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宁》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1
ISBN:9787780657303
作者:(俄罗斯)阿尔志跋绥夫

理想的与现实的

鲁迅极力推荐的作家的作品,他的深爱。我只在这里谈我的读后感。萨宁是个近乎英雄的人物。此处的“英雄”是指一个绝对有力,内心强大,态度清晰的人物。英雄不分善恶。我由衷的喜欢他,但是我知道作者比读者更明确萨宁所具有的真实性。萨宁是一个观念,是一个看似“不高于生活”的观念,或者说是一个理想。而因萨宁而死去的那三个人:扎鲁丁,尤里,索罗维伊契克却是全然具体的。他们的死,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所代表的每一类的否定和摒弃。首先说扎鲁丁。这个人具有人类七宗罪的任何一宗,是全然的恶的代表。他引诱萨宁的妹妹丽达,并致其怀孕,且将她抛弃,甚至希望她去跳水自杀。然后他向那个老色鬼沃罗申吹嘘他所获得的美色,并引其去见丽达。在丽达家他受到萨宁的蔑视便试图报复,最终因挨了萨宁的一拳而觉得无颜面见人,开枪自杀。小说中的塔纳罗夫,梁赞采夫,都是和扎鲁丁一样的人,按照萨宁的理解,他们根本算不得人,是动物,畜生,非人类的。扎鲁丁的死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这是萨宁的观点,也是作者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此类兽性大于人性的人的最大蔑视。可是要是没有萨宁,他们会怎么样呢?要是没有萨宁式的性格,那些被扎鲁丁们伤害的人又将怎么办呢?萨宁认为,他们也应该去死。这就是索罗维伊契克一类人。索罗维伊契克是个犹太青年,可是直到读完这篇小说,我都觉得他是一个垂垂老矣的糟老头:孱弱,无力,讨好式的微笑,胆怯的自卑,一团和气的友善。他根本看不清生活的面目和周围人的面孔,他觉得大家都比他优秀和出色,他整个人都充满一种无力感,他对“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充满了追问却不得而解。萨宁对他的定义就是:“你是一个死人”,而且是当着他的面说的。所以我说萨宁是个观念,是个全能的不存在却可以下判断的上帝。说完这句话萨宁就走了,让索罗维伊契克去自我结束。好狠!但是索罗维伊契克这个角色塑造的实在模糊,似乎觉得他的出场只是为了引出萨宁关于“黄金世界”的理论和基督教观。如果要问索罗维伊契克代表着哪一类人的话,那我觉得,他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中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缺乏力量,像是鲁迅笔下的“奴隶们”,他们做了奴隶,还一心想着怎样为奴役他们的人物服务,想使自己变得对他们有用,如果觉得自己无用,竟然选择去死。萨宁当然是摒弃这样的人物的,就连伊万诺夫都说“如果因为对人们没用而去上吊,这就是......扯淡!”。萨宁们是纯粹的,他们不以人道的态度看待问题,而是以“个人”,或“个人的无政府主义”为出发点。最后,讲一下尤里。尤里觉得“当一个人变得高于生活,生活就不能让他满足了”。但是,萨宁反对的,恰恰就是他觉得人不可能高于生活。萨宁认为尤里这类人,就处在人类自觉生活的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即对自己所有的感受、需求和愿望进行重新评价。“他吸收了时代的所有精华,那些精华却毒害了他,直至心灵深处”,尤里正是这样,“终身在二重人格间徘徊,想抓住新的精神理想范畴中的每一根稻草,归根结底,他们害怕生活,他们闷闷不乐,害怕去感受”。这些都是萨宁对尤里的评价,是萨宁说给卡尔萨维娜听的。这个可爱的却力量不够的姑娘,在听了萨宁的这些话之后最终委身于他,所以,真的很难说萨宁说的那一大段话是冠冕堂皇的引诱之辞还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类理想的构设。他说:“我一直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幸福时代,到那个时候,人和幸福之间不再有任何障碍,到那个时候,人能够自由自在地、毫不恐惧地沉浸于他所能获得的所有快感之中。”这段话和他的对“黄金世界”的否定又多么自相矛盾,但是其实一点不矛盾。“黄金世界”是以“公”的名义许诺给“个人”,所以任何个人都可以对其进行质疑,但是质疑之后“个人”仍是得不到这“黄金世界”。但是萨宁的“幸福时代”却是触手可得,只要“个人”背叛“公”的那些道德原则,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相信,就轻而易举。尤里在行为自觉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关键还是他反对“肉体和精神的和谐结合”,纯然相信理念和道德。在尤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平民知识分子”近乎半个世纪的传统之沉重和压抑,而萨宁,全然背叛这些,这,就是“萨宁性格”。比之扎鲁丁,萨宁是高贵的。比之索罗维伊契克,萨宁是独立的。比之尤里,萨宁是和谐的。一个高贵的,独立的,和谐的理想。但是萨宁,他又是绝对个人,强势,和残忍的,这不是作者的理想。只不过因为阿尔志跋绥夫对以上三类人又恨又怒,所以才会让萨宁的语言和行为带有“激愤”色彩。

一般人点太背

其实萨宁和尤里是一个人,也就是作者,他生了两次,但只死了一次(尤里的死)。因为死过,他看开了一切假的东西,别人相对于他都陷入世界里,所以拯救别人就是让他去死,可别人都点背,只能生一次。所以萨宁就只好没劲的一个人走了去玩了。

为什么要塑造扎鲁丁?

扎鲁丁这一形象是放纵的。放纵和自由是不同概念,萨宁则代表自由。塑造扎鲁丁这一人物,是作者对萨宁的一次正名。小说中的萨宁一出场就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人,他少小离家,他的灵魂在家庭之外自然之间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而他回来以后,不仅无所事事,不干活,而且还对妹妹有乱伦的欲望,丽达在他的男性力量面前,“像是感觉到了一头无形野兽的逼近”,同样也说他是“野兽”。但萨宁显然不同于扎鲁丁。他不愿意和人起争端,不仇恨任何人,蔑视决斗这种军官间专制文化下压抑人性的形式。他尊重女性,他虽然风流,和农夫的孙女过夜,但那是在对方喜欢他的情况下;在月夜的小船上他占有了女教师卡尔萨维娜,但也是得到了卡尔萨维娜的暗示和半推半就,事后卡尔萨维娜自责却不怎么责怪他。萨宁从不掩饰他的欲望,很坦荡,而扎鲁丁往往要遮遮掩掩,很虚伪。萨宁是接受了文明的人,但他也有着野性和自由,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但他却是被人孤立的。而真正的兽性主义的扎鲁丁,在小说中却没人不邀请他参加聚会,没人看出他的浅薄,都觉得他漂亮会说话。这里包含着对“真”和“伪”的思辨,谁才是真正的“野兽”?萨宁保留人性,他是自由的,而萨鲁丁的纵欲,却始终没有得到自由。军官间的决斗传统束缚了他,他始终想不通萨宁为什么不和他决斗,感到屈辱,而对将来不会被集体所接受的恐惧,又进一步造成了他的自杀。萨宁打倒扎鲁丁,扎鲁丁自取灭亡这一结果,表示代表“真实”的萨宁终于取得胜利,失去人性的兽欲主义和专制文化只有破灭。阿尔志跋绥夫寄托在萨宁身上这个梦,真正的自由精神,和一味的纵欲无关。

萨宁

“五一”用了一天断断续续将《萨宁》看完。在书店的时候看了一页,被迷住——萨宁什么都知道,微笑着破坏母亲和妹妹基于常规的期待。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妙人,我应该在大一,不,高中的时候就看到这本书,那些“大学生式的问题”让我痛苦了那么久。不过也许那个时候那些问题在我身上的作用那么强大,我不一定会同意萨宁。看的时候时不时的笑出声来,因为很多段落——尤其是对萨宁言行举止的描写,让我想到了言情小说。是上好的言情小说,男主角个性鲜明、魅力超群。不过在这里你只能爱他,矫情的尤里还是懦弱的诺维科夫?伊万诺夫缺乏美感。萨宁总是平静的眼神加上微笑,好像什么都不能使他触动。他总是无所谓的,看起来不在乎也不关心别人,甚至是至亲。聪明、不形于色的冷漠、健硕的体格,姑娘们总是被他吸引,连他的妹妹丽达在内。读完小说,你甚至发现他是“全知”的——人们是怎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事情怎么发生的、会怎么发生下去。萨宁回家前的经历小说里几乎只字未提,但懂的这么多,不可能是在化外之地长大的。可怜的自杀者索罗维依契克问萨宁: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你从来都是这样的吗?萨宁回忆他从前的一个同学,带了一笔他思想的经历。这位同学是个“无我”的圣人,最后因为这个死掉。接着他说虽然他不认同这个同学,但是爱他,因为他是天生的崇高——“他是真诚的,在自己的道路上从不停下脚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障碍,无论是可笑还是可怕的……”。我以前认为犹疑有时候是美的,因为这种不确定的状态在我看来是谦虚的表现,而过于笃定代表着浅薄。但萨宁这样“明快”,而且显然不浅薄,他是最高明的那一个。他的“明快”有时十分冷酷,比如他的话将索罗维依契克送入死地:“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应该望哪里去,他老是在思考,老是在思考,老是在受苦,一切都让他感到可怕,感到难以理解……也许,这样的一个人最好是死掉?”“是啊。也许,最好是死掉。去受苦是没有意义的,反正任何人都不能长生不老。只有那种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了快乐的人,才应该活下去。而受苦的人,最好是死掉。”他并非想让索罗维依契克去死,他看出这个犹太青年的困惑和尴尬——大家都看得到,但谁也没关心,只有他想到要来找他谈谈。这个结果他是没预见到的,他没办法说服他,比如生活不一定要崇高、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活着、黄金世纪不可能有等等。他不说假话,他总是真诚而果敢,虽然这两个特质要了两个人的命。这是一个“典型”,我不认为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人。作为萨宁对照的尤里呢?他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他矛盾、犹豫、虚伪,欺骗自己,甚至虚荣,唯恐自己显得不够高明、不够与众不同。 尤里认为一个人应该先确定……什么呢?忘记了原文,拿我们这里的话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聚顶”,才好立身行事。萨宁说没有这回事,没有什么终极世界观,“生活的每一时刻都要给我自己新的话语……应该去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新话语,不要事先给自己划定尺度和界限”。尤里预设了一个模糊的完美自我,所以“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辩白,又在这个过程中巩固自己的优越感,同时丧失了行动力。前半部分他的俄式小说中常见的大学生气质让我感到熟悉而亲近,但后半段却变得很讨厌。他有机会改变的——他的一段思想独白已经接近了真实,不过在那之后他又滑向了另一面,这让我惋惜得几近痛恨。除了萨宁和伊万诺夫,里面的男性要么糊涂、要么软弱,不过丽达和卡尔萨维娜却让人眼前一亮,都是聪明、骄傲又漂亮的女人,至少是在发生变故之前,结果却让人失望了——也许萨宁这样冷漠,是因为失望太多?丽达无法理解他不答应和扎鲁丁决斗,“一种恶毒的、迟钝的人的愚蠢,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它来自恶人,也同样来自好人,它来自丑人,也同样来地自美人,这愚蠢使他难受。他转过身去,走开了。”萨宁太超前。超前而缺乏强悍的灵魂,就会或是疯癫,或是被生活打退回去——比如丽达。我正在看四月十二号的《出版商务周报》,有一篇对左琴科的《幸福的钥匙》(另一个译本叫《日出之前》)的书评,里面有这样一段:“原来俄罗斯文学中的忧郁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无法排遣驱除的病症,可笑的是我们这些人还奢望从忧郁中得到俄罗斯文学的精髓。”我不能把它们全都叫作病症,但的确是一种强大的气候,它曾经为我所钟爱,但现在离远了一点。序言中说阿尔志跋绥夫式的挑逗与亵渎是“由内心真诚引发的玩世不恭,在绝望中生成的嬉笑”,除了不那么同意“玩世不恭”和“嬉笑”,这个概括还是很妙的。

20101115

读了这本书。丽达和济娜失去贞操后的痛苦,让我记忆犹新。可见其对于一个女孩子的重要性。萨宁,总是那样的冷静,带着那么冷峻的眼光看着这是世界,感情无法左右其判断。他那种玩世不恭,对于人世间以及死亡的冷静,让我觉得可怕。没有人情味。我甚至开始渐渐喜欢他,而他最后对济娜的所作所为让我无法容忍。他是一个特别的人物,我对他有喜爱,但更多是憎恨。推荐大家看看,很特别的一个人。


 萨宁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