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丽娜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4
ISBN:9787532716982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卡塔丽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卡塔丽娜》【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天主教文化背景的小说。主要人物有卡塔丽娜、主教和他的两个兄弟、多明戈、女院长等。因为一个发生在卡塔丽娜身上的神迹,他们之间有了各种纠缠。“为什么人们认为天主具有无限的品性,但从没想到把通情达理这一点也包括在内呢?还有一种品性更加全然被忽略了,而它的价值比通情达理还要大,如果凡人可以妄加议论的话。没有它,全能就不全,仁慈反而讨人厌。那就是幽默感。”这是多明戈对主教说的话,也是这部小说里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地方。多明戈一生放荡不羁,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主教一生刻苦己心,离家二十年来从没给父母寄来过一个钱,他的钱都捐掉做好事了。只能说这两个人处在两种极端。
  •     楼上有两个书评,相去甚远。一个是赞一个是贬。当然,我还是同意赞的那个。其实说这本小说中的情节夸张且丧失真实感,乃至丢失了小说应有的吸引人的特性,真都是真的,而且很中肯的话。仔细想想,有人说主教一生很悲催,是可怕的沉迷宗教。对这样一个小说角色都能下次毒舌,也只有坚持马克思道路的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我们才有可能说得出来。我觉得主教的角色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却是最不能让人置喙的一种生存。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局部认同吧,说不能够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挑剔别人的生命精彩与否,而是应该尊重。相信就上面这句话,都能展开一次辩论了。这样吧,我们把前提设定为,这里的生命的主人,全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心思慎密且善良的人。回到故事本身,其实结合前一个书评,我们就可以看出,所有神化夸张的情节,堂吉诃德的客串,以及多明戈潇洒落魄,圣母对主教的作弄,我们不难发现,一切都回到多明戈的那句话,幽默。这是天主的幽默(我不是基督徒),是多明戈的幽默,是堂吉诃德的幽默,也是毛姆的幽默。如果看完了这本书,觉得不好看,那我建议回头看看“笑在天主给予我们的天赋中绝不是最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设想天主用谜语的形式讲了话,以便人们误解其含义而可能得到有益的教训,因而在肚子里暗暗发笑,难道这样设想就是不敬天主吗?”我们设想毛姆写下这本小说,人们看完对其宗教能量的描写瞠目结舌时,在肚子里暗暗发笑。大概多明戈才是主角,才是毛姆的映射吧。这本书里,到底谁才是主角?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好像是十年前移居美国的阿姨在走之前给送给我的好多书里面的一本,今天才捡起来看
  •     用戏剧性来张显生活的意义
  •     整本读下来,感叹:安排这么多人物就纯讲一个那么简单的故事?不就是世俗幸福我最大吗。
  •     我以为马丁会有一番作为的
  •     2003年8月阅读。面包师或小女人的平凡圣洁幸福。不好意思,我给毛姆的小说全部打满分。
  •     毛姆的历史传奇小说永远写得这么烂诶
  •     故事前半段是小说,中部是童话,结尾回归小说。
  •     最近重拾毛姆,这本书居然是97年买了后藏在箱底的,汗。。从前的眼界真是奇窄,对宗教从来避之不及,看过了梵蒂冈后突然饥渴地想多了解些,现在读这本书又骇然,政教合一的统治无异于凛冽的白色恐怖,实在庆幸生在一个没有信仰强迫的国家和家庭。这书看来是归类于魔幻吗?很好奇毛姆的宗教信仰?看来下一步该去读毛姆的传记了
  •     这书真是毛姆作品中的奇葩,实在没得干了再读,其实还有点趣味……最后烂尾。
  •     真的,我不懂我那么讨厌毛姆为啥还要看这个。真是不但花了钱还浪费了时间还因为翻白眼撇嘴脸都下垂了。
  •     毛姆叔叔说,自卑的必将升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