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7168140
作者:薛兆丰
页数:418页

章节摘录

  愈让步,愈进步!  1999年11月16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是以国际协议的形式,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设立明确的标准和时问表,这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酌情式、随意式改革,效果迥然不同。  有人说,即使中国不加入WTO,中国照样改革。这是没有认识到“事前规则”与“酌情处理”的差别了。  当我们泛泛地提问“中国搞自由贸易好不好?”时,大家都不难正确地回答:“好!”——这叫“事前规则”。但是,如果我们就逐个具体问题提问:“中国开放农产品好不好?开放电信市场好不好?开放汽车工业好不好?”那样,答案就往往会五花八门,辩论就会无穷无尽、不胜其烦。——这是“酌情处理”了。  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知易而行难”。要知道计划经济的症结所在?容易。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源自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尖锐批评。要了解市场经济如何运转?也不难。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从亚当?斯密到弗里德曼的透彻讲解。  知道此岸,也了解彼岸,改革的困难,都是过渡的困难。过渡期内,各种既得利益团体,会用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由,阻碍产权的分配,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改革如果不定下“事前规则”,而靠“酌情处理”来推进,就必然阻力重重,越改越难,越改越慢。  因此,中国加入WTO,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大量无休止的酌情争论。这在对自由贸易认识尚浅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  其实,成功的经济制度,并不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于激励人们的行动。你跑到自由经济的典范之地香港,问贩夫走卒“自由经济”的含义,他们是不知道的;但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引导他们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公益。  一旦“开放”成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法律承诺,小团体利益、政治变动、经济学谬误、义和团式的民族激情,就会大失它们往日干扰改革开放的影响力。中国的改革,将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人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有人支持中国加入WTO,理由是WTO可以刺激出口。这种人不是自由贸易的可靠支持者——因出口而支持WTO的人,同样会因进口而反对WTO。很多人以为出口总比进口好,赚美元总比花掉外汇好。其实,出口我们的廉价商品,与进口国外的廉价商品,对于改善中国人的生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也有人说,中国为了加入WTO,作出了很多让步。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谬论!我没有见过谁可以解释:既然由于开放对中国有利,中国才试图加入WTO,那为什么中国加速开放,就反而是一种让步?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贸易对等”原则完全错误。如果别人对我们施加贸易制裁,那么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口头上扬言报复,行动上则进一步开放,绝不报复!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中国加入WTO,的确会对落后产业造成冲击,产生失业,而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但是,仅仅为了补贴一群人,为什么非要撑起一间厂、撑起一个行业呢?让亏损的企业及时关停并转,国家的负担就肯定会减轻,而工人可能拿到的生活费就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尽快改造我们受保护的落后产业,是我们自己的最大改善!让老百姓享受几毛钱的国际长途、让老百姓乘坐5万公里行程后才出毛病的轿车、让中国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让戏迷多看几部美国电影,这难道是让步?  在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1998年8月2日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这是对的。然而,到了另外某些非常类似的场合,仍然坚持说“不”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最近美国国会又决定延续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其实“最惠”是夸大其辞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在贸易方面给予中国什么额外的“优惠”,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并无二致。所谓“最惠待遇”,充其量只不过是“不刁难待遇”而已。目前只有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叙利亚和苏丹等七个国家得不到这个待遇。即使这样,美国对这些少数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对中国年复一年地议决“刁难”或“不刁难”,仍然是损人害己的做法。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个课题已经不再盛行,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这个课题被冷落的原因并非因为它荒谬,而是因为经过几代经济学大师的雕琢,它已经变得足够稳固和清晰了。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即使在编写程序和烧饭洗碗两方面都干得比他的保姆出色,他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写程序,而把烧饭洗碗的工作让给比他逊色的保姆完成。这样,两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完全不同意自由贸易理论的人是罕见的,但持种种特殊理由推断自由贸易应该缓行的却大有人在。“报复论”是其中一个颇得人心的理由,它声称:“自由贸易虽好,但不切实际。你想公平交易,可人家不干。我们只好如法炮制,以便自卫。”  实际上,以为制裁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制裁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制裁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例如,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雇主,无疑剥夺了黑人工作的机会,但他们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的选择范围窄了,劳动力成本高了,本企业的竞争力弱了。美国禁止本国的企业跟别国做贸易,同样是既损人又害己的。  问题是那些受到美国刁难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禁止贸易好像捣毁道路。别人既然愚蠢地捣毁了贸易道路,对双方都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双方所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还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我们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扬言报复,那是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逼迫对方改弦更张。但是,我们假如没能把对方吓住,就不应该真的实施任何损人害己的报复行动。明智的对策是: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  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  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内容概要

薛兆丰,经济学者,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曾在梅森大学讲授“法与经济学”课程,并在国内发表过数百篇经济评论和文章,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2002年出版《经济学的争议》,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青年领袖,2008年出版《商业无边界——反垄断法的经济学革命》。

书籍目录

经济学有什么用?(代序)
贸易自由是财富源泉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交易有别于奴役
怎样减少违法
民族主义的特洛伊木马
谴责西雅图暴乱
韩农为何跳海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自由迁徙的障碍
资本流动并非症结
市场如何显灵
市场从不失灵
市场怎样对付不确定性
炒房有功
定价的一般准则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企业有菜单成本吗
灾难预报应由保险公司操办
保险机制的演进
好制度使我们致富
自由与繁荣之都
市场经济的胜负
政府管制事与愿违
政府与市场
减少干预才能减少腐化
行医管制才是症结
也谈药品管制
从美国药物管制说起
无处不是价格战
何必阻止机票降价
年夜饭为什么贵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宏观怎么调控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要我写篇《火车票价还不够低》吗
刺激经济是拔苗助长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扩张财政旧神话,东亚政客新说辞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析“体育经济”
遇袭是祸不是福
爱国要讲方法
失业不是浪费
失业不是浪费
工作不是福利
自由贸易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贫富与再分配
从加州牛肉面到基尼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论努力和运气难以区分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法规不能创造福利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英国的最低工资制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美国“社保”进退两难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真实世界需要商业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量度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企业经理的作用
企业市价的莫测
反对反垄断政策
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盗版岂能有理
谁创造了暴利
造作的“自由”竞争
从单双收费之争看反垄断重点
谁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只要一招
中国产权改革
我的担心
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
产权改革需要一条明路
国企争论失了重心
中国需要组建跨国公司吗
中国股市的作用
不必忧虑中国农业
附地而生的代价
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极限
内地可以学香港什么
思考宪政须忘记经济学吗
我们的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
教育市场化
多考试,少知识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
科教应该商业化
中国教育谁埋单
教育者对谁负责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
要教育券还是要民间办学
说说MBA的故事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利率的原理
利率是微观交易的宏观结果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味
股价不可预测
人民币问题
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汇率策略的悖论
汇率形成的机制
还会继续加息吗
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经济谬误
“价值”观的谬误
激情的作用被高估了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知数据不知情况
区分“合理的”和“满意的”
民意与经济规律的冲突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钞票与选票之争
公共选择与财政赤字
改造寻租社会的困难
没有受害人的违法
理性胡闹
民主不是自由
经济学之能与不能
射不中经济学的箭
经济学不是愿望大杂烩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即使市场不健全也不应该搞价格管制
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后记

编辑推荐

  新锐经济学家,中国十大青年领袖之一,薛兆丰为你洗脑。

作者简介

目录
经济学有什么用?(代序)
贸易自由是财富源泉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交易有别于奴役
怎样减少违法
民族主义的特洛伊木马
谴责西雅图暴乱
韩农为何跳海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自由迁徙的障碍
资本流动并非症结
市场如何显灵
市场从不失灵
市场怎样对付不确定性
炒房有功
定价的一般准则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企业有菜单成本吗
灾难预报应由保险公司操办
保险机制的演进
好制度使我们致富
自由与繁荣之都
市场经济的胜负
政府管制事与愿违
政府与市场
减少干预才能减少腐化
行医管制才是症结
也谈药品管制
从美国药物管制说起
无处不是价格战
何必阻止机票降价
年夜饭为什么贵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宏观怎么调控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要我写篇《火车票价还不够低》吗
刺激经济是拔苗助长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扩张财政旧神话,东亚政客新说辞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析“体育经济”
遇袭是祸不是福
爱国要讲方法
失业不是浪费
失业不是浪费
工作不是福利
自由贸易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贫富与再分配
从加州牛肉面到基尼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论努力和运气难以区分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法规不能创造福利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英国的最低工资制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美国“社保”进退两难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真实世界需要商业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量度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企业经理的作用
企业市价的莫测
反对反垄断政策
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盗版岂能有理
谁创造了暴利
造作的“自由”竞争
从单双收费之争看反垄断重点
谁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只要一招
中国产权改革
我的担心
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
产权改革需要一条明路
国企争论失了重心
中国需要组建跨国公司吗
中国股市的作用
不必忧虑中国农业
附地而生的代价
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极限
内地可以学香港什么
思考宪政须忘记经济学吗
我们的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
教育市场化
多考试,少知识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
科教应该商业化
中国教育谁埋单
教育者对谁负责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
要教育券还是要民间办学
说说MBA的故事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利率的原理
利率是微观交易的宏观结果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味
股价不可预测
人民币问题
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汇率策略的悖论
汇率形成的机制
还会继续加息吗
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经济谬误
“价值”观的谬误
激情的作用被高估了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知数据不知情况
区分“合理的”和“满意的”
民意与经济规律的冲突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钞票与选票之争
公共选择与财政赤字
改造寻租社会的困难
没有受害人的违法
理性胡闹
民主不是自由
经济学之能与不能
射不中经济学的箭
经济学不是愿望大杂烩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即使市场不健全也不应该搞价格管制
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后记
书摘插图
愈让步,愈进步!
1999年11月16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是以国际协议的形式,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设立明确的标准和时问表,这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酌情式、随意式改革,效果迥然不同。
有人说,即使中国不加入WTO,中国照样改革。这是没有认识到“事前规则”与“酌情处理”的差别了。
当我们泛泛地提问“中国搞自由贸易好不好?”时,大家都不难正确地回答:“好!”——这叫“事前规则”。但是,如果我们就逐个具体问题提问:“中国开放农产品好不好?开放电信市场好不好?开放汽车工业好不好?”那样,答案就往往会五花八门,辩论就会无穷无尽、不胜其烦。——这是“酌情处理”了。
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知易而行难”。要知道计划经济的症结所在?容易。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源自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尖锐批评。要了解市场经济如何运转?也不难。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从亚当·斯密到弗里德曼的透彻讲解。
知道此岸,也了解彼岸,改革的困难,都是过渡的困难。过渡期内,各种既得利益团体,会用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由,阻碍产权的分配,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改革如果不定下“事前规则”,而靠“酌情处理”来推进,就必然阻力重重,越改越难,越改越慢。
因此,中国加入WTO,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大量无休止的酌情争论。这在对自由贸易认识尚浅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
其实,成功的经济制度,并不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于激励人们的行动。你跑到自由经济的典范之地香港,问贩夫走卒“自由经济”的含义,他们是不知道的;但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引导他们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公益。
一旦“开放”成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法律承诺,小团体利益、政治变动、经济学谬误、义和团式的民族激情,就会大失它们往日干扰改革开放的影响力。中国的改革,将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人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有人支持中国加入WTO,理由是WTO可以刺激出口。这种人不是自由贸易的可靠支持者——因出口而支持WTO的人,同样会因进口而反对WTO。很多人以为出口总比进口好,赚美元总比花掉外汇好。其实,出口我们的廉价商品,与进口国外的廉价商品,对于改善中国人的生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也有人说,中国为了加入WTO,作出了很多让步。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谬论!我没有见过谁可以解释:既然由于开放对中国有利,中国才试图加入WTO,那为什么中国加速开放,就反而是一种让步?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贸易对等”原则完全错误。如果别人对我们施加贸易制裁,那么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口头上扬言报复,行动上则进一步开放,绝不报复!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中国加入WTO,的确会对落后产业造成冲击,产生失业,而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但是,仅仅为了补贴一群人,为什么非要撑起一间厂、撑起一个行业呢?让亏损的企业及时关停并转,国家的负担就肯定会减轻,而工人可能拿到的生活费就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尽快改造我们受保护的落后产业,是我们自己的最大改善!让老百姓享受几毛钱的国际长途、让老百姓乘坐5万公里行程后才出毛病的轿车、让中国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让戏迷多看几部美国电影,这难道是让步?
在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1998年8月2日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这是对的。然而,到了另外某些非常类似的场合,仍然坚持说“不”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最近美国国会又决定延续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其实“最惠”是夸大其辞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在贸易方面给予中国什么额外的“优惠”,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并无二致。所谓“最惠待遇”,充其量只不过是“不刁难待遇”而已。目前只有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叙利亚和苏丹等七个国家得不到这个待遇。即使这样,美国对这些少数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对中国年复一年地议决“刁难”或“不刁难”,仍然是损人害己的做法。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个课题已经不再盛行,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这个课题被冷落的原因并非因为它荒谬,而是因为经过几代经济学大师的雕琢,它已经变得足够稳固和清晰了。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即使在编写程序和烧饭洗碗两方面都干得比他的保姆出色,他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写程序,而把烧饭洗碗的工作让给比他逊色的保姆完成。这样,两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完全不同意自由贸易理论的人是罕见的,但持种种特殊理由推断自由贸易应该缓行的却大有人在。“报复论”是其中一个颇得人心的理由,它声称:“自由贸易虽好,但不切实际。你想公平交易,可人家不干。我们只好如法炮制,以便自卫。”
实际上,以为制裁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制裁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制裁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例如,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雇主,无疑剥夺了黑人工作的机会,但他们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的选择范围窄了,劳动力成本高了,本企业的竞争力弱了。美国禁止本国的企业跟别国做贸易,同样是既损人又害己的。
问题是那些受到美国刁难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禁止贸易好像捣毁道路。别人既然愚蠢地捣毁了贸易道路,对双方都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双方所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还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我们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扬言报复,那是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逼迫对方改弦更张。但是,我们假如没能把对方吓住,就不应该真的实施任何损人害己的报复行动。明智的对策是: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
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
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

图书封面


 经济学通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6条)

  •     我跟经济学三个字能有什么瓜葛的话或许就是在我大三打算考研的时候曾考虑过经济学。当时冲动之下就跑图书馆借来宏观微观两大本厚厚的教材,好像是萨缪尔森的。借着这股激情看了一下午,从此就再没去碰它。对此我感到很遗憾,显然我对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而那两本教材是我所知道的相对通俗易懂的,特别是当你翻过条条框框的本土经济学教材后。记得那时我还曾暗想,学点经济学或许可以预测什么,比如股市比如房市,至少能未雨绸缪。由于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上网就不可避免地会看到每个时期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闻以及经济学家们的争论。偶尔我也会去看几眼,但基本没什么触动,虽然这些文字并没有枯燥而烦人的数据。也就是我根本就没看进去。如果说我同意什么观点,那必然也只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从本能反应出发。比如我刚毕业的那会儿,我一定是举双手赞成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越高越好,至少对自己有利无害。我认为对这些争论不感兴趣的最大原因是认为经济学是门专业学科,这应该是由那些专家去讨论,尽管“专家”两个字基本快被某些“专家”糟蹋得差不多了。就好像如果两位化学家的争论可能不会引起我的丝毫兴趣,那毕竟是专业领域内的事。波普尔说过,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毫不客气地说,在经济学上我就曾处在波普尔所说的真正无知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可怕在于,你拒绝了一切可能,你不再尝试接触。如今,我也只好说幸运的是自己还没那么固执,还是试着再去接触。这次的接触就是从《经济学通识》这本书开始。这本书的前身是《经济学的争议》,由书名可以看出薛兆丰老师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孤求败——根本就不需要再争议了。万恶的封腰上还写上这么一句大言不惭的话:薛兆丰为你洗脑。这么说吧,这本通俗易懂却满是新知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会让你知道,原来自己以往印象中的经济学都是狗屎。思维方式的改变简直是立竿见影。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痛苦,但是你也不得不接受曾经的那些可能被自己当作是常识的东西原来是错误的。然而,除了高潮的那一刻,还有什么事是比获得新知,思维升级这种事更具快感呢?我仿佛听到有人说,切,有些方面的知识,比如化学知识我这辈子都不需要知道,至少我还不至于因此就把农药当汽水。好吧,这当然没错,在这个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世界,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自己在许许多多领域一无所知的事实。经济学会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想要什么都知道的结果有可能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经济学?是的,没写错别字。因为如果你试着去接触你就会发现,经济学是一门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这个定义是否权威,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不重要。因为经济学并不赞成人什么都要去懂,所以了解经济学当然也就不是为了成为专家学者或职业爱好者。很糟糕的情况,也就是造成很多人对经济学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主流经济学者的文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大部分都是错的。当然,对错不是我说了算,毕竟还有多数人(特别是很多专家)在死守。因为它是解释人类行为方式的一门科学,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经济学的最大好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你从此将多一种视角去思考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事。它不会给你带来财富,当然更不会帮你预测股市房市,但它会改变你的世界观。说得高级一点,它可能会提高你的个人文化修养。我们的教育是如此糟糕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否则不敢说大家每天都在像讨论星座一样讨论经济学,至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可能因此受益。没道理吧,它怎么可以这么好而没有副作用呢?有的有的,因为从此以后你会痛苦地发现你与身边一些人对这个社会上诸多现象的观点的分歧已经越来越大,如果执意争论甚至反目成仇。最要命的是你将被戴上“不道德”,“缺乏终极关怀”等帽子。功力深厚的薛兆丰老师显然早就因此痛苦过,所以他很贴心地为此写了一篇《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     哎哪哪都买不到最后还是在浦东图书馆借到了原来是作者博客的自选集所以买不到的童鞋就网上找找吧我还是没啥经济学头脑不过这书写的通俗易懂我还是可以看懂的据比较懂行的朋友说这书写的真好所以我决定续借真是不好意思写了一篇废话书评。。。
  •     李子旸:何处再觅此乐趣 《经济学通识》,薛兆丰 著,同心出版社出版,2009年,定价25元当当网独家网上销售: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41816    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政治学。那时候的关键词是议会、总统、选举、外交、条约、正义、战争、和平什么的,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现在想来,真是应该建议大学当局对所有学生,文理各科,开设基础经济学课程。不过,没学过经济学倒也有好处。  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不忙,上进心也没那么强,乱翻书,先是读到了哈耶克,逐渐靠近了经济学,并对分析社会问题有了兴趣,然后,从网上读到了薛兆丰。最初的印象记不清了,印象深刻的是后来的感觉,后来读到他更多文章时的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象热的刀子切入奶酪块儿——畅快无比。  此前,我并没有系统思考过经济等社会问题,当然,身处首都,文科大学生,自然也沾染一些好议国事的积习,但思想水平也就和正义感充盈的文学青年差不多。比如,我曾经非常厌恶希望工程,不过理由不是他们不干不净,居然是,我认为基础教育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让民间去做——如果今天听到有人这么说,我必定嗤之以鼻,但我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不过,因为没有学过经济学,也就没有学过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或者凯恩斯经济学——我后来发现,许多本科学经济学的人都有很深的成见,不容易接受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这样的知识。而且,他们以主流自居,对非主流的学问非常不屑。20岁左右的大学生其实对社会并无深刻切身的体会。如果这时不幸接受一套貌似深刻、实则虚幻的经济学,确实就很难摆脱了。  倒是许多本科并不是学经济学的人,后来在接触经济学时,社会阅历已经有所积累,于是,对那种正确把握社会现实,而不是用来考试的经济学就会非常欣赏,很容易接受。而一旦接受了这种真实的经济学,就会对那种黑板、模型经济学有很强的免疫能力。不过,也会因此和那些经济学专业的人分道扬镳,甚至终身争论不休。  我毕业以后的读书状态,其实倒很接近正当的求学状态。到处读书和文章,而不是课本,不用来考试,全凭兴趣。读到薛兆丰的文章以后,兴奋之余,很想找人聊聊。幸运的是,很有几个朋友愿意听我唠叨。那时,大家都没有成家,空闲时间比较多。那几位朋友上进心比我强得多,工作繁忙,没那么多时间看书,但对知识很有兴趣,愿意从我这里间接了解一些二手的新知。我呢,正好可以过话痨之瘾,找到认真的听者。大家一拍即合,倒也彼此有用。  于是,基本上每周一两次,我都会和朋友们一起聊聊最近看到的书和文章。在我的蓄意诱导下,话题逐渐就以经济问题和经济学为主了。和人谈论学问的一个很大好处是,会逼着你把知识理解透彻。你一个人看书,以为看明白了,其实往往并没全明白,只不过你不自知而已。只有当你试图对别人讲解时,那些并未透彻理解的地方才会显露出来。这时,你就得回去重新阅读,反复想,对各种可能的反对观点都提前想好应对之词,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朋友们都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出的疑难和驳斥都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角度出发的。如果能够成功地应付这些疑难和驳斥,解释清楚一个观点,那么,解释就已经是最清楚了,没办法更清楚了。  薛兆丰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话题,给我提供了很多辩论的武器,让我很是品尝了一些辩论中占据上风的愉快。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薛文中包含的坚实的经济分析,那种热刀子切奶酪的感觉就不独我有了。大家都有一种受到震动的感觉。对啊,就是这样啊!为什么以前没有想到?  那几年的阅读、交谈给我和朋友们都带来很大的快乐和收获。好几个朋友因此也成为经济学的爱好者。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我们又一次谈论某一篇薛兆丰的文章时,一个朋友站起来,由衷地感叹道:用经济学分析世界,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啊!  后来,我通过网络和薛兆丰取得了联系。再到2002年,我有机会帮助出版薛兆丰的文集《经济学的争议》。朋友们都很高兴。书出版以后,好几个朋友都买上很多本,到处送人。一个朋友在公司里是个中层干部,买了好几十本书,给他的同事和下属一人一本。原来,自从他们接触到经济学以后,和身边那些仍然用“朴素的眼光”看世界的人之间,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动辄还会有或许激烈的争论。看到其他人那么不开窍,急啊!就想拿薛兆丰文集给他们看,让他们也体验一下用经济学分析世界的畅快,让他们也知道一下,这才是正确的观点。  确实,那时我们之间也时常会有激烈的争论。声音越来越高,语速越来越快。我完全可以想象他们和其他人争论时的样子。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几年过后,朋友们先后成家立业,大家的聚会就渐渐少了。在很大程度上,我退回到了独自读书的状态——那时,还没有铅笔社。而且,在那么多争论、交谈以后,获得新知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了。热刀子把奶酪都切烂了。虽然还有许多学问可学,但当初的激动和畅快却很难再现了。  好象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中,有一个情节。他进入音乐学院以后,老院长和他们谈话。白发老人问这些年轻人:这个曲子听过吗?没听过,哦。那个曲子听过吗?也没听过,哦。如此问过几个,年轻人大多没有听过。年轻人正为此感到羞愧,老院长却长叹一声,说道:年轻人啊,我真是羡慕你们,还有那么多优美的曲子你们还没听过。你们还有机会体验刚听到时的幸福啊。  老院长什么都听过了。没机会再去体验那种幸福了。  先别笑话我,我知道,我不是什么老院长。经济学,我仍然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仍然并将继续处于学习的阶段。但确实,薛兆丰的文章给最初读到的读者提供的那种刺激和畅快,已经离我远去了。唉……  2009年,我操办薛兆丰文集的再版事宜。增补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最新文章,增补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最新文章,重新命名为《经济学通识》。薛兆丰也成了薛博士。他的许多文章,看了仍然令我击节赞叹,但毕竟是太熟悉了。许多体验,人生是只有一次的!现在,我只能在回忆中去寻找那种目瞪口呆、兴奋不已、坐立不安的感觉了。  我愿更多的人读到薛兆丰的文章。你们还有机会体验我当年那种愉快和激动的感觉。实际上,本书出版过程中,出版社的一些人,包括一些年纪大的人,开始仅仅以为这是一本普通的经济学文集,但当他们通过审稿、校对等工作读到那些文章以后,无一不由衷感叹,真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尤其适合在校的大学生去读。当年我在大学中可惜没有机会读到这样的好书。在大学中,同龄的同学在侧,经常要互相交谈。薛兆丰的书必定会提供令人兴奋的话题和材料。同学间的互相讨论,甚至激烈争辩,不但能够大大加深彼此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还会成为一生的宝贵回忆。甚至你会由此找到终生的挚友。  薛兆丰书中的那些观点,一经接触,必会深深植入你的头脑,让你欲罢不能,反复思考。你不会有时间体验无聊和枯燥了。即使身边什么都没有,你的脑子也会思来想去,并随时都有可能体验豁然开朗的滋味。  不要说大家已经不关心学问了,都在忙着挣钱。只要是关心生活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期望的人,都会对这本书产生兴趣。要知道,我的一些内向少言的朋友,都因为忍不住要参与争论,而逐渐变得开朗善辩。  薛兆丰的书,不仅为我和我的朋友们提供了无穷的快乐,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正如“林中路”那个比喻所描述的,一个初始的区别,后来会演变成根本的差异。薛兆丰的书,在我们心中种下了自由和知识的种子。现在,可以说这颗种子已经破土而出。虽然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但已经和那些别的种子根本不同了。  读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快乐是充实和长久的。其间的种种感受,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有机会,再次体验一下那种震动和刺激呢?我确实有些羡慕那些还没读过薛兆丰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样的感受在等着你们去体验吗?    《经济学通识》,薛兆丰 著,同心出版社出版,2009年,定价25元  当当网独家网上销售: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41816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是一本专栏总集。写的生动形象。有些话语虽然不近人情,但说的人心服口服。再者,作者很多概念都是颠覆性的。比如央行的利息是对实际利息的追认。反垄断降低效率,刚需是什么等等。最大的还是决定价格的到底是什么?
  •     由一些经济学的小文章构成,涉及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供给、机会成本、产权等,以及由这些概念出发对一些现象的解释。虽不够系统,但可以给不了解经济学的人打开了解经济学的这扇门。
  •     专栏
  •     书中很多观点有争议性,启发思考,让人更理性
  •     boring
  •     刷新世界观;内容很多,最重要的两点,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又导致供需关系的调整,进而再次影响价格;民主不等于自由,有的时候反而破坏自由;产权制度对经济十分重要;最后,喜欢关于亚当斯密的世界观那篇文章,决定读一遍《道德情操论》
  •     新自由主义通识,没有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睿智,只有偏激
  •     不管如何,还是让我入门的一本好书
  •     经济学原理入门,但真实世界不只有经济学
  •     读不下去了,真是一本垃圾书,除了唱市场有效,还有其他观点吗?如果你不知道市场何时会无效,自然你也没真正弄懂为什么大部分时候会有效。就那些“反常识”的奇葩观点,骗骗中学生还差不多
  •     有观点,没逻辑。不知道在说什么。
  •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学问,而不是关于“应该如何”的愿望大杂烩
  •     精彩的是思想,不是内容。内容是小学生都能看懂。
  •     是文章汇编,不过很受启发,原来是这样
  •     补标。曾经跟人说过,考好他出的卷子只需要牢记“自由市场好”,写满试卷即可。感觉有必要写篇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一下为什么那么多sb会如此吹捧“有钱人”薛老板。
  •     原以为会很枯燥,没想到很有趣,赞~
  •     并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本专栏作品集,但文体只是信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会影响其内核。作为分分钟“毁三观”的洗脑型书,这书可能会引起您的愤怒,但如果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思考,就会发现“市场经济”诚不我欺。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一本书的观点恰好全都是你的观点,那么这本书实际上对你是没有任何信息量的。
  •     评分虚高,这本书除了道理浅显点,语言通俗易懂之外没啥优点了吧,里面的思想真的太极端了。好多文章是十几年前写的,那时候作者认为炒房有功,现在国家GDP都被房地产绑架成什么样了,现在作者还认为炒房有功么?里面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涨价,天底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总之看个热闹就好,别全信
  •     书中很多文章都是2001 03年的,难道作者的观点一直没有改变过吗?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本书告诉了我,为什么自由如此美好、如此重要。
  •     5/5开吧 一半内容都值得深思
  •     同意另外一位评价两星的评论,作者忽略复杂的因素,只通过简单理论,甚至还强词夺理,真是看不下去了。
  •     按作者所言,很多公共服务都得涨价才行,水电,公共交通等,那么大量生存能力不强的人会遭受灭顶之灾,从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出现政权分裂
  •     垄断讲得很好 很多平时听到的所谓垄断都是别有用心的说辞 大道至简 有一些文章观点重复 愿给8.5分 很多思想应该变成常识
  •     看了之后 有了兴趣
  •     读过以后觉得在思考,方法上又进了一步,思想上也得到一次提高。你可以说这是讲经济学的,实际上不是那么远离群众的高深。涉及的都是日常所见。当然了,自己看的话也要注意甄别,毕竟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吗。当作一个与经济学家的对话来看吧。
  •     初识经济学入门书
  •     只能说一种观点能立刻深入你的脑海,不是因为长期的训练,而是因为你本性中在将来预见到的感知发生了。这本书中关于自私和同情的理解我之前虽然无法用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但读到后却很欣喜,有种很想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这些和我的观点并无二致的冲动。也或许我潜意识中形成的这种观点能帮我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     经济学,更有些像一位圣人,因为永远是按照社会的总体利益来看待事物的!不会因为照顾个人的利益就这样做!
  •     27。经济学通识 by 薛兆丰 ebook 12/23/2015 点评:这本书实际上是通过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才获悉的,书页宣传语看起来相当NB,充满挑衅意味,但是全书读完以后,让人对于书中的观点以及讨论内容确不得不认同,书的结构实际上是针对经济学中的不同论题,将其发表过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从中能够看出作者坚定经济学基本常识不动摇,虽然很多结论与平常所想大相径庭,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诉你世上的事情应该怎样,而是告诉你,事情背后的原因以及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其中的很多文章比如春运火车票价格还不够高,到底是供需还是物品本身决定价格等等,都非常有可读性。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我读的这本不是最新修订版,所以过去3-4年的文章都没有收录,比较遗憾。推荐阅读,四星
  •     起初不喜欢作者那股臭屁劲,后来看的习惯了也就还好了,说实话,有些被书名给骗了,这本书的写作的口吻与它的名称倒是确实不太相符,无论如何,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对的输入也是好事。
  •     必须要再读一次。。。是一本端正三观的书。
  •     值得一读的书本!全文基本就围绕一个词在书写——需求。对于我们从小学习价值决定价格的人来说,这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     科普性经济学读物,把世界看的更清楚一下,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     薛支持市场经济:市场愈自由,人民生活水平愈高。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偏激,建议结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同阅读。另外,关于比较优势的举例还是很形象的,这是我第一本经济类读物,算是打开了之后阅读经济学书籍的大门。
  •     一本书看下来,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么几个核心观点。这些观点经过作者的反复论证和强调,自然而然变为读者搭建自己世界观大厦的建材。而一篇文章即使观点再新颖,论证再精彩,由于不能像一本书那样反复强化观点,而不容易真正被消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网文知识碎片化的原因之一。
  •     烂,不是说市场就是经济学的,没逻辑
  •     经济学家没有学派之分,而只有好坏之别,好坏就在于是否相信世上有免费午餐。
  •     刷三关 不过观念底层还是没怎么拎清楚
  •     适合对数据公式不感冒的文科生看,内容很有意思,不一样的思维,很受启发。
  •     现在看来 感慨万千
  •     经济学就如物理学一样,确实是一门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一如当年牛顿第一定律一样,价格定律无疑也是这样一个规律,很多现象的本质不是直觉的认知,而是有着更深刻、更广泛适应性的科学认知。如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一样,人在身边小范围人群和公共领域也是有着不同的表现,但背后的支配规律仍然是一样的。真实的生活不是你我愿望的表现而是大家行为的集合,所以,经济学是让我们更深刻认识现实的有力工具!
  •     廓清迷思,成无上正觉。
  •     确实是通识,但如书中所说,可以不代表合理,合理不代表可以
  •     很启蒙
  •     观点没错,但是不敢全盘接受,毕竟理想环境无法达到。颠覆常识的观点确实值得一读。
  •     被薛老师洗脑。
  •     作者太自相矛盾了,一边说只有书呆子才会向往那种只存在于经济学教科书里的“理想竞争状态”,一边自己又神话自由经济,完全信奉理性人假设,认为自由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     随笔集合?就常见的一些现象给出了经济学分析,比如黄牛票等。觉得出版前如果对相同的话题做个整理和总结,效果会更好。
  •     前面的例子能说的再浅显一点吗,这种抛出问题的方式和《苏菲的世界》一样,可以去当高中科普书了。第二更:通篇更像个人的黑色短篇小说。对于工科生,中间那段汇率、通货膨胀、央行加息,让我有了总体概念。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