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共同體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5-3
ISBN:9789571328874
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页数:264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趨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作者简介

《想像的共同體》是一本在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鉅作。安德森教授突破各種研究上的困境,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像共同體」,值得一讀。


 想像的共同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权力的游戏》是最近几年一部脍炙人口的奇幻传奇巨作,描绘了一个在幻想的维斯特洛大陆上的七个贵族争夺铁王座的故事。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和族群关系使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学、文学甚至社会学的研究价值。而最近阅读的《想象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的一书,则是在文化研究和历史学的领域闻名遐迩的必读书目。这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细细读来,安德森春秋笔法下的“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亦可以看成是大半个真实世界的“权力游戏”。一个合法性的包装:“民族”的概念要解释“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何以是大半个世界的“权力游戏”,就要先回答什么是民族。“民族”这个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由它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企业”等教科书式的概念,但何谓真正的民族我们通常也只是心领神会却无以言表。安德森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于是这里,便将民族用三个名词所囊括:“想象”、“政治”和“共同体”。前两者不言自明,共同体何解?笔者认为是一群有着某种归属感,或达成共同认知,共享相似的价值观,并有着共同的地域关系,从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单位。为什么要搞清民族的概念,则是因为“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换句话来说,一个政党上台,为证明自己的执政合法性,总需要一个意识层面的“文化人造物”作为统治的隐形工具,让民众在有需要的时候,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并将这种死亡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升为一种“牺牲精神”,而这种牺牲是以“爱国主义”为纲为常,以“民族大义”为媒为血。然而,我们从未对此有过任何怀疑,在我们有行为意识开始,为国捐躯,奉献牺牲,这些都是应该被歌颂的美好精神品德。大众很少会去质疑其真理性,或深谙其背后隐性的权力意义,而这便是“民族主义”的强大能量。共同体的演变:“宗教”、“王权”与“民族”正因为民族主义的想象关切死亡与不朽,因此,与宗教的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却不可与宗教共同体等同,前者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而后者则是“梦想有朝一日,全人类都会成为他们民族的一员”。如此说来,“信仰的力量”似乎比“民族的力量”要大得多。且看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塔利班式的自爆袭击、“9•11”的恐怖袭击,直到现在依旧猖狂的“伊斯兰国”,宗教的力量除了扬善也会扬恶。然而,宗教共同体虽影响范围广大,但其核心内容的表达却是通过其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符号。而这对于中世纪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民众来说,宗教的想象更多的似乎是管制和恐惧。正因为宗教共同体与当时欧洲中世纪社会现实的矛盾之处,反而使得王权在经过多年与宗教的博弈后,只因亨利八世一点私欲,便重新获得了统治的“权杖”。王权以“神授”为名,以“民众”为基,以“联姻”为法,直到法国大革命的烈火才将这君主的王冠在烈火中慢慢化为灰烬。于是,旧的正当性原则消亡了,新的原则便要出现了,这就是“民族的”标签了。当然,作为一个“想象共同体”出现的民族主义,自然不只是因为王权的没落而产生这么单一的理由。加之“阅读阶级”的不断扩大,以及受宗教改革影响的“印刷语言”的传播,推动了资本主义革命。另一方面,印刷赋予了语言的固定性,加之时间观念的改变与宿命、科技(印刷术)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慢慢塑造出了一个“主观的民族理念”,也使得这种想象共同体成为可能。多样的民族主义,诡谲的权力博弈在《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中,安德森依时间顺序论述了民族主义的四种起源:18世纪南北美洲的民族主义、19世纪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官方民族主义以及二战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主义。这里主要谈一谈南北美洲的民族运动以及官方民族主义的散播。安德森将18世纪的欧裔海外移民看成是第一波民族运动的先驱者,而解释民族运动的原因则跟新贵族的兴起密不可分。由于“专制化的君主制”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的兴起,统治者需要一个效忠于自己的内在权力机制。这个机制则通过提拔新贵族,来达到人员与文书的可互换性,从而巩固王权的统治。然而,欧裔海外移民的升迁之路有限,他们不可能走上美洲权力的顶点,这种在大西洋彼岸的相似宿命,使得这些有着共同经验的人成了“想象的共同体”。而这个世俗的“朝圣之旅”实则是一群异乡人在权力的博弈处于下风时,所凝聚出的那一点点民族主义的微光。当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成功后,加之印刷资本主义的崛起,不断复制的印刷品将这个“成功的范本”在平行时空中传播开来,这就是“盗版”。当然也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就如官方民族主义这个畸形儿的出现,则是因为“统治阶级既想顺应民族主义潮流,又想保证王朝制度的合理性。”如俄国和日本,前者通过“俄罗斯化”,后者通过“明治维新”,虽表面上实现了文化和语言的同化,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权力;实则掩盖了民族与王朝的矛盾,发展为后来激进的种族主义倾向和军国主义的极权统治。当然,当官方民族主义发展到上世纪东南亚殖民地统治者的手中时,他们通过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巩固了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而无论是通过人口调查将种族有系统的量化和分类;还是通过用地图将一个想象的“民族”的概念变成一个有着具象边界的“国家领土”;或是通过博物馆反映其历史的合法继承地位与权力掌控的正当性。都是利用“其空洞性空洞性、缺乏脉络、在视觉上容易记,以及无限的复制性"将天(历史的合法继承)、地(地图划分的疆域)、人(人口调查划分的种族)卷入了“一场不可磨灭的相拥之中。”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想象共同体”民族主义好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惊涛骇浪。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认为“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就早已有类似于‘民族’的概念了;对中国而言,崭新的事物不是‘民族’这个概念,而是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在宋代,由于辽、西夏、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打破了唐代以前中国人关于“天朝主义”的固有想象,从而产生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进而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而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换句话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与西方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的建构是不能对号入座的。再者,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强烈的宗教影响力,而且宗教与王权亦没有长达几百年的斗争。唯一对王权产生影响的儒家思想,自古也都是为王权服务,作为统治群众工具,并衍生出历朝历代管理社会的一套权力机制。因此,宗教共同体与王权的影响似乎在中华民族的建构上并不成立。正因缺乏政治的意义,“民族”这个概念似乎很难在中国追根溯源,若是从宿命、科技以及与生产关系的变迁的角度来看,早在秦国就已经完成文字的统一,在宋代达到印刷术盛行,在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似乎缺少的是一个具有偶然性的“宿命”。事到如今,“民族”在华人的认知中,更多的是对炎黄子孙后裔的神话情怀,而非一些具有革命色彩的政治运动。“民族主义”在中国似乎不等同于安德森所指的四个起源模型中的任何一个,笔者认为这与古代“天朝上国”的封闭思想以及自清朝始“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国门开放时,思想不开放;思想寻求进步时,国门又关闭了。这也是为什么从美洲独立运动成功的模式被世界各国“盗版”之后中国却依然无动于衷,直到鸦片战争的炮火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方才开始发现以“民族之名”来革命,是个不错的选择。而真正开始将民族与政治运动扯上关系,向民族主义发展的开端,则是自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始,“民族”的概念开始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但这本质上与殖民地的官方民族主义也有着相似之处。不断建构这个概念的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是一班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殖民系统培养下的知识分子一样,亦在不断探索民族生存之道。毕竟,他们与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们有着不同的宿命,回国后,他们完成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将“民主(民权)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如警钟般敲响了在封建和王权的一言堂中沉睡了千年的中华人民,并且逐渐在权力的争斗中占领了上风。结语当然,安德森的著作多多少少冲击了笔者们对“民族”的神话迷信,并告诉我们:民族并非天赋,没有天然的正当性,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想象共同体”。笔者认为纵然朝代更替、社会变迁,民族主义永远是包裹政治权力的一袭华丽外衣,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用一个口诛笔伐并且带有革命色彩的形象不断进行着自我的包装和延展,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赴后继,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战斗。从过去的“帝国”到如今的“民族”,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1. 班納迪克•安德森(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初版,臺北市:時報文化。2. 盖尔纳•厄内斯特(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3. 王珂(2003):“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4. 陈芳明(1976):宋代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从史学史的观点试探宋代史学之一,宋史研究集,第八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5. Karen Farringdon(2005):刑法的历史(陳麗紅&李臻译),初版,究竟出版社。6. 余英时: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新浪历史,2013年08月08日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3-08-08/113051184.shtml7. Alex Lou:想像名為「民族」的圈子——《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Google blog,2016年5月6日http://culturestudyroom.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html8. Alex Lou:遷移、探索與征服的三部曲——《西方帝國簡史》, Google blog,2015年11月8日
  •     讓我們都好好想想: 甚麽是國家? 為甚麽要愛國? 國家對我們要多重要? 中國"崛起'了, 又怎樣?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對身分認同有很大啟發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讲述语言和民族起源之间关系
  •     主打應用理論
  •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有和谐的部分~~还是这本原汁原味
  •     西方世界的民族,诞生于民族的民族主义
  •     經典研究,基本上是現代人必讀書目之一。唯其關於中國的部分敘述較少,華人讀者或可與葛兆光《宅茲中國》一書相互參看。
  •     作者曾如此叮嘱译者:“要打击帝国,你得要好好准备,然后一掷中的。”(参p347)他要处心积虑打击的帝国显然不是大不列颠。真是意味深长!
  •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看得人簡直要瘋了
  •     『《想像的共同體》一書,時報賣版權給上海的出版社,中譯本被刪掉最後一章,可說強暴了一本思想性的經典之作,也使簡體字版本喪失論述脈絡。此事使得原作者安德森教授震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