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上下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010115634
作者:[俄] 德·斯·米尔斯基
页数:72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九、克雷洛夫 卡拉姆津时代是俄国语言的黄金时代。拉封丹风格被苏马罗科夫引入俄国,后又被赫姆尼采尔所俄国化。但至18世纪末和l9世纪初,寓言写作却成为一种地道的疯狂时尚,凡能将两个韵脚连在一起的人均写起寓言。即便如茹科夫斯基这般与拉封丹气质相去甚远者,亦在1805—1807年间写下大量寓言。 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寓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所重要的学校,后来成为俄国文学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在这里接受了最初训练。某种健康清醒的现实主义,早已是赫姆尼采尔寓言的显著特征。在德米特里耶夫的客厅寓言中,这一特征得到了柔和化、标准化和文雅化。而在亚历山大·伊兹马伊洛夫那粗糙却生动的流浪汉寓言以及俄国最伟大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的作品中,这一特征又得以恢复。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生于1768年,父亲是一位自列兵晋升的穷军官。克雷洛夫接受的教育非常粗浅,尚未成人便在衙门谋得一份小差事。16岁时,他在彼得堡找到一个位置,同年,他自喜剧歌剧的写作开始其文学事业。后来,克雷洛夫转向讽刺杂志,编辑《观察家》和《圣彼得堡水星》。杂志所载多为一些质量不高的感伤之作,但其中亦有数篇锐利的讽刺文章,其手法与普通质疑寓言相去甚远。此处的讽刺是斯威夫特式的,尖锐辛辣,充满冷酷的激情。其中最出色者即《颂扬我的祖父》,这是一幅出色漫画,讽刺一位愚蠢、自私、野蛮的乡村地主猎人,他像冯维辛笔下的斯科季宁一样,对他的猎犬和马匹比对他的农奴更有家庭感情。《圣彼得堡水星》很短命,由于克雷洛夫讽刺作品危险尖锐的声调而被关闭。在长达12年时间里,克雷洛夫实际上在文坛销声匿迹。这一时期,他曾在大贵族家中担任秘书、家庭教师,或纯系食客,但在很长几个时间段里,他却彻底逃离了其传记作家的视野。在这所新的生活学校中,克雷洛夫看来失去了其早年的激烈,却获得一种被动的、俯就讽刺的机敏寓言风格。1805年,克雷洛夫返回文学,他完成对拉封丹寓言的首次改写,并作出了统治舞台的新尝试:在第一次反拿破仑战争期间,他写出两部讽刺俄国女士热衷法国时尚的喜剧。两部喜剧成绩斐然,但克雷洛夫却就此止步,因为他发现他的真正特长在于寓言。1809年,他的一部包含23篇寓言的单行本出版,此书赢得俄国文学编年史上空前的成功。自此之后,寓言成为克雷洛夫创作的唯一体裁。1810年,他在圣彼得堡公共图书馆获得一个安静舒适的位置(实为闲职美差),任职30余年。他卒于1844年。他以慵懒、不修边幅、好胃口和机智刻薄的见解而著称。他肥胖迟缓的身影经常出现于彼得堡的客厅,他整晚整晚坐在那里,并不开口,一双小眼睛半眯着,或盯着空处看,有时则在椅子上打瞌睡,脸上挂有一丝厌恶和对周围一切的无动于衷。

名人推荐

实际上,我认为这是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一部俄国文学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俄国境外所有的俄国文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均熟知米尔斯基,因为他那部从源头写至1925年的文学史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这部著作始终在英语世界保持其地位,逾70年不变,这或许创下了同类著作的一项纪录。 ——杰瑞·史密斯

内容概要

德·斯·米尔斯基(1890-1939),是著名的俄国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文艺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俄国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显赫,其父曾任俄国内务部长。他于1920年流亡英伦,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授课同时用英文撰写了多部著作,如《现代俄国文学》(1925)、《普希金》(1926)、《俄国史》(1928)、《俄国社会史》(1931)等,其中享有盛誉的就是这部《俄国文学史》,米尔斯基也藉此成为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文学专家。1932年,米尔斯基在高尔基的帮助下返回苏联,1937年因间谍罪被捕,1939年死于位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集中营。其充满突转的生活经历和坚忍不拔的文学活动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传奇,甚或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之命运的一个缩影和一种象征。

书籍目录

上卷
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刘文飞
作者序
第一章
古代俄国文学(11—17世纪)
一,文学语言
二,文学环境
三,翻译作品概况
四,基辅时期
五,编年史
六,《伊戈尔远征记》及其家族
七,基辅和莫斯科之间
八,莫斯科公国时期
九,莫斯科公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十,虚构作品的开端
十一,旧莫斯科公国的终结:阿瓦库姆
第二章
古代罗斯的终结
一,西南部的复兴
二,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转折时期
三,最初的文学诗作
四,戏剧
五,虚构作品和流行图书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
一,康捷米尔和特列季亚科夫斯基
二,罗蒙诺索夫
三,罗蒙诺索夫之后的叙事诗和抒情诗
四,杰尔查文
五,剧作
六,18世纪的散文
七,卡拉姆津
八,卡拉姆津的同时代人
九,克雷洛夫
十,小说
第四章
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总体特征
二,茹科夫斯基
三,其他老一代诗人
四,普希金
五,次要诗人
六,巴拉丁斯基
七,雅济科夫
八,玄学派诗人
九,戏剧
十,格里鲍耶陀夫
十一,诗人散文
十二,小说的崛起
十三,普希金的散文
十四,期刊业的发展
第五章
果戈理时代
一,诗歌的衰落
二,柯里佐夫
三,丘特切夫
四,莱蒙托夫
五,反思诗歌
六,剧作
七,30年代小说家
八,果戈理
九,莱蒙托夫的散文
十,最初的自然派
十一,彼得堡报刊人
十二,莫斯科诸小组
十三,斯拉夫派
十四,别林斯基
第六章
现实主义时代:小说家(一)
一,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缘起和特色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
三,阿克萨科夫
四,冈察罗夫
五,屠格涅夫
六,感伤的人道主义者
七,皮谢姆斯基
八,外省小说
第七章
现实主义时代:杂志人、诗人和剧作家
一,别林斯基之后的批评
二,阿波罗•格里高利耶夫
三,赫尔岑
四,激进派的首领们
五,斯拉夫派和民族主义者
六,折衷派诗人
七,阿列克赛•托尔斯泰
八,费特
九,现实主义诗人
十,涅克拉索夫
十一,诗歌的完全衰落
十二,戏剧创作,概观;屠格涅夫
十三,奥斯特罗夫斯基
十四,苏霍沃-科贝林、皮谢姆斯基和年轻剧作家
十五,古装剧
第八章
现实主义时代:小说家(二)
一,托尔斯泰(1880年之前)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之后)
三,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四,60、70年代小说的衰落
五,“平民知识分子”小说家
下卷
作者序
第一章
一,伟大时代的终结
二,1880年后的托尔斯泰
三,列斯科夫(1831—1895)
四,诗歌:斯鲁切夫斯基
五,知识分子首领们:米哈伊洛夫斯基
六,保守派
七,康斯坦丁•列昂季耶夫
第二章
一,80年代与90年代初
二,迦尔洵(1855—1888)
三,次要小说家
四,流亡作家
五,柯罗连科(1853—1921)
六,律师作家
七,诗人
八,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1853—1900)
九,契诃夫(1860—1904)
插入的章节之一 第一次革命
第三章
一,契诃夫之后的小说
二,马克西姆•高尔基
三,“知识派”小说
四,库普林
五,布宁
六,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1871—1919)
七,阿尔志跋绥夫
八,谢尔盖耶夫-青斯基
九,次要小说家
十,文学团体之外
十一,小品文作家和幽默作家
第四章
一,90年代新思潮
二,美学复兴
三,梅列日科夫斯基
四,罗扎诺夫(1856—1919)
五,舍斯托夫
六,其他“宗教哲学家”
七,《路标》和《路标》之后
第五章
一,象征派
二,巴里蒙特
三,勃留索夫
四,玄学派诗人和济娜依达•吉比乌斯
五,索洛古勃
六,安年斯基(1856—1909)
七,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
八,沃洛申
九,勃洛克(1880—1921)
十,安德烈•别雷
十一,次要象征派
十二,“拟古派”:库兹明
十三,霍达谢维奇
插入的章节之二 第二次革命
第六章
一,古米廖夫和诗人行会
二,安娜•阿赫马托娃
三,曼德里施塔姆
四,粗俗派:谢维里亚宁
五,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六,“农民诗人”和意象派:叶赛宁
七,未来派的兴起
八,马雅可夫斯基
九,其他列夫派诗人
十,帕斯捷尔纳克
十一,无产阶级诗人
十二,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年轻诗人
第七章
一,列米佐夫
二,阿•尼•托尔斯泰
三,普里什文
四,扎米亚京
五,回忆录和历史小说
六,什克洛夫斯基和爱伦堡
七,小说在1921年后的复兴
补遗
一,戏剧
二,文学批评

编辑推荐

《俄国文学史(套装共2册)》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阅批准,作为高等院校俄语专业及文科有关系科讲授俄苏文学史课程的通用教材。

作者简介

这部《俄国文学史》被纳博科夫称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俄国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一部”。 作者米尔斯基起初是当做教材来写作的,具有“通史”性质,它实际上由两部文学史组成:一,《自远古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时的俄国文学史》,二,《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其文字简洁优美,观点新颖独到,长期以来被欧美各国名校的斯拉夫系选为专业课本,在西方斯拉夫界享有盛誉,好几代学者都深受其影响。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巨著的翻译出版无疑填补了我国俄语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疏忽和缺失.


 俄国文学史(上下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不要读中国人编的俄国文学史~这个译本还蛮合鄙人口味的:其间没有意识形态的对比、评定和取舍,没有大作家、小作家的明显分野。很多小众文人都在其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这种尊重个体的人的创作观正是我们的文化亟需的。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足称典范!
  •     先标记一个。文学史比通史简史门槛要高一些...
  •     常识积累
  •     作者在当时的俄罗斯都不算是权威文学家,这本书不是学院派风格,主观性太强,有点八卦。只不过因为流亡到英国,多了个宣传噱头罢了。
  •     或许是参杂作者较多主观情绪的缘故,这本文学史读起来稍显刻薄而又有趣。多读一些俄国小说和诗歌后回头再来看这本书可能会好一点。前提是我能记住那些冗长的夫斯基人名。
  •     补记
  •     第二册的背面有严重的刀痕,数十页被划破,快递太不给力!!价格浮动太大,刚刚买了88元,现在改成66元了,为何不一开始就让读者受点实惠呢?说实话,刘文飞翻的这本书用不着这么高调,即使66元,也是太贵了,坑爹啊!
  •     作者的自信与文学的批判力足以馈赠后人。
  •     读了中文版之后,一定有冲动读俄文版
  •     为英语读者所写,较少意识形态影响,语言风格化极强,很有表现力。对文学的良好洞察力从下卷选择论述的人就能看出来,对各位作家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深辟。作者本人经历也是奇葩,翻译良心,注释也是。仅有极少量错误,比如下卷某页提到了勃朗宁,正文中说的是戏剧化诗歌,这明显指的是罗伯特·勃朗宁,而非其妻。注释中却为其妻的简介。
  •     看了下卷,精准,犀利,到位。刘老师译笔厉害。研究俄国文学,值得多看几遍。
  •     一本很有学术观点而视野全面的文学史!书籍品相不错,送货很快!极力推荐!
  •     只看了比较熟悉的几个作家。分析得不错。
  •     要把买的书都打包,浏览了这本中评论契诃夫及白银时代诗人们的部分,眼光犀利又毒舌,读起来很有趣……先标记下,以后再认真读
  •     庄严伟大
  •     喜欢这种风格的文学史,可惜没读过作品就读文学史简直是无本之木,不知所云。等以后再读罢。
  •     米尔斯基在恢宏的行文中,不忘鞭辟入里的分析、谐谑的刻薄、精彩的岔开话题。文学史写得比文学作品还好看。
  •     自己懂得太少,不然好看更多
  •     果然牛叉,理性不失敏锐;博学不失精密。
  •     极好的书,不同于一般俄国文学史的视角。并非客观的叙述,而是掺杂了作者相当大程度的主观情绪。读来自然有趣。米尔斯基的这部文学史更像是他对于俄罗斯文学中的各种文学事件和文学家进行评论并按年代排序的札记。刘老师的翻译亦是精准。一些文学术语和作者及其作品的名称更是不厌其烦地在括号中标注了俄文和英文,对于资料的查阅和扩展阅读有极大帮助。
  •     “十分个性化”(recklessly personal)和“对于自己的文学洞察力”的“无比自信”(confidence in his own literary insight) ——确实如此
  •     不明白打四星的人想的啥。难道看见过比这还好的文学史么?
  •     没有通读,把熟悉的大家都读了,字里行间满是真知灼见,尤其是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三章。能被纳博科夫赞誉果然非凡。
  •     好长,能写成这样,我也就不吐槽他说屠格涅夫娘娘腔的段落了……话说回来,就托尔斯泰和勃洛克那里最有感,也许是太有个性了,作者的酒味儿有时并不很合胃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