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之篷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4475524X
作者:[巴西] 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
页数:348页

内容概要

若热•亚马多不仅在巴西享有崇高声誉,在拉美地区和世界文坛都有着卓著的影响力,代表了巴西文学的顶级水准。
在巴西,他的小说印数曾高达五百万册之多,而在巴西一万册的印数就能称为“畅销书”。从世界范围看,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四十九种文字,在近六十个国家出版发行。毫不夸张地说,亚马多的声誉和影响力不仅在巴西历史上是空前的,也超出了巴西和拉丁美洲的范畴,赢得了国际文坛的赞赏,欧美评论家甚至将他誉为“20世纪的狄更斯”。
他多部作品是影视、戏剧界的常青树,为巴西桑巴舞提供灵感,他笔下的人物甚至成为街区的命名标志。同时,他也是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巴西文学院“不朽殿堂”四位名家之一,不仅获得过多项葡萄牙语文学重要大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书籍目录

引子
关于诗人兼社会学学士佛斯托•佩纳如何完成了一项委托研究
关于美国专家詹姆斯•莱文森到达巴西,引起轰动
关于“奥茹欧巴”佩德罗•阿尔杉茹之死及他在金塔斯陵园的葬礼
关于我们的诗人兼研究员:诗歌化身的绿帽子情人
关于上等知识分子、以文雅著称的名人,一般而言极其博学
关于狂欢节、街头争端与女人们的梦幻剧,除了混血女人和黑女人,还有一位瑞典姑娘(她其实是冰岛人)
固执的野心家佛斯托•佩纳受到一张汇票(数额很小)、一个教训以及一个提议
关于消费社会如何庆祝阿尔杉茹的百年诞辰,以他的荣耀为资本,赋予其意义与影响
关于书籍、论文与理论,大学教授与游吟诗人,示巴国女皇、伯爵夫人与雅巴,以及在如此的混乱中出现的一个谜语和一个胆大妄为的想法
佛斯托•佩纳讲述他的戏剧经历与其他不幸
佩德罗•阿尔杉茹既是奖项名称也是奖项内容,参与其中的有诗人、广告商、年轻女教师与流浪小鳄鱼
佩德罗•阿尔杉茹•奥茹欧巴的民事斗争以及人民如何占领了广场
发表了对天赋与成功的高谈阔论之后,佛斯托•佩纳起身告别:是时候了
问题与回答
祖国的荣耀
“在魔幻现实的土地上”
译后记:真实的奇迹

作者简介

◆一部巴伊亚底层人民种族融合的斗争史
◆诠注乐观、狂欢、梦与激情的巴西精神
◆本书出版获巴西文化部 / 国家图书馆基金会的资助
“奇迹之篷”坐落于塔布昂斜坡60号,是一所民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这里是巴伊亚民俗生活的心脏,也是黑人领袖佩德罗•阿尔杉茹捍卫种族融合斗争的根据地。
20世纪初的巴西,黑人与混血儿仍被视为病理上的“生来犯罪人”,受政府法令的镇压迫害。在“奇迹之篷”下, 容纳了被禁止的音乐 、非法的舞会、桑巴、灯影戏、卡波艾拉,每个混血儿都绽放着独特的生命光彩。
也是在“奇迹之篷”简陋陈旧的作坊里,印刷出一本本巴伊亚民俗小书,展现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的超自然力量——那是摒除偏见的奇迹,更是种族融合的奇迹。


 奇迹之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巴西,若热•亚马多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从193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狂欢节的国度》到2001年去世,在长达70年的文学生涯中,亚马多创作了包括小说、戏剧、诗歌、传记在内的30余部作品,深受巴西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他也是与中国结缘最深的巴西作家。早在1952年,亚马多便应邀来过中国。1953年,其代表作《无边的土地》的中文版问世,并于1958年、1992年两度再版。迄今为止,亚马多的作品已有15本被译成中文,是拉美作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巴西代表。作为曾经最畅销的作家,亚马多在巴西文学评论界一直饱受争议。赞扬者称他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巴西现实,笔下人物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批评者则认为其创作肤浅冗长,人物过于脸谱化,情节描写也常常重复。不仅如此,亚马多小说中鲜明的政治倾向也一直是各阵营争论的焦点。对于评论界的各种评价,亚马多通常并不在乎,甚至坦言自己的作品缺乏“深刻”的内涵,并自视为一名不太具有想象力的作家。但是,无论评论界还是亚马多本人,都非常强调其虚构作品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从发表处女作《狂欢节的国度》开始,亚马多的名字就一直与“见证”“纪录”“现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本小说《可可》的题记中,这名巴伊亚小说家更是直接表明自己对真实的追求(“我力图在这本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与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的生活”)。可以说,无论是其早期作品《儒比阿巴》(中译《拳王的觉醒》)《无边的土地》还是后期的《加布里埃拉》《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亚马多的文学创作都根植于巴伊亚的历史与传统,在展现地方风俗的同时针砭时弊,在真 实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创作。因此,无论在巴西国内还是国外,学界对亚马多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学人类学元素都非常重视,并将之视为巴西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而国外的普通读者也都将亚马多的作品看作一扇了解巴西的大门,深受其中异域风情与文化特色的吸引。可以说,通过文学创作,亚马多向世界呈现了巴西。尽管这个巴西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却从未远离过现实的基石。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奇迹之篷》在亚马多小说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部作品出版于1968年,从很多方面来看,它都并非亚马多随意创造的一部小说,而是对巴伊亚社会发展的如实记录。也许对于国外读者而言,它更像一则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充满了神秘、冒险与奇思妙想;但倘若了解巴西历史,倘若生活在巴伊亚,就会发现书中的一切都如此熟悉,甚至难以分辨小说与现实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里,亚马多对影响巴西身份构建的两个重要话题——种族融合与民主进程——进行了探讨,在回溯历史的同时,也以巴西知识分子特有的斗争姿态,参与构建了新的历史进程。《奇迹之篷》的叙述在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相互穿插。第一个层面是主人公佩德罗•阿尔杉茹捍卫种族融合的斗争,第二个层面是阿尔杉茹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对于两个层面的时间选择,亚马多都有着精准的把握。第一个故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于1943年阿尔杉茹去世时结束。第二个故事则发生在1968年的军政府独裁时期,也就是这本小说出版的前一年。葡萄牙殖民与奴隶制度一直被认为是巴西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而亚马多所在的萨尔瓦多因为曾是非洲贸易的中心,各种矛盾也显得更为尖锐。由于巴西1888年才废除历时三世纪之久的奴隶制度,二十世纪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仍将大批黑人与混血儿视为低等种族,将巴西在文化上的落后归咎于混血与种族融合。甚至当亚马多发表处女作《狂欢节的国度》(1931)时,也在作品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除了文化上的偏见之外,政府当局也将非洲宗教等集会形式视为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认为这些黑人、穷人、卡波埃拉拳师极有可能从事颠覆政权的革命活动,从而颁布法令,对非洲宗教进行镇压,逮捕迫害相关人员。《奇迹之篷》的故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为了能够更好得还原历史,小说中的相关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依照了历史记载或者民间传说:比如书中提到“非洲使团”阿佛谢(即狂欢节期间坎东布雷的节日游行队伍)确实是第一个走上街头的阿佛谢,“非洲沼泽”阿佛谢也真实存在,作者引用的许多歌谣也都来自于民间创作,胖子佩德里托与圣父普罗考皮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更不用说书中关于坎东布雷宗教仪式、非洲诸神奥里沙以及巴伊亚美食的精确描绘。不仅如此,小说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主人公佩德罗•阿尔杉茹与种族主义者尼禄•阿尔格鲁——也都有其历史原型,分别是曼努埃尔•格里诺(1851-1923)与尼纳•罗德里格斯(1862-1906)。作为一名非洲后裔,曼努埃尔•格里诺不仅是画家、作家、废奴主义者,更是一位研究非洲文化的人类学先驱。尼纳•罗德里格斯则像小说里的尼禄•阿尔格鲁一样,是一名法医学家、精神病医生、巴伊亚医学院教授。从各个层面上看,阿尔杉茹与阿尔格鲁的争论都与格里诺与罗德里格斯的论战有很多相似之处。罗德里格斯是巴西犯罪学的先驱,继承了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索的理论,认为黑人与混血儿是病理上的“生来犯罪人”。小说中的阿尔格鲁不仅秉承了罗德里格斯的思想,甚至连其著作的题目——《混血、退化与犯罪》《热带国家混血民众的精神与心智退化》《人类种族与巴西刑法责任》《病理人类学:混血儿》——都与罗德里格斯的分毫不差。而故事主人公佩德罗•阿尔杉茹与曼努埃尔•格里诺的相同点不仅在于他们对非洲文化的肯定,还体现在其他种种细节:比如他们都在坎东布雷宗教中拥有头衔,都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就连阿尔杉茹所写的四本小书也都能在后者的著作中找到出处。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佩德罗•阿尔杉茹与里迪奥•库何等人的斗争初见成效,种族融合的观点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两场跨越种族的婚礼就是其最有效的证明。而在历史上,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以吉尔贝托•弗雷雷的《华屋与棚户》为代表,对于巴西非洲文化的社会学研究逐渐增多,巴西知识分子也更为关心底层有色人种的命运。与此同时,如坎东布雷、阿佛谢、桑巴舞等富有非洲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巴西民族性构建的重要元素。而将阿尔杉茹去世的时间选在1943年纳粹德国失势的时刻,也无疑是对种族主义的最后一击。1946年,在弗雷雷的支持下,作为政府议员的亚马多提交了捍卫宗教自由的提案并获得通过。然而,坎东布雷信徒刚刚获得自由祭祀的权利,1964年的军事政变便开启了独裁统治的时代。因此,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对于暴力行动、审查制度的嘲讽控诉,并不只是为了表明作者的政治立场,更是对军事独裁、尤其是1968年底颁布的审查法令最直接的反抗。正是出于反抗的需要,作品必须更加正视现实。与同时期的《夜间牧羊人》(1964)《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相比,《奇迹之篷》反倒少了一些魔幻色彩。本来,从1958年出版《加布里埃拉》开始,亚马多已经很少在作品中引用长篇论述。但在《奇迹之篷》中,亚马多却采用了他早期小说创作中惯用的方式,引用大量真实的书籍材料,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此,尽管小说的题目是《奇迹之篷》,但这里的奇迹却并非超自然力量,而是真实生活。尽管在作品前半部分多次描写到神灵附体、占卜预言,主人公却在最后承认神灵降临的奇迹不过是“单纯的癫狂状态”,“是苦难、无知与原始恐惧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奇迹,在整部小说中,作者至少四次提到了真正的奇迹。第一次,是阿尔杉茹一生的挚爱罗萨在跳舞。罗萨是一位黑人美女,跳的又是坎东布雷的宗教舞蹈,这是黑人艺术的奇迹。第二次,是在阿尔杉茹教子塔代乌大学毕业的当晚,作为坎东布雷圣母的玛耶•巴散与曾经游历欧洲各国的伯爵夫人莎贝拉共同起舞。尽管玛耶•巴散是个黑人,莎贝拉是白人,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混血孙子,这是文明交汇的奇迹。第三个奇迹,是混血儿塔代乌与金发姑娘露的婚礼。尽管没有得到女方家庭的支持,混血男孩与白人女孩依然相互结合。并且在婚礼当天,女孩的外婆赶到现场为新人祝福。在婚礼之后,随着塔代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方家庭也愉快地接纳了他。这是摒除偏见的奇迹。而最后一个奇迹,则是罗萨的混血孙女。她继承了罗萨的非洲血脉,又拥有欧洲的湛蓝眼睛。她自信、美丽、聪颖、热情,这是种族融合的奇迹,也是巴西最值得称道的奇迹。与种族融合相对应的,还有宗教融合,它既是亚马多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理解巴西文化特点的基石所在。这一点,从佩德罗•阿尔杉茹的名字上就能表现出来。佩德罗来源于圣经,而阿尔杉茹(archanjo)的意思则是大天使。但他同时又叫奥茹欧巴,是坎东布雷教义中雷神“桑构”的眼睛。在他死后,即能享受非洲“拿构”的葬礼,又能安葬在基督教的陵园。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了风雨神“烟散” 就是圣芭芭拉,钢铁神“奥贡”就是圣安东尼奥。这是因为在殖民时期,黑人宗教被葡萄牙殖民者视为巫术,从而遭到禁止。为了保留自己的信仰,黑人奴隶不得不将非洲宗教中的自然神与天主教圣徒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礼敬神祗的同时避免遭受迫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宗教与天主教之间相互影响,使得巴西的坎东布雷早已不同于非洲,黑人也拥有了自己的教堂。而对巴西文化融合最直接的说明,还是小说最开始的一段话:“在梵蒂冈的‘选中之人’与坎东布雷的黑人之间有一项共同点,就是混融的血液。阿格纳尔多的奥绍熙是腹地的悍匪,圣像雕刻家手中的圣乔治不也一样吗?圣乔治的头盔更像一顶皮革帽,巨龙参加了雅加雷与卡阿波拉的三王节游行。”天主教、非洲宗教、腹地悍匪这三样迥然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而倘若联系到早期巴西统治阶层对宗教融合所施加的种种阻力,联系到腹地悍匪寻求正义的反抗精神,将它称之为奇迹也不为过。《奇迹之篷》与亚马多的其他作品,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这三种元素。最后,在故事的另一个层面,也即阿尔杉茹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亚马多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嘲讽,其中包括对军事独裁的控诉、对学术骗子的揭露、对惟利是图的批判以及对美国霸权的反思。更有趣的是,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1968年底,巴西颁布了严格的审查法令,然而在1969年,《奇迹之篷》这样一本明显反对军事独裁的作品依旧得以出版。事实上,并非只有这一本书,在军政府统治期间,产生了不少类似的作品。这大约也是巴西的奇迹。樊星 于巴西坎皮纳斯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巴西风情论文。
  •     我们今天读的,不知道哪一天便是记忆宫殿里的宝藏。比如失落的圣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