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4-1
ISBN:9787563352746
作者:萨孟武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萨孟武(1897-1984),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他的治学方式,不仅参酌西方研究架构,更从文学、史学与数学着手。他立论著说,不但行文流丽、引证博雅,同时逻辑分明。他为人谦和风趣,教学循循善诱,国内当前有成就的政治学者,大多出于他的门墙。他的学生都尊崇萨先生不仅是一位望之俨然的经师,更是即之也温的人师。其主要著作有《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史》、《儒家政论衍义》、《〈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学生时代》、《中年时代》等。

书籍目录

1 唱童谣及听故事
2 家塾及过节过年
3 小学
4 我曾做过佾生
5 我不想入孔庙
6 看小说
7 我们的玩耍
8 花萼相辉会之组织
9 少泉伯
10 《新民丛报》与《民立报》
……

作者简介

本书是萨先生回忆录的第一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他青少年时期耳闻目睹的种种人物和事件。每一篇故事都不长,虽然作者自云,“平平凡凡的人写平平凡凡的事,供人茶余饭后开心而已”,但现代社会的变动已蕴其中,诸多现代菁英的青春影踪时常过现,是一本难得的知人阅世的好书。


 学生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入心几篇为:《我们的玩耍》、《林译小说》、《谈悲剧》、《电影上的大腿主义》、《“心中”和切腹》、《典书、卖书及买书》、《狗和猫》。文字脉络清晰,没有卡壳看不懂的部分,倒是很滑很顺,不做作。没有华丽辞藻,甚至连成语都很少用,心理描述亦很客观,一点而过,决不纠缠。枝干可作为萨先生本人的回忆录,很多细节倒还可以拿来做近现代史的研究材料。写到家中几位亲人和好友去世时,语气却极为平和,并没有多余的心理描述,就像是一件普通小事,风一吹,日子就翻了页。比如,前一段还在写家中孩子答题唯本钧受到陈老师的认可,但后一段却轻描淡写一句“福州竟然发生了鼠疫,本钧得病而死,全家兄弟均辍学,逃到亲戚家里。”就算是交代了本钧的去处,之后的文章中竟也不再提及。写堂兄俊哥的死也是轻轻一句“被日本飞机炸死了”,之后便不再有俊哥的名字。倒是在写本澄的死时,用了“竟然夭折”四字,算是发出了天妒英才的感慨。随后接一句“由是可知人是有运命的”。似乎萨先生对运命很看得开,故而在最后一段大谈起“运命”来。这种心态相当“豁达”。有些总结性的话也是意味深长。比如“在公平的社会,不许侠客存在,也不会产生侠客”,又说“由中国文人看来,做土匪,是希望收编,文人骂当道,是希望皇帝重用。”又如“中国民众运动往往中途变质,都是一样”。“中华民族性由激昂奋发,而变为谨慎软弱,第一负责的是东汉光武,第二负责的则为宋代的理学派”(《电影上的大腿主义》)。“中国伶人要逃避表情,故用脸谱遮盖”(《陈锡符同学》中言及为什么京剧要有脸谱而得出此种结论)更有写幽默分子点缀其中,《看小说》中竟然被告知中国提倡白话诗的乃是梁山好汉阮小二,因为他曾写得一首“老爷生长石家村,不爱金钱爱杀人…”。在《看小说》一段中,更是让人险些掉进陷阱,萨先生先是杜撰一部小说,名为《三教大战》,而后开始描述情节,更是激起我和本铁一样的好奇心,结果末了,“最后告诉他(本铁),这是我自己想出,没有此书。”一时间,我竟然有种失落感,觉得错过一本好书。《成城中学》中写到留日学者的处境,举了曾做过江西都督的李烈钧来到日本竟然出演《茶花女》的事迹,对我而言,这则故事当然十分稀罕,心想接下来大概要写写李烈钧的事情,不想紧接着便是“可知过去国民党党员都很清洁。”倒是给出了更为宏大的观点。此外,有几个疑点:提到祭孔,我曾去参加过一次西安书院门举行的仪式,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但萨先生在当时因为当了佾生,所以写的倒很详细很有滋味,但他言及当时的佾生穿“明朝装”,倒是和我所见那次的“汉服”有所不同。不知从“明朝装”到“汉服”的改变是由什么促成的,可能近现代史的同学会更清楚一些?《一部剧本的写法》中提到《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作者用的是一个问号,不知道这种说法如何而来,很是好奇。而在《“心中”与切腹》一文中提到“在江左一带是谓梁祝化蝶,而在重庆一带则谓梁祝化鸟”,我在成都生活几年,身边也不少重庆朋友,却并未听到此种说法,不知现在是不是还存在类似说法?
  •     前阵子买了萨孟武的《中年时代》,本不知道这个人,翻了翻觉得入眼就买了,想这个人不会和萨镇冰有什么关系吧?后来查了一下,果然。萨孟武名萨本炎,孟武是字,法学家,生于福州,萨家累世居住于福州,祖上是色目人,在福州本是商贾世家,后来萨孟武祖父辈请明师教子弟求取功名,后来学人纷出,萨孟武本人是萨镇冰的侄孙,萨本栋的堂兄,记得还有个化学家萨本茂,大概也是同辈本家。萨孟武少年时去东京求学,毕业于帝国大学,回国后在上海等地居住过,49年后居台湾。上周看了他的《学生时代》,觉得很好看,这周就买了这本。书中涉及很多清末至民国的事情,萨孟武生于1897年,清亡时已经少年,福州又是民智启蒙重地,记述角度和别处不同。旅日求学时师兄弟中多后来的要人名流,当时不过普通学生罢了,也不见得有多么不堪。稍有微辞的就是郭沫若,郭翻译河上肇的作品欠信实,引得河上肇在作品上写“拒绝汉译”。后来又因为新旧小说的看法有异有些小口角。不过如此,萨也说自己成见甚深。又写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小说,文笔很好,我没看过。林纾不懂外语,都是别人口译他润色,所以别人译什么他就要译什么,无章可循,文笔固然好,小说选材却良莠不齐。萨孟武认为最好的译稿是《孝女耐儿传》,就是《老古玩店》。萨孟武也翻译过一些书,用白话的,也写白话文,不过他说初写白话文都是先用文言打稿,然后转成白话,以后才适应了用白话——好像现在学生初写英语作文一般。从前人用文言翻译外语小说是因当时文言盛行。如今除了特殊需要,比如翻译外语古诗词,为了合乎气氛而用文言。其它的再就不太必要,总是要方便人看呀。  民国直到四十年代,文白相杂的小说散文还是很多,其实现在也有,看着雅致,但毕竟是讨巧了。由此我钦佩老舍先生,他在创作谈中提到最初用文白夹杂的方式写小说,也有人喜欢,但他很快发现这是讨巧,就不再用。要用最普通的一两千个字写出好看深刻的文章来,这可是多大的志气!
  •     刚开始的50页,读得很有趣味,觉得可能是本好书,一度把它评为5星。但是往后读,感觉作者写的开始凌乱起来,有些文章写得完全是信马由缰型的,感觉变差了好多。这到底是我个人阅读时的精力不能持续一贯造成的观感,还是书籍本身的实际情况?我没有特别清晰的把握。文中的叙述,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童年的回忆比较有价值,到日本读书后的生活写得很平淡。然后萨自己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偶像,所以,怎么说呢?这本书似乎就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自己写的能否写成这样,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记得作者两本书都买了的。看过中年时代后再做进一步评论吧。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可读性和资料性都不错。
  •     休憩101st,萨先生两本回忆录应该说很完美的体现了回忆录文体所应有的形式,时代特色鲜活,史料意义充足,个人特征明显,而且难得的是,很好看。
  •       在图书馆里翻到的...因为翘课了所以也算杀时间吧....
      就这么读下去了....看了没几页发现同是福州人于是倍感亲切呐~
      撇开同是老乡这一说,感觉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
      想着他说福州话是什么状况呢?哈哈....
      貌似这个书评不怎么靠谱吧我~
  •     民国大家子弟如何读书
  •     在枣读上看到了推荐萨孟武的《'西游记‘和中国古代政治》,就买齐了萨孟武的作品。我喜欢这样博学的作家,喜欢这种把名著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的文章。萨孟武真是个博学的人,文笔流畅,旁征博引,于细微处探索社会、人生。看这本书,不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事,也可以对比自己现在的环境与心境。很有收获。
  •     学外语最好的方法是翻译
  •     尚有关于清末宪政宣传和某戏迷笔记代写
  •       前阵子买了萨孟武的《中年时代》,本不知道这个人,翻了翻觉得入眼就买了,想这个人不会和萨镇冰有什么关系吧?后来查了一下,果然。萨孟武名萨本炎,孟武是字,法学家,生于福州,萨家累世居住于福州,祖上是色目人,在福州本是商贾世家,后来萨孟武祖父辈请明师教子弟求取功名,后来学人纷出,萨孟武本人是萨镇冰的侄孙,萨本栋的堂兄,记得还有个化学家萨本茂,大概也是同辈本家。萨孟武少年时去东京求学,毕业于帝国大学,回国后在上海等地居住过,49年后居台湾。
      
      上周看了他的《学生时代》,觉得很好看,这周就买了这本。书中涉及很多清末至民国的事情,萨孟武生于1897年,清亡时已经少年,福州又是民智启蒙重地,记述角度和别处不同。旅日求学时师兄弟中多后来的要人名流,当时不过普通学生罢了,也不见得有多么不堪。稍有微辞的就是郭沫若,郭翻译河上肇的作品欠信实,引得河上肇在作品上写“拒绝汉译”。后来又因为新旧小说的看法有异有些小口角。不过如此,萨也说自己成见甚深。
      
      又写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小说,文笔很好,我没看过。林纾不懂外语,都是别人口译他润色,所以别人译什么他就要译什么,无章可循,文笔固然好,小说选材却良莠不齐。萨孟武认为最好的译稿是《孝女耐儿传》,就是《老古玩店》。萨孟武也翻译过一些书,用白话的,也写白话文,不过他说初写白话文都是先用文言打稿,然后转成白话,以后才适应了用白话——好像现在学生初写英语作文一般。从前人用文言翻译外语小说是因当时文言盛行。如今除了特殊需要,比如翻译外语古诗词,为了合乎气氛而用文言。其它的再就不太必要,总是要方便人看呀。
        
      民国直到四十年代,文白相杂的小说散文还是很多,其实现在也有,看着雅致,但毕竟是讨巧了。由此我钦佩老舍先生,他在创作谈中提到最初用文白夹杂的方式写小说,也有人喜欢,但他很快发现这是讨巧,就不再用。要用最普通的一两千个字写出好看深刻的文章来,这可是多大的志气!
      
      
  •        最入心几篇为:《我们的玩耍》、《林译小说》、《谈悲剧》、《电影上的大腿主义》、《“心中”和切腹》、《典书、卖书及买书》、《狗和猫》。文字脉络清晰,没有卡壳看不懂的部分,倒是很滑很顺,不做作。没有华丽辞藻,甚至连成语都很少用,心理描述亦很客观,一点而过,决不纠缠。枝干可作为萨先生本人的回忆录,很多细节倒还可以拿来做近现代史的研究材料。
       写到家中几位亲人和好友去世时,语气却极为平和,并没有多余的心理描述,就像是一件普通小事,风一吹,日子就翻了页。比如,前一段还在写家中孩子答题唯本钧受到陈老师的认可,但后一段却轻描淡写一句“福州竟然发生了鼠疫,本钧得病而死,全家兄弟均辍学,逃到亲戚家里。”就算是交代了本钧的去处,之后的文章中竟也不再提及。
       写堂兄俊哥的死也是轻轻一句“被日本飞机炸死了”,之后便不再有俊哥的名字。
       倒是在写本澄的死时,用了“竟然夭折”四字,算是发出了天妒英才的感慨。随后接一句“由是可知人是有运命的”。似乎萨先生对运命很看得开,故而在最后一段大谈起“运命”来。这种心态相当“豁达”。
       有些总结性的话也是意味深长。比如“在公平的社会,不许侠客存在,也不会产生侠客”,又说“由中国文人看来,做土匪,是希望收编,文人骂当道,是希望皇帝重用。”又如“中国民众运动往往中途变质,都是一样”。“中华民族性由激昂奋发,而变为谨慎软弱,第一负责的是东汉光武,第二负责的则为宋代的理学派”(《电影上的大腿主义》)。“中国伶人要逃避表情,故用脸谱遮盖”(《陈锡符同学》中言及为什么京剧要有脸谱而得出此种结论)
       更有写幽默分子点缀其中,《看小说》中竟然被告知中国提倡白话诗的乃是梁山好汉阮小二,因为他曾写得一首“老爷生长石家村,不爱金钱爱杀人…”。
       在《看小说》一段中,更是让人险些掉进陷阱,萨先生先是杜撰一部小说,名为《三教大战》,而后开始描述情节,更是激起我和本铁一样的好奇心,结果末了,“最后告诉他(本铁),这是我自己想出,没有此书。”一时间,我竟然有种失落感,觉得错过一本好书。
       《成城中学》中写到留日学者的处境,举了曾做过江西都督的李烈钧来到日本竟然出演《茶花女》的事迹,对我而言,这则故事当然十分稀罕,心想接下来大概要写写李烈钧的事情,不想紧接着便是“可知过去国民党党员都很清洁。”倒是给出了更为宏大的观点。
       此外,有几个疑点:
       提到祭孔,我曾去参加过一次西安书院门举行的仪式,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但萨先生在当时因为当了佾生,所以写的倒很详细很有滋味,但他言及当时的佾生穿“明朝装”,倒是和我所见那次的“汉服”有所不同。不知从“明朝装”到“汉服”的改变是由什么促成的,可能近现代史的同学会更清楚一些?
       《一部剧本的写法》中提到《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作者用的是一个问号,不知道这种说法如何而来,很是好奇。
       而在《“心中”与切腹》一文中提到“在江左一带是谓梁祝化蝶,而在重庆一带则谓梁祝化鸟”,我在成都生活几年,身边也不少重庆朋友,却并未听到此种说法,不知现在是不是还存在类似说法?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也非常值得一读。萨先生的为人值得我们去借鉴。
  •     最后一篇最后一段抄录:青年人想将来,壮年人想现在,老年人忆过去。这话未必有错,现今在台人士,年龄与我相似的,大多不忆过去,而想将来。为什么呢?哪一家不是骨肉分散,哪一人不想回到大陆。“黄河之水天上来”,台湾能够看得见么?“不尽长江滚滚来”,台湾能够看得见么?哈密瓜、马乳葡萄,台湾能够尝其味道么?冬天大雪,冷是冷了,而每家均有火炉,比之台湾寒潮一来,就冷得令人战栗;而太阳出来,又如夏天,谁人能够忍受。大陆的冷是干冷,台湾的冷是湿冷。我们想未来,就是希望能够回到大陆。
  •     好吧,我是有倾向的。作者想把自己的阅历写出来给后人看,有诚意在焉。再者,我最近对民国史的兴趣很浓,这个当一个个体标本看,极有趣。不懒的话,要问萨先生写点东西。btw,我从小喜欢的萨镇冰是作者族叔。
  •     这几天抱着pad念着念着便入睡了,醒过来再接着念,很好玩儿~哎呀,这两日满是虚假的假期的讯号!抓狂!/ 看的电子版,比对豆瓣所载前10节目录,好像不很全啊?为什么会间杂着少了一二节目?对少时读书、玩耍的记忆最感兴味,写东京大地震的那一幕也很动容。至于“唯性史观”什么的………
  •     写的挺一般的,不怎么适合写杂文。
  •     如果没出国可能更好看
  •     娓娓道来,亲切有趣。
  •     类似于漫忆。然萨先生生在清末,学于民国,回忆甚有其真,今人读之,犹如史料。不可以文学视之。
  •     傅雷说他四十多岁时,翻看老舍的文章,觉得写的并不好。我没有观感,所以存疑。
  •     无大感。
  •     今天读来还是多真实自然
  •       刚开始的50页,读得很有趣味,觉得可能是本好书,一度把它评为5星。但是往后读,感觉作者写的开始凌乱起来,有些文章写得完全是信马由缰型的,感觉变差了好多。这到底是我个人阅读时的精力不能持续一贯造成的观感,还是书籍本身的实际情况?我没有特别清晰的把握。
      
      文中的叙述,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童年的回忆比较有价值,到日本读书后的生活写得很平淡。然后萨自己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偶像,所以,怎么说呢?这本书似乎就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书。
      
      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自己写的能否写成这样,我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记得作者两本书都买了的。看过中年时代后再做进一步评论吧。
  •     萨孟武与萨本栋果然是亲戚...
  •     2011读完。
  •     老书了,再次购买。细细品味。
  •     作者说:青年人想将来,壮年人想现在,老年人忆过去。只不过这位老人在回忆自己过去的时候太过信马由缰,本来能够更加有趣的书因太多的议论而让人厌烦。不过,作为取得一定成就的名门之后,其回忆录仍旧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不喜欢
  •     介绍了一些民国的细节
  •     老萨学贯中西,经历丰富,书记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中年时代一起看,很有意思。
  •     借用他人的智慧。阿萨。
  •     民国大家子弟如何读书部分还蛮有趣,后面如果没有去日本留学应该更好玩吧。一周的时间每天早晚地铁通勤加上下雨的无事周末断断续续才看完2017年的第一本书。
  •     读着非常舒服的白话文。唯一的缺点就是作者的笔墨不集中,写着写着,文章重心就转移了。反正是回忆录,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未尝不可。
  •     写的很有趣味,也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学习情境。很好。
  •     文章短小细致,蕴含道理。很喜欢。
  •     萨老先生的心里优越感真强!!!
  •     普普通通的人生,没什么特别的。
  •     大胆假设,但是小心求证呢?里面的很多的东西,让你感觉暖暖的,因为,因为什么呢?那是国人的自尊,那是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     拜它所赐,游了福州。
  •     无愧大家,时有妙见
  •     文风颇合我意。
  •     知人阅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