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65716995
作者:涂凌波
页数:297页

内容概要

涂凌波,新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多闻雅集”访问学者,核心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责任编辑。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传播与社会发展。发表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等期刊转载。

书籍目录

导论:新闻与现代性
一、缘起:“古代”报纸与“现代”报纸
二、如何诠释中国的报纸与现代性
三、中国早期现代报纸的四张面孔
四、新的视角:知识、观念与现代性
五、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新闻观念
六、以新闻知识变化为主要脉络
七、方法的尺度:观念史与知识社会学
八、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时间与空间:作为现代知识的新闻
第一章 近代中国“新闻”概念的谱系
一、汉语“新闻”词汇的唤醒及其知识来源
二、新闻知识的分类及原因
三、概念的旅行与视野的分化
四、“新闻”词汇的回流与新闻概念的确定
第二章 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起源
一、出使大臣的新闻观念
二、口岸知识分子的新闻观念
三、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新闻观念
四、新闻观念冲突与“中体西用”
第三章 现代化:新闻观念的社会情景
一、商业报纸成为可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二、新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力:现代邮政和电报网络
三、排斥与控制:官方对现代传播技术的态度
四、城市化、传播媒介与大众社会的开端
第四章 新闻知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一、办报进入政治活动:知识想象与宣传
二、新闻成为日常生活的知识:政治宣传的副产品
三、阅报与讲报活动:从精英到民众的新闻知识
四、新闻的现代性体验: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报纸
五、传统中国传播结构的打破:报纸与“共同世界”的体验
六、时空结构变化:报纸与日常生活的意义
第二部分 国家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报纸
第五章 报纸成为意识形态的象征形式
一、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三种路径
二、现代社会的制度维度:大众传播与象征形式
三、政治化的“旧媒介”:一张政治传播之网
四、控制“新媒介”的一种新方式:设立官报
五、变形:从“不完全官报”到“完全官报”
六、刚性与柔软:强化报刊控制观念的悖论
七、报纸代表舆论:反意识形态控制与意识形态传播
第六章 启蒙与革命:“过渡时代”报纸的“天职”
一、报纸重心的变化:从政治改良到大众启蒙
二、西潮又东风:被启蒙的启蒙者
三、报纸与启蒙:“新民”的三种可能
四、启蒙的转向:革命报的肇兴
五、走向激进:从启蒙到革命
六、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果:自由主义新闻观念之滥觞
七、第二次转向:启蒙与革命交织
第三部分 知识与观念:报纸“以新闻为本位”
第七章 现代新闻职业观念的缓慢兴起
一、从末路文人到无冕之王:“职业形象”的塑造
二、“去个人化”的主笔风格:另一种文人论政
三、文人的转型:现代知识分子的登场
四、新一代报人:初具职业意识的知识精英
五、“访员”:职业观念与职业结构
六、早期“访员”的角色:以《大公报》的招聘启事为例
七、新闻界的望平街:自由职业与报界团体
第八章 “黄金年代”:现代新闻观念的奠定
一、转型的焦虑:新闻事业何以不发达
二、新闻学研究:学理与术业并重的“实利主义”观念
三、美国的实用主义、进步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四、师法美日:新闻知识的更新与传播
五、密苏里模式:新闻教育的影响与现代新闻观念的扩散
六、“以新闻为本位”:现代新闻观念的奠定
七、现代新闻观念的特征与不成熟的现代性
结语:现代中国新闻观念为何及如何兴起
一、新闻知识两次变动的状况
二、新闻观念兴起的历史脉络及其现代性
三、报纸进入中国社会的方式:现代知识和现代性体验
四、尾声:“十字路口”的现代新闻观念
参考文献
编者的话

作者简介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涂凌波著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解读”中国新闻观念史,主要回答什么是现代新闻观念、其为何及如何兴起等问题。
本书以现代性作为衡量的尺度,重点研究了1815-1926年间中国新闻观念的衍变历程,对现代意义的新闻观念如何在中国演进作出了解读。宏观上,本书描绘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社会思潮、知识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审视;微观上,阐述了新闻知识的引入、吸收、转换和传播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形塑了新闻观念的具体构成。
本书清理现代中国新闻观念兴起过程中的诸问题,对于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当下和未来不无裨益。


 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用于组织现代政治行动的所有核心术语,比如国家、司法、公民、政党、权利等,其背后都有一部自身的历史。近代以来的新闻业,尽管不像政治学中的一些观念、概念那么深远,但同样有着自己的演变史,需要专门的观念史考察和研究。只有这样一番真实的工夫,我们才能真正为理论视野中的新闻观念论奠定坚实的、具有恒久意味的基础。迈克尔·舒德森在其广为人知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一书中,就以客观性理念为研究对象和思考红线,探讨其如何在美国新闻业中成为一种主导性理念、成为一种专业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可见,新闻业的历史背后,总是有一种或多种新闻观念发挥着作用,它们或是新闻业发展的动力,或是新闻业发展的结果,或是兼而有之,与新闻业产生了紧密而持续的互动。新闻业的历史,既是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实践的历史,也是新闻观念、新闻思想、新闻理想的历史。根本上说,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类活动和行为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和支配下展开,一定意义上,观念还先于实践、创造着实践。因此,现象和活动的描述固然不容易,观念的阐释或许更具挑战性。研究中国的新闻观念,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包括新闻观念的内涵、构成、机制、演变、评判等等,也包括中西之间、古今之间新闻观念的联系与区别问题,还有我们需要什么、应有什么样新闻观念这样一些核心问题。从历史向度来看,新闻观念的演变与更新,是在新闻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社会系统的各种互动中展开、实现的。新闻观念史的研究因而既十分重要,又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较难把握。涂凌波博士的这本专著《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正是啃了这块难啃的骨头。本书从宏观层面、整体层面勾勒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一百余年的中国新闻观念衍变历程,对现代意义的新闻观念如何在中国演进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作者选择知识社会学为方法工具,围绕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现代化这一历史社会背景展开,开掘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明确提出了“现代的”新闻观念的兴起阶段及其特征,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学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即中国的新闻业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特征,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的。相比于近年来热门的选题而言,这是一个老问题,无疑也是个“冷门”的话题。这一方面考验着研究者的耐心和毅力;一方面也考验着研究者运用各种资料、把握多个研究领域成果的能力。从本书的书名和结构就不难看出,作者有着回答这一问题的“野心”,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至于成效如何,我想一定是仁者见仁,但不管怎样,本书提供的角度、思路和论点,对于研究成果本已十分丰富的近代新闻史和新闻理论而言,都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如今,新闻、传播学科,历史研究面临瓶颈,理论创新步履维艰,如何在方法论上开辟新的视野,如何在科学主义与规范主义共同造成的多元主义博弈中探索前进,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原则上看,这些年来,我一再表明的基本姿态和方法论观念是:中国根基、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类胸怀、原创精神、学科融合。实际上,在如何将中国实际与世界经验相结合,如何打通学科之间的畛域,特别是史论相融合方面,涂凌波博士的这本著作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与其说这是一本新闻史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本以史为基础、以理论为关怀的著作;作者始终以现代新闻观念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为中心,既力图不被史料所困,又避免陷于理论的框架之中,因此可以说兼具两方面之所长,比较好地做到了“论从史出”。本书贯穿着针对实际问题的理论关怀,尽管所论时段止于1920年代,但是书中论述的一些问题,比如“中体西用”式的新闻观念、意识形态与报纸的关系、启蒙与革命观念的影响、专业主义新闻观念、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新闻知识的来源与更新等,对于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新闻业也不无裨益。当然,从中国新闻史、新闻观念论、传播思想史的整体研究来看,本书只是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的开篇。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久的状态,更是一个未竟的使命;就新闻观念来看,“兴起”不是稳固,不是终结,而是变化多端的、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历史过程。因而,对于任何关于新闻观念的研究,都需要保持足够的勇气、不断探索的精神、面向未来的姿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拓新的视角、推出新的创见。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重回C大的那天适逢文章也发出来了,反反复复3个月,题目被改得面目全非。不过总算是对proposal里面promise过的事情有了一个交代。等这本书书评写完,也就真的了结了,而轮回也只是迷梦一场。
  •     很少读到这么有理论野心的新闻史著作,问题意识还应聚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