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书评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2
ISBN:9787500411017
作者:杨绛
页数:211页

旧作结集吗?

老太太的散文几乎都看过。非常喜欢她写父亲和姑妈的,比写钱先生更好。一个传统文化主导、但是又留学英伦的女儿对父亲的爱、敬、亲,甚至崇拜;一个49年前中国式大家庭中女孩子眼中有点古怪的独身的姑妈——在以前读过的文章里,杨荫榆不算正面角色。一个宽容、睿智、细腻、平和的江南女子眼中的旧式家庭——那是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传统家庭呢?我所看到的书中,没有哪一本写得有这么真切。关心的问题时,这本书市旧作结集,还是新作问世?

人生忽如寄,年命如朝露

杨绛先生的三姑母(她称呼“三伯伯”)杨荫榆是世人眼中的“畸零人”。她外貌不漂亮,杨绛曾听说祖母有一次当着三姑母的面说她“鼻子向着天”,当然三姑母也不示弱连用三句“都是你生出来的”反驳,更用了三个感叹号。一个容貌不佳、心高气傲、才华横溢且脾气性格也怪僻的女子,命运果然就坏。她先是被迫嫁一个门当户对但低能的傻少爷,据说她把傻少爷的脸给抓破了,从此与夫家断绝关系,那年才十八岁。后来,她潜心求学,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又投身教育界,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在经历女师大风潮后,只有回到苏州生活。杨绛记下了许多关于三姑母的琐事。譬如她不会打扮,挑剔难伺候,喜欢听书,在东吴大学宿舍养小狗但被毒死,待人处事的不成熟,孤独而脾气大等等,最令人感慨的是在杨绛三姐结婚时,本来像姑母这样的“畸零人”都要回避,但家里比较宽容,只是姑母说了好些倒霉话,或是由于感怀身世。轻淡的语言,或多或少折射了对三姑母的怜爱。再后来,三姑母由于怒斥日寇暴行,保护妇女而遭到日军杀害,走完她坎坷的一生,被葬在灵岩山。“三姑母和我母亲是同日下葬的,我看见母亲的棺材后面跟着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那些木板是仓卒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绛这样回忆。与杨绛父母的幸福婚姻相比,三姑母的畸零让人叹息。正如杨绛母亲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杨绛父亲也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然而世事难料,或因早年的打击让杨荫榆“忘记自己是个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其实亦非不念,或只是不可念。人生忽如寄,综观其一生,杨绛父母亲对她的关爱,后辈的敬重与回忆,还是人生中的一丝温暖。尤其杨绛母亲对她关怀备至,为她抗争包办婚姻,对她的怪脾气毫不介意,及后同日下葬,算是有深厚的缘分吧。虽然杨绛说“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但毕竟,年命如朝露,能让别人忆起,就是一种极大的福气,至少我这样认为。

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曾记否,广州起义前三天,敢死队员林觉民留给妻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写到:“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其吾先死也,毋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三日后,林觉民在掩护同志撤退的途中被捕,旋即遇害,留下孤儿寡母。《将饮茶》中,杨绛回忆起母亲和父亲某次说笑的情景。“他们的话不知是怎么引起的,我只听见母亲说:‘我死在你头里。’父亲说;‘我死在你头里。’我母亲后来想了一想,当仁不让说:‘还是让你死在我头里吧,我先死了,你怎么办呢。’当时他们好像两人说定就可以算数的;我在一旁听着也漠然无动,好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后来呢?后来杨绛的父亲在战乱中埋葬了自己的爱妻。再后来,杨绛和钱钟书结婚留学,诞下一女,小名圆圆,三口之家团圆和美,亦亲亦友。学满归国时,苏沪一带已然沦陷,生灵涂炭,不家不国。钱钟书挽袖持家,杨绛勉力帮补,尚能苟且。是夜,钱钟书一时书生感触,冷不丁对杨绛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默不作语,心中丝丝波澜。若干年后,月缺花残,三人余一。杨绛才在《我们仨》的书页中写下几行字:“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大爱无言,非不爱也,言不尽也。

吃碗青茶赛过鸡

吃碗青茶赛过鸡父母每次到城里来看我,好歹总要拉我到文化宫或是文殊院去,他们不听戏、不拜佛,直接走向摆满藤椅的茶园,要上两盖碗素毛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早几年我对这种做法能理解却不能体会,想来一是父母俭省,3元一碗的毛峰是在帮我节约;二是我不爱走动,坐茶园子省事省力;三是难得见我一回,坐下来喝茶可以摆摆“龙门阵”。这三点为“我”着想却没有得到预料的回应,不要说在普遍年龄层为40以上人士的老式茶园,就是有空调和沙发的茶房我一贯也是敬而远之。最让我觉得喜剧的是,父母到城里来总是不忘拎上泡好酽茶的保温瓶,到了茶园不好意思让人掺开水,又要重新点上两碗茶来,临走时再把尚未被冲淡的茶叶都倒进自己的保温瓶里。其间的话题自然也是罗嗦重复,我常常被一堆无意义又累人解释的问题搞得心烦意乱,比如翻来覆去问我“为什么要在城里按揭那么贵的房子?”“工作什么时候才会顺利?”然后就是一些不符合我年龄状况的养身谈:要早睡、不要吸烟、要多吃。我一边打着哈哈,一边过耳皆忘。从小我就不爱喝茶,因为家里人爱喝茶,每天用一个磁罐盛着一罐凉茶,茶叶是最普通的三级花茶,闻起来有股燥香,喝起来回味苦涩,街坊邻居也都如此装备。我那时候很看不起人人都喝的茶叶,没有听装的“高橙”那么洋气,没有三毛一瓶的汽水甜爽,但是父亲以喝茶为乐,并且在家喝不满足,虽然茶的成色相当,却每天要到茶馆去“晒壳子”。家乡小县城有一家吊脚楼老茶馆,充分体现着古人的建筑情趣,在河边上打几只木桩为基,支起整个观河景的茶馆,据说清朝时就有,1997年城市改造时才被拆掉。茶馆里有人讲《七侠五义》或者《水浒传》,听客大都是穿着蓝色咔叽布的老大爷,嘴里吧嗒着自己裹的叶子烟,泡一碗黄澄澄的茶水,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不停地闹着爷爷买两三块硬糖或椒盐酥的花生米。母亲反对父亲带我去茶馆,怕我被叶子烟的味道熏着,还说茶馆里都是一些无事可干的人,要父亲也不要常去。记得上小学四年级,上个大号很不方便,要走300米到吊脚茶馆旁边的公厕。一天母亲神秘兮兮地交代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跟踪父亲是否借去厕所之名到茶馆去了。母亲的防备不无道理,那个时候的茶馆已经是进化版,兼备了录象厅的功能,除了一些邵氏功夫片、香港警匪片,就是大量像《金瓶双艳》这样的香港三级片,借着这股“三风”,茶馆的生意一下子又重新火了起来,有的还干脆改名为录象厅,吸引了众多工地上、挑菜担、做小生意、卖苦力的劳动人民,5角一碗的劣质茶水,几排竹椅,专门半遮着一片黑布,行人走过听得里面不是厮杀砍杀一片便是:“啊,不要啊”的惊呼,引得人心痒难耐。到省城打工时,发现升级版茶房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打麻将的功能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茶房也是谈生意、办公事的绝佳场所,中午端出来的煎蛋面质量高不高也成为茶房吸引客源的重头戏。虽然我对茶的印象还粗浅得很,却衍生出些自以为是的理论:一是认为喝茶的人不时尚;二是喜欢坐茶房里的人通常是世故的生意人;三是茶水完全没有个性,于是每当有人邀请去某处喝茶,便心生排斥。结婚后,我自己家里长年预备着咖啡、果珍、酸奶之类的饮品,有客人来总是要卖弄一下煮咖啡的手艺,自己却不敢喝。《美国国家地理》2005年1月号做了一个咖啡因专题,列出咖啡的诸多缺点,我曾经深有体会。我老公喜欢喝咖啡,总是将咖啡煮得太老,前两年查出心律不齐、神经紧张等毛病,一位热心医生建议他改喝茶,养身安神,并非常热心地推荐了几种名茶。为了他的健康问题,我开始翻阅了一些与茶相关书籍,渐渐入了点门。最喜欢看的茶故事莫过于古代传下来的一些传说,什么诗人词人皆看重品茶之造诣,还把茶叶、茶室、茶境到品茶直接和人品、审美、声名对口。不过,这些修为和道理在现代早已过时,反而在日本“茶道”的影响却非常深广。宋朝时来中留学的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日本学中国神魂俱似的地方莫过于在茶道上的钻研了,直到现在日本人对茶道中的色、香、味、形、器都很讲究。其实这些茶道精神在中国古代是没人故意去强调的,因为它们早已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说《茶道》一书中记载了一些已经失传的精妙烹茶技巧,就是当年宋朝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平时的消遣。其中一种玩法叫“分茶”,流行于北宋初年,在煎煮茶的过程中培育出很多浮在茶汤面上的泡沫,就叫汤花,一起倾倒入茶盏后,嫩绿淡黄的茶汤上堆积着如雪般的汤花,而盏面上的水脉会变幻出各种图案,若是高手出招,则能随心所欲“点”出山水云雾、花鸟虫鱼,被称为“水丹青”。这种赏心悦目的游戏看得人心神摇曳,冲动如我者不免立刻到高档茶店遍布的琴台路去转悠。一路上有女烹茶师作古装打扮,手若无骨般表演很讲究品饮功夫的“功夫茶”,可惜不过是招揽人的幌子,连我这个超级外行都看出来,她的手势之忸怩做作,毫无诗里形容的雅致。走进茶店,根据书本的介绍,尝试着买了一两被誉为茶性温和、养生妙品的普洱沱茶;一两口味淡雅清幽的碧螺春。因受古人品茶所谓七禁忌之二“恶具”(茶具不精洁)的教诲,又配备了一套三杯壶的紫砂陶茶具。回到家将矮几般上屋顶花园,摆上一点果脯、糕点,烧水泡茶,但仍然没敢随便使用烹茶师的“兰花指”,怕改版成摇滚手势,因此可能犯了品茶七禁忌之一的“烹点不得法”。忙乎一阵下来,紧张地看着老公试尝第一口现泡的茶水,露出满意的神情,自己因为目的达到后心里空荡荡的舒服着,嘴里的滋味很甘醇,加上微风徐徐,葡萄架上藤蔓轻颤,在勉强符合品茶需具备的“十精舍”(寂静、雅致的环境)的规格中恍若离世 。自从我添加了这么一个新节目,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平时不喝茶的朋友来我屋顶花园小聚时,纷纷觉得我那套茶装备颇有意思,并且力荐我去学一手正宗的功夫茶,好为平常的聚会添点新鲜的乐子。特别是听说某茶饮料寻遍中国找不到“茶味女郎”,邀请了一个韩国大牌的事迹,都忿忿然要将这项“国饮”再振兴起来。只可惜不过才几周时间,大家品“素茶”的兴致就过期了,露天茶室摇身一变又成了烧烤室。前不久父母到城里来,我盛情邀请他们品尝我的两种好茶,在两老惊奇的注目礼中如法炮制一番后,在茶杯里各倒上一盅,结果父亲端起细小的茶杯一饮而尽,末了说沱茶“苦不如苦丁茶浓烈”,又说碧螺春“茶味太淡了,不过瘾。” 母亲连忙向父亲使眼色,不过为时已晚,我当场倒了兴致,脑里闪过刘姥姥在大观园喝老君眉的景象。等父母走了以后,我才细细想通了他们的口味问题。父母平时总要我多喝茶,自己却不是真正会饮茶的人,他们一生是普通的粗茶淡饭,就像三级茉莉花茶,是海喝豪饮的,解渴生津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那精致小茶杯里的“奢侈”倏然间暴露了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我偶然兴起追求“竹下忘言对紫茶”的同时,却不知道民间还流传有这样的茶歌:“三捆稻草搭张铺,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看来以后,我还该常备一些味道浓郁的花茶。

将饮茶

我喜欢《将饮茶》这名字,可是翻开书第一页就知道,这和李太白的《将进酒》没有什么联系。杨绛所谓“胡思乱想,代序”的《孟婆茶》实在是一篇言简意深的绝妙寓言,夹带的私货还得及早清理掉,否则那个世界也不会收容的。杨先生写此小文的时候不过是八三年底,夫妇俩都还健在,难得她对人生看得如此豁达通透。二十四年过去了,九十六岁高龄的她又有《走到人生边上》问世,大概私货是越积越多,从脑缝里慢慢地都挤出来了,“锱铢积累”,虽不至于“忧世伤生”,也是不吐不快,喝不了那晚忘掉一切的孟婆汤吧。杨先生所谓“废话,代后记”的《隐身衣》也算对人生理想的一个小结了,让我想起本学期法语期末考试的一个翻译,具体记不清了,隐约是"Vivre heureusement, vivre caché",就是规劝大家穿起隐身衣生活,追求一种恬淡自然的情趣吧。“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齐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隐身衣”就是“护身符”,如果没有隐身衣的保护,一味地做一个人上人,她们又怎么能够度过“丙午丁未年”那样乌云蔽日的岁月呢?就像她在《丙午丁未年纪事》里边借用的Alice之语,这个世界变得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了,好在他们尚能苦中作乐,还能够在这黑白颠倒的人世间为那些“披着狼皮的羊”小小感动一番,这才是人性的光辉之处啊。中间收录了一篇《记钱钟书与<围城>》,在读《围城》的时候已经读过不下两次,当时觉得远没有现在有趣,大概是年齿徒增的缘故,现在再看一遍杨绛对钱钟书幼年生活的描述,觉得那么亲切可爱!小钟书把路上的小青蛙放在鞋里,抱着去学堂,青蛙跳出来,再教室里满地乱蹦,惹得一阵哄堂大笑。我想起了初二时L君和W君的恶作剧,把老鼠放到我的课桌抽屉里,谁打开抽屉发现一只大老鼠躺在那里不会大惊大呼啊!可是当时哄堂大笑的那些同学,多半已经音信杳无,不知去向了。吾荐 2008-1-15

将饮茶

读完,轻松恬然。大隐,是心之隐。前面一张先生的生活照。北京随处可见的那种四五层的灰蒙蒙的砖瓦房的一个阳台上,先生微笑着站在那里。旁边铁栏杆太高,衬托着先生身体很小,头很大。后面远处挤着两栋如今随处可见的巨大而平庸的白色碉堡似的塔楼。在这每一个市民都习以为常的普通而局促的空间里,先生随意地站着,家常的衣着,笑容可掬,黑框眼镜里眼睛慈祥又炯炯有神。毫无保留、坦然、轻松、恬然,与书本里的字句映衬地如水和空气。之所以能如此,因为一丝也不怕让你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如果世上还有一个人奔赴黄泉的时候不想来一杯孟婆茶,只怕就是先生吧。先生父亲杨荫杭率性、有趣。留日留美,攻读法律,在留学的精英圈子中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有能力,曾任省检察长,但不听领导打招呼,虽然袁世凯曾御批"此是好人",还是被领导们受不了,被停职。做了一段申报主笔,然后做律师。其实他不喜欢做律师,因为原来学法律是为了做法官,而律师其实是"帮人吵架"。所以他的"帮人吵架"也是凭良心吵。这样出朋友,很多当事人事后都很感激,关系维持一辈子。对自己同学,比如每次看也是好朋友的签二十一条的章宗祥照片总喟叹"绝顶聪明人。。。"、"生活水平不能太高的",对做了汉奸的同学"他也下海了"。评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可做:医生、律师。反对置办家产,认为耗费精力,反成为家产的奴隶、子女的大害,却不计较这样一点保障也没有,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干自己想干的事。教育子女说"林肯说"Dare to say no",你敢吗?"。女儿读大学选志愿:"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把留学看做是把孩子送去做人质,由人勒索,因为在外国没有"清贫"之说,穷,就是坏,所以父母只好尽量寄钱了。人才啊。父亲和母亲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无话不谈,似乎老朋友一般。过去的、当前的、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嘲笑、感慨、自我检讨、总结经验、分析案件。很难得。钱钟书也很好玩。孩子时稚钝、痴气,长大后稚气不改。父亲清华教授,14岁父亲一顿打激起发奋读书的志气,然后无数的额角"爆栗子"使他文章大有长进。大学时属于狂读书型,各种深奥著作,象吃零食,"吃了又吃"地搞定。大了痴气不改,好玩,给睡着的杨绛画花脸,帮猫打架。先生对披着狼皮的羊的描写,匪夷所思,可见先生之博大胸怀。以最大的善意理解人,曾被认为是佛的境界。而中国人的精神5000年流传,博大精深,非言语所能表达。 链接:拉布吕耶尔《人性与世态》、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义》、穆勒《自由原论》============  chenyishuai.wordpress.com

一盏茶的时间

一直就很喜欢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他们的睿智,他们的婚姻,他们无所不在的智慧。在读对父亲的记忆着一部分时,也让我触及了对自己父亲的思念。我想作品最真挚的就在于能引起读者共鸣,或若有所思吧。其中一点我还映像很深,杨绛父亲在买家宅的时候跟女儿说了,“对于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将为家产奴隶;对于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这点让我想到了如今的“蜗居”和“富二代”,这个都是中国特色。读罢全文,如饮一杯茶,余香犹存。

我只想要平凡的精彩

一些喜好文学的朋友,对杨绛,都有些不屑。理由很简单,没什么著作,出名仅因夫贵妇荣。看过《将饮茶》,觉得没错,她是个平凡的女人,而且甘于平凡的精彩。


 将饮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