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學(增訂二版)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9861206820
作者:高全之(Chuan-chih Kao)
页数:464页

作者简介

◆本書為麥田出版的《張愛玲學》改版書!增訂二版重新修訂並增加近幾年新出土的張學資料。
【精彩內容】
◎留港期間,張愛玲給賴雅寫了六封「家書」,早有中譯,但高全之拿原文來比對後,發覺失誤不少。……他重譯了這六封信,並附上了原文。更難得的是,他把原件「晦隱」和沒有「細表」的段落一一加了注疏。——劉紹銘〈張愛玲的英文家書〉
◎「高全之《張愛玲學》的出現之所以令人驚喜,就是這部書完全符合魯迅提出的堅實、明白的要求,也充分體現出「文以辨潔為能」、「事以明核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瘂弦〈高全之,學院外文學批評的築路〉
◎有此書出,一人兼得學者之理與素人之情,批評、考證、鉤沉,起張愛玲心事於地下,遂令「張愛玲學」更加「充實而有光輝」,追論其功,當不在夏志清、唐文標二君之下。——傅月庵〈以張愛玲文學為終極興趣的助讀專書〉
◎在我看來,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如果缺了高全之,大概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張愛玲研究如果缺了高全之,那可就是十分重大的損失了。——陳子善〈建構《張愛玲學》的人〉
◎高先生是電腦專家,邏輯清晰,方法嚴謹,一就是一,不是二就不是二,適合我這種理性頭腦,也值得大家借鏡。——宋以朗〈我喜歡的十本書〉
◎把《張愛玲學》細讀一次,實在叫人不得不承認,高全之以七年苦心孤詣窮究張愛玲的原委,的確是一個崇高的禮敬與非凡的成就。——張瑞芬〈未竟的終曲〉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本書特色】
《張愛玲學》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張愛玲學(增訂二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作者:高全之一九八七年三月香港:《明报月刊》林以亮〈私语张爱玲〉目前仍为最早的,值得参考的,张爱玲英文作品闯荡英美的概述记录。然而该文确有未尽周详,可予补遗的余地。《秧歌》英文版在美国旗开得胜,诚如〈私语〉所言:「好评潮涌」。美国纽约威尔逊公司自一九○五年开始,每年出版年度性的大部头的书评文摘,近百年来,历久不衰。该公司一九五六年出版的《一九五五年书评文摘》列了八篇有关《秧歌》英文版的书评,其中《纽约时报》部分仅提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一篇。〈私语〉说该报有两篇。由于《书评文摘》网罗了〈私语〉忆述的所有其他书评,所以总计至少九篇书评,多于《书评文摘》的八篇,〈私语〉的五篇。美国书评界评《秧歌》《书评文摘》每年都选择性简介受评书籍,文字大都精短。《秧歌》书介仅寥寥数语:「今日中国的故事。场景为小农村,主题是共产新政权如何影响了一个农夫的家庭。」为了浓缩篇幅,有些书评仅列文目。八篇《秧歌》书评,只有五篇兼具文摘。今日读之,虽因节录而难免断章取义之虞,却仍可藉此而一瞥当时美国书评界的《秧歌》体会。全译如下。二月一日,纽约《可克斯书店服务会报》:「推荐这本涵涉鲜为人知主题的优秀小说。」四月三日,《纽约时报》:「极佳的精短的长篇小说......张爱玲既是共产中国隐密世界的透察的评论者,也为令人兴奋的新起的艺术家,我们殷切希望再度读到她的作品。」五月一日,《纽约图书馆杂志》:「张小姐是成功的中文剧作家与短篇小说家,曾为美国新闻处做过可观的翻译工作,中译了两部美国长篇小说。这本动人而谦实的小书是她首部英语作品,文笔精鍊,或会令我们许多英文母语读者大为钦羡。更重要的,本书展示了她做为小说家的诚挚与技巧。」五月二十一日,《星期六文学评论》:「如以通俗剧视之,则属讽刺型。可能是目前最近真实的,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生活的长篇小说。」七月份《威斯康辛图书馆会报》:「张小姐并未耽溺于政治演说。她的同情甚至延伸至地方党部领导,那人比属下更为受制于他所管理的制度里。她笔下的剧作家,在饥荒与暴政里卑鄙尝试假造激情史诗式的政改成功,既可笑亦可悲。这是个好故事,诚为精敏与忠实的报导。」〈私语〉说:「至于短篇小说和论文,发表过的仅为’Stale Mates’(后译成中文为〈五四遗事〉)和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都登载于The Reporter杂志。」《记者》双周刊(The Reporter)停刊于一九六八年六月。’Stale Mates’ 刊于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日那期。编者特别于〈人事缘由〉(相当于常见的「编者的话」)介绍张爱玲:「张爱玲写的短篇故事发生于中国历史介于两极之间的时段,一边是建立于封建与满清传统上的旧秩序,一边是毛泽东的新规制。那是国民党的黄金时期,许多自由突然来到中国。其中一种即男人选择妻子的自由。张小姐于一九五二年离开生长的上海,曾于中国杂志发表过短篇故事与其他文章。她于一九五五年来美,同年出版她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秧歌》。」〈五四遗事〉讥讽当时的多妻主义〈五四遗事〉刊于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日台北《文学杂志》。同期《文学杂志》另外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为林文月〈曹操为人及其作品〉。此非张爱玲发表于《文学杂志》的唯一作品。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那期挂头牌的,即张爱玲译〈海明威论〉,长达二十四页,算是篇佚文。这期另外值得一读的文章是毛子水〈文学和书〉。〈私语〉说张爱玲先写英文,再写中文〈五四遗事〉。此项信息或能帮助解读中文篇名。英文副题是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所以英文篇名意译:「失却生命活力的伴侣们酖酖爱情莅临中国那时所发生的短篇故事」。「爱情」指自由恋爱,语意调侃。故事时空背景的强调甚明。如果这个意译可予成立,中文篇名「五四遗事」亦偏重于「发生于五四之后的事」,而非「五四造成的事」,作者无意追究五四与中国新旧婚制变迁是否具有绝对性的历史因果关系。中文篇名提到五四的理由,除了藉此历史事件标明时空坐标之外,也在谐谑故事里的文艺青年。作者自立营生很早,大概觉得那些星星月亮的文艺青年蛮可笑。轻松的笔调,承认而且讥讽当时青年男女接受多妻主义。这种解读或能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历史常识。新文化运动虽然在五四事件之后才有系统性的扩大发展,然而确实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之前已经萌芽。此为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的提法。一九七九年六月台北联经版《我参加了五四运动》里,张杰人女士受访,明白主张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事件之前已现端倪,并以当时上海务本女中自行出版期刊的诉求为证据之一:「在要求『大学开女禁』的大前提下,大声疾呼『争取男女平等,争取教育平等,反对买卖式婚姻』。」可见在五四事件之前,婚制变迁的社会推动力量岂仅暗潮汹涌的闺怨而已,高中女生就能公然表态。《怨女》英文版 受西方冷淡对待〈回到前方〉(A Return to the Frontier)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在《记者》双周刊发表时,编者已不再添增作者简介。查遍美国两套自一九○○年开始发行,具有逾百年历史的大部头书,《读者期刊指南》与《散论与一般文学索引》,证实自一九五五至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发表的英文短篇小说或散文,就仅前引两篇。值得注意〈私语〉措词为「短篇小说和论文」。〈回到前方〉属游记,并非论文。〈私语〉似乎有意兼顾到张爱玲服务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期间的中共研究。那些研究「论文」大概也未得发表。一九六七年《怨女》英文版在英国出版。一九六七之后十年,每年一大册的美国《书评文摘》,完全没有相关的书评。一九九八年《怨女》与《秧歌》英文版由美国加州大学重印出版。《书评文摘》迄今仍无相关书评的记录。一九九八年美国《纽约时报》出版《世纪好书酖酖百年来的作者、思维、文学》,选刊该报书评,有关《秧歌》英文版的书评落榜。如〈私语〉所云,除了昙花一现的《秧歌》书评热潮之外,美国书评界与书市冷淡对待张爱玲英文作品。然而赖夏志清一九六一年英文巨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专章讨论张爱玲之功,张爱玲开始进入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学术讨论细水长流。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一九七○酖一九七四,散论与一般文学索引》,终于因为夏着而补列了张爱玲。〈私语〉提到〈金锁记〉英译,未及说明那个英文版收入夏志清(一九七一)和刘绍铭(一九八一)各别编辑的英文中国小说选集里。英文学术论文涉及中国文学而讨论张爱玲已不再是新奇事件。张爱玲的文学地位不会因其英文作品在英美书市受挫而消失。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三日《纽约时报》与同年九月十六日《洛杉矶时报》都有张爱玲过世的噩讯。后者颇能反应这种实力雄厚的情况:张爱玲享年七十四岁,广受欢迎的中国小说家。作品风靡台港读者,最近才在中国大陆解禁。晚年隐居洛杉矶。张女士原籍上海,作品经常批判共产主义。一九四三年中篇小说〈金锁记〉奠定文学成就。她最受欢迎的长篇为《秧歌》,一九五四,以及《赤地之恋》,一九五六。作品如〈倾城之恋〉、《怨女》、〈红玫瑰白玫瑰〉,曾拍成电影。文评家特别赞赏她早期短篇故事。南加大东亚语文学系张错教授说,张女士非比寻常,如果不是生逢国共政治分裂之际,必然已经赢得诺贝尔奖。遗体于九月八日发现。自然原因死亡。暂且不谈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至少可以借助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重要性的认知,把她从美国本土的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区分出来。虽然单语的英文读者仍依凭张爱玲当年在美国借以谋生的英文作品来认识她,他们必须了解作者的格局远远超过了这些作品,作者的历史性身分绝非仅为亚裔英语作家。近年美国大学与中学教育鼓励接触传统经典文学以外的非主流与边缘文学。然而张爱玲的英文作品貌似英美文学的非主流或边缘,实可能为中国现代文学主流或经典的外延。尊容侧影,庞然冰山露于水面的一角。如王德威为《秧歌》与《怨女》英文版各别写的导论所示,英语读者评读与观想的参考系统必须跳出西方,兼顾东方。主流非主流。本土性流放型。大众文学小众文学。经典作品边缘作品。张爱玲的中文文学成就,帮助她跨越文化与国界之后,少受些类别框限的折磨。
  •     导论:高全之,学院外文学批评的筑路人——从早期写作生活的发轫到近期《张爱玲学》的建构增订二版序:张学自具生命增订版序:托张爱玲的福自序:焚书记1 上海「孤岛」与「上海孤岛」——抗战期间张爱玲的写作环境2 飞蛾投火的盲目与清醒——比较阅读《金瓶梅》与《第一炉香》3 百世修来同船渡——《封锁》的瞬间经验4 《金锁记》的缠足与鸦片5 花非花——聆听《郁金香》里的争辩6 阎王与小鬼——后殖民张论引起的省思7 《小艾》的版本问题8 《小艾》的无产阶级文学实验9 多妻主义的鼓吹与抵制——从《儿女英雄传》到《小艾》10 尽在不言中——《秧歌》的神格与生机11 张爱玲的政治观——兼论《秧歌V的结构与政治意义12 《赤地之恋》的外缘困扰舆女性论述13 开窗放人大江来——辨认《赤地之恋》的善本14 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访问麦卡锡先生15 毋忘土改——张爱玲与黄仁宇的共同焦虑16 本是同根生——为《十八春》、《半生缘》追本溯源17 大我与小我——《十八春》、《半生缘》的比对与定位18 《怨女》的艺术距离及其调适19 张爱玲小说的时间印象——兼论《浮花浪蕊》离乡与《怨女》归航20 挫败与失望——张爱玲《色,戒》的生命回顾21 倦鸟思还——张爱玲写给赖雅的六封信22 张爱玲的英文自白23 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24 雪中送炭——再为《私语张爱玲》补遗25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张爱玲如何三思「五四」26 闹剧与秩序——谁最先发现张爱玲英译《海上花》遗稿?27 为何不能完成英译本《海上花》——张爱玲给麦卡锡的一封信《附录:夏志清教授的读后意见》28 同物无虑——张爱玲海葬的质疑与辩正
  •     战时上海张爱玲:分辨《等》的荆刺与梁木◎高全之(旅美独立学人)内容提要:本文呈现对于《等》的版本研究,首度认证这篇小说的善本,并讨论这个故事使用两个近代中国政治人名的理由。《等》的战时上海生态或许是片面的、局部的快照,然而它记录了张爱玲在当时该地的一种繁复心情。那不是持才傲物、不可一世的骄姿,亦非忽视国难、卖国求荣的无耻。直言无讳就是故作姿态。寄情于字里行间才现其难言之苦。本文企图在这篇小说里揣摩战时上海张爱玲未曾明确表白的心境。关键词:版本研究、社会写实、以人为镜、抒情言志、指涉对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1】一懵懂无知,所以没有期望,未曾寻找,更别说等待。然后突然收到两篇张爱玲《等》英译复印件【2】。这下子发现几个版本比较阅读真有意思。《等》发表于1944年上海杂志月刊。《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说明本篇小说经过增删才收入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的《传奇增订本》。根据陈子善教授赐赠的影本,我们确知现行安徽文艺出版社四卷本张爱玲文集所收即传奇增订本》的版本,台北皇冠出版社《张爱玲全集》所收即1954年7月香港天风出版社《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的版本。我曾在《小艾》版本讨论里提到安徽版编辑擅自改动文字【3】。《等》有类似事例。庞松龄把嘴里的香烟交给庞太太。庞太太接过来呼着。安徽版改“呼”为“吸”。《传奇》增订本、天风版、皇冠版都用“呼”。没有必要变更。理由有二。其一,呼着重于烟雾之释放与迷漫,制造视觉效果。其二,庞先生吃完汤圆,取回再吸同一根烟,所以两次交接,庞太太的任务是维续燃烧那根烟。“呼”或许暗示她不在享受烟味。且比较莫言《丰乳肥臀》大掌柜司马亭“从车夫手中夺过烟斗,很香地抽了几口”。那种抽烟的生理需要的可能,是张爱玲这个不大寻常的“呼”字所刻意避免的。等的两个英译版本是:1.简称“五七版”Orient Review and Literary Digest. Ed. Alfred Schenkman and P. La1. India: Ca1cutta,1957. 42-50.2.简称“六一版”New ChineseStories: Twelve Short Stories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Ed. and trans. Lucian Wu. Taipei: Heritage PresS, 1961. 63-83.下图归纳各种版本的年份与时序。中文版:旧版《杂志》月刊版,1944《传奇》增订版,1946安徽版,1992今版天风版,1954皇冠版,1968英文版:五七版,1957六一版,1961我们确知等初次收入文集是《传奇增订本》。《传奇》收十个短篇小说,《传奇增订本》加入以下七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以及《有几句话同读者说》【4】。《等》的英译名为“Little Finger Up”。六一版配合该书小说中英篇名并列的统一形式,把这篇英译小说的篇名中译为“扶正”。“等”演变为“扶正”。五七与六一两版诸多差异之一,乃后者在故事前头加了作者简介。简介共四段文字。由于五七版的存在,简介第四段其实是错的:“此为《扶正》首度见诸刊物。”(暂译,原文是:This marks the first appearance in print of "Little Finger Up".)庄信正说张爱玲为吴鲁芹所编 New Chinese Stories 英译 “Little Finger Up”,指六一版【5】。为连环错误。早先已有五七版,约四年之后的六一版不可能是特别为吴鲁芹所编文选而翻译的。那篇英文作者简介的前三段,重现于聂华苓编译的英文小说选集,放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 阿小悲秋》的前头,乃较短的作者简介【6】。本文第二节回顾论者已注意到的政治人名镶嵌。第三节讨论文题翻新,注释以及情节增删。英文版怎样帮助我们赏读中文版?第四节认证善本。我们应该根据何种准则来评选善本?第五节总结全文。我们是否答复了这个问题:这个单一场景(候诊室)与短暂时段(同日里几个小时)的故事何以值得细嚼慢咽?二在《等》的版本演进历史里,最抢眼的特点可能是两个近代中国政治人物名字的运用:蒋介石与周佛海。我们先探清他们如何在几种版本里消长,再进一步追问两位出现在这篇小说的理由。话得说在前头:相提并论这两个名字,完全是因应小说讨论之需要,绝非无视于他们在中国近代史重要性悬殊的事实。先说蒋。旧版与皇冠版最醒目的差别是:前者两度提”蒋先生”,后者改为“上面”与完全讳言。五七版不但恢复两次直指,而且在首度点名处特意为英语读者加个脚注,说明意指“蒋介石总统”。六一版再生顾忌,改直话直说为“某人”与“政府”。五七版唯一的脚注在六一版里消失。本文第三节将简略讨论六一版添增的三个脚注。忌讳之有无与各版发表环境有关。《杂志》月刊的1944近所谓“和平政府”,《传奇增订本》的1946可能尚无国民政府严控。现行的安徽版当然没有隐藏之理由。五七版发表于印行于国外(印度)的英文月刊,无文纲之忧。天风版发行于香港,皇冠版与六一版出自台湾,都需要自我约束。五七版最能畅所欲言。如下图所示,自此版始,六一版跟进,改“朱先生”为“周先生”。《色,戒》明言周佛海。《等》的两个英译版暗指周佛海?相当可能。两版在庞松龄那段结束于“他们从来不敢怎样——”的话之后,加了这两句:“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是傀儡政府里的要员。周先生需要庞先生医疗,每天派私家车来接,当然有助于庞的声誉。”(暂译)旧版:蒋先生、朱公馆、朱先生今版:“上面”、朱先生五七版:蒋先生(脚注:蒋介石总统)、周先生六一版:“某人”、“政府”、周先生检视英译文字增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庞朱(庞周)关系。中文版里庞松龄不厌其烦讲述朱先生下午两个钟头读书内容:从国文开始,一直数说到翻译的外国文。英译在缩短的研究科目陈述之前,赫然从叙事者立场加这句解释:“很多人都晓得周先生吸鸦片,偏偏庞不知道。”(暂译,原文是:It was common knowledge that Mr.Chou smoke dopium, but he didn't know about his other habits.)此项变动显然是掀底。中文版里庞松龄详述朱先生好学细节,意在吹嘘两人交情深厚,其实满口胡言。英译有意清楚交代这项中文版未必有效传递了的讯息,毅然直截了当指出庞的浮夸与无知。周佛海是否在真实世界里吸食鸦片并不重要。英文版的预设读者为英语读者。说和平政府要员具有烟瘾,或可增加故事的异国情调。当然那个“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毛病并非上海沦陷区的特色。值得一读的社会写实作品总会携带不受特殊时空限制的东西,与读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举个例子。2010年5月9日美国洛城时报(第E9页)有篇编辑兼传记作家牛顿(Jim Newton)写的书评,质疑历史学者安捕鲁斯(Stephen Ambrose)一共三本颇负盛名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传记。除了诸如数据来源不明,剽窃他人文章种种缺失之外,验核者追查脚注里九回做传者与传主会谈,只能证实两起确曾发生,七次查无实据。由于艾森豪威尔总统生前巨细靡遗记录自己每日议程,很难想象艾森豪威尔会漏记他们两人见面。牛顿认为做传者过度渲染了自己与传主的私谊。虽然此非太大的个性缺失,庞中医他乡遇故知,理应一记。在宏观阅读的视野里,我们似乎可以确认张爱玲的意图。无论此项最终抉择是否最初动念,只要没有政治牵绊,《等》刻意要点明蒋周两人。前文提到异国情调当然不能充当中文版明言蒋的理由。所以我们仍需追问这个故事指名道姓政治人物的道理。可能的答案之一,是张爱玲小说社会写实的执着。除了类如时间旅行那种科幻想象的尝试之外,张爱玲小说创作大多属于社会写实类别。虽然许多成功的作品已经具有跨时越域的宇宙性,故事总是在读者可以认证的时空里运作。作者的选项变成了作品的特色。我曾指出除了《小艾》的无产阶级文学实验之外,张爱玲点名蒋介石的作品,如《赤地之恋》,都没有恶意辱骂【7】。现在我们并读多种《等》的版本,仍然维持那项结论。《等》各种版本指名蒋的人,是担心丈夫另娶当时所谓“重庆夫人”的奚太太,并非叙事者(作者)。战时蒋介石是否亲自下令,要与妻子分离两年以上的重庆公务人员再娶,仍然待考。如果查证出肯定的史实,即作者社会写实另项例证。如果无从验实,正好说明动机或许各异,奚太太与庞松龄同样胡言乱语。所以两条出路都有文学的合理性。在小说里提名众所皆知的政治人物,有助于固定故事时空坐标位置。举个例子说明这种写作策略。我们知道张爱玲曾受美国小说家马宽德(John P. Marquand)影响【8】。马宽德数度在自己长篇小说前言里提醒读者不要对号入座故事里虚构的角色人物,并至少两次提到制造故事与特定时空环境紧密关系的一种方法: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之一,是描绘过去几年美国生活的某些层面为了创造现实的假象,用了好些举国皆知的人名,虽然这些名人没有出现于任何故事场景里【9】。这部长篇小说企图描绘现代生活某些层面,希望所捕捉的层面足够逼真,让读者觉得熟悉。为了创造这个假象,用了某些广为人知的人名,特别用于人物对话里,虽然这些名人无一实际出现于任何故事场景里【10】。张爱玲小说借用名人姓名的企图与效果,和马宽德相近。我们会提这篇小说社会写实的其它例证,以及这些确认的重要意义。中英版皆用同句话收尾:“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这个故事始终关切个人无从控制的人生状况,以及与其相关的无奈。英文版较中文版短,涵盖面较小,文题遂因应那些缩减而变更。作者曾说自己的短篇大都比别人的要长些【11】,所以裁删或与预期的发表环境或读者有关,恐怕过长会引起接受的困难,绝非中文版出现漫枝芜叶的缺陷。三我们现在简要归纳中英版的各自表述。《等》与其它几个单字为名的经典短篇同样一字多义。黄春明《锣》、《癣》,鲁迅《药》、《坟》。“等”源自候诊室实际的静态动作。奚太太盼与在重庆工作的先生重聚。童太太期待花心的丈夫回心转意。阿芳希冀男朋友追求。所以“等”是她们当下生命状态之一面。尤其甚者,寻求物理治疗的男女老少或已展现了沦陷区小角落的众生相。我们确知故事发生于1944年,因为六一版添的脚注之一,解释十块钱过桥费在1944年约是美金八毛。当为1961年的美金币值。庞氏夫妇笑称要看死人多些的战争片,庞松龄甚至说中国战场死伤人数比不上“俄国俱乐部放映的实地拍摄的战争影片”。我们必需为此略做说明。近年的中日战争研究已确认日本一度有效掩藏暴行。1997年张纯如(Iris Chang)南京大屠杀清楚说明日人遮丑【12】。1999年美国学者几步泥(Frank Gibney)为本多胜一(Katsuichi Honda)《南京大屠杀——一个日本新闻工作者面对日本国耻》英译本写导论,多所匡正张纯如着作若干细节,揭橥战时战后日人并非全数支持日军暴行之事实,并试行解释日军疯狂失控种种缘由。然而就战时日军对外封锁新闻报导则无疑义。【13】所以《等》写当时上海市民遭受蒙骗,确为社会写实另例。与张爱玲几个土改故事一样,我们已可确言这段描写经得起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与历史情况相当接近。战时上海战讯封闭,与本文第四节即将提及的“小弄堂的和平”息息相关。《等》角色对话提及沦陷区生活的几种限制,至少两度说到时局平定之后要怎样怎样,所以期望战争结束已是公众谈天内容。可见“等”也是当时上海居民苟延残喘的一种生态,一种身心疲惫的停滞。所以中文版由近而远,渐次呈现三种等的模式。第一种(候诊)乃演出舞台,有可预见的终结与期限。第二种(婚姻问题)离开那个舞台,进入当事人的生活。第三种(和平想望)摆脱个人,变成群体或社会的战争耗损经验。后两种在故事尾端已经意味漫长无尽头,因为等的结局超出个人掌控。两个英文版题目相同。直译那个另有所图的篇名:“翘起小拇指”。意指高氏夫妇离场之后,英文版添加的一段文字:(暂译)他们走后,一位妇人小心谨慎问:“那位是高太太吗?”阿妹[译注:即中文版阿芳]煞有介事翘起个小拇指。“我就猜着了,”那妇人说,“我当然希望正牌的高太太举动不会那么轻浮。”“轻浮”原文是cheap,当不做吝啬解。译为“廉价”也成。大概指姨太太在公众场合照顾高先生,动作过度亲热了些。是个醋劲冲天的道德评论。第二个英文版(六一版)为新的题目加脚注:“举起小拇指乃一般人都了解的,意指姨太太的手势。”(暂译)前文已提过,新的中文篇名首度露面于此版:“扶正”。所以那位姨太太得到扶正,执行妻职。顺便提六一版另一脚注:童太太话里的“血滴子”。批注说童太太看过连续演出的血滴子平剧,所以熟悉那些受命于雍正皇帝的杀手典故。“扶正”焦点乃中国婚制。作者藉此提醒英语读者注意日上中天(姨太太)、失势(童太太)、担心失宠(奚太太),以及乏人问津(阿芳)。由于题旨别有怀抱,所以扶正裁减若干情节:王太太、包太太、女仆领着的小孩、拔号的少爷,以及战争电影讨论。这些情节虽就婚制而言无关紧要,可就候诊群众角度看来都恰适其分,因为它们拉长了(奚太太)等侯的时间,并允许男女老少市民参与的联想,涵盖面不再限于婚制,强调那是沦陷市民的写照。英译的策略,除了前文所述添句加注以明朗化细节,以及削除情节而缩小题旨,并没有改变角色戏份平分秋色的局面。这个故事相当特殊:没有鹤立鸡群,格外突出的单一角色。庞中医一家招待着病患群,姨太太面对婚姻出了问题的太太们,童太太与奚太太旗鼓相当,在在相互冲消一枝独大的可能。唐文标大概没见过英文版,总归读到中文版。他绘制张爱玲小说人物图表,洋洋洒洒分级归类约四十个角色,偏偏《等》落榜【14】。唐文标无从挑选,因为本篇小说没有单一突出的人物。《等》前后版本群龙无首绝非残章败笔。角色相互制衡的现象重重叠叠,凸显出这个故事重点不在于角色个人,要紧的是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群体。作者在战时上海择一边角拍个快照,刻意不设高潮,毋庸悬疑。本文第四节将试提这个写法的寓意。四既然无从回避,容我们试答何者为善本的问题。虽然如前文所述,英文版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中文版或未交代清楚的几个细节,而且英文版(五七版)“如愿”直写两个政治人名,我们建议中文版较好。必须特别说明,我们坚持小说优劣难以题旨“大”“小”来定夺。前文已经指出《等》比《扶正》涵盖面广,然而那不是我们择其为优的依据。基于以下四项理由,我们认为中文版文字胜出:人名、方言、气氛以及语调。其中以语调最为重要。先说人名。张爱玲小说人物姓名时寓深意。《留情》那位可资依靠的丈夫姓米,米饭的米。《色,戒》那位无可信赖的男人姓易,变易的易。《等》带着姨太太的男士姓高,高高在上的高;童太太的姓氏与她“像百子图里古中国的男孩”有关;奚太太的姓氏暗示着奚落的社会地位,因为阿芳听过传闻,胆敢主动探询奚先生在重庆另筑新巢的谣言;庞松龄三个字暗示健康长寿,简直像个医生行业的艺名。《扶正》无从译出这些名字游戏。高先生:Mr.Kao,童太太:Mrs.Ho,奚太太:Mrs.Yu,庞先生:Mr.Peng。全都乏善可陈。再说方言。庞先生说警察不敢收大官座车过桥费。庞太太接口说:”招子亮嗳!”英译为:“嗳,那些警察眼睛亮得很。”(暂译)原文黑话的江湖气息没译出来。童太太话里那句“他们一家门”,意思是“他们一家人”,是上海方言。英译删掉包括这句在内的吃光小菜那段,然后加了两句话解释老头子闯了什么样的祸。方言使用不易适切。这句“一家门”蛮好。弃之可惜。举例说明文字制造气氛的重要。中文版里童太太出场,张爱玲用了强词夺理而又字字得体的漂亮中文:“外面又来了个五六十岁略带乡气的太太……现在胖了,显得脓包,全仗脑后的‘一点红’红宝簪子,两耳菜豆大的翡翠耳坠,与嘴里的两颗金牙,把她的一个人四面支柱起来,有了着落。”英译相当流利,胖了那句译为:“had grown bloated and shapeless”,意思是身体胖得肿胀,没了姣好身材。肿胀有扩张浮升之暗示,所以依赖随身饰物(包括金牙)钉住,使她稳当着地。英文是:“to pin her down and keep her in place”。两种写法都滑稽有理。差别在垂直动向。我们各别梳理下。高尊低卑乃约定俗成的认知。我们常用类如”上”风或”下”风来形容强势与弱势。当那个秩序受压而勉强维持之时,受害者可借外力反抗,所以中文版饰物把垂降的肥胖身体硬撑起来。相反的,童太太极度生气,忍无可忍,肥肿像气得要爆炸那样,所以英文版用饰物把浮涨的躯壳向下钉牢。问题来了:究竟哪种写法较好?中文版好些。理由很简单:愤怒是童太太特点,受害是故事里几个角色共性。童太太奚太太婚姻出了问题,沦陷区居民受外敌压抑,都需要外力帮助向上支撑。本文第三节已指出,就戏份分配的情况看来,中英诸版都是角色族群重于角色个人的局面。能够字字不忘小说所欲呈现的大大小小的困境与委屈,整体气氛更能凝聚一致。借着小说语调,《等》比《扶正》更为透露了作者在历史情境里的特殊心情。英译删掉王太太与包太太,放弃挖苦她们的文字,其实是种损失。我们个别梳理一下。王太太“嘴上有定定的微笑,小弄堂的和平”。晓得弄堂之外天地广阔,才会言其格局狭小。了解战争凶残无情,因而取笑苟且偷安的平静。这句“小弄堂的和平”相当妥切叙述着沦陷区偶得的,或许受到蒙骗的,片刻安宁。包太太“长得丑,冬瓜脸,卡通画里的环眼,下坠的肉鼻子;因为从来就没有好看过”。这段文字可以与其它取笑角色长相与困境的笔墨共同烘托出讥诮的语调。嘲弄发自作者,《等》以及其它许多张爱玲小说,在对话与角色思绪流动之外,叙事者与作者几乎等同。迟至类如《小团圆》的作品,张爱玲才开始赋予叙事者特殊感知或个性,在作者与叙事之间产生分隔。《等》的叙事者与作者难分,因为作者曾为战时上海市民之一,恐怕难以置身事外,或也是这个故事种种讽刺的对象。输送与收受两头忙碌,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故事。那点清醒是什么?我们试用以人为镜的方法答问。《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张爱玲同时看见他人眼里荆刺与自己眼中梁木。《等》挑剔角色的诸多缺点与困境,稍做转型,就反射到作者身上。无知(庞氏夫妇)、愤怒(童太太)、怨懑(奚太太)、卑微(王太太)、丑相(包太太)、落单(庞小姐),皆荆刺或化身。其梁木或本尊岂非作者一时蒙在鼓里,或已然知悉却难以表态关切的,中国战场军民惨烈伤亡情况?那梁木也是她身陷上海的心情:看谁都不顺眼的那种烦躁与郁闷,企盼时局平静的急切,婚事欠稳的忧虑,以及自己于国事百无一用的窝囊。《等》间接迂回,与沈从文单字为题短篇《躁》直叙类似或较简单的情绪,自有高下之别。现在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坚持的尾句: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它未曾失之过白。那句话充沛的同情平衡着显着的讥诮,效果是挖苦而兼顾厚道,甚至稍许夹带喜感。藉此,作者确定了叙事者不具令读者生厌的优越感。当然那是叙事的定调,喜感并非各人等候的结果。此与阎连科《受活》以荒谬喜剧做为等候结局大为不同。那故事里茅枝具延安经历,热衷新中国改革,促使受活庄成为双槐县柏树子区管治的一个下属单位。因为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与灾难,茅枝开始要求退管,恢复县治之外的独立运作。茅枝一再与县长周旋,几十年过了,人都七十多岁了,终得获准,才突然安详微笑死去。那也是一种等。等候期间偶而还有表态上诉的机会,最后愿望达成,可见作者并未灰心于中国政治,因为政管竟然会有松绑的可能。五维持公众或个人等候的状态,只需参与者遵守某些规则与秩序。参与者内心未必平静与认命。《等》的看头大概就在这里。如本文所示,这个故事几个指涉对象连体共生,同时各具神采:他们(沦陷区百姓)——>我们(作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我(作者在战时上海的特殊心情)。没有妇女奋力参战的神勇,不见慰安妇惨受折磨的悲惨,然而在《传奇增订本》里,《等》以小说方式最真切记录了张爱玲的战时心态。文学史与张传常记载文坛瞩目,出尽风头,毁誉参半的战时上海张爱玲。《等》可以验证当时她确曾有过不太快乐的时光。同属抒情言志之作,《等》婉转隐约,《中国的日夜》端庄诚恳。倒都配套一致。注释:【1】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l5l页。【2】单德兴教授赐赠本文提到的两篇Ⅸ等》英译复印件。这些资料都经陈雪美小姐搜集整理。特此致谢。英译文题收入《张爱玲译作一览表》(单德兴:《翻译与脉络》,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94页。)【3】高全之:《张爱玲学》,台北:麦田出版,2008年版,第123-l32页。【4】唐文标《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有《传奇增订本》广告的影印,列出所收小说篇名。唐文标:《张爱玲大全集》,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5页。【5】庄信正:《张爱玲来信笺注》,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51页。【6】Nieh,Hua—ling,ed。andtrans。”EightStories by ChineseWomen”。Taipei:Heritage,1962,第91-114页。【7】高全之:《张爱玲学》,第219页。【8】同上,第279-295页。【9】John P. Marquand“For the Reader Who Takes His Fiction Seriously.”“SoLittle Time”.Boston:Little Brown.1943.N.pag.【10】John P. Marquand Forew.“B.F.'s Daughter”.Boston:Little Brown.1946.N.pag.【11】这是张爱玲告诉王祯和的话,见郑树森编:《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0页。【12】Chang.Iris: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 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Basic Books,New York,1997.【13】Honda,Katsuichi,The Nanjing Massacre:A Japanese Journa list Confron Japan National Shame,edited by Frank Gibney,M.E.Sharpe,New York,1999.几步泥未能承认张纯如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是一憾事。张纯如胆识令人佩服。【l4】唐文标:《张爱玲资料大全集》,第24—25页。【15】高全之:《张爱玲学》,第297-319页。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此书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文学评论类书籍,内容平实详尽,论点清晰且站得住脚。大陆于今年6月引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内容删减不说,连封皮都是抄袭台版。真真辱没了作者和一干张粉,幸好所购为台版。
  •     与赖亚的书信往来读得人心碎
  •     对张爱玲的著作有周密的版本考证,这是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尤其是离国之后,《赤地之恋》《秧歌》《怨女》等有不同修改版本,还有中英文版本的差异,作者展现了其中的曲折反复,进而也能细致了解张爱玲的努力和挫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