版。
      《阿霞》的出版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学界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相对于《罗亭》这样出色的作品来讲,《阿霞》只是一种继承,而且是病态的继承。至少,在《罗亭》中还有着像落日一般的英雄主义,但在《阿霞》中已然荡然无存。
      《阿霞》讲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恋爱故事。H.H旅居国外,在一次宴会上偶然结识了画家加京和他的妹妹阿霞。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阿霞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者说她的性格的多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H.H的出现。阿霞爱上了H.H,H.H也热烈地爱着阿霞。阿霞是一个果敢坚毅的女孩子,她想要去做一些不平常的有意义的事情,不愿意光阴白白消逝。她大胆地主动提出和H.H约会,并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H.H惊得目瞪口呆,他推开了阿霞,让这段美妙的爱情擦肩而过。阿霞有着极强烈的自尊心,无法接受H.H的拒绝,伤心绝望之际恳请加京带着她永远离开了津齐格矿泉疗养地。最后,在H.H的叹息声中,这幕短暂而又永恒的悲剧落下了帷幕。
      阿霞无疑是屠格涅夫的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少女形象,无论是《前夜》中的叶莲娜,还是《罗亭》中的娜塔利亚,都无法与她媲美。她有着极为热烈的感情,坚毅果敢的性格,极端的自尊,近乎神经质的敏感……除此之外,她还给人一种神秘感,似在天边,又如在眼前。这一切,都是作者在寥寥数语中刻画出来的,不能不说屠氏小说技法的高超。尤其是最后,面对爱情的失败,她的伤心和决绝使她更加哀怨动人,楚楚可怜。
      阿霞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俄罗斯的悲剧,如果硬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说点什么的话。很不幸,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女爱上了一个假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懦夫,一个真正的“多余人”。时过境迁,除了无事找事的文学批评家们之外,谁也不会再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多余人”的批评。“多余人”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或者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显得很多余,那么也就无所谓“多余人”。我们,一般的读者,更多地是带着人类共通的感情和类似的经历去回味这出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凄美悲剧。
      爱情,如果说得清楚,想得明白,那就不叫爱情。我们可以诉求的大概只有类似的心灵的震颤。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阿霞》的时候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之后,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故事,没有忘掉那些像快要凋谢的紫罗兰一样凄美动人的文字。每一次一气读完之后都给好几个朋友推荐过,看完也不过是一两声冬日夕阳似的感叹。或许,“多余人”那样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近。
      这一切悲剧,一切感叹都是预设在一层漫天的大雾笼罩之下,在这大雾之外,也许是一片朦胧的混沌,一切都在发生,又一切都不曾真正发生过。
      白夜
      辛卯年九月二十日
      按:这部作者“几乎是含着泪写完的”小说,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自1929年第一个译本开始,此后不断出现新译本,到了现在大概有二十种之多。个人看过的译本中,似以萧珊(巴金妻子)和沈念驹的译本为佳。
      
  •     悲伤的爱情故事……
  •     偶尔会想起她
  •     在异国他乡的羁旅遇到性格奇异的意中人,在真爱来临之际却因怯懦而错失姻缘。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估计数不胜数吧。
  •     “我甚至觉得命运阻止我和阿霞结婚,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也许没有勇气反而是顺其自然的选择,也许遗憾的永远是最美的。
  •     屠格涅夫描写这类诗意的少女太好了
  •     他不是她要的英雄
  •     屠格涅夫 喜欢
  •     夏目漱石带学生翻译“i love you”时候学生直接翻译成“我爱你” 夏目说日本人是不会这么说的,应该翻译成“今晚的月亮很美”。后来二叶亭四迷在翻译屠格涅夫的《阿霞》时候把“i love you ,too”翻译成“我,死而无憾” 。
  •     大概需要再读几遍
  •     一场未完的热恋
  •        之前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也一直想看,现在在俄罗斯也终于有机会读读俄语版的了。昨天看了三分之一,准备今天再看三分之一的,可是被紧凑的情节吸引住了,一口气把剩下的全部读完了。性格古怪的阿霞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看完后还感慨着:男女主人公对于生活、对于爱情所持的不同态度,犹如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既然如此,他们短暂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结,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可是后来又看了一些书评,了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再结合书的内容,体会到了屠格涅夫笔下更深刻的时代意义,也坚定了我配不上文学的心啊。。。。泪奔。。。T T
       (以下书评非本人所写,但感慨很深,与大家分享之。)
       《阿霞》完成于一八五七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一八五八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
        一八五七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与那位他终身眷恋、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国的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的私人关系也发生了危机。为了摆脱痛苦的心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来到莱茵河东岸、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俄国人,其中有著名画家尼基京及来自莫斯科的萨布洛夫兄妹,并开始创作《阿霞》。小说于一八五七年七月十二日在津齐格动笔,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罗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萨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说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与屠格涅夫女儿的身世几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对于女儿的爱、对她的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写进这部小说里去了。他曾在给列夫·托尔斯泰的信中说过:“我写《阿霞》时非常激动,我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这部小说于一八五七年在罗马脱稿,一八五八年在俄国出版。
        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带着到异国旅行。在德国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阿霞与尼·尼邂逅,并爱上了他。尼·尼也热烈地爱着阿霞。当阿霞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时,他却惊得目瞪口呆,畏惧地退缩了。他对自己说:“如今,幸福来到了——而我却动摇了,我竟把它推开了,……幸福的突然到来反使我心慌意乱。我承认,阿霞本人,连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这一个有吸引力却又古怪的少女,着实把我吓住了。”他伤了她的心,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决定与他诀别。当尼·尼意识到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时,他自责、后悔,追怀不已。
        阿霞是个不寻常的姑娘。她有着火热的感情、坚毅果敢的性格,并且极端的自尊。她想要“去干一番艰苦的事业”,她说:“要不,日子一天天过去,一生也就白过了。”她“想不虚度一生”,“在身后留下痕迹”。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她需要一个坚强有力、不同凡响的人物。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尼·尼的身上。然而尼·尼远不是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种英雄。他毫无目的地漂泊,过着闲散疏懒的生活。他没有任何事业上的追求,他认为在一生中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业是“不可能的”。他不像阿霞那样,怀着炽烈的感情去追求理想化的崇高的爱,并不惜为此献出自己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需要的只是“彼此相恋为伴的欢乐”,他并不准备“履行自己许下的诺言,去了解一项艰难的任务”;他更无法摆脱贵族社会的偏见,不能真正接受“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
        尼·尼是屠格涅夫创作的众多的“多余人”画廊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种人物产生的社会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为《阿霞》所写的评论文章《幽会中的俄罗斯人》中曾作过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个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盘算以外,别无任何向往的社会里,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东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决心和高尚的冒险精神的事情,他便胆怯心虚,他便软弱无力地退缩,其原因同样是生活只训练他在各方面去应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正因为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称之为一个“意志软弱的贵族罗米欧”。屠格涅夫也认识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年轻人,也不是在异国漂泊的贵族出身的尼·尼这样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说《往来书信》中,借人物之口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英雄是没有的……。”
        不过,在事实上,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中,有的(如罗亭)也曾具有某种英雄的气质,尽管他们仍然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是由于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贵族知识分子的时代行将结束了。出现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的“多余人”尼·尼,已经不再具有罗亭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不再具有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行动的美好愿望。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多余人,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纯粹的惰性力量,这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画廊中的一个非常动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划出了阿霞的复杂、矛盾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热情、善良、纯真、坦率,同时又任性、多变和怪异。作者用了许多笔墨交代她那怪异的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这种身世,使她在社会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过度的膨胀,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处在她的境地,要么得学会讨好别人,要么就孤芳自赏。”而她选择了后者。这就是说,她的独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地位、由世俗对于这种地位的偏见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来加以说明的。尼·尼其实并没有真正能够超越这种偏见,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与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见,在阿霞的爱情悲剧中,是隐含着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于封建社会那种等级关系的谴责的。
        一九二九年这部小说第一次被李嵩译介到我国,译名叫阿丝雅。其后各个年代都出现新译本,至今不下十六种。
  •     谢谢你让我拥抱爱情,凌乱迟疑终将成为眼泪。
  •     大学读的,近期看初恋又看了一遍,结局不是我喜欢的!
  •     有一双翅膀。
  •     是我高中的时候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阿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