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18日
ISBN:9789864173709
作者:阿爾多•李

内容概要

阿爾多•李奧帕德
一八八七年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耶魯大學畢業後不久,他進入美國林務署,擔任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納州的助理林務官,從此投身自然保育工作,並成為美國保育運動先驅。一九四三年,就在《沙郡年記》手稿完成後不到一個月,李奧帕德不幸在協助撲滅鄰居農場的一場大火時喪生,本書遂成為他對保育工作的最後宣言。由於對生態保育貢獻良多,李奧帕德被譽為:
•近代環境保育之父
•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
•將人倫延伸到「生命倫理」的智者

作者简介

李奧帕德是舉世聞名的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沙郡年記》是李奧帕德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後的遺作,就在本書手稿完成後不到一個月,他不幸在協助鄰居撲滅農場大火時喪失。全書分為兩大內容,前半部是作者和家人避開現代化生活的素描,後半部是作者一系列自然沈思的睿智哲理。是繼《湖濱散記》後最重要的保育著作,堪稱是自然寫作的經典。


 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 “起初,只有冰原的统一,然后是三月冰雪解冻的统一,以及世界各地雁群集体北遁的统一。自从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大草原,从林肯郡到斯匹兹卑尔根,从萨克拉门托到育空地区,雁群便处处歌颂着团结统一。”——《三月·春雁之鸣》 “当蒲公英在威斯康辛的牧场上为五月做下记号时,我们应该倾听是否有那为春日做最后见证的声音。坐在草丛上,对着天空竖起耳朵,不要理会草原鹨和白眉歌鸫的喧嚣,然后,很快你就会听到:甫自阿根廷归来的高原鹬,正唱着飞翔之歌。”——《五月·自阿根廷归来》 “当雁群在远方天空变模糊时,我听到最后的鸣叫,那是夏天的熄灯号。现在,在浮木后面是温暖的,因为风已随雁群远去,而我也愿意随雁群远去——但愿我是那风。”——《十一月·如果我是那风》 雪融了,平静的大地上开始有生命在悄悄萌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生灵加入这大自然的复苏序曲。气势磅礴的雁群用翅膀遮蔽天空时,春天便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地的统治者。四月,融雪汇成滔滔洪水,鸟类和鹿栖在树梢和山丘上,平静地看着上游冲下来的旧木板。五月,高原鹬回来了,准确无误地降落在它们一直熟识的土地。盛夏的黎明晨星尚未褪去,原野雀、旅鸫、黄鹂、鹪鹩以及所有其他的鸟雀精致优雅地在大合唱中唱好自己的声部,直到太阳升起。八月的清澈河流用波浪和淤泥把岸边的朴素沙地绘成青草和鲜花的美妙图画。九月的薄薄雾霭中传来群鸟稀稀拉拉的歌声,她们躲藏得如此巧妙,以至于人们以为是矮树林在歌唱。林间的浣熊和臭鼬在享受一年中最后的温暖阳光,咕咕叫的松鸡躲避着狗和猎枪,经过的鹿嗅着它们失落的羽毛。雁群飞走了,深秋的风吹拂着落叶林,那里是春夏的生灵们安心沉睡的地方。小巧玲珑的山雀们躲避着十二月的寒风,飞向它们树林深处的安乐窝。 沙乡的年鉴,从臭鼬印在雪地上的小小脚印开始。灌木中的小花颤栗着,鳟鱼绕着水中的灌木枝干打着水花,飞鸟扇动着翅膀从金色的天空降落。年鉴就这样由它们年复一年地书写着。不信,你可以去看老树的年轮,每一道苍老虬劲的大圆弧,都凭着古老的智慧,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诗谣与歌唱,以及无数个、罕为人类的书籍和电缆所知的故事。 沙乡的年鉴,从葶苈漫不经心地点缀于沙地的精致白色开始。科罗拉多河在自由而浪漫的旅途中采集的每一个泻湖的翡翠光泽,秋天来临时悬钩子与美加落叶松为表敬意换上的深红与暗金色,北方狼群眼中燃烧着的火焰般荧荧绿色——其中还灼灼闪动着夜空深邃的蓝色……年鉴是厚重古老的故事,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画册。像极光与海洋一样,土地的调色板是无人能控的。 完全不理解这年鉴的人,把土地变成自己的图纸,让古老的年轮暴露、风干。对年鉴略知皮毛的人偶尔会从大城市来此,用全然陌生的目光打量一切,最后发出一声声无知导致的盲目赞叹。 而利奥波德,一个懂得用心灵“感知”这年鉴的人,哪怕他作为一个人类并不能对其完全理解。他会在凌晨走出家门去听群鸟的合唱,从黄昏开始彻夜观赏鹬的舞蹈,用小巧的脚环关注山雀的命运,全力拯救最后的裂叶翅果菊。当雁群宣告着春天,降临盘旋在家乡的上空时,他本能地希望自己是一只巨稻鼠,能够把眼睛以下的部位全隐藏在沼泽里。这是自然的朝圣者的姿势。 二 “一块老木板的自传,是一种学校未教过的文学;但是河岸上的任何一座农场,都是一座图书馆,在这儿,拿铁锤的人或拿锯子的人,可以随兴阅读。河水高涨时,河岸上总是多了几部新书。”——《四月·空中之舞》 “这些鹤活着,存在着,但不是局促的现在,而是在较广阔的进化时间范畴里。它们每年一次的归来,是地质时钟发出的滴答声;他们赋予所回归的地方一种殊荣。……或许我们之所以在某些沼泽里感到一种明显的悲伤气氛,是因为这些沼泽不再有栖息的鹤。现在,它们的地位贬抑了,在历史中随波逐流。”——《威斯康辛州·沼泽挽歌》 “我们正与所有活鸟中最狂野者,一起分享我们的野地。我们都在时间和空间最偏远的僻静处,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家;我们都回到了更新世。如果可能,我们也将发出鸣叫,回应他们的招呼,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看见他们在天空盘旋。”——《奇瓦瓦和索诺拉·绿色泻湖》 驻足一座破败的庙宇时我们会想象它当年香火的繁盛,登上一段斑驳的城墙时我们会追忆它刚刚建成时的雄伟,宫殿呢,更是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已经足以让每个参观者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而看到南飞的候鸟群时,你是否想象过,它们的祖祖辈辈早在人类诞生前,就年复一年地飞过天空,从茫茫雪野飞向棕榈林?看到一株枝叶凋零的老树,你是否想象过,它掩藏在土壤深处的根系在过去的多少年中,是怎样顽强地探向四面八方,像孩子的手一般紧紧握住大地母亲的胸膛?看到山峦每年褪去白雪,让郁郁葱葱的树林在身上铺陈开去,看到河流在广袤大地上蜿蜒,一路狂歌着奔向海洋,看到雨点和雪花从几千米的高空落下,驾着风飞向所有的方向……你是否想象过,这一切存在了多久,又将怎样亘古不息地存在下去? 拂面而来的一个原子,其旅程可能从史前开始,从更新世开始,从世界诞生的时代开始,游荡于变幻莫测的海洋与地层,在中生代的植物体内呼吸阳光和水分,被进化图谱中一代代的动物吞噬又因它们化作尘土而得以重见天日。利奥波德说,这是奥德赛式的奇遇。 拥有一种历史感,是热爱、尊重,乃至敬畏的前提。土地是最好的历史书,古老的地质时钟的滴答声是最鲜活的生命律动,存活在野外的生命实质上是一座座活生生的纪念碑。要拥有对自然的历史感。而真正的历史感自然会带给人对历史的敬畏。这是利奥波德上给我的第一课。 三 “每当听到有人说他不怕打雷时,我心里仍然会想:他不曾在七月骑马于白山之上。爆裂声已经够可怕的了,更可怕的是当闪电打入悬崖时,冒烟的石头碎片呼啸着掠过耳边。而最可怕的是,闪电击裂一棵松树后,那些飞起来的木片。我记得一片闪闪发光的白色木片,长度约有十五尺,它深深地戳入我脚旁的泥土里,然后立在那儿哼叫着,就像一把音叉。免于恐惧的生活,必然是贫瘠的生活。”——《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山顶》 “但是我怀疑,既没有科学也没有人文学的,比我们都了解历史它们那混沌、原始的头脑对于谁赢得哈斯汀之战一无所知,但似乎更明白谁赢得时间之战。倘使人类和的族类一样地古老,或许我们更能理解它们的呼唤。想想看,几个自觉的世代已带给我们如此多的传统、骄傲、鄙视和智慧;那么,人类出现之前几十亿年就已存在的,对于自己在时间中如此延绵不绝,又会感到如何骄傲?”——《曼尼托巴省·克兰布依》 “我曾听过关于一个被教养成无神论者的男孩的故事。这名男孩后来变成一个信仰上帝的人,因为他看到一百多种刺嘴莺亚科的鸟,每一种都装扮得像彩虹那般绚丽,而且年年展开数千里的迁徙之旅。……数百万年中随意运作的大自然力量的偶然汇合,无法解释为什么刺嘴莺亚科的鸟如此之美,机械学理论也无法解释深蓝色林莺的颜色、黄褐森鸫的晚祷、天鹅之歌,或者雁的音乐。”——《雁的音乐·如果雁的音乐不再》 我想,在人类内部,爱与信仰乃是最美好的两种力量。人类的绝大多数道德情感皆需后天的教化濡养,唯有爱与信仰拜自然所赐,与生俱来。人类生于自然,衣食亦取用与自然,所以人类对自然的感情,正像孩子对母亲的眷恋一样,是一种源自本能的赤子情怀。而自然不知源头的生命与不知边际的力量,可以说是人类每一宗教所信奉神灵的可观化身,是人类智慧、思考、想象的赋予者,也是虔诚与敬畏感的源头。坐在土地上,眺望江河、山川、海洋、天空以及栖息其间的大千生命,人类的姿态,既是一个满怀深爱的赤子,又是一个心生敬畏的朝圣者。 那些叫嚣着“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狂妄之辈,其浅薄与鲁莽已经给人类和自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浩劫。把“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当做口号挂在嘴边的人,若不能对自然抱有赤子和朝圣者式的的情怀,他们的审美也只能停留在城市草坪、人工湖和次生林,或许还有零星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上,他们不可能认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是何许模样,也不可能把被破坏过的地方还成原本的样子。 四 “我们是否已对自由者的土地以及勇者的家园,唱出我们的爱,表达我们的义务?是的,但是我们所爱者为何?当然不是土壤,因为我们让泥土狼狈地往下流去;当然不是河、湖或海,因为我们认为,除了转动涡轮、让船浮动、带走污物之外,它们是没有用处的;当然不是植物,因为我们已神色自若地灭绝了整个植物部落;当然也不是动物,因为我们已扑灭了许多种最大、最美丽的动物。土地伦理规范当然不能阻止这些‘资源’的改变、管理和使用,但是它确实肯定了这些资源 继续存在的权利 ,而且至少在某些地区,它也肯定了这些资源 继续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权利 。”——《土地伦理·群体概念》 “如果以生态学的角度来诠释历史,我们就会明白,人类事实上只是一个生物群的一员。目前为止,我们只以人类的进取精神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然而,这些事件其实是 人和土地之间一种生物性的互动 。土地的特质和居住于土地上的人类的特质,对于事实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土地伦理·群体概念》 “和土地和谐共存就好像和朋友和谐共处一样;你不能砍去他的左手,只珍惜他的右手。换句话说,你不能憎恶掠食者,只喜爱猎物;不能蹂躏山脉,只保存水域;不能破坏农地,只建造森林。土地是一个有机体,其余的各个部分和我们一样,彼此竞争,也彼此合作。”——《环河》 利奥波德因其对土地伦理学的贡献,注定跻身人类当代最伟大思想家之列。人类在经历了开山、毁林、垦荒、杀戮、污染的数千年岁月后,终于有人意识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并非是统治的主人,人与其他生命并非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人类在漫长奋斗中总结的普世精神与人文关怀,适用的对象不只是人类社会的成员。正像人类的“天赋人权”一样,大地之上的一切,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更有一直存在下去的权利;也正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人类没有资格随意破坏大自然固有的规律运转,没有资格随意破坏海洋、空气和土地的一切,更没有资格去决定其他兄弟物种的生存与否。大自然像环河一样生生不息地流动,逆流而上、堵塞河流、改造河道都是有悖生态伦理的。 就像利奥波德指出的,土地的伦理规范反映出生态良知的存在。人类反省自身、保护和恢复自然,动机不应局限于利己,目的不只是为了防止自身生存的危机,更不是为了满足单独的经济需求。这只有当每个人从灵魂深处对大自然产生一种赤子般的爱恋与朝圣者般的敬畏时,人类对自然和兄弟物种的良知才会真正苏醒,土地的伦理才能被全人类真诚地接受,努力地力行。 五 “完全以经济目的作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护系统有一个基本弱点,那就是土地群体的成员大半没有经济价值。……然而,这些动植物是生物群落的成员,如果如我所相信的,生物群落的稳定有赖于其完整性,那么这些动植物便有权继续存在。……一种只建立在经济上之利己主义的自然资源保护系统,是不平衡的、没有希望的。这种系统常常会忽略——最终则会消灭——土地群体中许多没有商业价值,但对于其健全运作不可或缺的组成分子。”——《土地伦理的替代品》 “旅游广告告诉人们除了最近才被蹂躏的地方之外,何处尚有新的幽静处、新的风景、新的猎场,以及新的垂钓处……有些人只想在森林和山中寻找旅游和高尔夫球可以提供的事物……休闲娱乐变成一种空手而归的自我毁灭过程,一种机械化社会的主要挫折。”——《环保美学·户外活动之动机》 “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物借以获得其独特形式,或借以维持生存的自然过程的‘感知’……‘感知’的一个醒目特征是,它不会消耗任何资源,也不会稀释任何资源的价值。……增进感知是休闲工程学唯一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环保美学·孤独感》 在人类文明的当代阶段,物质利益在多数情况下仍然被人们——尤其是决策者——放在考虑的首位。在过去,为方便灌溉发电,蜿蜒的河流可以被改成直道,可以被任意建坝;为开拓更广阔的农业用地,沼泽可以被排干开垦,森林可以被夷平做牧场;为保护自己的家畜与作物,食肉的狼群与熊,以及成群的鸟类和所谓“害虫”都可以被赶尽杀绝。利奥波德指出,这种只顾经济利己破坏自然伦理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然而即使是在保护环境已成基本共识的当代,物质第一的原则仍然无所不在,其对生态的持续破坏甚至仍然没有被大多数人意识到。旅游业便是利奥波德所举的很好的例子。以自然为主题的旅行总是诱人的,有人痴迷于狩猎,有人青睐观光,还有更高雅些的,是要培育情操,抑或利奥波德所说的“孤独感”。然而大批蜂拥而入的、素质良莠不齐的旅游者对自然来说是可怕的打击,旅游团队每到一处即宣告那片野地的终结。 因此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感知”。他本人并非坚决反对肉食的素食主义者,他的一大爱好就是狩猎。然而利奥波德可以容忍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狩猎,在他看来,机械化的介入是隔阂人与自然的重要原因。个人的弓箭与猎枪尚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用大网炸药火炮成群地猎杀旅鸽并用火车把它们运走,驾着游艇、携着最新式猎钓用具的大批富人在酒足饭饱的条件下仍去进行非自然的屠戮,各地的观光客坐着豪华汽车驶进刚刚被辟出道路、几乎未被人类涉足的处女地……这些机械化行为既对自然造成巨大破坏,也违反了人类回归自然的初衷。而真正有益于人类自身同时又无害于自然的方式,唯有“感知”,像诗人一样去阅读,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圣徒一样去领悟。 六 “倘使我们的孙子不曾看过野地的河流,那么,或许他们就不会怀念在歌唱的河流上划独木舟的机会。”——《威斯康辛州·弗朗波》 “和对歌剧和油画的品味一样,人们对乡野的品味展现个人不同的审美能力。有些人愿意和一群人像牛群般地被赶着去参观‘风景区’;当看到山上有瀑布、峭壁和湖泊,他们便认为这些山十分雄伟壮丽。……他们认为历史生长在校园里;他们注视着低低的地平线,但是无法像德·瓦加那样,从犎牛的肚皮底下看着地平线。”——《乡野·对乡野的品味》 “受过教育的公民是否明白,他只是一个生态机制中的一个钝齿?是否明白如果他和这个机制合作,那么他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将无限地扩大?是否明白如果他不愿和这个机制合作,后者终将把他碾成灰尘?如果教育不能教导我们这些,那么教育的功用是什么?” ——《大自然的历史·实验室VS活生生的世界》 我不禁想象我们远古的先祖们,族群的长者们是怎样把对自然的爱与惧,用怎样简单而又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们?这样的传授,已经和许多人类的其他美德,一起被遗失在进步的大道上了。 让土地的伦理观在人类心中像森林一样扎根壮大,最重要的方式莫过于教育。让每个孩子眼神中泉水般的澄澈,在未被荧光和铜臭污染以前,就盈满花木、飞鸟和微风的颜色,告诉他们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大雁是怎样从远方而来、植物是如何抽芽开花,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面貌有多么古老;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大自然不只是用来提供猎奇式的观光,动植物的存在不只是供给餐桌和公园,保护环境的目的不只是对人类的造福;让他们从小就相信,他们自己和自然万物有一个古老的约定,他们被赋予的身份是神圣的,但是同样平凡;让他们从小就铭记, 当他们还享用着自然的生命时,他们应该去想什么,做什么,热爱什么,珍惜什么,敬畏什么。 通常的教育内容是怎样用人类的机械力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即使是“环境友好”,最主要的受益对象也是人类自己。当涉及到认识自然的时候,也如利奥波德所说,把孩子局限在实验室中,面对着冰冷的标本,那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真实的热度 。“乡野和人一样,朴素的外观下常常掩藏着隐秘的珍宝,倘使你想发掘这些珍宝,你必须在乡野一起生活,并且和乡野一起生活。” 孩子们需要的,是绿山墙,是秘密花园,是沙乡农场,是瓦尔登湖畔……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同时对自然和孩子负责任。说到底,这也是他们的最悠久的使命。 七 “许多个三月,它将看到雁群飞过,看到它们向河流描述冻原上更清澈、更冰冷、更寂寞的水域。许多个四月,它将看着紫荆绽放又凋谢。许多个五月,它将看到在一千座山丘上闪耀的栎树花。寻寻觅觅的林鸳鸯将在这些椴树中寻找中空的枝干;金黄色的蓝翅黄森莺将摇落河柳的金黄色花粉;白鹭将于八月在泥沼上摆姿态;鸻将从九月的天空发出鸣叫。山核桃坚果将‘噗哧’一声掉入十月的落叶里,而冰雹将在十一月的树林里嘎嘎作响。但是,没有旅鸽会飞过这儿,因为除了这只在岩石上不会飞的青铜雕旅鸽之外,已经没有其他旅鸽了……”——《威斯康辛州·旅鸽纪念碑》 “我们来到老狼那儿时,还可以看见它眼睛里凶狠的绿光渐渐熄灭。自那时起,我明白了,那只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像山一样思考》 “水獭在它的水潭和涟漪之中捉迷藏,将虹鳟从多苔藓的河岸之下赶出来。它不曾想到,有一天大水会将河岸冲出太平洋,也没有想到,有一天钓客会和它争夺鳟鱼的享有权。像科学家一样,它没有怀疑自己的生存计划。它以为加弗兰河会永远为它歌唱。”——《奇瓦瓦和索诺拉·加弗兰之歌》 土地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并且会这样一直存在下去,直到世界的下一次更替。阳光仍会一如既往地普照世间。山丘自它们许久以前从海洋中升起后就一直屹立,不管它们表面的植被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的,植被是会变化的。微风在山谷和平原上空轻轻游弋,为干涸的河流、死亡的沼泽、消失的森林,还有千千万万一去不返的生灵唱着挽歌。 人类须为它们赎罪,并且和自然一起去面对那个没有渡渡鸟、旅鸽和大海雀的未来。像一个极端叛逆的孩子,在对家人做出无数伤害后,回到家人的身边,道歉、赎罪、承担,与家人同在。人类源于自然,终极归宿也必将是融于自然。人类的历史也曾像汩汩清流般涌出山间,也曾像瀑布一样精彩壮美,也曾像洪流一样浑浊咆哮,然而最后终将归于平静,充满着成熟的智慧,像朝圣者一般,缓缓流向生命的永恒海洋。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需要慢慢看的书。未来得及看完
  •     有機主義自然主義環保之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