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5
ISBN:9787119083308
作者:[美]包柏漪
页数:408页

内容概要

美籍华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写了《春月》一书而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华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宁波市。父亲包新弟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师,曾任职于南京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母亲方婉华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国,随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国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马萨诸塞州的塔夫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与同班同学温斯顿·洛德交往相爱。1963年两人结为伉俪。
洛德毕业后分配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结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触有关中国的事务。洛德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多年,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几任总统。曾担任过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远东事务特别助理。1971年,他曾随同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秘密飞来北京,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首次访华。1985年,洛德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其实,在包柏漪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中颇有名气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春月》。
《春月》是一部描写中国题材的小说,书中的主人翁春月是出生在苏州一个封建专制家庭的女子。作者以她为主线,描写了一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悲欢离合。作品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文笔流畅、寓义深刻。故事从光绪五年写到1972年,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显示了自己既通晓中国近代历史,熟悉中国风俗习惯,又能熟练地遣词用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才华。
包柏漪以全部的精力创作《春月》这部作品。1973年,她35岁时第一次回中国大陆访问,在那次旅行中她听到了许多有关她祖先的故事,看到了她故乡亲属的生活,孕育了写作《春月》的动机。为了写作这部小说,她看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材料,常于夜深人静时伏案创作至黎明。初稿出来后,又一遍遍地修改,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小说。1984年,《春月》由美国的哈泼公司出版。这本书一炮打响,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文坛轰动,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美国《出版家周刊》称之为“中国的《乱世佳人》”,迄今,《春月》在美国已发行了200多万册,并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包柏漪女士说:“我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我还是一个中国人。美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思想方法、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我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她用优秀的作品完成了这个夙愿。
除了《春月》外,包柏漪还写了不少作品。她的处女作《第八个月亮》也是一本关于中国题材的小说,于196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书籍目录

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1
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 /4
书中主要人物 /8
开篇 /1
第一章 西风 /23
1. 族长 /25
2. 维新 /43
3. 飞鞋 /51
4. 军人 /56
5. 庚帖 /67
春月.indd 3 13-7-1 上午9:56
第二章 春火 /87
6. 新娘 /89
7. 悲欢 /101
8. 默等 /110
9. 神拳 /114
10. 生离 /127
11. 死别 /133
12. 居孀 /137
第三章 金灰 /143
13. 归宁 /145
14. 贤妻 /158
15. 新年 /162
16. 密谋 /168
17. 赐帛 /173
18. 刺客 /186
19. 算命 /195
第四章 夏酒 /209
20. 插曲 /211
21. 顺命 /219
22. 瞒天 /224
23. 书简 /231
24. 正名 /239
春月.indd 4 13-7-1 上午9:56
第五章 玉凤 /255
25. 毕业 /257
26. 礼物 /266
27. 正直 /275
28. 好逑 /285
29. 龙舟 /288
30. 骑虎 /292
31. 酒令 /298
32. 先锋 /303
33. 母女 /309
34. 求婚 /315
第六章 黎明 /325
35. 心印 /327
36. 干部 /332
37. 分裂 /341
38. 清债 /351
尾声 /363
跋 /391

作者简介

本书是哈珀公司“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种,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收获赞誉无数。
本书以春月——一位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的女性的情感故事作为主线,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春月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出嫁、守寡、流离失所……在繁华到动荡、绚烂至凋零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保持着中国女性坚毅、温婉性格的女主人公,历经磨难而百折不回,自有一种“映日晖、融冬雪”的动人气质。本书的结尾,春月印证了家族的箴言,亲眼看到了五世同堂。然而这团圆中的苦涩和遗憾,那些岁月中不可言说的隐秘和伤痛,也只埋藏在这位女性的心中。
作者包柏漪曾提到,希望这本书能增加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友谊。事实上,这部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寄托着她对一个更美好、更精致的古中国的哀思。主人公春月更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心目中传统的精魂。
整本书充满了优美、哀婉的情调,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


 春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匈】个人的自由自由,这个词在光绪五年那会儿还属于舶来货。女人需要裹小脚、不得识字念书,早上必须向长辈请安,一举一动要依着传统的来,而身为丫头的婚姻只不过是人情债中的一份礼物。传统、习俗、规矩,这些条条框框将自由紧紧箍住,但主人公春月是个不愿被束缚的少女,天真的疑问和心思中已然隐藏着动摇而向往自由的想法。爱情的自由春月有两份爱情,一份是明媒正娶下的门当户对,一份是离经叛道下的乱伦之情。而她每次遇上的人,都是无法墨守成规之人。和头一份爱情下的丈夫,从不愿受困于媒妁之言的陌生人,变成了获得共识的情感寄托。而和后一份爱情下的大伯,则将其从小以来收到的关爱教诲转变成了超越亲情的结合。唯有向往自由的女人,才有可能选择一份自己满意的爱情。然而对女人而言,感情最重要,而男人们却不那么想的。追求的自由春月的丈夫允愉,无法躲在温柔乡中回避血腥的时代;春月的小叔叔秉崇,无法接受家族的安排而忘记自己保家卫国的军人天职;甚至春月的女儿明玉,这个从小就被当做男孩教养的叛逆分子,在发现上帝无法拯救世人后,最终投身于革命,为其生,为其牵连整个家族。革命和不革命的自由明玉将毕生奉献给了革命,不惜对亲情以冷漠的践踏;明玉将爱情奉献给了革命,选择了志同道合的定志,放弃了始终如一形影不离的长风。而长风,这个聪明的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只坚持于照顾自己栖身的张家人,坚持于默默地关心陪伴着明玉。秉崇,曾在掏空了半个家族的积蓄闹革命后、面对大哥秉毅“革命是这样搞吗”的疑问时,毫不动摇的决心,却在大哥因流弹而倒下、作为将军却听闻手下人为非作歹的时候,放弃了多年的坚持。时代的自由我们在一百年后阅读起清末民国的时代,似乎已经看得很清楚、想的很透彻、思索的也很深刻了,可是在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出路在哪,他们只是如欲冲出牢笼的动物,在大口呼吸和享受着自由的新鲜气息。今天的我们不也何尝是这样呢?当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早已灰飞烟灭的那些人那些事,点评着那个“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年代,殊不知我们也仍然对于未来何去何从而茫然不知。相信在一个世纪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的后来会比我们更看得懂这个时代的我们。回到现实,当我在午睡的混沌中醒来,行走在道路上时,无意间发现自己竟身处于过马路的人群之中,前后汽车呼啸而过,抬头望见赫然的红色行道灯,我茫然看着身旁警惕着随时准备趁哪个新手驾驶油门踩慢之际而奋勇向前的人们,心想,也许我这时该退回斑马线后,这是属于我的自由。当我打开手机,看见了屏幕桌面上两个跳跃的身影,那是在敦煌一片无人的沙漠之上,我和妻子为自由欢呼。那一次的自由之旅,当我在千米海拔的雪山上,在辽阔无际的青海湖边,在茫茫的戈壁滩旁,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我品尝到了自由的味道。数月未剪头发了,凌乱的发梢在台风天气中更显嚣张,肆虐的在我的脑门前随意飘扬,以彰显它们因为我的疏忽而胜利的价值,然而我只要轻轻拨弄,就能让它们偃旗息鼓一阵,稍微得空,便可将他们重新收拾清楚。那么革命呢,那么时代呢,那些千年遗留的价值根源,那些假借自由名义下的藏污纳垢,是否也能轻易就收拾清楚呢?P.S.同样是描写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背景的文学作品,我原以为《穆斯林的葬礼》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现在看来,改要让位给《春月》了。我很喜欢她在每一节篇幅的前面,或用诗词牵出主旨,或用历史事件交代背景,或用较小的篇幅承上启下,不至于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失了连贯。加上吴世良的翻译,其遣词造句,让人感受到作者和译者的才情。文/卢育涛 2013.08.23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事的尾声,已是尼克松秘密访华的1970年代,出生于光绪九年的春月已经整整九十岁了。在苏州城外近郊的山坡上,蒿草丛生,坟墓失修,石碑零乱破碎,像极了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可是,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张家全族相聚于此,五代同堂。祖母跟她说的话终于应验了,“算命的人说了,我们张家只有一个人能看到五代同堂,那就是你,春月。”她闭上眼睛,在回忆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睁开眼睛,握住了重重外孙女的小手。黎戈精准地描写过这种微有些苍凉的感受,“为人父母之人,才会更紧地把自己萦系在一根血液的锁链上,来处是千万代先祖的血肉,挨过了战乱、天灾、饥荒、杀戮,传承下来的命脉。去处,是一个悬在子宫里,轻巧、游移、脆弱的物体。”春月凝视着从美国归来的儿子,心里一定也想起了女儿明玉,她有一张1966年明玉陪同周总理出访国外的照片,照片上的明玉穿着母亲为她订做的旗袍,藕荷色的旗袍上绣着梅花的图案。梅花,梅花。春月的故事应该从梅花讲起,所有关于家庭的复杂情感,都从春月的贴身婢女梅花上吊自杀开始。张家为了偿还叶家的恩情,决定送梅花给叶老爷做小。春月本来坚定地站在梅花这边,可是在病榻上的爷爷和她道出了原委之后,她伤心地说:“爷爷,我本来清楚什么是对的,现在你把我完全搅乱了,我不知道谁对谁错。”爷爷说:“你呀,宝贝,必须顺从天意。”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懂得这些道理吧,谁会甘心顺从于不可知的命运?张家年轻的一辈们,呼唤着爱、平等与自由,都纷纷想与这个家断开联系,想要改变这个家庭,乃至这个国家。留美归来的大伯秉毅在家中讲授卫生知识,开办教会医院,为佃农们打机井;三叔秉崇投身军旅,在甲午海战之后远赴广东,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春月自梅花死后,坚决不再要贴身侍女,她不习针黹,反而成了大伯的学生,读书习字学英语。小小的张家恰如近代中国的缩影,每个人都可能被伤害过,也可能因此灰心过,然而当这个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依然会挺身而出。春月和秉毅为了阻止秉崇炸衙门连累家族,不惜暗中刺杀前来巡视的满族官员;秉毅为了救出身为共党分子的侄孙女和孙女婿,在四一二政变之时孤身前往上海;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失望退隐的秉崇,抗战刚一爆发便再度披坚执锐,报效国家……也许只有在身不由己地陷入命运的漩涡之时,他们才发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那些曾经觉得又大又空的命题:家族、国运、自由、逃离和回归,其实就轮番在自己的生命中上演。自由和家族,从来就不是反义词,而逃离和回归,也就成为了必然。如果仅看复杂的情节,这的确像是一个《乱世佳人》的故事,春月是坚强热情的斯嘉丽,秉毅是温良守礼的维希礼,秉毅的夫人金娴是贤惠体贴的媚兰。但斯嘉丽为了达到目的往往像一把火似的烧到最亲近的人,而春月离经叛道的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家庭,她也从不曾伤害家人。虽然她会英语,也送女儿到教会学校读书,但是她骨子里信奉的宗教却是儒学。她按照爷爷说的,随份从时,顺时守势,她不会主动与命运抗争,却也不会轻易地在命运面前低头。无论她是去贝勒府里赴宴的贵妇,还是流落在文灰村里待产的村妇,她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和命运面前始终如一,不卑不亢地挺直了自己的脊梁。如同作者包柏漪赞颂译者吴世良的时候说的:“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拨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春月和吴世良正是普通中国女性的缩影,在大历史大格局的缝隙中,在男人们金戈铁马的刀光血影中,是她们定住了一个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魂魄,使其不致离散。《春月》里记叙的只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但内里传递的,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千秋家国梦。(已发媒体,转载请豆邮告知,谢谢)
  •     一直以来,关于女性题材的小说都是文学创作者传道命运观、生命观的叙事秘器。每每经历于社会变革或思想启蒙之时代,对于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往往被作者寄予某种想象的隐喻,因而其结果总是格外的令人唏嘘。长篇小说《春月》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用英文所创作诸多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在美国出版。小说通过描写一位名叫春月的苏州女子美丽柔弱的一生,展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近70年间,张吴两大家族五代人的生活画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精致而古朴的江南风土人情。作品问世后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轰动,曾创下持续33周登上《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记录,并获美国图书奖的提名,美国《出版家周刊》甚至将之称为“中国的《乱世佳人》”。1988年,《春月》中译本首次在中国露面,此次是20年后的重新再版。有别于一般外国翻译小说,这完全是一个英文写就的中国故事。新版书中增加了英达为追忆其母亲,也就是本书的译者吴世良所写的一篇文章。他从另一个角度揭开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精彩与传奇的包柏漪与吴世良,以及吴世良与春月之间的某种独特的联系。文章虽不长,但情深切切,读来不禁潸然泪下。关于吴世良,在小说封面勒口处有这样一段介绍语: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著名话剧家英若诚的妻子,因其出色的英语水平,曾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恩来总理作过翻译。1987年病逝于北京。《春月》是她翻译的最后一部书稿,也是她心血的结晶。抛开作者包柏漪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经历,和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特殊身份外,其生母方婉华乃清代文学家方苞之后,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在她笔下,春月虽出身封建大家庭,却受教于有“海归”背景的大伯父,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开启了向往自由、梦想、爱情的大门。而译者吴世良出身江南大户,早年入圣约翰攻读理工,后进清华外文系,毕业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民艺术院,是中西古今皆通的聪慧才女。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小说的主人公春月,她们都有着相似的出身,而译者与春月所经历过的时代困苦、混乱似乎又有太多的重叠。英达追忆母亲之所以钟爱这个故事,投入了毕生积累和全副精力,甚至为此搭上一条命,他说是因为“它就像母亲自己的故事”。同为名门之后,新式启蒙教育,使得她们都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兼具新旧文化修养的知识女性,却又不乏温婉、贤良、大气、从容、坚强的美德。她们的一生都独自承担起了更多的苦痛,为整个家庭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正是她们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命运的相照,再加上吴世良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的惊人造诣,才使得最终呈献给中国读者的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中国女子---春月。我甚至说不清是春月的身上有着吴世良的影子,还是吴世良的经历给了春月更好的诠释。“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庄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这是《春月》里的中国女性,这也是包柏漪给予吴世良的评价。其实,吸引我第一次看到中译本《春月》,还是二十年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那个版本。是因为作者自身的海外经历,和有点像林语堂、巴金笔下的中国女子的主人公,历经磨难,从绚烂直至凋零的爱情故事等表象上的东西。对于当时还尚处在文化荒芜的年代的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欣喜与诱惑。二十年后,再读《春月》,心中已然更多地被伤感所替代。因为书中那些不可言说的隐秘、伤痛和遗憾,以及透过深刻的洞观及内敛优美的文字,不断飘散出孤寂与苦涩的味道,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是断断读不出来的。从这一点上看,因为生活改变和阅历的增长,即便同为婚姻中的女性,面对同一部作品,得到的感悟竟然如此不同,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因为在自由的社会秩序中,人的道德处境往往显得更为孤独。二〇一三年十月一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看哭。跟当年读《京华烟云》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感觉如出一辙简直。废寝忘食那种。
  •     人生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责任。
  •     后半部分少些拖沓冗长,会更爱一些。
  •     2015年上半年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没有之一
  •     除去生涩的称呼以及语气词,其它大爱!
  •     叹息。
  •     是因为封面很美买的,过了大约一个月才下定决心读完。讲述了那一段的历史。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总是带有刻骨铭心的震撼味道。兴许大家都大同小异。
  •     2016.4.11 二读春月
  •     文字极其优美,所用之成语意蕴丰富,唯一不能接受的大抵是,乱伦的情节,若这是在脱离封建社会所做出的抵抗,却也仍欠缺说服力。倒是长风不可得的情感,虽遗憾,但美好。
  •     1,就行文本身来说是挺好的,铺展的面虽然广大,但也没有凌乱,整体的一根线还是拎得非常清楚。2,很多地方译文是很美,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实在是太别扭了,比方说前些天吐槽过的那个我的爱妻,我的丈夫这样的称谓,实在是没有中国特色。里面的人物讲话的语气,也经常有种不像中国人说话的感觉。这种东西是最微妙的,实在很难搞。
  •     抛下看了一半的猫桌,越看越引人入胜,像《金粉世家》,像《京华烟云》,像。。。但春月不是冷清秋,不是姚木兰,她是张春月,是吴太太。后面出现的女儿的篇章过于繁复纠结,结局虽略显仓促,但也通过各种回忆穿插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经历,特别是回忆明玉夫妇文革时期的遭遇,春月回忆里并正在经历尾声的文革同样是个疯癫可笑的时代,但对于一个90多岁历经各种时代变革的老人来说,不过是生命最后一幕的大悲伤与大幸福。补充说下译文,有人说译文有点偏离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比如经常出现的亲爱的XX等等;但是结合起那些民国腔调的书信,有一种虽然风格迥异但毫不违和的奇妙。这好歹也是一本原由英文写成的面向美国读者的书籍啊,难道不足够彰显吴世良之译本的精妙吗?不过个人觉得英若诚最后一章的译文中有个小错误,允坚称秉毅为舅舅?!
  •     看过,然后忘了,再看一遍,跟没看过一样。只能说拉来背书的人太强了。
  •     20150209
  •     喜欢小家与大家之间的抉择,也喜欢春月与秉毅之间的禁忌纠葛
  •     家族百年兴衰史,人生多磨难,要有自己的坚持
  •     很优秀的译文,吴世良的文笔好得难以相信原著是英文作品。从清朝光绪壬辰年1892年一直写到尼克松访华1972年,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分裂、文化大革命……80年的历尽沧桑。
  •     看了十来页发现以前看过。。。
  •     近期尤其痴迷这类小说,见证春月从孩童到白发苍苍,感慨万千
  •     她从不诉苦,她从不怨天尤人。奶奶说春月能看到五世同堂,她看到了
  •     2016.10.14
  •     前半部分精彩好看,后半部分冗长拖沓。
  •     春月,以为伟大的女性,一生经历半个世纪的中国变化。读此书感受中国半个世纪的变迁。这本书适合多次品读。
  •     前半部分的旧社会女性成长史,后半部分家国天下的家族史。 最好看的是主人公寡居后出轨自家大伯的一段情事。 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没有体现出来,总有股小家子气和无力感。
  •     作者信宿命,书中算命先生的话最后都成了真,但不影响阅读,算是把结局写在了前头。 包柏漪写得很精彩,吴世亮翻译得很精彩。乱世,大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大家族的人更关注国家,更愿意改造、拯救国家。
  •     翻译真是伟大的二次创作。
  •     如果连亲人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同胞?连家都不爱,又何谈救国?让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从来都非明玉之流,而是像春月这样隐忍坚韧的人们。
  •     吴世良翻译的文字优美而简练,显示出她个人高超的文学水平。 受人推荐,但最初吸引我的是英达和英文原著作者包柏漪分别写的序。 通过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对一个大家族兴衰的影响,推及到个人命运。文中的叔侄不伦恋注定夺人眼球,我想不通为何至此?难道直接或间接收到西方文化影响所致? | 个人拙见
  •     春月,在周末画报里看到,历史感很浓,较强的氛围
  •     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     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九十载离乱岁月,伴中国几度乱世到太平。
  •     女性的视角 温柔 细腻的述说世事变迁 完美…
  •     经书友推荐的,写的一个清末民国初年的贵族女子的故事,算是中篇,不算离奇。但是春月身上一直存在着不安分,不安于旧习,用自己的力量抗争着,但是骨子里的贵气贯穿她的一生。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遭受的难以想象的遭遇,也没有摧垮她的贵气。做女人当如春月。 大悲和大喜往往是同体的。一个作家所写的往往比所说的更能反应他的内心。 但是整本书稍显单薄。
  •     在coco岛上读的,难以想象这竟然是译本。可故事并不怎么喜欢。
  •     得一知己如秉毅可矣
  •     我会读第二遍的
  •     一个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动荡年代中家族传奇,你不得不感叹即使是中国人也难以写出。哦,sorry她是美籍华人,年幼时还是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囧。作为一个小说,情节一般,但是文字确实优美典雅,这有着吴世良的功劳,有些称呼确实有些别扭。女主人公春月即使年幼时叛逆有同情心且好学,但她始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女性,也就像水一样,可以穿石。中共决裂之后的事情包柏漪没有写。其实这是更加难写的部分,也更加难以了解。于故事而言,难以匹敌乱世佳人,因为她一开始就定下见证五世同堂的基调,春月带着允坚回南方后,就已经是作者所无法掌控的了。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包柏漪已经做的很好了,她将自己对家族对故土的感情融入其中,难怪会在美国引起那样的反响。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喜欢到图书馆借来看完后,自己又买了本珍藏。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族的百年变迁,一部近代中国史。写的非常好,翻译的就更棒了,如果现在的翻译者能有吴世良老师的一半用心,也不至于那么晦涩难懂了。
  •     又一部一女性为视角,以清末之后那段烽烟四起,跌宕起伏的历史为背景的家族史,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对于书中的新一代革命奋青角色,从《白鹿原》里的白灵,到这本书里的明玉,我是实在欣赏不来。莫非……我骨子里还是一个思想古板的直男癌?!?!
  •     译得最好的英文小说之一
  •     第四颗星给翻译!但是就还是觉得写得有点单薄。。。这么多事就这么轻描淡写就完事了。。。?
  •     映日辉,融冬雪。
  •     一部中国女人的悲欢史(´・ω・`)
  •     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     一开始以为是类似于《我的一个世纪》《或是穆斯林葬礼》这般乱世中的故事,似是非是。书里在乱世中的每一代人都努力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无论是守旧的还是符合时代的。动荡时代中是跟着时代走还是守旧都不重要,春月只知道什么必须守护。译者的用心良苦开篇足以体现,每个开篇的文章与诗词都无不是点睛之笔。很开心读到了吴世良翻译的这一本,赋予了这本书第二次生命。
  •     
  •     不可多得的翻译,仿佛原文就是用中文写成。会让我想起《京华烟云》。
  •     没啥印象了。
  •     如果从今年读过的书中挑一本来推荐,那必须是《春月》了。行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名门女性,小说本身已经自有一番气象;而吴世良的翻译又如此优美典雅,添花于锦上。唯一的意外,是被乱伦的情节冲击到了......
  •     我妈特别喜欢的一本书
  •     以为这是一段故事,读完后才发现很难描述出哪一段惊心动魄或刻骨铭心的情节,更容易被记起的是一种情感,心境,仿佛那些日子如流水一般的亲自经历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