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知识(修订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10060250
作者:钱歌川
页数:148页

内容概要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钱歌川一生发表了大量散文与英语教学资料,包括《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篇》《论翻译》《简易英文文法》《简易英文动词》《美国日用英语》《英语造句例解》等,影响深远。

书籍目录

重版补记 1
一 一个古老的问题 1
二 约定俗成万物名 5
三 岂有此理必有误 9
四 严复说的信达雅 14
五 佛经的翻译方式 19
六 批评的和实用的 26
七 直译和意译举例 30
八 译文第一要通达 35
九 首先要了解原文 40
(1)理解字句的含义40
(2)字句以外的含义44
(3)找出典故的来历49
(4)分辨英美的作者53
十 中英文中的虚字 60
十一 不能翻译的字句 65
十二 两国语义不尽同 69
十三 在动手翻译之先 73
十四 选用适当的字句 76
十五 英译中五种方法 80
(1)省译法 80
(2)增译法 83
(3)倒译法 84
(4)改译法 86
(5)简译法 88
十六 英文长句的译法 90
(1)在关系代名词处切断93
(2)在关系副词处切断94
(3)在副词处切断 94
(4)在动词处切断 94
(5)在名词处切断 95
十七 容易译错的字句 96
(1)英译中 96
(2)中译英 108
十八 二竖的故事试译 120
原文 120
语译 121
英译 121
附录 翻译实例评述 123
例一 123
例二 126
例三 127
例四 132
例五 138
例六 142
例七 144
出版后记 149

作者简介

流行华语世界四十载的翻译知识入门书
民国英语教育泰斗一生翻译经验之菁华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翻译的基本知识(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0p 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积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0p 谈理论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行家。1p 孔子:言之无文,行之不远。5p 一切译文必须以逻辑为标准。6p 不同语言的人。对自然物的认识都是相通的。而对人为物的理解因文化隔阂而大不相同。但最容易出纰漏的,则是纯粹人性化的抽象名词和行动词乃至修饰语之类。所以只依靠语言知识并不够用,非得乞灵于逻辑不可。14p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16p 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原文的意思,用适当的中文表达出来,不只是对表面字义忠实,还要必须对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声调、节奏等都要忠实,即令字面不同,只要含义不错,也就算是信了。17p 中西文语句组织悬殊很大。但从文法上看,英文多复句,穿插环锁,句中有句,修饰重重,虽繁复屈曲,但语句组织在文法上必然有线索可寻;中文文法弹性较大,用字颠倒排列,意思不变,少用虚字,无英文关系带名词之类,所以少有复句和插句,一义自成一句。行文用字简练直截。运用灵活。26p 从事翻译的人,必须通晓两种问题,不过通法有所不同。对外国文知识必须是批评的(critical);对本国文的知识就得是实用的(practical)。34p 只要真能了解原意,又能用译语表达,是没有直译和意译之分的。47p 英文原是一种含糊的语文(ambiguous language),要了解其真正含义,单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加以**理智的判断**。63p 中文译文忌太西化,应当避免公式化的翻译。如when和if在中文里就不要呆板地直翻出来,不翻也成。65p 由于中英源流判然不同,因而常有一些字句是不能翻译的。如果只是译出一个大意或近似的字眼来敷衍过去,是无法把原意真正传出去的。如拆字、回文、典故、俗语等。70p 任何一国的语文都有它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乃至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是很难从另外一种语文中找到同义的字句来表达的。71p 学习外文绝不可从翻译入手,学习翻译绝不可以从字典入手。88p 语言趋于简洁,乃为自然之演变。在清晰的基础上,应尽力让文字精致。93p 文章之难于理解,不仅是在其太长,而且是在从属与并列关系太复杂。
  •     本人算是一个有着近十年翻译经验的”资深“译员了,虽然只是做做商业翻译挣点小钱,但做久了自然也会有所有所体悟。而钱歌川作为民国一代文学大师和翻译泰斗,其所书写的这本《翻译的基本知识》该凝结了多少菁华?身为译者,自然十分有兴趣了解。本书与”翻译“技术有关,但并非一本教条的工具书,而有着如散文般优美的文笔,这自然也是作者散文家的身份所致。书前半部分,着重介绍了翻译的由来,翻译的标准(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的历史沿革等即使长久从事翻译也未必知道的”常识“。介绍之余,作者也不忘加以评说,比如说到”信达雅“,作者认为关键仍是一个”信“。若是原本不达不雅的文字,翻译得又达又雅,反而是失了”信“,这可说是很有见地的评价。至于翻译过来的文字必须”言之成理“,否则必然有误,更是无论文学翻译还是如今的商业翻译都应该遵循的法则。虽是简单道理,但读来仍觉受益。到了后半部分,作者更是从具体事例讲起,将翻译的基本方法、中英文语法语义的不同、容易错译的问题、长句如何断句等实用技巧一一道来,加上书后的翻译实例评述,让本书具备了一本翻译工具书的功能。可以说,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如省略主语,被动变主动,断长句等,做过翻译的人多少都是有所了解的,不过,经作者归纳一番,即使对做了不少翻译的我仍是一种认识的提升。对于刚刚踏进翻译门槛的新人来说,更是可以令他们快速获得基本技能,少走弯路。一遍看下来,让我对钱歌川的另几本翻译相关作品也有了浓厚兴趣。不过,书虽精彩,却也令人别有感叹。书中最后,钱氏列举了一些他认为”不甚妥当“的翻译,从中可见其认真执着和对不当翻译的不满了。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如今,我们的翻译进步了多少呢?现状只能说令人汗颜而愧见前人。我自身涉足的商业翻译领域市场化程度已经不低,照理应该充分体现”质量第一,优胜劣汰“的机制,可事与愿违,如今的翻译市场,只能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来形容。仅仅为了追求价格低廉而任用平庸乃至根本不具备翻译资格的译者之情况比比皆是。我就有幸见过不少堪称”奇葩“的翻译,有些人甚至干脆用机器翻译充数,全无翻译之精神。如此一来,市场价格被大幅拉低,国内翻译之单价仅为香港之一半乃至三成,结果就是真正高质量的译者反而无法生存,纷纷另觅它途。”优胜劣汰“不成,反而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凸显,令人叹息。至于文学翻译领域,也并不容乐观。虽然翻译作品数量颇有提升,可惜质量总是遭人诟病。之前的”天才李“事件,虽是个人性格所致,但也足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窘况。作者若是泉下有知,恐怕仍然是要大摇其头的吧。对此,只能说我们的翻译界还真是得从”基本知识“学起。至少,能学学作者这样的认真精神,也是好的。
  •     正经接触到文学翻译也不过是这几年间的事情,凭着满腔热情、维基谷歌和砖头词典,也断断续续地干了一些翻章译篇且作文的事,好歹也算半个有作品的人了。如今的职业又是成天盯着别人的译作给挑错,收获这样一本小书当然如获至宝。可惜时间不算充裕,只读了个大概,其中的大量例子都没来得及一一细读,只期留待今后边学边用。说到对翻译的概念,过去一向过以为是笔译考试题上的那类“把一种文字翻成另一种文字”的事情。如今读过钱先生的翻译小史,才知晓那所谓”翻译“根本不能称其为”翻译“,不过是“通译”而已(如今它倒是已经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被约定俗成为“口译”了)。真正的“翻译”,如序文中所言,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缺一不可。大致来说,钱先生的这本小书中已经提出了所有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书中已经表达得很清晰,自问也没有资格再做赘述,暂时也无力提出异议。只大致说几句观书有感的联想。首先,翻译究竟是该以“信”为先还是”达“为重,究竟是词句通顺更重要,还是遵从外文本身的语法结构更要紧?这是一个始终令我感到困扰的问题。初试翻译时,最爱好那些表现力强的文字,即在忠实翻译的基础上还能给译者较大的发挥空间。由于原文本身感情色彩较强烈,描写性质的词句也偏多,因而更便于切换到中文里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作为中国人,对母语的感受力肯定要大于英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能正确理解到翻译的作用。正如钱先生在第四章中所言,翻译最好以段为单位,不仅要做到对原文忠实,还要对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声调乃至节奏都忠实。如此,从前我以为的那种将译文做得比原文更夸张更漂亮的想法恰恰是不可取的。即使原文作者的感情已然十分充沛,译者也断无道理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再次强加于上。那样即是在强迫读者领受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了。到这里忍不住要就“对读者负责”这个问题说上几句。如今看得懂英文的人多了,获取原版书的途径也广,真正有兴趣的人大可以去读原著,没有必要看翻译作品。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翻译作品确实更易读更省时,尤其是在需要短时间里大量阅读的时候,中文总比英文更让人能够看得进去。然而时下的许多翻译本就属于玩票性质,花的时间不多且不去提,许多翻译甚至连“文句通顺”这一点都做得差强人意。这点在学术翻译上尤为严重,许多在原文中写得十分清楚明白的理论,被翻译成了故弄玄虚的长篇大论;并且由于是以句甚至是短句为单位,原文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被彻底破坏,就算读上十遍都不能理解。每每读到此类翻译,都想问问那些封面上的译者究竟是如何做学问的,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仔细读过文章,翻译的过程中又是不是对每个不能理解的理论概念都一一查证以求通达?以上这些问题,在文学翻译中虽不严重,却也并非不存在。曾读过一本十分优秀的英语小说,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足以打五星,却被翻译硬生生地翻译成了一本给三星都勉强的三流作品。而且还有通篇的错别字,不禁要问编辑究竟在干什么?一两处的错误任谁都在所难免,如此普遍的词差字错,难道是把没校对过的稿子就拿去排版发印了?这些当然是题外话,但也引出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翻译究竟该用怎样的语言去翻译?就此能够想到的最著名的例子也就是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了。作为一个本身不懂日语的人,我所读过的大多数村上都是由林一人翻译的,以至于我根本以为村上就是用这样的语气写作的。直到某天读到一篇文章,驳斥林的翻译太过考究和“小资”,破坏了村上原本的行文风格。读罢此文,难免有种失落感,莫非对一个作家的喜爱根本就要分一半给译者吗?又曾经在大学图书馆里借到过一本纸页业已泛黄的大仲马,兴冲冲地翻开一看却是通篇的白话文,当场扫了兴致。此类译本也许切合当时的阅读群体,到如今却需要再被翻译一遍成现代汉语才好阅读了。毫无疑问,白话文翻译在现今肯定是被淘汰了,但对第一个例子究竟该如何对待?在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甚至让读者忘记他是在阅读一篇译文上,林的翻译无疑是有道理的。只是从今往后我总不免要在心里悄悄打个问号:究竟村上本人是如何写作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做翻译,倒是默默地归结出一条给自己的准则:除了在必要的时候移动字序,轻易不改变原文的结构,甚至连一些虚词修饰词的顺序都尽量跟着原文来做。毕竟在一个全民从小学英语的时代,英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已经深入人心,要联想到原文中的字序结构并非难事。只是这样做,时常面临在中文里找不到合适的对应原句的字词,尤以掌握程度和语气的轻重为难。如今的翻译,虽然不需要像钱先生一样把古汉语翻成白话文再翻到英文,较起真来依然半点马虎不得。对此,钱先生在书中给出了大量实例,并列举各种方法,任君选择。可见从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翻译起来依然还是问题,唯有一字一句认真切磋才可避免错漏。小书大写,这样一本专言翻译的作品读来确实妙趣横生,且辅以诸多实例,非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学贯中西的学者气度而不能得。能在起步阶段读到这样一本堪为业界典范的作品,实乃幸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些很好的例子好像没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二竖的译文似乎也有问题哎。
  •     很多典故在翻译课上学到过,想是教材大量借鉴了钱老的书。
  •     一知半解的感觉,有机会看第二遍吧。不过干货还是挺多的。
  •     前段时间正准备动手搞翻译,于是赶紧读了一下钱先生的书,得到不少启发。但是光是脊背发凉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实际翻的过程中去解决了,不然永远开始不了。
  •     书没什么章法。素材挺广。
  •     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让自己做起翻译工作来可以更从容了。同时也感慨现在不认真搞翻译的人真是太多了,买中文译本的书真难遇到好的啊。
  •     书是好书,但是我能吐槽一下书的版面设计么?封面还不错,封底略俗气~
  •     要古文功底好……
  •     老先生写的好极了,而且发现自己就是老先生笔下的典型案例。
  •     有趣的书
  •     这本看着还是比较赞的,拆字的说法的真有趣,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办法翻译,以后会不会有变化,不知道。
  •     。。。
  •     “学习外文决不可以从翻译入手,学习翻译决不可以从字典入手”(P71)…误入歧途甚深…
  •     一点也不老套 很生动 不会死气沉沉 例子出自中西经典名作 很受用 从翻译的渊源讲起 又有实用的方法技巧 易错点 关键是本书不太厚 翻多次也很顺手呢啊~~
  •     小册子写的很浅显也很有启发性
  •     二竖为虐,OMG,左传也是我们要学的吗
  •     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很不适合做翻译!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讲把红楼梦、水浒传、元曲翻译成英文的,难看得要吐了,完全失去了中文的韵律之美。还有很多例子,讲把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勉强能看,但是也失去了英文(特别是英式英文)的幽默和拟人之妙。觉得能够看懂一种语言享受它就很幸福了!把它们切换来切换去好没有意思!
  •     文化人写的书,随便举个例子都是中文古代经典或者各种外文经典,羡慕&读的舒服。作者一生也是精彩。
  •     无所得,为我全不在门内,说得一些似乎也无可操作性,不过应该写得是不错的吧?3星是还行~
  •     新年里读的第一本学习书,今年需要多多加油,因为结婚了。
  •     读完之后再次体认到学习语言其实是在学习另一种文化。内容的确是翻译的基础知识,不过难得讲的面面俱到又干净利落,真是大家风范。附录翻译实例评述看的头皮发炸,果然好翻译是件累活啊。
  •     好书,启蒙
  •     看的第一本翻译理论方面的书,有收获,但个人不揣浅薄地认为,钱先生在书中对所举之例的翻译有些读来也不够通顺精彩。一则或因在其生活的年代里,语言与今日有出入;二则翻译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     这里说的翻译和我说的翻译不同吧,算了,你有你的追求~~
  •     面向新手。意图是好的,道理也是好的,可惜有些例子不好,又或者是中文已经变了太多,读来常常觉得不顺甚至不对。
  •     比较简单,适合翻译初学者。
  •     好书,很多范例可以学习。
  •     虽然书名是基本知识,但是里面的内容对于我这个爱好者来说,绝对不是基本的只是,钱先生举了的如此多的例子,让我知道想做一个好的译者要先把自己的母语学好,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译者,一定要深入到文化中,不能停留于字面的意思,这本书受益匪浅,闲来无事会反复阅读。
  •     Rat race,west and east wind
  •     不错,好书当如是
  •     大概还是要中文过硬吧……
  •     既要分析古文又得分析英文啊。。
  •     受益了!
  •     参加英语水平考试培训期间购买并阅读了这本书
  •     翻译的入门书。
  •     钱歌川先生谦虚地说这是本小书。这怎么可能只是本小书。
  •     很好的翻译书 实例很丰富 有理有据 每读完一章细细体会结合具体翻译实践进行练习 让我对翻译又有了新的认识 老先生写的真用心!
  •     其實錢老你翻譯出來的文字老百姓真的不一定看得懂,還不如學學人家「老嫗能解」的方法,大白話晾這兒,一看便「能解」。
  •     的确是基本的翻译知识,钱老有一半篇幅在说中翻英,我等初涉翻译的人是断不敢轻易尝试的。至于钱老所引误译的例子,着实可怕,完全是英文功底不合格造成的,相比之下门修斯常凯申实在算不得什么。
  •     书名为“基本知识”,但是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许多人都做不到,钱老字字珠玑,举重若轻,看完让人不禁心理感叹“会意达意”是何其重要。读完浑然不觉这是一本70年代出版的作品,只想拍案叫绝!
  •     已购.
  •     书的前面讲的是一些翻译的基本知识,讲得还蛮全的,对于无论是想从事翻译或是看原版书的人来说都挺有用;后面是一些例子,看完真是惊心动魄啊,虽然翻译确实是一个很累的行当,但是看到投机取巧的乱译,还是觉得自己以后找书真的要找好的译者来看。感觉钱老师相当严谨,如果是他的学生随便翻译应该会被骂得很凶。
  •     很多不曾注意的小细节,颇有收获。大家之言,精益求精。
  •     深入简出
  •     没有做过翻译的人是很难体会遣词造句中推敲的乐趣和痛苦的吧,当初在参与高达游戏汉化的时候,一组四个人每每都是争得面红耳赤,不仅是为了词句的真实流畅,也为了语言风格的自然和贴切,当时做最后润色的我一度没有办法,只能用“我是清华的,你们听着就好了”这样的蛮横借口压制众人。不过好在最后的文本还是获得了众玩家的认可,其实对于我们这样的小辈来说,“信达雅”只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吧,最后的结果不让大家讨厌、不被挑出那么多的错误就是谢天谢地了。
  •     彦琮八备,佛经翻译(译场),西风的问题,
  •     解决了多年不会灵活处理when和if的翻译问题,一剂见效。其实一本书能有一个受益的地方就够了,偏偏全书都是。“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钱歌川先生真乃新晋男神。
  •     我感觉这本是一篇论文,想学翻译技巧还是要看那本翻译技巧。
  •     是本可以在翻译生涯里不断翻读的好书
  •     #2015115#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