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传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5466914
作者:安东尼•桑普森

内容概要

安东尼•桑普森,(1926年8月3日-2004年12月18日),南非记者、作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南非问题研究。1951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南非黑人杂志《鼓》、英国《观察家报》等杂志主编。正是在担任《鼓》杂志主编期间,在索韦托结识了正在筹备抵制种族隔离的“藐视运动”的纳尔逊•曼德拉。
1995年,安东尼•桑普森得到曼德拉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曼德拉还邀请作者去他位于约翰内斯堡的住所共进早餐。曼德拉对他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我信任你。”并就关键问题与作者进行讨论,并授予作者特权查看相关信件和文件,尽量保证史实的准确性。使得本书成为曼德拉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
安东尼•桑普森还撰有《鼓:非洲冒险记》、畅销书《解剖英国》《七姐妹》《军火集市》《黑与金》以及《公司人》等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部 1918年—1964年
1  乡野童年(1918年—1934年)
2  使命(1934年—1940年)
3  大城市(1941年—1945年)
4  南非白人和非洲人(1946年—1949年)
5  民族主义者和共产党(1950年—1951年)
6  藐视运动(1952年)
7  律师和革命者(1952年—1954年)
8  自由的意义(1953年—1956年)
9  叛国罪和温妮(1956年—1957年)
10 劲敌(1957年—1959年)
11 夭折的革命(1960年)
12 暴力运动(1961年)
13 最后一击(1962年)
14 罪与罚(1963年—1964年)
第二部 1965年—1990年
15 自我主宰(1964年—1971年)
16 百炼成钢(1971年—1976年)
17 从主妇到女斗士(1962年—1976年)
18 影子般的存在(1964年—1976年)
19 黑人的觉醒(1976年—1978年)
20 监狱的魅力(1976年—1982年)
21 破碎的家庭(1977年—1980年)
22 笼中之笼(1978年—1982年)
23 暴乱(1982年—1985年)
24 无政府状态(1986年—1988年)
25 失去的领袖(1983年—1988年)
26 “犯下滔天大错”(1987年—1989年)
27 囚犯与总统的对决(1989年—1990年)
第三部 1990年—1999年
28 神与人
29 从革命到合作
30 第三种力量
31 别了温妮
32 艰难和谈
33 大选
34 治国
35 荣耀巅峰
36 宽恕
37 急流勇退
38 格拉萨
39 曼德拉的世界
40 曼德拉的国家
41 形象与现实
后记:不朽的传奇,永生之偶像

作者简介

曼德拉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他从一名囚犯到一个自由的人,从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发展为推进和解的热心人士,从一个政党领袖到一位国家总统,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和发展。他是南非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追求公正、公平和尊严的化身,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
1995年,作者得到曼德拉的授权,写一本关于他的官方传记,为了撰写这部传记,作者的足迹遍及每一个曼德拉曾到过的地方,希望通过他的讲述和串联最终为读者出呈现一幅有关曼德拉传奇一生的完整画卷。作者寻访了曼德拉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位于特兰斯凯的“圣地”,还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访期间,作者采访了大量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与他以前的对手进行了交流:他们中有狱卒、有官员,也有不少是政治领袖——他还去拜访了前总统博塔,前总统德•克勒克,前外交部长匹克•博塔。作者还有幸接触到了曼德拉的采访录音,参阅了从未发表过的曼德拉狱中笔记,并见到了曼德拉的手稿原件、曼德拉的书信,以及一些迄今为止从未对外公布的外交情报,试图透过外界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描绘和渲染,尽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展现曼德拉这位藏在历史背后的神秘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曼德拉总统本人还给予本书巨大的帮助:他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多次接受作者的采访,还亲自通读了全文初稿。除了对某些史实和细节进行了修改之外,曼德拉谨遵承诺,对作者个人评论的部分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同时,曼德拉生动的评论还令原稿增色不少。与如此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这样近距离交流互动,使得本书具有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收藏性,并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曼德拉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精装书,拿在手中质感很好,正统的排版,很符合这本“唯一曼德拉授权的官方传记”的身份,个人觉得,插图太过集中了,如果能按照传记中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逻辑分散开来,效果会更好一些。个人十分喜欢这种叙事方式,从童年开始以年份的连贯性串起这位“非洲斗士”的传奇一生。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位南非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正在和病魔作抗争,虽然病情严重,但是状况稳定,我们在这里祝福曼德拉能早日康复,重新站在世界的前沿。在这里罗列几个对曼德拉有重大影响的大事记。以表达我对曼德拉的尊敬。1952年曼德拉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当年他被转移到罗本岛上。罗本岛是那段时间内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岛上曾关押过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在这里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1990年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当日,他在索韦托足球场向12万人发表了他着名的“出狱演说”。 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曼德拉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1994年5月9日,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1999年6月,曼德拉正式去职,并仍然致力于世界和平。2004年曼德拉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观其一生,虽然最富生命活力的期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但是监狱的栏杆阻拦不在他的贡献,曼德拉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感谢作者安东尼•桑普森对传记的面世所做的大量工作,内容充实全面,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     8月27日,央视新闻中有条短消息,称因肺部感染已入院两个多月的曼德拉病情稳定。可见已95岁高龄的曼德拉健康状况牵动着世界人民的神经。多年来,虽然对曼德拉有所了解,但流于支离破碎,不系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知。通过本次阅读桑普森的《曼德拉传》,才使我对曼德拉有了一个较为前面、深入的了解。1918年出生的曼德拉,经过了自给自足、乐趣无穷的童年。这段乡村成长经历在他政治信心的树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做了总统,他也坚称自己为乡下小孩。9岁丧父的曼德拉由于摄政王的收养得以继续完成教会学校的学业,直至进入南非唯一的一所黑人大学——福特海尔的南非本土大学。这是南非黑人精英分子聚集的地方。但是,这时的曼德拉还没有政治觉悟,他的愿望是当一名法庭译员,在乡村地区,这是非常体面的职业。由于学校的伙食太差,激起了他的叛逆情绪,虽然入选——但拒不进入学代会。于是,22岁的曼德拉被学校开除,放弃了学业。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逃避包办婚姻,曼德拉来到约翰内斯堡。由朋友帮助,在律师事务所找到工作,读大学,成家。曼德拉在拥挤不堪的城市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方法,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站住了脚。作为一个生活在白人城市的黑人,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屈辱,作为种族隔离的受害者,曼德拉还是被卷入了政治。他很快成为一名有抱负的非洲民族主义者,并参与成立了非国大青年团,组织抵制活动和全国性的反抗运动。非国大奉行的是非暴力抵抗的合法运动。1961年,面对掌握国家机器的白人反动政府,非暴力抵抗政策到了穷途末路。当时政界普遍主张采取暴力行动,并且各个反对派团体已纷纷组织起暴力组织,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了暴力斗争。曼德拉向非国大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议,要求非国大停止使用非暴力手段并组建自己的军事组织。“赤手空拳如何抵挡野兽袭击?”“不管是否有我们发动,暴力斗争不可避免。”曼德拉意识到如果不加快速度赶上大众的步伐,就不能占据先机,就只能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之后,暴力斗争的发展就会脱离自己的控制,从而无法掌控全局。但是非国大的一些领导者认为斗争可能引发大屠杀,并且会危及非国大的合法地位。于是最终同意曼德拉负责组建新的军事组织,命名为“民族之矛”,独立于非国大之外,由曼德拉自行招募成员。于是,担任民族之矛总司令的曼德拉全身心投入武装斗争,开始了流亡并成为职业革命者。这标志着他与非国大传统的彻底决裂,成为非洲民族抵抗运动的分水岭。曼德拉的转型开启了地下工作的全新途径,并为与和平主义或合作主义的彻底决裂奠定了基础。6月26日,在一份新闻公告中,曼德拉发出了“我们要让政府没有立足之地”的宣言。这一天,成为后来的“独立日”。自此,曼德拉开始了在政府通缉之下东躲西藏的地下革命斗争生涯。众所周知,很快,曼德拉开始了漫长的27年的牢狱生涯。与世隔绝、僧侣似的牢狱生活为曼德拉及狱友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考、辩论的适宜环境,在不停地切磋砥砺中,监狱成了他们提高素质的“简朴严肃的大学”。而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成了改写南非历史的中坚力量。正如约翰﹒贝特斯比所言:“从最根本上说,曼德拉最伟大的成就便是通过监狱生涯彻底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南非,整个世界也从此因他而变得不同了。”直到1990年,迫于国内的形势和国际的压力,曼德拉获释。与政府经过4年的艰苦谈判,1994年的大选中,曼德拉担任了实现民族和解的联邦政府的总统,并创造了政权和平过渡的奇迹。 届满至1999年卸任。作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美被誉为南非民主之父。1993年因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11月,联合国大会为表彰其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宣告其生日7月18日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曼德拉之所以受到世人的追捧和崇敬,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源于其伟大的人格魅力。而其人格魅力和崇高声望同其一贯关心广大黑人群众的疾苦是分不开的,其道德权威及其对真理的追求是世界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书中文字也许有些舛误之处,现开列如下,以利于修订完善。1.第12页,第三段第一行和本页倒数第二行有“卫理工会”,而其他地方皆为“卫理公会”,当以此为是;2.第14页,倒数第三行之“卫理工会”亦同上;3.第23页,倒数第二段中有一个“希德尔斯基”,两个“西尔德斯基”,疑为同一人;4.第30页,第二段末行“俄国”、“俄英”的说法欠妥,因为1941年没有俄国,只有苏联;5.第35页,第三段第三、四行“非洲民洲”不知何意;6.第41页,第二段第四行“他把这们运动看作……”中,“们”当为“门”;7.第45页,第二段末“当时的他32岁”,1951年12月的曼德拉当为33岁;8.第79页,第四段第四行中“另曼德拉折服”中的“另”当为“令”;9.第90页,倒数第二行首空两格应删除;10.第99页,首行“知道他开口说‘坐下吧同志们’是,众人才恍然大悟”中,“知道”当为“直到”;11.第115页,第三段第五行“不听地进出”中“听”当为“停”;12.第130页,第二行“他们都只和自己种族的人6待在一起”中,“6”衍文,当删;13.第149页,第五行“泰姆比在一次车祸丧生”,“车祸”后疑脱一“中”字;14.第197页,第三行“俄国人”在1977年当为“苏联人”;15.第255页,倒数第六行“巴拉斯坦”,一般写作“巴勒斯坦”;16.第383页,第二段首行“在姆贝基与祖玛权力之争最为焦灼之时”中,“焦灼”当为“胶着”。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粗粗翻看
  •     完整看完的第一本传记,曼德拉本身的经历,铸就这本自传。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人格魅力?什么是自由战士?什么是献身精神?读罢,你都能找到答案!非常喜欢!
  •     在上海图书馆顺便看到的
  •     呵呵……其实读完后才知道曼德拉做了什么。如果你在监狱度过27年后还想着为人民做些什么吗?大多数人都想怎么安逸的度过仅剩的日子。
  •     略干瘪,故事性不强
  •     一代伟人
  •     深入了解了这位被大多数世界人民敬仰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忘我工作奋斗一生的人士,其本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时代历史的体现。
  •     详细介绍了曼德拉伟大的一生,值得一读。
  •     据说是曼德拉唯一授权的传记。
  •     我想曼德拉一定有过人的人格魅力,一个能在监狱住了27年的人,不简单,但是对于其个人瑕疵,我就不去猜想了。伟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黑暗的让人发抖的一面。总之,还是很佩服
  •     不算很厚但是字数不少,排版不友好,自密密麻麻的,看着有点吃力,还有不少错误的的地方。但是内容本身还是比较全面的,将不同时期的曼德拉都展现了出来,并且做到了比较客观。将这位被神化的人物比较完整的展现,让人看到很多人性化的东西......书的文字并不人性,有种冷冰冰的感觉,可读性不好,总得来说不是一次很好的阅读体验......
  •     成长会以想不到的方式进行,曾经的奉如圭臬现在可能一文不值。任何时候不要放弃。命与运 很难说
  •     从国土所借的书。一直来对这个伟人充满好奇,想看看;拿到书之后,应该是自己现在的环境不适宜读这样的书,因为缺少兴趣。或许百度一下他的生平就可以了,要细细的看完他的故事缺乏动力。
  •     草草翻过
  •     可读性不是很强,不太好读
  •     上次有人问我,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曼德拉或许能给他答案,如果让你在监狱里呆上27年,你能做什么,读完这本传记,我终于能全方位的了解之前陌生的曼德拉,其实曼德拉也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不是也从来不会有,如果你为一个目标付出毕生,你必然会为另一个目标而失去所有,曼德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而失去了他自己的小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