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文学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6113707
作者:车红梅
页数:309页

作者简介

《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以北大荒知青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其创作特征。试图把握隐含在北大荒知青文学情感体验和审美指向中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人性的深刻观照:对人的尊严与精神的书写;知青可贵的自省;对人性迷失的反思。 
《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总结出“硬汉”等先进知青、“黑五类”子弟等另类知青、“土皇帝”等管理者三类人物形象,透视形象所承载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丰富意涵。北大荒知青文学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风俗描写深蕴着人文内涵;自然描写具有人化、诗性和灵性的审美特质。北大荒知青文学独特的文化资源来自地缘文化的强势塑造,特殊的历史语境所建构的“公共空间”与意识形态氛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形成了作家创作的生态系统。


 北大荒知青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北大荒知青文学是北大荒知青以自身知青(包括后知青时期)经验为叙述对象的区位文学现象。它隶属沉雄瑰丽的北大荒地域文学,又是中国知青文学的重要一翼。新世纪以来,中国知青文学与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均明显提升。作为一部整体聚焦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批评专著,车红梅博士的新作《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可谓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收获之一。该书深化了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现象的认识,让相对滞后的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获得了显著的理论提升。它的出版彰显了作者孜孜以求、开疆拓土的书生本色,堪称一位青年学人悉心劳作、追求学术志业的成长见证。一北大荒知青文学时空跨度大、地域指涉莫衷一是、作家作品为数众多、形式丰富多元、创作活力经久不衰,面对如此昌蔚纷呈的文学景观,如何对北大荒知青文学满溢的北大荒精神与大地品质作全面聚焦与深度阐释,如何厘定北大荒知青文学与北大荒文学、中国知青文学的三元关系及文化交集,如何把握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政治理性、人性向度与审美纲领,种种问题无不深刻考验着一位青年学人的理论修为。该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现象,触及北大荒知青文学概貌考察、主题研究、形象评析、风格阐释以及南北知青差异等五个专题,是一部新见迭出、分析精当的学术专著。在《绪论》部分,针对学界关于“北大荒”概念众说纷纭的局面,作者细致评析后认定北大荒“即指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以南)、牡丹江平原(从完达山到兴凯湖)上纵横千里的大片荒原(纵向跨度从北纬40°10'到50°20',共10个纬度,横向跨度从东经123°40'到134°40',共11个经度,总面积为55300平方公里)。”[1]4-5该定义澄清了本书对北大荒地理概念的运用,为从地缘角度阐释北大荒知青文学提供了文化航标。同时,作者又立足创作内容、创作主体、时空跨度、概念时效等维度,对本书涉及的另一核心范畴“北大荒知青文学”做出了明确界定,指出:“‘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命名包含两层含义:从题材上看,其题材来源于北大荒知青(包括后知青时期)的生活;从作者角度看,指曾经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包括非作家)以知青意识、知青情结来完成的作品。”[1]6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突显了知青原生体验、历史记忆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创作构成。为了让读者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历史脉络与价值取向有一个宏观认识,该书第一章“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书写”以线性研究为主导,以纪实与虚构为两翼,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演进及特征作了全程考察。作者看到,北大荒知青文学是一个审美范式不断演化的地域文学范畴,从1970年代的政治化写作到1980年代的启蒙式言说,再到19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史诗化想象,沿循中国当代文学主流,北大荒知青文学几经转向完成了由“政治化”向“去政治化”的审美形构。透过该文学现象的内在变迁,作者注意到北大荒知青文学“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地理的、文化的或者历史的实体,而是话语和权力的构造物”[2]100。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者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流变及建构机制做出了极为精彩的解读。这种整体考察以史的厚重与思的深邃见长,这在作者论析1990年代以来的纪实文学时尤见笔力。此外,该章除了抓取主流,对少数越界之作的另类审视意义也多有品评,这反映了著者对单一文化的拒斥与对多元审美的召唤。二车红梅博士先后师从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张福贵教授和刘中树教授,取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北大荒文学研究,文本细读尤为精到,这一治学历程,以及本人生于北大荒、长于北大荒而对黑土文化的沛然沉潜,都使她在做这个地域文学研究时具备了先天的区位优势与学力优势。本书的第二、三、四三章就因融贯了这一学术经验和生命资源而让批评熠熠生辉。这三章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基于扎实、细致的文本解读与个案研究得出的可靠论证。第二章“人性透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主题研究”,是从哲学层面对北大荒知青作家的人性书写所作的深度反思。著者在透视知青文学创作时,很好地把握了具体的人性现实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既放眼于知青群体当时所处的历史政治模式,又充分考虑具体的生存情境,以及不同个体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通过讨论梁晓声、张抗抗、韩乃寅、李晶与李盈等人的创作,并结合创作主体的人格取向,从三个维度(人性之光、人性之恶、人性之迷)探索了北大荒知青作家人性诠释的多面性与深邃性。作者从中看到,北大荒知青文学绝非历史与现实政治的简单图解,而是充满着历史性、个人性、批判性与审美性等多重意蕴。可以说,北大荒知青作家立根人性的群体诉求,充分体现了列斐伏尔对艺术使命的断言:“艺术过去和现在都使人摆脱限制和束缚着他们的羁绊。艺术过去和现在都提出人类崇高的理想——值得仿效的典型、范例。”[3]42第三章“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形象群”,全面、系统地为读者梳理了北大荒知青创作的形象谱系。对于艺术形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肖鹰曾得出如下结论,他认为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的核心、基础;审美环境和审美经验是以艺术形象为核心和基础展开的。”[4]23所以,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形象群的研究是揭示北大荒知青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著者认为,北大荒知青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在典型创造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硬汉’、‘铁姑娘’等先进知青的形象,被放逐的‘黑五类’子弟、‘冒牌’知青、害群之马等另类知青形象和作为知青的管理者——‘土皇帝’的形象”。[1]123著者评述上述三类知青形象时,与第二章的人性论域形成映照,除了重点剖析正面、反面形象的人性图景外,还关注矛盾人格、双重人性的揭示,及其对边缘、另类性格的观照,这种形象批评与文本的契合度高,便于充分揭示知青伦理人格的复杂结构。在具体操作时,类型化、普遍化的身份特征与个性化的主体特征成为作者考量人物的双重指标,让此类开掘获得了特有的锐见与深度。第四章“北大荒知青文学的艺术风格”,在论述上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呈现出地理—文化—人性三元辩证的思维结构,凸现了著者对这一论题的文化地理反思。由于“特定的地理现象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审美观照的对象,影响着作家的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作品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对作家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101,所以在论者笔下,北大荒知青文学风格不独是一个纯美学、纯形式层面的艺术范畴,还是一个凝结了北大荒地域文化与北大荒知青主体情怀的文化地理学范畴。作者因而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审美取向概括如下:粗犷豪放与似喜实悲。北大荒独特的地域性群体生活方式生成了粗犷之美,北大荒人乐观豪爽、戏谑打趣的喜剧人格释放出“寓哭于笑”的审美效能。在做如上宏观定性后,著者又立足于文学创作与地理及人的相互关系,对北大荒知青文学风俗描写的人文内涵与自然描写的审美特质作出了解码。这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北大荒人文地理景观的审美意义、象征意义、日常生活意义及其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总之,著者将北大荒知青文学风格建构为一个交织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元维度的文化美学范畴,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北大荒人(北大荒知青)与北大荒知青创作风格的整体理解与生命认同。三通过上述三个章节的篇幅,从表层到深层、从地理到文化、从思想到美学,北大荒知青文学获得了文本构筑上的多维审视,这一深入探究为作者进一步提炼、总结北大荒知青文学在中国知青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打下了坚实基础。该著第五章就从三方面对“知青文学视阈下的北大荒知青文学——兼论南北知青的差异”作出了如下推演:一是“北大荒文化的强势塑造”。从文化陶冶上看,“知青在北大荒生活的十年时间,恰是他们人生最为关键的时期,占据绝对强势的北大荒文化影响并塑造了他们北大荒人的性格特征。”[1]226从知青构成看,本土知青占据了北大荒知青的半壁江山。这两者是北大荒知青产生地域认同的根本原因。二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环境的熔铸”。北大荒兵团知青具有全国最高的兵团农场知青比例(高达80%),全国最高的工资待遇、全国最严格的政审条件、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以及屯垦戍边的政治荣誉感和责任感,这都使北大荒知青受到了北大荒军旅文化的特殊影响,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与军垦文化紧密结缘的根由所在。三是“个体精神诉求与群体精神发展的高度契合”。北大荒知青群是中国最大的知青部落,北大荒知青在北大荒发展生产、建立家园、担任基层干部,个体意志与集体律令较为契合,价值实现度较高,由此形成了北大荒知青难忘北大荒、眷恋黑土地的“知青情结”。正是依靠上述地理文化、政治经济、集体意志与个人价值的有效汇合,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卓异特质得以凸显,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绚丽风景。最后,作者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存在价值,指出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缺失,探讨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写作趋向。作者认为:“描述和研究北大荒知青文学并不是本书的最终目标。北大荒知青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如何以更鲜明独特的风格走上文坛?这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1]256这反映了作者着眼现实、指引实践的学术定位与崇高使命。另外,本书的三个附录——“北大荒知青作家介绍”、“北大荒知青文学创作年谱”以及“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目录索引”,也是验证著者学术耐力的一项庞大工程,其中对21位北大荒知青作家的简介勾画了北大荒知青作家的基本阵容,跨越近40年(1971—2009)的创作索引更是以扎实、可靠的一手史料,全面再现了北大荒知青创作的辉煌成就,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在文献整理方面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与心血,而多达246条的文学研究目录则从良莠不齐、浩如烟海的论文中淘优汰劣、精益求精,向读者提供了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基本线索。可以说,书后附录堪称后来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便利指南。正如刘中树先生在该书《序》中所指出的,附录部分“作为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正文的评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基础,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综上所述,《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现象,开辟了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是同类学术著作中的佼佼者,其学术创见与论证方法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文献:[1]车红梅.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范永康.“主体位置”与身份/认同政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3]勒菲弗尔.勒菲弗尔文艺论文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4]肖鹰.美学与艺术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汪娟.文化地理学与中国文学研究概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作者:黄大军 该文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