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32771261
作者:[法]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页数:294页

内容概要

于斯曼,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前期拥护自然主义,和左拉、莫泊桑等人合著了短篇集《梅塘夜话》,之后转向象征主义,《逆流》就是于斯曼转型之后的代表作。于斯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和时代触觉,在绘画方面推崇印象主义画派,在文学方面赞赏波德莱尔、爱伦坡、拉马丁等人。于斯曼的《逆流》启发了后世很多作品,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也提到了此书。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序言(写于小说发表二十年后)
逆流
《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

作者简介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称《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逆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本人有限的阅读经历中,我读过两部小说奇书,一部是意大利作家埃科的《玫瑰的名字》,另一部是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哈扎尔词典》。埃科以他百科全书般渊博的学识,构建了一个考验我们脑力的有关中世纪知识与人性的迷宫;帕维奇则别出心裁地用编写词典词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曾经强悍的民族其文明消亡的悲情传奇,天马行空,无与伦比。法国作家于斯曼的《逆流》,是我迄今阅读的第三本小说奇书。说它奇,是因为这部作品披着小说的外衣,但并无小说的特征——没有情节结构,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刻画,说它是“三无小说”也不为过。于斯曼原来是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小说阵营中的一员,而以这部小说的成功问世并成为他最优秀的作品为标志,于斯曼与左拉的自然主义流派彻底分道扬镳,用他自己的话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打破偏见,打破小说的界限,让艺术、科学、历史进入小说,总之,一句话,只把这种形式用来作一个框框,让更严肃的内容进入其中”。贵族后代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卖掉祖传的鲁尔普城堡,还清债务,购买了国债从而保障自己每年有五万鎊收入,然后在巴黎郊外的丰特奈玫瑰小镇买了一处旧屋,去那里过起了隐居生活,那是他渴望已久的“一个安逸的荒野大漠,一个岿然不动的温暖方舟”,由此,他认定自己可以远离“永不止息的人类之愚蠢的大洪水”。然而,德塞森特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却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致与奢华,于斯曼用16章的篇幅,巨细靡遗地描写了他在丰特奈玫瑰小镇居住期间方方面面的生活及所思所感,涉及家居装饰、植物园艺、酒类品味、香水炼制、文学评价、美术鉴赏、音乐品评,等等。比如,他将客厅分隔成不同的小客间,挂上风格不同的壁毯,或欢快或隐晦,或野蛮或优雅,根据自己读书时作品的特定风格,安坐到最合适的那个隔间里享受阅读的快感;他觉得卧室只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把它变成令人兴奋躁动的寻欢作乐窝,一种是将其布置成孤独的“一个思想隐居退歇之地,一种祈祷之地”。他在餐室的大柜子里放了一长溜小酒桶,酒桶的下腹部都按了一个银制的龙头,他把这些利口酒的桶库,称之为对嘴管风琴;在他看来,每一种利口酒的滋味都相当于一种乐器的音色,苦味甜香酒相当于单簧管,大茴香酒好比双簧管,薄荷酒和茴香酒像长笛,樱桃酒像小号,陈年老烧代表小提琴,维斯佩特罗健胃酒好似大提琴,他品味着它们,就好像“给自己演奏着内心的交响曲”。最令人咂舌的是,他嫌食品店里一只巨大的乌龟甲壳太幽黯,竟让人给它的背壳镀上一层金,这样它在太阳底下就会闪闪发亮,仿佛是从“西哥特式样的盾牌上”投射出来的光芒;他还嫌不够,又给它镶嵌上罕见的宝石,才觉大功告成;这还没完,他喜欢日本艺术收藏集中一幅素描中的鲜花,就把这副画拿到珠宝店里,让珠宝商把画中鲜花的每一片花瓣和叶子都用玉石雕刻出来,然后镶到那畜生的鳞片上去,珠宝商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但搞笑的是,这只穿金戴银的乌龟享受不了贵族般的豪华生活,默默地死了,让德塞森特怅然许久。如果整日沉湎在这声色犬马的奢靡之中,那德塞森特还是一个纨绔子弟。其实,他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修养都不低,于是就有了上升到精神贵族的可能。小说的第五章,作家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了画家古斯塔夫•莫罗的名画《莎乐美在希律面前跳舞》,充分表现了德塞森特所追求的颓废的审美趣味;而他虽然酷爱戈雅、伦勃朗并收藏了他们的画,但不满于众口喧腾,因为“最美的曲调一旦被公众瞎哼哼,一旦被管风琴强行演奏,便会变得平庸之极,令人不忍卒听”,所以德塞森特刻意显示自己在美术趣味上的卓尔不群。他对拉丁语也很有研究,调侃“即便它已经挂在那里,彻底腐败,丢了胳膊腿脚,流淌着脓水,浑身上下可怜没剩下几块好肉,基督教徒把它们摘下,好腌泡在新语言的盐卤中”,读之令人莞尔。他陶醉在柏辽兹、舒曼的音乐,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视这种忘我的欣赏是“心灵的一种神秘的酩酊大醉”;但对那些并不真正理解瓦格纳歌剧的“无意识观众”涌到剧院里附庸风雅却不以为然。他激赏福楼拜小说的宏大庄严与刻画人物心理的细腻深刻,推崇波德莱尔的诗歌“深入到了心灵底层那思想如怪异植物盘根错节的区域”,盛赞马拉美与波德莱尔高度凝练的散文诗犹如“具象的精华,文学的原汁,艺术的精油”。养成贵族需三代。真正的贵族与沾满了铜臭的暴发户绝缘,不止是养尊处优,而是心灵的丰富,追求人生视野的广阔与精神世界的高贵。于斯曼笔下的德塞森特向我们诠释了精神贵族的炼成史。对于当下中国那些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粗鄙的富豪们,德塞森特是一面很好的镜子。《逆流》问世后,反响热烈,毁誉参半。批评者如左拉,曾是于斯曼的导师,毫不客气地批评这部小说“混乱不堪”。肯定者如保尔•瓦雷里,赞誉“这是我的圣经,我的床头书”;英国作家王尔德则用他特有的反讽笔调称赞“这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众多的的评论中,法国作家多尔维利的评价,我以为是最犀利、最到位的,他说《逆流》“逆常识之流,逆道德感之流,逆自然之流,这本书就是如此,像一把刮胡刀——但那是浸了毒液的刮胡刀——对准当代文学荒谬不堪与大逆不道的平淡无奇割下来”。至少,《逆流》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于离经叛道中展示了心灵的特立独行。
  •     我翻译完一年之后,中文版出现了,名字翻的很中二,叫逆天,反自然就文艺多了,叫逆流容易跟电影重名了,也不好。这书我也买来看过,跟我的没法比,我为一些词做的注角加起来比小说本身内容还多,翻译这本书我查了大量资料,至今还在我的硬盘中,我还有于斯曼的downthere的自译版,内容是由蓝胡子的传说展开,讲玄学的。关于这本小说本身我有太多想说,却也不知从何说起,干脆什么也不说了,让这些一知半解的人去写书评去装比吧。只说一点,看完这个去看看王尔德的道林格雷,也许能给你开启一扇门。
  •     与常规的小说串流策略有所不同,《逆流》的主支脉清浅,区别在水,在于《逆流》之水其“喻义”上的盛大——脉寄存了水与义两者。小说结构因其另类而无关宏旨。以华丽的笔法论述清秀的孤独生活以抵消或遏制颓废经验对生命的冲击。作品中的人物是完全不存在的,是对虚构的虚构,(通过代称策略和情节分配策略),人物在演绎中消亡,随之而来的是,情节的消亡(消亡因作品向现实的兑现而发生),将为数不多的“剩余物”定义为“意义”并不确切,意义是虚拟的,但这一剩余物却不同,它是真实的,完全的,概括式的,和有创造力的。自然的颓废:在无有之中蕴含着通达富足的道途。颓废表现有其不可估量的反纯洁态。不可抗的。且受到拘禁的。颓废表现寄于自我,无止尽地从自我之中汲取营养能量。对颓废的惩罚。现实开发颓废主义,并压抑颓废表现。某种方式被提及并确定下来。更直率地说,生命 对真义的妥协过程。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奇书。余老师译笔也好。
  •     宗教文学部分对于我来说比较难读懂,有好多地方比如植物,品酒,调香,藏画等等反复看了很多遍,特别好玩。
  •     没看出毒液四溢,只有矫揉造作。
  •     读起来很费劲的书 其实不怎么推荐 可能是我水平有限吧
  •     每天到地下书城去读五小时的书,这本用了一天半,做了一些笔记。一个“颓”字,一位具有高品味高情趣的隐者。他说运动是平庸无聊的事实,他说世界上的人都是无赖和傻瓜,他认为人造完全可战胜自然。但是最终他还是妥协了,选择回到巴黎的社交场合中去。王尔德说得对:“这是一本毒液四溢的书。”
  •     《逆流》逆常识之流,逆道德之流,逆理性之流,逆自然之流,每行字句下都浸透着四溅的毒液,色彩、香精、美食、浓酒、花卉、宝石、文学、宗教、诗句、素歌、音乐、绘画,精细醉人的感官描写,又使书页周围,飘出一股颓废美学的熏香。
  •     一场大型的美学意淫。
  •     一场感官的盛大意淫
  •     只有我是园子温的神秘马戏团过来的吗
  •     这本书门槛很高吧,不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应该是写给圈内人看的,悲观与颓废是人的正常情绪,作者如此反应大,比较怪。
  •     布鲁瓦的评论里面那个友谊时期和闹翻之后简直23333
  •     整本书散发着蔫死的气息。
  •     道连格雷:世上一切罪孽从他面前列队而过,一本毒气四溢的书。
  •     一个神经官能症者的隐居生活,充满了奇思妙想,五感的描写以及相互之间的移觉写得很精彩。
  •     读了英文版又来看了中文版 果然爱不释手
  •     享受这场盛宴吧!
  •     与其说《逆流》“毒液四溢”“离经叛道”,不如说其是于斯曼本人对现实的莫大失望和难以填补的空虚的产物。一个孤独的人内视自我,照料着一座花园,一座博物馆,只是最终仍要无可奈何的将目光还向外界,在幻梦的浇灭和现实的灭亡中做出选择。
  •     颓废主义审美,反社会化生活,对宅的重新定义,做个有品位的宅男。除了这些标签似的关键词,本 书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内涵,17年重读书目。
  •     “悲观主义的推理根本就不能宽慰他,只有对一种未来生活的不可能的信仰才是一剂舒缓药。”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颓废美学存在,但是主人翁对于自己认为美的存在的安利并不打动我,关在今日,就是个……时尚博文集?
  •     虽然大部分内容看不懂,但确实把我看抑郁了。书中的细节描写很值得学习。
  •     逃离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去,就像逆流最后还是被冲着顺流而下 大概就像那只无法承受宝石棺椁的乌龟(还是海龟来着? 封面真是满足了我对这本书的一切幻想,光怪陆离(。
  •     错以为自己可以过着他那样的生活 所以真的打不出分数
  •     我就引用书后面左拉的评价好了:“首先,我再重复一遍,全书混乱不堪。”可以看出来作者是波德莱尔的迷弟。【凭着良好心态(不懂就过)读完的一本书。不如去重读王尔德。
  •     矫揉造作又神经质的一本书
  •     有背景,有知识,有文化,有钱,有时间,才能成为德赛森特。
  •     序言里骂左拉的部分真的太好笑了。
  •     就好像是癌细胞从喉部开始毫无节制地膨胀,于是大团组织涌进口腔里,把舌头紧紧推向下颚。想要活命就得不断嚼碎它们,把散发腥味的肉的碎末吞咽下去。而它生长的速度又总是只比咀嚼的速度慢一点点,于是永远勉强攀附在窒息的边缘。不仅是内容的窒息,还是语言的窒息。词句编排密集又咄咄逼人,绑架了感官。可怕的是还有不容抗拒的魅力,令人毛骨悚然又不自觉沉醉。文字的快感微妙的幽闭空间恐惧症。
  •     完全是我的初老症狀.........
  •     相比以前的译名逆天,更喜欢这个。
  •     2016#100 《香水》很像。
  •     比追忆还难读 余斯曼现实中肯定是个跑火车的高手
  •     奢靡 颓废 精致 放肆
  •     品味真的是方方面面都在体现个人人生经历,思想变动,折射过去,影响未来。做隐居的人不是只有一种形式,谁不想做这样肆意挥霍张扬不羁的隐士。
  •     作者序言要比小说本身强百倍
  •     读了两章读不下去 放弃 卖之
  •     对于欧缺乏洲文学史和艺术史知识的人来说(比如我…里面提到的文学家真的只知道波德莱尔),这本书读起来会特别吃力。大家都说这本书颓,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我一直在想,如果除了神经痛之外的所有,都是一种追求的话,这种沉溺于感官享受的生活似乎就不那么让人难以忍受了吧。就如书里说的,寂寞的人需要人群,厌倦的人需要旅行。
  •     病娇抖书袋……
  •     贵族的小康颓废生活。
  •     知识匮乏 大段的文学批评都看不懂
  •     一本各方面都描写得精美的19世纪版vogue生活指南
  •     颓废主义的“圣经”之作。诗化的语言倾向,强大的通感能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输出,不过读到后来觉得未免太像一部文艺批评集,另作者在炫才方面也可以再节制几分。
  •     还是喜欢原来的译名,逆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