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旅行》书评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08648676
作者:松浦弥太郎
页数:240页

自由自在的旅行《自在的旅行》

自由自在的旅行《自在的旅行》松浦弥太郎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过他的书却经常听说,比如《100个基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等等,听名字就很特别,松浦弥太郎现在是《生活手帖》的总编辑,被称为生活美学大师和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炒作,对于这类的介绍已经有了免疫力了。还是得看到书才能真正了解。这本《自在的旅行》感觉不错,书到以后,觉得设计得很精致,有日本人那种做事认真细致精美的感觉,书是精装,冲外的两个角切成了弧形,打开以后图片印刷得很漂亮,而且都是对开的全图,看着就很舒服。松浦弥太郎走遍世界,还带着一位专业的摄影师,这书里面的图片就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书里面的内容也是《生活手贴》上的一个专栏。怎么样,这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羡慕吧。书里面的文字并不是那种穷游网上的攻略,不提供完整的旅行信息,也没有什么旅行景点,只是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留下的一点点的感受和感悟。这才是我们羡慕的自在的旅行,可以没有目的的在这个世界上东游西逛,漫无目的的去走走。然后写点文字,就可以赚钱,有这么好的好事,想一想就感觉很美好。老实说书里面并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那种旅行中的故事,没有意外的邂逅和偶遇,没有意外的迷路和惊喜,没有丢钱包的尴尬,没有遇到掉馅饼的美事,都是很简单很平和的小事,而且每段文字都很短。如果不是很熟悉当地的情况,看起来可能会感觉有点凌乱。书里面写了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旧金山的伯克利,洛杉矶,夏威夷的希洛,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马萨诸塞州的布里姆菲尔德,东京的中目黑,加拿大的温哥华,伦敦的红砖巷,还有就是我感觉最亲切的台北和台东。在台北松浦弥太郎还去参观了一家杂志的出版社《蘑菇手贴》,估计和作者自己的杂志《生活手贴》也有想通的地方吧。其实和文字相比可能这本书巨幅的图片留给我们更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作者松浦弥太郎亲笔画的地图挺有味道的。我想如果你也去过这些地方,那么你看起来感受肯定会很亲切,肯定会和我这样的从来没去过的读者有很大的不同。

我是一位爱书怪人

自诩爱书的人,一定得有爱书的理由。我这个人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有位朋友来我家,看中我一本书,想借走,其实就是拿走不还。我很想阻止他,因为我知道他不是爱书之人,这本书到了他的手里只有一个命运,被丢弃。以前也遇到过有人想拿走我的书,我说你要是喜欢,我可以再给你买本,人家听了很生气。不是我小气,而是我觉得精心选回来的书,未必非常名贵,但它们已经融入了我的世界,即便很久没有翻过它,而且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书架里,就如你的家人,每天看到它也觉得安心。有人说我书痴,有人说我有些固执,书痴也罢,固执也罢,当一个人将一些普通的东西当做宝贝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破坏他们,就如你也有你喜爱的东西,你也不想被人分享一样。我说我爱书,但是与日本松浦弥太郎比起来我恐怕还要逊色得多,初次拿到他的书,一种墨香就扑入鼻中。他的书《自在的旅行》不仅包装异常精良,就连邮寄的包裹都要比别的书考究,是独自制作的装书纸盒,所以这本书到了我的手里是完好无损的,是真正保留书原来墨香的。当然这本书不仅装订精良,里面整体的设计也是独具一格,图文分开,让你读一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休息一下,浏览一些图片,心情顿会轻松。然后再去读他的文字,就这样你会轻松融进他的世界。这本书是自在的旅行,是作者写他眼中的美国旧金山、夏威夷、纽约、加州、马萨诸塞州,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台湾,英国伦敦。然而作者的旅行时时刻刻都与书有关,可见他爱书要远远超过我。还有就是以前我看关于旅行的书,往往是图片更吸引我,可是这本书打动我的确是书中的文字。比如作者说他在美国的旧金山华盛顿广场,看到一位年轻人将一些旧书摆在板凳上,他询问年轻人,这些书是卖的吗?年轻人告诉他是,他问卖的怎么样?年轻人说还行。他又看到最边上有本新书,又问这是什么书?年轻人告诉他是自己写的诗集。他追问卖的怎样,年轻人告诉他没人买。书中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介绍了各地的书店和爱书的人。这本书中作者不是与其他人一样,去观赏各地的景物,而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关注他们的书店,关注当地那些喜欢书的人,他甚至因为一本杂志,竟然主动去拜访那本杂志的编辑社。与那些美丽的风景相比,恐怕这些喜欢书的人是作者觉得最美的地方。我一般很少在介绍旅行的书中找到共鸣,大多数旅行的书都成了旅行指南,雷同各地的“黄页”,就是那种介绍各种酒店、行政单位、景区电话号码的本子,翻开它你就可以不用顾当地导游了,完全可以按照上面详细的介绍去游玩了。而这本书不是这样的,虽然其中也有这样的画图示意,但是除了吃饭的地方,一定还标注当地的书店。这本书的作者比我年长五岁,曾经做过杂志的编辑,也曾经创办个性书店 COW BOOKS。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吧,所以他才会那么的爱书,那么的喜欢看各地的书店,这是他一生钟爱的事情,如果拿这些与那些美丽的风景比,一定是书屋更吸引人。在他面前我不敢称自己是爱书之人,有时我也难免迫于脸面的原因,将一些自己精挑细选的书给了别人,虽然心里万分的不乐意,但是无法开口去拒绝,就如开头说的那位朋友,他就告诉我,看过之后,自己都不知道丢哪了。我知道不能就因为一本书,而让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有些怪,有些格格不入,毕竟我属于当今社会上的另类,这个我自己知晓。我弟弟说,爱书还有一种方式是读书。不是将喜欢的书都买回来放在那里欣赏,而是把它们的故事都装进自己的心中,我很赞同,我就想把这些书中的故事都慢慢装进我的心中。

一样的风景,只看你觉得是否有趣

每次看别人的游记,都觉得与看影视作品无异,后者是用镜头描摹声画一体的梦幻错觉,而前者则用文字营造另一个趣味盎然的虚拟世界。其实,是会给人很多挫败感的。影视剧中男女主角在夜晚的河畔放烟花,琉璃的光斑配合着慢动作中的笑靥如花,嬉笑玩闹配合着鼓点恰好的浪漫情歌,女主角先是挥舞着手中的烟火棒尽显纯情,而后又看着窜入高空坠入夜色的礼花吃惊欣喜地张大了嘴,最后必是相拥对视,直到画面越离越远不用看也知道他们在干吗。可如果我们也去尝试,就生生变成了傻乎乎地在黑漆漆地臭水沟边呲呲花。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360旋转的拍摄画面,没有专业摄影加PS修图,想努力表现出开心喜悦,随意蹦跶两下,也只是觉得自己傻。说了太多的铺垫,也显得过于悲观,但其实更想说的是,傻又怎么样呢?你看松浦弥太郎被尊为大师,他的游记却让你觉得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眼见的一切都是无限的新奇有趣。某个车窗外匆匆而过的摩登女郎,某个路边书店里慵懒肥美的猫咪,某个清新稀薄透着单纯气的早晨,某个回味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面包香味……每个细节处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都不是矫揉造作刻意为之,从他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他真的觉得那些东西很有趣,并且还像是在问你: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吗?生活周遭的很多事物,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依旧不自觉地去找寻一种熟悉感,反倒让自己拘谨而无法去欣赏,只有导游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景点的时候,才会举起相机,拍些网上随处可见的风景照片。其实年岁渐长,我们似乎渐渐丢失了去喜欢的能力,再没有什么样的礼物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再没有什么样的风景能让我们如痴如醉,这种麻木叫做成熟吗?或者它仅仅就是麻木而已。我并不是旅行达人,也不懂所谓旅行的意义,只觉得生活中能保持一种近似童真的好奇心与欣赏力,是无比难能可贵的事。这也是你要去遇见松浦弥太郎的原因,跟随他的目光看他眼中的世界,让他悦动的文字唤醒你对这个世界的触感,绝对是一场别样的旅程。

旅行美学

这本《自在的旅行》是日本著名的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和著名的摄影师若木信吾的合作的成果。这两位作者在日本都是学有专长,小有名气。松浦弥太郎是《生活手帖》总编辑,据说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若木信吾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不少摄影作品刊登于一些知名刊物。这本书中的文字朴实生活,娓娓道来,于日常生活的近乎白描中见风采。摄影作品不玩技术,选的角度别有味道,擅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人温暖平常的感受。书中的这些大幅的照片不是为了补充文字的不足而存在的,而是摄影师用相机来表达自己的看到的风景。书中的文字和照片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文字来说明照片,也不是照片来补充文字,这本书是这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旅行的观感。当然文字和照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毕竟在旅行的过程中,两人虽是分头行动,但经常一起外出散步、吃饭。虽然书中的文字很美,但这些摄影作品也是不可或缺。可以说,这本书是两人密切合作的成果,谁也缺不了谁。这两作者不喜欢凑热闹,爱去一些古老的街区,感受那些逝去的美好时代。爱逛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咖啡店、书店、餐馆等。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行走,背起背包随性漫步,在陌生的地方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慢旅行让旅人充分感受到快节奏时代中生活的美好。读者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无论是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纽约,法国的巴黎,还是中国的台北等。书中的一个亮点是松浦弥太郎的自绘地图,这些地图富有个性色彩,是作者把自己散步时候看到的风景记录下来。在这些手绘的地图中,跟旅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都会一一标注出来,诸如书店,咖啡馆(这是松浦弥太郎最喜欢的去的场所),超市,公寓等,当然还有缺不了的美食馆,包括日本料理馆、中国餐馆等。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这是作者松浦弥太郎的旅行观。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明白生活也是由旅行构筑出来的。如果这样来理解生活和旅行,那么旅行地点的远近就无所谓了。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

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评《自在的旅行》文|杜子腾起初,笔者是以读游记的心态来对待这本书的。所以,一眼就看出松浦弥太郎是一个“懒惰”的作家:没有目标城市的详细信息,没有路线图,没有特别推荐,也没有相应的铺助阅读图片。如果笔者心里有一个向往的目的地,一定不会拿来这本书作参考。这根本就不是一本游记,更谈不上什么旅游指南。说实话,书中所述的就是城市的一角,刹时的一感,偶然的一事,以及随性而起的历史人文介绍和心血来潮的奇思妙想行事。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其私密的个人游览体悟的集子。所以,与其说是作者的这本书华而不实,不如说是笔者对这本书用而不当,拿它当作游记和指南简直是大材小用,“暴殄天物”。笔者合上书,换了一种心态后,再次开启本书的阅读,仅仅用了一个午觉的时间就读完了本书。这次的感受大不一样:作者松浦弥太郎依旧是在自说自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着不急,不慌不乱,行迹错综不定,从旧金山到纽约,再从巴黎到东京,而后从台北到伦敦,毫无规律可循,全部都是兴之所至,压根儿没有考虑读者是否喜欢。但为什么笔者却莫名其妙的进入了作者的角色?不,确切的说是进入了作者旅行过程中那种逍遥自在的状态。如果可以进一步捋一捋思路,笔者在阅读中确乎是游离到了自己曾经最自在的那种游行状态。那么,这就很有意思了。明明作者在书中写到了旧金山,写到了夏威夷,还写到了巴黎、伦敦以及洛杉矶,但是似乎同时又一个声音在你阅读时低吟着,忘记旧金山,忘记夏威夷,忘记巴黎、伦敦、以及洛杉矶。这大抵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书中的地方虽然不单属于作者一个人,但作者已然用自己的心态和视角对这些经他游历的城市烙上其独一无二的印记。我们作为读者,不需要再去重复这样的体验,我们能做的是让我们随心而至的给它们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忆。松浦弥太郎被称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这个称呼多多少少有炒作的嫌疑。懂生活,会生活,其实是件简单的事情,慢下来,精致一点儿,留意一点儿,专注一点儿,很多人可以做的比他好。坐在温哥华的长凳上发呆,走进东京的小巷子里淘宝,蹲着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换个角度,多点儿灵感,由着内心,生活不就以另一个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自从经历过黄金周参观兵马俑时人比俑多的情景后,笔者再也不会在公共假日插足热门景点的旅游;自从临时起意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独赴汶川一探究竟后,笔者就迷上了自在旅行中不期而遇的人和事;自从在西安面试的间隙发现一家精致的书店后,笔者就相信自己脚下的路总有别样的风情。现在,遇见了这本书,知道了松浦弥太郎,就像是老天在冥冥中说,“年轻人,你看看,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现在,你清楚了吗?”笔者好想用松浦弥太郎的话回一句,“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

充满品位和格调的随性之旅

在谈本书感想之前,先让我吐个槽,此书全无文笔,流水账似的记下了作者的落脚之地,既无山水诗人的才情,又缺乏独行者的哲理,本书介于游记和旅行攻略之间,对于抱着欣赏散文般文字的读者,可能颇感失望。尽管我喜欢描写风景背后人文故事的游记,但面对这本以图画和指南为主的小书,还是带给了我别样的情怀。书中有一半是精美摄影插图,这令这本游记更像是幅画册,那些平时的文字成为了照片的注脚,而对于作者途经店铺的地址和特色介绍倒是也充分,在每个地区的描述最后,会看到作者的手绘地图,颇有种复古怀旧之感。的确,这种感觉的缘由和体现——作者对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时刻透露出一种文化人的品位。每到一个城市,哪怕是不知名的小镇,作者最关注的店铺便是书店。文中有一半文字献给了各国各地的书店,而这其中又有一半是旧书店(旧书店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店中无论是摆设或整齐或别致的书籍,还是人们静坐阅读的神情,都让我心驰神往。尤其是巴黎巴桑的旧书市集,几百家旧书店齐聚一堂,让我的心跳都加速起来。除了书店,当然旅行也离不开各式餐厅和咖啡馆,但作者的脚步不仅流连在这些小资聚集区,也问津当地的干洗店、古董店、二手衣店、茶铺、图书馆、甚至是药店和出版社等非传统意义的旅游场所。这点也让我一同体会到作者那份好奇和闲适。旅行,取决于那份心情和那份期待。我所喜爱的旅行,是种不慌忙赶时间的状态,通过品尝当地人每天的日常饮食,和居民们闲谈,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再通过书中的介绍,去那些仍旧保留人文色彩的历史遗迹,去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脉搏。这之于我,也是自在的旅行。文/卢育涛 2015.03.14

松浦弥太郎的生活笔记

生活笔记是一种尴尬的体裁,它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从来不属于神话。你对文本进行虚构,仍被假设为真实,即便读者并不在乎。这一点,作者知道的比读者更清楚。纵观松浦弥太郎的作品,大多属于生活笔记范畴,包括游记专栏《自在的旅行》。   今年50岁的松浦弥太郎,享有COWBOOKS店主、《生活手帖》总编辑和作家三重身份。又被冠以日本生活美学大师、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等荣誉。这些头衔无不莫名其妙,能指和所指的脱节,既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会限定作者的写作经验。近几年,松浦弥太郎的书被陆续介绍过来,而大陆往往比台湾要晚一些,也就是简体版比繁体版要晚一些。2013年台湾繁体版《自在的旅行》之后,又过了两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简体版。   从知日系列得知松浦弥太郎开始,我先后读过他的《100个基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等。介绍本书是一个旅行专栏的合辑,松浦弥太郎负责文案,而拍摄交给若木信吾。但读的过程中,发现照片和文字贴合不起来,这才发现作者和摄影师若木信吾自由选择路线,两个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传达旅行。如此安排,作者有作者的选择,摄影师有摄影师的选择,令摄影与文案举案齐眉。全书写的平淡松散,“大道理”讲的不多,异于松浦弥太郎的其他作品。《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之后,《自在的旅行》的介绍中又赫然出现了“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代表作”,如果你真的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那你就上当了。“代表作”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甚至只是一个统计局或宣传部的行文用词。那些放在封面吸引人的句子,也大多出自作者的“写在最后”。其实看过全篇以后,这些句子反到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最后,关于该书的装订印制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外在属性虽然不会被纳入文本或后人的评价之中,如同装订的好坏并不能给《尤利西斯》《洛丽塔》增加或减轻一丝份量与罪行,但它对于当下读者的作用却完全不能忽视。我既享受着文本的魅力,也享受着文本的外在属性。它的线装,裸露的脊背以及弧角,都给我带来无比的享受。这样一种小小的乐趣,把玩的同时,深感生活之幸,甚至令我次日早晨,开始在网络和县城的商店里寻找一种可行的切角工具。(玟涛,2015年3月3日)

装订和内容都有新意,文艺但是可以看得下去

在省图发现的这本书,一开始是被装订吸引的。这种不知道叫线装还是啥的,像笔记本一样,翻起来很舒服,看了一半平摊在哪里感觉可以直接当装饰品。作者喜欢不做任何攻略,用散步的方式在陌生的城市寻找他喜欢的咖啡厅、旧书店、古董店、有机蔬果店、画廊,而且用手绘散步路程的方式做成专属自己的地图。真是炒鸡奢侈的旅行方式,感觉要么是很有钱和时间,要么是有很多机会去旅行,不过如果真有去哪里旅行也可以看看他推荐的店呢。他貌似喜欢收一些初版的原版书,文字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倒回去读一下比较容易进入状态。静下心来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不属于强行装叉那种,还是不错的。图片是感觉高级的暖黄色调,让人很想试着临摹一下。希望不要那么浮躁,多像作者这样就好了

书与咖啡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但是在作家松浦弥太郎的心中也许一书一咖啡才是人生。在《自在的旅行》中,作者带给我了别样的人生。本书属于游记,但是你会出其意料地发现,这里没有著名的建筑,没有旅游胜地,有的是作者喜欢的街道、咖啡馆、书店以及平民的生活。他的“自在”旅行,完美地展现了旅行的魅力。书中精美的图画和手绘的地图是旅行者指引灯,如果你要去这些地方不如跟随作者的足迹去寻找,体验一下平静、自由、别样的旅行。作者游走过了美国、巴黎、加拿大、伦敦、台湾、日本等地,每一地方他都会寻找书店、咖啡店、美食,感受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验着平凡的生活。在书店中不能不提的当属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1919年,美国牧师的女儿西尔维娅比奇开了这家只选英文书的莎士比亚书店,3年之后,成为了许多著名作者来访的书店,也成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在欧洲的主要据点。莎士比亚书店经历了历史战争的洗礼,在1951年美国人重新开启了莎士比亚书店,继承了比奇的精神。现在莎士比亚书店与城市之光书店结盟,也就是巴黎和旧金山的书店串联起来,让读者更加喜欢。书中也展示了地方文化,作者二次去过台湾,发现了台湾的咖啡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街道上到处都有着咖啡店,如明星咖啡店,台湾最古老的咖啡店,1949年建成,是苏联人开设的,也是台湾的文学家、诗人、学者们聚集的文学沙龙。看书之中,我想起了在美国的好朋友,她在中国的时候并不喜欢看书。可是去了美国的第二年,每每她都会晒晒她喝咖啡和读书的照片。她说,在美国,书加咖啡是一种享受,一种习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时我也会幻想一下,在书店里,喝一杯咖啡,看着钟爱的书籍,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呀。另外,《自在的旅行》在装帧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线装。这样的装帧使每一张精美的图案可以当成一幅可以触摸的油画,真实而感动。《自在的旅行》看完之后,慢慢品味才发现,作者带给我的不仅是别样的旅行,还是一种在思想上的 “自在”。

轻质感的旅行

都说相爱的人在结婚前,最好有一次较长时间共同旅行的机会。那时候,你就会发现作为伴侣的一方,是实在令人生厌、挥挥手再也不见,还是勉强可以忍受、回去花9块钱扯张证书,或者万分契合、即使一辈子不和你结婚仍是想倒贴。说起来,人生路这么漫长,挤点时间在旅行中更深的认识一个人,总是不吃亏的。而那些你内心十分欣赏却注定不能一起旅行的人,看他在社交网络上晒出的照片、分享的心情,多少也能满足“与他同行”的意淫。如果那位你爱的“可惜不能一起旅行”的人出了一本游记,除了买买买,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吧。就像松浦弥太郎,就像这本《自在的旅行》。入手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加上摄影兼导演若木信吾,前者因《100个基本》等书在中国大热一番并为人熟知,后者拍过木村拓哉的写真集,这样的组合,文字与照片都有保证。试想两位都已年过四十,生活小资,优越而轻松,品味估计也不俗,应该不会出现艳遇冲动的穷囧型、堆积历史故事的文化型、各种摆拍的个人写真型游记。二是因为译者。在豆瓣图书条目上点击黄碧君,就可以看到译者翻译的好多书我都入手并有上佳的阅读体验。比方《幻想图书馆》、《小星星通信》。总之是为翻译日本作品的好手,难得文字流畅且翻译腔不重。三是因为装帧。这本书13年出的台版,很普通,绝对没有中信这版的颜值高。在现下销量也靠颜值高的图书市场,好装帧总是比较占便宜。颜值(装帧)决定了我在书店浏览时的购物欲望及在买回家后在书架上的地位。诚恳地说,这是本即使只看装帧就可以打五星的旅行类书籍,少见的圆角设计深得我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本书的内涵。就像一场虚拟的两人旅行,如果翻看一篇就想退货,我们还怎么愉快地有后来?好在松浦弥太郎是个聪明的旅伴。他一不真人出镜,二不故作深沉,全书除了吃、住、书店三分天下,就是满满的生活气息。今天去了阳光耀眼的加州,那里的酒很好喝,美女很迷人。明天到了台北,夜市的小吃还想光顾第二次。后天走过伦敦,天空晴朗蔚蓝,洗澡后下楼逛街去。悠哉,妙哉。旅行就像是日常生活一般,还是吃喝,还是看书溜达,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因为作息的相同,描述的琐碎细节,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妨碍松浦弥太郎分享一种轻质感的旅行。读者从而由衷产生“即使没有真的在一起旅行,但通过阅读文字和照片,也就很高兴”的单纯乐趣。回到开头的比喻,就像一个即使不结婚也可以一直在一起的伴侣。

我是命中注定的旅人

文/夏丽柠所谓旅行,就是游荡,没有启程亦无归途,每次归来都是为了更好地离开。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在《放浪记》里说:旅行即是故乡,而我是命中注定的旅人。倘若我们鼓不起勇气去践行林芙美子似的旅程,那么排演一场松浦弥太郎似的旅行模仿秀也许不是梦,他旅行的样子都写在《自在的旅行》里。他的旅行,与其说是身体的游荡,不如说是心灵的呼吸,像电光火石划破人生的寂静。本书是松浦弥太郎自2005年起两年间为杂志《COYOTE》写的旅游专栏“Good Day!”,由与他同行的摄影师若木信吾配以精美图片,“生情并茂”地读起来一点也不寂寞,好像你也与之同路。据松浦先生说,他与若木君从每日酒店出来便各走各的路,去探寻自己喜欢的路径。“自由行动”成了两人之间默许的规定。就算与人同行,也不要放弃独自行走,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一道秘符。自在旅行,说来容易。自在总归有个度吧?很遗憾,依松浦的心性,随意走到哪里都行。旅行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站在格林街和哥伦布大道的交叉口……”,作为本书的第一句话,也许有人读出的是迷茫和恐惧,不知下一步将迈向哪里?可我却像一只笃定找爱的帕丁顿熊,仿佛看到了无限探求未知的可能,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二道秘符。在旅行的路上,遇见哪些人,遇上哪些事儿都是命里注定。书中有张照片里是一位花衣红帽的亚裔老太太,她叫菅原,来自新潟,在夏威夷用椰子叶制作收纳箱是她每天的工作。在北海道旅行时,我曾遇上过一位可爱的“欧巴桑”。陪朋友在班车站等待去机场的班车,白雪皑皑的路上几乎没有车和行人。欧巴桑走过来用蹩脚的英文跟我们攀谈,说她要去台湾玩,特意来查一下去机场班车的时间。欧巴桑孑然一身,是名符其实的旅行达人。聊着聊着,我们竟然聊起了重庆和云南。要分手时,她竟然特别小声地在我耳朵问:你们是夫妻吧?耳尖的男人马上回过头来说:我是她老板!唉,真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一对“璧人”!别拒绝跟你聊天的陌生人,他们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三道秘符。每个人在旅行中一定都会有钟意的事情。爱书如痴的松浦弥太郎对旧书店情有独钟。当他面对百老汇大道的“Westsider Books”时,竟然大声疾呼:“今天也要努力挖宝!”如果旅行途中遇上自己心爱之物,一定不要吝惜时间,最好一次爱个够!人生不就是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吗?如果爱请深爱,不要错过你喜欢的任何事情,这是自在旅行的第四道秘符。还有其他秘符吗?也许你们现在都忍不住要问了。当然有,可却要等待你们在旅行的路上自己去挖掘。世界那么大,总有你的故乡。故乡那么多,总能遇见故知。松浦弥太郎说:“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对,为了回忆去旅行,你还等什么?转载请告知

自在的心境

你现在的旅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做好攻略备好干粮去所有的名胜风景逛个遍照个遍?还是推着自行车结伴穷游骑行偶尔停下来欣赏路过的风景?或者是像作者这样,不事先规划、不查找里程、没有攻略,只凭着双脚带着自己去到想去的地方?曾经自己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旅行,与朋友、与同事,渐渐的不再喜欢那种束缚的感觉,今天你想去的风景我不感兴趣,明天他要去的名胜我并不想去,却总要或多或少的去迁就一下别人,所以最后旅行也变得不再像是旅行。更像是心绪烦乱的走马观花,有压力的另一种城市生活。直到最近一次出去旅行,才得以像作者那样,像自己喜欢的那样,没有既定的目标,只有漫无目的的行走,可以悠闲的观察每一个过路人的表情样貌想象他(她)们的故事,随便坐上一辆公共汽车再随便下车,沿着老旧的道路行走观察旧日建筑的风貌,看到喜欢的店就进去坐下来吃点东西,这些沿途所见细微景色与心得的时刻是比那些观看风景名胜更快乐、更能让内心得到充实的过程吧。或许喜欢这样行走的人,总是有着孩子般好奇心的人,同时也是热爱着城市旅行的人,想要用自己的脚步去发现一座城市的样子,避开光鲜亮丽的表面,而去每个角落寻找和徜徉,期待着拐过下一个街角遇到的惊喜。这本书书写的方式随心随意,平淡的记叙着走过的地方遇到的见闻,每个篇末还有手工绘制的个个城市的行走地图,这样的地图独一而二,是只属于自己的出行地图和独家记忆。作者选择的地方也总是一些宁静包容的城市,看惯了纷繁的城市生活,只要看看作者写下的文字,走过的地方,仿佛就能让心自在起来,而有了自在的心境,走到哪里都会有欢喜的心情。很喜欢这种独特的方式,两个人分开行走,一个拍摄一个写作,为这本书平添了一种阅读方式,你可以边看文字边欣赏图片,也可以单独的欣赏完图片再看书,两个人的脚步交错又分开,可以从两个人的不同视角去发现一座城市的景色,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同一城市里晃动的目光,偶尔的碰撞也许就会激起心内不同的回响。

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

“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这句话是我读松浦弥太郎《自在的旅行》一书最为喜欢的一句话。当然,仔细想想,选择此书的初衷似乎也是认为自己有这种模糊的情感在里面,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喜欢此书的理由似乎很简单,就是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对旅游的见解。当然我与作者或许存在太多的差异,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摒弃这些差异,仅仅说对旅游的看法,我想还是存在共同点的。旅游不仅仅是走在路上,走出家门,更多的更在意的或许就是那种心情的放松,心灵的享受和感悟,不急不躁悠然自得顺其自然的去领略自己眼中的景致以及风土人情。有时候没有目的性的奔波或许就是生活最高境界的追求吧?我很欣赏作者那种不随波逐流的奔往各个旅游圣地,在标志物前拍照留念以示自己来过此地,而是让心灵去感受那些或许被忽视的细节,能够在这一行程之中对街道,对店铺,当然是自己关心喜爱的,诸如书店,餐饮,二手衣店等能够画出非常细致的平面简介图,我想这真的是爱书者所最钟情和高兴的事情,在书店淘宝的感受肯定是让人兴奋难忘的。当然,我估计今生都很难到作者说的这些地方去感受,踏出国门有时是需要很多物质和知识的储备,就算是给你资助让你到了这里来,你再怎么喜欢书,但是想想你置身于自己完全不懂的文字语言的书海中,感受到的绝对不会是沉浸其中的幸福感。当然或许里面的图画书等还是可以领略一番,但是你不可忽视文化交流的不顺畅带来的隔阂,所以,我真心希望我的儿子将来不会有我这种感受。当然,我们放下这种想法,还是会庆幸自己因为翻译的存在,让我们通过类似的这样的书籍去感受别样的情怀,当然为此我们会在这种触动下教育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这或许才是爱书人士最大的收获。图文并茂或许是本书的特色,只是,或许我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困惑,就是图文并不相称,似乎没有关联。这种猜测最终得到首肯,或许是理解,但未免不有一点遗憾,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图片能够很好与文字相互衬托,有所关联。但是毕竟图文来自于两个人,想想如果你我结伴旅游,你爱好摄影,我爱好尽可能的步行探究,我们是可以同行,但是我们更相信即使我们站在同一条街,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就算进同一家书店,关注点自然也会是各自不同,所以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感受图文或许更好一点,当然这或许很难,毕竟这样的尝试对于我来说还是初次。当然让我初次感受的还不止这些,还有书脊的“暴露”,但是这种暴露的展现比起那些看似包装结实的书而言更实用,此书更便于翻阅,且更不易散架受损。更不得不提的是书在邮寄过程中的包装----真的第一次收到仅仅为一本书量身定做的高档外衣----硬纸盒包装。毫发无损一点都不夸张,内心那种对做书者的爱戴敬意油然而生。

像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一样旅行

两个大叔相约去著名大都市旅行,一个人负责记录下旅行中的见闻,一个人负责拍下这些城市角落中不经意的状态。然后他们把这些文字和照片出了书……问题是……好多时候这俩人根本就没在一起!两人分头各走各的,这样鬼马的主意也只有松浦弥太郎能想得出来。没错,就是那个写《100个基本》的人。我已经很久没去旅行了。哦不,“旅行”的逼格似乎略高,我想我是在说“旅游”。这个词充满着中国特色的意味,会让你马上联想起黄金周期间,新闻联播画面中那层峦叠嶂的乌黑后脑勺们。前旅游时代带着集邮的性质,著名景点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表现在无数“大门匾额合影党”的标准游客照和随处可见到匪夷所思程度的“到此一游”中。后旅游时代开始重视“情怀”,于是我们看了太多“再不去西藏就老了”,似乎不辞个职去个远方都对不起时光。有时候不禁瞎想, “女文青500元玩遍丽江”这样的东西反而让人看到虚荣。或者,还记得《在云端》吗?克鲁尼演的男主角在全美国出差,受妹妹之托把她的大幅照片立在各处拍照留念,就好像她本人也来过了一般……Oh,no……但松浦弥太郎会扫除你所有的失望。看到这本游记的时候,第一时间被它的腰封打动了。一只肥猫慵懒地睡在书上,背景是个摆得满满当当的书店。旅行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气质——Slow down,不再是熙熙攘攘万头攒动的景点游。整本书看起来更像是松浦弥太郎的旅行日记。松散随意中处处透露着他独特的生活哲学。他能真正深入一个城市的内部,在其中捕捉历史和时间遗留的丝缕气息。那些很少为一般游客注意的城市细部,一一向松浦敞开它们闪闪发光的内里。于是他的小小欣喜也像花瓣一样不断地层层绽开,每一个读到他文字的人,都会被深深感染。1、“只用大自然和风景的特色,是否能说明自己现在所在的地点?”对松浦来说,旅行不仅仅是领略自然风光,也是对各色咖啡馆、古着店、旧书店的盛大巡礼。每一家小小的店铺都承载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故事,城市也因为这些人文标签而拥有它的特质。在台北品尝20年前的冻顶乌龙茶,在圣莫妮卡的早市采购水果干和自制防虫药,寻找只有三个成员的三叶草出版社,在马萨诸塞小镇Brimfield巨大的跳蚤市场里挑选19世纪夏克尔风格的洗衣夹,探访1842年的水车小屋改建而成的米勒书店……巴黎十一区的小小旧衣店,堆满了20世纪30年代的古典服装,既有乡愁风仕女服,也有宛如米勒《拾穗者》世界中的农夫工作服。窗外下起雨的时候,一顶30年代的Borsalino绅士毛毡帽比雨伞来得更加惬意。伍迪艾伦常去的餐厅Elaines坐落在纽约东村,科波拉在旧金山北滩喧嚣的咖啡馆写完了《教父》的剧本,《毕业生》里的史塔拉达咖啡馆今天依然存在。最早在法国出版禁书《尤利西斯》的莎士比亚书店是20年代美国文学在欧洲的据点;曼哈顿的古老书店Westsider Books,整面墙都是书柜,高达两层楼;“垮掉一代”的圣地则是城市之光书店。2、 “旅行中让我最觉得幸福的事,就是思考早餐要吃什么。”洛杉矶的什锦燕麦美味至极,“当然一口气就吃完它实在太可惜,得用汤匙一口一口地把大颗小颗混合的燕麦片慢慢送进嘴里,细细品尝。我甚至很想跟还在排队点餐的客人说:这里的什锦燕麦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这么说是有点夸张,但我只是很想和他人一起分享这份美味和幸福。我甚至想跟玻璃上反射的自己说话。”你简直能看到这个因为吃了美味麦片,而高兴得要跳起来的松浦就在眼前。洛杉矶的早市上有包着奶油、柠檬汁和姜的可丽饼;台东市中心的冰店里有堆成小山的芒果冰,伦敦最好吃的贝果在红砖巷,而东京喜风堂的甜品要数“笋最中”有名。松浦的美食经没有美食达人常常流露出的挑剔和高高在上,而是充满对local food的新奇和赞叹,以及对生活的感恩。3、“旅行时的一个小旅行,这记忆宛如朦胧的梦境。”这样的“小旅行”不如说是心灵的放空,让内心变得柔软和敏锐。这也就是作者文字的魅力所在:始终保持着对生活中小小美好的感激和雀跃。松浦会在塞车的洛杉矶公路上观察人生百态:“上班族打扮的年轻女性边看着后照镜,边熟练又迅速地画好眼线……有人正在用放在副驾驶座上的笔记本电脑,也有人把信纸放在方向盘上正在写信……我旁边的车子里是一位边开车边吃甜甜圈的年轻女性,戴着我喜欢的细框眼镜,跷起腿的裙子下方的白皙大腿若隐若现……我开始想象她的人生。她现在是上班的途中,还是跟我一样是来旅行的?或是刚送了谁去机场的回程?在暂时左右并排的车阵里,我甚至幻想着和她之间的浪漫情节。”他用节制不带介入的陈述方式,总能营造出某种诗意的文字空间:“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当我从车里把手臂伸到窗外时,手臂被春天干燥的风吹得垂了下来。”或者“狗正在笑,看得出女主人没有穿胸罩。”到中木黑的时候,也许因为回到自己国家的原因,松浦的幽默感变得蓬勃起来。杉野书店的老板向他收购学术书籍和色情书。“一脸愚痴的老板仍不死心地说‘你喜欢色情书吧,是男人都喜欢的。我高价收购,卖给我吧!’我从老板头上的架子重抽出了《巴尔扎克——晚年的悲剧》……这家八成库存都是色情书的旧书店,我半年来一次也会遇到这种好书。”读到这里,真让人笑倒在地。4、“当地生活中毫不重要的一瞬间,成为我旅行中的路标。”若木信吾是活跃于日本广告、杂志等多个领域的摄影师。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一直拍摄他的祖父,祖父去世后,他制作了第一部电影《星影的华尔兹》。 在与松浦弥太郎来台东旅行的过程中,他追寻台湾阿美族原住民年轻音乐人的生活状态,后来拍摄了第二部电影《图腾song for home》。在《自在的旅行》中,若木信吾的摄影与松浦的文字呈现出特别的关系,二者相互独立又互相穿插,只保持着有限的关联。这种步调的“脱节”让这本书更显别致。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咖啡馆、古董店、林荫道,都配上相应的漂亮照片,将是怎样的一种灾难。所有的文字都将被局限于照片可视的相框内,想象空间不复存在,其结果要么是文字也沦为照片的单薄附注,要么是照片失去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很多游记和摄影集之所以庸俗,因为它们充满着一厢情愿的想象和浮华、固化的城市印象。而在这里,摄影师和作者的目光流连在一个个城市安静的深处,它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私人旅行”的状态。两种形式的呈现,恰恰是“一个人的旅行”的真正意义。5、 “再也没有比被谁牵着鼻子走更不幸的事了。”旅行的意义在于尊重和松弛。松浦的旅行是自己的,更是自在的——没有所谓计划,也就不用卡时间;没有一站一站完成任务的压力,也就没有走马观花的遗憾。这种旅行态度的深层是生活的智慧:我们惯于给自己强加许多“必须”,有时候卸下这些强迫症式的自我绑架,生活也就变得轻松起来。如果说令人厌倦的“标准版旅游”就像漂洋过海疯抢LV包一样简单粗暴,那么松浦的自在旅行充满“即使不知道前方有什么,我也想自己选择想走的路和方向”的潇洒。一个城市的生活和历史就隐藏在咖啡馆、早市、二手商店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揭开那些失落的秘密。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寻宝和内心的小小朝圣。来吧,带着没有麻木的眼睛,像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一样来旅行。

我想和已知的你,一起探索未知世界

这本小书真是长得年轻漂亮啊第一眼就想要占有一个男人负责写字,另一个男人拍摄,两人声情并茂,没有目的的在世界上东游西逛他们聆听,感触,遇见,交谈,思索,记录他们自由自在原来,所谓新鲜感,就是和已知的人,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

旅行既是生活

因为即将到来的间隔年,购置了一批关于旅行的书籍,想在这之前学习经验,感受下别人的旅行方式。刚开始读《自在的旅行》这本书时,没有太多的好感,觉得作者每到一个地方无非就是逛逛书店、喝喝咖啡等,这样的旅行方式对于已经准备穷游的我来说有些奢侈,而且较之前看得几本书来看,实用性不强。抱着既然买了,那就看完,总之不要浪费的心态继续看着这本书。也不知道是看到哪一章时,突然就进入了书本的状态,开始看得投入起来。书里面有很多手绘地图的插图,不仅有作者去过城市的街道,还有店铺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作者自己画的。具体怎样画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作者的旅行方式了。正如书名《自在的旅行》所言,松浦的旅行方式自在而随性,没有所谓必须要看得景点或是一个接一个的行程。每去一个地方之前,松浦从来不会提前查旅行攻略了解具体的信息,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置身其中后去寻找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他会在纸上绘制出城市大致的模样,然后把自己在旅行过程中遇见的一些很有特色,值得推荐的店子绘在地图上,并标好具体信息,这样的方式,让松浦绘制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旅行地图。看似随性,但是松浦也会有自己的目标和安排,每去一个城市,他必会寻找一些富有特色的书店和咖啡馆,还会体验当地的美食,这三个,缺一不可。当然,作者在寻找这些店子的过程中,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走过场,而是真正走心的体验。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好的咖啡馆自有它自己的文化底蕴。令我佩服的是,松浦每去一个咖啡馆,都会通过外显出来的形象和氛围,分析出每个咖啡馆的独特之处,并去细细品味和欣赏。松浦本身是位作者,也是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写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对于一位读书人而言,除了追求读好书的乐趣外,收藏绝版的珍贵书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松浦不管去哪里的书店,必会找找有没有这些值得珍藏的好书。他在书中坦言:“找书的时候是最兴奋的时候,一旦找到后兴奋之情便会减半,一半变成悲哀的心境。开心的是知道什么书在哪一个城市的哪一家店,悲哀的是能找的书就少了一本,乐趣也少了一些。换句话说,我寻找这些书其实是希望永远不要找到。”松浦更注重的是找书的过程,而非是否找到的结果,甚至,他希望自己一直都处在这个充满趣味的过程里,而非结果里。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松浦的旅行和生活的方式,重在体验和感受。之前读的旅行书籍我认为像是快餐,不是因为没有营养(事实上我从这些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旅行的东西),只是说这些书里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和消化,有一种一口便可咬在嘴里的感觉。当然,也就如同吃汉堡包一样,吃多了自然也觉得少了些味道。而松浦这本《自在的旅行》,读起来像喝红酒的感觉,一开始涩涩的,有些排斥,喝了一会后,便能从口腔里评出一丝香味,久久不消散,越来越喜欢。如果说我从别的书中学会了怎样省钱、怎样穷游,而我从这本书中学会的便是怎样感受和体验。旅行不是吃快餐,一口接一口,还没来得及消化,便吃完了所有的东西。旅行应该是像在寻找和感受,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把自己完完全全置身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品读。松浦的方式是逛书店、咖啡馆、吃美食,而每个人的方式都可以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便可。值得一提的是,松浦这次的旅行,并非一人出游,而是和摄影师若木信吾一起。但是这个过程中谁都不受对方的影响,也不影响对方的旅行,而是各自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并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图片对文字没有起到补充的作用,而是独立的存在。但不管是文章还是图片,都是松本和若木自己感受的结晶。希望在自己接下来的间隔年中,我能保持自由而随性的心态,去用心体验每一个地方的人与文化。

走出家门就是旅行

翻开《自在的旅行》这本书的时候,我乘坐的车子正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我们正在奔赴一场极不情愿参加的婚礼。身不由己的坏处不仅仅在于行动的不自由,更糟糕的是它会带来心理上的厌恶与抗拒。因此,同样是旅行,同样的目的地,“自由”与否便成为了可以反转心情的按钮。毫无疑问,松浦弥太郎的旅行是愉快与惬意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喜欢的街道,寻找感兴趣的各色店铺,品尝当地美食,追寻一下历史,绝不思考重大的问题。只是享受当下的自在与幸福,嗯,这样的旅行谁能不爱呢!既然旅行都是自由自在的了,旅行笔记当然也可以随心所欲。相较于传统的旅行日记而言,松浦弥太郎这本《自在的旅行》更像是一本融合了文字、摄影和旅游指南的“旅行手账”。熟悉手账这种生活方式的朋友一定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书的原稿一定是一本厚厚的、被涂画得满满的、记录了各种店铺名称和地址的小册子。好在,无论作者记录的内容多么细碎繁杂,摄影师的作品是否充满随性与自然的基调,书读起来还是令人觉得惊喜满满。尤其是每到一处,必去的咖啡店、书店、餐馆都一一记录在册,还配有手绘地图和简短注释作为指引和补充。比如曼哈顿的哥谭书坊、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作者都有提及,不过,最有营养的应该还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经常光顾的旧书店。大概也只有像作者这样既是作家、书店创始人的旅行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独特的书,为前仆后继的文艺青年们充当旅行指南针吧。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到了夏威夷的希洛,又漫步在纽约曼哈顿的街头。忽而飞去法国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忽而又飞回旧金山的伯克利。就好似美国是作者的常驻地,巴黎、东京、温哥华、台北、伦敦是偶尔出差去看的风景。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旅行呢?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说原来这些文章全部都是2005年时为杂志《COYOTE》写旅游专栏“Good Day”时创作的,“自己散步画地图”正是专栏的卖点。难怪他可以进行如此自在任性的旅行,就像他 说的“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而摄影师若木信吾也同样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进行拍摄,不必为了补充文章而拍照。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各处旅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Good Day”。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感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唯有走出门去旅行的时候才能感到放松与自在,然而,太多的客观因素和限制时时刻刻在制约着我们,唯有随心而行,才能到达真正的美景。尽管,也许那也只是某些人每天生活着、抱怨着、想要逃离的地方。不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旅行,一场走出门去的自在,一场从心开始的寻找与回归。嗯,走出家门,就是这样。不是么?

入门级的文青必去之地。推荐。

作者似乎是文青范去的地方不算是最热门的所在,却是最具有浓郁当地风味的所在。旧书,唱片什么的本来就是文艺范的标签。对我等世俗之人看看就好了。我还是关心那些热门景区,名牌打折的专卖店。如果是五天三晚的购物美食之旅也许适合的群体会更多。


 自在的旅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